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升降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96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升降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可升降支撑结构以及使用该可升降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包含塑料外壳的可升降支撑结构以及使用该可升降支撑结构 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平面显示器包含使用于显示影像的一平面显示面板及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 板及调整液晶显示面板高度的一升降支撑结构。图1所示为习知升降支撑结构 10的示意图,其中习知升降支撑结构的两端包含底座11及用于连接平面显示面 板的连接部12。此外,习知升降支撑结构进一步包含一连杆结构件16,其中连 杆结构件16包含一第一结构件13以及第二结构件14。第一结构件13及第二结 构件14的两端分别接合于底座11及连接部12并同时形成一四连杆绞链接构, 以将连接部12以直上直下方式做移动。然而,上述连杆结构件16的材料系为 金属材质,因此连杆结构件16虽然具有足够的强度但亦具有了较高的原料成本。 此外,具有金属材质的连杆结构件16原为铁片,因此在成为图l所示的结构之 前需要经过如冲压或弯折等制程;连杆结构件16的制造成本也因上述等多种制 程而具有较高的制造成本并进一步提高了平面显示器的整体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支撑结构,用于支撑一显示面板并以垂直方 式作一直线的升降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支撑结构,具有较精简的制程及较低的制 造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升降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具有较精 简的构造及较低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升降支撑结构包含一连接件、 一底座以及一支撑件,其中支撑件的 两端分别接合于连接件及底座并进一步包含上盖及下盖。如液晶显示面板等平面显示面板接合于连接件,而底座是用于将升降支撑结构设置于如桌面等平面 或固定于一处。
上盖及下盖分别以塑性材料所制成,其中塑性材料包含延伸率大于5%的材 质如聚氯乙烯或其它合适之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上盖及下盖是以射出成型方 式制造,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上盖及下盖亦可使用其它合适的模具 方法制造而成。
本发明的上盖及下盖的边缘分别设有上盖弯折部及下盖弯折部,其中一半开 放空间系由上盖弯折部及下盖弯折部包覆以形成于上盖于下盖之间。上盖及下 盖的内面分别设置有第一肋条及第二肋条,分别用于强化上盖及下盖的结构强 度以对应外界所可能施加的应力。此外,上盖及下盖的内面另包含第一补强肋 和第二补强肋;分别以垂直方式接合于第一肋条及第二肋条,但不限于此;在
不同实施例中,第一补强肋的二端亦可同时接合于第一肋条以及上盖弯折部。 同样地,第二补强肋的二端亦可同时接合于第二肋条以及下盖弯折部。
在不同实施例中,升降支撑结构包含第一主盖以及第二主盖,其中第一主盖 另包含第一子盖以及第二子盖。第二主盖包含第三子盖及第四子盖。第一子盖 及第二子盖间夹设一第一间隔并互相对称,以接此节省第一主盖所使用的塑性 材料并节省升降支撑结构的整体制造成本。同样地,第三子盖及第四子盖是系 以分件方式制成以节省升降支撑结构的整体制造成本。


图1所示为习知的升降支撑结构;
图2a及图2b所示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100的侧面图及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的侧视图4a及图4b所示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及上视图,其中上盖分离 于下盖;
图5所示为本发明上盖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下盖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的局部剖面图8a及图8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图及背面
图9所示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10所示为图8a及图8b所示第一子盖及第二子盖的示意5图11所示为图8a及图8b所示第三子盖及第四子盖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升降支撑结构以及包含该升降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升降支 撑结构用于供支撑一物体作一直线移动。在以下说明书所提到的部分中,升降
支撑结构用于支撑一液晶显示面板,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升降支撑
结构也可用于支撑其它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面 板等其它合适的平面显示面板。
图2a及图2b所示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100的侧面图及示意图。如图2a 及图2b所示,升降支撑结构包含连接件200、底座300以及支撑件400,其中 支撑件400进一步包含上盖410以及下盖420;其中上盖410及下盖420互相盖 合并形成一空间于二者之间,供容纳其它必要组件。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0 包含一连接部210,其中一液晶显示面板或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设置于连 接部210上。底座300包含一底座设置端310,较佳的固定于如桌面等平面上以 将升降支撑结构100本体固定于该平面上,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底 座设置端310可根据设计上的需要改变其面积或厚度,以供升降支撑结构100 以放置方式设置于该平面之上。
连接件200及底座300另包含一连接件接合部220以及一底座接合部320。 上盖410及下盖420之内面设有复数接合孔,分别枢接于连接件接合部220的 不同部位以及底座接合部320不同部位。上盖410包含一第一接合部416以及 一第二接合部417,分别设置于上盖410内面相对的两端。下盖420包含一第三 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分别设置于下盖420内面相对的两端。在本实 施例中,连接件接合部220分别枢接于第二接合部417以及第四接合部427,而 底座接合部320分别枢接于第一接合部416以及第三接合部426。换言之,图 2a所示的上盖410以及下盖420形成一四连杆绞链接构;也因此上盖410及下 盖420可根据连接件200或底座300之移动而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进行相对方向 的移动。因此,如底座300固定于一桌面时,连接件200可根据外力的施加以 及支撑件400的连动进而做出一直线移动。
此外,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00的上盖410及下盖420 以塑性材料所制,其中塑性材料包含延伸率大于5%的材质如聚氯乙烯或其它合 适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上盖及下盖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制造,但不限于此;在 不同实施例中,上盖及下盖也可使用其它合适的模具方法制造而成。图3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110的侧视图,其中显示装置110包含一显示
面板800以及一升降支撑结构100。此外,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800为一液晶显 示面板,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显示面板800也可包含如有机发光二 极管等合适的平面显示面板。除此之外,图3所示的升降支撑结构100实质上 相同于图2a及图2b所示的升降支撑结构,因此在此不加赘述。
图4a及图4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100的上视图及侧视图,其 中上盖并未绘示于图4a及图4b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连接件接合部220 包含第一轴件组221,其中上盖及下盖420分别接合于第一轴件组221的不同部 位。第一轴件组221包含第一转盘221a以及第一中心臂221b,其中第一转盘 221a的不同部位分别接合于上盖及下盖420并以第一中心臂221b为中心做转 动。第一转盘221a另包含二个第一轴件孔221c,供一轴件(其中轴件将于之后 详述)同时穿越上盖内面的第二接合部417、下盖内面的第四接合部427(请同时 参阅图2a)及第一轴件孔221c并同时将连接件接合部220连接于上盖以及下盖 420。在本实施例中,该等第一轴件孔221c设置于第一中心臂221b相对的两侧, 但不限于此。第一中心臂221b的一端接合于第一转盘221a,而第一中心臂221b 的另一端夹设于上盖以及下盖420之间。此外,由于第一转盘221a接合于连接 件接合部220,因此第一中心臂221b将被第一转盘221a所带动而转动。
在图4a及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00另包含一弹性组件430设置 于上盖及下盖420之间,其中本实施例的弹性组件430为一弹簧,设置于上盖 及下盖420间的空间中,其中弹性组件430的二端分别接合于上盖及下盖420 的内面,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弹性组件430也可包含具有其它形状 的弹性组件430也可设置于支撑件的其它位置。其中弹性组件430用于控制上 盖及下盖420相对于对方的移动并藉此间接控制连接件200的移动速率及范围。
同样地,在图4a及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座接合部320包含第二轴件 组321,分别与第一轴件组221同时接合于上盖(未绘示)及下盖420相对的两端。 如图4a及图4b所示,上盖及下盖420可于结合同时包覆第一轴件组221及第 二轴件组321,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上盖及下盖420也可经由设计而 共同包覆至少部分的底座接合部320及至少部分的连接件接合部220。第二轴件 组321用于将底座接合部320枢接于上盖以及下盖420,且包含一第二转盘321a 及第二中心臂321b。同样地,第二转盘321a包含二个第二轴件孔321c,供一轴 件(未绘示)同时穿越第二轴件孔321c、上盖410内面的第一接合部416及下盖 420内面的第三接合部426(请同时参阅图2a),以将底座接合部320结合于上盖
7以及下盖420。此外,第二轴件组321所包含组件以及构造实质上相同于第一轴 件组221,因此在此不加赘述。
在图4a及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接合部220的第一轴件组221的 不同部分分别接合于上盖及下盖420的一端;而底座接合部320的第二轴件组 321的不同部分分别接合于上盖及下盖420的另一端。换言之,上盖的相对二 端及下盖420的相对二端藉由枢接于连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部320以形 成一闭圈(ClosedLoop)或四连杆结构;也因此,在连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 部320分别接合于上盖及下盖420之后,上盖的两端及下盖420的两端可藉由 外力施加而做出相对方向之往复移动。连接件200或底座300也可藉由外力施 加而带动上盖及下盖420做出相对方向的往复移动。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盖410内面的示意图,其中上盖410 包含一上盖连接件设置槽411及一上盖底座设置槽412分别位于上盖410相对 的两端,其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部320至少部分设置于 上盖连接件设置槽411及上盖底座设置槽412。在本实施例中,上盖410包含一 第一内面419、 一上盖弯折部413以及第一肋条414;其中上盖弯折部413形成 于上盖410的边缘,而第一肋条414用于强化上盖410的结构强度以对应外界 所可能施加于上盖410的应力。第一肋条414设置于第一内面419并由靠近上 盖连接件设置槽411的一端延伸至靠近上盖底座设置槽412的一端。此外,本 实施例的上盖410另包含复数第一补强肋415,形成于第一内面419并以强化上 盖41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强肋415形成于连接于第一肋条414并 以垂直于第一肋条414的方向自第一肋条414延伸而出,但不限于此;在不同 实施例中,第一补强肋415也可设置于上盖410内面的其它合适位置。本实施 例的第一补强肋415设置于二条第一肋条414之间的上盖410内面,但不限于 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补强肋415的两端也可同时接合于第一肋条414及 上盖弯折部413。
如图5所示,上盖410另包含一第一接合部416及一第二接合部417,供一 轴件(未绘示)穿越如图4a所示连接件接合部220的第一轴件组221及第一接 合部416以将上盖410接合于连接件200。同样地,轴件穿越如图4a所示底座 接合部320的第二轴件组321及第二接合部417以将上盖410接合于底座3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416及第二接合部417分别形成于第一肋条414的 两端,且第一接合部416及第二接合部417分别设置于上盖底座设置槽411及 上盖连接件设置槽412相对的两侧,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416及第二接合部417也可设置于上盖弯折部413位于上盖底座设置槽411 及上盖连接件设置槽412相对两侧的内面或其它合适的位置。如图5所示,上 盖410另包含一第一卡勾418设置于第一内面419,供勾合于如图4b所示的弹 性组件430之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勾418位于上盖410内面靠近上盖 底座设置槽412的位置,但不限于此。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肋条414及第 一补强肋415以垂直于第一内面419的方向延伸而出。因此第一接合部416及 第二接合部417也可被视为以一体成型方式突出形成于上盖410的第一内面419 之外。
图6所示为图2a所示下盖420的示意图,其中下盖420包含一下盖连接件 设置槽421以及一下盖底座设置槽422分别位于下盖420相对的两端。下盖连 接件设置槽421与图5所示的上盖连接件设置槽411共同容纳至少部分的连接 件接合部220,而下盖底座设置槽422与图5所示的上盖底座设置槽共同容纳至 少部分的底座接合部320。此外,下盖420包含一第二内面429、 一下盖弯折部 423以及第二肋条424;其中下盖弯折部423形成于下盖420之边缘。换言之, 上盖弯折部413及下盖弯折部423互相对应以形成一容纳空间于上盖410及下 盖420之间,并同时将连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部320的一端包覆。而第 二肋条424设置于第二内面429,用于强化下盖420的结构并对应外界所可能施 加于下盖420的应力。本实施例的第二肋条424设置于下盖420的内面并自靠 近下盖底座设置槽422的位置以直线方式延伸至下盖420靠近下盖底座设置槽 421的一端。此外,下盖420另包含复数第二补强肋425设置于下盖420的内面 并接合于第二肋条424,其中第二补强肋425垂直于第二肋条424。此外,在不 同实施例中,第二补强肋425的两端可分别接合于第二肋条424以及下盖弯折 部423。
如图6所示,下盖420进一步包含第三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其 中轴件分别穿过第三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以将下盖420的二端分别 接合于底座接合部的第二轴件组321以及连接件接合部的第一轴件组221 。本实 施例的第三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分别设置于第二肋条424的两端, 且第三接合部426及第四接合部427分别设置于下盖底座设置槽421及下盖连 接件设置槽422相对的两侧,但不限于此。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肋条424 及第一补强肋425是以垂直于第二内面429的方向延伸而出。因此第三接合部 426及第四接合部427也可被视为以一体成型方式突出形成于下盖420的第二内 面429之外。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下盖420另包含一第二卡勾428设置于下盖420 的内面,供勾合于如图4a中所示的弹性组件430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 卡勾428位于下盖420内面靠近下盖连接件设置槽421的位置,但不限于此; 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卡勾428也可选择性设置于上盖410内面靠近下盖420 的底座设置槽422的位置。此外,弹性组件430的两端须分别勾合于图5所示 第一卡勾418以及第二卡勾428,因此第一卡勾418及第二卡勾428分别设置于 上盖410内面靠近上盖底座设置槽412的位置以及下盖420内面靠近下盖连接 件设置槽421的位置。
此外,在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连接件接合部220在 接合于上盖410及下盖420后分别暴露于上盖连接件设置槽411于下盖连接件 设置槽421之外,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上盖弯折部413及下盖弯折 部423也可经由设计而至少部分包覆连接件接合部220。同样地,在不同实施例 中,上盖弯折部413及下盖弯折部423也可经由设计而至少部分包覆底座连接 部320。此外,至少部分底座接合部及至少部分连接件接合部设置于上盖410及 下盖420所结合并包覆的空间中。
图7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中的局部剖面图,其中一第一轴件用于将第一 接合部416接合于底座接合部的第二轴件孔321c。第一轴件包含第一磨擦片 910、第二摩擦片920、第一螺件930、第二螺件940以及一弹片950。如图7所 示,第一轴件以可转动方式将上盖的第一接合部416连接于底座接合部320的 第二轴件孔321c。第二螺件940穿越第一接合部416以及第二轴件孔321c以接 合于第一螺件930;其中第一螺件930及第二螺件940同时将第一摩擦片910、 第二摩擦片920及弹片950以可转动方式接合于图5所示第一肋条414的第二 接合部417以及图2a所示第二转盘321a的第二轴件孔321c。第一摩擦片910 以及第二摩擦片920用于提供第一轴件摩擦力以控制第一轴件转动的速率。弹 片950用于提供一正向力以控制第一轴件与第一肋条414以及第二转盘321a之 间接合的力量。同样地,第一轴件也用于将图5所示上盖的第一接合部接合于 图4b所示连接件接合部的第一轴件组。
图8a、图8b及图9所示分别为本发明升降支撑结构100另一变化实施例的 上视图、背面图及示意图,其中升降支撑结构100包含第一主盖500以及第二 主盖600,其中第一主盖500进一步包含第一子盖510及第二子盖520而第二主 盖600进一步包含第三子盖610以及第四子盖620。如图8a所示,本实施例的 连接件200实质上相同于图2a所示的连接件200,因此在此不加赘述。第一子
10盖510的两端分别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的一端以及连接件接合部220的一端。 第二子盖520的两端分别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相对的另一端以及连接件接合 部220相对的另一端,其中第一子盖510及第二子盖520间夹设一第一间隔700。 如图8b所示,第三子盖610的两端分别系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的一端以及连 接件接合部220的一端。第三子盖610的两端分别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的一 端以及连接件接合部220的一端。第四子盖620的两端分别接合于底座接合部 320相对的另一端以及连接件接合部220相对的另一端。在图8b所示的实施例 中,其中第三子盖及第四子盖间夹设一第二间隔710。
在图8a及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主盖500及第二主盖600之间具有 空间,以供容纳如弹簧等弹性组件或其它不同组件。此外,第一主盖500及第 二主盖600以塑性材料所制成,其中上述塑性材料包含延伸率大于5%的材质如 聚氯乙烯或其它合适的材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盖500及第二主盖600以 射出成型方式制造,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主盖500及第二主盖 600也可使用其它合适的模具方法制造而成。此外由于第一主盖500分为第一子 盖510及第二子盖520且两子盖以分件方式形成;此结构将节省第一主盖500 所使用的塑性材料并节省升降支撑结构的整体制造成本。同样地,第二主盖600 也包含以分件方式所制成的第三子盖610及第四子盖620以节省第二主盖600 所使用的塑性材料并节省升降支撑结构的整体制造成本。
图10所示为图8a所示第一子盖510及第二子盖520的示意图,而图11所 示为图8b所示第三子盖610及第四子盖620示意图。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 一子盖510对称于第二子盖520且第三子盖610也对称于第四子盖620。本实施 例的第一子盖510和第二子盖520的内面分别包含第一肋条414、第一补强肋 415以及第一卡勾418。第三子盖610以及第四子盖620的内面分别包含第二肋 条424、第二补强肋425以及第二卡勾428。本实施例的第一主盖500及第二主 盖600的构造及所包含的组件实质上相同于图2a所示的上盖以及下盖,因此在 此不加赘述。此外,如图10所示,第一肋条414及第一补强肋415实质上垂直 于第一子盖510及第二子盖520的内面。同样地,第二肋条424及第二补强肋 425实质上垂直于第三子盖610及第四子盖620的内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连接件,包含连接件接合部;底座,包含底座接合部;以及支撑件,包含上盖,包含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其中该第一接合部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枢接于该连接件接合部;以及下盖,包含第三接合部以及第四接合部,其中该第三接合部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该第四接合部枢接于该连接件接合部;其中,该上盖及下盖互相盖合并形成一容纳空间于二者之间,该第一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该第三接合部及该第四接合部以一体成形的突出设置于该容纳空间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为一塑性材料 支撑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盖更包含一上盖弯 折部,设置于该上盖的边缘且向该下盖延伸;该下盖更包含一下盖弯折部,设 置于该下盖的边缘且向该上盖延伸;该上盖弯折部与该下盖弯折部用以形成该 容纳空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该底座接合 部及至少部分的该连接件接合部延伸入该容置空间,并被该上盖及下盖共同包覆。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接合部具有第一 轴件组,该连接件接合部具有第二轴件组,供分别以可动方式接合于该上盖及 该下盖;该上盖及该下盖共同包覆该第一轴件组及该第二轴件组。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该第三接合部及该第四接合部分别为一孔洞,该底座接合部具有第一 轴件组,该连接件接合部具有第二轴件组,该第一轴件组与该第二轴件组穿设 于该些孔洞。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盖具有第一内面及 第一肋条,该第一肋条自该第一内面向该下盖的方向凸出;该下盖具有第二内面及第二肋条,该第二肋条自该第二内面向该上盖的方向凸出;该上盖的该第 一接合部设置于该第一肋条的一端,该上盖的该第二接合部设置于该第一肋条 的另一端。
8. —种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连接件,包含一连接件接合部;底座,包含一底座接合部;以及支撑件,包含第一主盖,该第一主盖包含第一子盖,包含第一接合部及第二接合部,分别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 及该连接件接合部;以及第二亍盖,包含第三接合部及第四接合部,分别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 及该连接件接合部;以及第二主盖,两端分别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及该连接件接合部;其中该第一子盖、该第二子盖及该第二主盖互相盖合并形成一穿透空间 于三者之间,该第一子盖及该第二子盖之间夹设一第一间隔,该第一接合部、 该第二接合部、该第三接合部及该第四接合部以一体成形的突出设置于该穿透 空间中。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主盖包含-第三子盖,包含第五接合部及第六接合部,分别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及该连接件接合部;以及第四子盖,包含第七接合部及第八接合部,分别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及该 连接件接合部;其中该第三子盖及该第四子盖之间夹设一第二间隔,该第五接合部、该第 六接合部、第七接合部及该第八接合部系设置于该穿透空间中。
10. —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显示面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支撑结构,其中该显示面板接合于 该升降支撑结构。
全文摘要
一种升降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包含连接件,包含连接件接合部;底座,包含底座接合部;以及支撑件,包含上盖,包含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其中该第一接合部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枢接于该连接件接合部;以及下盖,包含第三接合部以及第四接合部,其中该第三接合部枢接于该底座接合部,该第四接合部枢接于该连接件接合部;其中,该上盖及下盖互相盖合并形成一容纳空间于二者之间,该第一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该第三接合部及该第四接合部以一体成形的突出设置于该容纳空间中。本发明具有较精简的制程及较低的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G02F1/13GK101551051SQ20091000748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1日
发明者苏永俊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