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喷丸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0720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喷丸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包括设于一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上的且可滑动设于该轨道上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沿其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均通过缆绳连接至可双向旋转的卷筒上,且该两缆绳在该卷筒的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滚道及与该滚道相对应的且用于支撑待加工厢形工件的滚环,并于该支撑平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双向转动的夹持动力头;并通过行程开关对该移动回转装置在喷丸室内的限位来星辰整个喷丸机,通过该装置,可对较大厢形工件进行全表面喷丸,一次装夹即可实现对厢形工件表面的均匀喷丸,生产效率高。
【专利说明】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喷丸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喷丸机,属于喷丸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喷丸,是工厂广泛采用的一种表面强化工艺,其是金属加工件在出厂或完成一定工序后,在进行表面处理前对金属件进行表面除锈处理的一种方法。由于喷丸时粉尘较大,喷丸设备的喷丸室一般为密闭结构。之前的此类设备,大都是将相应零部件和工件一起安排在一个大的钢制清理室体内,以防止弹丸飞溅,灰尘四溢,由于室体上有多种开门开口所以密封也是个问题。
[0003]进一步地,当要对一个较大厢形金属制品进行抛光处理时,现在的喷丸设备会导致朝向工件的投射存在盲点,因此无法对工件的全部待处理表面完全抛光。再者,现有技术的喷丸设备的喷枪一般不能实现距离及角度的精确自动控制,在加工对喷丸强度及覆盖率等要求高的零件时,这类喷丸机则不能满足要求。此外,对较大曲面零件的加工,只能采用直线移动轨迹进行喷丸,喷丸强度及覆盖率将受很大影响,且为实现零件表面均匀喷丸,需要多次对零件进行装夹,加工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受喷丸设备工作室内喷嘴数量以及喷丸室的结构限制,需设计、制造一种装置来完成工件的全表面喷丸。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与具有可开闭门的且可密封设置的厢形喷丸室相配合实现对较大厢形工件进行喷丸处理,可直接通过将较大厢形工件进行水平移动、转动来实现对该工件的全表面喷丸,且一次装夹即可实现对工件表面的均匀喷丸,生产效率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包括设于一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上的且可滑动设于该轨道上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沿其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均通过缆绳连接至可双向旋转的卷筒上,且该两缆绳在该卷筒的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滚道及与该滚道相对应的且用于支撑待加工厢形工件的滚环,并于该支撑平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双向转动的夹持动力头。
[0006]进一步的,所述卷筒定位于一箱体内,且该卷筒通过第一电机驱动连接,在该第一电机与卷筒之间过渡设置有摆线针轮减速机、卷筒减速器。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摆线针轮减速机与卷筒减速器之间设置有第一制动器。
[0008]进一步的,所述滚道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上的支座及转动设于该支座上的滚轮,所述滚轮两两相对,且均与其相对的且呈圆环型的所述滚环外切,在该滚环内设置有若干定位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的定位头。
[0009]进一步的,所述滚环主要由上半环、下半环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定位头直接固设于所述上半环、下半环的内环面上或通过一辅助架固设于所述上半环、下半环的内环面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夹持动力头包括定位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的夹持部,该夹持部由第二电机、减速机、轴承座总成依次驱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上设置有第二制动器。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减速机与轴承座总成通过链条链轮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减速机及该链条链轮机构均置于一厢体内,且该厢体固设于所述支撑平台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平台由若干槽钢固连形成一长方形框架结构,且该支撑平台长度设置方向与其在所述轨道上的滑动方向一致,在该支撑平台两端均设置有定位所述缆绳的缆绳钩。
[00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含有前述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喷丸机,其包括具有可开闭门的厢形喷丸室,在该厢形喷丸室内底部设置有延伸至该厢形喷丸室外的轨道,所述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支撑平台滑动设于该轨道上,且该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卷筒设于所述厢形喷丸室外的轨道端部上,在处于该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支撑平台进行工作滑动限位的两行程开关。
[0014]进一步的,所述厢形喷丸室底面设有丸粒回收系统,除了可开闭门所在的面外,其余三竖立内面均设有自动喷丸喷嘴系统,在该厢形喷丸室的顶面设置有除尘系统。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本喷丸移动回转装置辅助与厢形喷丸室结合形成整个喷丸机,对较大厢形工件进行全表面喷丸,由卷筒对支撑平台实现水平来回移动、由夹持动力头对支撑平台上的待加工厢形工件进行转动,进而实现了对待加工厢形工件的全表面喷丸作业,一次装夹即可实现对厢形工件表面的均匀喷丸,生产效率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支撑平台及其上的滚环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4是图1中夹持动力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1中支撑平台的主视示意图;
[0022]图6是图5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4]一种如图1、2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包括设于一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50上的且可滑动设于该轨道50上的支撑平台1,所述支撑平台I沿其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均通过缆绳12连接至可双向旋转的卷筒405上,且该两缆绳12在该卷筒405的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支撑平台I上设置有滚道及与该滚道相对应的且用于支撑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滚环22,并于该支撑平台I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10双向转动的夹持动力头30。
[0025]本实用新型通过卷筒405对支撑平台I的驱动使该支撑平台I可在厢形喷丸室的轨道50上水平来回移动、通过夹持动力头30、滚道及滚环22配合实现对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转动,使得,支撑平台I可正反向移动,待加工厢形工件10可正反转转动,两者之间配合,可单动,可同时运动,且能进行不同组合的正向、反向运动,其相对于静止的厢形喷丸室来说,即可对待加工厢形工件10进行直线、或环线、或曲线轨迹进行抛丸,抛丸覆盖率高,做到一次装夹即可无死角抛丸,生产效率高。另外,可通过控制卷筒405、夹持动力头30的具体转速等参数,来实现本抛丸设备相应的抛丸强度及精度。
[0026]具体地,如图1、2、5、6,所述的支撑平台I由若干槽钢111固连形成一长方形框架结构,其外形尺寸、刚度要求至少应满足支撑待加工厢形工件10,且该支撑平台I长度设置方向与其在所述轨道50上的滑动方向一致,在支撑平台I两侧面分别各安装两个滚轮14,该滚轮14与所述轨道50配合滑动。在该支撑平台I两端均设置有定位所述缆绳12的缆绳钩11,通过卷筒405正反转分别带动一缆绳12,来实现支撑平台I在轨道50上的来回移动。当然,对于缆绳12在所述支撑平台I上的定位也可采用其它的形式进行定位,比如定位柱、或在支撑平台I上钻定位孔等,同时,所述支撑平台I也可采用其它钢材进行焊接或机械连接等制成,也可通过一整钢板制成,其主要起支撑作用。
[0027]本实用新型中的可双向旋转的卷筒405,可通过两个相关联的卷筒来实现,将两缆绳12以不同缠绕方向进行缠绕即可,而本例中,是通过直接将所述两缆绳12以不同缠绕方向缠绕在同一卷筒405上,这样,在卷筒405转动过程中,其中,一缆绳12实现对支撑平台I拉扯作用作为支撑平台I移动的动力源,另一缆绳12将释放不作用,当卷筒405变向时,前述两缆绳12将转换,后一缆绳12将收紧实现对支撑平台I的拉扯并作为支撑平台I移动的动力源,前一缆绳12将释放不作用,依次循环,即可实现支撑平台I的来回移动。所述卷筒405定位于一箱体40内,且该卷筒405通过第一电机401驱动连接,在该第一电机401与卷筒405之间过渡设置有摆线针轮减速机402、卷筒减速器404,并在所述摆线针轮减速机402与卷筒减速器404之间设置有第一制动器403。所述第一电机401、摆线针轮减速机402、卷筒减速器404之间可采用联轴器动力传递连接,这里,所述第一制动器403用于当所述第一电机401断电时的止动,以使得设备在停机或临时停机时保证操作人员的工作安全。在使用过程中,可直接依据整个装置及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整体重量在轨道50上的移动摩擦力,来实现第一电机401、摆线针轮减速机402、卷筒减速器404等技术参数。
[0028]所述滚道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平台I上的支座20及转动设于该支座20上的滚轮21,所述滚轮21两两相对,且均与其相对的且呈圆环型的所述滚环22外切,在该滚环22内设置有若干定位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定位头224。这里,可将所述支座20与所述支撑平台I之间进行可滑动定位连接,这样,滚轮21对应的滚环22可根据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具体长度来实现适应性调节,以满足本装置对不同型号的产品进行辅助抛丸。
[0029]如图1、3所示,所述滚环22主要由上半环221、下半环222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定位头224直接固设于所述上半环221、下半环222的内环面上或通过一辅助架223固设于所述上半环221、下半环222的内环面上。通过所述滚环22的上半环221、下半环222两半结构,使得在安装待加工厢形工件10时,将滚环22的上半环221、下半环222分开,将待加工厢形工件10装入后再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将上半环221、下半环222连接为一体,实现滚环22与待加工厢形工件10之间的刚性连接,操作方便。所述定位头224可直接设置于上述上半环221、下半环222的内环面上,也可通过如图3所述的通过辅助架223固设于该上半环221、下半环222的内环面上,所述辅助架223才采用槽钢、角钢等焊接而成。
[0030]定位并转动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部件除了滚环22与滚轮21外,还包括夹持动力头30,该夹持动力头30的结构如图1、2、4所述,该夹持动力头30包括定位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夹持部305,该夹持部305由第二电机302、减速机301、轴承座总成304依次驱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302上设置有第二制动器303。该夹持部305与待加工厢形工件10刚性连接,起到定位及动力传动的作用。所述夹持部305通过轴承座总成304支撑。这里所述第二电机302为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双轴电机,所述第二制动器303装配于该第二电机302的一端上,当该第二电机302断电时以实现止动功能,采用电源换向以实现该第二电机302的正反转,进而实现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正反转。这里,第二电机302与所述减速机301采用带传递,而减速机301与所述轴承座总成304上的轴采用链条链轮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02、减速机301及该链条链轮机构均置于一厢体306内,且该厢体306固设于所述支撑平台I上。这里,该厢体306作为防护罩使用。因为,在使用过程中,该夹持动力头30整体将置于厢形喷丸室内,通过该厢体306阻隔喷丸钢球对传动机构的阻碍及破坏,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依据待加工厢形工件10及滚环22重量、所需转速核算转矩等因素,来确定所述第二电机302、减速机301的各项技术参数。
[003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喷丸机,该喷丸机含有前述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结构在于,包括具有可开闭门的厢形喷丸室,在该厢形喷丸室内底部设置有延伸至该厢形喷丸室外的轨道50,所述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支撑平台I滑动设于该轨道50上,且该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卷筒405设于所述厢形喷丸室外的轨道50端部上,在处于该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50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支撑平台I进行工作滑动限位的两行程开关51。这里,卷筒405及驱动该卷筒405的第一电机401、摆线针轮减速机402、卷筒减速器404等组成的缆绳起重机的设置位置,应根据支撑平台I的具体长度及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长度、装配空间等因素进行考虑,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即需设置工作区域移动范围及非工作区域移动范围来考虑。所述行程开关51通过接收支撑平台I在轨道50上的移动位置信号,发送至控制第一电机401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通过信号进行处理,并控制第一电机401的转向,以保证支撑平台I,也可以说是待加工厢形工件10在喷丸室内的喷丸范围内进行来回移动,进而保证对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全表面喷丸。
[0032]当然,在所述厢形喷丸室底面设有丸粒回收系统,除了可开闭门所在的面外,其余三竖立内面均设有自动喷丸喷嘴系统,在该厢形喷丸室的顶面设置有除尘系统。
[0033]使用时,打开可开闭门,启动第一电机401,将支撑平台I退出厢形喷丸室后至非工作区域,通过滚环22、夹持动力头30上的夹持部305与待加工厢形工件10刚性连接,启动第一电机401将整个支撑平台I及其上的待加工厢形工件10移动至厢形喷丸室内,并关闭可开闭门,这里,所述缆绳12不影响可开闭门的正常开闭,且可保证厢形喷丸室内的密封。同时启动行程开关51、第二电机302,使得待加工厢形工件10在厢形喷丸室内进行运动,具体运动组合可根据喷丸要求具体配置,然后打开自动喷丸喷嘴系统、丸粒回收系统及除尘系统,即可实现对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喷丸作业;当喷丸结束后,关闭自动喷丸喷嘴系统,行程开关51等,再打开可开闭门,启动第一电机401将支撑平台I由工作区移动至非工作区,卸下加工好的厢形工件即可完成产品的整个抛丸工序,以此循环,即可连续进行厢形工件的抛丸作业。
[0034]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包括设于一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50)上的且可滑动设于该轨道(50)上的支撑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I)沿其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均通过缆绳(12)连接至可双向旋转的卷筒(405)上,且该两缆绳(12)在该卷筒(405)的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支撑平台(I)上设置有滚道及与该滚道相对应的且用于支撑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滚环(22),并于该支撑平台(I)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10)双向转动的夹持动力头(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405)定位于一箱体(40 )内,且该卷筒(405 )通过第一电机(401)驱动连接,在该第一电机(401)与卷筒(405)之间过渡设置有摆线针轮减速机(402)、卷筒减速器(4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摆线针轮减速机(402 )与卷筒减速器(404 )之间设置有第一制动器(403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平台(I)上的支座(20)及转动设于该支座(20)上的滚轮(21),所述滚轮(21)两两相对,且均与其相对的且呈圆环型的所述滚环(22)外切,在该滚环(22)内设置有若干定位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定位头(2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环(22)主要由上半环(221)、下半环(222)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定位头(224)直接固设于所述上半环(221)、下半环(222)的内环面上或通过一辅助架(223)固设于所述上半环(221)、下半环(222)的内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动力头(30)包括定位所述待加工厢形工件(10)的夹持部(305),该夹持部(305)由第二电机(302),减速机(301)、轴承座总成(304)依次驱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302)上设置有第二制动器(3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301)与轴承座总成(304 )通过链条链轮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02 )、减速机(301)及该链条链轮机构均置于一厢体(306)内,且该厢体(306)固设于所述支撑平台(I)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I)由若干槽钢(111)固连形成一长方形框架结构,且该支撑平台(I)长度设置方向与其在所述轨道(50)上的滑动方向一致,在该支撑平台(I)两端均设置有定位所述缆绳(12)的缆绳钩(11)。
9.一种含有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较大厢形工件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喷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可开闭门的厢形喷丸室,在该厢形喷丸室内底部设置有延伸至该厢形喷丸室外的轨道(50),所述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支撑平台(I)滑动设于该轨道(50)上,且该喷丸移动回转装置的卷筒(405)设于所述厢形喷丸室外的轨道(50)端部上,在处于该厢形喷丸室内的轨道(50)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支撑平台(I)进行工作滑动限位的两行程开关(5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厢形喷丸室底面设有丸粒回收系统,除了可开闭门所在的面外,其余三竖立内面均设有自动喷丸喷嘴系统,在该厢形喷丸室的顶面设置有除尘系统。
【文档编号】B24C9/00GK203738611SQ201320860730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5日
【发明者】曹新荣, 张军锋, 卢文全, 李海平, 邓久军, 陈新 申请人:重庆铁马专用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