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处理盒及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15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装置、处理盒及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或 它们的组合冲几,还涉及安装于该成像设备中的显影装置和处理盒,更具体的说涉及
预';f^显影系统的显影装置、处理盒以M像设备,该预混合显影系统将新载体
(carrier)适当的供给到显影装置中。
背景技术
在过去已公开的(例如,日本专利申请2001-183893号专利公报(J贿技术1) 和日本专利申请2000-112238号专利公报(3贿技术2))技术(称为预〉 u^显影系 统)中,将新载体适当的补充到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等成像设备的显影装置中,该 显影装置中放置有包含调色剂和载体(其中还包括添加剂所添加的显影剂)的双组 分显影剂。
在^J I又%且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调.色剂从调色剂补充部被适当地补充到显 影装置中,与显影装置中调色剂的消耗量相对应,该调色剂补充部设置在显影装置 的~~#分上。所补充的调色剂通过例如传送螺浙等传送部件(^#^件)被搅拌, 并被与成像设备中的显影剂相混合。部分被4叙半并且被混合的显影剂被供给到显影 辊。支承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剂通过刮刀被限定为适当的量,随后在与感光i支相对的 位置,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粘附到感光鼓上的潜像上。
这样,由于^^A^影装置内的^i且分显影剂中的载体并没有在正常显影过程 中被消耗,而是保持在显影装置内,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调色剂退化。更为详细 说,这将产生"刮膜现象(film scraping phenomenon)",在'^膜现象"中,由于载体 在显影装置中被搅拌并且被混合了很长时间造成了载体充电量的减少,载体的涂布 层^W损或剥离;以及"枯竭现象(spentphenomenon)",在"枯竭现象"中,调色剂 成#添加剂粘附到栽体表面,导致了充电量的减少。
该预混合显影系统用于防止经过长时间后载体变质而导致的输出图像质量的 下降。特别地,通过适当地将新的载体(或新的双组分显影剂)补充到显影装置中, 并且适当地将^X^影装置中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某些排出到显影装置的外部,降低了显影装置中鍾的载体的量,并iL^A^影装置中的载体的体积和充电量得到保 持。
与那些每次因为载体在长时间后变质而需要以新的产品来替代显影装置和载 体的设^^目比,^^)这种预〉'f洽显影系统的成像设备具有更稳定的长时间输出图像 质量。
同时,在 W技术1和i贿技术2等等中公开的是这样一种设备,其中的预显 影系统^^溢出系统作为将显影剂排出到显影装置外部的装置。更详细地说,排出 孔(孔)设置在显影装置的壁中,并且当被加载到那个位置的显影剂表面超过指定 高度时,显影剂(在补充了载体后,已变成it^部分的显影剂)被从排出孑L4非出到 外部。
此外,在现有技术1和i贿技术2等等中公开的是这样一种技术,为了减少从 排出孔(显影剂排出孔)排出的显影剂的量,除去(或减小半径)面对排出孔的传 送部件"^t半和传送部件)的螺杆部(刃)。
在上述JW技术1等等中的显影装置中,显影剂被添加到将要被排出的显影剂 中,直到所需量的显影剂已从排出孑Lt非出;并JL^影装置内的显影剂的量可能通过 排出过剩量的显影剂而变得不足。M地,与仅^^i过显影剂表面的指定高度、且 应该从排出孑1#出的显影剂相反,通过传送部件飞濺的显影剂"t^人排出孑W皮排出。
当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的量以这种方式变得不足时,显影剂变质的情况变得不 稳定,调色剂的静电量减少,并iL^生输出图像的图像密度下降等情况。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面对排出部的传送部件的螺杆部在i贿技术2中被移斷或 做成更小的直径)。然而,作为不懈研究的结果,本申请的三位发明^v^现,通过 筒单地移除面对排出孔的传送部件的螺杆部完全消除通过传送部件飞賊的显影剂 被从排出孑L4非出的问M不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种具有预显影系统的显影装 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上*置或设备不会从设备中排出通过传送部件飞溅的显 影剂,不产生排出到外部的显影剂的量的波动,并且具有稳定的输出图^fM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显影装置装有具有载体和调色剂的显影剂,并且显影 形成在图像支承单元上的^f象。该显影装置包括多个传送部件,用于在纵向传錄 A^置中的显影剂以形成循环回路;供给装置,用于将新的载体供给到装置中;以 及袋状部,其被以下压的方式安装为面对相对于通过多个传送部件^"~形成的传路线外部,并且传送路线中被传送的显影剂的1分力t7v或者流出该袋状部。该袋
状部包括壁部,其a^对应于传狄线上^f则的侧面;以及排出孑L,用于当力t/v袋
状部的显影剂的表面超过指定高度时,将显影剂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处理盒可拆卸地安^i'J成像设备的设备主体。显影 装置和图像支承单元形成为一个单元。显影装置装有具有载体和调色剂的显影剂, 并JL^影形成在图像支承单元上的謝象。显影装置包括多个传送部件,用于纵向传 i^v^置中的显影剂,以形成循环回路;供给装置,用于#1斤载体供给到装置中; 以及袋状部,其以被下压的方式安装为面对相对于通过多个传送部件之一形成的传 送路线的外部,并且传送路线中传送的显影剂流入或者流出该袋状部。该袋状部包 括壁部,其4t^对应于传i^各线上:;剩则的侧面;以及排出孑L,用于当^^v袋状部的 显影剂的表面超过指定高度时,将显影剂排出到装置的夕NP。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成像设备包括显影装置和图像支承单元。所g影 装置装有具有载体和调色剂的显影剂,并且显影形成在图像支承单元上的潜像。所 述显影装置包括多个传送部件,用于纵向传i^v^置中的显影剂,以形成循环回 路;供给装置,用于将新的载体供给到装置中;以及袋状部,其相对于由多个传送 部件之一形成的传送路线以被下压的方式面对外部而安装,并且传i^线中的传送 的部分显影剂^/v该袋状部或从该袋状部流出。该袋状部包括壁部,其^^对应于 传i^线上;剩则的侧面,以及排出孑L,用于当力中L^v袋状部的显影剂的表面超过指定 高度时,将显影剂排出到装置的夕卜部。


通必吉合附图,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沐优点将从随后的详细说明中 变得更为明显,其中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总崇沟造的简图2是示出设置在同一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的简图3是示出显影装置的构造的简图4是示出同一显影装置纵向循环^各线的横截面图5是示出图4中的循环路线沿Y1-Y1剖面的横截面图6是示出图4中的循环^各线沿Y2-Y2剖面的横截面图7是示出当在图4的循环4线中的显影剂中产生波状变形(distortion)时的 状态简图8是示出由第一传输部件形成的传输路线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壁部附近的构造的横截面图IO是示出壁部附近的构造的另一横截面图11是示出当由同 一第 一传输部件效魄的显影剂渗透到排出孔时的状态简图。 M实施方式
^^见本发明的最佳形式将参照附图在下面进行说明。另夕卜,附图中的相同或等 同部件将应用同样的标记,并且冗长的说明将被适当地简写或省略。
首先,参照附图中的图1,所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和^f乍将作为^^皮 说明。
记录单元2A至2D是在充电过程^,利用图像信息在感^i支21 (图像支承 单元)上记录静电潜像的装置。记录单元2A至2D是光学扫描装置,其使用多角 镜3A至3D和光学元件4A至4D等等。此外,LED阵列可以#^光学扫描装置作 为记录单元^^J。
纸张输入单元61^fi者转印材料P,例:^己^i氏张或用于OHP的醋酸纤维,并 且转印材料P在成像期间朝转印带30发送。
转印带30是环带(endlessbelt),用于静电吸附转印材料P到其表面、传送、 以及将在感光鼓2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印到转印材料P上;并且吸附辊64和带 清洁器65设置在其外周面上。
面向经过转印带30的感光鼓21的转印辊24具有金属芯和;IA该金属芯的传 导性弹性层。转印辊24的传导性弹性层是弹性体,具有通过 科生材料中';t給和分 散碳紫、、氧化锌、氧^^^^皮调节到中等P且值的电P且值(电阻系数),弹性材料 例如是聚氨酯^l交、三元乙丙#^1交(EPDM)等等。
定影部66具有加热辊68和压力辊67,并且利用压力和热量将转印材料P顶部
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转印材料P上。
沿着转印带30横向排列的四个处理盒20Y、 20C、 20M和20BK用于分别形成
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
显影剂盒28Y、 28C、 28M和28BK作为向显影装置23提供多种颜色(黄色、 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载体(磁性载体)和调色剂(调色剂颗粒)的供给装置而 分别设置在处理盒20Y、 20C、 20M和20BK上。
处理盒20Y、 20C、 20M和20BK与显影剂盒28Y、 28C、 28M和2犯K可以 通过打开在旋转轴(spindle)上枢转的转印带30连接到设备主体1和从设备主体1 分离。另夕卜,在本申请中,"处理盒"被限定为可拆卸地安彭寸成像设备主体的单元, 在该单元中,图像支承单元与以下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一体成型充电部,用于给图 像支承单元充电,显影部(显影装置),用于显影形^支承单元上的潜像,以及 清洁单元,用以清洁图像支承单元顶部。
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是具有复印机和打印机功能的复合成像设备。当起复印机
作用时,从扫描仪读取的图像数据通ii^f亍多种图像处理被转4械可读数据(read data),多种图像处理例如A/D转换,MITF ^M尝和渐变(graduation)处理。当起 打印机的作用时,从计算机或类似物发送的页描述语言和位图格式图像数据通过执 行图像处理被转4滅可读数据。
当形成图像时,对应于黑色、品红色、青色和黄色图fj史据的曝光光线(exposure light)分别从记录单元2A至2D照射到处理盒20BK、 20 M、 20C和20 Y上。特 别地,从光源产生的曝光光线(激光)通过多角镜3A至3D和光学元件4A至4D 照射到感光鼓21上。对应于曝光光线的调色剂图像因此形成在处理盒20BK、 20 M、 20C和20Y的感ibi支21上(图像支承单元)。^,那些调色剂图^f斜皮转印 到转印材料P。
一4阻止辊63的位置时间相配,A/J氏 i^r入单元6i发送的转印材料p被传
送到转印带30的位置。设置在转印带30输入位置的吸附辊64导致已通过应用电 压而被输入的转印材料P被吸附到转印带30上。转印材料P与在箭头方向运行的 转印带30结合移动,以成功地经过处理盒20Y、 20C、 20M和20BK的位置,并且 多种着色的调色剂图像^^压并且被转印到其上。
其上已转印了彩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从转印带30被棒改,iLJiJ达定影 部66。转印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加热定影在转印材料P上,同时在加热辊 68和压力辊67之间被挤压。同时,在转印材料P被IN文之后,转印带30的表面到 达带清洁器65的位置,粘附到其表面例Vi周色剂的污染物被清除。
下一步,将详细说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和显影剂盒。
另外,因为处理盒20Y、 20C、 20M和20BK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并JL^影 剂盒28Y、 28C、 28M和28BK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处理盒和显影剂盒在图2中 未用字母^5马(Y、 C、 M和BK)表示。另夕卜,记录单;^L未用字母4V马(A至D) 表示。
如图2中所示,感光鼓21,其作为图像支承单元,充电部22;显影装置23(显 影单元)和清洁部25在处理盒20中是统一的,并且采用预混合显影系统(载体在 其中被适当3^是供和排出的显影系统)。
9作为图像支承单元的感itl支21是负电荷有才础iW元,并JLit过图中未示出 的旋转驱动才M勾逆时针可旋转地驱动。
充电部22是具有〖科生的充电辊,通狄理聚氨酯树脂、作为传导性颗粒的碳 黑、硫化剂、发泡剂及类似物而形成的具有中等电阻的聚氨酯泡沫层形^金属芯 上的辊中。橡胶材料可用作充电部22的中等电阻层的物质,在该橡胶材料中,例 如碳繁、或金属氧化物和类似物等传导性物质,或者用这些制成泡沫的物质被^:到 聚氨酯、三元乙丙橡胶(EPDM)、硅树脂橡胶、异;^烯橡月汰类似物中以便调 节电阻,。
清洁部25通过设置清洁刷(或清洁刀)将未转印的调色剂从感^i支21积^i也 清除并回收,该清洁刷与感光鼓21滑动接触。
显影装置23被设置为使得作为显影剂支承单元的两个显影辊23al和23a2设置 为紧邻感itl支21,并且在两个相反部中,显影区域在感iti支21与》兹性刷相接触的 位置形成。包4封周色剂T和载体C的显影剂G (双组分显影剂)^^/^显影装置 23内。之后,显影装置23显影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形成调色剂图像)。 另夕卜,显影装置23的构造和活动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此处,本实施例的显影装置23是预〉V曰^^显影系统型,并且新的载体C(显影 剂G) 乂A^影剂盒28被适当^M^给到显影装置23,变质的显影剂G净皮朝向i殳置在 显影装置23外的显影剂^fi者容器70排出。
参照图2, ^^A^影剂盒28内的是供给到显影装置23中的显影剂G (调色 剂T和载体C)。之后,显影剂盒28用作调色剂盒以将新的调色剂T供给到显影 装置23,还用作将新的载体C供给到显影装置23中的供给装置。M地,显影剂 G通过闸门机构(shutter) 80的开启和闭合动作而从作为供给装置的显影剂盒28 #皮适当地供给到显影装置23中,该闸门机构80的开启和闭合动作以安装在显影装 置23上的磁性感器26 (参照图4)所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数据(显影剂G中调色剂 的百分比)为勤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剂盒28中的显影剂G的调色剂T相对于载体C的 混合百分比(调色剂浓度) 一皮没置为4交高。
作为供给装置的提供管29用于将A^影剂盒28提供的显影剂G (调色剂T和 载体C)可靠地引导到显影装置23中。特别地,乂A^影剂盒28排出的显影剂G被 通过提供管29供给到显影装置23中。
接下来,将说明发生在感光鼓21上的图像形成(imagemaking)过程。
参照图2,当感光鼓21被旋转驱动时,首先,位于充电部22的感光鼓21的表
1021的表面到达曝光光线L的照射位置,并且B暴光 过禾lif过记录单元2^^亍。特别地,静电i對lit过用曝光光线L照射感光鼓21以 选择,W也中和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表面而形成,因而产生了与未被晤射的非图像部 分的电势之间的差值(电势差)。另夕卜,这一曝光过程是感iti支21的感光层中的 负载产生物质通过接收光产生负载的过程之一,并且其空穴(positive holes)消除 了感ifei支21表面的充电负载。
之后,感光鼓21上形成静电潜像的表面到达面对显影装置23的位置。感光鼓 21上的静电^f象与显影辊23al和23a2上的磁^^、湘接触,并且图fit过AU對i^J 粘附负电荷调色剂T而变得可见。
果为详细地说,由基于上显影辊23al磁板的磁力而被吸起(draw up)的显影 剂G已通过刮刀23c被调节到适当的量之后,显影剂被传送到显影区域,即面对感 iti支21的部分(两个显影辊23al和23a2面对感iti支21的区域)。在显影区域中 向上翻起(spiked up)的载体C与感光鼓21滑动接触。此时,在载体C中混合的 调色剂T通过与载体C的摩擦#^负电。相反地,载体C被^jt电。指定的显影 偏压从图中未示出的电源被翻口到显影辊23al和23a2。电场因AL^显影辊23al和 23a2和感光i支21之间形成,并且调色剂图^it过充有负电荷的调色剂T一tt于电 场仅^i^择'l^也粘附到感光鼓21上的图像部分而形成。
之后,已在其上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21的表面到达面对转印带30和转 印辊24的位置。随后,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在时间 匹配的情况下(with matching timing),转印材料P被传iHiij相对的位置。此时, 指定的电压被施加到转印辊24。
之后,其上已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经过定影部66,并JU人排出辊 69被排出到装置"卜。
同时,在转印过程中未被转印到转印材料P而在残留在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T (未转印调色剂)到达面对清洁单元25的位置,同时未带电荷的调色剂粘附在感光 鼓21上。随后,感光鼓2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部25被清除和收集。
U,感ifeJ支21的表面经过图中未示出的电荷移,,并且完成了感itJ支21 上的一系列图像形成过程。
以下将详细说明显影装置23的构造和操作。
参照图3,显影装置23包括显影辊23al和23a2,它们作为显影剂支承单元;
传送螺杆23bl至23b3(螺旋螺杆),其作为传送部件;刮刀23c;载体收集辊23k;
刮板23m;排出螺杆23n及类似物。此外,传0影剂G且形成循环回路的三个显
ii影剂传送部Bl至B3形成在显影装置23中。
显影辊23al和23a2被配置为使得包括非磁性材料,例如铝、黄铜、不锈钢、 传导性树脂或类似物的圆筒形轴套基于图中未示出的旋转驱动机构顺时4^走转。形 ^/兹场的磁铁被固定在显影辊23al和23a2的内部以便在轴套的周向表面上产生显 影剂G的尖锋(spikes)。显影剂G中的载体C遵循MJ兹铁中产生的磁力线的法线 方向在轴套上向上翻起形成链状。通过将带电荷的调色剂T粘附到向上翻起为这种 链状的载体C,形成了磁fM,J。磁^ 'J基于轴套的旋转与轴套斜目同的方向(顺时 针)行进。
刮刀23c被设置在显影区域的上游侧,并且将第一显影辊23al上的显影剂调整 到适当的量。
三个转送螺浙23bl至23b3具有形成在轴上的螺旋形螺浙部,并且纵向(垂直 于图2中的纸张表面的方向)搅拌、"曰D^且循环^7v显影装置23中的显影剂G。
作为第一传送部件(一个传送部件)的第一传送螺^干23bl被安装在面对显影 辊23al的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中,用于水平地(传送到由图4中白色箭头所示的 左侧)传i^影剂G,并且将显影剂G供给到显影辊23al上。换句话说,第一显 影剂传送部B1面对显影辊23al,且当在纵向(显影辊23al的旋转轴方向)传g 影剂的同时将显影剂G ^t哈到显影辊23al 。
作为第二传送部件的第二传送螺杆23b2被安装在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中。第 二传送螺浙23b2位于第一传送螺杆23bl之下,且被设置在面对显影辊23a2的位 置。随后,第二传送螺浙23b2水平地(传送到由图4中白色箭头所示的左侧)传 送/A^影辊23a2释放的显影剂G (在显影处理之后,通过显影剂释放极从显影辊 23a2 ^1强制#^丈的显影剂)。换句^i兌,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位于第一显影剂 传送部Bl之下,被设置在面对显影辊23a2的位置,并iLi从向传送从显影辊23a2 棒改的显影剂G。
第一传送爆〖干23bl和第二传送螺浙23b2被设置为使得旋转轴与显影辊23al 和23a2、感iti支21几乎一样水平。
作为第三传送部件的第三传送螺杆23b3安装在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中。第三 传送螺^干23b3相对于水平面对角设置以使得由第二传送螺軒23b2形成的传送-各线 的下游侧和由第一传送螺杆23M形成的传送路线的上游側直接连接(参照图4)。 随后,第三传送螺軒23b3将通过第二传送螺浙23b2传送的显影剂G传i^)j由第一 传送部件23bl形成的传g线的上〉剩则,并且将从由第一传送螺杆23bl形成的传 送路线的上游侧经过下落路线23f循环的显影剂G传输到由第一传送部件23bl形成的传送路线的上游侧(传输到由图4中白色箭头所示的右上斜线处)。换句话说,
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将由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传送的显影剂G传送到第一显影 剂传送部Bl的上iJM则,并且将已iii)j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的下-剩则的显影剂G 传送到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的上游侧。
另外,由第一传送螺軒23bl (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形成的传送路线,由第 二传送螺浙23b2 (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形成的传送路线,以及由第三传送螺浙 23b3 (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 )形成的传i^线被壁分开。
参照图4,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的下游侧和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的上游侧通 过第一继续传递部23g连接。此外,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的下游側和第一显影剂 传送部Bl的上;剩则通过第二继续传递部23h连接。另夕卜,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 的下游侧和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的上游侧通过下M径23f连接。
个据这种构造,用于在显影装置23中纵向循环显影剂G的循环回路由三个显 影传送部B1至B3 (传送螺浙23bl至23b3)形成。这里,当显影装置23运转时, ^v^置中的显影剂以由图4中的斜线示出的状态流动。参照图4,第一显影剂传 送部B1的下^H则中的显影剂的表面低于上^f则的表面的原因在于,正被传送的显 影剂中的4卩分被供给到显影辊23al。特别地,未供给到显影辊23al的显影剂通 过下落路线23f移动到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的上游侧。
另外,磁性传感器26 (调色剂浓度传感器)安絲第三显影剂传送部B3上。 那么,基于由磁传感器26探测到的调色剂的浓度数据,具有指定调色剂浓度的显 影剂G被从作为供给装置的显影剂盒28供给到显影装置23中。在本实施例中,显 影装置23内的显影剂G的调色剂浓度被控制在重量百分比为4%-7%。
此处,参照图3至5,用于将^v^影装置23中的部分显影剂排出到外部(显 影剂存储容器70)的排出孔23d (排出装置)设置在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的分隔 壁23r (separationwall)上。更详细地"i兌,排出孔23d用于当由于^JU供给装置28 和29将显影剂G供给到显影装置23,而使显影装置23中的显影剂的量增加、并 且被传送的显影剂的表面(顶面)超过指定高度时,朝显影剂存储容器70排出过 量的显影剂G。务沐的说,超过排出孔23d下部的高度的过剩显影剂从排出孔23d 排出,经过排出路线71被继续传递,并iLit过重力朝显影剂^^者容器70落下。这 样,图像质量随着时间的变质可以一皮抑制,因为已^:且已被调色剂T的基^M脂 和其他添加剂污染的载体帔自动;4#出到显影单元的外部。
另夕卜,尽管图2和4中的视图被简化了,但用于水平传送从排出孔23d排出的 显影剂的排出螺軒23n被安絲排出路线71中(参照图3和8)。出装置)所设置的位置的旁路(bypass route)形A^显影装置23内的显影剂循环 回路中。M地说,参照图4和6,开口 23e设置在排出孔23d的上^H则(相对邻 近排出孔23d的位置),即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贝寸,此开口 23e为旁路的入口, 并且旁路的出口设置在由第三传送螺軒23b3形成的传i^各线(邻i^从向中心)中。
这样,通过在显影装置23内的显影剂循环回路中设置旁路,即使在显影装置 内的显影剂中产生波形变形,从排出孔23d排出的显影剂的量产生波动和/A^影装 置23排出多余所需量的显影剂等问题可被抑制。
图7示出了当在显影装置23的显影剂循环回路内的显影剂中产生了波形变形 时的状态。具有大的高低差的波形变形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在显影剂循环回路中产 生。这些波形变形在显影装置23开始运转之后(在重新启动之后立即)立即显著 出现。过去,当这些波形变形产生时,处于高于排出孔23底部位置的^p显影剂 (处于图7中高度H2的显影剂)^皮从排出孔23d排出。由于以此方法排出的显影剂 并不是最初计划排出的,当Ab5见象重复出现时,显影装置23中的显影剂的量变得 不足,进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例如显影剂变质状态的不稳定、调色剂的电荷量的下 降,以;Sj^出图〗象的图^f象密度的P科氐。
相反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到旁路的开口 23e设置在排出孔23d的上游侧, 从而处于高于排出孔23d下部位置中的部分显影剂经过开口 23e返回到第三传送螺 杆23b3的传iil^线而不从排出孔23d排出。因而ili^了从排出孔23d排出过量显 影剂的问题。
此处,旁路的排出孔23e下部的高度^g己置为高度Hl,高度H1高于排出孔 23d下部的高度。
处于高于排出孔23d下部位置中的显影剂,具有高度(H2-H1)的那部分显影 剂将因此经过开口 23e被返回到第三传送螺浙23b3的传送路线而不从排出孔23d 排出。过量显影剂从排出孔23d排出的问题可以被可靠地防止,同时##了排出装 置的初始功能。此处,优选地,排出孔23d和开口 23e之间的纵向距离W尽可能短。
参照图3 (省略了图2和4的标记),在该实施例中,载体收集辊23k被安装 在第二显影辊23a2之下(旋转方向的下游側)面对感光鼓21的位置。另外,刮板 23m被安^y妄触载体收集辊23k的位置。
载体收集辊23k具有磁铁,该磁铁形成了特定的磁场并被固定在不辦冈等制成 的圆筒内部,并且该载体收集辊23k用于收集已/A^影装置23中移出(已落下)
14且粘附到感光鼓21上的载体。在图3中载体收集辊23k被逆时针驱动。几乎所有 通过载体收集辊23k收集并支承的载体移动到显影辊23a2上面对第二显影辊23a2 的位置,在显影辊23a2的显影剂释放级的位置/A^影辊23a2释放,并ib故回^^寸 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内。同时,在未移至显影辊23a2的情况下,保持在载体收集 辊23k上、ilit过载体收集辊23k支承的载^f皮刮板23m积^^也刮去,并被回jRJ)J 第二显影剂传送部B2中。这样,由于粘附到感光鼓21顶面上的载体可以通过安装 载体收集辊23k而被回4U'j显影装置23中,可以教异常图像(萤火虫样图^^f口 具有白色空白的图像)的产生, ^了显影装置23中载体不足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的大致设置是显影辊23al和23a2的外径为30mm;显影辊23al 和23a2的周向表面的线i^l为748mm/s;载体收集辊23k的外径为16mm;载体收 集辊23k的周向表面的线i^l为10.6mm/s;并M理线ii^ (感光鼓21的周向表 面的线it^和转印材料P的传iiii^变)为440mm/s。
此外,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载体C具有约为55Mm的颗粒尺寸,96emu/g的饱和 磁^M直。另夕卜,本实施例中^^的调色剂T具有约为6.8)jm的颗粒尺寸。
以下将用图8和9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显影装置23的特有构造和操作。
图8是示出由第一传送螺杆23bl (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形成的传it^各线的 俯视图。图9是示出壁部23s附近的显影装置的透视图。
如图8所示,第一传送螺杆21bl的螺杆部23blb形成到轴23bla上的螺旋形 中。则,缺口区域(cutaway region) 23bl0设置为虫茅軒邵23blb不形成在第~~^专送 螺杆23bl纵向的部分中(图中的范围M,仅仅形成了轴23bla的区域)。其内部 未形成螺杆部23blb的缺口区域23bl0处于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的下游(由第一 传送螺杆23bl形成的传送路线),并且被设置在非成像区域中(不料成像的区 域)。
jt!^卜,排出孔23d面对第一传送螺杆23bl中未形成螺杆部23blb的缺口区域 23bl0,且被形成为使得纵向长度N小于缺口区域23blO的纵向长度M (M〉N)。 另夕卜,排出孔23d^M立于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的下游,并且被设置在非图像区域 中。
飞賊到该区域附近的显影剂的量可以通过以这种方式在第一传送螺杆23bl上 设置缺口区域23bl0而减少。此外,排出孔23d的纵向长度N比缺口区域的纵向长 度M短,且排出孔设置为与缺口区域23bl0相对并在该缺口区域23bl0的范围内。 ■^,参照图8和9,从分隔壁23r (partitionwall)朝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内部凸 出的壁部23s安^t4目对于排出孔23d在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的上;制则的缺口区域23M0的范围内(图8中的左侧),排出孔23d形成在该壁部23s上。
通过这样配置,可以可靠地防止飞滩到缺口区域23bl0的上游侧上的显影剂穿 过排出孔23d (图11中由箭头A示出的显影剂的移动)的现象。具体地说,飞溅 到缺口区域23bl0上游侧的显影剂与壁部23s相碰撞,并JL^ii7v排出孔23d的情 况下,所述显影剂返回到正被传送到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1的显影剂中。因此,显 影装置23
* , 一 —该羊皮4非出的业^刑、业^;
分显影剂)而防止。
此处,如图9中所示,为了保证上iii爻果,优i4i也,壁部23s形成为使得当在 显影剂传送方向AUi;^f败膽时,凸;fe4面(projecting surface );tA了排出孔23d。 特别地,优选壁部23s越过飞'赠'j缺口区域23bl0上^f则且面对排出孔23d的显影 剂的轨迹而设置。飞溅到缺口区域23bl0上游侧且面对排出孔23d的显影剂可以因 此可靠地与壁部23s相碰撞。
此外,如图8和9所示,为了保证上i^J文果,优i^也壁部23s在第一传送螺杆 23M的缺口区域23b10的轴部23bla附近形成。换句话说,如图9所示,优选地, 壁部形成为使得当在显影剂传送方向^Ji^H则观察时,凸起表面与螺杆部23blb重 叠。由于壁部23s的范围可以在不阻碍第一传送螺杆23bl的情况下变得更大,因而 飞賊到缺口区域23bl0上游側且面对排出孔23d的显影剂可以可靠地与壁部23s相 碰撞。
另外,为了保证上ii^丈果,如图8所示,优选地,壁部23s安装为靠近排出孔 23d。飞溅到缺口区域23bl0上游侧且面对排出孔23d的显影剂可以可靠地与壁部 23s相碰撞。
个据上述构造,由本申请四位发明人进行的实验证实了通过第一传送螺^干23bl 飞賊的显影剂从排出孔23d排出的现象不会发生。
另外,已经确定,通过提供其上未形成螺軒部23blb的缺口区域23b10,第一 显影剂传送部B1中的显影剂的斜纟文(如上文中利用图4说明的,下游的显影剂表 面变得比上游的表面更低的现象),与没有设置缺口区域23M0时相比变小了,而 且虚幻条故(当显影剂7K平向下游变低时,由螺軒部23blb的抛落产生的图像不规 则)也更难出现了。
在本实施例中,排出孔23d、缺口区域23M0和壁部23s位于第一显影剂传送 部B1的下游并设置在非成像区域,从而消除了由从第一传送螺浙23bl上去除螺浙 部23blb引起对输出图像的影响或由于设置了壁部23s引起的影响。另夕卜,壁部23s可拆卸地安^5'J显影剂装置23上。当通*旋转轴方向移动第 一传送螺軒23bl关于显影装置23安装和拆卸时,壁部23s与第一传送螺杆23bl 干涉的问题可以通过^l^亍安装和拆卸壁部23s的梯一乍^免。
此外,壁部23s可由柔性才村4^成。当通过沿旋转轴方向移动第一传送螺^干23bl 斜目对于显影装置23安装和拆卸时,在壁部23s弯曲的同时可以完成4喿作。
壁部23s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壁部23s可以例如如图10中所示的那样形成。 也是在这个例子中,飞滩在缺口区域23M0上游并且面对排出孔23d的显影剂可以 可靠地与壁部23s相撞,而不会阻止第一传送螺軒23bl的旋转。
如上所述,由第一传送螺杆23bl飞溅的显影剂被壁部23s P且挡并且不負^人排出 孑L23d排出,因为排出孔23d面对第一传送螺杆23bl (—个传i^i且件)的缺口区域 23bl0,且壁部23s设置为在排出孔23d的上游并且朝向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 (传 送i^f至)内部凸出,在缺口区域23bl0的范围内。因此可以提供预;^^显影系统的 显影装置23,向该显影装置23夕卜部排出的显影剂的量的波动没有产生,输出图像 的质量是稳定的。
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已安装了三个显影剂传送部B1至B3的显 影装置23,但L^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安装了小于等于2个或大于等于4个显影剂传送 部的显影装置23。在这些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本实施例相似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送螺杆23b3设置为与水平面对角,但第三传送 螺斥干23b3也可以水平;也设置。
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袋状部(pock改part) 23d设置在第一显影剂传送部Bl 的壁部上,但该袋状部23d也可以设置在其他显影剂传送部B2和B3的壁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剂G (调色剂T和载体C)从作为供给装置的显影 剂盒28供给到显影装置23,但载体C可以单独地从供给装置供给到显影装置23。 在这种情况下,仅^^v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安装为与显影剂盒(载体盒)分开,并 JL^A调色剂盒中的调色剂基于磁性传感器26的探测结果,适当地补充到显影装 置23。即使^it种情况下,仍可获得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被应用到一种成像设备,在这种成像设备中,部 分图像形成单ititii^:理盒20配置。然而,本发明的用途不限于此,并且自然地, 本发明可:lte用到未将图像形成单元制成处理盒的成像设备。M地,即便当显影 装置23作为单体、以可连接到成像设备主体iU人成像设备主体分离的单元而被配 置时,本发明仍可应用。
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被应用到已安装了两个显影辊23al和23a2的显
17影装置23,但是自然地,本发明也可被应用到安装了一个、三个或更多个显影辊的 显影装置。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可获得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设置了壁部,该壁部在传送部件的螺杆部已去掉的缺口 区域面对排出孑L,该壁部位于排出孔的上游,并且朝向缺口区域中的传送路线内部 凸起;且因此由传送部件飞溅的显影剂通过壁部被封闭,且不会从排出被排出。因 此可以提供不产生排出到外部的显影剂的量的波动并且具有稳定的输出图像质量 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具有预fo^显影系统的成像设备。
在接受了本发明公开内容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 情况下对本发明作出多种修 U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显影装置,其装有具有载体和调色剂的显影剂,并且显影形成在图像支承单元上的潜像,该显影装置包括多个传送部件,在该传送部件中,螺杆部形成于轴部之上,并且该传送部件纵向传送装入装置中的显影剂,以形成循环回路;供给装置,用于将新的载体供给到装置中;和排出孔,其形成在传送路线的分隔壁中,该传送路线的分隔壁由多个传送部件之一形成,当由一个传送部件传送的显影剂的表面超过指定高度时,该排出孔被设置为将显影剂排出到外部,其中所述一个传送部件包括在其纵向上的一部分中的缺口区域,并且该缺口区域中未形成螺杆部,排出孔面对缺口区域,并且形成为使得其纵向长度小于缺口区域的纵向长度,以及壁部,其从形成了排出孔的分隔壁朝着传送路线的内部凸出,相对于排出孔安装在传送路线的上游,且位于缺口区域的范围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壁部形成为使得当在显影剂传送的方向,AJ^剩败膝时,凸出表面4tA了排出孔。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壁部形iU^所述一个传送部件的缺口区域中的轴部附近。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壁部形成为使得当在显影剂传送的方向/AJi^M则M^时,凸出表面重叠于螺杆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壁部被安^排出孔的附近。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壁部被可拆卸地安^'j装置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壁部由举性材料形成。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排出孑L形^由所述一个传送部件形成的传i^线的下游。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还包括 显影剂供给单元,其面对图像支承单元并且支撑显影剂,其中 多个传送部件,每个都包括面对显影剂支撑单元,并且向显影剂支撑单元提供显影剂的第一传送部件;第二传送部件,其设置在第一传送部件之下、面对显影支 撑单元的位置,并传输乂^影剂支撑单^#放的显影剂;第三传送部件,期夸由第 二传送部件传送的显影剂传iti)j由第一传送部件形成的传it^线的上游侧;以及分 隔壁,用于分离由第一传送部件形成的传i^线,由第二传送部件形成的传it^线 和由第三传送部件形成的传送路线,并且 传送部件中的一个是第一传送部件。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供给装置提供新的调色剂和载体到装置中。
11、 一种处理盒,其可拆卸地安^Sij成像设备的设备主体上,其中显影装置和 图像支承单元形成为一个单元,并且其中显影装置装有具有载体^M周色剂的显影剂,并JL^影形成在图像支岸详元上的 ';^^象,该显影装置包括多个传送部件,在该传送部件中,螺杆部形成于轴部之上,并且该传送部件纵 向传i^A^置中的显影剂,以形成循环回路; 供给装置,用刊夸新的载体供给到装置中;和排出孔,其形^M专i^线的分隔壁中,该传g线的分隔壁由多个传送部件 之一形成,并且设置为当由一个传送部件传送的显影剂的表面超过指定高度时,将 显影剂排出到外部,其中一个传送部件包括在纵向的,分中的缺口区域,并且该缺口区域中未形成螺 杆部,排出孔面对缺口区域,并且形成为使得其纵向长度小于缺口区域的纵向长度, 以及壁部,其从形成了排出孔的分隔壁朝着传i^线的内部凸出,相对于排出孑l^皮 安^传it^线的上游,且位于缺口区域的范围内。
12、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显影装置和图像支承单元,其中 显影装置装有具有载体禾"周色剂的显影剂,并M影形成在图像支承单元上的 ^象,该显影装置包4t多个传送部件,在该传送部件中,螺杆部形成在轴部上,并且该传送部件纵向传i^7v^置中的显影剂,以形成循环回路;供给装置,用于将新的载体供给到装置中;和排出孔,其形絲传送路线的分隔壁中,该传it^线的分隔壁由多个传送部件 之一形成;并且设置为当通过一个传送部件传送的显影剂的表面超过指定高度时, 将显影剂排出到外部,其中所述一个传送部件包括在其纵向的一部分中的缺口区域,并且该缺口区域中未形成螺杆部,排出孔面对缺口区域,并且形成为使得其纵向长度小于缺口区域的纵向长度, 以及壁部,其从形成了排出孔的分隔壁朝着传*线的内部凸出,相对于排出孑l^皮 安M传送路线的上游,且位于缺口区域的范围内。
全文摘要
一种成像装置,处理盒和具有预混合显影系统的成像设备,在采用上述装置或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传送部件飞溅的显影剂不会从排出孔被排出,被排出到外部的显影剂的量的波动不会产生,并且输出的图像质量是稳定的。传送部件包括,在其纵向的一部分中的缺口区域,并且该缺口区域中未形成螺杆部。排出孔面对缺口区域,并且如此形成,从而其纵向长度小于缺口区域的纵向长度。壁部,其从形成了排出孔的分隔壁朝着传送路线的内部凸出,相对于排出孔被安装在传送路线的上游,且位于缺口区域的范围内。
文档编号G03G15/08GK101452247SQ20081019118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1日
发明者久保达哉, 立山晋, 藤沼善隆, 野寺健太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