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743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翅片换热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
技术背景翅片管式换热器,比如冷凝器和蒸发器,在生产过程中的穿管均采用人工的方法实现。手工穿管是将翅片放置在穿管平台上,再拿取管件,用一只手对管件矫正,对准翅片的孔位,另一只手推动管件穿入相应翅片孔内。上述穿管方法劳动强度高,效率偏低,而且容易损坏翅片,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穿管效率低,而且容易损坏翅片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管件支撑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第一端;引导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引导装置具有连接座和与连接座相连的多个引导单元,多个引导单元依次相邻设置。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包括缩口装置,具有用于将管件和引导单元过盈连接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和管件支撑装置之间,第一夹板和/或第二夹板可沿竖直方向运动。进一步地,第一夹板位于第二夹板的上方,第一夹板朝向第二夹板的表面上具有第一缩口槽,第二夹板朝向第一夹板的表面上具有第二缩口槽。进一步地,管件支撑装置为管件夹紧装置,包括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第三夹板和/或第四夹板可沿竖直方向运动。进一步地,第三夹板位于第四夹板的上方,第三夹板朝向第四夹板的表面上具有第一定位槽,第四夹板朝向第三夹板的表面上具有第二定位槽。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包括抓取送料装置,管件通过抓取送料装置从料盒移动至管件支撑装置处,抓取送料装置包括抓取机械手,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包括压板,其下表面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固定槽;转轴,可转动地穿设在压板内,转轴的第一端位于固定槽内并具有夹持凸缘,转轴的第二端穿过压板向上延伸;第一驱动装置,与转轴驱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齿轮,套设在转轴的第二端外部且与转轴过盈配合;齿条,与齿轮哨合;第一气缸,其活塞杆与齿条连接。进一步地,抓取送料装置还包括导轨,其延伸方向垂直于引导装置的引导单元的延伸方向,抓取机械手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导轨上并且可沿导轨移动。进一步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板;第一板链传送机构,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板上。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包括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包括下层传送装置,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下方,下层传送装置包括下层支撑板和位于下层支撑板上的第二板链传送机构;两个可升降传送装置,分别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两侧,可升降传送装置包括可升降支撑板和位于可升降支撑板上的第三板链传送机构。进一步地,第一板链传送机构、第二板链传送机构和第三板链传送机构结构相同,均包括驱动转轴,至少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每根驱动转轴设有至少两个板轮;板链,至少两个且相互平行设置,各板链设置在与驱动转轴垂直的平面,每个板链均套设在多个驱动转轴的对应位置的板轮上。进一步地,可升降支撑板上还穿设有多个导柱,可升降支撑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包括翅片整理装置,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上方,翅片整理装置包括整理板;整理板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安装板;第三气缸,安装在固定安装板上,第三气缸的活塞杆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活动安装板;第四气缸,安装在活动安装板上,第四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与整理板连接。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包括推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在管件支撑装置的外端。进一步地,引导单元为针状、杆状或管状。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管件支撑装置和引导装置,其中,管件支撑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第一端;引导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引导装置具有连接座和与连接座相连的多个引导单元,多个引导单元依次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在使用时,先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上,将管件放置在管件支撑装置上,然后利用引导装置的引导单元朝向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运动,穿过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翅片孔并穿入管件内。而后,引导单元缩回,手动或利用推动装置使得管件与引导单元同步运动,引导单元牵引管件穿入翅片孔以完成翅片换热器的穿管。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同时穿入多根管件,有效地提高了穿管效率,通过引导单元的引导,不易损坏翅片。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俯视布局示意图,图中隐藏了翅片整理装置;图3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抓取机械手和管件夹紧装置的配合示意图;[0025]图4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抓取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抓取机械手的剖视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的抓取机械手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的可升降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翅片整理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的翅片整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翅片专用工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引导装置、缩口装置、管件夹紧装置和推动装置的布置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1的引导装置、缩口装置、管件夹紧装置和推动装置的配合的侧视示意图;图13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穿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及图14示出了图I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穿管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管件支撑装置和引导装置,其中,管件支撑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第一端;引导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引导装置具有朝向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可移动地设置的连接座和与连接座相连的多个引导单元,多个引导单元依次相邻设置。上述管件可以为U型管或者直管。本实施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在使用时,先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上,将管件放置在管件支撑装置上,然后利用引导装置的引导单元朝向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运动,穿过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翅片孔并穿入管件内。而后,引导单元缩回,手动或利用推动装置使得管件与引导单元同步运动,引导单元牵引管件穿入翅片孔以完成翅片换热器的穿管。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同时穿入多根管件,有效地提高了穿管效率,通过引导单元的引导,不易损坏翅片。优选地,为了方便插入至管件内,引导单元12的端部朝向外端逐渐收缩地延伸。引导单元为针状、杆状或管状。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引导装置10、缩口装置20、管件夹紧装置30(形成管件支撑装置)、抓取送料装置40、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50、翅片整理装置60和推动装置70。下面将对上述结构及其作用作具体的说明。如图3和图11所示,缩口装置20具有用于将管件和引导单元12过盈连接的第一 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和管件夹紧装置30 (管件支撑装置)之间,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其中之一固定,另一个可沿竖直方向运动。如图3所不,第一夹板21位于第二夹板22的上方,第一夹板21朝向第二夹板22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缩口槽,第二夹板22朝向第一夹板21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缩口槽。第一缩口槽和第二缩口槽均为截面为半圆形的槽,第一缩口槽和第二缩口槽的直径略小于管件的直径,这样可以在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朝向彼此运动的夹紧过程中实现对管件的外径的微小变形,从而实现管件和引导单元12的过盈连接。优选地,第一夹板21由气缸21a驱动,第二夹板22由气缸22a驱动。如图3和图11所示,管件夹紧装置30 (管件支撑装置),一方面用于固定管件,另一方面,当管件为U型管时用于修整其的关键尺寸。由于U型管在折弯下料、物流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从而会增加自动穿管的难度,通过U型管夹紧装置30对U型管的关键尺寸(U型管的两根直管段之间的距离,即U型管的两根平行的管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进行自 动修整,强制使其接近理论值,以降低穿入翅片时的阻力,便于实现自动穿管。管件夹紧装置30包括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缩口装置20和管件支撑装置之间的第三夹板31和第四夹板32,当然也可以是第三夹板31和第四夹板32其中之一固定,另一个可沿竖直方向运动。第三夹板31位于第四夹板32的上方,第三夹板31朝向第四夹板32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定位槽,第四夹板32朝向第三夹板31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定位槽。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均为截面为半圆形的槽,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的直径等于管件的直径,多个第一定位槽中用于夹持一个管件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定位槽之间的距离为标准距离(符合标准的关键尺寸),这样,在第三夹板31和第四夹板32朝向彼此运动的夹紧过程中实现对管件的关键尺寸进行自动修整。优选地,第三夹板31由气缸31a驱动,第四夹板32由气缸32a驱动。如图2至图6所示,抓取送料装置40,位于管件支撑装置的远离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一端,用于将管件从料盒移动至管件夹紧装置30 (管件支撑装置)处。如图2所示,管件经收集存储在专用的料盒内,抓取送料装置40用于从料盒中抓取管件,将管件运送至管件夹紧装置30处,而后,由管件夹紧装置30的第三夹板31和第四夹板32将管件夹持住,抓取送料装置40将管件释放。抓取送料装置40包括抓取机械手和导轨。抓取机械手可由气缸驱动使其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抓取机械手包括压板41、转轴42和第一驱动装置。压板41的下表面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固定槽411 ;转轴42可转动地穿设在压板41内,转轴42的第一端位于固定槽411内并具有夹持凸缘421,转轴42的第二端穿过压板41向上延伸;第一驱动装置与转轴42驱动连接。夹持凸缘421的结构参见图5和图6,夹持凸缘421呈部分圆盘形,其对称的位置具有两个切面,该夹持凸缘4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管件的直管段时将管件夹持,当夹持凸缘4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管件的直管段时将管件松开。转轴42中部具有定位凸缘422,安装时先将转轴42的第一端插入压板41的通孔中,直至定位凸缘422与压板41上表面接触,再将夹持凸缘421与转轴42的第一端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螺接。抓取送料装置40抓取管件数量可根据需求而定,具体地,通过压板41下表面设置的固定槽411的个数决定。第一驱动装置可以是电机,第一驱动装置也可以优选包括齿轮431、齿条432和第一气缸433。齿轮431套设在转轴42的第二端外部且与转轴42过盈配合;齿条432与齿轮431啮合;第一气缸433的活塞杆通过L形连接板与齿条432连接。第一气缸433通过驱动齿条432运动,带动齿轮431,实现转轴42的90°转动,进而实现管件的自动抓取和释放。如图2所示,抓取送料装置的导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引导装置10的引导单元12的延伸方向,抓取机械手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导轨上并且可沿导轨左右移动。这样,可以沿导轨延伸方向设置两个以上的料盒,抓取机械手沿导轨方向的移动可以通过气缸实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可以仅包括用于支撑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支撑板,由人工进行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上料和下料。优选地,如图2和图7所示,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板和第一板链传送机构,其中,翅片换热器支撑板固定设置,第一板链传送机构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板上。板链传送机构可以使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自动的沿一定方向运动。方便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上下料。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使上料和下料在同一个工位完成,对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上料和下料装置进一步优化,可实现翅片换热器的自动循环,只需一个人就可完成上料和下料动作。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包括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50,其包括下层传送装置和两个可升降传送装置51。下层传送装置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下方,下层传送装置包括下层支撑板和位于下层支撑板上的第二板链传送机构;两个可升降传送装置51分别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两侧,可升降传送装置51包括可升降支撑板511和位于可升降支撑板上的第三板链传送机构。如图2所示,将两个可升降传送装置51中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左侧的称为第一可升降传送装置,位于右侧的称为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第一可升降传送装置和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均具有两个工作位置,第一工作位置是可升降支撑板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翅片换热器支撑板高度相同;第二工作位置是可升降支撑板与下层传送装置的下层支撑板高度相同。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50的工作过程如下第一可升降传送装置和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均位于第一工作位置,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放置在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上,通过第三板链传送机构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向左运送至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处,然后进行穿管操作,当穿管操作结束后,第一板链传送机构将穿好管的翅片换热器向左运送至第一可升降传送装置上,此时第一可升降传送装置的可升降支撑板下降从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此时,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的可升降支撑板下降也从第一工作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穿好管的翅片换热器被向右传送至下层支撑板进而传送至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的可升降支撑板上,然后,第二可升降传送装置从第二工作位置上升至第一工作位置进行人工下料,下料后,再在此位置进行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上料,从而通过自动循环,完成上料和下料的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下料的操作也可以在穿管完成后的任一时间和位置进行。 第一板链传送机构、第二板链传送机构和第三板链传送机构结构相同,它们均包括驱动转轴512和板链514,驱动转轴512为至少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每根驱动转轴512 在其两端端部各设有一个板轮513 ;板链514为至少两个且相互平行设置,各板链514设置在与驱动转轴512垂直的平面,每个板链514均套设在多个驱动转轴512的对应位置的板轮513上。驱动转轴512通过位于中部的电机驱动链传动系统带动。为了保持可升降支撑板在上下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性,可升降支撑板511上还穿设有多个导柱515,可升降支撑板511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气缸516的活塞杆,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由第二气缸516驱动可升降支撑板的上升和下降。翅片换热器的的单件翅片壁厚仅为O. 105mm,若干件翅片经物流中转会发生排列不整齐,孔位错乱等现象,影响自动穿管。为此,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的改进,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还还包括翅片整理装置,用于自动对待穿管翅片进行整理收拢,保证各层翅片孔不会发生较大的错位现象,以保证穿管的顺畅性。如图8和图9所示,翅片整理装置60位于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上方,翅片整理装置60包括整理板61和整理板驱动装置,上述整理板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安装板62、第三气缸63、活动安装板64和第四气缸65。第三气缸63安装在固定安装板62上,第三气缸63的活塞杆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气缸63的活塞杆连接有活动安装板64,第四气缸65安装在活动安装板64上,第四气缸65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第四气缸65的活塞杆与整理板61连接。第四气缸65用于实现整理板61竖直方向的移动,第三气缸63实现整理板61水平方向的移动。由于翅片为若干件壁厚为O. 105mm的铝箔叠放在一起,经过物流中转会发生错乱,一般需要先手工穿一根或两根管件将它们定位。定位后的翅片在与整理板接触后可以保持竖直状态,以保证穿管的顺畅性。图10示出了翅片专用工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专用工装板80用于放置翅片组件2,前后两侧安装移动式定位板,便于定位不同孔数的翅片,穿管方向定位板按照管件分步设计避位孔,孔位直径比管件直径大I. 5至2mm,以便于管件的顺利穿入。参见图11和图12,穿管过程主要由引导装置10、缩口装置20和推动装置70配合完成。其中,推动装置70可移动地设置在管件支撑装置的外端,推动装置70优选为阻尼块。使用时,管件由抓取送料装置40抓取后送至管件夹紧装置30处由管件夹紧装置30将管件夹持,此时管件的自由端端部位于缩口装置20的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之间,由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50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2运送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上。然后利用引导装置10的引导单元12朝向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2运动,穿过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2的翅片孔并穿入管件I内。而后,利用缩口装置20对管件的外径进行微小变形,从而实现管件和引导单元12的过盈连接。引导单元12缩回,推动装置70与引导单元12同步运动,弓丨导单元12带动管件穿入翅片孔以完成翅片换热器2的穿管,当穿管快结束时加快引导单元12的速度使得引导单元12与管件I分离。图13示出了上述的翅片换热器的穿管装置的穿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的穿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上,将管件放置在管件支撑装置上。在SlO的步骤中,可以通过手工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上,并将管件放置在管件支撑装置上。S20:利用引导装置的引导单元朝向翅片换热器运动,穿过翅片换热器的翅片孔并穿入管件内。S30 :引导单元缩回,牵引管件穿入翅片孔以完成翅片换热器的穿管。如图14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除了图13示出的步骤外,还包括在SlO的步骤中,利用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将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运动至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上,利用抓取送料装置将管件从料盒移动至管件支撑装置上。优选地,在利用引导装置的引导单元朝向所述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运动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当管件为U型管时,利用管件夹紧装置夹持所述U型管,以修整U型管、的两根直管段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在利用引导装置的引导单元朝向翅片换热器运动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手工在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内穿入定位管件以对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翅片进行定位,由于翅片为若干件壁厚为O. 105mm的铝箔叠放在一起,经过物流中转会发生错乱,一般需要先手工穿一根或两根管件将它们定位。利用翅片整理装置沿待穿管的翅片换热器的翅片的堆叠方向对 翅片进行整理。通过手动定位后的翅片在进行翅片整理步骤后可以保持竖直状态,以保证穿管的顺畅性。优选地,在引导单元缩回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缩口装置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互靠近并对管件进行缩口并使管件和弓I导单元过盈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 管件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第一端; 引导装置(10),设置在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所述引导装置(10)具有连接座(11)和与所述连接座相连的多个引导单元(12),多个所述引导单元(12)依次相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缩口装置(20),具有用于将管件和所述引导单元(12)过盈连接的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所述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设置在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和管件支撑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夹板(21)和/或第二夹板(22)可沿竖直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21)位于所述第二夹板(22)的上方,所述第一夹板(21)朝向所述第二夹板(22)的表面上具有第一缩口槽,所述第二夹板(22)朝向所述第一夹板(21)的表面上具有第二缩口槽。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支撑装置为管件夹紧装置(30),包括第三夹板(31)和第四夹板(32),所述第三夹板(31)和/或第四夹板(32)可沿竖直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板(31)位于所述第四夹板(32)的上方,所述第三夹板(31)朝向所述第四夹板(32)的表面上具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四夹板(32)朝向所述第三夹板(31)的表面上具有第二定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抓取送料装置(40),所述管件通过所述抓取送料装置(40)从料盒移动至所述管件支撑装置处,所述抓取送料装置(40)包括 抓取机械手,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包括 压板(41),其下表面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固定槽(411); 转轴(42),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压板(41)内,所述转轴(42)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槽(411)内并具有夹持凸缘(421),所述转轴(42)的第二端穿过压板(41)向上延伸; 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转轴(42)驱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 齿轮(431),套设在所述转轴(42)的第二端外部且与所述转轴(42)过盈配合; 齿条(432),与所述齿轮(431)啮合; 第一气缸(433),其活塞杆与所述齿条(43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送料装置还包括 导轨,其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引导装置(10)的引导单元(12)的延伸方向,所述抓取机械手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导轨上并且可沿所述导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包括 翅片换热器支撑板; 第一板链传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翅片换热器上下料装置(50),包括 下层传送装置,位于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下方,所述下层传送装置包括下层支撑板和位于所述下层支撑板上的第二板链传送机构; 两个可升降传送装置(51),分别位于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两侧,所述可升降传送装置(51)包括可升降支撑板(511)和位于所述可升降支撑板上的第三板链传送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链传送机构、所述第二板链传送机构和第三板链传送机构结构相同,均包括 驱动转轴(512),至少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每根所述驱动转轴(512)设有至少两个板轮(513); 板链(514),至少两个且相互平行设置,各所述板链(514)设置在与所述驱动转轴(512)垂直的平面,每个所述板链(514)均套设在多个所述驱动转轴(512)的对应位置的板轮(513)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支撑板(511)上还穿设有多个导柱(515),所述可升降支撑板(511)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气缸(516)的活塞杆,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翅片整理装置(60),位于所述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上方,所述翅片整理装置¢0)包括 整理板(61); 整理板驱动装置,包括 固定安装板(62); 第三气缸(63),安装在所述固定安装板¢2)上,所述第三气缸¢3)的活塞杆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气缸(63)的活塞杆连接有活动安装板(64); 第四气缸(65),安装在所述活动安装板¢4)上,所述第四气缸¢5)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气缸¢5)的活塞杆与所述整理板¢1)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装置(7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管件支撑装置的外端。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单元(12)为针状、杆状或管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包括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管件支撑装置,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第一端;引导装置(10),设置在翅片换热器支撑装置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引导装置(10)具有连接座(11)和与连接座相连的多个引导单元(12),多个引导单元(12)依次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穿管装置有效地提高了穿管效率,通过引导单元的引导,不易损坏翅片。
文档编号B23Q7/04GK202367407SQ20112057442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冯澜, 孙秋元, 尹显椿, 张安东, 白建文, 符众, 赖丽娟, 邱雄胜, 钟勇, 黄溪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