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26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图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尤其涉及具有驱动多 个电极的驱动电路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知道有下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具有地
址电极(7 K^7電極)、维持(甘义于OO电极(在下面称为"X 电极")和扫描电极(在下面称为"Y电极"),驱动电极而使其放电, 利用伴随气体放电的发光,在显示器中显示图像(例如参照,日本特 开2005—121718号专利文献)。
图1为表示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3电极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装 置200的基本结构的图。
在图1中,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中,设置有等离子体显示面 板10;邻接而设置的多个X电极(Xl、 X2、 X3、…);与其平行而邻 接设置的多个Y电极(Yl、 Y2、 Y3、…);按照与它们相垂直的方式 设置的多个地址电极(Al、 A2、 A3、…)。
X电极和Y电极设置于构成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第1基板(图 中未示出)上,其表面由电介质(誘電体)层覆盖。地址电极设置于 与第1基板相对而设置的第2基板上,其表面仍由电介质层覆盖。在 第2基板上,还在地址电极之间设置有与地址电极平行地延伸的分隔 壁,在该分隔壁的槽上形成荧光体层,然后,按照规定的间距将第1 基板和第2基板贴合,在两个基板之间,形成放电空间。在该放电空 间中,密封有将氖和氙等混合后的放电气体,在邻接的同组的X电极 和Y电极,与地址电极的交叉部分,形成显示单元。
另外,如图1所示,在地址电极连接设置有地址驱动器20,在Y 电极连接设置有Y扫描驱动器30,在X电极连接设置有X维持电路 60,驱动各个电极。另外,Y扫描驱动器30构成为,与Y维持电路40连接,在Y维持电路40产生的驱动信号通过Y扫描驱动器30送给 Y电极。
此外,地址驱动器20、 X维持电路60、 Y扫描驱动器30和Y维 持电路40分别与控制电路70连接,控制电路70进行电极整体的驱动 控制,控制放电,进行显示面板10的显示控制。
还有,X维持电路60仅仅具有l个输出,对共同连接的各X电极 进行一样的控制。与此相对,地址驱动器20分别独立地控制地址电极, Y扫描驱动器30分别独立地控制Y电极。
图2为表示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的驱动波形的图。地址 显示分离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的基本驱动序列具有,使全部 显示单元为相同的状态的复位(!i七:y卜)期间;选择所点亮的显示 单元的地址(7K^7)期间;使已选择的显示单元发光的维持(寸 7xO)期间。
像图2所示的那样,在复位期间,在全部地址电极施加电压Va, 在共同的X电极上施加Vw,在全部的Y电极上施加0V。由此,在全 部显示单元的X电极和地址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放电,全部显示单 元成为一样的状态。
在随后的地址期间,在共同的X电极上施加电压Vx,在全部Y 电极上施加一Vyl,在这样的状态下,依次在Y电极上施加一Vy的扫 描脉冲,在施加有扫描脉冲的Y电极和施加有地址脉冲的地址电极之 间,产生地址放电,在所点亮的显示单元的电极上的电介质层的表面 上累积壁电荷,在依次将扫描脉冲施加于全部Y电极上的同时,施加 地址脉冲,由此,选择所发光的显示单元。
在维持期间,在将电压Va施加于地址电极上的状态下,在Y电极 和X电极上交替地施加电压Vs的维持脉冲。在于地址期间形成壁电荷 的显示单元中,基于壁电荷的电压与维持脉冲的电压Vs叠加,超过放 电开始电压,产生维持放电,但是,在于地址期间没有形成壁电荷的 显示单元中,不超过放电开始电压,不产生维持放电。由于在产生维 持放电的显示单元中,通过维持放电,形成相反极性的壁电荷,故如 果接着在X电极上施加维持脉冲,则产生维持放电。接着,如果反复 施加维持脉冲,则放电被维持。像这样,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的驱动序列中,具有地址期间 和维持期间,但是,对于Y电极,由Y扫描驱动器30和Y维持电路 40分担其作用。gp,在地址期间,由于需要逐个地驱动Y扫描电极, 故采用可逐个地单独驱动的驱动IC,图1中的Y扫描驱动器30承担 其功能。另一方面,在维持期间,不必逐个地驱动Y扫描电极,采用 一起地在多个电极上施加电压的驱动电路,图1中的Y维持电路40承 担其功能。
针对由上述Y扫描驱动器30和Y维持电路40构成的Y电极驱动 电路,提出了设置有电力回收电路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 2003—330405号专利文献)。
图3为表示现有技术的具有电力回收电路的Y电极驱动电路55的 结构实例的图,其表示的是具有2系统的电力回收通路,将维持电压 Vs和一Vs交替地施加于X电极和Y电极上的形式的Y电极驱动电路 的具体的结构实例。
在图3中,Y电极驱动电路55由Y扫描驱动器30与Y维持电路 40构成。另外,形成复位信号的复位电路省略。CL为Y电极,构成 电容性负载。
在图3中,扫描驱动器30通过设置于各Y电极上的各自驱动器构 成,每个各自驱动器包括晶体管Q1、Q2和与其并列设置的二极管D31、 D32。 g口,图3所示的扫描驱动器为与1个电极相对应的各自驱动器的 l个。在图2所说明的扫描期间,控制晶体管Q1、 Q2的导通截止,在 作为电容负载的电极CL上施加扫描脉冲。
另一方面,维持电路40包括晶体管CU、 CD,与维持电压潟连接。 晶体管CU为输出维持电压源的阳极电压Vs的元件,晶体管CD为输 出维持电压源的阴极电压一Vs的元件。另外,晶体管CU、 CD的栅极 分别与相位调整电路41, 42连接。所施加的维持信号CUG、 CDG的 相位通过相位调整电路41, 42而调整,该信号被输入到晶体管CU、 CD的栅极中。
此外,维持电路40具有电力回收电路,电力回收电路由Y维持电 路40的电容器C10,线圈LIO、 L20, 二极管D33、 D34和晶体管LU、 LD构成。C10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晶体管LU、 二极管D33和线圈LIO,与Y扫描驱动器30的晶体管Q1连接,并且通过晶体管LD、 二极管D34和线圈L20,与晶体管Q2并联连接。施加于晶体管LU、 LD的栅极上的信号LUG、 LDG的相位也通过相位调整电路43、 44而 被调整,然后,该信号施加于栅极上。
图4为具有上述电力回收电路的Y电极驱动电路55中的维持电压 波形和电流波形的实例。
图4 (a)为表示维持电压波形的实例的图。在图4 (a)中,在输 出维持电压的维持期间,扫描驱动器30的输出固定在低电平,维持波 形通过扫描驱动器30,输出给Y扫描电极。
在图4 (a)中,最初的晶体管LU导通,通过线圈L10和电容性 负载CL,产生LC共振,因LC共振,电压波形缓慢地上升。另外, 在达到某程度的大小的地点,晶体管CU导通,输出维持电压Vs。然 后,在将输出电压Vs输出,电压下降时,晶体管LD导通。此时,通 过线圈L20和电容性负载CL,产生LC共振,维持电压输出缓慢地下 降。接着,在变小某程度的部位,晶体管CD导通,阴极侧的电压一 Vs作为维持电压而输出。
图4 (b)为表示与图4 (a)所示的维持电压波形相对应的维持电 流波形的图。维持电流为数A左右的大电流,如果该电流通过扫描驱 动器30,则扫描驱动器30的发热成为问题。
为了防止上述发热,人们提出将扫描驱动器30分为多个而并联连 接,将电流分散的方法(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5—121718号文献)。
图5为表示现有技术的扫描驱动器30的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 集成电路)的输出端子和Y电极的关系的图。
在图5中,例如,为了驱动扫描电极Y1,驱动IC21 — 1的01输 出端子和驱动IC21—2的Ol输出端子这两者被连接。即,通过2个驱 动IC,驱动l个扫描电极。
像这样,为了驱动1个电极,通过将扫描驱动器30的驱动IC并 联连接,能够将电流分散,抑制发热。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5—121718号文献所述的方案中,由于 扫描驱动器与各自的电极并联,故驱动IC的元件数量增加。例如,如 果为相对各自的电极,2个并列的扫描驱动器的结构,则具有元件数量为2倍,电路成本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121718号文献的方案中,从并联连接的 扫描驱动器送向同一电极的输出的时刻必须一致,如果产生驱动信号 的上升和下降的错位,则成为一个驱动IC的高电位侧的切换用晶体管 和另一驱动IC的低电位侧的切换用晶体管同时导通的状态,虽然为较 短时间,但是存在流过贯通电流的可能性,这样,具有必须按照不导 致这样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使布线的长度相同等的细微的考虑的麻烦。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减少驱动电路的元件数量的同时, 抑制发热,实现成本的降低,并采取发热抑制的应对措施的等离子体 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为包括多 个电极、与驱动该多个电极的驱动电路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
征在于
上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多个驱动IC与上述多个电极的各个并 联连接,并联连接的上述多个驱动IC通过在相互不同的时间将电流 供向上述电极的l个,驱动上述多个电极的各个。
由此,通过驱动IC的并联连接,可实现发热的应对措施,并且驱
动ic能够同时用作扫描驱动器和维持电路,能够减小驱动电路所需要
的元件数量,实现电路成本的降低。
第2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l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 上述驱动IC包括多个输出端子,该多个输出端子的各个与上述
多个电极的各个并联连接。
由此,即使对于大画面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仍能够适当地设置
驱动IC。
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 置中,
与上述多个电极的各个并联连接的上述驱动IC中的至少1个为 可进行高电平和低电平的2种电压的输入并可进行高电平输出、低 电平输出和高阻抗输出的3个状态的输出的IC。由此,即使在信号的切换时,仍能够在防止贯通电流的同时,进 行数字信号控制。
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2或第3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
置中,
与上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并联连接的上述驱动IC中的至少1 个为可分别对上述多个输出端子进行输出控制的IC。
由此,通过驱动IC,能够进行显示单元驱动序列的地址期间的电 极扫描。
第5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 第4中任一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中,
上述多个电极为Y电极;
上述驱动IC输出地址脉冲和/或维持电压。
由此,对于Y电极的地址期间和维持期间这两者,能够抑制发热, 同时执行驱动序列。
第6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 第5中任一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中,
上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上述多个驱动IC被分为第1组和第2 组而与上述多个电极的各个连接,
第1组的上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与电源的阳极连接, 第1组的上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与上述电源的阴极连
接,
上述第2组的上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和上述第2组的上 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经由线圈和二极管,与上述电源的大致 中间电位的连接点连接。
由此,能够减少驱动电路所采用的元件数量,能够降低电路成本。 第7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 第5中任一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中,
上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上述多个驱动IC被分为第1组和第2 组而与上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连接,
第1组的上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与电源的阳极连接, 第2组的上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与上述电源的阴极连接,
上述第1组的上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和上述第2组的上 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经由线圈和二极管,与上述电源的大致 中间电位的连接点连接。
由此,能够使第1组和第2组的驱动IC的通过电流相等,能够均 匀地分担发热量,能够高效率地分散热量。
第8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6或第7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 置中,
上述多个电极为电容性负载;
基于LC共振电路的电力回收电路由所述线圈、所述二极管和 所述电容性负载构成。
由此,能够有助于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电能效率的提高。
第9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为包括多个电极、与驱动该多 个电极的驱动电路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多个半导体输出元件与上述多个电极 的各个连接,该多个半导体输出元件包括将二极管加以组合并将相 互的电极连接加以绝缘的二极管阵列,
并联连接的上述多个驱动ic通过在相互不同的时刻(夕一 $ y
夕、')将电流供向上述电极的1个,驱动上述电极的各个。
由此,能够形成采用外设二极管并抑制发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可谋求价格的进一步降低。
第IO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9发明涉及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 上述多个电极为电容性负载,
上述二极管阵列的高电平输入端子和低电平输入端子与线圈连 接,基于LC共振电路的电力回收电路由该线圈和上述电容性负载 构成。
由此,在采用二极管阵列谋求价格降低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等离 子体显示装置的电力效率。
采用本发明,能够形成减少使用元件数量,降低驱动电路的成本, 并且抑制了发热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图1为已有技术的3电极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的基本 结构图2为表示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的驱动波形的图; 图3为表示具备现有技术的电力回收电路的Y电极驱动电路55的 结构实例的图4为现有技术的Y电极驱动电路55的维持电压和电流波形的实 例,图4 (a)为表示维持电压波形的实例的图,图4 (b)为表示与维 持电压波形相对应的维持电流波形的图5为现有技术的扫描驱动器30的驱动IC的输出端子和Y电极 的关系图6为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基本结构图; 图7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50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电路 结构图8为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维持波形图,图8 (a)为输出电压的波形图,图8 (b)为维持电流波形图9为实施方式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a的驱动电路5'0a的电 路结构图10为实施方式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维持波形图,图10 (a)为维持电压波形图,图10 (b)为维持电流波形图11为实施方式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b的驱动电路50b的 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6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基本 结构图。
在该图6中,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60由等离子体显 示面板10,地址驱动器20,驱动电路50, X维持电路60,控制电路 70构成。在图6中,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00与图1的现有技术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去除Y扫描驱动器30和Y维 持电路40,添加了驱动电路50。另外,对于其它的组成部件,与图1 的组成部件相同,赋予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驱动电路50为用于使构成设置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上的显示 单元(图中未示出)的电极驱动的电路。驱动电路50能够在电极的驱 动序列的地址期间和维持期间的2个期间驱动电极。于是,驱动电路 50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在地址期间和维持期间的两者均驱动的Y电极。 但是,并没有限于此的意思。
驱动电路50,在现有技术中,在地址期间,Y扫描驱动器30驱动 Y电极,在维持期间,Y维持电路40动作,通过Y扫描驱动器30, 驱动Y电极,对应于这种情况,能够通过1个驱动电路,在2个期间 驱动Y电极。于是,驱动电路50构成比现有技术的单纯地将Y扫描 驱动器30和Y维持电路40组合的驱动电路55简单的驱动结构,组成 部件数量也减少,能够按照低成本得以实现。
下面,通过图7,对具有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50的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100的驱动电路50进行具体描述。
图7为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50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电路 结构图。在图7中,装载于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中的 驱动电路50由电气地构成电容性负载的多个电极CL1、…、CLn;扫 描驱动器A51;扫描驱动器B52; 二极管D1、 D2;线圈L1;电容器 Cl、 C2;电源Vs构成。
电极CL1、…、CLn为构成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显示单元的电 容性负载。电极CLl、…、CLn例如,可与作为Y电极的,Y电极Y1、…、 Yn相对应。于是,电极CL1、…、CLn可按照覆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10的基本整体区域的方式,由多个电极CL1、…、CLn构成,设置于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整体。
扫描驱动器A51和扫描驱动器B52为用于在电极CL1、…、CLn 上施加电压,供给电流的驱动电路,可由具有多个输出的驱动IC构成。 构成扫描驱动器A51和扫描驱动器B52的驱动IC,在各扫描驱动器 A51,扫描驱动器B52的内部,设置多个(al an、 bl bn)晶体管 LU、 LD、 CU、 CD,具有多个输出,各输出端子分别与各多个电极CL1、…、CLn连接而构成。
另夕卜,扫描驱动器A51和扫描驱动器B52按照与1个电极CLn相 互并联连接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将由扫描驱动器A51,扫描驱动 器B52产生的热量分散给两者。g卩,从功能上,扫描驱动器A51和扫 描驱动器B52中的任意一者也可仅仅为l个,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2个扫描驱动器A51,扫描驱动器B52与1个电极CLn并联连接,由 此,可将其发热分散于两者,能够抑制发热。
扫描驱动器B52由晶体管CU、 CD的组构成,晶体管CU的源极
(y—7)和晶体管cd的漏极(K^,y)连接,其连接点与电极
CL1、…、CLn连接。另夕卜,晶体管CU、 CD的组对应于电极CL1、…、 CLn而配备n个,各自对应于各电极CL1、…、CLn而连接。
另夕卜,在扫描驱动器B52中,晶体管CU的漏极与电源Vs的阳极 侧连接,晶体管CD的源极与电源Vs的阴极侧连接。于是,实现现有 技术的维持电路40的晶体管CU, CD的功能。另外,如果使晶体管 CU导通,则扫描驱动器B52输出高电平电压,如果晶体管CD导通, 则输出低电平。此外,为了防止下述状态,即,在晶体管CU和晶体 管CD的导通截止的切换时,切换时刻错位,导通信号的上升和截止 信号的下降重合,贯通电流从高电位侧流向低电位侧的晶体管的状态, 晶体管CU、 CD为可高阻抗输出的结构也可以。
在扫描驱动器B52中,由于能够通过上述晶体管CU、 CD的导通 截止的切换,输出脉冲信号,故能够在电极CL1、…、CLn的驱动序 列的地址期间,对电极CL1、…、CLn进行扫描。另外,由于晶体管 CU、 CD的组分别与电极CL1、…、CLn连接,故扫描驱动器B52作 为可分别对各电极CL1、…、CLn进行扫描输出的驱动IC构成。于是, 扫描驱动器B52,既可作为具有多个输出端子,并且它们的输出中的 至少1个可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驱动IC构成,也可是全部的输出端子 分别进行输出控制。
此外,扫描驱动器B52也可不必由l个构成,还可这样形成,艮口, 按照几个组(例如,Y1 Y64、 Y65 Y128、…)对构成等离子体显 示面板10的画面整体的电极进行分割,分别相对各自的组,形成扫描 驱动器B52,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整体具有扫描驱动器B52的集合组也可以。在此情况下,在1个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内部,具 有多个(例如,Bl Bm个)作为驱动IC的扫描驱动器B52,通过多 个驱动IC而形成扫描驱动器B52的1组。也可将这样的扫描驱动器 B52的组称为,例如第1组。
扫描驱动器A51与扫描驱动器B52相同,由晶体管LU和LD的 组构成,晶体管LU的源极和晶体管LD的漏极连接,其连接点构成l 个输出。另外,其输出端子与电极CL1、…、CLn连接。晶体管LU 的漏极通过二极管D1,与线圈L1的一端连接,线圈L1的另一端与通 过电容器C1、 C2将电源Vs两分的中点的连接点S连接。此外,晶体 管LD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2,在线圈L1的一端,与二极管D1并联连 接。
扫描驱动器A构成电力回收电路,由线圈L1、电极CL1、、 CLn 的电容性负载,构成LC共振电路。S卩,在晶体管LU导通时,电流沿 正向流过二极管D1,从晶体管LU的源极,输出给作为电容性负载的 电极CL1、…、CLn。另外,通过线圈Ll和电极CL1、…、CLn,产 生LC共振,通过回收用电容器C1, C2回收电力。另一方面,在晶体 管LD导通时,通过从晶体管LD的源极输出,沿正向流过二极管D2 的电流,通过电极CL1、…、CLn和线圈Ll产生LC共振,通过电容 器C1, C2回收电力。
还有,扫描驱动器A51与扫描驱动器B52相同,既可为具有多个 输出端子的驱动IC,另外,为了覆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上的全部的 电极,也可具有多组扫描驱动器A51。另外,就各输出端子来说,既 可以至少1个可个别进行输出控制,也可全部的输出端子可个别进行 输出控制。也将该扫描驱动器A51的组称为例如,第2组的驱动IC。
在这里,在到目前为止描述的驱动电路50中,如果考虑电极 CL1、…、CLn的驱动序列的地址期间,则与扫描驱动器A51无关, 通过扫描驱动器B52,输出脉冲信号。S卩,虽然扫描驱动器A51和扫 描驱动器B52与电极CL1、…、CLn相互并联连接,但是,在地址期 间,不对同一电极同时输出信号。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100中,不必考虑地址期间的扫描驱动器A51和扫描驱动器B52 的同时输出时的时刻错开,或输出脉冲的上升、下降的波形重合造成的贯通电流的可能等。
另外,在通过图3描述的现有技术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200的Y 电极驱动电路55中,不但设置有个别驱动用的Y扫描驱动器的晶体管 Ql、 Q2,而且个别设置有维持电路40的晶体管CU、 CD,但是,在 本实施方式中,扫描驱动器B52不仅起晶体管Q1、 Q2的作用,而且 还起晶体管CU、 CD的作用。即,在现有技术的扫描驱动器30的使用 方法的中,例如,即使将扫描驱动器30像图5那样并联连接,采用切 换功能的也仅仅为地址期间,相对该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 显示装置100的驱动电路50中,该切换功能也用于维持期间,由此, 省略作为使用于现有技术维持电路的元件的晶体管CU、 CD、 LU、 LD, 谋求成本的降低。
下面,通过图7和图8,对在图7的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 置100的电极CL1、…、CLn的驱动序列的维持期间输出的维持波形 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使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动作时的维持 波形的图。
图8 (a)为表示对于1个电极CLn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维 持期间中的输出电压的波形的图。在图8 (a)中,在最初,晶体管LU 导通,维持电源Vs的基本中间电位的电压从电容器Cl, C2之间的连 接点S,供向线圈L1,电流流过。该电流沿正向流过二极管D1,经由 晶体管LU而输出,作为维持电流,经扫描驱动器A51而供向电极CLn 的电容性负载。此时,在线圈L1和电容性负载CLn之间,产生LC共 振,通过该LC共振,晶体管LU的输出电压像图8 (a)所示的那样缓 慢地上升。另一方面,如果通过LC共振,输出电压上升到某程度的位 置,则将扫描驱动器B52的晶体管CU切换到导通,输出维持电源电 压Vs。然后,对维持电源电压Vs进行维持并输出,在脉冲的下降, 将晶体管CU切换到截止,并且将晶体管LD切换到导通。此时,使晶 体管CU为高阻抗输出,贯穿电流不流过晶体管CU也可。如果晶体管 LD导通,则积蓄于电容性负载CLn中的电荷通过晶体管LD和二极管 D2,流入线圈L1,产生LC共振,维持电压波形缓慢地降低。另外, 如果通过LC共振,降低到某程度的电位,则将晶体管CD切换到导通,使输出为接地电位OV。
像这样,使输出时间相互不同,而使构成扫描驱动器A51的驱动 IC的晶体管LU、 LD和构成扫描驱动器B52的驱动IC的晶体管CU、 CD导通,由此,能够输出图8 (a)所示的那样的维持电压波形。该波 形与在已有技术的图4 (a)中描述的维持电压波形相同,但是,通过 较少的元件数量,实现相同的维持波形。即,在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 的驱动电路55中,Y维持电路40采用晶体管CU、 CD、 LU、 LD,另 外,Y维持驱动器30采用晶体管Q1、 Q2,采用共计6个晶体管,而 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电路50中,通过晶体管CU、 CD、 LU、 LD的4 个元件,实现相同的功能。S卩,在扫描驱动器A51中,组合有现有技 术的维持电路40的晶体管LU、 LD的功能,在扫描驱动器B52中,组 合有现有技术的维持电路40的晶体管CU、 CD的功能,由此,删除单 独的维持电路40,在扫描驱动器A51、扫描驱动器B52内实现现有技 术的维持波形生成功能。由此,能够通过少量的晶体管而构成驱动电 路50,能够降低电路成本。
图8 (b)为表示维持电流波形的时间变化的图。图8 (b)所示的 维持波形也与图4 (b)所示的已有技术的维持波形相同,以较少的元 件数量,实现相同功能。于是,在维持过去实现的发热抑制的效果的 同时,以较少的元件数量,实现相同的效果。
另外,如果仅仅对现有技术的扫描驱动器30,与本实施方式的等 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驱动电路50的扫描驱动器A51、扫描驱动器 B52进行比较,则认为发热源分散造成的发热抑制效果为相同程度, 但是,在图3的己有技术中,不仅扫描驱动器30的晶体管Q1、 Q2因 图8所示的维持电流波形而发热,而且晶体管CU、 CD、 LU、 'LD均 产生同样的发热。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中, 由于元件数量减少,热源的数量也减少,故认为与现有技术的驱动电 路55相比较,整体的发热量受到抑制。于是,根据实施方式l的等离 子体显示装置IOO,不仅减少驱动电路50的组成元件,谋求成本的降 低,而且因发热源的减少,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的发热也进 一步受到抑制而得到改善。
此外,在图8中,通过相对1个电极的驱动IC的输出波形而进行了说明,但是,显然,实际上Y电极可具有多个,可向各个Y电极供 给例如,图8所示的维持波形。
在这里,如果考虑通过图8 (b)的扫描驱动器A51和扫描驱动器 B52的各电流波形,则通过扫描驱动器A51的电流就正负双方的电流 来说,为与电流值低、时间长的正弦波接近的部分的波形。另一方面, 通过扫描驱动器B52的电流,在正负双方的电流中,为与电流值高的 时间宽度短的脉冲接近的形状的波形。由此,通过扫描驱动器A51的 电流,与通过扫描驱动器B52的电流虽然不完全均等,但是,其按照 电流累积值基本相等的方式进行调整,也可按照对应于电流的差异, 改变晶体管CU、 CD、 LU、 LD的特性的方式进行调整。扫描驱动器 A51和扫描驱动器B52的电流分配或发热量分配可考虑等离子体显示 装置100的驱动状态或发热状态,适当进行调整。 (实施方式2)
图9为适用于实施方式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a的驱动电路50a 的电路结构图。在实施方式2中,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整体的结构 可与图6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另外,对于与到目前为止的说明 相同的组成元件,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9中,实施方式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a与实施方式1的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扫描驱动器A51a和扫描驱动器 B52a的晶体管的组合,与驱动电路50a的电路结构。
在图9中,扫描驱动器A51a或第2组驱动IC由晶体管CU、 LD 构成。另外,扫描驱动器B52a或第1组驱动IC由晶体管LU、 CD构 成。
艮口,实施方式2的扫描驱动器A51a,扫描驱动器B52a按照更换 实施方式1的扫描驱动器A51a的晶体管LU,与扫描驱动器B52a的晶 体管CU的方式构成。伴随该更换,按照在实施方式1中与晶体管LU 连接的二极管D1伴随晶体管LU移动,二极管D1、 D2与线圈L1的 连接点R的并联连接不被破坏的方式构成。于是,在实施方式2的等 离子体显示装置100a的驱动电路50a的结构中,部件与晶体管CU、 CD、 LU、 LD的电连接未改变。另外,包括晶体管CU、 CD、 LU、 LD 的部件数量也与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相同,电路成本相同。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驱动电路50a的实施方式2的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100a的地址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地址期间,在输出高电平电压时,扫描驱动器A51a的晶体管 CU导通,电源电压Vs从晶体管CU的源极输出。另一方面,在输出 低电平电压时,扫描驱动器B52a的晶体管CD导通,接地电压0V从 晶体管CD的漏极输出。这些输出信号从扫描驱动器A51a,扫描驱动 器B52a,在相互不同的时间输出。地址脉冲施加于电极CL1、…、CLn 上。另外,可在晶体管CU、 CD的导通截止的切换时,输出高阻抗, 贯通电流不从高电压侧的晶体管CU,流向低电压侧的晶体管CD。
像这样,同样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采用与电源Vs的阳极侧连接 的扫描驱动器A51a的晶体管CU,和与电源Vs的阴极侧连接的扫描 驱动器B52a的晶体管CD,与实施方式1相同,能够执行地址期间的 电极CL1、…、CLn (扫描)。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将在地址期间中 所采用的晶体管CU、CD分散给扫描驱动器A51a和扫描驱动器B52a, 故与实施方式1不同,能够使地址期间中的扫描驱动器A51a和扫描驱 动器B52a的通过电流相等,能够使两者的发热量相等。
下面通过图9和图10,对维持期间的驱动电路50a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维持波形的图。 图10 (a)为表示维持电压波形的时间变化的图。
在图10 (a)中,在最初的电压的上升中,扫描驱动器B52a的晶 体管LU导通,从电容器Cl、 C2之间的连接点S,供给维持电源Vs 的中间电位的电压,通过线圈Ll和二极管Dl,从晶体管LU的源极 输出维持电压。通过电极CL1、…、CLn和线圈Ll,产生LC共振, 像图10 (a)所示的那样,维持电压缓慢地上升。另外,如果为某程度 的大小,则将扫描驱动器A51a的晶体管CU切换到导通,从源极输出 维持电源电压Vs的高电平电压。此时,为了防止贯通电流,则晶体管 LU的输出也可为高阻抗输出。另外,在电力回收用的电容器C1、 C2 中累积电力。
对维持电源电压Vs进行维持,伴随时间的推移,在维持电压的下降时,晶体管LD导通。此时,从电极CL1、…、CLn,经过晶体管 LD和二极管D2供给电压,通过线圈L1和电容性负载的电极CL1、…、 CLn,产生LC共振。于是,因LC共振,维持输出电压缓慢地下降, 如果下降到某一定的电压,则扫描驱动器B52a的晶体管CD导通,使 得维持电压为接地电压OV。另外,在LC共振时,可通过电容器C1、 C2回收电力。
图10 (b)为表示与图10 (a)的维持电压输出波形相对应的维持 电流输出波形的图。
在图10 (b)中,通过扫描驱动器B52a的电流是通过晶体管LU、 CD的电流,成为最初的缓慢的通过晶体管LU的上升时的正的维持电 流,与最后的通过晶体管CD的下降时的负的急剧的维持电流。
另一方面,在图IO (b)中,通过扫描驱动器A51a的电流是通过 晶体管CU、 LD的电流,为通过上升时的急剧的晶体管CU的正的电 流,与通过下降时的缓慢的晶体管LD的负的电流。
于是,通过扫描驱动器B52a的电流,以及通过扫描驱动器A51a 的电流为相反符号的缓慢的电流波形和急剧的电流波形的组合,通过 扫描驱动器A51a,扫描驱动器B52a的电流的累积量相等。由此,可 基本均等地分配扫描驱动器A51a和扫描驱动器B52a的维持期间的发 热量,热的分散效率提高。于是,可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a 的发热抑制效果。另外,由于元件数量与实施方式1相同,故与实施 方式1相同,在降低电路成本的同时,照原样还可维持减少发热源的 效果。
(实施方式3)
图11为实施方式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b的驱动电路50b与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电路图。同样在实施方式3中,等离子体显示 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可与图6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另外.与到 目前为止描述的相同的组成部件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1中,适用于实施方式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b的驱动 电路50b由二极管阵列53、扫描驱动器52b、线圈L2、 L3、晶体管LU、 LD、电容器C1、 C2、与维持电源Vs构成。
图11的实施方式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b的驱动电路50b与图7的实施方式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的驱动电路50的不同之处 在于,代替扫描驱动器A51,而由可个别输出的二极管阵列53,与现 有技术的电力回收的结构相同的线圈L2、 L3和晶体管LU、 LD构成。
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作为扫描驱动器而并联连接的驱 动IC采用同一IC,但是,其不必相同。进一步说,并联的驱动IC中 的,可个别控制输出的IC可具有至少1个以上。虽然为必须个别控制 输出的地址期间,但是,在较多情况下,地址期间的电流因单位时间 的输出频率小,所以累积电流量也小,此期间的发热不造成问题。
于是,在实施方式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b中,通过具有不能 够进行输出的个别控制的晶体管LU、 LD的驱动IC54构成与电极 CL1、…、CLn并联连接的驱动IC中的电力回收电路侧的驱动IC。
由于对于驱动IC54,即使不能够进行输出的个别控制,供向各电 极CL1、…、CLn的各输出仍相互绝缘,必须防止邻接的输出之间的 通电,故例如,需要采用二极管阵列53这样的逆流防止用的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扫描驱动器52b,进行个别控制,并且实现 现有技术的维持电路40中的晶体管CU、 CD的功能,在不单独设置这 些元件的情况下,将其省略。由此,省略了现有技术的维持电路40中 的2个晶体管CU、 CD,并且剩余的晶体管LU、 LD采用二极管阵列 53,由此,构成与过去相同的电力回收电路。例如,与采用实施方式l 的扫描驱动器B52的情况相比较,采用简单的元件的本实施方式的驱 动电路50b的方案的成本低,或制造容易,在此情况下,也可形成仅 仅必要的部分采用维持电路组合型的扫描驱动器52b的方案。
像这样,本发明根据按照哪种方式将Y维持电路40组合于扫描驱 动器51、 51a、 52、 52a、 52b中,可适用于各种方式,可根据用途而 适当采用适合的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并 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上述实 施例进行各种变形和置换。
2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电极、与驱动该多个电极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多个驱动IC与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连接,所述多个驱动IC通过在相互不同的时间将电流供向所述电极的1个,驱动所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IC包括多个输出端子,该多个输出端子的各个与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并联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并联连接的所述驱动IC中的至少]个为可进行高电平和低电平的2种电压的输入并可进行高电平输出、低电平输出和高阻抗输出的3个状态的输出的IC。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并联连接的所述驱动IC中的至少1个为可分别对所述多个输出端子进行输出控制的ic。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为扫描电极;所述驱动IC输出地址脉冲和/或维持电压。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所述多个驱动IC被分为第1组和第2组而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连接,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与电源的阳极连接, 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与所述电源的1^极连接,所述第2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和所述第2组的所 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经由线圈和二极管,与所述电源的大致中间电位的连接点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所述多个驱动IC被分为第l组和第2 组而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连接,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与电源的阳极连接, 第2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和所述第2组的所 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经由线圈和二极管,与所述电源的大致 中间电位的连接点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为电容性负载,基于LC共振电路的电力回收电路由所述线圈、所述二极管和 所述电容性负载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为电容性负载,基于LC共振电路的电力回收电路由所述线圈、所述二极管和 所述电容性负载构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并联连接的所述驱动IC中的至少1个为可进行高电平和低电平的2种电压的输入并可进行高电平输出、低 电平输出和高阻抗输出的3个状态的输出的IC。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为扫描电极,所述驱动IC输出地址脉冲和/或维持电压。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所述多个驱动IC被分为第1组和第2组而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连接,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与电源的阳极连接, 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2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和所述第2组的所 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经由线圈和二极管,与所述电源的大致 中间电位的连接点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所述多个驱动IC被分为第1组和第2组而与所述多个电极中的各个连接,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与电源的阳极连接, 第2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1组的所述驱动IC的低电平输入端子和所述第2组的所 述驱动IC的高电平输入端子经由线圈和二极管,与所述电源的大致 中间电位的连接点连接。
14.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电极、与驱动该多个 电极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多个半导体输出元件与所述多个电极 的各个连接,该多个半导体输出元件包括将二极管加以组合并将相 互的电极连接加以绝缘的二极管阵列,所述多个驱动IC通过在相互不同的时刻将电流供向所述电极 的1个,驱动所述电极的各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为电容性负载,所述二极管阵列的高电平输入端子和低电平输入端子与线圈连接,基于LC共振电路的电力回收电路由该线圈和所述电容性负载 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驱动电路的元件数量,同时抑制发热,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采取发热抑制的应对措施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100)为包括多个电极(CL1、…CLn)、与驱动该多个电极的驱动电路(50)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被构成为,多个驱动IC(51、52)与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并联连接,并联连接的所述多个驱动IC通过在相互不同的时间将电流供向所述电极的1个,驱动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
文档编号G09G3/20GK101303829SQ200710199999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9日
发明者上中铁也, 大贯英则, 岸智胜, 栗山博仁, 椎崎贵史, 百合诚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