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版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89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孔版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孔版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参照图5~图9说明现有的孔版印刷装置。一般,在孔版印刷装置中,如图5所示,设置自由转动的、多孔构造的圆柱状的版筒1,在其外周面上,如图6和图7所示,卷贴安装着过滤网2,其包括不透过油墨的油墨不透过部2a和可透过油墨的网眼部2b。进而,在过滤网2的外周上,如图6所示,卷装着经穿孔,制版的孔版原纸Ma(以下称“制成原版Ma”),其前端部由在沿版筒1的外周母线设置的自由开闭的夹板3支撑。另外,在图6,为了简化作图,以双点划线表示制成原版Ma。
如图8和图9所示,版筒1包括不透过油墨的非开孔区1a和形成许多孔1c的(参照图9B)可透过油墨的开孔区1b。另外,在图9A中,为了简化作图,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制成原版Ma,用点划线表示过滤网2。
在版筒1的内部,如图5所示,设置油墨供给装置4,其包括在以版筒1的转动方向A转动的同时将以膜状形式向外周面供给的油墨,按规定量逐点供给版筒1的内周面上的油墨辊5。并且,在版筒1的周围,配置作为按压机构的按压辊6,其将印刷用纸P按压在卷装在版筒1上的制成原版Ma上。
在这样的孔版印刷装置中,如图5所示,定时从送纸部110将印刷用纸送到版筒1和按压辊6之间,用油墨辊5和按压辊6,通过版筒1和制成原版Ma等按压送出的印刷用纸P,使供给在版筒内周面上的油墨从版筒1的开孔区1b的开孔1c部分、过滤网2的网眼部2b和制成原版Ma的穿孔部分渗出,通过在印刷用纸P上转印,制成印刷图像。
在此,因为按压辊6伴随着版筒1的转动,在开孔区1b从版筒1的转动方向A的下流侧向上流侧(以下,基于版筒1的转动方向A称上流和下流)顺次地按压版筒1,所以通过开孔区1b在印刷中没使用的油墨(以下称“剩余油墨”)被挤出到开孔区1b的上流侧。被挤出的剩余油墨进入版筒1的外周面和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2a之间,最终从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上流侧漏出。因此,污损印刷用纸P和孔版印刷装置的内部。
于是,为了防止油墨从版筒1泄漏,在版筒1上,如图8和图9B所示,设置通过封堵剩余油墨,防止油墨泄漏的防止漏油墨部件7,以覆盖开孔区1b的上流端;如图9B所示,在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2a设置油墨诱导部件8,其最端部插入版筒1和防止漏油墨部件7之间,将剩余油墨诱导入开孔区1b的开孔1c。另外,在图9A,为了作图的简明化,省略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图示。
防止漏油墨部件7用两面胶带18粘接设置在作为版筒1外周面的非开孔区1a,油墨诱导部件8用两面胶带19粘接设置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若详细叙述,防止漏油墨部件7,如图8和图9所示,从版筒1的外周面以覆盖在突丘状的两面胶带18的粘接面的方式载置而粘接。由此,在位于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方的版筒1的外周面上,由防止漏油墨部件7和两面胶带18形成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另外,油墨诱导部件8,如图9B所示,其基端部用两面胶带19粘接设置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其最端部插入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即在向版筒1组装过滤网2时,如图9B所示,油墨诱导部件8的最端部插入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的内部深处侧(图9B中右侧),在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的内部形成从下流侧延续的空间7b。
另外,如图9B所示,在与防止漏油墨部件7相对向的版筒1上,在直到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大约中间位置设置开孔区1b;按压辊6在通过防止漏油墨部件7时,通过用于使按压辊6自如地相对版筒1的外周面离合的未作图示的离合机构,形成按压辊6离开版筒1的外周面和按压辊6的按压力不作用在位于防止漏油部件7的下方的版筒1的开孔区1b上的结构。
在此,防止漏油墨部件7和油墨诱导部件8作为不透过油墨的部件形成。即防止漏油墨部件7用具有含耐油墨腐蚀性等的油墨浸润性(以下简单地称“耐油墨浸润性”)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树脂形成。进而,防止漏油墨部件7平滑地形成相对两面胶带18的被粘接面的部件。另外,两面胶带18,19由具有耐油墨浸润性基材和粘接层构成,例如,基材用丙烯泡沫,粘接层用丙烯系粘接剂。另一方面,油墨诱导部件8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树脂。如图9B中用箭头K1所示,油墨诱导部件8具有将剩余油墨诱导入位于开孔区1b的上流侧的开孔1c的机能。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油墨诱导部件8的油墨诱导作用,如图9B中箭头K1所示剩余油墨导入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内。此时,因为在位于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下方的版筒1的开孔区1b上没作用按压辊6的按压力,油墨不会从版筒1的内周面侧渗出;进而,通过在防止漏油墨部件7内滞留封堵的油墨的压力,剩余油墨从位于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下方的版筒1的开孔区1b回收到版筒1的内周面内部。这样,可以防止油墨从版筒1泄漏。
但是,因为使用两面胶带19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上粘接油墨诱导部件8的基端部,所以经长期的油墨浸润作用,会出现或油墨诱导部8和油墨不透过部2a失去密接性,或最终油墨诱导部8从油墨不透过部2a都剥落下来的问题。
另外,两面胶带19的对于油墨不透过部2a的密接性和油墨诱导部8的对于两面胶带19的密接性即使仅在其一部分粘接区失去,也会从其失去密接性的地方渗出油墨,渗出的油墨污损孔版印刷装置的内部和印刷物。
另外,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的表面与油墨诱导部件8的相对两面胶带19的平滑的被粘接面、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相对两面胶带18的平滑的被粘接面,版筒1的非开孔区1a(外周面)的相对两面胶带18的被粘接表面等相比,容易发生细微的凹凸等的状态。这是因为油墨不透过部2a以夹持网眼部2b的上流端的状态,用热粘接胶带9a粘接固定在网眼部2b上,其外周表面用聚氨酯橡胶进行涂层的缘故。另外,由于把这样的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的细微的凹凸表面加工成平滑的表面并提高对两面胶带19的密接性需要很多的工序和质量管理工作,因此成为成本高的原因。
这里,作为版筒1的材料,通常使用耐腐蚀性、耐油性(耐油墨性)、弹性耐久性等优良的、容易地形成平滑的版筒1的外周表面的、比较便宜的不锈钢。
由此,版筒1和两面胶带18的密接性,经长期油墨的浸润作用,会随时间多少有些变化,但是与通过油墨诱导部件8和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两面胶带19的粘接状态相比,长期保持良好状态。另外油墨诱导部件8和两面胶带18、19等在进行版筒1周围和版筒1内部清扫的定期维修检查整备时,作为定期更换品处理,这些部件密接性能低下成为缩短更换周期的原因,因此期盼提高这些部件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经长期使用装置(孔版印刷装置)也可以防止油墨从版筒的泄漏的发生(一般也称作“油墨的尾漏”)的孔版印刷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孔版印刷装置,其构造是在卷装着过滤部的、具有多孔的开孔区的、自如地转动的版筒上安装已穿孔的原版,把供给所述版筒的内部油墨从所述原版的穿孔部分渗出,而在用纸上印刷图像。
其具有防止漏油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版筒上以覆盖在所述开孔区的所述版筒的转动方向的上流端,封堵通过所述开孔区在印刷中没使用的剩余油墨;油墨诱导部件,其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粘接材料将其基部粘接设置在所述过滤网部,其最端部插入所述版筒和所述防止漏油墨部件之间并在所述的开孔区诱导所述剩余油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孔版印刷装置,其构造是在卷装着过滤部的、具有多孔的开孔区的、自如地转动的版筒上安装已穿孔的原版,供给所述版筒的内部的油墨从所述原版的穿孔部分渗出、在用纸上印刷图像。
其具有防止漏油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版筒上以覆盖所述开孔区的所述版筒的转动方向的上流端,封堵通过所述开孔区在印刷中没使用的剩余油墨;油墨诱导部件,其与所述过滤网形成一体,其最端部插入所述版筒和所述防止漏油墨部件之间并在所述的开孔区诱导所述剩余油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粘接材料,在过滤部例如过滤部的油墨不透过部固接油墨诱导部件,即使对油墨诱导部件和油墨不透过部的接合部(固接部)加上从开孔区的版筒转动方向的下流侧向上流侧捋出的剩余油墨的流动压,也不会产生因为剩余油墨的浸入油墨诱导部件和油墨不透过部的结合部失去密接性,或最终油墨诱导部件从油墨不透过部剥落的问题。从而,因为通过油墨诱导部件诱导的剩余油墨,通过自身的流动压从位于防止漏油墨部件下方的开孔区回收到版筒的内部,所以不会从过滤部(例如过滤网)的上流侧漏出。由此,即使长期使用孔版印刷装置,也可以防止油墨从版筒泄漏,结果,不会有污损装置内部和印刷物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通过把油墨诱导部和过滤部、例如过滤部的油墨不透过部形成一体、即使对油墨诱导部加上从开孔区的版筒转动方向的下流侧向上流侧捋出的剩余同墨的流动压,由于在油墨诱导部和油墨不透过部的交界不存在通过粘接等的接合部,所以不会有例如象用两面胶带接合诱导部件时那样,在结合部长期施加油墨流动压,由剩余油墨浸入结合部失去密接性、或者最终油墨诱导部从油墨不通过部剥落的问题。从而,由于通过油墨诱导部件诱导的剩余油墨通过自身的流动压从位于防止漏油墨部件下方的开孔区回收到版筒的内部,所以不会从过滤部(例如过滤网)的上流侧漏出。由此,即使长期使用孔版印刷装置也可以防止发生油墨从版筒泄漏,结果,不会有污损装置内部和印刷物的情况。


图1A是展开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版筒等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B是展开表示第1实施例的版筒等主要部分的正剖面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B的正剖面图;图3A是展开表示第2实施例的版筒等主要部分的正剖面图;图3B是展开表示第3实施例的版筒等主要部分的正剖面图;图4A是展开表示第2实施例的油墨泄漏作用等的正剖面图;图4B是展开表示第3实施例的油墨泄漏作用等的正剖面图;图5是表示孔版印刷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正剖面图;图6是表示图5中的版筒和按压辊周围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5中的版筒和过滤网周围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5中的防止漏油墨部件和两面胶带相对版筒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A是展开表示现有的孔版印刷装置的版筒等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9B是展开表示现有的孔版印刷装置的版筒等主要部分的正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在各实施例,涉及具有相同的机能和形状等的构成要素(部件或构成品)等,由于在一次说明后附加相同的符号,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中,成对构成而没有必要特别区别说明的构成要素,为了简化说明,只适当地叙述单方作为其说明。进而,为了简化图及说明,即便是应该在图中表示的构成要素,在其图中没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构成要素也有直接适当省略的情况。
首先,参照图5说明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共通的热感数字式的孔版印刷装置的整体构成。
各实施例的孔版印刷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构成其骨架的装置主体框架65;配置在这个装置主体框架65的上部,读取原稿60的图像的原稿读取部80;配置在装置主体框架65的一侧部,将从作为主收纳物的一例的主卷放出的主版M制版、送版的制版送版部90;配置在装置主体框架65的中央部,具有在外周面上卷装已制成原版Ma的版筒1(也称为印刷筒)等的筒部20;配置在筒部20的下方的印压部120;配置在制版送版部90的下方,将积载在送纸台66上的印刷用纸P送进筒部20和印压部120之间的送纸部110;把在筒部20印刷的印刷完的印刷用纸P排出到收纸台67的收纸部130;配置在此收纸部130和原稿读取部80之间,将从版筒1的外周面剥取的使用完的原版Mb排到收版箱74内的收版部70。
下面,说明包含其细部结构的孔版印刷装置的动作。
首先,操作者在配置在原稿读取部80的上部未作图示的原稿载置台上放置具有应印刷的图像的原稿60,按下未作图示的操作盘的制版起动键。伴随着按下此制版起动键,实行排版工序。此时,在上次的印刷中使用的使用完原版Mb仍旧原封不动地装着而残留在筒部20的版筒1的外周面上。
版筒1按与图5中的箭头所示转动方向A的相反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当装载在版筒1的外周面上的使用完的原版Mb的后端部接近收版部70的一对收版剥离辊71a、71b时,这对收版剥离辊71a、71b转动,通过一方的收版剥离辊71a碾取、剥离使用完的原版Mb的端部。通过套挂在这对收版剥离辊71a、71b和配置在其左方的一对收版辊73a、73b之间的一对收版传送带72a、72b,向图5中表示的箭头Y1方向传送被剥离的使用完的原版Mb,并向收版箱74内排出,从版筒1的外周面剥下。到此,排版工序结束。这时,版筒1继续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之后,通过压缩板75排出在收版箱内的使用完原版Mb,在收版箱74内压缩。
在原稿读取部80读取原稿的图像和排版工序并行进行。即,分别通过分离辊81、一对前原稿输送辊82a、82b和一对后原稿输送辊83a、83b的转动,装载在未作图示的原稿载置台上的原稿60一边从图5中表示的箭头Y2向Y3方向输送一边供曝光读取。此时,原稿60有多张时,通过分离板84只输送位于最下部的原稿。原稿60的图像的读取过程如下进行,将从输送到接触玻璃85上的同时通过萤光灯86照射的原稿60表面的反射光在反射镜87反射,通过透镜88射入由CCD(电荷耦合元件)等构成的图像探头89内,即,原稿60的读取用众所周知的“缩小式的原稿读取方式”进行。读取完图像的原稿60排出在原稿托盘80A上。在图像探头89光电变换的电信号输入在装置主体框架65内未作图示的,A/D(模拟/数字)变换装置中变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另一方面,和此图像读取动作并行,基于数字化的图像信息进行制版和送版工序。即,装在制版送版部90的规定部位的主版M从卷成卷筒状的卷状态拉出,在制作主版M的制版机构的热头91上通过用于按压主版M的压板辊92和一对输送辊93a、93b的转动,间歇地向输送路的下流侧输送。对于这样地被输送的主版M,在热头91的主扫描方向上,成列地配列的许多微小的发热元件对应从A/D变换装置送来的数字图像信号分别有选择地发热,主版M的热塑性树脂膜与发热的发热元素接触的部分溶化穿孔。通过这样地对应图像信息主版M的选择位置溶化、穿孔,作为穿孔模式写入图像信息。
写入图像信息的制成原版Ma通过一对送版辊94a、94b,向版筒1的外周部侧送出,通过没作图示的导向部件向下方改变进行方向,向处于送版位置状态的版筒1的张开的夹板3(图5中的双点划线)下垂。此时,在版筒1通过排版工序使用完原版Mb已经去掉。
然后,制成原版Ma的前端定时地被夹板3夹持(图5中实线),则版筒1在转动方向A转动的同时在其外周面上慢慢地卷上制成原版Ma。在制版完成后通过切刀95以一定的长度切断制成原版Ma的后端部。
当一版的制成原版Ma卷装在版筒1的外周面上,制版和送版工序结束,印刷工序开始。首先,在送纸台66上积载位于最上部的印刷用纸P通过送纸辊111和一对分离辊112a、112b,沿图5中所示的箭头Y4方向送向一对承受辊113a、113b,进而一对通过承受辊113a、113b,以和版筒1的转动同步定时送到印压部120。当送出的印刷用纸P到达与版筒1相对的按压机构的按压辊6(也称印刷辊)之间时,按压辊6从离开版筒1的位置变位到按压版筒1的位置(从图5中的双点划线位置变位到图5中的实线的位置)。由此,卷装在版筒1的外周面上的制成原版Ma成为被按压状态。这样,从版筒1的开孔1c部分和制成原版Ma的穿孔部分(未作图示)渗出油墨,该渗出油墨转移到印刷用纸P的表面,形成印刷图像。
此时,在版筒1内部,从在油墨供应管24上形成的多个油墨供给孔24a供给油墨并滴在油墨辊5和修正辊26之间形成的积存油墨27上,通过和版筒1的转动方向相同且与版筒1的转动速度同步转动同时转接在版筒1的内周面的油墨辊5,在版筒1的内周面供给油墨。另外,作为油墨,希望使用例如W/0型的乳胶油墨系列,但是也不只限这一个。
在印压部120形成印刷图像的印刷用纸P通过收纸部130的收纸剥离爪114从版筒1剥下,由吸着用抽气机118吸引,通过套挂在吸着收纸入口辊115和吸着收纸出口辊116的输送带117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如图5中所示箭头Y5,向用纸输送路的下流侧输送,顺次排出并积载在收纸台67上。如此,所谓试印刷(也称带版印刷)结束。
然后,操作者用配置在没作图示操作盘的上的数字键设定印刷张数,按配置在该操作盘上的印刷起动键,以与所述试印刷相同的工序对送纸、印刷和收纸各工序按设定的印刷张数重复进行,孔版印刷的全部工序结束。
(第1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和图5~图8在补充重要部的构造的同时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以下称“实施例1”)。另外,在图1和图2等图中没考虑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尺寸比例扩大、夸张地表示版筒1等的厚度和开孔1c的大小等进行图示。这一点在其他图上也同样。另外,在图1A为了简化作图,分别以两点划线表示制成原版Ma、以点划线表示过滤网2;另外还省略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图示,分别用剖面线表示版筒1的开孔区1b,用反剖面线表示两面胶带18的部分。
在实施例1的孔版印刷装置中,如图5所示,设置自由转动的多孔构造的圆柱状的版筒1,在其外周面上,如图6和图7所示卷贴安装着作为过滤部的过滤网2,其具有不透过油墨的油墨不透过部2a和可透过油墨的网眼部2b。进而,在过滤网2的外周上、如图6所示,卷装着制成原版Ma,其前端部夹持在沿版筒1的外周母线设置的自由开闭的夹板3上。
在此,版筒1也称作支持圆柱体,如图1和图8所示,其具有不透过油墨的非开孔区1a和可透过油墨的形成许多开孔1c的多孔性的开孔区1b。
另外,在版筒1上,如图1B、图2和图8所示,设置通过封堵剩余油墨防止油墨泄漏的防止漏油墨部件7覆盖开孔区1b的上流端,在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2a上,如图1B和图2所示,设置油墨诱导部件8,其最端部插入版筒1和防止漏油墨部7之间,将剩余油墨诱导入开孔区1b。
防止漏油墨部件7,用两面胶带18粘接设置在版筒1的外周面的非开孔区1a上。在此,两面胶带18,如图8所示,从版筒1的外周面突出,成コ字形状地围着开孔区1b的上流端粘贴。然后,防止漏油墨部件7。形成略长方形,呈覆盖状载置粘接在コ字形状的两面胶带18的粘接面上。由此,在位于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方的版筒1的外周面上,由防止漏油墨部件7和两面胶带18形成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
油墨诱导部件8,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粘接材料的热粘接带9粘接设置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详细地叙述,就是油墨诱导部件8的基端部用热粘接带9粘接设置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其最端部插入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内。即在向版筒1组装过滤网2的时候,如图1B所示,油墨诱导部件8的最端部插入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的内部深处侧(图1B中右侧),在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的内部形成从下流侧延续的空间7b。
这样的实施例1的孔版印刷装置和现有的孔版印刷装置相比,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使用热粘接带9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加热粘接、贴上油墨诱导部件8的基端部。
在此,版筒1是例如通过刻蚀法(化学腐蚀法)穿开许多孔1c,形成开孔区1b,再将已形成开孔区1b的不锈钢薄板卷曲成圆柱状制成的,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回复性。在版筒1的两端部,例如用螺栓等的连接紧固件分别安装固定未作图示的端板。通过配设在两端板中央部的转动轴承(未作图示),以油墨供给管24作为滚筒的支撑轴,转动自如地支撑着版筒1。另外,版筒1的两端板具有非开孔区1a的机能。
在这样的版筒1的内部,如图5所示,设置油墨供给装置4。油墨供给装置4的主要构成包括油墨辊5;修正辊26,其与此油墨辊5成微小间隙,平行地配置在与油墨辊5之间形成断面为楔子形的油墨积存处27;把油墨供给油墨积存处27的油墨供给管24。油墨辊5用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或者橡胶等制成,通过没作图示的齿轮列和版筒1一起在图5中所示的转动方向转动。另外,修正辊26用铁和不锈钢等金属制成,通过没作图示的齿轮列反时针方向转动。油墨辊5和修正辊26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垂设在油墨供给管24上未作图示的油墨侧板上。
另外,在版筒1的外周上,如图6所示,沿版筒1的外周的母线设置通过轴支撑夹板3的称作夹板基部17的部件,再有,版筒1例如通过没作图示的主电机的驱动,在图5中所示的转动方向A(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转动。
过滤网2、具有一定的弹力回复性,如图6和图7所示,其包括不透过油墨的油墨不透过部2a和可透过油墨的网眼部2b,具有作为多孔质弹性体的构造,机能。过滤网2的网眼部2b、也称作垫布、例如用聚酯树脂制成,形成规定的网眼(例如300号程度是每英寸有300网眼)。而且网眼部2b,具有保持、扩散油墨,用挤压排出油墨的机能。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2a,也称作带状布,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材料,例如氯乙烯(PVC)系的树酯等制成。
油墨诱导部件8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树脂制的薄片状的膜形成。关于油墨诱导部件8的厚度,从其机能性和组装性方面,0.1mm到0.3mm程度是适宜的。如果厚度不足0.1mm,在组装时会发生容易折断和起折皱,当厚度超过0.3mm时,因为材料的强度过强,所以油墨诱导部件8会从版筒1上凸起,引起发生尾部泄漏,因此0.1mm~0.3mm之间的厚度是适当的。这样规定油墨诱导部件8的厚度,可以防止油墨诱导部件8在厚度薄的场合发生的折断和起折皱等,相反,也可以防止因其厚度厚而发生的油墨诱导部件8从版筒上凸起造成的尾部泄漏。
热粘接带9用聚氨酯(PVR)系的材料制成,其具有特别优良的与施加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上的聚氨酸橡胶(U)的特殊涂层的密接性和热粘接性,还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油墨诱导部件8的密接性,热粘接性。另外,热粘接带9也不限于聚氨酸树脂系的材料,只要是和油墨不透过部2a的密接性、热粘接性良好,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材料就可以,例如以聚酰胺树脂系和聚酯系等的树脂为基部的油墨难于浸润。因为使用这种热粘接带9,可以不费工时地、低价格地良好地粘接油墨诱导部8和油墨不透过部2a。另外,在本实施例作为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粘接材料使用热粘接带9,但也不限于这样作。
图2表示按压辊6的按压力作用的按压范围15。此按压范围15,设定为从其前端保持在夹板3上的制成原版Ma的前端余白的后端附近到油墨诱导部件8的基端部的略中间的范围内,规定按压辊6的按压力不作用在位于油墨不通过部2a的下方的版筒1的开孔区1b上。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上流端部,通过插通在其上流端部的挂上部件(未作图示)沿版筒1的宽度方向,用多个螺栓16连接固定在非开孔区1a上。另外也不限于此,也有如下的方法,例如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上流端部挂住没作图示的弹簧的一端,在非开孔区1a内埋设的连接销上连接该弹簧的另一端等。另外,油墨不透过部2a,在其上流端部用螺栓16固定的场合,为了确保抵抗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安装的粘接力,并且,为了长期地确保密接性、防止油墨泄漏,在夹入网眼部2b的上流端部的同时,用热粘接带9a等在网眼部2b固接。
在此,为了尽量确保至少在油墨不通过部2a的下面2c的平滑性,例如作聚氨酯橡胶(U)的特殊涂层,即和网眼部2b不同地施加涂抹聚氨酯橡胶(U)表面处理。但是因为在粗糙的网眼上作聚氨酯涂层,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怎样都容易发生细微的凹凸等,要使其完成平滑表面状态需要费许多工时和质量管理工作,因而成为成本高的原因。
以下说明实施例1的主要部分的动作。
在印刷的时候,如图5所示,版筒1在转动方向A不停地转动,被按压辊6在半径方向按压。通过按压辊6的按压、从版筒1的内部通过开孔区1b挤出的油墨透过过滤网2的网眼部2b扩散,从制成原版Ma的穿孔部分均匀地渗出,转印在印刷用纸P上,用于印刷。但是,剩余油墨在版筒1和过滤网2之间通过版筒1的转动从开孔区1b的下流侧捋出到上流侧。
这样,到达过滤网2的网眼部2b的上流端的剩余油墨,如图2中箭头K1所示,通过油墨诱导部件8诱导到由防止漏油墨部件7、两面胶带18和油墨诱导部件8形成的空间7b内。
这时,从开孔区1b的下流侧捋出到上流侧的剩余油墨的流动压加在油墨不透过部2a和油墨诱导部件8的结合部上,但是因为油墨诱导部件8用热粘接带9加热粘接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所以在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和油墨诱导部件8的结合部难于被剩余油墨浸润,即使在其结合部长期地施加油墨流动压,也不会产生其结合部因浸入剩余油墨而失去其密接性,或最终油墨诱导部件8从油墨不通过部2a剥落的问题。
而且,因为诱导入空间7b的剩余油墨通过自身的流动压从位于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下方的开孔区1b的开孔1c回收入版筒1的内部,所以不会从过滤网2的上流侧漏出。由此,即使孔版印刷装置长期使用,也能防止发生从版筒1泄漏油墨,其结果,不会污损印刷物和装置内部。
在此,作为定期更换部件的油墨诱导部件8和两面胶带18的更换周期,对实施例1的孔版印刷装置和现有的孔版印刷装置进行比较、检证。作为版筒1和过滤网2使用了所述的材料。另外,作为油墨不透过部2a,如上所述,使用由氯乙烯系的树脂制成,以夹持网眼部2b的上流端部的状态用热粘接带9a加热粘接固接在网眼部2b的材料,进而,作为对油墨不透过部2a的下面2c等的表面处理使用了实施特殊涂层的聚氨酯橡胶。作为检证结果,实施例1的孔版印刷装置和现有的孔版印刷装置比较,油墨诱导部件8和两面胶带18的更换周期延长约两倍,确认了提高其可靠性。
(第2实施例)参照图3A和图4A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以下称“实施例2”)。另外,和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符号表示,其说明也省略。
如图3A和图4A所示,实施例2和实施例1比较,主要的不同是油墨诱导部10a形成一体地设置在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10。
油墨诱导部10a具有将油墨不透过部10的下流端部向上流折叠弯曲形成的折返部10b;向着版筒1的开孔区1b弯曲折返部10b形成的倾斜部10c,其弯曲的角度使其容易插入开放部7a内,并且流畅地诱导油墨。由此,油墨诱导部10a能够流畅地诱导剩余油墨到开孔领域1b的开孔1c内。这样,油墨诱导部10a由折返部10b和倾斜部10c构成,通过射出成型法与油墨不透过部10形成一体。另外,在实施例2,折返部10b不与油墨不透过部10密接,相对油墨不透过部10保持间隔地折叠弯曲。
油墨不透过部10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树脂材料,例如氯乙烯(PVC)系的树脂形成。而且,油墨不透过部10和实施例1同样在油墨不透过部10的上流端部用没作图示的螺栓固定的场合,为了确保抵抗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安装的粘接力,并且为了长期地确保密接性、防止油墨泄漏,在夹入网眼部2b的上流端部的同时用热粘接带9a等在网眼部2b上固接。
作为油墨诱导部10a的厚度,从其机能性和组装性方面,约0.1mm~0.3mm的厚度是合适的。如果厚度不足0.1mm,在组装时会发生容易折断和起折皱,当厚度超过0.3mm时,因为材料的强度过强,所以油墨诱导部件10a会从版筒1上凸起,引起发生尾部泄漏,因此0.1mm~0.3mm之间的厚度是适当的。这样规定油墨诱导部件10a的厚度、可以防止油墨诱导部件10a在厚度薄的场合,发生的折断和起折皱等,相反,也可以防止因其厚度厚而发生的油墨诱导部件10a从版筒上凸起造成的尾部泄漏。
另外,在实施例2,因为油墨诱导部10a和油墨不透过部10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为确保类似实施例1的平滑性对聚氨酯橡胶等进行表面处理。因此,根据实施例2,没有象实施例1那样用热粘接带9加热粘接油墨诱导部件8的接合部,故可以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同时减少了用于这些工作的工时数,可以实现降低成本。
在此,当向版筒1组装过滤网2的时候,如图3所示,通过使油墨诱导部10a的倾斜部10c靠接在防止漏油墨部件7上,插入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的内部深处(图3A中右侧),于是在略似袋状的开放部7a的内部形成从下流侧延续的空间7b。由此,油墨诱导部10a和防止漏油墨部件7协调动作,形成防止从版筒1和过滤网2之间渗出的剩余油墨从油墨诱导部10a漏到上流侧的构成。
以下说明实施例2的主要部分的动作。
在印刷的时候,如图5所示,版筒1在转动方向A不停地转动,被按压辊6在半径方向按压。通过按压辊6的按压,从版筒1的内部通过开孔区1b挤出的油墨透过过滤网2的网眼部2b扩散,从制成原版Ma的穿孔部分均匀地渗出,转印在印刷用纸P上,用于印刷。但是,剩余油墨在版筒1和过滤网2之间通过版筒1的转动从开孔区1b的下流侧捋出到上流侧。
这样,到达过滤网2的网眼部2b的上流端的剩余油墨如图3A中箭头K1所示,通过油墨诱导部10a的倾斜部10c,诱导到由防止漏油墨部件7,两面胶带18和油墨诱导部10a形成的空间7b内。
此时,即使在油墨诱导部10a的折返部10b施加从开孔区1b的下流向上流侧捋出的剩余油墨的流动压,由于在油墨不透过部10和油墨诱导部10a的交界,不存在通过粘接等的接合部,所以不会象现在这样用两面胶带19(参照图9B)接合油墨诱导部件8时,在接合部长期施加油墨流动压,因为剩余油墨逐渐地浸入接合部而失掉密接性,或者最终油墨诱导部件8剥落。而且,因为诱导到空间7b内的剩余油墨,通过自身的流动压,从位于防止漏油墨部件7的下方的开孔区1b的开孔1c回收到版筒1的内部,所以,不会在过滤网2的网眼部2b的上流侧漏出。由此,即使长期使用孔版印刷装置时,也可以防止发生油墨从版筒1泄漏,其结果,不会有污损装置内部和即刷物的情况。
(第3实施例)参照图3B、图4A和图4B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以下称“实施例3”)。另外,和在实施例2已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符号表示,其说明也省略。
如图3B和图4B中所示,实施例3和实施例2相比较,不同点是使折返部11b密接在油墨不通过部11上。油墨诱导部11a由折返部11b和倾斜部11c构成,在实施例3,折返部11b密接在油墨不透过部11上,用粘接材料固接(未作图示),其他的构成和实施例2相同。另外,作为粘接材料,使用两面胶带和热粘接带等,但也不限于这些材料。
油墨不透过部11和实施例2的油墨不透过部10同样地形成。再有规定油墨诱导部11a的厚度和实施例2的油墨诱导部10a的相同。油墨诱导部11a用和实施例2的油墨诱导部10a相同的材料形成。
以下一边比较图4B中表示的实施例3的动作、作用和图4A中表示的实施例2的动作、作用,一边说明实施例3的主要部分的动作。
经过和实施例2同样的动作,在连续长期印刷中,在实施例2,如图4A所示,在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10的折返部10b,通过按压辊6捋出的油墨(如用点阵图形表示的部分)滞留很少一部分,形成滞留油墨部12,最终在制成原版Ma和过滤网2的油墨不通过部10的上面之间有少量渗出。此时,在实施例2,因为折返部10b不密接,所以油墨不透过部10的全体的厚度t1比较厚,故比较多量的油墨滞留在油墨不透过部10的下流侧。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如图4B中所示,因为用两面胶带或者热粘接带(没作图示)等的粘接材料在油墨不通过部11密接折返部11b,所以,该油墨不透过部11的全体的厚度t2比实施例2的油墨不透过部10的全体厚度t1小(t2<t1)。由此,因为油墨滞留部12的容积也比实施例2的油墨滞留部12的容积小,所以可以完全防止在制成原版Ma和过滤网2的油墨不透过部11上面之间少量渗出油墨的漏出,而且可以得到和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
另外,通过长期印刷的每一次按压辊6的反复按压的应力(负荷),折返部11b的密接性逐渐地受损害,其效果不明显,但是即使其密接性完全失去,也不过和实施例2的状态相同,在实际印刷上无防碍。
还有,在各实施方式,本发明适用的孔版印刷装置,不限于如图5所示的制版印刷一体型的感热数字式的装置。只要是从版筒内部在版筒上的制成原版Ma上供给油墨型的印刷装置。例如在A4版专用的孔版印刷装置和多色孔版印刷装置,或者两面孔版印刷装置等种种孔版印刷装置上都能够适用。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网眼部2b用树脂制成,但也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众所周知的金属制成。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油墨不透过部2a、10是在过滤网2的网眼部2b固接形成,但也不限于这样,例如也可以通过射出成型法和压出成型法等和网眼部2b形成一体。
权利要求
1.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在其卷贴着过滤部的具有多孔的开孔区的自由转动的版筒上卷装已穿孔的原版,把供给所述的版筒内部的油墨从所述原版的穿孔部分渗出,在用纸上印刷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止漏油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版筒上,以覆盖在所述开孔区的所述版筒的转动方向的上流端,封堵通过所述开孔区在印刷中没使用的剩余油墨;油墨诱导部件,其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粘接材料将其基部粘接设置在所述过滤部,其最端部插入所述版筒和所述防止漏油墨部件之间,并在所述开孔区诱导所述剩余油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材料是热粘接带。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诱导部件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树脂制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诱导部件,其厚度在0.1mm~0.3mm之间。
5.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在其卷贴着过滤部的具有多孔的开孔区的自由转动的版筒上卷装已穿孔的原版,把供给所述的版筒内部的油墨从所述原版的穿孔部分渗出,在用纸上印刷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止漏油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版筒上、以覆盖在所述开孔区的所述版筒的转动方向的上流端,封堵通过所述开孔区在印刷中没使用的剩余油墨;油墨诱导部件,其与所述过滤部形成一体、其最端部插入所述版筒和所述防止漏油墨部件之间,并在所述开孔区诱导所述剩余油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诱导部件具有弯曲设置在所述过滤部上的不透过油墨的油墨不透过部的一部分形成的折返部,以向着所述的开孔区的所述版筒的转动方向的上流端的角度弯曲所述折返部而形成的倾斜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返部密接在所述油墨不透过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返部用粘接材料固接在所述油墨不透过部。
9.如权利要求5、6、7或8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诱导部件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树脂制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诱导部件厚度在0.1mm~0.3mm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要求所述的孔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是过滤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孔版印刷装置,在其卷贴着过滤部的具有多孔的开孔区的自由转动的版筒上卷装已穿孔的原版,把供给版筒内部的油墨从原版的穿孔部分渗出,在用纸上印刷图像。其设置封堵通过开孔区的剩余油墨的防止漏油墨部件;用具有耐油墨浸润性的粘接材料设置在过滤部,并在开孔区诱导剩余油墨的油墨诱导部件,其最端部插入版筒和防止漏油墨部件之间。由此,可以解决发生从版筒漏油墨这样的课题。
文档编号B41L27/22GK1453141SQ031033
公开日2003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3日
发明者佐藤卓夫, 高桥正纪 申请人:东北理光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