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材端面去毛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6514发布日期:2019-02-15 20:14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材端面去毛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管材端面去毛刺机。



背景技术:

管材在加工时会产生毛刺,通常管材被切割后需要人工去除其端面的毛刺,虽然目前有一些管材去毛刺机,但是需要人工将其定位,在去除管材一端的毛刺后需要手动调转管材进行另一端的去毛刺操作,效率低,安全性差,且不适宜大批量管材的去毛刺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管材端面去毛刺机,以解决现有设备效率低,不适于大批量生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材端面去毛刺机,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的传送链条、排布于所述传送链条上的管材限位槽以及设于机架两侧的去毛刺组件;所述管材限位槽的轴向与传送链条的传送方向相垂直,所述去毛刺组件包括沿传送链条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去毛刺组件和第二去毛刺组件,所述第一去毛刺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于机架两侧的第一钢丝刷辊和第一移动挡板,所述第二去毛刺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于机架两侧的第二钢丝刷辊和第二移动挡板,所述第一钢丝刷辊和第二移动挡板位于机架的同侧;所述第一钢丝刷辊和第二钢丝刷辊均朝向机架所在侧转动,所述第一移动挡板和第二移动挡板与所述传送链条同步移动,第一移动挡板和第二移动挡板均为环绕传送轮设置的钢带结构,用于顶靠住管材的端面并与传送链条共同带动管材移动,在第一移动挡板和第二移动挡板上均排布有限制管材端部上翘的限位块。

在传送链条的传送始端上方设有进料口,在传送链条的传送末端下方设有接料斗。

所述管材限位槽为呈半圆弧状的托槽结构,在机架上每排设置两个或三个管材限位槽,相邻排的对应管材限位槽相邻接设置。

所述第一钢丝刷辊、第二钢丝刷辊、第一移动挡板和第二移动挡板均设置在可移动并定位的调节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可实现自动化控制。本实用新型的去毛刺组件位置可调以适应不同长度管材的去毛刺操作,管材经一次传送后可去除其两端的毛刺,且安全性高,适用于大批量管材的去毛刺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箭头指向为对应部件的移动方向。

图中:1、机架,2、传送链条,3、管材限位槽,4、进料口,5、接料斗,6、第一钢丝刷辊,7、第一移动挡板,8、第二钢丝刷辊;9、第二移动挡板,10、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在机架1上设置传送链条2,在传送链条2上排布有管材限位槽3,管材限位槽3的轴向与传送链条2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管材限位槽3为呈半圆弧状的托槽结构,托槽的侧边沿呈自外向内倾斜向下的斜坡结构,每排设置三个管材限位槽3,三个管材限位槽3承托一根管材,相邻排的对应管材限位槽3相邻接设置,管材两端各自伸出机架1的对应侧沿。在传送链条2的传送始端设有进料口4,进料口4倾斜设置,且进料口4的下边沿位于管材限位槽3的上方,在传送链条2的传送末端下方设有接料斗5。

在机架1的两侧设有去毛刺组件,去毛刺组件为两组,分别为第一去毛刺组件和第二去毛刺组件,第一去毛刺组件和第二去毛刺组件沿传送链条2的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去毛刺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于机架1两侧的第一钢丝刷辊6和第一移动挡板7,第二去毛刺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于机架1两侧的第二钢丝刷辊8和第二移动挡板9,第一钢丝刷辊6和第二移动挡板9位于机架1的同侧。第一钢丝刷辊6和第二钢丝刷辊8均朝向机架1所在侧转动,第一移动挡板7和第二移动挡板9与传送链条2同步移动,第一移动挡板7和第二移动挡板9均为环绕传送轮设置的钢带结构,用于顶靠住管材的端面并与传送链条2共同带动管材移动,在第一移动挡板7和第二移动挡板9上均排布有限制管材端部上翘的限位块10。第一钢丝刷辊6、第二钢丝刷辊8、第一移动挡板7和第二移动挡板9均设置在可移动并定位的调节底座上,可根据不同长度的管材调整位置。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被切割后的管材自进料口落入随传送链条移动的管材限位槽3内,传送链条2带动管材进入第一钢丝刷辊6和第一移动挡板7之间,其中管材的一端顶靠在第一移动挡板7上且位于对应限位块10的下方,管材的另一端经过第一钢丝刷辊6的表面时被去除毛刺,第一钢丝刷辊6相对于管材端面自上向下转动。传送链条2带动管材进入第二移动挡板9和第二钢丝刷辊8之间,此时,管材已被去除毛刺的一端顶靠在第二移动挡板9上,管材的另一端经过第二钢丝刷辊8的表面时被去除毛刺,最后经过去毛刺处理的管材被送入接料斗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