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4633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制造技术,具体是一种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电阻焊(接触焊)是通过电极对组合后焊件施加压力利用电流通过接头接触面及邻近区域生产的电阻热进行焊接,其中焊接电流、焊接压力、焊接(放电)时间,是电阻焊接的三大重要参数。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是电阻焊焊接压力传输的关键部件,特别是在焊接时随着焊点熔合时的变化而保持电极压力的稳定,更是体现高质量焊接的重要指标。

最常用的电阻焊电极加压方式是采用气缸驱动。为了使电极施加压力时运行平稳,避免产生大的冲击,通常是在气缸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装有进气节流式(或者排气节流式)速度控制阀,甚至还有的加装了SSC阀(气缸缓启阀),这些措施虽然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却导致电极在整个行程上的运动受到了限制,这就有可能为了得到有效缓冲,使得工作节拍变慢,而更大的问题是在焊接时随着焊点熔合的变化,电极压力不能迅速响应调整(因其受气路节流影响,气缸的随动性能不好),从而对焊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这正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包括活塞轴、气缸座、气缸筒、气缸盖、活塞、轴套、活塞密封圈、活塞轴用密封圈、O形密封圈、拉杆、内六角紧定螺钉和电极,所述活塞与活塞轴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中间位置设有轴套,活塞轴安装在气缸座的孔里可以作上下滑动,活塞和气缸筒连接有活塞密封圈密封,气缸筒和气缸盖通过拉杆与气缸座和电极等连接成一个电极加压机构整体,在活塞轴适当位置上开有四条通气槽,活塞轴下端通过过渡组件与电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套内、外柱面各开有环形气路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套与活塞轴之间安装有O形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轴和气缸座之间通过活塞轴用密封圈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缸盖上开有一个进(排)气口直接与气缸上气室连通,气缸座上开有二个进(排)气口B和进(排)气口C分别与气缸下气室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其中一个进(排)气口C上用一个内六角紧定螺钉作封堵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通过改进气缸内部的结构以及气路的控制原理,既能有效缓解电极的冲击力,而电极的随动性能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与原有装置相对比,安装尺寸、使用条件、适用范围等都基本一致,完全可以此实用新型装置来取代,经过试验和实际应用证明:在相同的焊接参数和工作节拍下,电极的冲击减少了1/2,电极的使用寿命延长3倍多,焊点的质量得到提高,焊点的拉剪力提升了23%。焊接电流、焊接压力、焊接(放电)时间,是电阻焊接的三大重要参数,改进研制实用新型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能有效解决电极冲击与电极压力随动性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提高电阻焊焊点的质量,为电阻焊的应用提供更有优势的电极加压装置,同时也为电阻焊接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左视图;

图3为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立体图;

图4为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中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包括活塞轴1、气缸座2、气缸筒3、气缸盖4、活塞5、轴套6、活塞密封圈7、活塞轴用密封圈8、O形密封圈9、拉杆10、内六角紧定螺钉11和电极12,所述活塞5与活塞轴1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5中间位置设有轴套6,轴套6内、外柱面各开有环形气路通道,轴套6与活塞轴1之间安装有O形密封圈9,活塞轴1和气缸座2之间通过活塞轴用密封圈8密封连接,活塞轴1安装在气缸座2的孔里可以作上下滑动,活塞5和气缸筒3连接有活塞密封圈7密封,气缸筒3和气缸盖4通过拉杆10与气缸座2和电极12等连接成一个电极加压机构整体,其中气缸盖4上开有一个进(排)气口A19直接与气缸上气室连通,气缸座2上开有二个进(排)气口B20和进(排)气口C21分别与气缸下气室连通,在其中一个进(排)气口C12上用一个内六角紧定螺钉11作封堵调节,在活塞轴1适当位置上开有四条通气槽,活塞轴1下端通过过渡组件与电极12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常电磁换向阀14在初始位置(失电时)使接通的气源从气缸座2上的二个进(排)气口B和C进入到气缸下气室,驱使活塞5与活塞轴1处于气缸的上气室最顶部,气缸上气室的气体直接经气缸盖4上的一个进(排)气口A通过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排出。正常工作时电磁换向阀14通电切换位置,气源从气缸盖4上的一个进(排)气口A进入到气缸上气室,同时通过活塞5驱动活塞轴1 向下运行,由于这时与气缸下气室连通的进(排)气口B上有两路并联的气路与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连通,其中一条并联的气路B1上安装有单向阀16,气体不能从此通过,而另一条并联的气路B2上安装有压力释放阀15,只有气缸下气室压力超过压力释放阀15设定的压力值,气体才能从此通过,否则此路仍不可导通;另一进(排)气口C上也有两路并联的气路与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连通,其中一条并联的气路C1是从气缸下气室经过内六角紧定螺钉11调节好一定的通气缝隙后与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连通,另一条并联的气路C2是从活塞轴1上的四条通气槽(处在某一位置时)可通过轴套6与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连通;由于气缸启动时活塞5与活塞轴1仍处于气缸的上气室最顶部,活塞轴1上的四条通气槽仍未能通过轴套6与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形成连通,所以此时气缸下气室只能从进(排)气口C调定的通气缝隙向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排气,因此气缸下气室会形成一定的背压,气缸活塞5便会缓慢地下行,有效避免了冲击产生,通过调节内六角紧定螺钉11可改变通气缝隙的大小,从而控制活塞5初始下行速度;随着活塞5下行到一定位置时(例如气缸行程的1/2),活塞轴1上的四条通气槽通过轴套6将下气室与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直接连通,气缸下气室的背压会随即消失,排气通道顺畅,活塞5下行不受阻碍,随动性能好,对焊接质量极为有利。当气缸返程复位时,电磁换向阀14失电复位,气源同时通过单向阀16和轴套6的通气道,分别从气缸座2上的二个进(排)气口B和C快速地进入到气缸下气室,驱动活塞5和活塞轴1快速上升到气缸的上气室最顶部,直到碰到气缸盖上的缓冲胶垫后停止。由于这时从B口进入到气缸下气室的进气通道畅通无阻,虽然从C口进入气缸下气室的进气通道会随着活塞上升而逐渐变小,但并不会影响到活塞5和活塞轴1仍然快速上升。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是否在电磁换向阀14的排气口加装排气节流式速度控制阀,控制气缸返程的速度。

综上所述,原有技术的电极气动加压装置,只是在气缸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装有进气节流式(或者排气节流式)速度控制阀,对电极进程速度进行全程限制,不能有效解决电极冲击与电极压力随动性之间的矛盾,本实用新型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通过改进气缸内部的结构以及气路的控制原理,既能有效缓解电极的冲击力,而电极的随动性能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与原有装置相对比,安装尺寸、使用条件、适用范围等都基本一致,完全可以此实用新型装置来取代,经过试验和实际应用证明:在相同的焊接参数和工作节拍下,电极的冲击减少了1/2,电极的使用寿命延长3倍多,焊点的质量得到提高,焊点的拉剪力提升了23%。焊接电流、焊接压力、焊接(放电)时间,是电阻焊接的三大重要参数,改进研制实用新型电阻焊电极气动加压缓冲装置,能有效解决电极冲击与电极压力随动性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提高电阻焊焊点的质量,为电阻焊的应用提供更有优势的电极加压装置,同时也为电阻焊接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