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给容器以及具备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436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补给容器以及具备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补给容器以及具备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有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79547号公报)。在该公报中记载有:“密封部件314是具有贯通孔361的圆筒状,在密封部件314的贯通孔361的内侧面具备两个环状突起362、363,环状突起362、363与贯通孔361形成为同心状,并且与第一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配置为同心状。”。

另外,作为实施例,记载有:“另外,密封部件314使用弹性体即丁基橡胶或者乙丙橡胶,液体吸收材料315使用连续气泡的聚烯烃系发泡体或者聚烯烃无纺布。上述材质适于本实施例,此外,也可以使用其它材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795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上述的结构,目的在于提供补给容器及喷墨记录装置,以减少在补给墨水或者溶剂时由墨水或者溶剂造成的污染。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作为密封部件使用丁基橡胶、乙丙橡胶等橡胶成形为具有贯通孔的圆筒状,为了形成贯通孔,通常需要冲孔用的冲头以及冲孔工序、对在孔的冲裁部产生的飞边进行检查、除去的工序等,成为提高制造成本的重要因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例如采用如下结构。

本申请包含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若举出其中一例,则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贮藏液体的贮藏室且形成有开口部的贮藏部件、封堵上述贮藏部件的开口部的栓部件、覆盖上述栓部件的盖部件、以及在上述栓部件与上述盖部件之间设置的密封部件,上述密封部件具有圆筒部和封闭圆筒部内侧的孔的底部,上述盖部件具有与上述密封部件的圆筒部呈同心状开设的贯通孔,上述密封部件的贯通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内径比上述盖部件的贯通孔的内径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较低成本提供补给容器以及具备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能够减少在墨水或者溶剂补给时等因墨水或者溶剂而引起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a)及(b)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水补给容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体图。

图3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实际使用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图。

图5是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循环系统的系统图。

图6是表示在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墨水副容器的液面控制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7是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循环区域的概观图。

图8(a)及(b)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栓部件的一例的图。

图9(a)及(b)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第一盖部件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1(a)及(b)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液体吸收材料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副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4(a)至(c)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密封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5(a)及(b)是表示现有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6(a)及(b)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副容器连接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副容器连接的过程中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18(a)及(b)是表示实施例2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9(a)及(b)是表示实施例3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20(a)及(b)是表示实施例4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21(a)及(b)是表示实施例5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22(a)及(b)是表示实施例6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中:

1—主体;2—墨水吐出头;3—操作显示部;4—导管;5—状态显示灯;6—维护盖板;13—印字对象物;15—传送带;16—编码器;17—印字传感器;100—喷墨记录装置;101—mpu;102—rom;103—ram;104—输入装置;105—显示装置;111—激励电压发生电路;112—带电电压发生电路;113—偏向电压发生电路;114—电磁阀控制电路;115—泵控制电路;116—液面控制电路;151—喷嘴;152—激励元件;153—带电电极;154—偏向电极;161—墨水微粒;201—墨水容器;202—墨水副容器;203—溶剂副容器;211、212、213、214—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电磁阀;229—三向电磁阀;231—过滤器;232—减压阀;233—压力计;234—粘度计;241—回收管;251—墨水循环区域;261—墨水循环单元;301—墨水补给容器;302—溶剂补给容器;311—贮藏部件;312—栓部件;313—第一盖部件;314—密封部件;315—吸收材料;316—第二盖部件;321—贮藏室;322—前端部;331—圆筒部;332—凸缘部;333—底部;341—薄壁部;351—圆筒部;352—底部;353—贯通孔;354—圆;355—沿着圆的部分;356—凹陷的部分;361—孔;362、363—环状突起;364、365—环状突起;371—贯通孔的内径;372、373—环状突起的内径;381—贯通孔;382—圆;383—凹陷的部分;391—圆筒部;392—底部;393—环状突起;401~406—液面控制流程;411—圆形截面部;412—底部;421—栓部件;422—第一盖部件;426—凸部;427—凸部;451—上部模具;452—下部模具;453—橡胶材料;461—所需形状部;462—片部;471—冲头;472—冲模;480—切断部位;481—飞边;501—贮藏部件;502—适配器;503—螺丝;504—密封部件;505—液面传感器;506—吸引管;507—大气开放管;508—塞块;509—盖;511—贮藏部;512—补给口;513—传感器口;521—检测水平;522—吸引口;531—圆筒部;532—锐角形状;533—外壁部;541—连接部;542—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544—栓部件的上部空间;545—环状突起的上部空间;546—底部的外表面;547—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548—连接部;551—密封部件;552—吸收材料;561—圆形凹部;571—翻起部;601—墨水补给容器;602—贮藏部件;603—栓部件;604—第一盖部件;605—密封部件;606—液体吸收材料;607—第二盖部件;651—墨水补给容器;652—贮藏部件;653—栓部件;654—密封部件;655—第一盖部件;661—连接部;662—连接部;663—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664—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701—墨水补给容器;702—贮藏部件;703—栓部件;704—第一盖部件;711—前端部;712—第一圆筒部;713—底部;714—第二圆筒部;721—连接部;722—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731—墨水补给容器;732—贮藏部件;733—栓部件;741—前端部;742—第一圆筒部;743—底部;744—第二圆筒部;745—圆板部;746—第三圆筒部;751—连接部;752—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761—墨水补给容器;762—贮藏部件;763—栓部件;764—第一盖部件;771—前端部;772—第一圆筒部;773—底部;774—第二圆筒部;775—圆板部;776—环状凸形状;781—连接部;782—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图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2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体图。

喷墨记录装置100具备外部设有操作显示部3的主体1和墨水吐出头2,主体1和墨水吐出头2由导管4进行了连接。另外,主体1具备状态显示灯5,能够通过点灯来显示喷墨记录装置100的运转状态,例如电源通电状态、可印字状态、警报状态、异常状态等。喷墨记录装置100具备维护盖板6,用户能够打开维护盖板6来进行墨水的补给等维护。

图3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实际使用状态的一例的图。

喷墨记录装置100例如安装于生产食品、饮料等的工厂内的生产线,主体1设置于使用者能够进行操作的位置,墨水吐出头2设置在能够接近在传送带15等生产线上输送的印字对象物13的位置。

为了在传送带15等生产线上与输送速度无关地以相同的宽度印字,设置有将与输送速度对应的信号向喷墨记录装置100输出的编码器16、检测印字对象物13并向喷墨记录装置100输出指示印字的信号的印字传感器17,并分别与主体1内未图示的控制部200进行了连接。

与来自编码器16、印字传感器17的信号对应地,控制部200对从喷嘴8吐出的墨水微粒10上的带电量、带电定时进行控制,使得在印字对象物13通过墨水吐出头2附近的期间进行了带电、偏向的墨水微粒10附着到印字对象物13上来进行印字。

图4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图。

作为控制结构,具有运算功能并对喷墨记录装置整体进行控制的mpu101与以下各部连接,即:rom102,其存储mpu按照总线120进行工作所需的程序、数据;ram103,其临时地存储程序执行中所需的数据;输入装置104,其输入印字内容、设定值等;显示装置105,其显示由输入装置104输入的内容、状态等;激励电压发生电路111,其产生向安装于墨水吐出头2内的喷嘴151的激励元件152提供的激励电压;带电电压发生电路112,其产生向带电电极153提供的带电电压,该带电电极153用于向从喷嘴151吐出的墨水微粒161提供电荷;偏向电压发生电路113,其产生向偏向电极154提供的偏向电压,该偏向电极154用于使带电后的墨水微粒161按照印字内容而偏向;电磁阀控制电路114,其控制使墨水、溶剂的流动开闭的电磁阀;泵控制电路115,其控制向墨水提供压力的泵;以及液面检测电路116,其检测墨水容器201、墨水副容器202、溶剂副容器203的液面。

对于墨水容器、墨水副容器、溶剂副容器,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图5是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循环系统的系统图。

主体1内具备:墨水容器201,其存积向喷嘴151供给的墨水,并将供给至喷嘴的墨水中的在印字中未被使用的墨水回收再存积;墨水副容器202,其存积向墨水容器201补给的墨水;溶剂副容器203,其存积在墨水的稀释或路径的清洗中使用的溶剂;泵211~214,其向墨水或者溶剂提供压力;电磁阀221~228,其使墨水或溶剂的路径开闭;过滤器231,其捕集墨水中的灰尘;减压阀232,其使经泵211升高的墨水的压力减小而调整为所需压力;压力计233,其测定墨水的压力;以及粘度计234,其测定墨水的粘度。墨水吐出头2具备:三向电磁阀229,其具有与减压阀232的出口侧、电磁阀228的出口侧分别连通的两个入口和与喷嘴151的进口侧连通的出口,且将两个进口中的某一个关闭并将其中的某一个打开而与出口连通;以及将从喷嘴吐出的墨水中的未用于印字的墨水捕获的回收管(gutter)241。

墨水补给容器3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溶剂补给容器302与溶剂副容器203连接。墨水副容器202及溶剂副容器203的内部的墨水、溶剂分别经泵211、泵214被吸引、压送,并经过墨水、溶剂的路径向墨水容器201补给。虽然省略了图示,也可以通过将与墨水容器201所连接的泵212、泵213、粘度计234相连的路径连通至墨水副容器202,且将墨水容器201连通至电磁阀222、及主体1外部的路径废止,而使墨水容器201与墨水副容器202一体化。

图7是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循环区域的概观图。

墨水循环区域251能够通过开启维护盖板6而接近。墨水循环区域251具备:使泵211~214、电磁阀221~228单元化的墨水循环单元261、墨水副容器202、溶剂副容器203,并通过螺丝等进行了固定,其省略图示。如上所述,墨水补给容器3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溶剂补给容器302与溶剂副容器203连接,这些墨水补给容器301、溶剂补给容器302能够由用户进行装卸、更换。

图13是表示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副容器的一例的图。

墨水副容器的贮藏部件501具有贮藏部511、补给口512、传感器口513,在补给口512上利用螺丝503固定有适配器502。在补给口512与适配器502之间具备橡胶制的密封部件504,确保了该部分的密封性。作为贮藏部件501的材质,使用聚丙烯树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等。

适配器502与墨水补给容器301连接,对于连接状态将在后面进行说明。适配器502具备其上部形成锐角形状532的圆筒部531和外壁部533。作为适配器502的材质,使用聚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等。

在贮藏部件501的传感器口513上通过盖509的螺纹嵌合,固定有安装了液面传感器505、吸引管506、大气开放管507的塞块(block)508。吸引管506的前端具有吸引口522,从该部分吸引墨水副容器内的液体并将其向路径的前方输送。

液面传感器505由两根金属棒构成,在具有导电性的墨水的液面与两根金属棒接触的位置,该两根金属棒导通,在墨水液面不与两根金属棒接触的位置,该两根金属棒不导通,按照该原理,能够检测液面是否到达了某一点的检测水平521。在这里,虽然图中省略,但是,在两根金属棒的上部通过螺丝紧固等将嵌合导线的端子等固定,导线连通至液面检测电路116。也能够增加液面传感器505的金属棒的数量而具备多个检测水平。

图6是表示在搭载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墨水副容器的液面控制流程的一例的图。

在步骤401中,确认设于墨水副容器202的液面传感器505是否在检测水平521检出液面。

在未检出液面的情况下,意味着墨水副容器内的墨水变少了,在步骤402中,显示警报。另外,此时,与墨水副容器连接的墨水补给容器将在其内部存积的墨水几乎全部向墨水副容器内排出,是空的状态。在图13中,省略了墨水补给容器的图示。对于墨水补给容器和墨水副容器的连接状态的一例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作为步骤402中的警报显示的例子,使状态显示灯5的警报灯点灯,在操作显示部3上显示警报标记以及内容为需要在预定时间t以内将墨水补给容器更换为新的墨水补给容器的消息。通常,在警报解除之前,所述警报灯和警报标记会始终显示,消息则能够由用户通过操作消去。即便显示了警报,喷墨记录装置100也能够照常执行印字、操作等。

在步骤401中检出液面的情况下,由于墨水副容器内的墨水剩余充足而不显示警报。

在步骤403中确认从未检出液面起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t。在经过了预定时间t的情况下,假定墨水副容器内的墨水因使用环境、印字频度而几乎没有剩余,假设若此后也继续印字,则在墨水路径中会取代墨水而吸入空气,使泵性能降低,或者从喷嘴喷出空气,从而有可能发生印字错乱,因此在步骤406中显示异常状态,并使喷墨记录装置100停止运转。

在未经过预定时间t的情况下,在步骤404中确认是否尚未检出液面。在步骤404中也未检出液面的情况下,返回步骤403。

在墨水补给容器被更换为新的之后,墨水补给容器内的墨水被排出到墨水副容器内,墨水副容器内的液面上升,液面传感器在检测水平521检出液面,转入步骤405。

在步骤405中将在步骤402中显示的警报解除。图6所示的液面控制流程对于溶剂副容器也是同样的,在溶剂副容器的液面传感器未检出液面的情况下,作为此时的步骤402中的警报显示的例子,显示内容为需要在预定时间t以内将溶剂补给容器更换为新的溶剂补给容器的消息。

检测水平521在从吸引管506的吸引口522起在上方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设置。由此,在喷墨记录装置100的运转中,墨水副容器202内的墨水会因印字等而减少,当液面降低为低于检测水平521,能够在从发出警报起到变为不能够吸引之前,空出一定时间的间隔,设置从用户认知警报的发生到更换墨水补给容器301为止的犹豫时间。

通过压入而在吸引管506的上部连接氟树脂管,并与墨水循环单元261连接,该路径通过电磁阀221连通至泵211。通过压入而在大气开放管507的上部连接氟树脂管,该路径连通至喷墨记录装置100外部的大气,当墨水副容器内的墨水被吸引管506吸引时,空气会从大气开放管流入墨水副容器内。溶剂副容器203由于内部所贮藏的溶剂通常不具有导电性而使用与墨水副容器不同方式的液面传感器,但是图6所示的液面控制流程是同样的,除了液面传感器之外,图12所示的结构是同样的。作为溶剂副容器的液面传感器,使用浮式传感器等。另外也可以将浮式传感器用于墨水副容器202。省略溶剂副容器的结构图。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水补给容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此外,墨水补给容器301及溶剂补给容器302是同样的结构,以下仅对墨水补给容器进行说明而省略对溶剂补给容器的说明。

图1(a)表示整体结构,图1(b)将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前端部放大示出。如图1(a)所示,墨水补给容器301具备贮藏部件311、栓部件312、第一盖部件313、密封部件314、液体吸收材料315以及第二盖部件316。

作为墨水补给容器301的材质的例子,贮藏部件311、第一盖部件313、第二盖部件316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树脂(hdpe)、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ldpe)、聚丙烯树脂(pp),栓部件312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ldpe)。

另外,密封部件314使用作为弹性体的丁基橡胶或者乙丙橡胶,液体吸收材料315使用连续气泡的聚烯烃系发泡体或者聚烯烃系无纺布。此外,上述材质适于本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其它材质。

如果对墨水补给容器30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贮藏部件311具有长方体形状的贮藏室321,从贮藏室321的一个端部延伸的壁面的前端部322呈圆筒形状,其端面开口。在前端部322的外周缘形成有螺纹。除了长方体形状以外,贮藏室321也可以是圆筒形状等。将前端部322与贮藏室321连接的壁面是倾斜的,在使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开口向下而排出内容液时,不易在内部残留液体。

在前端部322的开口部以插入前端部322内部的方式安装有栓部件312。栓部件312具备圆筒部331、凸缘部332、底部333,在圆筒部331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332,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底部333。将凸缘部332卡挂在贮藏部件311的前端部322的开口端部上来安装栓部件312,其接触部沿着圆周整周连续地密合,确保了该部分的密封性。另外,圆筒部331的外侧面相对于贮藏部件的前端部322的内侧面整周连续地密合,确保了该部分的密封性,按照以上方式构成双重密封,从而成为高可靠性的防漏液结构。

在栓部件312的底部333具有呈环状且壁厚较其周围部分要小的薄壁部341。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将墨水补给容器301与主体设备侧的副墨水容器202连接时,利用设于副墨水容器202的连接部突起,将墨水补给容器301的栓部件312的底部333的一部分刺破,该薄壁部341用于在补给墨水时被以较小的操作力刺破,薄壁部的壁厚优选为0.2至0.5mm左右。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栓部件的一例的图。

图8(a)呈环状连续地形成薄壁部341,图8(b)呈环状断续地形成薄壁部341。

继而,如图1(b)所示,第一盖部件313具有圆筒部351、底部352并在圆筒部351的内侧面形成有螺纹,与在贮藏部件311的前端部322外侧形成的螺纹卡合并固定。

在第一盖部件的底部352具有贯通孔353,第一盖部件的贯通孔353与栓部件312的环状薄壁部341呈同心状配置。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第一盖部件的一例的图。

图9(a)将贯通孔353形成圆形,图9(b)由沿着圆354的部分355和在其周围凹陷的部分356形成贯通孔353。

此外,如图1(b)所示,在栓部件312的底面部333沿着底面部333的周缘设置有密封部件314。

密封部件314具备圆筒部366、凸缘部367、底部368,且在圆筒部366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367。在圆筒部366的另一端部形成底部368,闭塞了圆筒的内径侧的孔361。在圆筒部366的内侧面具备两个环状突起362、363,环状突起362、363形成为与圆筒部366呈同心状,并且与第一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呈同心状配置。圆筒部366相对于底部368在贮藏部件311的更外侧配置。

另外,环状突起362、363相对于底部368在贮藏部件311的更外侧配置。在这里,也可以是至少一个环状突起相对于底部368在贮藏部件311的更外侧配置。另外,底部368也可以不是在圆筒部366的端部而是圆筒部366的中间位置设置。

凸缘部367设置为在将液体吸收材料315以与凸缘部367接触的方式配置时接触面积较大,用于更稳定地配置液体吸收材料315。液吸收部件315在凸缘部367上利用粘合剂或双面胶带进行粘接并固定。由于即使在墨水补给容器301中多少有一些配置的偏移也不会对墨水泄漏造成影响,因此也可以仅配置液体吸收材料315而不进行粘接。此时,可以使液体吸收材料315的圆筒形状的两端面分别与密封部件314、第一盖部件接触或者接近,并使圆筒形状的外径与第一盖部件接触或者接近,来限制可移动量。也可以没有密封部件314的凸缘部367。

密封部件314的内侧面的环状突起用于通过例如某个圆筒状部件的外侧面与环状突起沿着圆周整周连续地密合并压缩密封部件来确保该部分的密封性。此外,通过形成如下的尺寸关系,即:该圆筒状部件的外侧面与密封部件314的圆筒部366的内面中的环状突起部密合并压缩密封部件而不压缩除此以外的其它部分,从而使密封部件的压缩反作用力为最低必要限度,在保持该圆筒状部件对密封部件314的压缩状态的同时沿轴向移动时,具有减轻因密封部件的压缩反作用力而产生的摩擦力的效果。此外,环状突起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且即使不具有突起也只要确保密封性即可。就这里记述的圆筒状部件而言,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对应符合。

在密封部件314的外侧面形成有两个环状突起364、365,环状突起364、365与栓部件的圆筒部331的内侧面沿着圆周整周连续地密合而确保了密封性。在这里,外侧面的环状突起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另外,也可以没有突起,而是密封部件的外侧面与栓部件的圆筒部的内侧面沿着圆周连续地密合的形式。另外也可以是如下形态:在墨水补给容器301未与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502连接时,密封部件的外侧面的环状突起364、365与栓部件的圆筒部331的内侧面之间不需要密封性,该部分可以非密合,当墨水补给容器301与适配器502连接时,密封部件314因与圆筒部531的接触而发生变形,从而与栓部件的圆筒部的内侧面密合。

密封部件314的内侧面的环状突起362、363的内径372、373比盖部件的贯通孔353的内径371要小。由此,虽然是比盖部件的贯通孔353的内径要小,但是基本上是同一尺寸的外径,因而当外径比环状突起的内径372、373大的主体侧墨水补给容器的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通过盖部件的贯通孔353以同轴状插入时,密封部件314的内侧面的环状突起362、363与所述圆筒部531的外侧面在圆周上整周连续地密合,能够确保该部分的密封性。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密封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4(a)示出了在压缩成形法中利用上部模具451和下部模具452来成形橡胶材料453的情形。模具设有多个橡胶所需的形状,由此提高生产率,减少了制造成本。橡胶被成形为所需形状部461与片部462连成一体的状态,并被从该模具取出。

图14(b)示出了对以前述的状态从模具取出的橡胶利用冲头471和冲模472将所需形状部461从片部462切下的情形。冲头471沿图中的箭头方向移动,通过切断加工将片部462切下。

图14(c)示出了切断加工后的橡胶的所需形状部461。在切断加工中会因冲头471与冲模472的间隙等而在切断部位480残留微小的飞边481。该飞边481对于密封部件314而言是无用之物,并且在密封部件314被插入、装配于栓部件312时等情况下,会因部件彼此的相互摩擦而使飞边481被从密封部件314切下,根据情况会存在该飞边附着于密封部而损害密封性的问题。因此,通常对切断加工后的橡胶检查有无飞边或其程度,在飞边的大小超过容许值而较大时,将飞边用刀具等除去或者对飞边较大的完成品采取废弃等处置。

图15是表示现有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5(a)表示墨水补给容器601的前端部。墨水补给容器601由贮藏部件602、栓部件603、第一盖部件604、密封部件605、液体吸收材料606、以及第二盖部件607构成。在这里省略了贮藏部件602的一部分和第二盖部件607的图示,但是与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301是同样的。图15(b)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601的密封部件605。

密封部件605具备圆筒部611和凸缘部612,在圆筒部611的中央具有贯通孔613。作为密封部件605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使用与密封部件314同样的制造方法而省略图示。

首先,与图14(a)同样地成形橡胶材料,但是此时圆筒内侧的孔以闭塞孔的方式与圆筒部的任一端面、或者圆筒部的中间位置一体相连地成形为片形状。此后与图14(b)同样地用冲头和冲模将所需形状通过切断加工从片切下。此时圆筒中央的片形状也被切下。

在切断加工后,会在圆筒部周围的切断部和圆筒部内部的切断部产生图14(c)那样的飞边,此后进行对这些飞边的检查、除去等作业。与公知的密封部件605相比,前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密封部件314在其制造工序中不需要对圆筒部内侧的片的切断、以及对在该切断部分产生的飞边的检查、除去等作业,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在公知的密封部件605的制造方法中,在进行与前述的图14(a)同样的成形时,使圆筒中央部的模具抵接,而不会在圆筒部内侧形成片形状,能够省略圆筒部内侧的片切断作业,但是此时也会有一部分橡胶材料进入圆筒部中央的模具抵接部而产生飞边,因此终归还是要进行对该部部分的飞边的检查、除去等作业。

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前端部也可以是图10所示那样的形态。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在本例中密封部件314由圆形截面部411和底部412构成,若将圆形截面部视为大致圆筒形状,则在大致圆筒形状的端部以闭塞圆筒内侧的孔的方式形成有底部412。在这里,底部412也可以不是在大致圆筒形状的端部而是在中间位置。在墨水补给容器301中,密封部件的大致圆筒形状相对于底部412在贮藏部件311的更外侧配置。密封部件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内径比第一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的内径要小。在该墨水补给容器中,液体吸收材料315与密封部件314接触地进行配置而未粘接。

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前端部的结构也可以是图12所示的那样。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2示出的墨水补给容器301由贮藏部件311、栓部件421、密封部件314、液体吸收材料315、第一盖部件422以及第二盖部件316构成。第二盖部件与图1示出的墨水补给容器301的情况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图中省略。栓部件421是前述的栓部件312与第一盖部件313的圆筒部351一体成形的形态。另外,第一盖部件422相当于前述的第一盖部件313的底部352。栓部件421与第一盖部件422通过设于其各自的凸部426、427的卡合进行安装。作为栓部件421和第一盖部件422的材质的例子,栓部件421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ldpe),第一盖部件422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树脂(hdpe)、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dpe)、聚丙烯树脂(pp)。

其次对吸收材料315进行说明。作为吸收材料315的材质的例子,如前述的那样使用连续气泡的聚烯烃发泡体或聚烯烃无纺布。不论使用哪一种,都是从吸收材料315的外表面到内部连续地具有间隙,因此能够将液体吸收于该间隙部。另外,吸收材料315具有贯通孔381,并且吸收材料的贯通孔381与盖部件的贯通孔353同心状配置。作为吸收材料315的固定方法与前述相同而在这里省略。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的液体吸收材料的一例的图。

图11(a)将贯通孔381形成为圆形,图11(b)由沿着圆382的部分383和在其周围凹陷的部分384形成贯通孔381。

其次对第二盖部件316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二盖部件316作为其一例呈具有圆筒部391和底部392的形状,且配置为将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覆盖,在对墨水补给容器301处置时以及保管期间,能够防止对栓部件312、密封部件314、吸收材料315造成意外损伤,并且防止灰尘从外部侵入并附着的问题。

在第二盖部件的圆筒部391的开口部周缘的内侧面具备环状突起393,与盖部件313卡合并固定。该卡合可通过用户手动作业将第二盖部件向脱离方向牵拉而分离,墨水补给容器301与适配器的连接通过取下第二盖部件316来进行。

另外,第二盖部件316能够通过用户手动作业与盖部件313卡合,并且能够将第二盖部件316卡合于使用过的墨水补给容器。由此,在使用过的墨水补给容器内部少量残留的墨水不会因处置时的冲击等而飞散到外部,并且能够抑制内部的墨水异味泄漏到外部。

虽然图示省略,但是作为第二盖部件的其它的例子,也可以是第二盖部件为粘贴标签,且将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覆盖进行粘贴。此外,图1示出的结构和关于图1在前叙述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溶剂补给容器302。

按照以上方式,根据本实施例的墨水或者溶剂补给容器,能够廉价地提供一种补给容器,其能够减少在补给墨水或者溶剂时等情况下因墨水或者溶剂而引起的污染。

图16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副容器连接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16(a)是整体图,图16(b)是连接部的详情图。

在墨水补给容器301的贮藏部件311的前端部322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墨水补给容器301被插入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502进行连接。该连接通过下述的嵌合来进行,该嵌合是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密封部件314的圆筒形状的内侧面的环状突起362、363与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侧面的嵌合,另外,在连接时,栓部件312会因适配器的圆筒部的上部的锐角形状532而被刺破,栓部件312会残留一部分的连接部541而呈环状地被切下。此时,栓部件的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542会被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顶起,并维持于未闭塞形成流路的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的状态。密封部件314的底部368也同样地会因适配器502的锐角形状532而被刺破,并残留一部分的连接部548而呈环状地被切下。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547,被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顶起,并维持未闭塞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的流路的状态。

作为进行连接的操作,是如下操作,即:在由用户将第二盖部件316从墨水补给容器301取下之后,墨水补给容器301的盖部件313的圆筒部351被插入到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的外壁部533中而被收纳,之后将墨水补给容器301向下方按压。

此时,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的外壁部533的尺寸为,虽然其内径比墨水补给容器301的盖部件313的圆筒部351的外径要大,但是其差为0.1~1mm左右而是两者接近的尺寸,并且,虽然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外径比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的内径要小,但是其差为0.1~1mm左右而是两者接近的尺寸,分别起到在将墨水补给容器301插入适配器时进行引导的作用。

在对墨水补给容器301进行按压时,会由于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的圆筒部531与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密封部件314之间的摩擦力,或者是由于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锐角部532刺破栓部件312所需的力,而需要一定程度的按压力,但是即便通过前述的操作也能够压入。

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径比墨水补给容器的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的内径要小但基本上是相同的尺寸,另外,密封部件314的内侧面的环状突起362、363的内径比盖部件的贯通孔353及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外径要小,由此能够如前述那样确保该部分的密封性。

这也就意味着:在将墨水补给容器3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来补给墨水时,墨水因在墨水补给容器的内部的环状突起362或者363的部分被密封而停留于此,墨水不会对墨水补给容器的外表面、例如特别是盖部件313的底部352的外表面546造成污染,由此,当用户对使用过的墨水补给容器进行处置时,即使手接触到墨水补给容器的任意的外表面,也能够避免手被墨水沾染地进行作业。

在这里,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外侧面与栓部件312被刺破而成的孔处于嵌合状态,但是不限于遍及圆周的整周进行密合,该部分的密封性不能够稳定地确保。连接时,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成为流路,使墨水利用其自重从墨水补给容器流向墨水副容器,同时使空气从墨水副容器流向墨水补给容器,填补因墨水补给容器内部的墨水流出而减少的相应体积。此时,若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径较小,则墨水有可能因表面张力等的作用而不向下流动,适配器的内径优选为约8mm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墨水补给容器301的贮藏部件311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容积基本上不会改变,但是作为其它的例子,也可以是墨水补给容器的贮藏部件311刚性小,容易因内部的墨水因自重而要流出时产生的负压、对贮藏部件311加压压缩的外力而发生变形从而使容积变小的情形。

墨水补给容器301在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并使其内部的几乎全部墨水流出之后,被用户提起并与新的墨水副容器进行更换。在提起墨水补给容器时,例如在栓部件312的上部空间544、密封部件314的环状突起362的上部空间545残留的少量墨水有可能经过密封部件314的贯通孔的内面流出到墨水补给容器的外表面,但是由于针对该问题将吸收材料配置于密封部件314和盖部件313之间,从而抑制了残留墨水流出的问题。

图17是表示实施例1的补给容器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副容器连接过程中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其是墨水补给容器301相对于在主体1内固定的墨水副容器202沿箭头方向被插入的过程中。此时为栓部件312和密封部件314被适配器502突破之前,另一方面,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外侧面与密封部件314的环状突起363沿着圆周连续地密合而确保了密封性。这是由于密封部件314的环状突起363相对于底部368在贮藏部件的更外侧配置,由此在墨水补给容器的连接过程中也能够防止墨水泄漏到外部的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本实施例的发明,能够以更低成本提供一种补给容器,其能够减少在墨水或者溶剂补给时等情况下因墨水或者溶剂而引起的污染。

实施例2

图18是表示实施例2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8(a)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301的口部的结构,图18(b)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301与墨水副容器202的连接状态的一例。

墨水补给容器301具备贮藏部件311、栓部件312、盖部件313、密封部件551、吸收材料552以及第二盖部件316。本实施例与关于图1在前叙述的内容是同样的,此时,密封部件314与密封部件551对应而吸收材料315与吸收材料552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314和吸收材料315的形状发生了局部变更,对变更部分进行说明。

吸收材料552的贯通孔361的内径比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的内径要小,并且具有如下关系:由于墨水补给容器301与墨水副容器202的连接,在适配器的圆筒部531被插入该吸收材料552的贯通孔361时,适配器的圆筒部的外侧面与吸收材料的贯通孔的内侧面发生接触。

由此,在将墨水补给容器301从墨水副容器202提起的过程中,密封部件551与适配器圆筒部的具有密封性的卡合被解除,即使在前述的那种在墨水补给容器内残留的少量墨水要向墨水补给容器外表面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吸收材料552确实地捕获该墨水,并且通过吸收材料552在保持与适配器的圆筒部外侧面接触的状态下向圆筒部的上方移动,能够将附着于适配器圆筒部的外侧面的墨水擦拭除去。密封部件551具有与其贯通孔361呈同心状的圆形凹部561,圆形凹部561与吸收材料552面对地进行配置。圆形凹部561的内径比盖部件313的贯通孔353的内径要大,由此,在墨水补给容器3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会如前述那样,适配器圆筒部与吸收材料的贯通孔的内面发生密合,会在吸收材料552产生翻起部571,但是翻起部571被收纳在密封部件的圆形凹部561中,从而防止翻起部571被卷入适配器圆筒部与密封部件的密合部。作为吸收材料552的固定方法,例如是通过设置于密封部件551的突起部562对吸收材料552进行按压,形成楔状的嵌合进行固定。此外,图18所示的构造以及关于图18在前叙述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溶剂补给容器302。

基于以上情况,根据本实施例的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补给容器,其能够减少在补给墨水或者溶剂时等情况下因墨水或者溶剂而引起的污染。

实施例3

图19是表示实施例3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一例的图。

图19(a)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651的口部的结构,图19(b)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651与墨水副容器202的连接状态的一例。

墨水补给容器651具备贮藏部件652、栓部件653、密封部件654以及第一盖部件655。作为贮藏部件652、密封部件654、第一盖部件655的材质的例子,分别使用与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301同样的材质。虽然图示省略,但是作为栓部件653的一例,是由铝箔层和热塑性树脂层这两层构成,热塑性树脂层与贮藏部件652的端面结合。作为结合手段,例如使用作为公知技术的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热封。密封部件654被第一盖部件655按压于栓部件653进行固定。

墨水补给容器651的栓部件653和密封部件654在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因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上部的锐角形状532而被刺破,并分别残留一部分的连接部661、662而被呈环状地切下。此时,栓部件和密封部件的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663、664被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顶起,并维持于未闭塞形成流路的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的状态。

此时,由于密封部件654的因刺破而成的孔与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外径的接触,减少了墨水从该部分的泄漏。

作为制造在本结构中使用的密封部件654的制造方法的例子,在利用作为公知技术的压延成形法将橡胶材料成形为片状之后,通过实施前述那样的利用冲头、冲模或其它冲裁模具的切断加工而成形为所需形状。通常,该制造方法使用基于前述的压缩成形的制造方法,从而能够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并降低制造成本。

墨水补给容器651也可以没有栓部件653,此时密封部件654被第一盖部件655按压于贮藏部件652的端面,由此能够防止从贮藏部件652的泄漏。

实施例4

图20是表示实施例4的墨水补给容器701的一例的图。

图20(a)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701的口部的结构,图20(b)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701与墨水副容器202的连接状态的一例。

墨水补给容器701具备贮藏部件702、栓部件703、第一盖部件704。作为贮藏部件702、第一盖部件704的材质的例子,使用与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301同样的材质。栓部件703使用与前述的栓部件653同样的材质、固定方法。

贮藏部件702的前端部711具有圆筒形状。

第一盖部件704具有第一圆筒部712、底部713、第二圆筒部714。在第一圆筒部712的内侧设有螺纹,与设于贮藏部件702的螺纹嵌合并固定。底部713将栓部件703按压于贮藏部件702的端面。第二圆筒部714与贮藏部件702的前端部711同心状配置,第二圆筒部714的内径比贮藏部件702的前端部711的内径要小,并且比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径要小。另外,第二圆筒部714相对于栓部件703在贮藏部件702的更外侧配置。

墨水补给容器701的栓部件703在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会因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上部的锐角形状532而被刺破,并残留一部分的连接部721而被呈环状地切下。此时,栓部件的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722,被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顶起,并维持于未闭塞形成流路的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的状态。

此时,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侧面与第一盖部件704的第二圆筒部的内径整周连续地密合,防止了墨水从该部的泄漏。在这里,若该密合部分的接触面压力较高,则会使得在将墨水补给容器652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或取下时该部分的摩擦力变大,操作力会变大,因此第二圆筒部714的壁厚优选为1mm以下。另外,第二圆筒部714的前端的内径,比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径要大,从而容易对适配器进行引导。

在本结构中,通过使一体成形于第一盖部件704的第二圆筒部714具有: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601所具备的密封部件605的作用、即在将墨水补给容器6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与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卡合而防止墨水泄漏的功能,从而不需要橡胶制的密封部件314,减少了制造成本。

实施例5

图21是表示实施例5的墨水补给容器731的一例的图。

图21(a)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731的口部的结构,图21(b)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731与墨水副容器202的连接状态的一例。

墨水补给容器731具备贮藏部件732、栓部件733。作为贮藏部件732、栓部件733的材质的例子,分别使用与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301同样的材质。

贮藏部件732的前端部741呈圆筒形状。

栓部件733具有第一圆筒部742、底部743、第二圆筒部744、圆板部745以及第三圆筒部746。在第一圆筒部742的内侧设有螺纹,与设于贮藏部件732的螺纹嵌合并固定。底部743按压贮藏部件732的端面。第二圆筒部744与贮藏部件732的前端部741同心状配置,第二圆筒部744的内径比贮藏部件732的前端部741的内径要小,并且比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径要小。圆板部745闭塞了底部743的内侧的孔,第二圆筒部744相对于圆板部745在墨水补给容器731的更外侧配置。第三圆筒部746与贮藏部件732的前端部741的内侧面整周连续地密合,确保了该部分的密封性。

墨水补给容器731的栓部件733在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会因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上部的锐角形状532而被刺破,并残留一部分的连接部751而被呈环状地切下。此时,栓部件的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752,被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顶起,并维持于未闭塞形成流路的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的状态。

此时,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侧面与栓部件733的第二圆筒部744的内径整周连续地密合,防止了墨水从该部分的泄漏。在这里,若该密合部分的接触面压力较高,则会使得在将墨水补给容器73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或取下时该部分的摩擦力变大,操作力会变大,因此第二圆筒部714的壁厚优选为1mm以下。另外,第二圆筒部744的前端的内径比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径要大,从而容易对适配器进行引导。

在本结构中,通过使一体成形于栓部件733的第二圆筒部744具有: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601所具备的密封部件605的作用、即在将墨水补给容器6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与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卡合而防止墨水泄漏的功能,从而不需要橡胶制的密封部件314,减少了制造成本。

实施例6

图22是表示实施例6的墨水补给容器761的一例的图。

图22(a)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761的口部的结构,图22(b)示出了墨水补给容器761与墨水副容器202的连接状态的一例。

墨水补给容器761具备贮藏部件762、栓部件763、第一盖部件764。作为贮藏部件762、栓部件763、第一盖部件764的材质的例子,分别使用与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301同样的材质。

贮藏部件762的前端部771具有圆筒形状。

栓部件763具有第一圆筒部772、底部773、第二圆筒部774、圆板部775、以及环状凸形状776。在第一圆筒部772的内侧设有螺纹,与设于贮藏部件762的螺纹嵌合并固定。底部773按压贮藏部件762的端面。第二圆筒部774与贮藏部件762的前端部771的内侧面整周连续地密合,确保了该部分的密封性。圆板部775闭塞了第二圆筒部774的内侧的孔。环状凸形状776与贮藏部件762的前端部771同心状配置,环状凸形状776的内径比贮藏部件762的前端部771的内径要小,并且比墨水副容器202的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径要小。环状凸形状776相对于圆板部775在墨水补给容器761的更外侧配置。

墨水补给容器761的栓部件763在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会因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上部的锐角形状532而被刺破,并残留一部分的连接部781而被呈环状地切下。此时,栓部件的呈环状切下的内侧的部分782,被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顶起,并维持于未闭塞形成流路的适配器的圆筒部531的内侧的状态。

此时,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的外侧面与栓部件763的环状凸形状776的内侧面整周连续地密合,防止了墨水从该部分的泄漏。

在本结构中,通过使栓部件763的环状凸形状776具有:前述的墨水补给容器601所具备的密封部件605的作用、即在将墨水补给容器601与墨水副容器202连接时与适配器502的圆筒部531卡合而防止墨水泄漏的功能,从而不需要橡胶制的密封部件314,减少了制造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