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1016发布日期:2019-03-02 02:4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渣熔铸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渣熔铸工艺作为一种材料精炼与铸件成型一次完成的铸造方法,在水电、机车、船舶等领域关键大型铸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熔铸过程需要活动电极不断自耗重熔为熔融态金属,并在结晶器型腔中逐层凝固成型而最终完成铸件的整个铸造过程。在此过程中,熔融渣层作为中间媒介,在电回路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将浸入其中的电极熔化为熔融态。在此过程中,电极即作为成型铸件的金属来源,同时也是熔渣层所在电路的导电体。

在现有技术中,活动电极与电源的连接点位于活动电极顶部的夹持钳口接入电路,由此活动电极自身长度越长,其接入电路中导电的距离就越长,而电极材料自身电阻的存在,在整个熔铸过程中这段充当导体的活动电极将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种消耗降低熔铸过程的电能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采用活动电极在熔铸过程中与电源的连接方式,在结晶器上口处安装导电装置与活动电极表面贴合导电,缩短活动电极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提高电能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该装置包括:活动电极、导电辊或导电刷、结晶器、熔融渣层、已凝固铸件、底垫、电源,具体结构如下:

活动电极由夹持机构夹持,做上下移动;导电辊或导电刷位于结晶器上方与活动电极紧密接触,在导电辊或导电刷与底垫之间加设电源,结晶器内的已凝固铸件作为导体,已凝固铸件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连接底垫与熔融渣层,形成导通电路。

所述的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导电辊或导电刷的位置固定,或者进行调节移动,在活动电极上下移动过程中,导电辊或导电刷始终与活动电极保持紧密接触。

所述的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导电辊或导电刷导电并夹持活动电极,导电辊或导电刷适用于不同截面形状的活动电极,导电辊或导电刷与活动电极外表面紧密贴合。

所述的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导电辊或导电刷为活动电极两侧各一个圆辊,夹持活动电极并向其导电,该圆辊的侧面是内凹面或外凸面,并具有自适应性,适应不同形状活动电极。

所述的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导电辊或导电刷夹持于活动电极表面的接触头,接触头是辊状可转动的,或是固定不动的,或是两者同时存在的;其中,辊状可转动的接触头带有驱动装置,带动活动电极的上下移动。

所述的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导电辊或导电刷为环状结构,套设于活动电极外侧,活动电极的侧面对称开设导向槽,导电辊或导电刷的内侧设置与导向槽呈滑动配合的导向块。

所述的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导电辊或导电刷为半环状的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和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对开的分体组合结构;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和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对应面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耳,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和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之间通过配套的连接耳、螺栓组合,并与活动电极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缩短活动电极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长度,降低电能损耗。

2、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辊(刷)安装简单方便,熔铸过程中可辅助扶持活动电极,保持其竖直位置的稳定。

3、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辊(刷)夹持于活动电极表面,在导电的同时可以保持活动电极进入结晶器的位置。

4、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辊(刷)夹持于活动电极表面,可以是一组,也可以是两组或两组以上。

5、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辊(刷)与活动电极表面接触的辊(刷)头具有自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形状活动电极。

6、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辊(刷)夹持于活动电极表面,其辊(刷)可以各方向接触活动电极表面,保持导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可同时限定活动电极进入结晶器的位置和角度。

7、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辊(刷)夹持于活动电极表面的接触头,其可以是辊状可转动的,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也可以是两者同时存在的。其中,辊状可转动的接触头,可以带有驱动装置,带动活动电极的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渣熔铸过程中导电辊(刷)与活动的电极供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导电辊或导电刷俯视图。

图3是电渣熔铸过程中导电辊(刷)与活动的电极供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导电辊或导电刷俯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活动电极;11导向槽;2导电辊或导电刷;21导向块;22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3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4连接耳;3结晶器;4熔融渣层;5已凝固铸件;6底垫;7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主要包括:活动电极1、导电辊或导电刷2、结晶器3、熔融渣层4、已凝固铸件5、底垫6、电源7,具体结构如下:

活动电极1由夹持机构夹持,可做上下移动。导电辊或导电刷2位于结晶器3上方与活动电极1紧密接触。熔铸过程中,在导电辊或导电刷2与底垫6之间加电源7,结晶器3内的已凝固铸件5充当导体,已凝固铸件5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连接底垫6与熔融渣层4,熔融渣层4在导通电路中持续产生焦耳热,而使自身处于熔融状态,使深入熔融渣层4中的活动电极1不断熔化,熔化的金属液进入水冷结晶器3中,冷却凝固形成已凝固铸件5。在整个熔铸过程中,导电辊或导电刷2的位置固定,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移动,在活动电极1上下移动过程中,导电辊或导电刷2始终与活动电极1保持紧密接触。

如图2所示,导电辊或导电刷2对称设置于活动电极1的两侧,导电辊或导电刷2主要用于连接供电,并可对电极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主要夹持于活动电极外表面,并可适应活动电极1外表面保证紧密贴合,增加导电性,其工作过程并不改变活动电极的原有截面形状。导电辊或导电刷2为活动电极1两侧各一个圆辊,夹持活动电极1并向其导电,该圆辊可以是内凹面的也可以是外凸面的,并具有自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形状活动电极。导电辊或导电刷2夹持于活动电极1表面的接触头,其可以是辊状可转动的,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也可以是两者同时存在的。其中的辊状可转动的接触头,可以带有驱动装置,带动活动电极的上下移动。

实施例2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渣熔铸活动电极的供电装置,主要包括:活动电极1、导电辊或导电刷2、结晶器3、熔融渣层4、已凝固铸件5、底垫6、电源7,具体结构如下:

活动电极1由夹持机构夹持,可做上下移动。导电辊或导电刷2位于结晶器3上方与活动电极1紧密接触,导电辊或导电刷2为环状结构,套设于活动电极1外侧,活动电极1的侧面对称开设导向槽11,导电辊或导电刷2的内侧设置与导向槽11呈滑动配合的导向块21。熔铸过程中,在导电辊或导电刷2与底垫6之间加电源7,结晶器3内的已凝固铸件5充当导体,已凝固铸件5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连接底垫6与熔融渣层4,熔融渣层4在导通电路中持续产生焦耳热,而使自身处于熔融状态,使深入熔融渣层4中的活动电极1不断熔化,熔化的金属液进入水冷结晶器3中,冷却凝固形成已凝固铸件5。在整个熔铸过程中,导电辊或导电刷2的位置固定,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移动,在活动电极1上下移动过程中,导电辊或导电刷2始终与活动电极1保持紧密接触。

如图4所示,导电辊或导电刷为半环状的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2和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3对开的分体组合结构,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2和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3对应面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耳24,左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2和右半导电辊或导电刷23之间通过配套的连接耳24、螺栓组合,并与活动电极1固定。导电辊或导电刷的上述结构设计,可保持与活动电极1的紧密接触,增加导电性。

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在于提出一种导电结构,位于在炉口(结晶器上口)的活动电极夹持导电装置与底垫形成电源回路,做大限度的减少导电路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