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机的换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2283阅读:10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铸机的换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铸机,具体是一种压铸机的换模装置。
背景技术
压铸产品的生产中,每一个产品都对应的有一副模具,更换模具时,模具上的孔要与安装在定模板上的料管对正,且孔与料管的配合是精配合。现有的装模方法是直接通过行吊等工具吊起模具,靠工作人员控制行吊来使模具与料管对正,操作非常困难且耗时,并可能会发生模具吊落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换模速度快、制作成本低的压铸机的换模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包括设置在压铸机上的动模板和定模板,两者通过大杠开合连接,其结构特征是大杠上滑动设置有可与模具的左、右模连接的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所述第一支承架靠近动模板的一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条状杆与动模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承架靠近定模板的一端通过液压油缸与定模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之间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为条状螺纹杆,其两端均连接有螺母或螺钉,定位杆通过两端的螺母或螺钉分别与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上分别设置有定位销或定位孔与模具的左、右模定位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大杠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两者分别设置有定位孔或定位销,与模具的左、右模定位连接,加快压铸机换模速度,而且操作更加安全,其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的特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与模具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图中1为定模板,2为液压油缸,3为第二支承架,4为大杠,5为定位杆,6为第一支承架,7为动模板,8为条状杆,9为定位销,10为左垫块,11为模具,12为右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3,本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包括设置在压铸机上的动模板7和定模板
31,两者通过大杠4开合连接,其大杠4上滑动设置有可与模具11的左、右模连接的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通过孔和轴的精配合以滑动杆连接方式分别连接在大杠4上。第一支承架6靠近动模板7的一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条状杆8与动模板7滑动连接。第二支承架3靠近定模板1的一端通过液压油缸2与定模板1滑动连接。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之间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定位杆5。定位杆5为条状螺纹杆,其两端均连接有螺母(或螺钉),定位杆5通过两端的螺母(或螺钉)分别与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固定连接。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上分别设置有定位销9 (或定位孔)与模具11的左、 右模定位连接。参见图2、图3,在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下分别设置左垫块10和右垫块12 支承在压铸机的机架上,通过调整左垫块10和右垫块12以配合模具11的中心高度,结合定位销9的定位作用。当模具11吊到换模装置上,并对正定位销9放稳后,模具11的入料孔与安装在定模板1上的料管(图中未标出)即对正,使换模过程快捷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包括设置在压铸机上的动模板(7)和定模板(1),两者通过大杠(4)开合连接,其特征是大杠(4)上滑动设置有可与模具(11)的左、右模连接的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承架(6)靠近动模板 (7)的一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条状杆(8)与动模板(7)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承架C3)靠近定模板 (1)的一端通过液压油缸( 与定模板(1)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C3)之间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定位杆(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杆( 为条状螺纹杆,其两端均连接有螺母或螺钉,定位杆( 通过两端的螺母或螺钉分别与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承架(6)和第二支承架(3)上分别设置有定位销(9)或定位孔与模具(11)的左、右模定位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压铸机的换模装置,包括设置在压铸机上的动模板和定模板,两者通过大杠开合连接,其大杠上滑动设置有可与模具的左、右模连接的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第一支承架靠近动模板的一端通过可调节长度的条状杆与动模板滑动连接。第二支承架靠近定模板的一端通过液压油缸与定模板滑动连接。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之间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定位杆。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上分别设置有定位销或定位孔与模具的左、右模定位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加快压铸机换模速度,而且操作更加安全,其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的特点。
文档编号B22D17/20GK202162369SQ20112024910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冯永胜, 景友燕, 高潮 申请人: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