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记录介质盒、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716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被记录介质盒、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装卸的被记录介质盒。并且,本发明涉及具备输送上述被记录介质盒内的被记录介质的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由传真机、打印机等代表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装卸的纸盒被广泛使用。并且,其中,如专利文献
I、专利文献2所示,也公知有在一个装卸自如的纸盒(托盘)中在下层和上层均具备纸张收纳部的两层式构造的纸盒。另外,作为在记录装置中用于收纳纸张的纸张收纳部的称呼, 存在“盒”、“托盘”等各种称呼,但在本说明书中,将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装卸的一个单元体整体称为“盒”,将设置于该盒内的多个纸张收纳部称为“托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27356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91445号公报在上述现有的两层式构造的纸盒中,上层托盘设置为相对于下层托盘能够滑动并且能够转动,通过滑动来切换能够从上层托盘输送纸张的状态和能够从下层托盘输送纸张的状态。并且构成为,通过上层托盘的转动,下层托盘的纸张收纳空间敞开。然而,对于现有的两层式构造的纸盒,由于上层托盘无法从下层托盘拆下,因此, 例如对于几乎不使用上层托盘的用户来说,上层托盘作为使得下层托盘的能够收纳纸张的页数减少的结构,未必一定有用。并且,在将纸张收纳于下层托盘时,需要是上层托盘转动这样一个动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此类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下层侧托盘和上层侧托盘的多层构造的纸盒中,实现使用性的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被记录介质盒的特征在于, 该被记录介质盒构成为具备收纳被记录介质的下层侧托盘;以及收纳被记录介质的上层侧托盘,该上层侧托盘设置在上述下层侧托盘的上部,且设置成相对于上述下层侧托盘能够装卸。根据本技术方案,对于具备下层侧托盘和上层侧托盘的多层构造的被记录介质盒,由于上层侧托盘构成为相对于下层侧托盘能够装卸,因此,通过将上层侧托盘拆下,下层侧托盘的能够收纳被记录介质的页数增加,利用下层侧托盘时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并且,通过将上层侧托盘拆下,下层侧托盘的被记录介质收纳空间完全露出,因此,向下层侧托盘收纳被记录介质时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在第I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结构上述上层侧托盘设置为,在该上层侧托盘被安装于上述下层侧托盘的状态下,该上层侧托盘借助驱动机构而滑动移位,在上述上层侧托盘的滑动移位区域中的、上述上层侧托盘由上述驱动机构驱动的驱动区域中,上述上层侧托盘形成为由上述下层侧托盘约束的状态,在上述上层侧托盘不由上述驱动机构驱动的非驱动区域中,上述上层侧托盘由上述下层侧托盘约束的状态被解除。根据本技术方案,上层侧托盘借助驱动机构而能够滑动移位,在上层侧托盘的驱动区域中形成为该上层侧托盘由下层侧托盘约束的状态,在非驱动区域中上述约束状态被解除,因此,在驱动区域中,能够借助驱动机构可靠地使上述上层侧托盘滑动移位。在第I或者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上述上层侧托盘设置为,能够滑动移位到上述下层侧托盘的被记录介质收纳区域外。根据本技术方案,上层侧托盘设置为能够滑动移位到下层侧托盘的被记录介质收纳区域外,因此,能够完全敞开下层侧托盘的被记录介质收纳区域,将被记录介质收纳于下层侧托盘时的操作变得极其容易。在第I 第3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层侧托盘构成为,能够以被从上述下层侧托盘拆下后的状态相对于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主体独立地装卸。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上层侧托盘构成为能够以被从下层侧托盘拆下后的状态相对于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主体独立地装卸,因此,无需使用下层侧托盘就能够从上层侧托盘送出被记录介质,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性。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I 第4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涉及的被记录介质盒。并且,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中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和第5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得到与第I 第4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搬运路径的侧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纸盒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纸盒的主要部分剖视立体图。图4(A)、(B)是示出纸幅校正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5(A)、(B)是示出纸幅校正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I 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亦即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I的纸张搬运路径的侧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被记录介质盒”的一个实施方式、亦即纸盒100的立体图,图3是上述纸盒10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立体图。另外,在图I中,右方向表示纸张送出方向,与该纸张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表不纸张宽度方向。并且,图4(A)、(B)是纸幅校正器52的立体图,图4(A)示出引导面的引导高度为通常高度的状态(第一状态),图4(B)示出引导面的引导高度增高后的状态(第二状态)。并且,图5(A)、(B)同样也是纸幅校正器52'的立体图,图5(A)示出引导面的引导高度为通常高度的状态(第一状态),图5(B)示出引导面的引导高度增高后的状态(第二状态)。I、打印机的整体结构以下,参照图I对打印机I的整体结构进行简要说明。打印机I具备以下结构在装置底部具备输送装置2,从该输送装置2 —张一张地输送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主要是单张纸),并在记录机构4中进行记录(喷墨记录),进而向设置于装置后方侧 (图I中的左侧)的未图示的排纸集纸器排出。以下,对纸张搬运路线上的构成要素进一步详细说明。输送装置2具备纸盒100、搓纸辊16、引导辊20以及分离机构21。能够以层叠状态装配多页纸张P的纸盒100相对于输送装置2的装置主体,能够从装置前方侧进行安装或者拆下,该纸盒100具备如下两个纸张收纳部位于下部、且构成纸盒100的基体的下层侧托盘50 ;和位于该下层侧托盘50的上部、且能够在可输送位置和退避区域之间滑动的上层侧托盘60。另外,在图I中,利用标号Pl表不被收纳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利用标号P2表示被收纳于上层侧托盘60的纸张(以下,在不需要特别进行区分的情况称作“纸张P”)。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搓纸辊16设置于以摆动轴18为中心而摆动的摆动部件17,在上层侧托盘60滑动到最靠装置后方侧(图I中的左方向、亦即纸盒100的抽出方向侧)的状态下,即上层侧托盘60位于退避区域时,上述搓纸辊16与被收纳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Pl中的最上方的纸张接触并旋转,由此,将该最上方的纸张Pl从下层侧托盘 50送出。并且,在上层侧托盘60处于滑动到最靠装置前方侧(图I中的右方向、亦即纸盒 100的安装方向侧)的抵接位置时,即上层侧托盘60的可输送位置,上述搓纸辊16与被收纳于上层侧托盘60的纸张P2中的最上方的纸张接触并旋转,由此,将该最上方的纸张P2 从上层侧托盘60送出。在该上层侧托盘60被定位于可输送位置的状态(图I的状态)下,下层侧托盘50 的分离斜面54构成为比上层侧托盘60的前方侧内壁向被收纳于上层侧托盘60的纸张前端侧突出,由此,分离斜面54作为纸张被从上层侧托盘60送出时的分离机构利用。即,下层侧托盘50的分离斜面54作为下层侧托盘50与上层侧托盘60的共用分离机构利用。接下来,在分离斜面54的下游侧设置能够自由旋转的引导辊20,在该引导辊20的下游侧,设置有具备分离辊22和驱动辊23而构成的分离机构21。分离辊22的外周面由弹性材料形成,且设置成能够与驱动辊23压接,并且,设置为通过扭矩限制机构而被赋予规定的旋转阻力的状态。因此,欲重叠输送的第二位以后的纸张P在该分离辊22与驱动辊23 之间被阻挡,即,防止重叠输送。另外,驱动辊23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朝将纸张P向下游侧输送的方向旋转。在分离机构21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一中间输送部25,该第一中间输送部25构成为具备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辊26、和在与驱动辊26之间夹持纸张P并从动旋转的辅助棍27,纸张P由该第一中间输送部25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另外,标号29表不减少纸张P通过弯曲反转路径时的(特别是纸张后端通过时的)通纸载荷的从动辊。在从动辊29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中间输送部31,该第二中间输送部31构成为具备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辊32、和在与驱动辊32之间夹持纸张P并从动旋转的辅助辊33,纸张P由该第二中间输送部31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在第二中间输送部31的下游侧配置有记录机构4。记录机构4具备搬运机构5、 记录头42、下部纸引导件39以及排出机构6。搬运机构5构成为具备由马达驱动而旋转的搬运驱动辊35、和枢轴支承于上部纸引导件37的搬运从动辊36,该搬运从动辊36与搬运驱动辊35压接而从动旋转。在到达搬运机构5后的纸张P由搬运驱动辊35和搬运从动辊36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搬运驱动辊35旋转,该纸张P被精密地向下游侧输送。接下来,记录头42设置于托架40的底部,该托架40由沿着主扫描方向(图I的纸面表里方向)延伸的托架引导轴41引导,并且,由未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而沿着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另外,托架40是未搭载墨盒的所谓非托架装载型(Off-Carriage Type)托架,该托架40构成为,墨盒(未图示)相对于托架40独立地设置,经由墨水供给管(未图示)从墨盒向记录头42供给墨水。在与记录头42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下部纸引导件39,利用该下部纸引导件39规定纸张P与记录头42之间的距离。进而,在下部纸引导件39的下游侧,设置有将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排出的排出机构6。排出机构6构成为具备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排出驱动辊44、和与该排出驱动辊44接触而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45,利用记录机构4进行记录后的纸张P由排出机构6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省略图示的集纸器排出。2、纸盒的详细内容以上是打印机I的概要,以下,一并参照图2以及图3对纸盒100进一步详细说明。下层侧托盘50在其底面50a具备能够沿纸张输送方向(即,纸张长度方向)滑动的纸幅校正器51 (图I),利用该纸幅校正器51限制后端边缘的位置。并且,还设置有能够在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纸张宽度方向)滑动的纸幅校正器52,一方侧的侧缘的位置由该纸幅校正器52限制。另外,下层侧托盘50的侧壁 50b(图2)限制另一方侧的侧缘。即,下层侧托盘50的侧壁50b作为固定纸幅校正器而发挥功能。在此,对于限制纸张Pl的后端位置的纸幅校正器51,引导面51a由倾斜面以与分离斜面54几乎平行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使纸幅校正器51抵靠于纸张后端时,纸张束的前端沿着分离斜面54。另外,限制纸张Pl的侧缘的纸幅校正器52之后详细叙述。其次,在下层侧托盘50的底面50a,且是在对应于搓纸辊16与纸张Pl接触的接触位置的位置,配置有高摩擦材料53,利用该高摩擦材料53保持纸张束,以免每当利用搓纸辊16进行纸张送出时纸张束都被朝下游侧输送。另一方面,上层侧托盘60与下层侧托盘50同样,在其底面60a也具备能够沿纸张长度方向滑动的纸幅校正器61、和能够沿纸张宽度方向滑动的纸幅校正器62。并且,在对应于搓纸辊16与纸张P2接触的接触位置的位置配置有高摩擦材料64。接着,对上层侧托盘60的活动构造进行说明。上层侧托盘60构成为具备滑动部件65和托盘基体66,滑动部件65设置为相对于下层侧托盘50的侧壁50b、50c能够沿纸张输送方向及其反方向滑动移位。托盘基体66形成纸张收纳空间,该托盘基体66设置为相对于滑动部件65能够以两端的转动轴66a、66a为中心沿以箭头r表不的方向转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侧托盘60(托盘基体66)的转动限度比90度大,比180度小。即,在上层侧托盘60转动到极限的状态下,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空间露出,能够在下层侧托盘50收纳纸张。接下来,如图3所示,在滑动部件65的一方侧的侧部的下侧形成有齿条65a,且构成为设置于下层侧托盘50的小齿轮55与该齿条65a哨合。即,构成为,通过小齿轮55旋转,滑动部件65 (上层侧托盘60)滑动移位。在纸盒100被安装于打印机I的装置主体时,该小齿轮55能够与设置于打印机I 的装置主体侧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该驱动齿轮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由此, 滑动部件65 (上层侧托盘60)被驱动。在此,滑动部件65在比齿条部65a稍靠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卡止部65b。该卡止部65b构成为进入形成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约束轨50d的下侧。在卡止部65b进入约束轨 50d的下侧的状态(卡止部65b位于比图3的位置L靠A侧的状态以下称作上层侧托盘 60的“驱动区域”)下,齿条部65a与小齿轮55啮合,并且卡止部65b进入约束轨50d的下侧,由此,形成滑动部件65 (上层侧托盘60)被约束而无法将滑动部件65从下层侧托盘50 拆下的状态。由此,上层侧托盘60被配置在能够输送上层侧托盘60内的纸张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卡止部65b从约束轨50d向近前侧脱离的状态(卡止部65b位于比图3的位置L靠B侧的状态以下称为上层侧托盘60的“非驱动区域”)下,解除齿条部65a 与小齿轮55的啮合,并且卡止部65b从约束轨50d脱离,由此,形成为滑动部件65 (上层侧托盘60)能够从下层侧托盘50拆下的状态(在图2中以假想线以及标号60'表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侧托盘60的非驱动区域是上层侧托盘60滑动到最靠装置近前侧的位置。如上所述,具备下层侧托盘50和上层侧托盘60的多层结构的纸盒100构成为,上层侧托盘60相对于下层侧托盘50能够装卸,因此,通过将上层侧托盘60拆下,下层侧托盘 50的能够收纳纸张的页数增加,利用下层侧托盘50时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并且,通过将上层侧托盘60拆下,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空间完全露出,因此,将纸张收纳于下层侧托盘50时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侧托盘60借助于齿条部65a、小齿轮55、驱动上述小齿轮55的马达(未图示)等这些驱动机构而能够滑动移位,在上层侧托盘60的驱动区域中,形成该上层侧托盘60被下层侧托盘50约束的状态,在非驱动区域中,上述约束状态被解除,因此,在驱动区域中,齿条部65a与小齿轮55之间的啮合不会被解除,能够可靠地使上层侧托盘60滑动移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侧托盘60在退避区域中位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空间的上方,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如果构成为上述上层侧托盘60能够滑动移位到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区域外,则无需使上层侧托盘60转动、或者拆下上层侧托盘60,就能够完全敞开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区域。此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如果构成为使上层侧托盘60能够以从下层侧托盘50拆下后的状态相对于打印机I的装置主体独立地装卸,则无需利用下层侧托盘50就能够从上层侧托盘60送出纸张,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性。3、纸幅校正器的详细内容
接着,参照图4以及图5对设置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纸幅校正器52进行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当将上层侧托盘60从下层侧托盘50拆下时,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空间增加,能够将更多张数的纸张收纳于下层侧托盘50。然而,如果设置于下层侧托盘 50的纸幅校正器的引导高度不变,则即使拆下上层侧托盘60,也无法适当地引导被收纳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下层侧托盘50的纸幅校正器52构成为引导面的引导高度能够调节。更具体地说,如图4(A)、(B)所示,纸幅校正器52构成为具备沿着下层侧托盘50的底面滑动的基体52a ;以立起设置于该基体52a的方式与基体52a —体地形成的立起设置部52b ;相对于该立起设置部52b能够以转动轴52e为中心而转动的板材52c ; 以及沿着以箭头cl表示的方向对该板材52c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标号52d表示对纸张边缘进行引导的引导面,该引导面构成为,如从图4(A)所示的第一状态到图4(B)所示的第二状态的变化所示,通过板材52c沿着以箭头Cl表示的方向转动,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增高。更详细地说,通常,在上层侧托盘60被安装于下层侧托盘50的状态下,板材52c 与上层侧托盘60的底面卡合、即从上方被按压,由此,板材52c维持图4(A)所示的第一状态。进而,如图2中以标号60'所示,当上层侧托盘60被从下层侧托盘50拆下时,上层侧托盘60与板材52c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由此,板材52c承受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如图4(B)所示那样转动,切换至第二状态。由此,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从h0 (图4(A)) 变化至hi (图4 (B))(增高hl > h0)。即,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能够调整,伴随着下层侧托盘50的能够收纳纸张的页数的增加,能够增加纸幅校正器52的引导高度,因此,即使纸张层叠页数增多,也能够应对该情况。结果,不会导致偏斜等供纸不良的情况,能够适当地输送纸张。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引导面52d由能够以转动轴52e为中心转动的板材 52c形成,由于构成为能够通过板材52c转动来调整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因此,能够使切换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的机构的结构简化,并能够以低成本得到该机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52e是与引导面52d正交的转动轴,通过以此类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这两个状态下,纸张边缘都由同一个面、亦即引导面52d限制,因此,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这两个状态下,能够形成没有高度差、凹凸、 或者接缝的引导面,在安装纸张时不会发生卡住等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纸幅校正器52与上层侧托盘60卡合,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降低,通过纸幅校正器52与上层侧托盘60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增高,因此,无需进行特别的操作就能够使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增高。由此,能够得到使用性高的纸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层侧托盘60被安装于下层侧托盘50的状态下,无论上层侧托盘60处于其滑动区域的任何位置,都能维持上层侧托盘60与纸幅校正器52 (板材52c)之间的卡合状态。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构成为引导面52d的引导高度在低状态(图4(A))与高状态(图4(B))这两个高度之间切换,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高度位置进一步细分化而阶段性地切换,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并非阶段性地而是连续地切换。此时,优选设置有保持所设定
8的引导高度的机构。接下来,参照图5㈧、(B)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A)、⑶中,对与图4(A)、(B)相同的结构标注有相同的标号,并且,对虽然是对应的结构但不同的部分在标号标注 ”(上角标)。在图5(A)、(B)中,纸幅校正器52'构成为具备基体52a ;以立起设置于该基体 52a的方式与基体52a —体地形成的立起设置部52b';相对于该立起设置部52b'能够以转动轴承52f、52f为中心转动的板材52c';以及沿着以箭头c2表示的方向对该板材52c' 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另外,转动轴承52f、52f是对形成于立起设置部52b的轴(未图示)进行支承的轴承。标号52(1-1、52(1-2表示对纸张边缘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在图5(4)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立起设置部52b,所形成的引导面52d-l构成纸幅校正器52'的引导面。另外,此时的引导高度为h0。进而,如从图5(A)所示的第一状态向图5(B)所示的第二状态的变化所示,通过使板材52c'沿着以箭头c2表示的方向转动,板材52c'所形成的引导面52d-2在引导面 52d-l的上部展开,整体引导高度变化至(增高)hl(hl > h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伴随着下层侧托盘50的能够收纳纸张的页数的增加,纸幅校正器52’的引导高度也增高,因此,即使纸张层叠页数增多,也能够应对这种情况。结果,不会导致偏斜等供纸不良的情况,能够适当地输送纸张。另外,与参照图4(A)、⑶说明的纸幅校正器52同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纸幅校正器52'也可以构成为,在上层侧托盘60被安装于下层侧托盘50的状态下,板材52c'与上层侧托盘60的底面卡合、即从上方被按压,由此,板材52c’维持第一状态。因此,第一状态未必一定限定于如图5(A)所示板材52c'向下方完全转动而紧贴于立起设置部52b'的状态,也可以是从图5(A)所示的状态向箭头Cl方向转动一定程度的角度的状态。并且,在图5(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板材52(^也可以向第一状态侧倾斜一些角度,以便当从图5(B)所示的第二状态起板材52c’由上层侧托盘60从上方按压时,板材 52c;容易向下方转动。此外,以上所说明的纸幅校正器52、52 '通过与上层侧托盘60卡合/解除卡合而切换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另外设置保持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的保持机构,通过用户操作来解除基于该保持机构的状态保持。并且,以上所说明的纸幅校正器52、52'作为对纸张的侧缘进行引导的纸幅校正器进行了说明,但自不必说,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对纸张的后端进行引导的纸幅校正器(图I 中标号51)。附图标记说明I :喷墨式打印机;2 :输送装置;4 :记录机构;5 :搬运机构;6 :排出机构;16 :搓纸辊;17 :摆动部件;18 :摆动轴;20 :引导辊;21 :分离机构;22 :分离辊;23 :驱动辊;25 :第I 中间输送部;26 :驱动辊;27 :辅助辊;29 :从动辊;31 :第二中间输送部;32 :驱动辊;33 :辅助辊;35 :搬运驱动辊;36 :搬运从动辊;37 :上部纸引导件;39 :下部纸引导件;40 :托架; 41 :托架引导轴;42 :记录头;44 :排出驱动辊;45 :排出从动辊;50 :下层侧托盘;50a :底面;50b、50c :侧壁;50d :约束轨;51、52、52':纸幅校正器;52a :基体部;52b、52b':立起设置部;52c、52c':板材;52d、52d-l、52d-2 :引导面;52e :转动轴;52f :转动轴承;53 :高摩擦材料;54 :分离斜面;55 :小齿轮;60 :上层侧托盘;60a :底面;61、62 :纸幅校正器;64 高摩擦材料;65 :滑动部件;65a :齿条;65b :卡止部;66 :托盘基体;66a :转动轴;100 :纸盒;P、P1、P2 :记录纸张。
权利要求
1.一种被记录介质盒,其特征在于,该被记录介质盒具备收纳被记录介质的下层侧托盘;以及收纳被记录介质的上层侧托盘,该上层侧托盘设置在所述下层侧托盘的上部,且设置成相对于所述下层侧托盘能够装卸。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被记录介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侧托盘在被安装于所述下层侧托盘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下层侧托盘滑动移位,在所述上层侧托盘的滑动移位区域中的、所述上层侧托盘的可输送位置,所述上层侧托盘处于由所述下层侧托盘约束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记录介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侧托盘借助驱动机构而滑动移位,所述上层侧托盘借助所述驱动机构形成为由所述下层侧托盘约束的状态、或解除由所述下层侧托盘约束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记录介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侧托盘设置为,能够滑动移位到所述下层侧托盘的被记录介质收纳区域外。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被记录介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侧托盘构成为,能够以被从所述下层侧托盘拆下后的状态相对于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主体独立地装卸。
6.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具备权利要求I所述的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该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输送所述被记录介质盒内的被记录介质;以及记录机构,该记录机构在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下层侧托盘和上层侧托盘的多层构造的纸盒中,实现使用性的进一步的提高。纸盒(100)是具备下层侧托盘(50)、以及在该下层侧托盘(50)的上部能够在可输送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位的上层侧托盘(60)的多层式纸盒。该纸盒(100)构成为,上层侧托盘(60)相对于下层侧托盘(50)能够装卸,因此,通过将上层侧托盘(60)拆下,下层侧托盘(50)的能够收纳纸张的页数增加,利用下层侧托盘(50)时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并且,通过将上层侧托盘(60)拆下,下层侧托盘(50)的纸张收纳空间完全露出,因此,向下层侧托盘(50)收纳纸张时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文档编号B41J13/10GK102582282SQ20111043974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中村和久, 原田和政, 松崎一俊, 玉井健介, 竹内敦彦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