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758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带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配带盒的带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带印刷装置(带打印机)已知以下技术:其具有用于将带盒装配为装卸自如的盒装配部、以及在盒装配部的内壁上排列为1列的5个光斩波器(photointerrupter)(参照专利文献1)。装配于该带印刷装置的带盒在其侧面部装配有用于识别印刷用带或印刷用墨的规格的规格显示标签,5个光斩波器被配设为与该规格显示标签对置。进而,5个光斩波器对在形成于规格显示标签的5个规格显示部上是否已被印刷有黑墨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识别上述规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475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这种带印刷装置中,在带盒与盒装配部之间不得不设置制造公差上的游隙。其结果是,所装配的带盒的位置有时会按照该公差的量发生位置偏离。即,相对于各光斩波器,带盒的位置按照该公差的量发生位置偏离。

因此,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会在各光斩波器与被设置于带盒的各规格显示部(规格显示标签)间的位置关系上产生偏差。由此,存在从各光斩波器到各规格显示部的距离相对于使用各光斩波器检测出的最优距离发生偏离的问题。由此,各光斩波器的检测能力降低,可能无法正确识别上述规格。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印刷装置,能够使从带印刷装置的检测部到带盒的被检测部的距离成为最优距离,并且能够提高检测部的检测能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带印刷装置装配有带盒,该带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传感器单元,其与形成在带盒的规定的壁面上的被检测部对置;以及施力部,其对传感器单元向规定的壁面侧施力,传感器单元具有:检测部,其向被检测部照射检测光而对被检测部进行读取;以及支座,其支承检测部,并且通过施力部的施力而被按压在规定的壁面上。

根据这种结构,支承检测部的支座被按压在带盒的形成有被检测部的壁面(规定的壁面)上而与该壁面紧贴。由此,能够将检测部相对于该壁面的位置定位在最优的位置上。即,能够使支座作为在检测部与形成有被检测部的壁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的间隔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从检测部到被检测部的距离成为最优距离。由此,能够提高检测部的检测能力。

这种情况下,优选支座具有外部光遮蔽部,该外部光遮蔽部覆盖检测部,切断向检测部入射的外部光。

根据这种结构,在与被检测部的形成面紧贴的支座上设置有切断外部光的入射的外部光遮蔽部,由此能够抑制外部光进入检测部与被检测部的形成面之间而入射到检测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部的检测能力。

此外,优选检测部具有多个光学传感器,支座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防止由被检测部反射而入射到光学传感器中的检测光在各光学传感器之间相互发生干涉。

根据这种结构,可防止光学传感器彼此的干涉,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部的检测能力。

另一方面,优选规定的壁面是沿装配带盒的装配方向的侧壁面,支座的装配方向近前侧的端部具有引导斜面,引导斜面与带盒的装配方向深处侧的角部抵接,使装配带盒的力的一部分作为将支座推回的力发挥作用。

根据这种结构,在装配带盒时,被施力部推出到带盒的装配区域内的支座通过引导斜面而被推回到不会妨碍带盒的装配的位置处。进而,借助支座被推回而产生的施力部的复原力,使得支座成为被按压在带盒(的上述规定的壁面)上的状态。这样,能够简单且自动地形成将支座按压于带盒上的状态,而不必进行特殊的操作或控制。

此外,优选规定的壁面是沿装配带盒的装配方向的侧壁面,支座上形成有定位突部,该定位突部从带盒的装配方向深处侧卡合于在带盒的装配方向深处侧的壁面上形成的孔部内。

根据这种结构,在支座被按压在带盒上的状态下,进一步使得带盒的孔部与支座的定位突部卡合,由此支座与带盒牢固地紧贴,支座和带盒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使从检测部到被检测部的距离更为严格地形成为最优距离。此外,能够更为牢固地维持该最优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开盖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带盒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图3是盒装配部的俯视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5是去除了上壳体后的状态的带盒的俯视图(a)和上壳体的背视图(b)。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带盒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带盒的下侧视图(a)和定位孔部周围的a‐a′线剖视图(b)。

图8是图案读取部周围的俯视图(a)和立体图(b)。

图9是传感器单元的立体图(a)、主视图(b)和b‐b′线剖视图(c)以及传感器支座的背面立体图(d)。

图10是图案读取部和定位孔部周围的俯视图(a)和c‐c′线剖视图(b)。

图11是表示带盒的装配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与被装配在该带印刷装置上的带盒一起进行说明。该带印刷装置在从所装配的带盒中放出印刷带和墨带的同时进行印刷,切断印刷带的印刷完毕部分,制作出标签(带片)。

[带印刷装置的概要]

图1是带印刷装置和装配在该带印刷装置上的带盒的外观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带印刷装置1具有:构成外壳的装置壳体3;盒装配部5,带盒10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装配于该盒装配部5;和对盒装配部5进行开闭的开闭盖7。在装置壳体3的上表面上,在深处侧设置有盒装配部5,在中央设置有显示器11,在近前侧设置有键盘13。相对于盒装配部5装配带盒100的装配方向是下方向,从盒装配部5卸下带盒100的卸下方向是上方向。开闭盖7的附近设置有搭指用的凹入部15。通过将手指搭在该凹入部15上并提起,能够使开闭盖7开放。并且,在装置壳体3的侧面(左侧面)上设置有供印刷带102排出的纵长的带排出口17。

此外,带印刷装置1具有:印刷机构部23,其具有立起设置于盒装配部5的印刷头21;带进给机构部25,其内置于盒装配部5的背侧空间;以及带切断机构部27,其内置于带排出口17的附近。用户从键盘13输入印刷信息,并在显示器11上确认了印刷信息后,通过按键操作来执行印刷。发出了印刷指令后,带进给机构部25进行驱动,由此使印刷带102和墨带110一起行进。进而,利用由印刷机构部23施加给墨带110的热,将墨带110的油墨转印在印刷带102上而进行印刷。通过该印刷进给,印刷带102从带排出口17被不断排出,在印刷完成后,带切断机构部27进行驱动,印刷带102的印刷完毕部分被切断。

[带盒的概要]

如图2和图5所示,带盒100具有:将印刷带102卷绕在带芯104上而成的带辊106;以及放出墨带110并将其卷绕在芯112上得到的墨带辊114。此外,带盒100具有:卷取芯116,其卷取使用后的墨带110;以及压辊120,印刷头21抵接于该压辊120,且该压辊120输送印刷带102和墨带110。另外,带盒100具有收纳这些带辊106、墨带辊114、卷取芯116和压辊120的盒壳体13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具有外壳被盒壳体130覆盖的所谓的壳构造。

此外,在带盒100上,在盒壳体130形成有在该带盒100被装配在带印刷装置1上时供印刷头21插入的插入开口134。此外,带盒100具有带送出口138,该带送出口138形成于盒壳体130,印刷带102从该带送出口138被送出。另外,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带辊10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在盒壳体130的内侧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芯轴192。

当通过上述的带进给机构部25对压辊120和卷取芯116进行驱动时,印刷带102从带芯104被放出,墨带110从放出芯112被放出。被放出的印刷带102和墨带110在压辊120的部分一起行进,通过印刷头21而被用于印刷。进行了印刷的印刷带102的放出端部(印刷完毕部分)从带送出口138朝向带排出口17被送出。另一方面,墨带110围绕插入开口134的周壁部分,被卷取芯116卷取。另外,作为带盒100,根据印刷带102的带宽,准备了厚度不同的多种结构。

[带印刷装置的详细情况]

如图1和图3所示,盒装配部5形成为与带盒100的平面形状互补的平面形状,并且以具有与能够装配的多种带盒100中的最大厚度的带盒100对应的深度的方式凹入形成。这种情况下,盒装配部5的构成底板部的装配基座31和侧板部33通过树脂等而一体形成(成型)。在盒装配部5与上述的带排出口17之间形成有槽隙状的带排出路径35,在该部分内置有上述的带切断机构部27。

在盒装配部5的装配基座31上立起设置有:供上述芯轴192嵌合以对其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41;被头罩43覆盖的印刷头21;对压辊120进行旋转驱动的压辊驱动轴45;以及对卷取芯116进行旋转驱动的卷取驱动轴47。此外,在卷取驱动轴47附近,在装配基座31上设置有检测印刷带102的带宽的带宽检测部51、以及解除放出芯112和卷取芯116的止转的芯解除部53。

进而,在装配基座31上,在其对角位置处设置有一对小突起55。此外,还设置有将所装配的带盒100的中间部卡挂的一对卡挂片57。另一方面,在装配基座31的背侧空间内置有上述的带进给机构部25,该带进给机构部25由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旋转的马达和齿轮系(均省略图示)等构成。带进给机构部25通过齿轮系进行动力分支,使压辊驱动轴45和卷取驱动轴47同步旋转。

另一方面,在盒装配部5的侧板部33(近前侧)配设有图案读取部59,该图案读取部59对被设置在带盒100的侧面上的后述的类别读取图案145进行读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带宽检测部51检测(识别)被收纳在带盒100中的印刷带102的带宽,该图案读取部59识别除带宽以外的带盒100的类别信息(所收纳的印刷带102的带色、材质、所收纳的墨带110的墨带色等)。关于图案读取部59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

印刷机构部23具有由热头构成的印刷头21、以及支承印刷头21且使该印刷头21转动的头支承框架61。此外,印刷机构部23具有:头释放机构(省略图示),其通过头支承框架61使印刷头21在印刷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转动;以及头罩43,其覆盖印刷头21(和头支承框架61)。

头释放机构与上述开闭盖7的开闭联动地进行操作,并且与开闭盖7的关闭动作联动地使印刷头21移动(转动)至印刷位置。此外,头释放机构与开闭盖7的开放动作联动地使印刷头21移动(转动)至退避位置。移动至印刷位置处的印刷头21隔着墨带110和印刷带102抵接在压辊120上,移动至退避位置处的印刷头21离开压辊120。由此,可防止在装卸带盒100时印刷带102和墨带110与印刷头21的干涉。

在印刷头21上设置有多个发热元件,多个发热元件被排列设置于与压辊120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上。并且,通过印刷带102和墨带110的进给和多个发热元件的选择性驱动来进行印刷。头罩43形成为俯视时大致矩形,与上述的装配基座31(盒装配部5)一体形成(成型)。此外,头罩43从装配基座31垂直地大幅突出,在其内侧允许印刷头21的转动,在外侧作为带盒100的装配引导件发挥功能。

带宽检测部51由多个微动开关51a构成,与带盒100的后述的检测孔组180选择性卡合,对印刷带102的带宽进行检测。

芯解除部53由放出芯112用和卷取芯116用的2个解除销53a构成。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在盒壳体130上设置有分别卡挂于放出芯112和卷取芯116上的止转钩206(参照图6)。在装配带盒100时,解除销53a卡合于这些止转钩206,放出芯112和卷取芯116的止转被解除。

压辊驱动轴45具有:压辊支轴48,其以贯穿插入于压辊120中的方式较长地延伸;以及花键形状的旋转驱动轴49,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枢转支承于压辊支轴48的基部(参照图3)。带进给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被传递给该旋转驱动轴49,进而从旋转驱动轴49被传递给压辊120(详细情况在后文描述)。

同样地,卷取驱动轴47具有固定轴47a、以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枢转支承于固定轴47a上的花键形状的可动轴47b。这种情况下,带进给机构部25的旋转动力也被传递给可动轴47b,进而从可动轴47b被传递给卷取芯116。

在将带盒100装配在盒装配部5上时,带芯104卡合于定位突起41,压辊120卡合于压辊驱动轴45,而且卷取芯116卡合于卷取驱动轴47。进而,在关闭了开闭盖7时,印刷头21转动,隔着印刷带102和墨带110而抵接于压辊120,带印刷装置1成为印刷待机状态。

如图1和图4所示,开闭盖7通过设置于深处侧的铰链部71,以转动自如、即开闭自如的方式被安装于装置壳体3。开闭盖7具有开闭盖主体73和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中央的观察窗75。此外,开闭盖7具有:一对枢转支承片77,它们突出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转支承于铰链部71;以及操作杆79,其突出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并使印刷头21转动。进而,开闭盖7具有:2个按入突起81,它们突出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并按入带盒100;以及按下突起83,其突出设置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使内置的盖关闭检测开关(省略图示)进行操作(接通)。

观察窗75形成为横长,由与开闭盖主体73分体的透明(对于可见光透明)的树脂构成。透过该观察窗75,能够目视确认被装配在盒装配部5上的带盒100(印刷带102的类别或带余量)。此外,一对枢转支承片77、操作杆79、按入突起81和按下突起83、开闭盖主体73由树脂一体形成(成型)。

操作杆79从开闭盖主体73的背面大幅突出,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被插入到设置于盒装配部5的侧方的槽隙开口87中。插入到槽隙开口87中的操作杆79使上述的头释放机构进行操作,并使印刷头21转动。同样地,按下突起83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被插入到与槽隙开口87相邻的矩形开口91中,使盖关闭检测开关进行操作(接通)。按入突起81对应于带盒100的压辊120附近的位置,随着开闭盖7的关闭,以使得带盒100落座于盒装配部5的装配基座31上的方式将带盒100按入。

[带盒的详细情况]

接着,参照图2、图5和图6,对带盒100详细进行说明。另外,在带盒100的说明中,以图2(a)为例,将作为带盒100的正上面的装配方向近前的面称作“表面”,将相反侧的装配方向深处侧的面称作“背面”,将左侧的侧面称作“左侧面”,将右侧的侧面称作“右侧面”,将上侧的圆弧状的侧面称作“末端面”,将下侧的侧面称作“基端面”。另外,“沿装配方向的侧壁面”是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的侧面,“装配方向深处侧的壁面”是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的背面。此外,“规定的壁面”是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的基端面。

带盒100如上所述,具有盒壳体130和收纳于该盒壳体130中的带辊106、墨带辊114、卷取芯116和压辊120。此外,带盒100具有:插入开口134,其形成于盒壳体130;以及带送出口138,其在压辊120的附近形成于左侧面。

进而,带盒100具有:类别显示标签141,其被贴附在收纳有带辊106的部位的表面、左侧面和右侧面的整个范围;以及被贴附在基端面上的类别读取标签143(均参照图1)。在类别显示标签141上显示出带盒100的类别信息(所收纳的印刷带102的带宽、带色、材质等)。另一方面,在类别读取标签143上形成有表示带盒100的类别信息(所收纳的印刷带102的带色、材质等)的类别读取图案145(被检测部)。关于类别读取标签143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

盒壳体130构成带盒100的外廓(壳构造),呈现出右侧面的基端侧略微突出的俯视观察时为“l”字状的外观。在表里方向上,盒壳体130由在被装配于盒装配部5上时处于深处侧的下壳体150、以及处于近前侧的上壳体152这两个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盒壳体130的上壳体152由透明的树脂的成型品构成,下壳体150由不透明的树脂的成型品构成。

上壳体152由构成盒壳体130的表面的顶壁部156和从顶壁部156的周缘部下垂设置的上周壁部158一体形成(成型)。此外,下壳体150由构成盒壳体130的背面的底壁部160、立起设置于底壁部160的周缘部上的下周壁部162、以及以划分形成上述插入开口134的方式立起设置于底壁部160的开口周壁部164一体形成(成型)。

在上壳体152的上周壁部158的下端面以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接合销170,而在下壳体150的下周壁部162上与该多个接合销170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接合孔172,该多个接合孔172分别与多个接合销170嵌合(参照图5)。在下壳体150上设置了带辊106和墨带辊114等构成部件后,以将多个接合销170压入多个接合孔172中的方式接合上壳体152,由此组装带盒100。另外,考虑到成型的容易性,各接合孔172由贯通孔构成。

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5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被盒装配部5的一对卡挂片57卡挂住的一对被卡挂部174(参照图2和图6)。盒装配部5侧的一对卡挂片57卡挂在所装配的带盒100的一对被卡挂部174上,由此可防止带盒100的抬起。

此外,如图6所示,在下壳体150的基端面上形成有用于贴附上述类别读取标签的读取标签贴附部175。读取标签贴附部175以与类别读取标签143的厚度相应(或在厚度以上)的深度在该基端面上凹陷设置长方形形状的凹部而形成。通过该读取标签贴附部175,使得类别读取标签143不会从该基端面突出。

此外,在下壳体150的背面设置有供上述一对小突起55以具备少许余量的方式嵌合的嵌合小孔176。盒装配部5侧的一对小突起55嵌合于所装配的带盒100的一对嵌合小孔176中,由此进行带盒100在装配基座31上的简单定位。

此外,在下壳体150的背面,在基端面侧的左角部(从表面侧观察时的右角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上述的带宽检测部51对应的检测孔组180(参照图6)。检测孔组180基于承受孔180a的有无而表示比特模式,其中,承受孔180a设置在与带宽检测部51的多个微动开关51a对应的部分。即,该比特模式表示被收纳在带盒100中的印刷带102的带宽,带宽检测部51通过多个微动开关51a检测该比特模式,由此检测被收纳在带盒100中的印刷带102的带宽。

此外,在检测孔组180附近配设有定位孔部182(孔部),该定位孔部182(孔部)与被设置在上述图案读取部59上的定位销326(后述)卡合。关于定位孔部182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

如图5所示,在盒壳体130内的上侧空间(末端面侧)较宽地构成有收纳带辊106的带辊收纳区域190。在带辊收纳区域190的中央处立起设置有与下壳体150一体形成(成型)的芯轴192。芯轴192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外周面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有带辊106(带芯104)。此外,在压辊120的附近,在带辊收纳区域190内,与下壳体150一体地立起设置有用于将被放出的印刷带102引导至压辊120的带引导件194。

即,在盒壳体130的内部,构成以带辊106为起点经过带引导件194和压辊120而到达带送出口138的带进给路径196。由带辊106放出的印刷带102通过带引导件194而被引导至压辊120,在此处被供于印刷,进而由压辊120引导至带送出口138。

带辊106具有印刷带102和带芯104,并且具有在辊状的印刷带102的两端面上贴附的2张薄膜198。该2张薄膜198防止卷绕于带芯104上的印刷带102的散乱。此外,这里省略了图示,在带芯104上组入有反转防止机构。在搬运带盒100时,通过该反转防止机构,可防止印刷带102的反转。另一方面,在将带盒100装配在带印刷装置1的盒装配部5上时,通过上述定位突起41而解除反转防止机构的反转防止,能够进行印刷带102的进给。

在盒壳体130内的基部右侧,与插入开口134相邻地构成有墨带收纳区域200。在墨带收纳区域200的靠右方,与盒壳体130一体形成有将墨带辊114(放出芯112)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放出侧轴承部202,并且在靠左方,与盒壳体130一体形成有将卷取芯116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卷取侧轴承部204。即,在上壳体152和下壳体150分别形成有放出侧轴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承部204。

在形成于下壳体150的放出侧轴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承部204的切口部分上,分别一体形成有使末端部与这些放出侧轴承部202和卷取侧轴承部204面对的止转钩206。并且,一个止转钩206以止转状态卡合于放出芯112,另一个止转钩206以止转状态卡合于卷取芯116。

在放出侧轴承部202的附近,在墨带收纳区域200,与下壳体150一体地立起设置有将放出的墨带110引导至压辊120的第1墨带引导件210。此外,对墨带110的围绕进行引导的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一体形成在上述的开口周壁部164的外周侧。

即,在盒壳体130的内部,构成了以墨带辊114为起点经过第1墨带引导件210、压辊120和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而到达卷取芯116的墨带进给路径214。由墨带辊114放出的墨带110通过第1墨带引导件210而被引导至压辊120,在此处被供于印刷,进而从压辊120以围绕开口周壁部164(多个第2墨带引导件212)的方式被卷取在卷取芯116上。

墨带辊114具有墨带110和放出芯112,并且具有对放出芯112赋予制动负荷的圆环状的板簧220(参照图5(b))。板簧220在周向上形成为波状,并且在轴向上介入设置于上壳体152的顶壁部156与放出芯112之间。即,放出芯112通过该板簧220的弹力而被赋予旋转制动负荷。由此,在由卷取芯116不断放出的墨带110上被赋予了反张力以防止墨带110的松弛。

放出芯112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下壳体150侧的端部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切口222(参照图6)。并且,上述止转钩206与多个切口222卡合或脱离。另外,对放出芯112进行支承的下壳体150侧的放出侧轴承部202由圆形的开口构成,而上壳体152侧的放出侧轴承部202由圆筒状的突出部分构成。并且,在该突出部分上装配有上述的板簧220(均参照图5(b))。

同样地,卷取芯116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下壳体150侧的端部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切口224。并且,上述的止转钩206与多个切口224卡合或脱离。此外,在卷取芯116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226,从而与上述的卷取驱动轴47花键卡合。由此,卷取驱动轴47的旋转力被传递至卷取芯116,墨带110被卷取。

在盒壳体130内的基部左侧,与插入开口134相邻地构成有压辊收纳区域230。在压辊收纳区域230的中央处设置有形成于下壳体150的椭圆状(长圆状)开口的下轴承部234(参照图6)、以及形成于上壳体152的椭圆状开口的上轴承部232(参照图5(b))。并且,压辊120以旋转自如且能够略微在横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上轴承部232和下轴承部234。即,被支承于椭圆状的上轴承部232和下轴承部234上的压辊120构成为,能够在与压辊驱动轴45卡合的基本位置和隔着印刷带102而与带引导件194接触的夹持位置之间进行横向移动(微小移动)。

另外,该带盒100以印刷带102的放出端部从带送出口138向外部略微突出的状态被搬运(参照图1)。此时,若按入力或拉力误作用于印刷带102的放出端部,则被其拉拽的压辊120会移动至上述的夹持位置处。由此,可防止印刷带102的放出端部从带送出口138被拉入盒壳体130内。

压辊120具有圆筒状的辊基体240、以及装配在辊基体240的外周面上的橡胶辊242。橡胶辊242在轴向具有与印刷头21对应的长度,移动至印刷位置的印刷头21隔着印刷带102和墨带110而与该橡胶辊242接触。此外,在辊基体24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花键槽244,上述的压辊驱动轴45的旋转驱动轴49花键卡合于该花键槽244。由此,压辊驱动轴45的旋转力被传递给压辊120,印刷带102(和墨带110)被印刷进给。

[类别读取标签、定位孔部和图案读取部的详细情况]

接着,参照图6至图10,对类别读取标签143、定位孔部182和图案读取部59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6和图7,对带盒100的类别读取标签143和定位孔部182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a)所示,类别读取标签143被贴附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并且,在类别读取标签143上形成有表示带盒100的类别信息(所收纳的印刷带102的带色、材质、所收纳的墨带110的墨带色等)的类别读取图案14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有类别读取图案145的类别读取标签143贴附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由此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形成类别读取图案145。

类别读取图案145具有按照2行4列配置为矩阵状的8个比特构成部251。该各比特构成部251例如根据是否在白底的印刷区域内印刷有黑墨(全面印刷)而示出各1比特的比特信息。即,通过共计8个的比特构成部251示出8个比特图案。该8个比特图案对应于上述各种类别信息,通过该比特图案示出了上述各种类别信息。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6和图7(a)中的标号251的虚线以示出比特构成部251的方式进行了图示,并非实际形成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比特构成部251构成为根据在白底的印刷区域内是否印刷有黑墨来示出比特信息,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能够由后述的传感器单元300进行识别,则还可以构成为使印刷区域或被印刷在印刷区域上的墨的颜色为其他的颜色和图案。

如图6和图7(b)所示,定位孔部182形成于下壳体150的底壁部160,并且形成在带盒100的背面。此外,定位孔部182被配设在与位于右角部的接合孔172相同的轴上,并且由构成该接合孔172的贯通孔172a的下端部构成。即,定位孔部182和接合孔172由一体的贯通孔172a构成。另外,标号261是对应于后述的连结部328的切口部分。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对带印刷装置1的图案读取部59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图案读取部59被设置于盒装配部5的侧板部33(近前侧),并且朝向盒装配部5的内侧配设。即,图案读取部59被配设于在将带盒100装配在盒装配部5上时与带盒100的基端面对置的位置处。图案读取部59具有:朝向盒装配部5的内侧配设的传感器单元300;将传感器单元300支承为移动自如的单元支承部302;以及对传感器单元300向盒装配部5的内侧施力的单元施力部304(施力部)。传感器单元300被配设于在装配了带盒100时与带盒100的类别读取图案145对置的位置处。

单元支承部302被设置于在盒装配部5的侧板部33上开口的开口部分33a,将传感器单元300支承为向盒装配部5的内侧和外侧移动自如。即,将传感器单元300支承为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

单元施力部304例如具有左右一对的螺旋弹簧306,通过该一对的螺旋弹簧306对被设置在传感器单元300上的一对弹簧座部324(后述)施力。即,单元施力部304利用一对螺旋弹簧306通过一对弹簧座部324对传感器单元300向盒装配部5的内侧施力。在未装配带盒100的状态下,通过该施力而使得传感器单元300成为被推出到盒装配部5的内侧、即带盒100的装配区域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装配有带盒100的状态下,传感器单元300被推向带盒100的基端面侧,传感器单元300成为被按压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左右一对螺旋弹簧306构成了单元施力部304,但只要是能够对传感器单元300施力的结构,则不限于此。

如图9所示,传感器单元300具有在传感器基板308上安装多个光学传感器309而成的传感器部310(检测部)、以及支承传感器部310的传感器支座312(支座)。传感器基板308以沿带盒200的基端面的姿态被安装在传感器支座312的基端部。这样,传感器基板308被装配于传感器支座312。由此,传感器支座312成为对传感器部310进行支承的状态。

多个光学传感器309在传感器基板308上与上述比特构成部251对应地按照2行4列被配设为矩阵状(参照图9(b))。此外,多个光学传感器309分别由光反射型的光学式非接触传感器构成,向各比特构成部251照射检测光,并接收来自各比特构成部251的反射光。如上所述那样,各比特构成部251根据在白底的印刷区域内是否被印刷有黑墨来示出比特信息,各光学传感器309根据有无来自该各比特构成部251的反射光(严格来讲是受光光量是否在一定量以上),对上述印刷区域内是否被印刷黑墨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读取各比特构成部251所示的比特信息。传感器部310通过多个光学传感器309读取各比特构成部251的比特信息,由此读取上述比特图案,并读取与之对应的带盒100的类别信息。

传感器支座312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呈梯形状的支座主体320;从支座主体320向基端侧突出的上下一对的基板安装钩322;从支座主体320的基端部向左右突出的左右一对的弹簧座部324;形成于支座主体320的右前方的定位销326(定位突部);以及将定位销326与支座主体32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328。另外,支座主体320、一对基板安装钩322、一对弹簧座部324、定位销326和连结部328由树脂等而一体地形成(成型)。

一对基板安装钩322用于将传感器基板308装配在传感器支座312上。即,通过该一对基板安装钩322,传感器基板308被装配在传感器支座312上。

一对弹簧座部324是与上述一对螺旋弹簧306的一端抵接并承受一对螺旋弹簧306的施力的部分。该一对弹簧座部324还作为前端限制部发挥功能,抵靠在盒装配部5的侧板部33上,进行传感器单元300向盒装配部5内外的移动的前端限制。

支座主体320由覆盖传感器部310(多个光学传感器309整体)的传感器罩330、以及分别包围各光学传感器309的分隔部件332构成。分隔部件332在传感器罩330的内部从传感器罩330的后述的末端壁334向后方延伸,并且分别包围各光学传感器309。由此,分隔部件332防止被比特构成部251反射并入射到光学传感器309的检测光在光学传感器309彼此之间发生干涉。

传感器罩330具有构成传感器罩330的末端部的末端壁334、以及从末端壁334的上下左右向后方延伸的周壁336。传感器罩330通过该末端壁334和周壁336覆盖传感器部310,从而抑制外部光向各光学传感器309入射。即,传感器罩330作为对入射到光学传感器309的干扰光进行遮蔽的外部光遮蔽部发挥功能。此外,在末端壁334上形成有与多个光学传感器309对应的多个传感器孔338。各光学传感器309构成为通过该各传感器孔338将检测光向各比特构成部251照射,此外,通过该各传感器孔338接收来自各比特构成部251的反射光。

此外,传感器罩330不仅作为外部光遮光部发挥功能,还作为如下的间隔件发挥功能:与带盒100的基端面接触,在传感器部310(各光学传感器309)与形成有类别读取图案145的该基端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间隙)。即,传感器罩330支承传感器部310,并且通过单元施力部304(一对螺旋弹簧306)的施力,使得其末端壁334被按压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而抵接在该基准面上。由此,对传感器部310相对于该基端面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由此,传感器罩330在传感器部310与该基端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使得从传感器部310到类别读取图案145的距离成为最优距离。这里所谓的“最优距离”是考虑到焦点距离等,能够通过各光学传感器309良好地进行光学检测的最优距离。另外,末端壁334的与带盒100的基端面接触的面以沿该基端面的方式略向前下方倾斜而形成。

进而,在传感器罩330的末端侧上端部形成有作为向前下方的向下倾斜的引导斜面340。该引导斜面340在装配带盒100时,抵接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与背面的角部,使装配带盒100的力的一部分(分力)作为将传感器支座312推回的力发生作用。通过该引导斜面340,在装配带盒100时,被推出到带盒100的装配区域内的传感器支座312被推回到不妨碍带盒100的装配的位置处。进而,借助传感器支座312被推回而产生的单元施力部304(一对螺旋弹簧306)的复原力,使得传感器支座312成为被按压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的状态。

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销326形成为朝上方且末端尖细的直立圆柱状,从下侧与带盒100的定位孔部182卡合。定位销326的末端部327呈圆锥梯形形状,其上底面部分呈圆顶状带圆度的形状。传感器支座312的定位销326与带盒100的定位孔部182卡合,由此,被传感器支座312支承的传感器部310相对于在带盒100上形成的类别读取图案145被定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将传感器支座312按压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进行的定位之外,还进行使用定位销326的定位。通过该使用定位销326的定位,能够更为严格地进行前后方向的定位,并且还能够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

接着,参照图11,对带盒100在盒装配部5上的装配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a)和(b)所示,若从装配方向近前侧(上侧)向盒装配部5插入带盒100,则首先带盒100的基端面与背面的角部会抵接在传感器罩330的引导斜面340上。然后,若进一步插入,则通过引导斜面340而使得传感器单元300抵抗单元施力部304而被推回到前侧,此后,传感器单元300成为被按压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的状态(参照图11(c))。

此后,若进一步插入,则带盒100一边在传感器单元300上滑动一边向装配方向深处侧行进,定位销326的末端部327的圆锥梯形形状(锥形面)接触定位孔部182的内缘而进行传感器单元300的对位,同时定位孔部182与定位销326卡合。与此同时,带盒100的背面落座于盒装配部5上。即,在传感器单元300被按压在带盒100上的状态下,进而定位销326与定位孔部182卡合,在该状态下带盒100被装配。由此,结束本装配动作。

根据以上的结构,支承传感器部310的传感器支座312被按压在类别读取图案145的形成面(基端面)上而与该形成面紧贴,由此能够将传感器部310相对于该形成面的位置定位在最优位置处。即,传感器支座312作为在传感器部310与该形成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的间隔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从传感器部310到类别读取图案145的距离成为最优距离。此外,传感器支座312成为被按压在类别读取图案145的形成面上的状态,因此,即便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或来自带印刷装置1的各种驱动轴的力而使得带盒100的位置从装配时的位置发生偏离,也能够维持紧贴状态,能够维持该最优距离。由此,能够提高传感器部310的检测能力。

此外,在与类别读取图案145的形成面(基端面)紧贴的传感器支座312上设置有切断向传感器部310入射的外部光的外部光遮蔽构造(外部光遮蔽部),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外部光进入传感器部310与该形成面之间而到达传感器部31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传感器部310的检测能力。

进而,通过在传感器支座312上设置分隔部件332,由此可防止光学传感器309相互的干涉。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传感器部310的检测能力。

另外,通过在传感器支座312上设置引导斜面340,由此能够简单且自动地形成将传感器支座312按压在带盒100上的状态,而不必进行特殊的操作或控制。

此外,通过在传感器支座312上设置与带盒100的定位孔部182卡合的定位销326,由此在传感器支座312被按压在带盒100上的状态下,进而定位销326与定位孔部182卡合。由此,能够使传感器支座312与带盒100更为牢固地紧贴,能够使传感器支座312与带盒100形成为一体。由此,传感器部310与类别读取图案145之间被更为严格地定位,能够使从传感器部310到类别读取图案145的距离更为严格地成为最优距离。此外,还能够更牢固地维持该最优距离。进而,还能够进行左右方向上的定位,还能够维持左右方向上的定位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定位销326与定位孔部182卡合,由此进行传感器部310相对于类别读取图案145的左右方向的定位,然而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在带盒100的基端面和传感器支座312的末端面(末端壁334的表面)中的一方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定位槽部),并在另一方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卡合于上述槽部的肋部(定位肋),通过它们卡合,由此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传感器支座312上设置有对向传感器部310入射的外部光进行遮蔽的外部光遮蔽构造,也可以构成为在带盒100上设置外部光遮蔽构造。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形成供传感器支座312的末端部进入(落入)的凹部,并在凹部的底面上形成类别读取图案145(贴附类别读取标签143)。此外,还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上形成包围传感器支座312的方筒状的突出部(相当于传感器支座312的上述周壁336)。当然也可以构成为在传感器支座312和带盒100的两方都设置外部光遮蔽构造,还可以在其中任意一方设置外部光遮蔽构造。另外,对于分隔部件332而言也同样。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传感器支座312的末端侧上端部形成了引导斜面340,然而也可以构成为在带盒100的基端面侧下端部形成有引导斜面3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传感器支座312的左右端的上下中央施力的左右一对螺旋弹簧306构成了单元施力部304,然而也可以通过对传感器支座312的上下端的左右中央施力的上下一对螺旋弹簧306构成单元施力部304。这种情况下,只要使单元支承部302与传感器支座312之间具有一定的游隙,则传感器支座312能够以偏转方式摆动。由此,能够使传感器支座312的左右方向(偏转方向)的角度与带盒100一致。进而,还可以通过上2个和下1个螺旋弹簧306构成单元施力部304,由此,构成为对传感器支座312的上下端施力。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作为光学传感器309,使用将检测结果以数字数据形式输出的数字光学传感器,而作为光学传感器309,也可以使用将检测结果以模拟数据形式输出的模拟光学传感器。例如,可使用psd(positionsensitivedetector:位置敏感探测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构成为,为了保护各光学传感器309,在传感器支座312的末端壁334上贴附透光性保护薄膜,该透光性保护薄膜覆盖各传感器孔338且使检测光及其反射光透过。根据这种结构,可防止用户接触各光学传感器309。

标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100:带盒,145:类别读取图案,182:定位孔部,300:传感器单元,304:单元施力部,309:光学传感器,310:传感器部,312:传感器支座,326:定位销,332:分隔部件,340:引导斜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