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8501054阅读:来源:国知局
螺合(参照图15B)。
[0121]另外,在上框41及侧框42、43后侧部分的外表面设有与板簧47的圆孔471向嵌合的突起412。在利用螺钉470S进行固定的基础上,通过突起412、432与圆孔471的嵌合,将板簧47牢固地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固定。
[0122]通过将背光源5的突起511与板簧47的孔部4720相嵌合,从而将上框41及侧框42、43与液晶模块10预固定。这一点与实施方式I中的突起511与长孔472相嵌合的情况相同。
另外,实施方式2中,上框41及侧框42、43未设有第二切口 46,板簧47未设有第二突片474。其中,当然上框41及侧框42、43也可以设置第二切口 46,板簧47也可以设置第二突片474。
[0123]图14是板簧47的立体图。图14从电视接收机I的内侧朝外侧示出了板簧47的后侧。为了参考,图14的上部示出了方位。
板簧47包含抵接部47T、隔离部47S以及结合部47J。抵接部47T是在将上框41或侧框42、43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相抵接的板簧47的一部分。抵接部47T上设有供背光源底板5的突起511嵌合的圆形孔部4720。此外,孔部4720形状也可以是长圆形、椭圆形、卵形、矩形等。
[0124]隔离部47S是在将上框41或侧框42、43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与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远离的板簧47的一部分。隔离部47S呈现为在由与上框41或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切割面进行切割的情况下,朝外侧开口的U字形。上框41或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构成为被夹持在隔离部47S的U字的内侧。
[0125]在与上框41及侧框42、43后侧部分的外表面相抵接的隔离部47S的部分,沿着上框41或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设有两个圆孔471。图14中,跟前侧或左侧的圆孔471是供用于将板簧47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螺钉470S插通的螺钉插通孔。为了使得利用螺钉470S来将板簧47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固定操作变得容易,将圆孔471设置于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外表面向抵接的隔离部47S的后侧面。
[0126]图14中,里侧或右侧的圆孔471是供用于将板簧47分别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突起412、432相嵌合的贯通孔。突起412、432设置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外表面,而突起412、432所嵌合的圆孔471设置于隔离部47S的后侧面,其理由在于易于固定操作。
[0127]在将板簧47固定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情况下,使得隔离部47S的呈U字形开口的一侧从内侧向外侧地接近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此外,利用隔离部47S将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夹入。此时,为了顺利地将圆孔471与突起412、432相嵌合,使用于将突起412、432引导至圆孔471的第三突片475延伸设置于隔离部47S的后侧面。第三突片475位于与突起412、432相卡合的圆孔471的外侧,从隔离部47S的后侧面的外侧缘部向斜后侧延伸。在将隔离部47S从内侧向外侧按压至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的情况下,通过使突起412、432越上至第三突片475,从而顺利地进行隔离部47S的安装操作。
[0128]结合部47J位于抵接部47T与隔离部47S之间,是将抵接部47T与隔离部47S相结合的板簧47的一部分。结合部47J呈矩形,在分别与抵接部47T及隔离部47S相接的端部形成有分别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折痕47t。结合部47J通过折痕47t处的弯折而向前后方向倾斜,抵接部47T位于隔离部47S的前侧。
[0129]此外,隔离部47S对应于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接合的接合区域。另一方面,抵接部47T及结合部47J对应于不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相接合的非接合区域。
[0130]图15A及图15B是上框41的立体图。图15A不出了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外表面。图15B示出了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内表面。为了参考,图15A及图15B的上部均示出了方位。
在从后侧观察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外表面的情况下(图15A),板簧47的抵接部47T局部地阻塞第一切口 45。另外,在从后侧观察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外表面的情况下,板簧47的隔离部47S通过螺钉470S及突起412来固定。抵接部47T由于结合部47J的两端上的折痕47t处的弯折,而较第一切口 45的开口面稍许向前侧突出。
[0131]在从前侧观察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内表面的情况下(图15B),板簧47的抵接部47T及结合部47J在上框41的后侧部分的内表面上露出,抵接部47T的一部分将第一切口45局部地阻塞。抵接部47T由于结合部47J的两端上的折痕47t处的弯折,而较第一切口45的开口面向前侧稍许突出。在将上框41安装至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向前侧突出的该抵接部47T将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从而上框41被预固定至液晶模块10,而不会过度地按压液晶模块10。
[0132]板簧47在上框41上的配置如上所述。此外,板簧47在侧框42、43上的配置与板簧47在上框41上的配置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133]图16是在通过突起511的水平面上切断相结合的上框41及液晶模块10的剖视图。图16从上方示出了图3中的XV1-XVI线处的剖面。图16的上方对应于电视接收机I的后侧,图16的下方对应于电视接收机I的前侧。
背光源底板5的底壁51处设置的突起511与板簧47的抵接部47T处设置的孔部4720相嵌合。由此,上框41与液晶模块10相固定。另外,即使液晶模块10的厚度存在偏差,板簧47的抵接部47T也会将液晶模块10向前侧施力,并同时产生前后方向的弹性形变。由此,突起511不会从孔部4720脱离。
[0134]根据电视接收机1,能够在容许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各构件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固定各构件。
板簧47容许各构件的厚度偏差,将液晶模块10的底壁51向前侧施力。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板簧47在将上框41或侧框42、43安装于液晶模块10的情况下,通过由结合部47J产生弹性形变,从而由抵接部47T来按压底壁51。由此,各构件得到固定。
[0135]利用螺钉470S将板簧47与上框41及侧框42、43的后侧部分相固定。螺钉470S的固定力比例如铆接的固定力还要牢固,因此能够降低板簧47从上框41或侧框42、43脱落的可能性。
[0136]此外,要将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认为是用于例示而非用于限制。应当认为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137]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构成要件)可以互相组合,并通过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标号说明
[0138]I 电视接收机
2液晶面板 21 画面
3后壳
4框架体
41上框(框构件)
411榫头
412突起(第二突起)
413螺孔
41、43侧框(框构件)
431榫槽
432突起(第二突起)
44下框(框构件)
411 切口
45第一切口(切口)
46第二切口 47板簧471圆孔(螺钉插通孔、贯通孔)472长空(孔部)
4720孔部
473第一突片(突片)
474第二突片475第三突片47T抵接部47S隔离部47J结合部470S螺钉
5背光源底板(收容体)
51底壁511突起
52侧壁
6反射片材(背光源)
7导光板(背光源)
8光学片材
9边框(框状构件)
10液晶模块
11斜支柱(连结件)
12连结件121切起部100底座
301调谐部(接收部)
【主权项】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模块,该液晶模块具有从前侧依次向后侧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材及背光源;箱状的收容体,该收容体的前侧开口且至少收容该光学片材及背光源;以及框状构件,该框状构件覆盖该液晶模块及收容体的周面侧,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框架体,该框架体沿着所述液晶模块的周缘延伸,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所述液晶模块一侧开口的U字形,并与所述液晶面板、收容体及框状构件局部地相抵接,从而夹持所述液晶模块;以及 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及框架体的相对部分,并进行施力使得该收容体及框架体朝该收容体的厚度方向远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是板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具有孔部, 在与该孔部相对的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设有与该孔部相嵌合的突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体在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部分设有向内侧开口的切口, 所述板簧被设置成将所述切口的一部分或全部阻塞。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孔部内侧的所述板簧的缘部设有突片, 所述突片朝相对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倾斜的后侧延伸。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模块及框架体的主视形状均呈矩形, 所述弹性体设置于与所述收容体的后侧面相对的所述框架体的至少一边。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能促进窄边框化,并且能在容许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各构件的厚度偏差的同时固定各构件。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模块(10);框架体(41);以及板簧(47),其中,该液晶模块(10)具有:从前侧依次向后侧层叠的液晶面板(2)、光学片材(8)及背光源;箱状的收容体(5),该收容体(5)的前侧开口且至少收容该光学片材(8)及背光源;以及框状构件(9),该框状构件(9)覆盖该液晶面板(2)及收容体(5)的周面侧,该框架体(41)沿着液晶模块(10)的周缘延伸,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呈现为朝液晶模块(10)一侧开口的U字形,并与收容体(5)及框状构件(9)局部地相抵接,从而夹持液晶模块(10),该板簧(47)夹设于所述收容体(5)的后侧面及框架体(41)的相对部分,并进行施力使得该收容体(5)及框架体(41)朝该收容体(5)的厚度方向远离。
【IPC分类】G02F1-1333
【公开号】CN104823101
【申请号】CN201380062567
【发明人】野口好久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28日
【公告号】WO2014084302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