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磨料喷射机床或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通过抛丸器将钢砂钢丸高速抛落冲击在材料物体表面的一种处理技术。相比其他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它更快、更有效,并可对部分保留或冲压后的铸造过程。几乎所有的铸钢件、灰铸件、 玛钢件、球铁件等都要进行抛丸处理。这不仅是为了清除铸件表面氧化皮和粘砂,同时也是铸件质量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序, 比如大型气轮机机壳在进行无损探伤以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抛喷丸清理,以保证探伤结果的可靠性。
传统的缸体的打磨机的结构如下:密封容器,支撑架、抛丸和旋转装置,支撑架和旋转装置均设置于密封容器内,将缸体放置于支撑架上,利用旋转装置带动支撑架旋转,抛丸从密封容器的侧壁喷出,以此实现对缸体的打磨。但是,这种打磨装置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缸体上带有若干凹槽、卡角等地方,抛丸在对缸体打磨的过程中,抛丸容易卡在缸体的凹槽、卡角等地方,后期需要人工取出,操作繁琐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用于缸体的打磨装置,以解决抛丸卡在缸体的凹槽、卡角等地方后,人工取出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用于缸体的打磨装置,包括壳体和旋转工作台,所述旋转工作台设置于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密封盖,且壳体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用于抛丸喷出的喷孔,所述旋转工作台上设有转轴,所述旋转工作台包括底座和与电源电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与底座的底部固接,所述转轴与底座的顶部固接;所述转轴上设有若干转盘,每个所述转盘上设有贯穿转盘的旋转轨道,所述旋转轨道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可拆卸连接有上定位件、中定位件和下定位件,且上定位件和中定位件均位于转盘上方,下定位件位于转盘下方;所述支撑杆上缠绕有橡筋条,且橡筋条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与旋转轨道的内侧壁连接。
基础方案的原理:操作时,打开密封盖,利用中定位件和下定位件实现对支撑杆竖直方向上的限位,将缸体叠放于支撑杆上,利用上定位件实现对缸体的限位,关闭密封盖;启动电机,电机带动壳体内的底座逆时针转动,使得转轴上的转盘跟着转动,同时抛丸从喷孔内喷出;转盘上的支撑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旋转轨道连接橡筋条的一侧运动,最终支撑杆与旋转轨道的该侧相抵,抛丸则不停的对缸体进行打磨处理;缸体完成打磨处理后,关闭电机,同时抛丸停止喷出,支撑杆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旋转轨道没有连接橡筋条的一侧转动,橡筋条在支撑杆的移动下被拉伸,支撑杆再在橡筋条的作用下向旋转轨道连接橡筋条的一侧转动,以此支撑杆在旋转轨道内实现往复运动,即可将卡在缸体凹槽、卡角等地方的抛丸甩出。
基础方案的优点:利用电机带动底座、转盘和支撑杆转动,配合抛丸即可对缸体实现均匀的打磨处理;利用支撑杆运动的惯性配合缠绕在支撑杆上的橡筋条实现支撑杆的往复运动,即可将卡在缸体凹槽、卡角等地方的抛丸甩出,相较于传统的缸体打磨装置,利用机械的自动化代替了后期人工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存放抛丸的回收箱;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若干通孔,且通孔与回收箱相通,通过上述设置,抛丸从喷孔内喷出完成对缸体的打磨后,抛丸掉落壳体的底部并从壳体底部的通孔收集至回收箱内,便于后期的重复使用。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所述回收箱包括框架和回收抽屉,所述回收抽屉与框架滑动连接,所述回收抽屉上设有手柄,通过上述设置,利用手柄将回收抽屉从框架内取出,即可再次使用回收抽屉内的抛丸,其结构简单、实用。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手柄上设有橡胶垫,通过上述设置,由于橡胶垫具有一定的弹性,橡胶垫有效的增强了握持者的舒适感。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对橡筋条限位的凹槽,通过上述设置,利用凹槽可对缠绕在转轴上的橡筋条进行限位,同时还能对支撑杆的运动轨迹起到的一定的导向作用。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杆为双头螺栓;所述上定位件、中定位件和下定位件均为螺帽,通过上述设置,螺帽与双头螺栓方便装配和拆卸,且螺纹连接结构简单、牢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缸体的打磨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双头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壳体1、密封盖2、喷孔3、转轴4、底座5、电机6、转盘7、旋转轨道8、双头螺栓9、螺帽10、橡筋条11、框架12、回收抽屉13、通孔14、凹槽15。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用于缸体的打磨装置,包括壳体1和旋转工作台,旋转工作台设置于壳体1的底部,壳体1的顶部滑动连接有密封盖2,且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抛丸喷出的喷孔3,旋转工作台包括底座5和与电源电连接的电机6,电机6与底座5的底部固接,底座5的顶部固接有转轴4;转轴4上固接有若干转盘7,每个转盘7上开设有贯穿转盘7的旋转轨道8,且旋转轨道8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旋转轨道8上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栓9,
如图3所示,双头螺栓9上螺纹连接有三个螺帽10,且下方的两个螺帽10实现对双头螺栓9的竖向限位,最上方的螺帽10可对套在双头螺栓9上的缸体进行限位;双头螺栓9上缠绕有橡筋条11,且橡筋条11的左端与旋转轨道8的内侧壁连接,右端与双头螺栓9固接。
壳体1的底部固接有用于存放抛丸的回收箱,回收箱包括框架12和回收抽屉13,回收抽屉13与框架12滑动连接,回收抽屉13上设置有手柄;壳体1的底部还开设有若干通孔14,且通孔14与回收箱相通,抛丸从喷孔3内喷出完成对缸体的打磨后,抛丸掉落壳体1的底部并从壳体1底部的通孔14收集至回收抽屉13内,便于后期的重复使用。
此外,手柄上设置有橡胶垫,由于橡胶垫具有一定的弹性,橡胶垫有效的增强了握持者的舒适感。双头螺栓9上设置有用于对橡筋条11限位的凹槽15,利用凹槽15可对缠绕在转轴4上的橡筋条11进行限位,同时还能对双头螺栓9的运动轨迹起到的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实施例中,操作时,打开密封盖2,利用下方的螺帽10实现对双头螺栓9竖直方向上的限位,将缸体叠放于双头螺栓9上,利用上方的螺帽10实现对缸体的限位,下方的两个螺帽10实现对双头螺栓9的竖向限位,关闭密封盖2;启动电机6,电机6带动壳体1内的底座5逆时针转动,使得转轴4上的转盘7跟着转动,同时抛丸从喷孔3内喷出;转盘7上的双头螺栓9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旋转轨道8的左侧运动,最终双头螺栓9与旋转轨道8的该侧相抵,抛丸则不停的对缸体进行打磨处理;缸体完成打磨处理后,关闭电机6,同时抛丸停止喷出,双头螺栓9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旋转轨道8的右侧转动,橡筋条11在双头螺栓9的移动下被拉伸,双头螺栓9再在橡筋条11的作用下向旋转轨道8的左侧转动,以此双头螺栓9在旋转轨道8内会实现往复运动,即可将卡在缸体凹槽、卡角等地方的抛丸甩出,相较于传统的缸体打磨装置,利用机械的自动化代替了后期人工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