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1605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钛合金由于具有高强度、低密度、优良的耐腐蚀能力和复合结构兼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学、船舶等领域。钛合金热加工过程的氧化是棘手的工程问题,如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等温锻造、板料热旋压等在900℃左右进行,成形时间在2h左右。在锻造加热过程中,实际炉内坯料的表面受热温度常常接近1000度,钛合金因氧化而在表面生成硬而脆的氧化层,严重影响锻造成形,且对成形零件的塑性和韧性造成损害,去除这个氧化层不仅费力耗时而且造成材料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用TC4钛合金,将其切割成薄片,经200目耐水砂纸打磨,去掉表面氧化皮,然后置于丙酮溶液中进行超声脱脂清洗,在干燥箱中100℃干燥后待用;

(2)将硅酸盐氧化物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铝等进行球磨混合,然后在高温熔炉中加热至1500℃下保温2h,迅速将高温氧化物熔体倒入冷水中冷激、粉碎成细玻璃粒,再将玻璃粒球磨15-24h后,得到玻璃粉体;

(3)加入硅酸钠粘结剂,经电磁搅拌后得到涂料料浆悬浮体;

(4)将涂料涂覆在钛合金基体上,涂层厚度为130μm,经自然干燥完成制备。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薄片的规格为20 mm×15 mm×3 mm。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脱脂清洗的时间为15min。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玻璃粉体的目数为200目。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电磁搅拌时间为15-20min。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利用浸涂法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了高温防氧化玻璃一陶瓷涂层,使得涂层具有很好的高温流动性和稳定性,有效阻挡了氧气对基体的侵蚀,且涂层对基体的沾污甚微,且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制备适于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用TC4钛合金,将其切割成薄片,经200目耐水砂纸打磨,去掉表面氧化皮,然后置于丙酮溶液中进行超声脱脂清洗,在干燥箱中100℃干燥后待用;

(2)将硅酸盐氧化物二氧化钛、二氧化钛、Al203、B203等进行球磨混合,然后在高温熔炉中加热至1500℃下保温2h,迅速将高温氧化物熔体倒入冷水中冷激、粉碎成细玻璃粒,再将玻璃粒球磨15-24h后,得到玻璃粉体;

(3)加入硅酸钠粘结剂,经电磁搅拌后得到涂料料浆悬浮体;

(4)将涂料涂覆在钛合金基体上,涂层厚度为130μm,经自然干燥完成制备。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薄片的规格为20 mm×15 mm×3 mm。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脱脂清洗的时间为15min。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玻璃粉体的目数为200目。

本发明所述的防氧化玻璃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电磁搅拌时间为15-20min。

随温度的升高,氧与钛合金逐渐反应,会在钛合金表面形成一层污染层,经重腐蚀副后,污染层会呈现明显的白亮色,作为钛合金被氧化的特征,很容易被分辨出来。污染层显微组织的变化可知,与室温组织相比,合金在500℃氧化后,几乎看不到污染层,表明500℃时氧与钛合金反应缓慢,氧气对于合金的扩散系数较小,合金氧化不明显。

随温度升高,基体自身的表面氧化膜逐渐失去保护作用,基体的氧化越来越严重,污染层厚度增加。尤其当样品在1000℃保温后,污染层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00℃时发生这种组织变化的原因是,1000℃已经超过了TC4钛合金的相变温度,进入单相区,由于相变时晶体结构由密集六方变为体心立方,加剧了氧的扩散速度,同时粗大的口相晶界为氧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也增加了氧扩散的方向性和不均匀性。结果则看到靠近样品表面的污染层中生长较快,成粗大针状,且沿各方向交错排列。与无涂层保护的样品相比,700℃保温2h后有涂层保护的样品已看不到清晰的污染层,900℃、1000℃各保温2h后的污染层厚度也明显减小。且需说明的是,当加热温度在900℃以上时,在基体表面上会形成一层氧化皮,在钛合金冷却至室温过程中,氧化皮由于热膨胀系数与钛合金基体不同,会从基体上剥落,厚度可达200μm,所以 污染层厚度是在基体外层氧化皮剥落后测得的,基体的实际氧化层深度要比污染层厚度大得多。不同的是,有涂层保护的基体在加热保温后未出现氧化皮。

涂层主要由2种颗粒组成,分别是平均直径2.72μm的大颗粒和0.61μm的小颗粒,2种颗粒在涂层中分布均匀。大颗粒可看作是涂层内部的骨架,保持涂层的外部形状,防止在热处理过程中涂层熔融产生明显厚度不均等不良影响;小颗粒则填充于大颗粒之间,增加了涂层的致密性。500℃保温后涂层中部分颗粒开始熔融粘结在一起,孔隙率降低,说明此时涂层已经开始软化,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700℃保温后,涂层熔融程度加大,只存在少量的孔洞,由于此温度下钛合金本身氧化并不严重,且涂层有阻隔空气与基体接触的作用,所以基体的氧化有所减轻,污染层不能清晰可见相对应。从900℃开始,涂层已经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完整涂覆于基体上,且涂层表面平整光滑,无孔洞、裂纹等缺陷,得到一层致密的保护层,阻挡氧气与基体的接触,避免发生氧化反应,从而起到了防氧化的效果。

从室温至700℃之间,涂层中物相主要以三氧化二铝为主,还有少量的SiO:和AI:SiO,等硅铝化合物,这说明在这阶段主要三氧化二铝起防氧化作用,三氧化二铝,具有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效果。在涂料制备过程中,需要将高温熔体进行水淬,得到的玻璃粒则进行球磨,以制得玻璃粉末。球磨是在三氧化二铝,刚玉球磨罐中进行的,磨球是同样的刚玉,在球磨过程中由于摩擦、撞击等作用,会有少量的三氧化二铝掺入到玻璃粉中,由于三氧化二铝,是所需的硅酸盐氧化物,因此三氧化二铝作为后续加入的一种防氧化物质,从室温至700℃之间会发现三氧化二铝,的存在。温度到达900℃后,涂层中陆续出现越来越多的二氧化钛,二氧化钛有利于降低涂层的软化温度,提高熔体的可熔性和润湿性,增加涂层的高温流动性,加强了涂层对基体的覆盖,同时二氧化钛也有提高涂层剥落性的能力,对涂层在冷却过程中的自剥落有很大的影响。涂层在700℃保温2h冷却后,涂层表面出现大的裂纹,部分涂层可自行剥落,剩余部分经轻微敲打后也可掉落下来。900℃保温2h冷却后,涂层可基本实现完全自剥落,涂层剥落后基体表面平整光滑,对基体外观没有不良影响。

氧化开始后,钛合金表面会优先形成二氧化钛,造成基体与二氧化钛接触的表面贫钛,同时该处的铝浓度相对提高;另一方面,在空气与二氧化钛的界面处,接近大气压的氧分压会减小形成三氧化二铝的最小活度,促进内层的铝向外扩散,在二氧化钛的外表面形成三氧化二铝,由于各种钛的氧化物的形成速率大于铝的氧化物的形成速率,基体中的钛向外快速扩散,钛合金基体表面将迅速被一层钛的氧化物所覆盖。

在高温下,所制备涂层遵循惰性熔膜屏蔽型保护机理,将基体保护在致密涂层下,有效阻挡了氧气与基体的接触,使得涂层/基体处的氧平衡浓度远小于空气/基体处的浓度,低的界面氧浓度使得出现贫钛区的时间大大延后,则三氧化二铝,层和最表面的钛氧化物层的出现时间和几率也被延后和减小,从而使基体的氧化程度大幅降低。

从室温至700℃之间,涂层中物相主要以三氧化二铝为主,在这阶段主要是三氧化二铝起防氧化作用。从900℃开始,涂层中二氧化钛逐渐增多,有利于涂层的高温流动。除二氧化钛外,硅酸盐化合物、钛铝化合物、硅铝化合物等物相也出现在涂层中,对得到连续致密的网络结构有一定作用。由此,涂层具有较好的高温流动性和高温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