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淬火机床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7315发布日期:2019-08-23 23:34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中频淬火机床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频淬火机床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中频淬火,就是将金属件放在一个感应线圈内,感应线圈通交流电,产生交变电磁场,在金属件内感应出交变电流,由于趋肤效应,电流主要集中在金属件表面,所以表面的温度最高,在感应线圈下面紧跟着喷水冷却或其他冷却,由于加热及冷却主要集中在表面,所以表面改性很明显,而内部改性基本没有,可以有很特殊的热处理效果。

公告号为CN20684353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辊轴辊套两用中频淬火机床,包括床身,所述的床身包括立座和台座,所述的立座上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上设置有感应线圈;所述的感应线圈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喷水圈;所述的台座上固定设置有卡盘,所述的卡盘为三爪卡盘;所述的卡盘与所述的感应线圈同轴心。

在实际淬火过程中,通常会在地面上设置蓄水池,用于收集喷水圈流出的冷却水,然后利用水泵将蓄水池内的冷却水抽出,给喷水圈供水,从而形成一个水循环,但是冷却水在经过几轮循环后,吸收了大量零件表面的热量,使其自身的温度上升,当操作者再次利用该冷却水时,便会影响对零件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频淬火机床的冷却装置,其优点是:通过对冷却水进行降温,减小了对零件冷却效果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中频淬火机床的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蓄水池,地面在所述蓄水池旁设有冷却池,所述蓄水池和冷却池通过输水管连接,所述输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冷却池内,且延伸的一端在朝向池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冷却池相对两内壁上连接有横架,所述横架上通过固定件连接有若干风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池内的冷却水流入输水管中,经过若干排水孔分成多股后排出,同时风扇启动,加快冷却池内空气的流动,由于冷却水被分成若干小股水流,方便了水流内热量的散失,空气流速的增加又加快了水流的蒸发,从而带走水流内的热量,使得冷却水的温度下降,减小了使用冷却水时对零件冷却效果的影响;设置的固定件则方便了操作者对风扇的安装、更换或维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夹板、压缩弹簧和导向块,所述横架上开设有供风扇放入的凹槽,所述凹槽槽壁上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的滑槽,所述导向块设置在夹板相背的两侧,所述滑槽槽壁上开设有供导向块移动的导向槽,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导向块和导向槽槽底连接,所述夹板侧壁上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穿出横架;当所述夹板与风扇抵触时,所述压缩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卸风扇时,操作者拉动拉杆,克服压缩弹簧的弹性力,待夹板与风扇分离后便可将其卸下,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扇侧壁上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夹板上设有与卡槽插接配合的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槽和限位板的配合减小了风扇与夹板之间出现下滑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杆穿出滑槽外的一端设有手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柄给操作者拉动拉杆提供了便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池相对两内壁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中间辊,所述中间辊位于输水管下方,所述中间辊上周向设有若干叶片,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带轮,地面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带轮转动,第二带轮通过皮带带动第一带轮转动,使得中间辊转动,叶片在转动的过程中将落下的冷却水打散,使得冷却水进一步分散,同时分散的冷却水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延长,提高了冷却水降温的效果和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孔呈矩形,所述输水管底面设有若干与各个排水孔一一对应的匚形框,所述匚形框内滑动连接有节水块,所述匚形框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节水块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转动调节杆,驱动节水块移动,通过调整节水块与排水孔的覆盖面积来调节排水孔的出水量,使得水流截面积减小并与空气充分接触,加快冷却水的降温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水管在蓄水池内的一端设有滤水罩,所述滤水罩内设有过滤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水罩和过滤布起到了对冷却水的过滤作用,增加了冷却水重复利用时的水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和冷却池上均设有格栅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格栅板将蓄水池和冷却池的池口封住,提供了一个支撑基础,使得工作人员可在格栅板上走动,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对冷却水进行降温减小了冷却水重复利用时影响零件冷却效果的情况;通过若干排水孔将冷却水分成小股水流,风扇加快了气流的流动,提高了冷却水降温的速度;

2.设置的固定件方便了操作者对风扇的安装、拆卸和更换,同时叶片将冷却水分散,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加快了热量的流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格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滤水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中间辊和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放大图。

图中,1、蓄水池;11、冷却池;12、输水管;13、排水孔;14、横架;141、风扇;2、固定件;21、夹板;22、压缩弹簧;23、导向块;24、凹槽;25、滑槽;26、导向槽;27、拉杆;271、拉环;28、固定环;281、卡槽;29、限位板;3、中心轴;31、中间辊;32、叶片;33、第一带轮;34、第二带轮;35、驱动电机;36、皮带;4、匚形框;41、节水块;42、调节杆;43、滤水罩;44、过滤布;45、格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中频淬火机床的冷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蓄水池1和冷却池11,蓄水池1和冷却池11间隔分布且两者通过输水管12连接,输水管12的进水口靠近蓄水池1池底分布,输水管12远离蓄水池1的一端延伸至冷却池11内,且延伸的一端在朝向池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排水孔13(如图6),冷却池11相对两内壁上连接有多个横架14,横架14位于输水管12上方,各个横架14上均通过固定件2连接有若干风扇141。

如图6所示,冷却池11相对两内壁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中间辊31,中间辊31位于输水管12下方且与输水管12相平行,中间辊31上周向设有若干叶片32,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带轮33,地面在冷却池11旁设有驱动电机35,驱动电机35的电机轴上设有第二带轮34,第一带轮33和第二带轮34通过环形的皮带36连接。

如图6所示,当蓄水池1内的冷却水流入输水管12后,冷却水经各个排水孔13排出,操作者启动风扇141和驱动电机35,驱动电机35的电机轴带动第二带轮34转动,第二带轮34通过第一带轮33转动,使得中间辊31带动叶片32旋转,将排水孔13中下落的水流打散,水流被打散后再汇集在冷却池11内。

如图6所示,风扇141加快了冷却池11内空气的流动,使得水流表面的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使得水流内的热量流失,同时水流在下降的过程中以及落到冷却池11内后,水流内的部分热量通过空气和冷却池11传递出去,实现了对冷却水降温的作用,减小了冷却水重复利用时对零件冷却效果的影响;冷却水经若干排水孔13分成多股小水流,使得水流在单位截面积内的热量相对减小,加上水流被叶片32打散后,延长了其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方便了热量的传递和流失,实现了冷却水的快速降温,加强了冷却水降温的效果。

如图6和图7所示,排水孔13呈矩形,排水管底面设有若干匚形框4,匚形框4与排水孔13一一对应,此时排水孔13位于匚形框4内,匚形框4内滑动连接有节水块41,匚形框4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调节杆42,调节杆42的一端与节水块41转动连接。操作者转动调节杆42,驱动节水块41沿匚形框4移动,调整节水块41对排水孔13的覆盖面积,从而调节排水孔13的水流量,根据蓄水池1内冷却水的实际水量改变水流的截面积,以加快水流内热量的传递和散发,进一步提高了降温的速度,灵活方便。

如图4所示,输水管12在蓄水池1内的一端设有滤水罩43,滤水罩43内设有过滤布44(如图2),起到了对冷却水的过滤作用,提高了冷却水重复利用时的水质。

如图3所示,蓄水池1和冷却池11上均设有格栅板45,格栅板45与地面齐平,给工作人员的行走提供了一个支撑基础,提高了空间上的利用率。

如图5所示,固定件2包括开设在横架14上并供风扇141放入的凹槽24,凹槽24槽壁上开设有两个关于风扇141轴线分布的滑槽25,滑槽25内滑动连接有夹板21,夹板21靠近风扇141的一端在相背的两侧均设有导向块23,滑槽25槽壁上开设有供导向块23移动的导向槽26,导向块23与导向槽26槽底间连接有压缩弹簧22,当夹板21与风扇141抵触时,压缩弹簧22处于被压缩状态,两个夹板21在压缩弹簧22的弹性推力下将风扇141夹紧固定;同时夹板21背离风扇141的一侧设有拉杆27,拉杆27的一端穿出横架14,且穿出的一端连设有手柄,操作者抓住手柄,向远离风扇141方向拉动拉杆27,待夹板21与风扇141分离后便可将其卸下,简单方便。

如图5所示,风扇141侧壁上设有固定环28,固定环28上开设有卡槽281,夹板21上设有与卡槽281插接配合的限位板29,此时夹板21在压缩弹簧22的弹性力与固定环28抵紧,限位板29插入卡槽281中,限制了风扇141的下滑,提高了风扇141固定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