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填充方法

文档序号:250925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填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填充方法。
技术背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开始装置的最初使用时向处于气相状态的多个液体供 给路径填充多种液体的初始填充操作。该专利文献1中的控制机构首先使多个阀单元中的 一部分处于打开状态且使剩余的所有阀单元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先行填充与处于打开状 态的阀单元对应的液体供给路径,该先行填充完成后,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阀单元,且打开 处于关闭状态的剩余的所有阀单元中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填充与这些阀单元对应的液体供 给路径。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其中,帽部(第一帽部、第二帽部)与喷嘴 形成部抵接,另一方面,帽部被分割成多个划分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吸引各划分室。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具备用于变更液体的种类的切换机构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拟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U64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3271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结构那样的具备切换机构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初始 填充两种墨液时,与这两种墨液无关的墨液被无畏废弃。
因此,考虑有将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结构适用于专利文献3的结构、从而降 低被无畏废弃的墨液的量这样的方法。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在各 列设置阀单元来降低初始填充时的墨液消耗量,因此成本增加。另外,用于驱动各阀单元的 控制变得复杂。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为具备第一帽部和第二帽部、且在与第一帽部连 通的管上设置阀的结构,由于设置上述部件而导致成本增加,且控制变得复杂。
这里,期望如下所述的结构利用内部没有被划分的具备一个吸引室的帽进行墨 液的初始填充,帽的结构简单因此在成本方面有利,即使使用这样的帽也能够极力抑制墨 液的浪费。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切换机构、帽结构简单且 能够降低被无畏废弃的液体的量的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填充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该液体 喷射头具备能够喷射一种液体的喷嘴组和能够喷射两种液体的喷嘴组,并能够从多个喷嘴 组喷射多种液体;帽,该帽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组所露出的喷嘴形成面抵接而形 成一个封闭空间;吸引泵,该吸引泵用于吸引所述封闭空间;多个流路,该多个流路用于从 液体贮存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多种液体;流路泵,该流路泵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液体贮存容器靠下游侧,能够从所述液体贮存容器吸引所述液体且向下游侧排 出所述液体;阻塞门,该阻塞门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流路泵靠下游侧,且具备所 述液体流入的阀室、通过挠性使所述阀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存在于所述阀室的内部 且能够通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闭塞或打开的排出孔,当使所述阀室带有规定以上的负压 时,所述挠性部件闭塞所述排出孔,使其下游侧成为负压状态;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位于 比处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两个流路上的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与用于将所述两个流路的液体 向能够喷射所述两种液体的喷嘴组供给的一个流路连结,允许其中任一流路的液体供给, 而隔断未被选择的流路的液体供给;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吸引泵、 所述切换机构及所述流路泵的动作,所述控制部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 规定量的所述液体的状态,并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且 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从而使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为用于在 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以上、且小于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 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两倍。
根据该结构,控制部在流路泵的动作后,使帽与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吸引泵动作。 由此,能够在没有被切换机构选择的流路以外的流路中填充液体。此外,由于使切换机构动 作,因此能够在没有被切换机构最初选择的流路中填充墨液。此时,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通 过流路泵的动作能够排出的液体量为在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以上、且小于 用于在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两倍,因此能够降低无畏排出的液体量。另 外,使用形成一个密封空间的帽来进行液体的初始填充,因此帽的结构简单,且能够降低成 本。另外,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实现成本的降低。
以上述结构为基础,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在所有的 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 要的液体量以上、且为将用于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 的液体量加上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之和的液体量以下。
根据该结构,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通过流路泵的动作能够排出的液体量为在所 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以上、且为将用于在比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 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加上用于在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之和的液体量以 下,因此能够降低无畏排出的液体量。
以上述结构为基础,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切换 机构动作,进行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任一方的所述流路供给液体的 第一选择动作,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 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状态,并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 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引,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进行 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二选择动作, 再次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 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引。
根据该结构,使流路泵动作、且使帽与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吸引泵动作时,能够在 供给两种液体的各流路中未被选择的流路以外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此时,在上述未被 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在比切换机构靠下游侧,通过吸引泵的动作成为大的负压作用的状态。另外,在未被选择的流路以外的所有流路中,流路泵仅进行排出在所有流路中填充液 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动作,而不进行用于以后的液体供给的动作,因此通过吸引泵的动作 使阻塞门成为关闭状态,隔断液体的供给。
另一方面,在上述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通过上述流路泵的动作,液体以加 压状态存在。之后若使切换机构动作而进行允许从上述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供给液体 的第二选择动作,则比切换机构靠下游侧的负压作用,此时在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 液体以加压状态存在,由此能够在该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填充液体。此外,在第二选 择动作中,在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以外的流路中,没有来自流路泵的液体的供给,因此 阻塞门保持关闭状态,能够抑制液体排出。
因此,能够防止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具备切换机构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初始填充两 种墨液时与这两种墨液无关的墨液被无畏废弃的情况。
以上述结构为基础,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 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用于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 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
根据该结构,通过吸引泵的动作,能够消除作用在比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流路上的 负压。即,没有消除上述负压时,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向帽排出的液体可能从喷嘴逆流。然而, 只要在吸引泵所进行的第二吸引后或在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流路泵动作,供给用于在比阻塞 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就能够消除该负压,防止来自 喷嘴的液体的逆流。
以上述结构为基础,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 侧具备所述液体流入的压力室;能够根据所述压力室的内压的变动而挠曲使该压力室的 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通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在所述压力室的内压小于规定压力时开 阀且在这以外的情况下闭阀的压力调节阀,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 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用于在所述压力调节阀及比该压力调节阀靠下游侧 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根据该结构,通过吸引泵的动作能够消除作用在压力调节阀及比压力调节阀靠下 游侧的流路上的负压。即,没有消除上述负压时,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向帽排出的液体可能从 喷嘴逆流。然而,只要在吸引泵所进行的第二吸引后或在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流路泵动作,供 给用于在压力调节阀及比压力调节阀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 液体,就能够消除该负压,防止来自喷嘴的液体的逆流。
本发明的用于在液体喷射装置中进行液体的初始填充的液体填充方法的特征在 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具备能够喷射一种液体的喷嘴组和 能够喷射两种液体的喷嘴组,并能够从多个喷嘴组喷射多种液体;帽,该帽与所述液体喷射 头的所述喷嘴组所露出的喷嘴形成面抵接而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吸引泵,该吸引泵用于吸 引所述封闭空间;多个流路,该多个流路用于从液体贮存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 多种液体;流路泵,该流路泵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液体贮存容器靠下游侧,能够从 所述液体贮存容器吸引所述液体且向下游侧排出所述液体;阻塞门,该阻塞门在所述多个 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流路泵靠下游侧,具备所述液体流入的阀室、通过挠性使所述阀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存在于所述阀室的内部且能够通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闭塞或打开的 排出孔,当使所述阀室带有规定以上的负压时,所述挠性部件闭塞所述排出孔,使其下游侧 成为负压状态;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位于比处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两个流路上的所述阻塞 门靠下游侧,与用于将所述两个流路的液体向能够喷射所述两种液体的喷嘴组供给的一个 流路连结,允许其中任一流路的液体供给,而隔断未被选择的流路的液体供给;控制部,该 控制部控制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吸引泵、所述切换机构及所述流路泵的动作,使所述切换 机构动作,进行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任一方的所述流路供给液体的 第一选择动作,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 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状态,并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 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引,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进行 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二选择动作, 再次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 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引。
根据该结构,使流路泵动作、且帽与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吸引泵动作时,能够在供 给两种液体的各流路中未被选择的流路以外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此时,在上述未被选 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在比切换机构靠下游侧,通过吸引泵的动作成为大的负压作用的状 态。另外,在未被选择的流路以外的所有流路中,流路泵仅进行排出在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 所需要的液体量的动作,而不进行用于以后的液体供给的动作,因此通过吸引泵的动作使 阻塞门成为关闭状态,隔断液体的供给。
另一方面,在上述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通过上述流路泵的一个循环的动 作,液体以加压状态存在。之后若使切换机构动作而进行允许从上述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 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二选择动作,则比切换机构靠下游侧的负压作用,此时在未被选择的另 一方的流路中液体以加压状态存在,由此能够在该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中填充液体。 此外,在第二选择动作中,在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以外的流路中,没有来自流路泵的液 体的供给,因此阻塞门保持关闭状态,能够抑制液体排出。
因此,能够防止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具备切换机构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初始填充两 种墨液时与这两种墨液无关的墨液被无畏废弃的情况。
本发明的用于在液体喷射装置中进行液体的初始填充的液体填充方法的特征在 于,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用于在比所 述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 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根据该结构,通过吸引泵的动作,能够消除作用在比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流路上的 负压。即,没有消除上述负压时,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向帽排出的液体可能从喷嘴逆流。然而, 只要在吸引泵所进行的第二吸引后或在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流路泵动作,供给用于在比阻塞 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就能够消除该负压,防止 来自喷嘴的液体的逆流。
本发明的用于在液体喷射装置中进行液体的初始填充的液体填充方法的特征在 于,所述液体喷射头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具备所述液体流入的压力室;能够根据所 述压力室的内压的变动而挠曲使该压力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通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8性,在所述压力室的内压小于规定压力时开阀且在这以外的情况下闭阀的压力调节阀,并 且,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用于在所述 压力调节阀及比该压力调节阀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 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根据该结构,通过吸引泵的动作能够消除作用在压力调节阀及比压力调节阀靠下 游侧的流路上的负压。即,没有消除上述负压时,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向帽排出的液体可能从 喷嘴逆流。然而,只要在吸引泵所进行的第二吸引后或在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流路泵动作,供 给用于在压力调节阀及比压力调节阀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 液体,就能够消除该负压,防止来自喷嘴的液体的逆流。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结构的简要图。
图3是表示打印机供给机构和清洁机构的概要的图。
图4是表示墨液供给机构的概要及流路泵与止回阀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阻塞门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压力调节阀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切换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流路泵的动作的样子的图。
图9是表示从墨盒向打印头供给墨液的样子的图。
符号说明
10打印机
30滑架机构
33打印头(与液体喷射头对应)
40送纸机构
50墨液供给结构
51墨盒(与液体贮存容器对应)
52墨液供给针
53第一止回阀
54流路泵
55第二止回阀
56阻塞门
57压力调节阀
58切换机构
59流路
60清洁机构
61帽
64吸引泵
70控制部
542隔膜
544A泵室
544B负压室
545空气流路
546大气释放阀
547减压泵
560凹部
561膜(与挠性部件对应)
562阻塞门室
563环状凸部
564排出孔
57IA墨液供给室
571B压力室
572阀体
572a密封部
572b突出部
574膜
575施力弹簧
576连通孔
581A凹入嵌合部
582膜
583密封部件
584轴部件
584A第一臂
585B第二臂
585c压入部
585d凸轮抵接部
587平板凸轮
588插通孔
P打印介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 印机1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下方侧是指设置打印机10的一侧,上方侧是指离 开设置侧的一侧。另外,将滑架31移动的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将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 向即输送打印介质P的方向作为副扫描方向。另外,将供给打印介质P的一侧作为供纸侧, 将排出打印介质P的一侧作为排纸侧。
<打印机的简要结构>
首先,说明打印机10的结构的概要。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0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将送纸的上游侧(供纸侧)作为跟前侧、且将供纸的 下游侧(排纸侧)作为里侧而配置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是表示打印机10的结构的简要 图。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具备底座21、壳体22、滑架机构30、送纸机构40、墨液供 给机构50、清洁机构60、控制部70。
其中,底座21是下表面侧与设置面接触且搭载各种单元的部分。另外,在该底座 21安装有图1中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壳体22。该壳体22具有与上述底座21同样的平面形 状。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滑架机构30具备滑架31、供该滑架31滑动的滑架轴32、 打印头33。另外,滑架机构30具备滑架电动机(CR电动机)34、安装于该CR电动机34的 齿轮带轮35、环状的带36、在与齿轮带轮35之间张设环状的带36的从动带轮37。其中,经 由后述的墨液供给机构50供给的墨液(与液体对应)被从打印头33 (与喷射头对应)向 打印介质P喷射。
另外,如图2所示,送纸机构40具备送纸电动机(PF电动机)41、传递来自该送纸 电动机41的驱动力的供纸辊42等。
此外,在图1中,例示了在底座21侧安装墨盒51 (与液体贮存容器对应)的所谓 的离架式的打印机10,但打印机并不局限于离架式,也可以是在滑架搭载墨盒的所谓的在 架式的打印机。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两种墨盒51 贮存青色(在图3中用C表示)、品 红色(在图3中用M表示)、黄色(在图3中用Y表示)墨液的墨盒;贮存两种黑色墨液的 墨盒。两种黑色墨液是指例如对光泽纸实现高光泽感的记录的照片黑色(在图3中用1 表示)、及适于没有光泽感的亚光纸的亚光黑色(在图3中用MK表示)墨液。
此外,上述的打印头33中,分别设有作为喷嘴组的喷射青色墨液的喷嘴33a (参照 图3)、喷射品红色墨液的喷嘴33a、喷射黄色墨液的喷嘴33a。另外,仅设置一个喷射黑色墨 液的喷嘴33a (即,两种黑色墨液共用),喷射由后述的切换机构58从两种墨液中选择出的 黑色墨液。
〈墨液供给机构〉
接着,参照图3至图7说明墨液供给机构50的结构。图3及图4是表示墨液供给 机构50及清洁机构60的整体的运作的图。墨液供给机构50具备如下主要结构要素墨液 供给针52 ;第一止回阀53 ;流路泵M ;第二止回阀55 ;阻塞门56 ;压力调节阀57 ;切换机构 58 ;第一流路59a 第七流路59g。
此外,不需要特别区别时将第一流路59a 第七流路59g称为流路59。
如图3所示,墨液供给机构50中,对各墨盒51均设有流路泵54、阻塞门56、压力调 节阀57。另外,图3中虽未图示,但对各流路泵M均设有第一止回阀53及第二止回阀55。 其中,如后所述,图3所示的切换机构58是仅允许照片黑色墨液或亚光黑色墨液中的一种 在图4所示的第七流路59g中流动的装置,因此切换机构58与用于流动照片黑色墨液的第 六流路59f连接、且与用于流动亚光黑色墨液的第六流路59f连接,这以外的墨盒51不与 第六流路59f连接。
其中,墨液供给针52是插入墨盒51的墨液供给口 51a的部分,墨液供给针52与墨液供给口 51a通过该插入以墨液能够流通的状态连接。
第一止回阀53允许墨液从墨盒51向下游侧的流动,是用于防止墨液从流路泵M 侧返回墨盒51的部件。如图4所示,第一止回阀53具有由壳体530构成的内部空间531、 挠性阀532、施力弹簧533。其中,在内部空间531的底部531a侧设有阀座531b,且在与底 部531a相反侧的顶部531c设有弹簧承受部531d。在该内部空间531设有挠性阀532,该 挠性阀532能够挠曲(变形)而与阀座531b接触分离。通过该挠性阀532的存在将内部 空间531划分为与从墨盒51供给墨液的第一流路59a连通的上游室534A、与用于向流路泵 54供给墨液的第二流路59b连通的下游室534B。
另外,在挠性阀532的径向中心设有贯通孔53加。此外,在挠性阀532设有向阀 座531b侧突出且以包围贯通孔53 的方式设置的环状的突出部532b。突出部532b与阀 座531b不接触时,流入上游室534A的墨液通过贯通孔53 ,经由下游室534B向第二流路 59b流动。
另外,通过施力弹簧533对挠性阀532赋予朝向阀座531b的作用力。该施力弹簧 533的一端侧与弹簧承受部531d抵接,且另一端侧与挠性阀532抵接。因此,施力弹簧533 赋予将挠性阀532向阀座531b作用的作用力。此外,在负压等没有作用于下游室534B侧 的状态下,该作用力使突出部532b与阀座531b抵接。
另外,在比第一止回阀53靠下游侧,经由第二流路59b设有流路泵M。流路泵M 具有由壳体540构成的内部空间Ml、隔膜M2、螺旋弹簧M3。其中,通过隔膜M2的存在 将内部空间541分成泵室M4A与负压室M4B这两个室。泵室M4A与第二流路59b连通, 也与第三流路59c连通。从向打印头33供给墨液的路径观察,第三流路59c是比流路泵M 靠下游侧的流路,与第二止回阀阳连通。另外,隔膜542在内部空间541中能够挠曲(变 形)而与泵室讨4々侧的底部Mla抵接,且能够挠曲(变形)而与负压室M4B侧的顶部 541b抵接。
另外,在负压室M4B的顶部Mlb侧设有弹簧承受部Mlc,该弹簧承受部Mlc与 向泵室M4A赋予外力的螺旋弹簧543的一端侧抵接。另外,螺旋弹簧543的另一端侧与隔 膜542抵接。因此,通过螺旋弹簧543对隔膜542赋予使该隔膜542与泵室M4A的底部 Mla抵接的作用力。此外,在后述的负压的没有作用于负压室M4B的状态下,该作用力使 隔膜542与泵室M4A的底部Mla抵接,因此阻止墨液向下游侧流动。
这里,大气释放阀546经由空气流路545与负压室讨48连结。大气释放阀546在 未图示的阀体关闭的状态下,隔断空气从外部向负压室M4B的流入。若在该隔断状态下使 后述的减压泵547动作,则能够使负压室M4B带有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能够使隔膜542 克服螺旋弹簧543的弹力并同时离开泵室M4A的底部Mia。另外,在空气流路545的比大 气释放阀546远离负压室M4B的一侧连接有减压泵M7。减压泵547是使负压室M4B带 有负压而动作的泵。此外,该减压泵M7的驱动由控制部70控制。
另外,第二止回阀55具有与上述第一止回阀53相同的结构,但在第二止回阀55 上没有形成贯通孔,这一点与第一止回阀53不同。另外,在第二止回阀55中,上游侧的第 三流路59c始终与流入室552A连通。施力部件5M对第二止回阀55的挠性阀553向闭塞 第四流路59d的闭阀方向作用。因此,第二止回阀55的挠性阀553当然使流入室552A内 的压力处于负压状态,在小于规定压力时不开阀,防止墨液向第三流路59c的逆流。并且,墨液从上游侧的第三流路59c向第二止回阀55的流入室552A内流入,在流入室552A内的 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第二止回阀55的挠性阀553克服施力部件5M的按压力而向使流 入室552A内的容积增大的方向变形,由此开阀,且下游侧的第四流路59d经由流入室552A 内而与上游侧的第三流路59c连通。此外,对第二止回阀55中与第一止回阀53共通的结 构,省略其说明。
另外,沿着第四流路59d向下游侧设有阻塞门56。如图5所示,阻塞门56具有由 成型品560a形成的凹部560、膜561 (与挠性部件对应)。凹部560与第四流路59d连通。 另外,凹部560中除后述的环状凸部563外的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凹陷。并且,通过以覆 盖该凹部560的方式粘贴膜561,从而构成阻塞门室562。在该阻塞门室562 (凹部560)的 径向的中央或大致中央设有环状凸部563。环状凸部563与成型品560a中除凹部560以外 的部分突出至相同程度。该环状凸部563中,在后述的排出孔564的周围设有与膜561接 触分离的抵接部。此外,膜561能够挠曲(变形)而与环状凸部563接触分离。
另外,在该环状凸部563设有成为第五流路59e的入口的排出孔564。S卩,在膜561 与环状凸部563不接触的状态下,排出孔564成为打开状态,允许墨液向第五流路59e的流 动。并且,当通过阻塞门室562内的压力降低而使膜561与环状凸部563抵接时,排出孔 564成为闭塞状态,隔断墨液向第五流路59e的流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作为阻塞 门56的功能。
另外,沿着第五流路59e向下游侧设有压力调节阀57。如图6所示,压力调节阀57 具有由壳体570形成的墨液供给室571A及压力室571B、阀体572、板状部件573、膜574、施 力弹簧575。墨液供给室571A是墨液从第五流路59e流入的部分,经由连通孔576与压力 室571B连通。另外,阀体572的密封部57 位于墨液供给室571A内。在密封部57 设 有突出部572b,该突出部572b形成为包围比连通孔576的外周靠外侧的底部(墨液供给 室571A中,将形成有连通孔576的一侧的侧壁作为底部571A1)那样的环形状。从而,突出 部572b与墨液供给室571A的底部571A1接触时,突出部572b将连通孔576的周围闭塞, 从而阻止墨液向连通孔576的流动。
另外,在阀体572上,除上述密封部57 外,还设有轴部572c。如图6所示,轴部 572c是插入连通孔576中、而前端侧向压力室571B侧突出的部分。该轴部572c的前端部 与板状部件573连结。另外,板状部件573粘贴于膜574。此外,膜574能够根据压力室 571B的压力变动而挠曲(变形)使该压力室571B的容积变动。此外,压力室571B中,将与 膜574对置的部分作为底部571B1。
另外,在板状部件573与压力室571B的底部571B1之间设有施力弹簧575。施力 弹簧575是赋予使膜574离开压力室571B的底部571B1的作用力的部件。即,在负压没有 作用于压力室571B的状态(具有足够量的墨液的状态)下,膜574承受施力弹簧575所施 加的作用力而离开底部571B1。伴随该分离动作,使阀体572向膜574侧移动,突出部572b 与底部571A1中的连通孔576的周围抵接,且闭塞连通孔576的周围,从而阻止墨液向连通 孔576的流动。与此相对,随着打印头33的墨液喷射而消耗墨液时,压力室571B的内部所 存在的墨液量变少,因此膜574向墨液供给室571A侧挠曲。此时,若压力室571B的内压与 大气压的气压差变大到能够克服施力弹簧575的作用力的程度,则膜574及阀体572向图 6中的右侧移动,突出部572b从底部571A1离开。由此,进行从墨液供给室571A经由连通孔576向压力室571B的墨液供给,当进行了规定的墨液供给时,使膜574再次向离开底部 571B1的一侧移动。
另外,沿使两种黑色墨液流通的第六流路59f向下游侧设有图7所示的切换机构 58。切换机构58能够根据打印介质P是例如光泽纸或例如亚光纸,将从打印头33的喷嘴 33a喷射的墨液在照片黑色墨液与亚光黑色墨液之间切换。
如图7所示,切换机构58具有主体部581、膜582、密封部件583、轴部件584、 第一臂585A及第二臂585B、平板凸轮587。其中,在主体部581设有一对凹入嵌合部 581A(581A1、581A2),一对凹入嵌合部58IA分别与第六流路59f连通。
这里,一个凹入嵌合部581A1与用于供给例如照片黑色墨液的第六流路59f连通。 另外,另一个凹入嵌合部581A2与用于供给亚光黑色墨液的第六流路59f连结。另外,在凹 入嵌合部58IA的底部581b设有比该底部581b的其他部分突出的环状的阀座581c,在该阀 座581c的中央设有插通孔588。在该凹入嵌合部58IA嵌入密封部件583,但在该密封部件 583离开阀座581c的状态下,允许墨液从凹入嵌合部581A向插通孔588的流动。反之,在 密封部件583与阀座581c抵接的状态下,隔断墨液从凹入嵌合部581A向插通孔588的流 动。
此外,密封部件583粘贴于液密覆盖凹入嵌合部581A的膜582。因此,墨液进入凹 入嵌合部58IA时,膜582向离开阀座581c的方向挠曲,通过该挠曲使密封部件583离开阀 座 581c。
在上述插通孔588连结有第七流路59g,从而能够经由该第七流路59g向打印头 33供给墨液。另外,在插通孔588中插通轴部件584。轴部件584具有比插通孔588的长 度尺寸稍长的长度尺寸。因此,在一个密封部件583被压入而与阀座581c抵接的状态时, 另一个密封部件583在轴部件584的作用下离开阀座581c。此外,轴部件584的两端侧形 成为直径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大的扩径部58 ,但该扩径部58 的直径为与插通孔588的内 径对应的大小。其中,扩径部58 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掉(省略图示),通过该切口部的存 在允许墨液向插通孔588的流动。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臂585A及第二臂585B相互交替配置,在彼此的交叉部位 安装有贯通两者的销586。因此,第一臂585A及第二臂585B能够经由销586转动。第一臂 585A及第二臂585B中,接近凹入嵌合部581A侧的一端侧成为用于压入密封部件583的压 入部585c。
另外,第一臂585A及第二臂585B中,离开凹入嵌合部581A的另一端侧成为与平 板凸轮587抵接的凸轮抵接部585d。平板凸轮587设置为从旋转轴587a至凸轮面587b的 距离变化,从而在其上存在有压入区域587C和分离区域587D。即,压入区域587C是凸轮面 587b距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587a的距离最近的区域,是压入部585c压入密封部件583 时凸轮抵接面585d与凸轮面587b抵接的部分。另外,分离区域587D是凸轮面587b距作为 旋转中心的旋转轴587a距离最远的区域,是压入部585c离开密封部件583时抵接部585d 与凸轮面587b抵接的部分。
另外,在第一臂585A中比销586靠凸轮抵接部585d侧与第二臂585B中比销586 靠压入部585c侧之间,以及在第一臂585A中比销586靠压入部585c侧与第二臂585B中比 销586靠凸轮抵接部585d侧之间,分别安装有弹簧部件589。该弹簧部件589赋予使其安装部位相互分离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使第一臂585A的凸轮抵接部585d与第二臂585B 的凸轮抵接部585d同时与平板凸轮587抵接。
通过如上所述的切换机构58,在未图示的电动机的驱动的作用下使平板凸轮587 旋转时,第一臂58A的压入部585c或第二臂585B的压入部585c中的任意一方压入密封部 件583,密封部件583与一方的凹入嵌合部581A的阀座581c抵接,而隔断墨液向插通孔588 的流动。同时,第一臂585A的压入部585c或第二臂585B的压入部585c中的任意另一方 离开密封部件583。因此,墨液流入另一方的凹入嵌合部581A且膜582向离开阀座581c的 方向挠曲时,密封部件583成为不与阀座581c抵接的状态,允许墨液经由插通孔588向第 七流路59g流动。此外,第七流路59g与打印头33的喷嘴33a连通。
〈清洁机构〉
接着,说明清洁机构60。在底座21设有图1、图3及图4所示的清洁机构60。该 清洁机构60具备帽61、墨液排出管62、废液箱63、吸引泵64。
其中,帽61是密封作为打印头33的喷嘴组的喷嘴33a所露出的喷嘴形成面(未 图示)、而形成一个密封空间的部分。因此,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能够使帽61上下升降。 另外,墨液排出管62的一端侧与帽61连接,且另一端侧与废液箱63连接。此外,废液箱63 是蓄积从打印头33的喷嘴33a向帽61排出的墨液的部分。另外,吸引泵64与墨液排出管 62的中途部连接。因此,吸引泵64动作时,能够从喷嘴33a向废液箱63排出墨液。
〈控制部〉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0设有控制部70。该控制部70具有接口 71、未图示的CPU、 存储器、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专用集成电路)、总线、计时器 等。另外,在该控制部70中输入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且该控制部70根据来自这些传感 器的信号或与这些传感器无关地负责CR电动机34、PE电动机41、减压泵M7的泵电动机 (省略图示)、吸引泵64的泵电动机(省略图示)及打印头33等的驱动。此外,用于负责 所述驱动的程序及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
<在打印头初始填充墨液时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8及图9等说明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0中,在打印头33中初始 填充墨液时的动作。
《第一次初始填充》
(1)减压泵547的动作(负压的产生)
在控制部70中选择初始填充的动作时,该控制部70执行选择动作(第一选择动 作)而将任意的黑色墨液向喷嘴33a供给。即,使切换机构58动作,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 的动作使平板凸轮587旋转,一侧的压入部585c离开密封部件583且另一侧的压入部585c 压入密封部件583。由此,在用于供给一侧的黑色墨液的凹入嵌合部58IA中,密封部件583 离开阀座581c,而能够供给该种黑色墨液。然而,在用于供给另一侧的黑色墨液的凹入嵌合 部581A中,密封部件583与阀座581c抵接,且隔断该另一侧的黑色墨液的供给。
进行了该选择后,控制部70使减压泵547动作。此时,使大气释放阀546成为关 闭状态。这样,在减压泵547的作用下,负压室M4B的压力成为负压状态,隔膜542从与泵 室M4A侧的底部Mla抵接的状态挠曲,而成为图8(b)所示那样的与负压室M4B侧的顶 部^lb抵接的状态。
此时,第一止回阀55的挠性阀553在负压的作用下成为闭塞第四流路59d的状 态,使其下游侧的流路不带有负压。另一方面,泵室M4A侧也成为负压状态,该负压经由第 二流路59b到达第一止回阀53。此时,由于第一止回阀53的下游室534B成为负压,因此挠 性阀532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克服施力弹簧533的作用力并同时被挠曲。因此,突出部532b 离开阀座531b,且负压经由上游室534A及第一流路59a到达墨盒51。由此,贮存在墨盒51 内的墨液经由第一流路59a流入上游室534A。另外,墨液流入上游室534A时,挠性阀532维 持向下游室534B上压的状态,墨液经有贯通孔53 流入下游室534B,进而从下游室534B 经由第二流路59b流入泵室M4A,并且也进入第三流路59c。
需要说明的是,墨液向泵室M4A及第三流路59c的进入是相对于所有的墨盒51 进行的。即,照片黑色墨液和亚光黑色墨液这两种墨液都进入各自的泵室M4A及第三流路 59c。另外,此时墨液向下游侧流动的样子如图9(a)所示。
(2)吸引泵的动作
如上所述,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维持隔膜542与负压室M4B侧的顶部Mlb接触 的状态,接着使吸引泵64动作(第一吸引)。这样,在压力调节阀57中,压力室571B成为 负压,膜574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向墨液供给室571A侧挠曲。由此,阀体572克服施力弹簧 575的弹力而被压入墨液供给室571A侧,因此突出部572b离开底部571A1,且墨液供给室 571A经由连通孔576与压力室571B连通。因此,墨液供给室571A也带有负压,进而经由第 五流路59e及排出孔564使阻塞门56的阻塞门室562也带有负压。
并且,通过阻塞门室562成为负压,由此膜561向凹部560的底部挠曲,在该挠曲 动作的作用下,膜561与环状凸部563接触。这样,成为排出孔564的周围被膜561闭塞的 状态,进而通过吸引泵64的动作,膜561成为被以大的压力向环状凸部563按压的状态。另 一方面,比排出孔564靠下游侧的部位(第五流路59e、压力调节阀57、第六流路59f等) 通过吸引泵64的动作成为大的负压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墨液的到达地点与图9(a) 所示的地点相同。
(3)大气释放
接着,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停止减压泵M7的动作,且使大气释放阀546动作而 成为打开状态。这样,如图8(a)所示,在流路泵M中,负压室M4B中的负压状态被消除, 隔膜542被螺旋弹簧543压入。由此,墨液向流入室552A内流入,且流入室552A内的压力 变成规定压力以上,由此挠性阀553开阀,墨液经由第三流路59c、第二止回阀55、第四流路 59d向阻塞门56的阻塞门室562流入。
在该阻塞门56中,通过墨液的流入而对膜561作用按压力,若该按压力克服环状 凸部563与膜561之间的吸引力(负压所作用的力),则膜561离开环状凸部563。这样, 在负压的作用下墨液与气泡一起一下子流入到打印头33,从喷嘴33a向帽61内排出。由 此,在从喷嘴33a排出墨液的部位,从墨盒51至喷嘴33a之间被墨液充满,成为初始填充完 成的状态。
在上述墨液向帽61的排出后,通过吸引泵64的继续动作,或在吸引泵64的动作 停止但残存的负压作用的状态下,负压再次作用于阻塞门56的阻塞门室562,膜561成为被 以大的压力向环状凸部563按压的状态(阻塞门56成为关闭状态)。并且,通过吸引泵64 的继续动作,比排出孔564靠下游侧的部位(第五流路59e、压力调节阀57、第六流路59f等)成为负压状态,另一方面,在从喷嘴33a排出墨液的部位,没有来自喷嘴33a的墨液的 排出,但维持着从墨盒51至喷嘴33a之间被墨液充满的状态。即,一侧的黑色墨液、青色墨 液、品红色墨液、黄色墨液的初始填充结束。
另一方面,在压入部585c通过切换机构58压入密封部件583的一侧,不向压力调 节阀57、阻塞门56作用负压。由此,螺旋弹簧543按压隔膜M2,仅加压力作用于第三流路 59c、第一止回阀53、第四流路59d、阻塞门56的阻塞门室562及压力调节阀57。并且,墨液 以规定的加压状态进入压力调节阀57的压力室571B,但如上所述,由于压入部585c压入密 封部件583,因此还没有进行另一侧的黑色墨液的初始填充。
《第二次初始填充》
(4)切换机构58的动作
在上述状态下,若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使切换机构58动作(第二选择动作)时, 则在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作的作用下使平板凸轮587旋转,在目前压入部585c压入密封部 件583的一侧(为另一侧),密封状态被解除,与该侧不同侧(为一侧)的密封部件583被 压入部585c压入。
之后,使吸引泵64动作(第二吸引)。此外,在负压充分残存的情况下,也可以不 使吸引泵64动作。这里,在切换机构58中用于供给另一侧的黑色墨液的凹入嵌合部581A, 由于密封部件583离开阀座581c,因此成为使其上游侧带有作用于比插通孔588及第七流 路59g靠下游侧的负压的状态。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比密封部件583靠上游侧,墨液以 规定的加压状态进入。因此,如上所述,密封部件583离开阀座581c时,黑色墨液的另一侧 与气泡一起一下子流入到打印头33,从喷嘴33a向帽61内排出。由此,另一侧的黑色墨液 的初始填充结束。即,成为图9(c)所示的状态。
(5)其他的动作
除上述动作外,也可以在的动作后,使吸引泵64的动作继续进行,或在吸引 泵64的动作停止但残存的负压作用的状态下,使流路泵M动作,而将墨液向打印头33侧 供给。这里,通过该动作供给的墨液量必须为比第一次初始填充中的墨液的填充量少的量。 这种情况下,第一次 第二次初始填充所构成的一个循环的墨液排出量小于在所有流路中 填充墨液所需要的墨液量的两倍,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墨液的排出量。
此外,通过该动作供给的墨液量也可以为用于填充通过吸引泵64的继续动作而 作用大的负压的部位所需的墨液量(或用于消除大的负压作用的部位的负压所需的墨液 量)O
具体而言,也可以为用于填充比承受负压作用的阻塞门56的排出孔564靠下游侧 的所有流路所需的墨液量,考虑到负压的作用所导致的第五流路59e的容积变化微小,也 可以为用于填充压力调节阀57的压力室571B及比压力室571B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所需的墨液量。
这种情况下,在通过吸引泵64的继续动作而作用大的负压的部位、或吸引泵64的 动作停止但残存的负压所作用的部位,能够流入墨液,从而能够消除该大的负压所作用的 部位的负压,能够防止向帽61排出的墨液从喷嘴33a吸入的情况。
〈效果〉
根据如上构成的打印机10,控制部70在流路泵M的一个循环的动作后,使帽61与喷嘴33a所露出的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吸引泵64动作。由此,能够在没有被切换机构58 选择的流路59以外的流路59中从上游侧至下游侧填充墨液。此外,由于使切换机构58动 作,因此能够在没有被切换机构58最初选择的流路59中填充墨液。此时,控制部70进行 控制使得通过泵室M4A的收缩而排出的墨液量小于用于在所有流路59中从上游侧至下游 侧填充墨液所需要的墨液量的两倍,因此能够降低无畏排出的墨液量。
另外,使用形成一个密封空间的帽61来进行墨液的初始填充,因此帽61的结构简 单,且能够降低成本。另外,能够在墨液供给机构50中抑制结构的复杂,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流路59的切换机构58靠下游侧且比流路泵M靠下游侧设有压力调节阀 57,该压力调节阀57具有供墨液流入的压力室571B,在墨液减少而导致压力室571B的内压 小于规定的压力时开阀,且在这以外的情况下闭阀。
因此,能够防止在打印头33没有消耗墨液时从压力室571B向打印头33供给过量 的墨液的情况,能够使来自打印头33的墨液的喷射适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流路泵M进行一个循环的动作、且使帽61与喷嘴形成 面抵接而使吸引泵64动作时,能够在供给两种黑色墨液的各流路59中未被选择机构58选 择的流路59以外的所有流路59中填充墨液。此时,在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中,在比 切换机构58靠下游侧,通过吸引泵64的动作成为大的负压作用的状态。另外,在未被选择 的流路59以外的所有流路59中,流路泵M仅进行一个循环的动作,而不进行用于以后的 墨液供给的动作,因此通过吸引泵64的动作使阻塞门56成为关闭状态,隔断墨液的供给。 在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中,通过流路泵M的一个循环动作,墨液以加压状态存在。 之后若使切换机构58动作而进行允许从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供给墨液的动作,则 比切换机构58靠下游侧的负压作用,此时在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中墨液以加压状 态存在,由此能够在该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中填充墨液。
此外,在当初未被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以外的流路59中,没有来自流路泵M 的墨液的供给,因此阻塞门56保持关闭状态,能够抑制墨液排出。
这样,能够防止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具备切换机构58的打印机10中,初始填充两种 墨液时与这两种墨液无关的墨液被无畏废弃的情况。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发明中,控制部70在当初未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 59中填充墨液后(或在吸引泵64进行第二次吸引后)、或与该填充同时(或与吸引泵64 进行第二次吸引同时)使流路泵M动作,从而将规定量的墨液经由流路59向打印头33供
因此,通过吸引泵64的动作,能够消除作用于比阻塞门56靠下游侧的流路59上 的负压。即,没有消除上述负压时,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向帽61排出的墨液可能从喷嘴33a 逆流。然而,只要在当初未选择的另一方的流路59中填充墨液后(或在吸引泵64进行第 二次吸引后)、或与该填充同时(或与吸引泵64进行第二次吸引同时)使流路泵M动作, 供给规定量的墨液,就能够消除该负压,防止来自喷嘴33a的墨液的逆流。
另外,在墨液从喷嘴33a逆流进入时,由于帽61的墨液进入,因此各色墨液混合而 成的墨液进入,导致打印到打印介质P上而形成的图像的画质恶化。然而,如上所述,通过 供给规定量的墨液而能够消除负压,由此能够将打印到打印介质P上而形成的图像的画质 维持在良好的状态。18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这 些变形例进行叙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液供给机构50具备流路泵M即所谓的隔膜泵作为能够控 制排出的墨液的量的流路泵,所述流路泵M中,通过具备能够挠曲的隔膜542而构成在施 加外力而内部容积扩大时吸引墨液且在施加外力而内部容积收缩时排出墨液的泵室^4A。 然而,流路泵M只要是从墨盒51吸引墨液且能够控制成排出规定量的墨液的泵即可,不是 隔膜泵也可。
例如,可以使用活塞泵、柱塞泵等往复移动式泵、或管泵、齿轮泵、叶轮泵、螺杆泵 等旋转式泵。使用往复移动式泵时,与隔膜泵同样,只要预先掌握每次循环(一次往复移 动)所能够排出的墨液的量,控制部使泵进行一个循环或多个循环的动作,由此就能够控 制往复移动式泵使其排出规定量的墨液。另外,在使用旋转式泵时,只要预先掌握每次旋转 所能够排出的墨液的量,控制部使泵进行必要转数的动作,由此就能够控制旋转式泵使其 排出规定量的墨液。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液供给机构50具备第一止回阀53、第二止回阀55及压力调 节阀57。然而,墨液供给机构50也可以仅具备上述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墨液供给机构50 仅具备第一止回阀53、第二止回阀55及压力调节阀57中的至少一个的结构也能够实现本 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止回阀53、第二止回阀55、阻塞门56及压力调节阀 57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不具备膜(隔膜),而采用摆动式、晶片夹式、升降式、 底阀等各种形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盒51贮存青色、品红色、黄色、照片黑色、亚光黑色的 各墨液。然而,墨盒51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浅青色、浅品红色、灰色、浅灰色、绿 色、橙色等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切换机构58切换供给的墨液为照片 黑色与亚光黑色。然而,由切换机构58切换供给的墨液并不局限于照片黑色与亚光黑色。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灰色墨液与浅灰色墨液、或浅品红色墨液与鲜亮浅品红色墨液 之间切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减压泵548动作,之后使吸引泵64动作,之后使大气 释放阀546动作。然而,可以使吸引泵64比减压泵548先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5)其他的动作”,使吸引泵64的动作继续进行, 或在吸引泵64的动作停止但残存的负压作用的状态下,使流路泵M动作,而将墨液向打印 头33侧供给,消除大的负压所作用的部位的负压,从而防止向帽61排出的墨液被从喷嘴 33a吸入的情况。然而,在即使负压作用而挠性部少且流路的容积几乎不变化的情况下,也 可以取代吸引泵64的动作,控制部70驱动打印头33,通过负压喷射进入到喷嘴33a的墨液 或这以上的墨液。这种情况下,即使各色的墨液混合而成的墨液进入到喷嘴33a,也能够将 该混合而成的墨液从喷嘴33a排出,从而能够将打印到打印介质P上而形成的图像的画质 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次 第二次初始填充构成的一个循环的墨液的 排出量小于用于在所有流路中填充墨液所需要的墨液量的两倍。这里,在执行上述(1) 19(4)的动作时,墨液的排出量也可以为用于在所有流路中填充墨液所需要的墨液量的一倍 或多于一倍,该变多的量成为加上在吸引泵64动作时的负压的影响下进入帽61的墨液量 的量,但该量微少,远远少于用于在所有流路中填充墨液所需要的墨液量的两倍。
另外,若在执行上述(5)的动作时,也考虑到负压所作用的部位位于比阻塞门56 靠下游侧,则使墨液排出量为将用于在所有流路中填充墨液所需要的墨液量的一倍加上用 于填充因吸引泵64的继续动作而作用有负压的部位所需的墨液量、或加上用于消除大的 负压所作用的部位的负压所需的墨液量之和的量,远远小于用于填充所有流路所需的墨液 量的两倍。
通过该动作排出的墨液量可以为用于填充在比承受负压的作用的阻塞门56的排 出孔564靠下游侧的流路所需的墨液量,考虑到负压的作用所导致的第五流路59e的容积 变化微小,因此也可以为用于填充压力调节阀57的压力室571B及比压力室571B靠下游侧 的所有流路所需的墨液量。
进而,也可以加上在吸引泵64继续动作而产生的负压的影响下进入帽61的墨液 量,但该量微少,因此排出的墨液量远远少于现有的墨液排出量的两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电路实现。
另外,打印机10并不局限于喷墨式打印机10,例如也可以为凝胶喷射方式的打印 机。另外,具备打印机以外的扫描装置、传真装置、复印装置等的复合设备也可以作为本发 明的打印机。
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0的概念,也可以包括喷射墨液以外的其他 液体(包括液体本身、或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具 有流动性的材质)的流体喷射装置。作为这样的装置,已知有喷射在将液晶显示器、EL(电 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 料分散或溶解的形态中含有的液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有机 物的流体喷射装置、喷射作为用于精密吸液管的试料的液体的流体喷射装置等。
进而,作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打印机10的概念中的装置,还有对手表或照相机等精 密设备在点状孔隙喷射润滑油的流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径透 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流体喷射装置、为 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流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 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具备能够喷射一种液体的喷嘴组和能够喷射两种液体的喷 嘴组,并能够从多个喷嘴组喷射多种液体;帽,该帽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组所露出的喷嘴形成面抵接而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吸引泵,该吸引泵用于吸引所述封闭空间;多个流路,该多个流路用于从液体贮存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多种液体; 流路泵,该流路泵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液体贮存容器靠下游侧,能够从所述 液体贮存容器吸引所述液体且向下游侧排出所述液体;阻塞门,该阻塞门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流路泵靠下游侧,且具备所述液体流 入的阀室、通过挠性使所述阀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存在于所述阀室的内部且能够通 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闭塞或打开的排出孔,当使所述阀室带有规定以上的负压时,所述 挠性部件闭塞所述排出孔,使其下游侧成为负压状态;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位于比处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两个流路上的所述阻塞门靠下游 侧,与用于将所述两个流路的液体向能够喷射所述两种液体的喷嘴组供给的一个流路连 结,允许其中任一流路的液体供给,而隔断未被选择的流路的液体供给;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吸引泵、所述切换机构及所述流路泵的动作,所述控制部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规定量的所述液体的状态,并 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且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从而使 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 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以上、且小于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 的两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规定量的所述液体的状态,并 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且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从而使 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 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以上、且为将用于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 体所需要的液体量加上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之和的液 体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进行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任 一方的所述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一选择动作,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 需要的液体量的状态,并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 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引,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进行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另一方的所述 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二选择动作,再次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 喷嘴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 用于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经由所 述流路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具备所述液体流入的压力室;能够根据所述压力室的内压 的变动而挠曲使该压力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通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在所述压力 室的内压小于规定压力时开阀且在这以外的情况下闭阀的压力调节阀,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 用于在所述压力调节阀及比该压力调节阀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 液体量的液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6.一种液体填充方法,其用于在液体喷射装置中进行液体的初始填充,其特征在于,所 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该液体喷射头具备能够喷射一种液体的喷嘴组和能够喷射两种液体的喷 嘴组,并能够从多个喷嘴组喷射多种液体;帽,该帽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组所露出的喷嘴形成面抵接而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吸引泵,该吸引泵用于吸引所述封闭空间;多个流路,该多个流路用于从液体贮存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多种液体; 流路泵,该流路泵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液体贮存容器靠下游侧,能够从所述 液体贮存容器吸引所述液体且向下游侧排出所述液体;阻塞门,该阻塞门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位于比所述流路泵靠下游侧,具备所述液体流入 的阀室、通过挠性使所述阀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存在于所述阀室的内部且能够通过 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闭塞或打开的排出孔,当使所述阀室带有规定以上的负压时,所述挠 性部件闭塞所述排出孔,使其下游侧成为负压状态;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位于比处在所述多个流路中两个流路上的所述阻塞门靠下游 侧,与用于将所述两个流路的液体向能够喷射所述两种液体的喷嘴组供给的一个流路连 结,允许其中任一流路的液体供给,而隔断未被选择的流路的液体供给;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吸引泵、所述切换机构及所述流路泵的动作,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进行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任一方的所述 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一选择动作,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而处于能够排出用于在所有的所述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 需要的液体量的状态,并且,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喷嘴 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引,使所述切换机构动作,进行允许从供给两种所述液体的各所述流路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流路供给液体的第二选择动作,再次使所述帽与所述喷嘴形成面抵接而使所述吸引泵动作,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 喷嘴进行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用于在比所 述阻塞门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 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头在比所述阻塞门靠下游侧具备所述液体流入的压力室;能够根据所 述压力室的内压的变动而挠曲使该压力室的容积变动的挠性部件;通过所述挠性部件的挠 性,在所述压力室的内压小于规定压力时开阀且在这以外的情况下闭阀的压力调节阀,并 且,在所述第二吸引后或在所述第二吸引的同时使所有的所述流路泵动作,将用于在所述 压力调节阀及比该压力调节阀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中填充所述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的液 体经由所述流路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切换机构、帽结构简单且能够降低被无畏废弃的液体的量的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填充方法。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吸引密封空间的吸引泵(64)、流路(59)、能够从液体贮存容器(51)吸引液体且向下游侧排出所述液体的流路泵(54)、带有负压时挠性部件闭塞排出孔的阻塞门(56)、允许一方的液体供给但隔断另一方的液体供给的切换机构(58)、控制部,该控制部使所有流路泵(54)处于能够排出规定量的液体的状态,之后使吸引泵(64)动作,且使切换机构(58)动作,从而使通过流路泵(54)的动作而排出的液体的规定量为将用于在比阻塞门(56)靠下游侧的所有流路(59)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加上用于在所有流路(59)中填充液体所需要的液体量之和的液体量以下。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2029797SQ20101029679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8日
发明者井藤宽之, 木村仁俊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