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用于处理零件外表面的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件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热处理件、铸件、锻件、铸件等在生产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清理,去除表面氧化,达到光滑、去除灰尘的效果,现在工厂加工完成后一般采用人工清理,来达到效果,但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不能保证清理的质量。因此,急需一种清理效率高的铸件清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清理效率高的铸件清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铸件清理装置,包括防护壳、机架、用于夹持铸件的夹持器、钢丸和滚筒,所述夹持器的数量为多个,均转动设置在机架上,且夹持器分布在滚筒的四周,所述滚筒转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滚筒的一部分筒壁上设有出丸孔,所述钢丸容纳于滚筒内,所述防护壳罩设在滚筒和夹持器上。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将铸件固定在夹持器上,则铸件可在机架上转动。转动滚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钢丸从滚筒中飞出,撞击到铸件上,从而将粘附铸件表面的杂质或铁锈除去。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防护壳对从滚筒中飞出的钢丸有良好的阻挡作用,避免钢丸飞出打伤工作人员。同时,一部分钢丸被防护壳阻挡,又从上方落下,再次撞击到铸件上,又一次对铸件进行清理,清理效果好。
2、由于夹持器分布在滚筒的四周,当滚筒转动时,从滚筒中飞出的各个方向的钢丸均可得到有效的利用。
3、由于滚筒的一部分筒壁上设有出丸孔,则没有设出丸孔的部分在滚筒不工作时,将其转动至滚筒的最下方,从而有效的避免钢丸从滚筒中漏出。
与传统的手工清理方式相比,本方案采用机械化的清理方式,不过大大的增加了清理的效率。并且,机械不会出现人工懈怠的情况,清理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夹持器的数量为三个,分别分布在滚筒的左、右和上方。采用该方位设置的夹持器,在正常工作时,铸件和滚筒都在转动,具有一定的速度,从滚筒内飞出的钢丸撞击到铸件后会来回弹飞,进行多次对铸件的撞击。
方案三:此为方案二的优选,所述机架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钢丸的收集箱,所述收集箱呈漏斗形。收集箱呈漏斗形。漏斗形的收集箱可方便的对钢丸进行收集,操作方便。
方案四: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还包括电机、传送带,所述滚筒、夹持器均通过传送带连接在电机上。电机带动滚筒和夹持器转动更加省力,传动带传输则更加稳定。
方案五:此为方案四的优选,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相对于普通电机,伺服电机可方便的正、反转,转速也更容易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铸件清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0、防护壳20、收集箱30、滚筒40、铸件50。
如图1所示,铸件清理装置,包括防护壳20、机架10、用于夹持铸件50的夹持器、钢丸和滚筒40,夹持器的数量为三个,均转动设置在机架10上,且分布在滚筒40上方、左方和右方,并形成三角形。位于滚筒40左、右两侧的夹持器上与机架10上的摩擦轮摩擦传动,位于滚筒40上方的夹持器则通过传动轴转动设置在机架10上。滚筒40也通过传动轴转动设置在机架10上。滚筒40的上半部分筒壁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出丸孔,钢丸容纳于滚筒40内。防护壳20罩由高强度的铸铁制成,并设在滚筒40和夹持器的四周。
另外,本方案中,机架10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钢丸的收集箱30,所述收集箱30呈漏斗形。收集箱30呈漏斗形。漏斗形的收集箱30可方便的对钢丸进行收集,操作方便。还包括电机、传送带,所述滚筒40、夹持器均通过传送带连接在电机上。电机带动滚筒40和夹持器转动更加省力,传动带传输则更加稳定。电机采用伺服电机。相对于普通电机,伺服电机可方便的正、反转,转速也更容易控制。
具体操作时,将铸件50固定在夹持器上,则铸件50可在机架10上转动。启动电机,电机带动滚筒40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钢丸从滚筒40中飞出,撞击到铸件50上,从而将粘附铸件50表面的杂质或铁锈除去。防护壳20对从滚筒40中飞出的钢丸有良好的阻挡作用,避免钢丸飞出打伤工作人员。同时,一部分钢丸被防护壳20阻挡,又从上方落下,再次撞击到铸件50上,又一次对铸件50进行清理,清理效果好。与传统的手工清理方式相比,本方案采用机械化的清理方式,不过大大的增加了清理的效率。并且,机械不会出现人工懈怠的情况,清理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