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5903发布日期:2019-04-23 21:2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辊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压装置。



背景技术:

当下,各大车厂对电动汽车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池能量密度,电池能量密度越大,相同重量下电池容量越大,汽车单次充电所能行驶的里程也会相应增加。

电池包括极片,而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需要对极片进行辊压。参照图8,现有的极片(带材s的一种)包括基材s1和设置在基材s1上的覆层s2,基材s1具有露出的空白区s11以及被覆层s2覆盖的覆盖区s12。但是,在辊压过程中,基材s1的空白区s11并未受到压力,也就不会伸长,而基材s1的覆盖区s12则会产生压延伸长,因此导致基材s1不同区域的延伸率不同,基材s1的空白区s11容易打皱,且会造成极片的收卷不齐,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下一步工序的加工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压装置,其能改善带材的基材延展的一致性,避免基材的空白区打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辊压装置,其包括用于辊压带材的辊压机构。带材包括基材和覆层,基材具有露出的空白区以及被覆层覆盖的覆盖区,空白区和覆盖区均沿纵向延伸并沿横向交替。辊压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用于辊压基材的覆盖区以及覆层。其中,辊压机构还包括:第三压辊,设置在第一压辊的上游或下游,且第三压辊和第一压辊用于辊压基材的空白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当需要辊压带材时,牵引带材穿过第一压辊和第三压辊之间的辊缝以及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之间的辊缝;基材的覆盖区和覆层会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辊压下延展变形,而基材的空白区会在第一压辊和第三压辊的辊压下延展变形,因此,基材在经过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辊压以及第一压辊和第三压辊的辊压之后,整体的延展率一致或接近,从而避免基材的空白区打皱或翘起。另外,基材所经受两次辊压过程同时利用了第一压辊,简化了辊压机构的结构,节约空间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辊压装置的示意图。

图2至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辊压装置的辊压机构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至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辊压装置的辊压机构的第三压辊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带材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辊压机构3收卷机构

11第一压辊4张力调节机构

12第二压辊5纠偏机构

13第三压辊s带材

131第三辊体s1基材

132第三凸部s11空白区

14支撑辊s12覆盖区

15驱动组件s2覆层

16第四压辊r导向辊

2放卷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辊压装置。

参照图1至图8,根据本发明的辊压装置包括用于辊压带材s的辊压机构1。带材s包括基材s1和覆层s2,基材s1具有露出的空白区s11以及被覆层s2覆盖的覆盖区s12,空白区s11和覆盖区s12均沿纵向延伸并沿横向交替。辊压机构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用于辊压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覆层s2。其中,辊压机构1还包括:第三压辊13,设置在第一压辊11的上游或下游,且第三压辊13和第一压辊11用于辊压基材s1的空白区s11。

当需要辊压带材s时,牵引带材s穿过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的辊缝以及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之间的辊缝(穿过的顺序依照第三压辊13的位置而定);基材s1的覆盖区s12和覆层s2会在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的辊压下延展变形,而基材s1的空白区s11会在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辊压下延展变形,因此,基材s1在经过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的辊压以及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辊压之后,整体的延展率一致或接近,从而避免基材s1的空白区s11打皱或翘起。另外,基材s1所经受两次辊压过程(即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的辊压以及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辊压)同时利用了第一压辊11,简化了辊压机构1的结构,节约空间并降低成本。

带材s从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穿过时,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既可以辊压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覆层s2,也可以不辊压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覆层s2,依需求而定。优选地,带材s从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穿过时,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覆层s2不受辊压。

第三压辊13为从动辊。由于第三压辊13没有直接与传动部件连接,可以更快速方便的拆装。这一点,对于需要频繁更换生产品种(例如辊压不同规格的极片)和修磨轧辊的情形具备很大的优势。

第三压辊13的辊径小于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的辊径。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为平辊。

带材s在第一压辊11形成包角。优选地,第三压辊13辊压带材s的包角区域。

参照图1,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放卷机构2,用于设置待辊压的带材s;收卷机构3,牵引带材s从辊压机构1穿过,并收卷辊压后的带材s;张力调节机构4,设置于放卷机构2和收卷机构3之间;以及纠偏机构5,设置于放卷机构2和收卷机构3之间。当然,所述辊压装置还可包括多个导向辊r,引导带材s的走带方向。

张力调节机构4可为两组,分别设置在辊压机构1的上游和下游。张力调节机构4可包括浮动辊和气缸,气缸推动浮动辊移动以调整带材s走带时的张力,防止张力过大导致的断裂以及张力过小导致的松动。

纠偏机构5可以对带材s进行纠偏。参照图1,纠偏机构5可为三组,其中,一组为设置在辊压机构1的上游的一个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纠偏机构5,另外两组分别靠近放卷机构2和收卷机构3设置。

参照图8,基材s1的空白区s11可为多个。优选地,覆盖区s12也为多个,这样本发明的辊压装置就可以同时辊压多个相间布置的覆层s2,提高辊压效率。

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可上下布置,而第一压辊11既可以是上方的压辊(参照图4),也可以是下侧的压辊(参照图2和图3)。当然,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也可以水平布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第三压辊13具有第三辊体131和第三凸部132,第三凸部132环绕在第三辊体131上且相对于第三辊体131向外凸出;第三压辊13的各第三凸部132和第一压辊11用于辊压基材s1的空白区s11。第三压辊13的第三凸部132的数量可与基材s1的空白区s11的数量对应。当带材s从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穿过时,基材s1的空白区s11从第三压辊13的第三凸部132与第一压辊11之间的辊缝穿过并受到辊压。

具体地,通过调整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之间辊缝的大小以及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第三凸部132之间辊缝的大小来调整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空白区s11的延展率。例如,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之间辊缝的大小确定后,基材s1的覆盖区s12辊压后的厚度也随之确定,然后调整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第三凸部132之间辊缝的大小,使其等于覆盖区s12经过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的辊压后的厚度,这样,空白区s11辊压后的厚度也就等于覆盖区s12辊压后的厚度,从而使得基材s1整体的延展率一致或接近。

进一步地,第三凸部132超出第三辊体131的高度大于覆层s2辊压前的总厚度。因此,当带材s从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穿过时,覆层s2不会受到辊压。

第三凸部132与第三辊体131的连接处设有台阶或倒角,从而避免空白区s11与覆盖区s12的交界处开裂。

高精度的纠偏机构5可以降低带材s进入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时的横向偏差(尽量控制在±1mm之内),从而保证基材s1的空白区s11与第三压辊13的第三凸部132对应,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覆层s2与第三压辊13的第三辊体131对应。

第三压辊13可采用不同的成型方式。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辊体131和第三凸部132一体成型。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三辊体131和第三凸部132可以分体成型。例如,第三凸部132可为镶套在第三辊体131的套环,套环的位置与基材s1的空白区s11对应,套环的位置可以灵活调整,因此,本发明的辊压装置就可用于辊压多种规格的带材s。

参照图5,辊压机构1还可包括:支撑辊14,与第三压辊13的第三凸部132紧贴;以及驱动组件15,与支撑辊14相连,以调整支撑辊14对第三压辊13的压力。由于第三压辊13的辊径较小,所以为了避免其在轧制过程中产生挠性变形,可以在第三压辊13的周围设置支撑辊14。第三压辊13可活动地设置在机架(未示出)上,驱动组件15可通过支撑辊14驱动第三压辊13,从而调整第三压辊13和第一压辊11之间辊缝的大小(也就是基材s1的空白区s11的压延量)。支撑辊14优选为两个,并与第三压辊13依照三角结构布置。

驱动组件15可包括液压缸(也可为气液增压缸或气缸)和连接架。

在第二实施例中,参照图6,第三压辊13为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且各第三压辊13和第一压辊11用于辊压基材s1的一个空白区s11。第三压辊13的数量可与基材s1的空白区s11的数量对应。当带材s从第一压辊11和所述多个第三压辊13之间穿过时,各第三压辊13和第一压辊11辊压基材s1的一个空白区s11。

通过调整第一压辊11和第二压辊12之间辊缝的大小以及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之间辊缝的大小来调整基材s1的覆盖区s12以及空白区s11的延展率,保证基材s1整体的延展率一致或接近。

各第三压辊13可活动地设置在机架(未示出)上,且所述多个第三压辊13的间距可以调整,这样,本发明的辊压装置就可用于辊压多种规格的带材s。

参照图4,辊压机构1还可包括:支撑辊14,与所述多个第三压辊13紧贴;以及驱动组件15,与支撑辊14相连,以调整支撑辊14对第三压辊13的压力。驱动组件15可通过支撑辊14驱动所述多个第三压辊13,从而使所述多个第三压辊13和第一压辊11辊压带材s。支撑辊14优选为两个。

在第三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三压辊13为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且各第三压辊13和第一压辊11用于辊压基材s1的一个空白区s11。对应地,辊压机构1也可包括多个驱动组件15,各驱动组件15与一个第三压辊13相连,以调整第三压辊13对基材s1的空白区s11的辊压力。第三压辊13的数量、基材s1的空白区s11的数量以及驱动组件15的数量对应。此时,各第三压辊13较为短小,不易发生挠性变形,因此可以省去支撑辊14。

在第四实施例中,参照图3,辊压机构1还可包括第四压辊16,第四压辊16和第三压辊13分别设置在第一压辊11的上游和下游;第四压辊16和第一压辊11用于辊压基材s1的空白区s11。换句话说,基材s1的空白区s11经过两次辊压,分别为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辊压以及第一压辊11和第四压辊16的辊压。通过对空白区s11的两次辊压,保证基材s1整体的延展率一致或接近。

其中,第四压辊16和第三压辊13的结构相同,其辊压原理也相同。第四压辊16也可设有对应的支撑辊14和驱动组件15。

在第五实施例中,参照图4,辊压机构1还可包括第四压辊16,第四压辊16和第三压辊13分别设置在第一压辊11的上游和下游;第四压辊16和第二压辊12用于辊压基材s1的空白区s11。此时,第四压辊16和第二压辊12配合。基材s1的空白区s11经过两次辊压,分别为第一压辊11和第三压辊13的辊压以及第二压辊12和第四压辊16的辊压。通过对空白区s11的两次辊压,保证基材s1整体的延展率一致或接近。

其中,第四压辊16和第三压辊13的结构相同,其辊压原理也相同。第四压辊16也可设有对应的支撑辊14和驱动组件1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