纱线制造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83291阅读:来源:国知局
示,基板支承部10以相对于纤维供给部2的底板2a垂直地立起的方式支承CNT形成基板S。此外,并不限定于以相对于底板2a垂直地立起的方式支承CNT形成基板S,也可以以基板面平行于底板2a的面的方式支承CNT形成基板S。这里,从多个CNT形成基板S分别拉出的CNT纤维组F在规定线L上,在通过由纱线制造部4赋予的假捻而产生的捻合的传播点G处相互结合。多个CNT纤维组F因由纱线制造部4进行的捻合的力以及CNT纤维组F间的范德华力等而相互凝集。多个基板支承部10以靠拉出CNT纤维组F的一侧的端面朝向凝集多个CNT纤维组F的规定线L上的传播点G的方式排列设置于底板2a上。
[0032]如图7所示,基板支承部10具备背面支承部11以及端部支承部12。端部支承部12对CNT形成基板S的靠底板2a侧的端部进行支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2a水平地设置有供基板支承部10安装的面,将相对于底板2a设置基板支承部10等的一侧作为“上”、将相对于底板2a未设置基板支承部10等的一侧作为“下”来对方向进行说明。
[0033]背面支承部11从端部支承部12立起,抵接于CNT形成基板S的背面。这里,CNT形成基板S的背面是指CNT形成基板S的基板面中的不形成碳纳米管的面。背面支承部11与构成支承对象的CNT形成基板S的下侧的边缘部附近对置。在背面支承部11设置有从上缘朝向下方切掉的切口部lib。在背面支承部11的与CNT形成基板S的背面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吸引口 11a。通过来自吸引口 11a的吸引力,CNT形成基板S吸附于背面支承部11,从而CNT形成基板S支承于背面支承部11以及端部支承部12。
[0034]接下来,对供给状态变更机构2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供给状态变更机构20具备初始拉出部200以及供给控制部250。初始拉出部200从CNT形成基板S通过吸引力拉出CNT纤维组F。具体而言,初始拉出部200构成为包括底板201、辊支承部202、驱动辊203、第一从动辊204、第二从动辊205、驱动马达(驱动部)206以及吸引管 210。
[0035]底板201能够摆动地安装于纤维供给部2的底板2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以位于底板201的靠基板支承部10侧的端部附近的轴P为中心而摆动。初始拉出部200以轴P为中心摆动使吸引管210朝向CNT形成基板S侧进入,由此能够使吸引管210的前端(吸引口 213)接近设置于纤维供给部2的5片CNT形成基板S中的任一片。底板201借助驱动底板201的驱动源而摆动。
[0036]在底板201设置有贯通孔201a。吸引管210通过贯通孔201a。由此,在使吸引管210相对于CNT形成基板S侧进退时,吸引管210与底板201不会干涉。
[0037]辊支承部202固定于底板201的上表面。在辊支承部202的一面能够旋转地安装有驱动辊203、第一从动辊204以及第二从动辊205。驱动辊203配置于比第一从动辊204以及第二从动辊205更靠基板支承部10侧的位置。吸引管210夹持在第一从动辊204与第一从动辊204及第二从动辊205之间而被支承。驱动辊203被驱动马达206驱动旋转。吸引管210通过驱动辊203的旋转而相对于CNT形成基板S侧进退。第一从动辊204以及第二从动辊205伴随着吸引管210的进退而从动旋转。
[0038]在驱动辊203的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凹部203a。凹部203a夹持设置于吸引管210的引导部212的侧面。凹部203a的底部与吸引管210的引导部212的端部抵接,伴随着驱动辊203的旋转而使吸引管210相对于CNT形成基板S进退。通过驱动辊203的凹部203a夹持吸引管210的引导部212来限制吸引管210的旋转。
[0039]在第一从动辊204的周面以及第二从动辊205的周面分别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凹部204a以及凹部205a。凹部204a以及205a分别以沿着吸引管210的管部211的外形的方式使剖面具有圆弧形状。
[0040]设置于第一从动辊204的凹部204a以及设置于第二从动辊205的凹部205a与吸引管210的管部211卡合,设置于驱动辊203的凹部203a与吸引管210的引导部212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吸引管210从驱动辊203、第一从动辊204以及第二从动辊205脱落。
[0041]吸引管210具备管部211以及引导部212。管部211是具有圆弧形状的管状部件。在管部211的一端设置有吸引口 213。吸引口 213是形成为狭缝状的开口,开口朝向具有圆弧形状的管部211的外周侧方向。管部211的另一端连接于吸引装置。管部211的圆弧形状的外周侧的面与第一从动辊204以及第二从动辊205对置,圆弧形状的内周侧的面与驱动辊203对置。
[0042]引导部212设置在管部211的与驱动辊203对置的面。引导部212具有薄板形状,沿管部211的延伸方向延伸。引导部212被设置于驱动辊203的周面的凹部203a夹持。由此,吸引管210的圆弧形状内周侧朝向基板支承部10侦[J。
[0043]接下来,对初始拉出部200从CNT形成基板S拉出CNT纤维组F的构成进行说明。初始拉出部200对CNT纤维组F的拉出在新的CNT形成基板S设置于基板支承部10并重新开始CNT纤维组F的拉出的情况下等进行。
[0044]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初始拉出部200使吸引管210朝向构成CNT纤维组F的拉出对象的CNT形成基板S进入。此时,初始拉出部200以从其他CNT形成基板S拉出的CNT纤维组F与吸引管210交叉的方式(从上方观察CNT纤维组F以及吸引管210时两者交叉的方式)调节底板201的摆动角度,使吸引管210进入。此外,在图5(a)以及图5(b)中,表示从图中近前侧的CNT形成基板S拉出CNT纤维组F的情形。
[0045]这里,吸引管210具有圆弧形状。因此,若从如图5(a)所示那样吸引管210导入到底板2a的下表面侧的状态使吸引管210如图5 (b)所示那样朝向构成CNT纤维组F的拉出对象的CNT形成基板S进入,则吸引口 213伴随着吸引管210的进入而移动到比CNT纤维组F更靠上的位置,之后,再次朝向下方侧移动。即,如图6所示,在沿着CNT纤维组F的行进方向观察吸引口 213的情况下,吸引口 213以包围从其他CNT形成基板S拉出的CNT纤维组F的周围的方式移动。
[0046]如图5(b)所示,使吸引管210进入而使吸引管210的吸引口 213接近CNT形成基板S的端部,由此借助来自吸引口 213的吸引力从CNT形成基板S拉出CNT纤维组F。吸引口 213朝向管部211的外周面侧。因此,在使吸引管210朝向CNT形成基板S进入了时,吸引口 213与CNT形成基板S的端面对置。由此,能够借助来自吸引口 213的吸引力来从CNT形成基板S可靠地拉出CNT纤维组F。
[0047]在借助来自吸引口 213的吸引力从CNT形成基板S拉出CNT纤维组F的状态下,初始拉出部200使吸引管210后退。此时,如图6所示,吸引口 213以包围从其他CNT形成基板S拉出的CNT纤维组F的周围的方式移动。通过吸引口 213以包围从其他CNT形成基板S拉出的CNT纤维组F的周围的方式移动,从而被吸引口 213吸出的CNT纤维组F在捻合的传播点G的下游与其他CNT纤维组F接触并附着,而被捻入其他CNT纤维组F并向纱线制造部4输送。
[0048]这样一来,在初始拉出部200使吸引管210进入而从CNT形成基板S拉出CNT纤维组F之后使吸引管210后退,从而使新拉出的CNT纤维组F与其他CNT纤维组F凝结,能够与其他CNT纤维组F —起向纱线制造部4输送。
[0049]接下来,对供给控制部250所进行的初始拉出部200的控制进行说明。供给控制部250根据状态监视部6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初始拉出部200从CNT形成基板S拉出CNT纤维组F。这里,如图5(a)所示,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