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升抗挤压能力的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304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提升抗挤压能力的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面板,尤其涉及一种可提升抗挤压能力的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发展,具有高图像质量、低功耗、无辐射和体积小等优选性能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 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一般来说,液晶面板包括一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一阵列基板(array substrate)和分布在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分子层。具体地,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相对设置, 在阵列基板上具有由数据线与相应扫描线的交叉位置所定义的多个像素,以及由多个电子组件构成并用来驱动这些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此外,在该扫描线与数据线的交叉处设置一薄膜晶体管以驱动该像素,进而产生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图像。
对于触控式液晶面板来说,现有技术通常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上设计一光阻间隔物(photo spacer,或称为光阻层),此光阻间隔物朝着阵列基板方向凸起。当使用者按压触摸屏时,光阻间隔物与阵列基板上的sensor电性连接;当使用者未按压触摸屏时,光阻间隔物与阵列基板上的sensor电性隔离。在传统的像素设计布局中,为了获得较大的像素开口率,往往将光阻间隔物设置于一像素的扫描电极上。然而,此设计会带来另外一些问题——由于光阻间隔物与像素开口区的间距较小,系统在组装时容易受到挤压,致使光阻间隔物发生横向位移,或造成显示屏有白斑(White Spot)出现,影响产品的显示性能。此外,由于该布局中的光阻间隔物的位置易发生移动,反过来也使得产品的抗挤压能力较低。
有鉴于此,如何对上述像素布局进行改良设计,在保持像素开口率基本不变的情形下,提升产品的抗挤压能力,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白斑issue,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像素结构在设计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液晶面板。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适于在P0G0测试中提升抗挤压能力,该液晶面板包括
一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一光阻间隔物,具有一底部和一顶部,光阻间隔物的底部与第一基板相接触;以及
—金属层,设置于第二基板上,至少包括一第一扫描电极和一第二扫描电极,该第一扫描电极与该第二扫描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
其中,第一扫描电极和第二扫描电极均与光阻间隔物的顶部相接触,当施加一挤压力于第一基板时,光阻间隔物产生形变从而形成至少一支撑点以固定该光阻间隔物。
在一实施例中,光阻间隔物为一倒梯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光阻间隔物的顶部具有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第一扫描电极与第一侧对齐,第二扫描电极与第二侧对齐,当施加挤压力于第一基板时,该光阻间隔物形变以形成单个支撑点。进一步,该挤压力为竖直方向的下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金属层上的多个扫描电极设置为狭缝形式,并且光阻间隔物的顶部在第二基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扫描电极和第二扫描电极。进一步,光阻间隔物的顶部长度为17μηι。此外,第一扫描电极与第二扫描电极各自的外侧相距11 μ m,第一扫描电极与第二扫描电极各自的内侧相距3 μ m。
在一实施例中,当施加挤压力于第一基板时,光阻间隔物形变以形成三个支撑点, 藉由这三个支撑点来防止光阻间隔物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移动。此外,该挤压力为竖直方向的下压力与倾斜方向的侧向力的合力。
采用本发明的液晶面板,藉由金属层上的相邻两扫描电极与光阻间隔物的顶部相接触,以便在第一基板受到来自外部的挤压力时,该光阻间隔物发生形变,从而产生至少一支撑点来固定该光阻间隔物,防止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此外,还可将金属层上的这些扫描电极设置成狭缝形式,使得光阻间隔物的顶部于第二基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扫描电极和第二扫描电极,进而通过形变时所形成的三个支撑点来可靠固定该光阻间隔物的位置,提升产品的抗挤压能力。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I示出现有技术的液晶面板中,光阻间隔物用于抗挤压设计的结构示意图2示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光阻间隔物用于改进抗挤压能力的结构示意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光阻间隔物用于改进抗挤压能力的结构示意图4(a)示出图3中的液晶面板在施加竖直方向的外力时的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4(b)示出图3中的液晶面板在施加倾斜方向的外力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发明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I示出现有技术的液晶面板中,光阻间隔物用于抗挤压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该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100、一第二基板102、一光阻间隔物104和一金属层。其中,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02相对设置,例如,第一基板100为一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 设置于液晶面板的上方,而第二基板102为一阵列基板,设置于液晶面板的下方,该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与该阵列基板相对设置。
光阻间隔物104设置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102之间。该光阻间隔物104具有一底部和一顶部,该光阻间隔物104的底部与第一基板100的下表面相接触,该光阻间隔物104的顶部朝着第二基板102突出。金属层设置于第二基板102上。该金属层包括一扫描电极106,具体地,该扫描电极106的上表面靠近光阻间隔物104,该扫描电极106的下表面远离光阻间隔物104且贴合于第二基板102的上表面。
当液晶面板接收来自第一基板100方向所施加的外力时,为了防止第二基板102 被挤压,每一光阻间隔物104对应于一扫描电极106。如图I所不,当向下按压第一基板 100时,第一基板100下方的光阻间隔物104的顶部会发生形变,从而产生两个支撑部Pl和 P2。支撑部Pl位于扫描电极106的左侧,支撑部P2位于扫描电极106的右侧,藉由该扫描电极106以及支撑部P1、P2来防止第二基板102被挤压。也就是说,当向下按压第一基板 100时,光阻间隔物104的顶部不会也不可能接触第二基板102的上表面,以确保第二基板 102不会被挤压,进而提升液晶面板的抗挤压能力。然而,当竖直方向所施加的压力较大时, 支撑部Pl和P2很有可能会沿着光阻间隔物104与第二基板106的圆弧形接触表面发生滑动,进而导致光阻间隔物104在水平方向发生位置移动。此外,当倾斜向下(如右下方向) 的外力施加于第一基板100时,由于该外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也会作用于光阻间隔物104, 导致该光阻间隔物104发生位置偏离的几率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光阻间隔物104易出现位置偏离的情形,本发明对液晶面板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图2示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光阻间隔物用于改进抗挤压能力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该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200、一第二基板202、一光阻间隔物204和一金属层。由于图2中的第一基板200、第二基板202和光阻间隔物204各自的结构或材料类似于图I中的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102和光阻间隔物104,为描述方便起见,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于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中,金属层包括一第一扫描电极206和一第二扫描电极208。该光阻间隔物204设置于第一扫描电极206和第二扫描电极208的上方,并且两个扫描电极206和208均与光阻间隔物204的顶部相接触。
如图2所示,光阻间隔物204为一倒梯形结构。当液晶面板接收来自第一基板200 方向所施加的外力时,为了防止第二基板202被挤压,每一光阻间隔物204跨在第一扫描电极206和第二扫描电极208的上方。更具体地,光阻间隔物204的顶部具有一第一侧(SP, 光阻间隔物的左侧)和一第二侧(即,光阻间隔物的右侧),第一扫描电极206与光阻间隔物204的顶部的第一侧对齐,第二扫描电极208与光阻间隔物204的顶部的第二侧对齐。
当向下挤压第一基板200时,第一基板200下方的光阻间隔物204的顶部会发生形变,从而产生支撑部P3(如图2中的虚线框所示)。该支撑部P3与第一扫描电极206的接触点标记为Al,该支撑部P3的第二扫描电极208的接触点标记为A2。与图I不同的是, 当竖直方向施加外力于第一基板200时,支撑部P3的接触点Al和A2会形成一限位机制, 藉由该支撑部P3,光阻间隔物204既不会沿水平方向朝左侧发生位移,也不会沿水平方向朝右侧发生位移。
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光阻间隔物用于改进抗挤压能力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该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300、一第二基板302、一光阻间隔物304和一金属层。由于图3中的第一基板300、第二基板302和光阻间隔物304各自的结构或材料类似于图I中的第一基板100、第二基板102和光阻间隔物104,为描述方便起见,在此不再赘述。
图3与图2的主要区别是在于,金属层上的多个扫描电极设为狭缝形式,并且光阻间隔物304的顶部在第二基板302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扫描电极306和第二扫描电极 308。更具体地,第一扫描电极306的左侧并不对齐到光阻间隔物304的顶部的左侧,而是对应于光阻间隔物304的顶部左侧的右方;第二扫描电极308的右侧并不对齐到光阻间隔物 304的顶部的右侧,而是对应于光阻间隔物304的顶部右侧的左方。在图3中,第一扫描电极306和第二扫描电极308各自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为D2,第一扫描电极306和第二扫描电极308各自的最内侧之间的距离为Dl。容易理解,扫描电极306和308以狭缝形式设置于第二基板302的上表面,意即,扫描电极306与扫描电极308各自最内侧的距离应较小。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光阻间隔物的顶部长度为17μ m。进一步,第一扫描电极306 与第二扫描电极308各自的最外侧相距11 μ m,第一扫描电极306与第二扫描电极308各自的最内侧相距3 μ m。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光阻间隔物的顶部长度、第一扫描电极和第二扫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仅为示意性举例,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根据液晶面板的实际需求而弹性设置之。
图4(a)示出图3中的液晶面板在施加竖直方向的外力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b) 示出图3中的液晶面板在施加倾斜方向的外力时的状态示意图。
参照图4(a),当竖直向下的压力Fl施加于第一基板300时,第一基板300下方的光阻间隔物304的顶部会发生形变。在形变过程中,除了第一扫描电极306与第二扫描电极308之间的区域形成了支撑部P3之外,还在第一扫描电极306的左侧以及第二扫描电极 308的右侧分别形成有一支撑部P4和P5。该支撑部P4和支撑部P5辅助支撑部P3以限位光阻间隔物304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
参照图4(b),与图4(a)不同的是,当液晶面板的施加外力从竖直向下方向改为倾斜方向的F2时,虽然光阻间隔物304会发生形变(如,倒梯形的左侧斜边出现形变),但是第一扫描电极306与第二扫描电极308之间的区域所形成的支撑部、第一扫描电极306 的左侧形成的支撑部、第二扫描电极308的右侧形成的支撑部能够可靠地限位光阻间隔物 304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光阻间隔物304的底部与第一基板300之间不会出现相对位移,且光阻间隔物304的顶部与第一扫描电极306、第二扫描电极308之间也不会出现相对位移。
采用本发明的液晶面板,藉由金属层上的相邻两扫描电极与光阻间隔物的顶部相接触,以便在第一基板受到来自外部的挤压力时,该光阻间隔物发生形变,从而产生至少一支撑点来固定该光阻间隔物,防止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此外,还可将金属层上的这些扫描电极设置成狭缝形式,使得光阻间隔物的顶部于第二基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扫描电极和第二扫描电极,进而通过形变时所形成的三个支撑点来可靠固定该光阻间隔物的位置,提升产品的抗挤压能力。
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面板,适于在POGO测试中提升抗挤压能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一光阻间隔物,具有一底部和一顶部,所述光阻间隔物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基板相接触;以及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至少包括一第一扫描电极和一第二扫描电极,所述第一扫描电极与所述第二扫描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扫描电极和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均与所述光阻间隔物的顶部相接触,当施加一挤压力于所述第一基板时,所述光阻间隔物产生形变,从而形成至少一支撑点以固定所述光阻间隔物。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间隔物为一倒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间隔物的顶部具有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所述第一扫描电极与所述第一侧对齐,所述第二扫描电极与所述第二侧对齐,当施加挤压力于所述第一基板时,所述光阻间隔物形变以形成单个支撑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力为竖直方向的下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上的多个扫描电极设为狭缝形式,且所述光阻间隔物的顶部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扫描电极和第二扫描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间隔物的顶部长度为 17 μ m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描电极与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各自的外侧相距11 μ m,以及所述第一扫描电极与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各自的内侧相距 3 μ m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施加挤压力于所述第一基板时,所述光阻间隔物形变以形成三个支撑点,藉由所述三个支撑点来防止所述光阻间隔物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力为竖直方向的下压力与倾斜方向的侧向力的合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适于在POGO测试中提升抗挤压能力,该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光阻间隔物,其底部与第一基板相接触;以及金属层,设置于第二基板上,至少包括第一和第二扫描电极,该第一与第二扫描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第一和第二扫描电极均与光阻间隔物的顶部相接触,当施加一挤压力于第一基板时,光阻间隔物产生形变从而形成至少一支撑点以固定该光阻间隔物。采用本发明,藉由金属层上的相邻两扫描电极与光阻间隔物的顶部相接触,以便在第一基板受到来自外部的挤压力时,该光阻间隔物发生形变,从而产生至少一支撑点来固定该光阻间隔物,防止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
文档编号G02F1/1343GK102937759SQ201210334680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王浚泯, 林建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