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热管在电子设备散热的应用越来越广,包括手机及平板电脑等薄的设备,为了满足客户对于散热空间限制的要求,通常都需要把热管厚度做的很薄,那么如何把热管压扁到很薄的厚度,并且保证热管制作工艺的良率及稳定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热管的热压工序是把待加工热管放在一个带有热管形状的热压凹槽2´的平板型模具1´中,热压凹槽2´的深度等于待加工热管要压扁的厚度,然后把待加工热管及平板型模具1´一起放入热压机床中压扁。但是在超薄热管的热压过程中,由于热压凹槽2´深度等于待加工热管需要压扁的厚度,所以热压凹槽2´的深度很浅,待加工热管压下去容易压到热压凹槽2´轮廓的外面,造成热管的压模不良及造成平板型模具1´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该模具不仅能够解决超薄热管在热压工序中产生的压模现象,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良率,保证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该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在所述下模上设有一个与待加工热管形状相同的凹槽,在所述下模设有两个定位块,在所述上模上设有一个与凹槽位置和形状相对应的凸台,在所述上模上设有与定位块一一对应的定位孔。
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中,所述定位块为圆柱形。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均位于下模的中轴线上,且定位块之间的连线与凹槽的直线部分平行。
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中,所述凹槽的开口深度为待加工热管直径尺寸的75%~80%。
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中,所述凸台的高度等于凹槽深度减去待加工热管的厚度。
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中,所述的待加工热管形状包括“一” 字形、“L” 形、“S” 形 、“Z”形、“V” 形、“η”形和“ ㄇ”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分上模和下模两部分,并且凹槽深度等于热管直径尺寸的75%~80%,不管热管压扁厚度多薄,都不用担心因凹槽深度太浅导致热管压模现象的发生,能够有效地提高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良率。
二、本实用新型分上模下模两部分,并且下模凹槽深度等于热管直径尺寸的75%~80%,不管热管压扁厚度多薄,都可以在压扁前保证待加工热管放置在凹槽中央部位,增加热管压扁厚度的准确性。
三、本实用新型中定位块和定位孔的设置,能够有效地辅助上模和下模位置对齐,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板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以求更为清楚明了地理解其结构类型和使用方式,但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该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在所述下模1上设有一个“η”形凹槽3,所述凹槽3的形状还可以是“一” 字形、“L” 形、“S” 形 、“Z”形、“V” 形和“ ㄇ”形,但不局限于上述形状,凹槽3形状与待加工热管的形状保持一致,保证良好的热压精度,所述凹槽3的开口深度为待加工热管直径尺寸的75%~80%,不管热管压扁厚度多薄,都不用担心因凹槽深度3太浅导致热管压模现象的发生,能够有效地提高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良率,同时也可以在压扁前保证待加工热管放置在凹槽3中央部位,增加热管压扁厚度的准确性。
在所述上模2上设有一个与凹槽.3位置和形状相对应的凸台4,所述凸台4的高度等于凹槽3深度减去待加工热管的厚度。
在所述下模1设有两个定位块5,在所述上模2上设有与定位块5一一对应的定位孔6,所述定位块5为圆柱形,所述定位块5均位于下模1的中轴线上,且定位块5之间的连线与凹槽3的直线部分平行,能够有效地辅助上模2和下模1位置对齐,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使用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待加工热管放入下模的凹槽内;
第二步:通过定位块和定位孔相配合,将上模和下模对齐压紧为一个整体;
第三步:将上一步骤中得到的整体结构放入热压机床中进行超薄热管热压;
第四步:将热压完毕后的模具取出,拆开,取出压扁后的热管;
第五步:将模具收起放好,以待下次使用。
毫无疑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超薄热管热压工序的模具除了上述实施例中讲述的类型和方式以外,还包括其他类似的结构组成方式和固定连接方式。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其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变换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