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印刷油墨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564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送印刷油墨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固体或液体的印刷油墨的方法,该印刷油墨从一个中间载体,如一个传送辊被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或一个基片如纸张上。还涉及实施上述方法的多个装置。
为了能够使液体印刷油墨从一个印刷机辊体传送到另一辊体或一个基片上,该印刷油墨在第二辊体或基片上由于界面物理效应造成的粘附性必须大于其在原始辊体上的粘附性。但是在传送时经常存在液体膜的破裂,因此一部分油墨会保留在原始辊体上,由此,实际上将液体印刷油墨实现一个几乎百分之百的传送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固体印刷油墨传送的情况,该固体油墨处于颗粒状态,例如一种碳粉。虽然,静电传送技术是公知的,用它可以实现一个最大传送效率约为95-98%,但是,它只能应用在不导电的碳粉情况。对于印刷功率为每小时数千张纸的印刷机时,这就不足够了,因为,清洁装置必须持续地被替换,或者在印刷机外边进行清理。
在一杂志“科学和技术的推测”(1993年9/10月份,No.5,37卷,第458页中标题为“偏离特性的电子摄影”之文章中(以后称“OQE”)提出了不同的静电印刷技术,其适用于在高的空气温度中传送导电的碳粉。这一技术在于将碳粉置于压力下再传送到基片上并同时定位处理。另一个技术是用两个温度梯度进行热力传送。
另外还给出了由压力传送和热力传送的组合方案。这种组合方案描述在上面所述的文献的459页上。该碳粉通过压力从一个第一辊体被传送到一个中间辊体上,然后通过热力传送再传送到一个纸页上,该纸页贯穿通过中间辊体和一个热的对置印刷辊之间。在通过压力作用传送时,可以实现一个效率为95%,并且在热力传送时,效率可达100%。
在杂志“The Seybold Report on Publishing Systems”卷24,No.20,第20页,左栏(以后称“Seybold Report),中描述了一个传送系统,其中,一个图象通过两个带体被传送到纸张上。该第一带体接收碳粉并具有一个与印刷图象对应的分布。然后图象被传送到第二被加热的带体上。这个带体不足够热,即不使碳粉熔化,但是可实现碳微拉相互粘接,并将图象传送到纸张上,而纸张被予先加热,因此,该图象用一个热的印刷辊就定位了。这样,就不再需要以后的碳粉熔化或定位问题了。
在第一步骤中,从第一带体被传送到第二带体上,当然不可能实现传送效率为100%。该第一带体虽然是用步骤四氟乙烯涂层的,但是原则上只能在碳粉上施加至少是微小的粘附力,因此,至少在第一步骤中,传送效率只能是小于100%的,这类似于在杂志“OQE”中描述的技术。
在前面描述的两个技术中,该碳粉不是完全地被第一辊体或第一带体传送的。特别在较新的印刷技术中例如所描述的“Seybold Report”印刷技术中,为了实现一个无问题的印刷,必需的是,多余留下的印刷油墨在重新使用第一带体或第一辊体描图之前应完全清除掉。这是很困难和花费昂贵的。特别当印刷油墨应能再被应用时更是困难和耗资。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建如此的(油墨)传送技术,即它不仅在传送到纸张上时,而且在传送到一个中间载体上时都能实际上具有一个100%的传送效率。
在一个上述类型的方法中,该印刷油墨以颗粒状粘附在中间载体上,按照本发明,上述任务是如此解决的该印刷油墨在其远离中间载体的侧面被熔化,然后它能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或基片上。
在一个上述类型的方法中,该印刷油墨以至少部分液体的状态粘附在中间载体上,按照本发明,上述任务如此解决印刷油墨在中间载体上的粘附性在传送到另一中间载体或基片之前和/或期间通过一分离介质被减小。
在一个对应于此的实施方案中,该中间载体具有一个外边的弹性层件、例如一个橡胶层,其中含有分离介质,同时,该分离介质、当中间载体和另一中间载体或基片被相对挤压时,被驱赶到橡胶层的表面上。另一个应用分离介质的实施方案在于,该中间载体具有一个硬的外部层件,例如一种由烧结材料或陶瓷制成的多孔层件,它可以完全有效地贮存一种分离介质。在运行中产生的分离介质损失可以通过一个相应的输入装置加以补偿或者该分离介质掺合在油墨中,因此,在运行中,分离介质的导入就可调节在一个平衡状态。
关于一个中间载体,应理解为一个装置,它具有一个表面,其上构成一个其为油墨分布形式的印刷图象,然后被继续输送,接着又被卸掉,因此它例如是一个旋转的传送辊或一个环绕一辊体的带体,同时,油墨的传送可以选择方式发生即可被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上,或者传送到一个基片上。
不仅在本发明固体油墨传送的情况,亦即通过熔化作用的传送,此时,印刷油墨主要是固体的,而且在用分离介质辅助的液体油墨传送中,都可以实际上达到100%的传送效率。
在从外边熔化一种颗粒状的印刷油墨情况下,首先实现,油墨微粒相互粘接。第二步,该印刷油墨在中间载体上的粘附性通过熔化不使之加大,因为,熔化仅仅发生在油墨层的外部表面上,同时,印刷油墨在对着中间载体的侧面上仍旧仅为单个的点状粘附在中间载体上。由此,这些相关连的油墨岛就可容易地和完全地从中间载体上脱掉。第三步,从外边使印刷油墨的熔化实现一个更强的对随后的中间载体或基片的粘附性,因此,使印刷油墨的完全传送就进一步可靠了。
和由“Seybold Report”公知的方法之不同在于,按照本发明固体的印刷油墨不是从里侧开始熔化,而是从外面侧熔化。同时,公知的技术中从中间载体上脱掉是很困难的,但在本发明情况下所必需的松脱力则保持不变且很小,并且这一点还使得在目标载体上的粘附性得到改善。因此,在本发明固体油墨传送的方法中实现了传送过程比公知方法好许多倍的可靠性。依此,人们用微小的结构和能量消耗就实现了一个100%的传送效率,同时,为传送到一基片如纸张上所必需的挤压力也是微小的,所以纸张得到保护。
这一点不仅适合于印刷油墨直接传送到一个基片如纸张上的情况,此时基片通过其强烈的毛细管作用有助于传送功能,而且还适合于多级方法的情况,其中,印刷油墨通过另一个中间载体被传送到该基片上。将在第一中间载体上形成的隐含图象完全地传送到第二中间载体上并由此再传送到一个基片上,对这两个过程提出的是相反要求。首先,印刷油墨对第二中间载体的亲附性相对第一中间载体而言必须占有优势,然后,印刷油墨对基片的亲附性根对第二中间载体而言必须占有优势。亦即第二中间载体必须首先接收印刷油墨,为的是然后又交出它。因为按照本发明,印刷油墨在展开以后从第一中间载体上脱下变得容易了,所以人们在第二中间载体上只需要一个比没有辅助松脱时要更微小的亲附性,就可以使油墨完全地传送到该第二中间载体上。这种在第二中间载体上微小的粘附力还使得随后的将印刷油墨完全地传送到基片上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在往基片上传送(油墨)时同样应用本发明熔化方法,那么,和现有技术相比,为了传送和最终的定位人们只需要明显较少的总合热能,因为在公知技术中,印刷油墨通过中间载体的加热及通过纸张的予先加热才能熔化。在本方法的印刷中纸张不被干燥,所以得到保护。
对于印刷油墨在中间载体上是以至少部分液体状态存在的情况或者被置于这种状态时,按照本发明可应用一种分离介质,以确保100%的传送。该印刷油墨不仅可以是一种在常温下液体的油墨,而且可以是一种在常温下为固体而在一个高于熔点时保持熔化(油墨)的油墨。在后者情况下,例如该中间载体设有一种具有高的热传导性和小热容量的被加热的外部层和置于其里边的隔离层,以保持较小的热损失。
特别有利的是在一个橡胶-传送辊结构的中间载体上应用一种分离介质,该橡胶传送辊将液体的印刷油墨传送到一个基片上。一个弹性的例如由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的传送辊之层件既可以作为分离介质的载体,该分离介质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是硅酮油,又同时可以使一个均匀形式的油墨紧靠地传送到一个不均匀的基片表面上,而且不必施加过高的压力。这种用于分离介质的弹性层实施方案可以基于分离介质在弹性层的微型孔结构中的弥散和/或渗透作用进行设置。当弹性层对着基片挤压时,硅酮油被驱赶排出,因此,印刷油墨被传送辊的表面所排斥。同时,印刷油墨被驱赶到基片表面上,这样,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一个没有残余的油墨传送。
在新的印刷机组中,特别在数字化的输墨装置中,该印刷油墨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首先被设置在一个第一中间载体上,它具有一个硬的表面。如果在此情况下该印刷油墨是液体的,则可以规定,该第一中间载体具有微孔结构,通过它,在印刷油墨被传送到一个第二中间载体之前和/或期间挤出一种分离介质,在此情况时,它不仅可是一种液体的,而且可以考虑一种气体。如果另一方面该印刷油墨原本是固体的,那么在第一中间载体上可以实施按照发明要求的固体油墨传送,同时在第二中间载体上,按照本发明既可以实施固体油墨传送,又可实施液体油墨传送。
用于实施两个本发明方法和它们有利的组合方案的多个装置给出在专利权利要求4至7中。
一个具有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印刷机组结构设置的印刷机具有一个输送装置,例如一个传统的带链条和叼纸牙的输送装置,或者一个输送带,其依次地将基片成系列安置的印刷机组输送,因此,该基片借助对置压力辊,被挤压到相应的中间载体上。
此外,在高的传送效率的基础上,简单的结构设置用于多色印刷机也是可能的,如权利要求8和9给出的那样。
在不同的实施方案中为了熔化或为了定位所应用的热源可以例如是红外射线源,其被聚焦成束状射线照射在中间载体或基片上。该射线在中间载体上被聚焦为束状的位置应该如此尽可能近地置于将印刷油墨传送到第二中间载体或基片上的位置,依此在至传送位置的行程上,使得尽可能少的热量传到中间载体上或者该印刷油墨也不会过强地被加热,即正好加热到对于传送所必需的。
对于聚焦成束最适宜的是激光器,它的射线在照射点上就转换成热量。通过适当地选择射线波长,人们就可以实现,射线能被印刷油墨以较高的效率吸收,而被中间载体或基片以较低的效率吸收,因此中间载体和基片就尽可能少地被加热。还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加热方式是借助一个激光器或激光二极管阵列实现的,它们与传送的印刷图象作协调一致地控制,以便只对携带印刷油墨的位置加热。为了产生这种加热模式所必需的信息是在写字头的控制装置中已知的。在一个适当的激光二极管阵列分辨率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一个象素准确的加热传送;并借助灰度值信息,相应的油墨层厚度也可以得到考虑。因此,热量输入就可以如此确定,即印刷油墨在传送到纸张上时,就可与另外参数无关地到处具有相同的温度并确保一个可靠的油墨传送。
本发明另外的特征内容和优点将由从属权利要求和下面有多个实施例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获得。


图1是一个用于固体颜料传送的印刷机组原理图;图2是一个用于液体颜料传送的印刷机组原理图;图3是一个具有两级颜料传送的印刷机组原理图,亦即由固体颜料传送和液体颜料传送的组合方式;图4是一个用于两级液体颜料传送的印刷机组原理图;图5是一个具有两级颜料传送的多色--印刷机原理图6是另一个具有两级颜料传送的多色--印刷机原理图;和图7及8是适用于图1至6之实施例的不同热源;图9是表示控制装置工作方式的框图。
在图1中表明了一个带传送辊1,简图表示的输墨装置2和对置压力辊3的印刷机以及一个基片4。相对于在输墨装置2和基片4之间的传送辊1的表面设置一个加热源5,并相对于基片4之已印的侧面设置一个热源6。
在图1表明的印刷机组运行时,该传送辊1和对置辊3在用箭头表示的方向上转动,同时,一个未描绘的传送装置依次地将基片4沿箭头方向输送并穿过传送辊1和对置压力辊3之间。
在输墨装置2上,油墨微粒7按照与要求的印刷图象相适应的分布被涂置在传送辊1上。该油墨微粒7在图中是作为相同大的球体描绘的,但在实际是不规律的形状。在油墨微粒7通过传送辊1被继续传送期间,它们被指向其的加热源5从外部加热熔化,因此产生相连的油墨岛8。在该油墨岛8中,该印刷油墨就会如同前面一样地只以点状方式粘附在传送辊1上,如简图所描绘。直到这些点状的粘附结构不明显变化时,熔化的强度才是不关键的了。重要的是,在油墨岛8中的可塑性是从里往外增大的,同时,它的外部的表面应该还是不完全熔化的。由于所使用的固体颜料之玻璃式的熔化特性,所以这些条件是相对容易满足的。
在传送辊1和对置压力辊3之间,该基片4被挤压到传送辊1上,因此,印刷油墨被传送到基片4上。因为印刷油墨在其远离传送辊1的侧面上已是熔化的,所以油墨岛8是相关联的和容易地被传送到基片4上。由此,在基片4和传送辊1之间的挤压力可以保持较小。接着,印刷油墨借助热源6被定位,同时,在许多情况下它还能满足,将油墨岛8的表面加热,以使其变得光滑。作为优选或者另外地可以使基片4在通过传送辊1之前用一个未表明的装置进行予先加热。
在图2中描绘一个带传送辊21,输墨装置22和对置压力辊23的印刷机组以及一个基片24。相对于在输墨装置22和基片24之间的传送辊21之表面安置一个加热源25。
该传送辊21是一个具有外边橡胶套26的橡胶辊。该橡胶套26的材料是如此选择的,即,它具有一个对于硅酮油的吸收能力,对此,它是基本上饱和的。
图2表明的印刷机组的运行与图1所示的相同。与图1之不同的是,输置装置22不是将单个的油墨微粒,而是将一种液态化的在常温下为固体的印刷油墨(颜料),置于传送辊21上。与印刷图象相对应构成的油墨岛27则在基片24的行程上通过热源25与通过对传送辊1的加热来保持液体。
在对置辊23上,传送辊21的橡胶套26稍微被压缩,因此,硅酮油被赶出,而其将印刷油墨和传送辊21之间的粘附作用消除。由此,印刷油墨不会发生分裂现象,则该印刷油墨完全地传送到基片24上。
在橡胶套26卸载以后,该硅酮油之绝大部分又被橡胶套26吸收。为了补偿可能的损失,设置了一个未表示的油输送装置。
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在这个实施例中,使基片24在通过传送辊21之前通过一个未示出的装置予先加热。
在图3中描绘一个带第一传送辊30,第二传送辊31和输墨装置32及对置辊33的印刷机组,还有一个基片34。相对于在输墨装置32和第二传送辊31之间的第一传送辊30之表面,安置一个加热源35,并相对于在第一传送辊30和基片34之间的第二传送辊31之表面安置一个加热源36。该第二传送辊31具有一个含有硅酮油的橡胶套37,如结合图2所描述的一样。
在图3中描述的印刷机组运行时,第一传送辊30,第二传辊31和对置辊33沿箭头表示的方向转动,同时,一个未描绘的装置依次地将基片34沿箭头方向输送穿过第二传送辊31和对置辊33之间。
在输墨装置32上,该油墨微粒38按照一个隐含的印刷图象被涂置在第一传送辊30上,所述印刷图象按一个未详细说明的方式被一个简图描绘的写字头39产生。将印刷油墨到第二传送辊31上的传送是与结合图1描述的相同方式实现的。在第二传送辊31上,印刷颜料借助热源36和/或通过加热传送辊31而完全熔化,然后,以与结合图2描述的相同方式被传送到基片34上。
在图3描述的配置结构中,另外可能的是,放弃一个分离介质,此时,从第二传送辊31到基片34上的油墨传送同样类似于图1的方式实现,亦即,通过用热源36在外侧面的熔化实现,同时,印刷油墨的里侧在传送辊31上被骤冷。由于前述的熔化的原因而加大的并在第二传送辊31上的粘附作用则通过在基片34上之明显更大的粘附性至少被转换。(wettmachen)。而且在此情况下,还能实现一个完全的油墨传送,必要时,通过适当的附加措施加以辅助,如予先加热基片34。代替图3中描述的由固定油墨传送和液体油墨传送组成的组合方案,还可实现一个至少为固体印刷油墨的两级传送。
在图4中表明一个带第一传送辊40,第二传送辊41,输墨装置42和对置辊43的印刷机组以及一个基片44。该第一传送辊40具有一个外套45,它允许一种分离介质透过。所述分离介质被一个输送装置46所输送。此外,该输送装置46如简图所述位于传送辊40的外套45内部,但是也可以紧邻它的外表面设置,为的是在运行中贮存在多孔外套45中的分离介质量保持稳定。如果,印刷油墨本身被附加一种分离介质,则在运行中会自动调节到一个均衡状态。该第二传送辊41具有一个含硅酮油的橡胶套47,如结合图2所指述的那样。
图4表示的印刷机组之运行与图3的相同。与图1之不同在于,该输墨装置42不是将单个的油墨微粒置于第一传送辊40上,而是将一种液态的印刷油墨于该第一传送辊40上在与一个写字头48产生的隐含印刷图象协调一致情况下,则在第一传送辊40形成油墨岛49,它们在其进一步行程上,通过第二传送辊41以液体方式保持着传送到基片44上,例如通过加热该传送辊40,41。
在将印刷油墨从第一传送辊40传送到第二传送辊41和从第二传送辊41传送到基片44上时,分别应用一种分离介质,如同结合图2所描述的一样,当然,结合上还应如此设置,即第一传送辊40具有一个硬的表面,它通过写字头48时是可以被描述说明的。
上面的适于以液体形式传送印刷油墨的实施例虽然描述了一种液态化的在正常温度下固体的印刷油墨,但是它们原则上也适合于在正常温度下是液态的印刷油墨的传送。
在图5中描绘了四个第一传送辊50、一个第二传送辊51、一个对置辊52以及一个基片53。这四个第一传送辊是依次地安置在第二传送辊51的圆周上的,并且,在每个第一传送辊50的圆周上,分别安置一个输墨装置54和一个写字头55。此外,在每个传送辊50、51的圆周上各设置一个加热源。
在图5中描述的印刷机组运行时,第一传送辊50,第二传送辊51和对置辊52沿箭头表示的方向转动,同时,一个来描述的输送装置依次地将基片53沿箭头方向输送并穿过第二传送辊51和对置辊52之间。
该印刷油墨总是基本上与结合图3(但在此处的相互关系中来被描述)或者如结合图4描述的方式被传送,同时,在第二传送辊51回转时,所有四个印刷油墨都被传送。
在图6中描述了一个第一传送辊60,一个第二传送辊61,一个对置辊62以及一个基片63。该第二传送辊61的圆周是四倍于第一传送辊60的圆周尺寸。在第一传送辊60的圆周上安置四个输墨装置64和一个写字头64。此外,在每个传送辊60、61的圆周上分别安置一个加热源。
在图6中表示的印刷机组的运行中,第一传送辊60,第二传送辊61和对置辊62沿箭头表示的方向转动,同时,一个未描绘的输送装置依次地将基片的沿箭头方向输送并穿过第二传送辊61和对置辊62之间。
该印刷油墨总是基本上如图3或图4描述的方式(但在此处未描绘)被传送,同时,在传送辊60的每个回转时,印刷油墨都被传送到传送辊61上。
正如人们从图5和6看出的那样,这些实施例给出了带两级油墨传送的多色印刷机,其中,节省了多个传送辊。
对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所应用的热源可以考虑例如红外线加热器。另外,特别适合的热源将结合图7和8描述。
图7以简图描述一个传送辊70,一个基片71,它沿箭头方向被输送,还有一个激光器72用于使印刷油墨的外部熔化,该印刷油墨被传送辊70传送到基片71上。该激光器72例如是一个碳氧化物激光器,它的射线沿虚线对准位于传送辊70和基片71之间的隙缝,在此处,该射线被印刷油墨吸收和转化为热量。在传送辊70和基片71会聚成尖端的表面处形成朝传送位置之方向上的多倍反射线,因此射线能量非常接近地传送给传送位置上。该射线通过透镜或镜面均匀地分布在隙缝的长度上,和/或沿着传送辊70的长度上设置多个激光器72。
至少在另外上面描述的通过熔化传送油墨的情况下,该射线应尽可能强烈地成束状结构,也就是说沿传送辊70的轴向集中在一个尽可能窄的线形区域域上。这一点还特别适合于这种情况,其中,射线不是利于反射的方式直接指向传送辊70和基片71之间的隙缝,而是出现在传送位置之前的一般(尽可能小的)距离上。借助激光器,就可实现一个线形的宽度为微米范围内的照射表面,因此,在照射表面上经过的印刷油墨只有很短暂的时间被射线能施加作用。依此就可确保,该印刷油墨事实上仅在其外表面上被加热和因此只有在表面上被熔化。
在应用一个碳氧化物(Kohlendioid)激光器情况下,射线在任何情况下都被印刷油墨所吸收。但是,聚合物的油墨料还吸收更短波的光,因此,例如还可以应用ND-YAG-激光器。这种短波光具有优点是,单个的油墨岛可以按照要求在传送辊70上被加热。因此,可最大地保护基片71和最小地加热传送辊70。该后边的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此时,该传送辊70是一个展开辊,因为,它在加热传送位置的情况下,接着又必须被冷却,以便确保一个毫无问题地展开工作。
一个用于按要求加热油墨岛的实施例将借助图8进行解释,所述按要求的加热能实现一个对印刷油墨均匀的加热作用,因此印刷油墨不仅可实现位置不同的分布,而且可实现不同的厚度。
图8简图表明一个传送辊80,一个基片81,它沿箭头方向被输送;还表明一个激光二极管阵列82,用于印刷油墨之外部的熔化,而印刷油墨被传送辊80传送到基片81上。该激光二极管阵列82沿传送辊80的轴向延伸,同时,它们紧靠传送辊80旁边安置和尽可能地靠近往基片81的传送位置处。
该激光二极管阵列82被一个控制装置84所控制,该控制装置84从一个未表明的印刷机计算机接收包含灰度值的相同图象信息,而其被输送到印刷机组的写字头。该控制装置84,在考虑了随时间的移位条件下,如此控制激光二极管阵列82,即,对传送辊80上的油墨层按照其面积分配和其相应的厚度进行加热。
以此方式就可以实现,印刷油墨在从传送辊80到基片81传送的瞬间到处都具有相同的温度。直至在传送辊80上的印刷油墨到传送位置的短暂行程上被加热,而该传送辊80不接收热量。
该控制装置84可以例如是一个带有组合的贮存器的微型程序处理机,并如图9所示的方式工作。在步骤S91中,图象数据被接收,借助它,印刷机组的写字头被控制,同时,一个基片被印刷。在激光二级管阵列82的象素分辨率与写字头的分辨率不相同的情况下,该图象数据在步骤S92中被转换成比特图(Bitmap)-数据,它的规格与在激光二极管阵列82中的象素间距相一致,并暂时贮存起来(步骤S93)。在激光二极管阵列82的象素分辨素与写字头的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该图象数据可以直接被贮存起来,如用虚线描述的那样。在一个时间间隔以后,亦即在该间隔内,在基片上刚刚印过的位置(对应)从写字头运动到激光二极管阵列82,则在步骤S94中的图象数据就成行地又被读出并转换成相应用于激光二极管阵列82的控制信号。用这个信号控制的激光二极管阵列82就发射和根据相应的油墨厚度以象素方式加热该基片。这些功能不仅可以通过一个独立的控制单元84实现,而且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被印刷机的机内计算机实现。
这种按要求的加热作用,当激光二极管阵列82的象素分辨率与写字头分辨素相同时可以最精确地实现。代替一个由单个可控制的激光二极管处于象素间距组成的阵列,还可以例如应用一个单独的连续发射的激光器并带有一个扫描的反射镜和一个可开关的过滤器。
一个与激光二极管阵列82相类似结构的和可控的激光二极管阵列83可以安置在传送位置之后的基片81上方。该激光二极管阵列83可使传送到基片81上的印刷油墨按照其在基片81上的分布均匀地平整或定位,同时,基片不会直接被加热。
代替激光二极管阵列82,还可以应用一个或多个连续工作的激光器,例如二氧化碳激光器,它们对传送到基片81上的印刷油墨作线形的照射作用,类似于结合传送辊70所描述的那样。通过在旁边经过的基片81上作短时间的照射作用,该印刷油墨在其表面上变成熔化,这样对于定位来说一般是足够了,而且还防止了从纸张中排出过多的湿气。
在所有前面描述的加热方法中,所述激光波的长度和印刷油墨的组合都可相互被协调的,因此,印刷油墨可以用尽可能高的效率被加热,同时,传送辊或者纸张都尽可能地不被加热。以此方式,该纸张不会变得过干了。
相关零件编号表1传送辊2输墨装置3对置压力辊4基片5加热源
6 加热源7 油墨微粒8 油墨岛21传送辊22输墨装置23对置压力辊24基片25加热源26橡胶外套27油墨岛30第一传送辊31第二传送辊32输墨装置33对置压力辊34基片35加热源36加热源37橡胶外套38油墨微粒39写字头40第一传送辊41第二传送辊42输墨装置43对置压力辊44基片45外套46输送装置47橡胶外套48写字头49油墨岛50第一传送辊51第二传送辊52对置压力辊53基片54输墨装置55写字头
60第一传送辊61第二传送辊62对置压力辊63基片64输墨装置65写字头70传送辊71基片72激光器80传送辊81基片82激光二极管阵列83激光二极管阵更84控制装置
权利要求
1.将印刷油墨从一个中间载体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或一个基片上的方法,其中,印刷油墨以一个颗粒形的状态粘附在中间载体上,其特征在于该印刷油墨在其从中间载体(1;30;31;50;60)远离的侧面上被熔化,然后,它被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31;51;61)上或者基片(4;34)上。
2.将印刷油墨从一个中间载体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或一个基片上的方法,其中,印刷油墨以至少部分液体的状态粘附在中间载体上,其特征在于印刷油墨在中间载体(21;40;41)上的粘附性在被传送到另一个中间载体(41)上或基片(24;44)上之前和/或期间通过一个分离介质而被减小。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中间载体(21;31;41)具有一个外部弹性的层件(26;37;47),其中,被含有分离介质;当中间载体和另一中间载体或者基片相互对着挤压时,该分离介质被驱赶到该弹性层件的表面上。
4.将印刷油墨从一个输墨装置通过一个中间载体传送到另一中间载体或一个基片上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该中间载体的表面安置一个热源(5;25;35;36),所述中间载体的表面还伸在输墨装置和另一中间载或基片之间。
5.传送印刷油墨的装置,其从一个输墨装置通过一个中间载体将印刷油墨传送到另一中间载体或一基片上,其特征在于该中间载体(21;31;40;41)对于一种分离介质来说是可透过的和/或具有一种贮存分离介质的能力。
6.将印刷油墨从一个输墨装置传送到一个基片上的装置,具有一个第一中间载体,它邻靠该输墨装置安置,还具有一个第二中间载体,它如此安置,即它与第一中间载体和一个被印刷机输送的基片相接触,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第一中间载体(30)的一表面安置一个热源(35),所述表面延伸在输墨装置和第二中间载体(31)之间;另外,一个热源(36)相对于第二中间载体的一表面安置;该第二中间载体的表面延伸在第一中间载体和基片(34)之间;和/或第二中间载体(31)在其对着印刷油墨的侧面是可被一分离介质透过的。
7.将印刷油墨从一输墨装置传送到一基片上的装置,具有一个第一中间载体,它紧邻输置装置安置和具有一第二中间载体,它如此安置,即它使第一中间载体和一个被印刷机输送的基片相接触,其特征在于不仅第一中间载体(40)而且第二中间载体(41)在其对着印刷油墨的侧面都是一分离介质可透过的。
8.具有多个输墨装置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一中间载体(50)分别紧邻一个输墨装置(54)安置;一个第二中间载体(51)如此安置,即它与全部的第一中间载体和一个被印刷机输送的基片(53)相接触,同时,每个第一中间载体,按权利要求4或5作结构设置,另外,相对于第二中间载体的一表面设置一个热源,上述表面延伸在第一中间载体和基片之间;和/或该第二中间载体在其对着印刷油墨的侧面是一分离介质可透过的。
9.具有多个输墨装置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一个第一中间载体(60)的近邻处设置输墨装置(64);一个第二中间载体(61)如此设置,即它与第一中间载体和一个被印刷机输送的基片(63)相接触,同时,第一中间载体按权利要求4或5作结构设置;另外,一个热源相对于第二中间载体的一表面设置,所述表面延伸在第一中间载体和基片之间;该第二中间载体在其对着印刷油墨的侧面是一分离介质可透过的。
10.按权利要求5至9之一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与基片接触的中间载体(21;31;41)具有一个外部的弹性层件(26;37;47),其中,含有分离介质。
11.按权利要求5至10之一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该分离介质是一种排斥油墨的液体。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该分离介质是硅酮油。
13.按权利要求4至12之一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该中间载体分别是一个旋转的传送辊(1;21;30;31;40;41;50;51;60;61)或是一个环绕一辊体的带体。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在基片之滚动着一个旋转的传送辊或环绕带体之表面的反侧面上分别安置一个对置压力辊(3;23;33;43;52;62)。
15.按权利要求4至14之一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热源(5;6;25;35;36)如此结构装置,即,它使射线成束状照射在中间载体(1;21;30;31)或基片(4)上。
1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热源是一个激光器(72)或一个激光器阵列(82;83)或一个激光二极管阵列(82;83)。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或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该激光器或激光器阵列或激光二极管阵列与一个控制装置(84)相连接,它产生控制信号,该信号与在中间载体或基片上的印刷油墨之分布相对应。
全文摘要
将固体或液体的印刷油墨传送的方法,所述油墨从一个中间载体,如一个传送辊被传送到另一中间载体或一个基片上,如纸张。印刷油墨以颗粒状粘附在中间载体上,并其远离中间载体的侧面被熔化,然后它被传送。在印刷油墨至少部分为液体状态粘附在中间载体上的情况下,印刷油墨在中间载体上的粘附性通过一分离介质减小,该分离介质在中间载体的表面上排出,依此,用简单的措施可实现传送效率为100%。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单个和相互组合地实施上述方法的多个装置。
文档编号B41N10/02GK1144160SQ961094
公开日1997年3月5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17日
发明者安东·鲁迪, 诺伯特·弗雷耶尔, 汉斯·克林格尔 申请人: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