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创造涉及一种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油石、连接杆、锁紧螺母、调整螺母、连接销、带锥度的顶杆和连接螺母构成;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油石,顶杆的一端装入连接杆的孔中,连接杆的另一端与锁紧螺母连接后,插入连接螺母内,并与连接螺母螺纹连接,顶杆的另一端置于连接螺母内,连接螺母上对称设有导向轨,连接销穿过顶杆后两端分别伸出导向轨,调整螺母与连接螺母螺纹连接,调整螺母上设有手柄。通过本实用新型创造可对车削后作动筒内孔表面的尺寸和粗糙度进行精密加工,实现了深长盲孔内径表面尺寸精度达到IT7-IT6级和粗糙度Ra不大于0.2μm。
【专利说明】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精密加工小尺寸作动筒内深孔表面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动筒零件内孔表面工作区域通常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IT 7-1T6)和表面粗糙度很小(RaS 1.6),通常的机械加工方法无法实现精度要求,而且作动筒零件的孔内表面多为封闭结构,在加工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零件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还要保证表面不被烧伤。目前,在没有专门设备的情况下,需要解决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在普通车床上使用的作动筒精密加工装置。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现有的普通车床,对小尺寸内孔作动筒运动区域表面进行精密加工的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由油石、连接杆、锁紧螺母、调整螺母、连接销、带锥度的顶杆和连接螺母构成;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油石,顶杆的一端装入连接杆的孔中,连接杆的另一端与锁紧螺母连接后,插入连接螺母内,并与连接螺母螺纹连接,顶杆的另一端置于连接螺母内,连接螺母上对称设有导向轨,连接销穿过顶杆后两端分别伸出导向轨,调整螺母与连接螺母螺纹连接,调整螺母上设有手柄。
[0005]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创造操作方法简单、高效、可靠、便捷、能有效的解决生产的实际需求。通过本发明创造可对车削后作动筒内孔表面的尺寸和粗糙度进行精密加工,实现了深长盲孔内径表面尺寸精度达到IT 7-1T6级和粗糙度Ra不大于0.2 μ m。本发明创造可利用普通车床对小尺寸作动筒内径进行加工,也可在没有专门设备的情况下对类似的超长深孔、偏心孔类以及各种孔径进行精密加工,工作可靠,成本低,效益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发明创造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7]图2是图1的A-A放大剖视图。
[0008]图3是图1的B向俯视图。
[0009]图4是图1的C-C放大剖视图。
[0010]图5是图1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实施例一种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
[0012]如图1-图5所示,一种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由油石(I)、连接杆(2)、锁紧螺母(3)、调整螺母(4)、连接销(5)、带锥度的顶杆(6)和连接螺母(7)构成。[0013]连接杆(2)的一端安装油石(1),连接杆(2)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顶杆(6)的一端装入连接杆(2)的孔中,锁紧螺母(3)与连接杆(2)外螺纹连接,然后将连接杆(2)插入连接螺母(7)内,并与连接螺母(7)的内螺纹连接,用锁紧螺母(3)将连接杆(2)和连接螺母(7)锁紧,顶杆(6)的另一端置于连接螺母(7)内,连接螺母(7)上对称设有导向轨(8),连接销(5)穿过顶杆(6)后两端分别伸出导向轨(8),调整螺母(4)与连接螺母(7)螺纹连接,调整螺母(4)上设有手柄(9)。
[0014]工作时,将连接螺母(7)与机床连接,被加工零件随机床的主轴一起转动,扳动调整螺母(4)上的手柄,用调整螺母(4)内端面推动装在顶杆(6)上的连接销(5)沿导向轨(8)移动,从而带动顶杆(6)运动,根据加工零件的内孔大小,调整好顶杆行程,油石以一定的压力对零件进行微量切削、挤光、抛光、完成加工。
[0015]油石材料可采用碳化硅。
【权利要求】
1.一种作动筒孔的精密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油石(I)、连接杆(2)、锁紧螺母(3)、调整螺母(4)、连接销(5)、带锥度的顶杆(6)和连接螺母(7)构成;连接杆(2)的一端安装油石(1),顶杆(6)的一端装入连接杆(2)的孔中,连接杆(2)的另一端与锁紧螺母(3)连接后,插入连接螺母(7)内,并与连接螺母(7)螺纹连接,顶杆(6)的另一端置于连接螺母(7)内,连接螺母(7)上对称设有导向轨(8),连接销(5)穿过顶杆(6)后两端分别伸出导向轨(8),调整螺母(4)与连接螺母(7)螺纹连接,调整螺母(4)上设有手柄(9)。
【文档编号】B24B33/02GK203696710SQ201320803676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0日
【发明者】丁沅 申请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