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供给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57837阅读:来源:国知局
br>[0031]另外,如图2所示,在墨袋14中的液体供给口形成构件22中形成有从袋主体20将液体导出的液体导出路40。作为液体导出构件发挥功能的液体供给针38的顶端被插入由液体导出路40的下游端开口所构成的液体供给口 40a。这样,通过液体供给针38的顶端插入到液体供给口 40a,由此从墨袋14的袋主体20导出的液体通过液体供给针38内的流路38a、液体导入管37内的流路37a、中继构件39内的流路39a导入到下游侧的压力调节阀部36。
[0032]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仅是将液体导入部35具有的液体供给针38的顶端插入至IJ墨袋14具有的液体供给口 40a,就能容易地从墨袋14向压力调节阀部36导入液体。另夕卜,因为液体导入部35的液体导入管37是具有可挠性的管,因此无论墨袋14的液体供给口 40a由于墨袋14的大小、形状的关系而位于任何位置,都能通过使流路形状变形来对应。此外,在中继构件39中,在成为与液体导入管37相反的一侧的部位装配有环状的密封构件41,密封构件41包围中继构件39的流路39a的下游侧开口。
[0033]如图3所示,压力调节阀部36具备:阀部主体45,其使液体从墨袋14侧导入并向液体喷射头30侧排出;以及保持部46,其在保持该阀部主体45的状态下钩挂到框体25的钩部32。保持部46呈能组装阀部主体45的壳体的形状,在从其一部分(在图3中为上部)突出的突片部47中贯通形成有插通孔48。并且,通过在该插通孔48中将钩部32插通,从而保持部46将组装于比突片部47靠下方的阀部主体45保持于在铅直方向上相对于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开口 31具有水头差L的规定的高度位置P。此外,该情况下的L值设定为在喷嘴开口 31处可形成良好的弯液面的值。
[0034]阀部主体45呈具有底板部45a和周壁部45b的有底箱状,并且其内部被分隔壁49分隔成容积相对较小的液体导入室50和容积相对较大的压力室51。液体导入室50中的成为与底板部45a相反的一侧的开口被盖构件52封闭。在该盖构件52中形成有使液体导入室50与外部连通的液体导入口 53。以包围该液体导入口 53中的与液体导入室50相邻侧的相反侧的开口的方式,在盖构件52上接合有液体导入部35中的上述的环状的密封构件41ο
[0035]阀部主体45的压力室51中的成为与底板部45a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由作为具有可挠性的可挠部的一例的膜构件54封闭。该膜构件54是由合成树脂、橡胶等可挠性材料构成的薄膜,构成压力室51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为压力室51的与底板部45a相对的壁面)。并且,膜构件54以伴随液体向压力室51内的导入和液体从压力室51内的排出而使压力室51的容积增减的方式挠曲变形。另外,在这样挠曲变形的膜构件54的高度(在压力调节阀部36为图3的姿势的情况下,为铅直方向上的膜构件54的中央部的高度)位置P以铅直方向上的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开口 31的高度位置为基准,保持为液体能在该喷嘴开口 31中形成弯液面的范围。
[0036]在膜构件54中的与压力室51相邻侧的面(即内表面)配置有呈有底筒状的受压构件55。受压构件55具有底板部55a和周壁部55b。受压构件55配置成底板部55a的外表面能抵接膜构件54的内表面。并且,在受压构件55中的底板部55a的内表面与阀部主体45中的底板部45a的内表面之间夹装有螺旋弹簧56。螺旋弹簧56是通过受压构件55对膜构件54向压力室5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的一例。通过被该螺旋弹簧56施力,从而底板部55a的外表面成为与膜构件54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为了在喷嘴开口 31处形成均匀的弯液面而使液体的喷射动作稳定,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调节成:相对于喷嘴开口 31在液体的供给方向形成背压的压力室51内的压力成为微弱的负压。
[0037]如图3所示,在阀部主体45的周壁部45b上,在隔着压力室51与分隔壁49相对的壁部分,朝向阀部主体45的外侧突设有圆柱部57,并且以沿着圆柱部57的轴线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使压力室51与外部连通的液体排出口 58。并且,针对贯通形成有该液体排出口58的圆柱部57连接着液体供给管34的上游端。
[0038]在阀部主体45的分隔壁49中贯通形成有使液体导入室50与压力室51连通的连通口 59。另外,在液体导入室50的内表面,在与分隔壁49的连通口 59相对的位置设有转动轴部60,在该转动轴部60上固定着杆构件61的基端。杆构件61以转动轴部60为摇动中心自由摇动。杆构件61具有如其顶端插通分隔壁49的连通口 59而直到压力室51的内部的长度。具体地,如图3所示,杆构件61具有如其顶端部位于在螺旋弹簧56的伸缩方向上与受压构件55的周壁部55b相对的位置的长度。
[0039]在该杆构件61上的位于液体导入室50内的部分,在与液体导入口 53相对的一侧装配有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的阀体62。其另一方面,在液体导入室50内,在杆构件61上的与装配有阀体62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与阀部主体45的底板部45a之间夹装有线圈形状的密封弹簧63。该密封弹簧63向使阀体62与盖构件52紧贴的方向、即关闭液体导入口 53的关阀方向对杆构件61施力。
[0040]接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液体供给单元13和具备该单元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1]此外,作为前提,液体供给单元13中的压力调节阀部36的压力室51内处于充满了从墨袋14通过液体导入部35、液体导入口 53、液体导入室50以及连通口 59导入的液体的状态。并且,在该情况下受压构件55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S卩,压力室51内的液体位于微弱的负压状态,该负压和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的合力与大气压平衡而对膜构件54向离开阀部主体45的底板部45a的方向施力,所以受压构件55处于离开杆构件61的顶端部的状态。并且,通过密封弹簧63对杆构件61施力,从而阀体62与盖构件52紧贴而将液体导入口 53关阀。
[0042]因此,压力调节阀部36中的阀体62将液体导入口 53关阀,由此抑制液体从墨袋14侧向液体喷射头30侧的流动。因此,例如在墨袋14由大容量的袋主体20构成的情况等,收纳于墨袋14的液体的压力水头的位置在铅直方向上比喷嘴开口 31高,且在其水头差比形成于喷嘴开口 31内的弯液面的耐压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液体从喷嘴开口 31漏出。另外,在为密闭型的可挠性容器的墨袋14的情况下,当液体剩余量超过将尽剩余量时,要向墨袋14内的容积扩大的方向变形的膜的反作用力作用,由此墨袋14内的负压变高,有可能在形成于喷嘴开口 31内的弯液面上作用比该弯液面耐压大的负压。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由阀体62将液体导入口 53关阀,所以可抑制由于负压导致的液体的回流。
[0043]压力调节阀部36中的阀体62将液体导入口 53关阀,由此可抑制液体从墨袋14侧向液体喷射头30侧的流动。因此,即使在例如压力调节阀部36的圆柱部57上没有连接液体供给管34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收纳于墨袋14的液体的压力抑制液体从压力调节阀部36的液体排出口 58漏出或者进入空气。
[0044]在这样的前提下,如图1所示,当从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开口 31朝向支承构件27上的纸张26喷射液体时,由于该喷射而消耗的液量的液体从压力室51内通过液体排出口58被排出,经由液体供给管34和液体贮存部29供给到液体喷射头30。于是,由于该液体排出的原因,压力室51内的液压下降到比微弱的负压状态更大的负压状态。
[0045]于是,由于这样成为较大的负压状态的压力室51的液压与大气压的压差,使得构成压力室51的一壁面的膜构件54也要向使压力室51的容积减少的方向挠曲。并且,当该要挠曲的力比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大时,膜构件54向压力室51的内侧挠曲变形。其结果,受压构件55也与该膜构件54 —起使螺旋弹簧56收缩并且向压力室51的内侧移位。
[0046]于是,图4A所示,在压力室51内,受压构件55的周壁部55b与杆构件61的顶端部接触。并且,当液体从该状态进一步继续排出而使压力室51内的液压进一步下降时,如图4B所示,膜构件54进一步向压力室51的内侧挠曲变形,受压构件55也进一步使螺旋弹簧56收缩并且向压力室51的内侧移位。其结果,被这样较大地移位的受压构件55按压,杆构件61以转动轴部60为支点摇动。即,杆构件61向使阀体62离开盖构件52的方向、即阀体62将液体导入口 53开放的开阀方向摇动。
[0047]于是,液体从墨袋14通过开放的液体导入口 53导入到液体导入室50,进一步从液体导入室50通过连通口 59导入到压力室51。
[0048]并且,由于液体向该压力室51内导入的原因,膜构件54向使压力室5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挠曲变形。其结果,由于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受压构件55向离开杆构件61的方向移位,杆构件61再次由于密封弹簧63的作用力而向将阀体62关阀的方向摇动。并且,压力调节阀部36返回到图4A所示的状态。
[0049]这样,当由于从液体喷射头30喷射液体而消耗压力室51内的液体时,压力调节阀部36再次重复图4A的状态和图4B的状态。其结果,压力室51内的液压维持成比装配于杆构件61的阀体62开阀时的大气压低的规定的压力。
[0050]规定的压力能通过适当设定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用于使膜构件54变形所需的力、用于使阀体62的密封部变形至关阀状态所需的力、密封弹簧63的作用力、杆构件61的转动轴部60和阀体62的距离、转动轴部60和杆构件61的与受压构件55接触的顶端部的距离而变更。
[00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