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压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532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压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型模具,尤其是一种组合式压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压板成型模具的设计中,模具上模、下模的尺寸都是根据所压工件的外形尺寸来决定。设计时,上、下模具一般制作成单独的一个整体,该方式制作简单,方便。但是遇到所压工件外形不达标,要对模具尺寸进行修改时则往往因为其都是一个整体,一旦改动过大就会造成模具的整体报废,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另外,模具中上、下模因为是整体设计,其尺寸一般是不可调的状态,其所压工件的尺寸就是一一对应,使用范围很受限。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200820131108.4提出一种折弯模具,包括一上模和一下模,该下模包括一个凹模底座,该凹模底座的上方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凹模调节块,该二个凹模调节块之间形成一凹模,该凹模的开口宽度通过该凹模调节块为能调节设置;每个该凹模调节块包括一个侧块,该侧块固定连接在该凹模底座上,该侧块靠近该凹模的一面连接有一个可移动设置的凹模镶块;该侧块与该凹模镶块之间容置有至少一个垫片;每个该凹模调节块可移动地连接在该凹模底座上方;该凹模底座上沿着该凹模的开口宽度的方向设有一条T型槽,每个该凹模调节块上设有一个紧固件,该紧固件的一端设入该T型槽内,另一端连接在该凹模调节块的上方。但是该侧块与底座之间通过螺栓连接,长期使用容易使得螺栓松动或断裂,给模具加工带来较大误差;该模具下模结构复杂,拆卸极为不便,影响工作效率;该模具纵向不能调节,当工件过长时无法完成压模;模具没有工件提升装置,过重的工件完成压模后无法拿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组合式压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组合式压型模具,包括联接座、上模和放置工件的下模,所述联接座包括第一联接座、第二联接座,第一联接座、第二联接座和上模从上自下依次连接,所述下模包括一凹槽底座,凹槽底座内侧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支撑板、垫板,通过调节第二联接座的高度实现对上模高度的调节,通过调节垫板厚度对凹槽底座宽度的调节,适用于不同高度尺寸和不同弯型角度的工件,提高模具通用性,另外在工件压型试验中,由于其尺寸可调,大大降低了模具试制的成本。

所述第一联接座、第二联接座、上模依次通过螺栓连接,垫板和支撑板依次通过螺栓和下模连接,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可方便更换联接座和垫板。

所述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直角槽,直角槽内设置有避免工件外壁磨损的圆棒,所述圆棒和工件接触,圆棒直径和长度与直角槽相匹配,圆棒可以将模具和工件之间的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少工件的表面受损。

所述上模设置有一贯穿于整个上模的主轴,主轴和凹槽底座内侧平行,主轴下方设置有副轴,主轴和副轴之间通过连接板活动连接,所述主轴和上模固定连接,连接板和副轴可拆卸,方便压型后通过副轴取出工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第二联接座的高度实现对上模高度的调节,通过调节垫板厚度对凹槽底座宽度的调节,适用于不同尺寸和不同弯型角度的工件,提高模具通用性,另外在工件压型试验中,由于其尺寸可调,大大降低了模具试制的成本;圆棒可以将模具和工件之间的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少工件的表面受损;主轴、副轴、连接板配合可以轻松的将工件取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中标记为:1、联接座;2、上模;3、下模;4、第一联接座;5、第二联接座;6、凹槽底座;7、支撑板;8、垫板;9、直角槽;10、圆棒;11、主轴;12、副轴;13、连接板;14、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压型模具,包括联接座1、上模2和放置工件14的下模3,所述联接座1包括第一联接座4、第二联接座5,第一联接座4、第二联接座5和上模2从上自下依次连接,所述下模3包括一凹槽底座6,凹槽底座6内侧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支撑板7、垫板8,通过更换第二联接座5实现对上模2高度的调节,通过更换垫板8实现对凹槽底座6宽度的调节,第一连接座4上方连接动力设备。

所述第一联接座4、第二联接座5、上模2依次通过螺栓连接,支撑板7和垫板8依次通过螺栓和下模2连接。

所述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直角槽9,直角槽9内设置有避免工件外壁磨损的圆棒10,所述圆棒10和工件14接触,圆棒10直径和长度与直角槽9相匹配。

所述上模2设置有一贯穿于整个上模2的主轴11,主轴11和凹槽底座6内侧平行,主轴11下方设置有副轴12,主轴11和副轴12之间通过连接板13活动连接,所述主轴11和上模2固定连接,连接板13和副轴12可拆卸。

需要压型时,将工件14平方在下模3上方,可更换第二连接座5来调节上模2的高度,以此达到工14件所需的高度,可更换垫板8来调节底座凹槽6的宽度,以此达到工件14所需弯型的角度,调节完毕后,动力设备作用于模具,完成工件14的弯型,弯型完成后,连接板13连接到主轴11,副轴12从工件14下方穿过,通过连接板13和主轴11连接,动力设备提升带动工件14的取出,以此完成整个过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