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机驱动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由电机驱动的击打棒击打铃盅发出铃声的电机驱动铃。
背景技术:
以下,参照图11、图12对现有的电机驱动铃进行说明。图11为现有的从铃盅2内侧所见的电机驱动铃的俯视图。这种现有的电机驱动铃设有一罩体3,该罩体3固定于铃盅2的安装面2b。罩体3设有收纳部12。在该收纳部12内收纳着电机4。这种现有的电机驱动铃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驱动电机4时,设置于其驱动轴7上的凸轮9旋转,从而设于凸轮9上的偏芯轴8绕驱动轴7的轴线进行圆周运动。这样,通过与偏心轴8连接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0将动力传递至由导向部件6支承、只进行直线运动的击打棒5上。由此,击打棒5在凸轮9旋转运动的同时进行 直线的往复运动,击打铃盅2的内表面I以发出铃声。图12为图11的电机4及击打棒5的连接部分的主视图。如图12所示,现有的电机驱动铃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0在其前端设有呈环状的环状部IOf。并且,在击打棒5的后端设有贯通孔5a。通过将环状部IOf插入该贯通孔5a,实现驱动力传递部件10与击打棒5的连接。然而,由于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前端呈环状,因此需要进行弯折加工,并且由于需要插入呈直线状的贯通孔5a,因此不易组装,组装精度差。此外,由于呈环状部IOf与贯通孔5a的内表面点接触,驱动力传递部件10不易绕着该贯通孔5a转动,导致击打棒5的往复直线运动不顺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击打棒的贯通孔与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直线部的连接,使加工及组装变得容易,提高组装精度,使击打棒的直线往复运动更加顺畅的电机驱动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电机驱动铃,包括铃盅;壳体,该壳体安装于上述铃盅内;电机,该电机安装于上述壳体;凸轮,该凸轮设于上述电机的驱动轴,具有与该驱动轴的轴线平行的偏心轴;中空的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侧壁,中空部分贯通有击打棒;上述击打棒,该击打棒的击打上述铃盅的前端从上述壳体露出;驱动力传递部件,该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前端与上述击打棒的后端连接,后端与上述偏心轴连接,在上述击打棒的后端设有贯通孔,并且上述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前端为呈直线状的直线部,该直线部贯通上述贯通孔。技术方案2所述的电机驱动铃,上述驱动力传递部件为弹簧,上述直线部为该弹簧的前端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电机驱动铃,在击打棒的后端设有贯通孔,并且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前端为呈直线状的直线部,该直线部穿过上述贯通孔。因此,与现有的将上述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前端设为环状的环状部相比,由于无需进行弯折加工,所以加工容易,并且由于呈直线状,所以与上述击打棒的贯通孔的组装容易,能够降低组装上的偏差,提高组装精度。此外,由于呈直线状,所以与现有的环状的环状部相比,直线部更容易在上述贯通孔中摆动,击打棒的直线运动更加顺畅。进而,由于该直线部与击打棒的贯通孔是面接触,所以与现有的环部与贯通孔点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击打棒及驱动力传递部件的耐久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驱动铃的一实施例的图,是从铃盅内侧所见的视图。图2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图,是从图I的A-A线所见的剖面图。图3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构成部件的图,是组装好的击打棒、驱动力传递部件、凸轮以及电机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构成部件的图,是从图3的B-B线所见的视图。图5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图6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构成部件的图,是从图5的C-C线所见的剖视图。图7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图8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组装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电机驱动铃的组装的立体图。图10 (βΓ图10 (C)为表示上述电机驱动铃的击打棒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11为表示现有的电机驱动铃的剖视图。图12为图11的电机4及击打棒5的连接部分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内表面;2…铃忠;2b…安装部;2z…凸部;4…电机;5…击打棒;5a…贯通孔;6…导向部件;6a…导向孔;6b…卡止部;6z…卡合槽;7…驱动轴;8…偏芯轴;9…凸轮;10…驱动力传递部件(弹性体、弹簧);10a…线圈状卷绕部;10b…末端;10z…直线部;12...框体;12a…缺口 ;14…圆盘部件;14a…粘贴面;14b…短突起;14c…长突起;14d…驱动轴孔;15…圆盘部件;15a…驱动轴孔;15b…定位孔;15c…贯通孔;50…盖体;50 '…另外的盖体;50a…电机安装部AOai…电机安装部的切口部;50b…插入孔;50c…卡合突起;50d…安装孔;50e…引线引出口 ;50f…导向部件安装部;50Γ…导向部件安装部的切口部;51…电机安装螺钉;52…盖安装螺钉;53…框体安装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驱动铃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I及图2所示,电机驱动铃大致包括通过击打其内表面I而发出铃声的铃忠
2、安装于铃盅2的内表面I的框体12、覆盖该框体12的盖体50、收纳于该框体12内的电机4、以及由上述电机4的驱动力击打内表面I的击打棒5。铃盅2为圆形器皿形状,中央部具有大致为平坦的内表面I。如图2所示,该铃盅2的内表面I形成为,从中央部至外侧部曲率逐渐增加,位于外周的外周侧壁相对中央部大致为垂直的状态。另外,如图2所示,其大致中央部形成供框体12安装的安装部2b。并且在安装部2b的附近设有两个凸部2z,当后述的框体12安装于上述安装部2b时,这两个凸部2z插入到设于框体12的凹部。如图2及图8所示,框体12呈收纳容器状,一面设有开口,与该开口相对的一侧设有贯通孔,框体安装用螺钉53通过该贯通孔,将框体12安装于铃盅2的安装部2b。上述盖体50为板状,具有与框体12的开口相对应的形状及大小,通过盖安装螺钉52紧固于框体12的开口部分,以实现该盖体50与框体12的密封。为了防漏,优选为,在上述框体12的开口部分与盖体50之间夹入衬垫(未图示)。如图8所示,在盖体50的朝向框体12内部的一侧表面,立设有供后述的电机4安装的两个电机安装部50a、供后述的导向部件6安装的导向部件安装部50f。在其中一个电机安装部50设有供电机4的引线通过的引线引出口 50e。并且在导向部件安装部50f设有供导向部件6插入的插入孔50b。另外,与上述导向部件安装部50f对应地,在框体12的侧壁设有一缺口 12a,该缺 口 12a的大小、形状与上述导向部件安装部50f的相同。当盖体50被安装到该框体12时,导向部件安装部50f恰好与该缺口 12a吻合,以防止灰尘等异物混入框体12内。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导向部件安装部50f、电机安装部50a作为另外部件连接于盖体50的朝向框体12内部的一侧表面,但也可以如图9所不,在盖体50的板面切割出与上述导向部件安装部50f、电机安装部50对应的形状,并将它们向上述朝向框体12内部的一侧表面弯折而形成出导向部件安装部50f、电机安装部50a。此时,在盖体50的板面的向下弯折的部分会出现切口部50f'、50a',因此为了防止灰尘等异物通过这些切口部50f'、50a'混入,优选为在盖体50的上方覆盖另外的盖体50',覆盖这些切口部50f'、50a'以实现密封。进行组装时,如图9所示,优选为,将两张盖体50、50'事先对准后,一并组装到框体12的开口部分,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组装方式。如图I所示,击打棒5为击打铃盅2的大致圆柱状部件,通过固定于盖体50上的导向部件6在其轴线方向上可自由直线运动地支承着。此外,在电机4的驱动轴7(参照图4)上固定着凸轮9,凸轮9具有大致与其轴线平行、并向与该轴线垂直的方向偏移的偏芯轴
8。并且,在击打棒5与偏芯轴8之间设置有将偏芯轴8的围绕驱动轴7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击打棒5的直线运动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0。上述电机4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选定开关等与电源连接,使得安装于驱动轴7上的凸轮9旋转。如图3及图4所示,电机4的驱动轴7上固定有凸轮9,在该凸轮9的偏芯轴8上,可自由旋转地卷绕有线圈状卷绕部10a,卷绕部IOa设置于由弹簧等弹性体构成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一端。该线圈状卷绕部IOa的末端IOb从其与凸轮9接触的部分向外部突出。此外,在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另一端上固定有击打棒5。如图5 图7所示,凸轮9由树脂制成的2枚圆盘部件14及圆盘部件15相互连接或焊接粘合构成。从图5可知,在圆盘部件14上圆形的偏芯轴8以中心偏移的状态与之形成一体,在该偏芯轴8的粘接面14a上形成有2个短突起14b及I个比该短突起14b粗和长的长突起14c,这些突起均形成为朝向与粘接面14a垂直的方向从该粘接面14a突出。此夕卜,在圆盘部件14的中心形成供电机4的驱动轴7贯通的驱动轴孔14d。图6所示的偏芯轴8的厚度t是粘合圆盘部件14与圆盘部件15时形成在这两者间的间隙宽度,是使安装于此的线圈状卷绕部IOa可自由旋转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尺寸。[0035]图7所示的圆盘部件15具有与圆盘部件14相同的外径,其中心形成与圆盘部件14相同内径的驱动轴孔15a。此外,在该圆盘部件15上形成有定位孔15b及贯通孔15c,在驱动轴孔14d与驱动轴孔15a相粘合时供各短突起14b与长突起14c分别插入其中。各短突起14b及各定位孔15b的作用是使驱动轴孔14d与驱动轴孔15a的相对位置完全相符合而进行定位,长突起14c及贯通孔15c的作用25是接受凸轮9的旋转驱动时的力距。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部件10由安装于偏芯轴8的线圈状卷绕部10a、从该线圈状卷绕部IOa突出的末端10b、线圈状的螺旋弹簧部(线圈状卷绕部IOa与直线部IOz之间的部分)及形成直线状的的直线部IOz构成。如图3及图4所示,与该直线部IOz对应地,在击打棒5上、朝向动力传递部件10(弹簧)侧的后端部上形成有与驱动轴7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贯通孔5a。此外,在该贯通孔5a中插通有直线部IOz,驱动力传递部件10相对于击打棒5围·绕贯通孔5a的轴线可自由摆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与击打棒5的贯通孔5a结合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前端设为直线状的直线部ΙΟζ,所以与现有的将上述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前端设为环状的环状部相比,由于无需进行弯折加工,所以加工容易,并且由于呈直线状,所以与上述击打棒5的贯通孔5a的组装容易,能够降低组装上的偏差,提高组装精度。此夕卜,由于呈直线状,所以与现有的环状的环状部相比,直线部IOz更容易在上述贯通孔5a中摆动,击打棒5的直线运动更加顺畅。进而,由于该直线部IOz与击打棒5的贯通孔5a是面接触,所以与现有的环部与贯通孔点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击打棒5及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耐久性。如图I及图8所示,导向部件6大致为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其内部形成有内径比击打棒5的外径略大的导向孔6a,该导向孔6a引导击打棒5在其轴向上作自由的直线运动。如图I及图8所示,在导向部件6的一端形成有向外径方向伸出的凸缘状的卡止部6b。此外,在导向部件6的与上述卡止部6b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卡合槽6z。该卡合槽6z在导向部件6的外周面不是形成为整周,而是形成在多处(本实施例中形成在两处)。此夕卜,在盖体50形成有与该卡合槽6z卡合的卡合突起50c。通过该卡合槽6z与卡合突起50c的卡合,限制导向部件6沿着击打棒5的轴向移动,并且通过将卡合槽6z形成在多处,能够防止该导向部件6旋转。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导向部件6的至少与击打棒5接触的部分由非金属材料构成。或者击打棒5的至少与导向部件6接触的部分由非金属材料构成。在击打棒5的至少与导向部件6接触的部分由非金属材料构成时,可以如图10 Ca)所示,击打棒5整体由树脂构成,也可以如图10 (b)所示,击打棒5的前端5b由金属构成,与导向部件6接触的主体部分5c由树脂构成,还可以如图10 (c)所示,在击打棒5的与导向部件6接触的主体部分套上一圈树脂材料5d。这样,能够防止导向部件6和击打棒5均由金属构成时的接触部分的磨耗、腐蚀,使击打棒5在导向部件6内的直线往复运动更加顺畅。其中,上述非金属材料优选为树脂材料。并且,优选为,上述树脂材料含有润滑剂。以下,参照图8对由上述构成部件构成的电机驱动铃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框体12对准铃盅2的凸部2z置于安装部2b,用框体安装螺钉53将框体12固定于铃盅2的凸部2z处。[0045]然后,使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上述直线部IOz穿过击打棒5的贯通孔5a,以将驱动力传递部件10安装在击打棒5上。然后,在线圈状卷绕部IOa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偏芯轴8上的状态下,将圆盘部件14与圆盘部件15相互贴合,以组装凸轮9。在如此组装的凸轮9的驱动轴孔14d及驱动轴孔15a内压入固定电机4的驱动轴7。此时,由于驱动轴孔14d及驱动轴孔15a的内径比驱动轴7的外径15细,压入后的驱动轴7受驱动轴孔14d及驱动轴孔15a所引起的压迫而产生磨擦力。因此,凸轮9与驱动轴7被固定为一体。接着,将由击打棒5、驱动力传递部件10、凸轮9以及电机4构成的组件中的电机4,用电机安装螺钉51固定于盖体50的电机安装部50a,并使电机4的引线(未图示)从设于另一电机安装部50a的引线引出口 50e引出。 接着,使导向部件6的卡止部6b朝向外部,并且在导向部件6的卡合槽6z与形成于导向部件安装部50f上的卡合突起50c卡合的状态下,将导向部件6插入到形成于该导向部件安装部50f的插入孔50b中。接着,使之前组装好的由电机4、凸轮9、驱动力传递部件10及击打棒5构成的组件中的击打棒5,从导向部件6的导向孔6a穿过,之后用固定有电机4、凸轮9、驱动力传递部件10及击打棒5的盖体50,覆盖框体12的开口部分,并且用盖安装螺钉52通过设于盖体50的安装孔50d,将盖体50固定于框体12。本实施例中,由于将导电部件安装部50f、电机安装部50a均设在盖体50,所以可以事先将电机4、凸轮9、驱动力传递部件10以及击打棒5安装于盖体50,将这些部件形成一个单元,这样,只需将安装有电机4、凸轮9、驱动力传递部件10以及击打棒5的盖体50安装到框体12这一个步骤即可,因此能够大幅提高组装上的便利性。并且,由于对电机4、凸轮9、驱动力传递部件10、击打棒5以及盖体50实施单元化,所以能够以近似完成品的状态,实施最终调整,因此电机驱动铃的性能得到大幅提闻。以下,参照图I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机驱动铃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驱动电机4,使凸轮9与驱动轴7同时旋转,偏芯轴8绕驱动轴7的轴线进行圆周运动。这样,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10将动力传递至由导向部件6支承、只进行直线运动的击打棒5上。由此,击打棒5在凸轮9旋转运动的同时进行直线的往复运动,击打铃盅2的内表面I以发出铃声。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还可作出各种变形及变更,这些变形及变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驱动铃,包括 铃盅(2); 壳体,该壳体安装于所述铃盅(2)内; 电机(4 ),该电机(4 )安装于所述壳体; 凸轮(9),该凸轮(9)设于所述电机(4)的驱动轴(7),具有与该驱动轴(7)的轴线平行的偏心轴(8); 中空的导向部件(6),该导向部件(6)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中空部分贯通有击打棒(5); 所述击打棒(5),该击打棒(5)的击打所述铃盅(2)的前端从所述壳体露出; 驱动力传递部件(10),该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前端与所述击打棒(5)的后端连接,后端与所述偏心轴(8)连接,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击打棒(5)的后端设有贯通孔(5a),并且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前端为呈直线状的直线部(IOz ),该直线部(IOz )贯通所述贯通孔(5a)。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机驱动铃,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件(6)为弹簧,所述直线部(IOz)为该弹簧的前端部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驱动铃。该电机驱动铃包括铃盅(2);由框体(12)和盖体(50)构成的壳体;安装于盖体的电机(4);安装于电机(4)的具有偏心轴(8)的凸轮(9);击打铃盅(2)的内表面的前端从壳体露出的击打棒(5);安装于盖体(50)、且供击打棒(5)贯通的中空的导向部件(6);连接击打棒的后端与偏心轴(8)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0)。在击打棒(5)的后端设有贯通孔(5a),并且驱动力传递部件(10)的前端为呈直线状的直线部(10z),该直线部(10z)穿过贯通孔(5a)。通过直线部(10z)与贯通孔(5a)的连接,加工及组装变得容易,提高了组装精度,并且使击打棒的往复直线运动更加顺畅。
文档编号G10K1/064GK202662277SQ20122020471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池田文男 申请人:东莞可比世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