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501054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8、图9及图10的工序相同。
在突起511与长孔472嵌合的情况下,侧框42、43在左右方向上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在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下,侧框42、43以在左右方向上稍许具有余量的状态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因此,能够在液晶模块10的上下方向上对侧框42、43的位置进行微调。
[0094]在多个突起511分别与设置在上框41及侧框42、43的板簧47的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下,板簧47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另一方面,在与底壁51相对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内表面,除板簧47以外的部分与液晶模块10最厚的底壁51部分相抵接,而不与最厚部分以外的底壁51相抵接。
[0095]虽然液晶模块10的厚度存在偏差,但板簧47利用与液晶模块10的厚度相对应的弹性力将底壁51向前侧施力。由此,板簧47不会将过度的力施加到厚度具有偏差的液晶模块10,而是将液晶模块10预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
[0096]此外,在板簧47的非接合区域将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情况下,板簧47的接合区域将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向后侧施力。也就是说,板簧47将底壁51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上述情况下,剖面形状大致呈U字形的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前侧部分将液晶模块10的前侧周缘部向后侧施力。因此,板簧47进行施力以使得液晶模块10被上框41及侧框42、43夹持。
[0097]图11是安装有上框41、侧框42、43以及下框44的液晶模块10的后视图。上框41的两端部、侧框42、43的上端部上设有互相榫合的榫卯结构所涉及的榫头411及榫槽431 (参照图5)。通过该榫卯结构,从而使在左右方向上位置经过微调的上框41与在上下方向上位置经过微调的侧框42、43相结合。
[0098]电视接收机I包含斜支柱(连结件)11。斜支柱11是插入上框41与侧框42、43之间的倾斜构件。斜支柱11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构成。在从后侧表示液晶模块10的图11中,利用被螺合的斜支柱11将上框41的左端部与侧框43的上端部之间、以及上框41的右端部与侧框42的上端部之间进行连结。利用榫卯结构相连结的上框41与侧框42、43之间的连结力由斜支柱11来增强。
[0099]电视接收机I包含连结件12 (参照图4、图11)。连结件12例如由铝、铁、不锈钢等构成。底壁51的下部未设有突起511。因此,下框44也未设有将下框44预固定或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板簧47。因此,通过利用连结件12来将下框44与侧框42、43相连结,从而将下框44固定于液晶模块10。
[0100]图12是从后侧观察安装有侧框43及下框44的液晶模块10的局部立体图。图12示出了利用连结件12将左侧下部处的侧框43与下框44连结固定后的情况。连结件12例如通过螺钉来固定于侧框43的后侧下端部。从后侧观察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连结件12也设置于右侧下部处的侧框42与下框44之间。左右的各连结件12的形状多少有些不同,但功能相同。
[0101]连结件12包含切起部121。切起部121是例如对金属板进行半冲裁加工而成的突起部被朝斜后侧弯曲而成的突部。切起部121也可以通过同时进行半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来形成。图12的示例中,切起部121是从连结件12的右下部分朝上方且斜后侧延伸的矩形突部。
[0102]下框44后侧部的两端部设有T字形的缺口 441。T字形的缺口 441由大致位于上下方向的切口及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构成。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从大致位于上下方向的切口的中间向外侧凹陷。连结件12的切起部121以从前侧向后侧突出的状态与T字形的缺口 441的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分相卡合。
[0103]在从后侧观察液晶模块10时,下框44的右端部设有与图12所示的T字形的缺口441左右对称的缺口 441 (图11)。在从后侧观察液晶模块10时,右侧的连结件12的切起部121也以从前侧向后侧突出的状态与T字形的缺口 441的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分相卡合。
[0104]分别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上部及侧部的上框41、侧框42、43、和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下部的下框44通过斜支柱11和连结件12相连结,从而作为框架体4牢固地固定于液晶模块10。
[0105]接下来,对电视接收机I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以下,设为液晶模块10预先完成组装。
以后侧朝向上方的状态将液晶模块10放置于大致呈水平的台面上。使呈U字形开口一侧朝向内侧,将侧框42、43与液晶模块10的侧部相贴合。以使得板簧47的长孔472与突起511相对的方式,将侧框42、43定位于液晶模块10。按压侧框42、43,使侧框42、43朝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平移。然后,将突起511与板簧47的长孔472相嵌合,来将侧框42、43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
[0106]与侧框42、43相同,将上框41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使上框41及侧框42、43在液晶模块10的周向上进行微小的移动,并利用榫卯结构将上框41及侧框42、43相结合。结合后的上框41及侧框42、43通过斜支柱11来相连结。
[0107]使呈U字形开口一侧朝向内侧,使下框44与液晶模块10的下部相贴合。按压下框44,使下框44朝向液晶模块10的内侧平移。使下框44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微小的移动,将下框44的两端部与侧框42、43的下部相接合。
[0108]以使得切起部121与下框44的缺口 441相卡合的方式,将连结件12配置于侧框42、43与下框44之间。此时,首先将连结件12的切起部121放入缺口 441的大致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切口。之后,将切起部121从大致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切口放入大致位于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分,从而与缺口 441相卡合。
[0109]利用螺钉将配置于侧框42、43与下框44之间的左右的各连结件12固定于侧框42,43ο由此,预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上框41、侧框42、43以及下框44合体成为框架体4,固定于液晶模块10。
[0110]使后壳3从上方向固定有框架体4的液晶模块10靠近,与框架体4及底壁51相贴合。将后壳3对准框架体4,利用螺钉将对准后的后壳3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
[0111]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板簧47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然而,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弹性体并不限于是板簧47,也可以是橡胶、空气弹簧、软质塑料等。例如,在将橡胶用作为弹性体的情况下,将设有与突起511紧嵌合及松嵌合的孔的板状或块状的橡胶安装于上框41等的后侧内表面。
或者,弹性体也可以是由多个材料构成的复合体。例如,设有与突起511紧嵌合及松嵌合的孔的金属板接合于与底壁51相对的弹性体的表面。由此,在将上框41等安装于液晶模块10时,金属板比例如橡胶还要易于滑至突起511上,因此上框41等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O
[0112]本实施方式中,电视接收机I的背光源由反射片材6、导光板7及发光二极管构成,且为侧光方式。然而,电视接收机I的背光源也可以是直下式。
[0113]本实施方式中,下框44上未设有第一切口 45、第二切口 46及板簧47,底壁51的下部未设有突起511。然而,也可以通过在下框44设置第一切口 45、第二切口 46及板簧47,在底壁51的下部设置突起511,从而使得下框44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
[0114]本实施方式中,外边框92剖面形状为L字形,其前表面部被夹持于框架体4的前表面部与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周缘部之间。然而,外边框92的前表面部也可以更窄,或者不设置外边框92。在该情况下,框架体4的前表面部与液晶面板2的前表面周缘部相抵接,因此电视接收机I能够变薄与外边框92的厚度相应的厚度。
[0115]根据电视接收机1,能够实现窄边框化。
考虑利用螺钉来作为将框架体4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单元。然而,在利用螺钉来将框架体4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的情况下,需要将用于供螺钉螺合的轴套设置于液晶模块10的面内方向。该轴套不利于电视接收机I的窄边框化。另外,在利用前后方向上的螺钉来将框架体4与组装完成后的既有的液晶模块10相固定的情况下,需要在液晶模块10上新形成用于螺钉紧固的螺孔,这有损于电视接收机I的生产性与质量。
[0116]电视接收机I中,背光源底板5的突起511通过与板簧47的长孔472相嵌合,从而实现预固定,因此在液晶模块10的外侧,无需配置用于将框架体4固定于液晶模块10的构件。用于强化框架体4的结合强度及框架体4与液晶模块10之间的固定的斜支柱11及连结件12是配置于液晶模块10内侧的构件。因此,在电视接收机I中,在画面21的外侧仅配置框架体4,从而实现了窄边框化。
[0117]液晶模块10的厚度具有偏差。然而,将液晶模块10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的构件只有板簧47,框架体4的内表面几乎不与底壁51相抵接。因此,不会对构成液晶模块10的光学片材8等施加较强的前后方向上的力,从而不会降低电视接收机I的图像质量。
通过改变板簧47的设计能容易地调整在前后方向夹持液晶模块10的力的大小。例如,通过适当地增减板簧47的厚度、大小及数量,能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优化电视接收机I的强度与制造成本。此外,也可以为了上述优化而适当改变板簧47的材料。
[0118]第二突片474及第二切口 46具有禁止板簧47产生过度的变形及移动的限制器的功能。另外,第二突片474及第二切口 46通过禁止板簧47产生过度的变形及移动,从而防止板簧47脱离上框41或侧框42、43。
板簧47的一端部(接合区域)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一切口 45的缘部。另一方面,板簧47的另一端是自由端。因此,担心由于在组装电视接收机I时或运输时产生振动等,使得从外部作用的扭转、振动、旋转等的力令板簧46发生变形。另外,某些情况下,板簧47可能会脱离上框41及侧框42、43。然而,在板簧47将要产生过度变形的情况下,设置于第二突片474的前端部与第二切口 46的内壁相抵接,从而阻止了板簧47的变形,也防止了板簧47从上框41或侧框42、43脱离。
[0119]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涉及利用螺钉来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固定的方式。
实施方式I中,通过利用例如铆钉来进行铆接,从而将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内表面进行接合。在实施方式2中,利用螺钉来将板簧47的接合区域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各自的外表面进行接合。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参照编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0120]图13是示出将从后侧观察到的液晶面板10的左上部分、以及上框41及侧框43各自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图。
利用螺钉470S,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相固定。螺钉470S以板簧47的圆孔471 (参照图14)为螺钉贯通孔,与设置于上框41及侧框42、43后侧部分的螺孔413相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