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以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文档序号:3446592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以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ー种ニ氧化碳回收装置以及ニ氧化碳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关于ニ氧化碳的回收,作为对于全球所担忧的地球温暖化问题的有效对策的ニ氧化碳捕获封存(CCS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正受到关注。特别是正在探讨以火力发电站或炼铁厂等所产生的处理排出气体为对象,通过水溶液来回收
ニ氧化碳的方法。
但是,根据以往的ニ氧化碳回收技术,为了使吸收塔内的温度为低温而维持高的ニ氧化碳回收性能,需要对供给到吸收塔内的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或吸收液、吸收塔内部等进行冷却,而为了抑制吸收塔或再生塔的排出气体中的吸收液成分被排出到ニ氧化碳回收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タト,需要对冷却吸收塔或再生塔排出气体的气体冷凝器的温度进行冷却。此外,还存在的问题是当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中所含的大量水分未经冷却地被导入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内时,吸收液的浓度降低等,冷却动カ能高而ニ氧化碳分离回收性能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回收性能高而消耗动カ低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以及ニ氧化碳回收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具有吸收塔、再生塔和至少ー个冷却装置。上述吸收塔中被导入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和吸收ニ氧化碳的贫液,使上述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与上述贫液接触,生成吸收了ニ氧化碳的富液并将其排出。上述再生塔对从上述吸收塔排出的上述富液进行加热,由此,使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散放,生成从上述富液分离出ニ氧化碳后的贫液,并将其返回至上述吸收塔。上述冷却装置中被导入冷却介质,对气体、上述贫液以及上述富液的至少任ー个进行冷却。上述冷却装置彼此串联连接,包含分别被导入第I以及第2冷却介质的第I以及第2冷却器,上述第I冷却介质是实质上不使用动カ而生成的,而上述第2冷却介质是使用动カ而生成的。


图I (a)为表示实施方式I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图I (b)为图I所示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所具备的冷却器的说明图。图2为表示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的冷却温度与带入系统内的水分量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图3为表示防飞散设备的排气温度与飞散吸收液量的关系的一例的曲线图。图4为表示由实施方式I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所产生的冷却动カ能的降低效果的一例的表。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图6为表示通过实施方式2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实现的冷却动カ能的降低效果的一例的表。图中1,2 ニ氧化碳回收装置20,22 吸收塔
30 再生塔40 再生热交换机501, 502, 503 气液分离器60 脱硫装置110水洗部CH, CHlI, CHl2, CH22, CH31 CH34 冷却器CMl第I冷却介质CM2第2冷却介质CLl第I冷却器CL2第2冷却器Gl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4脱ニ氧化碳的排气GS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Pl P4 泵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几个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在附图中,为同一部分赋予同一參考符号,适当省略其重复说明。(I)实施方式I图I (a)为表示实施方式I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图I (b)为图I (a)所示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所具备的冷却器的说明图。本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具有吸收塔20、再生塔30、再生热交換器40、冷却器CH31、CH32、CHlU CHl2以及CH33、气液分离器501 503、脱硫装置60、重沸器70,泵Pl P3。吸收塔20包括例如对流型气液接触装置,从其下部供给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1,从其上部导入吸收ニ氧化碳的吸收液(以下,称为“贫液LL”),使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与贫液LL气液接触并将该气体Gl吸收,生成吸收了ニ氧化碳的富液RL,并从吸收塔的下部排出。吸收塔20的构造是为了高效地进行气液接触而配置填充物或托盘。被供给到吸收塔20的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3并未被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例如燃烧排气或处理排气等。贫液LL除了可以使用例如单こ醇胺(monoethanolamin)、ニこ醇胺(diethanolamin)等胺系水溶液或碱性水溶液,还可以使用离子性液体及其水溶液等,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吸收塔20去除了ニ氧化碳的脱ニ氧化碳气体G4从吸收塔20的上部被排出。从吸收塔20的下部排出的富液RL通过泵Pl被导入再生热交換器40。再生热交换器40将所导入的贫液LL加热并向再生塔30供给。在本说明书中,将贫液LL定义为与富液RL相比ニ氧化碳含有量少的吸收液。再生塔30通过对导入的贫液LL进行加热来使大部分的ニ氧化碳与蒸气一同散放并从贫液LL分离,作为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从再生塔的上部排出。为了高效地进行气液的接触,再生塔30还形成配置了填充物或托盘的构造。大部分ニ氧化碳已被去除的贫液LL通过再生热交換器40被返回至吸收塔20。本实施方式中,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从吸气ロ 10被吸入,介由脱硫装置60、冷却器CH31以及气液分离器501向吸收塔20供给。后面将对脱硫装置60加以记述。如图I (b)中通过符号CH统ー表示地,冷却器CH31、CH32、CHlU CHl2以及CH33由第I冷却器CLl以及与该第I冷却器串联连接的第2冷却器CL2构成,通过ニ层构成的冷却器CU、CL2对所导入的气体进行冷却。可以使用板型热交換器或螺旋型热交換器、管壳型热交換器等热交換器来构成冷却器CH,但并不限于这些热交換器。若对冷却器CH31加 以说明,则该冷却器是将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冷却至室温范围内的低温,理想的是冷却至40°C以下的、包含于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中的成分単体或混合物的凝固点温度以上的温度。由此,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中的水分凝结成液体。如图I (b)所示,向冷却器CH的第I冷却器CLl供给第I冷却介质CM1。第I冷却介质CMl为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冷却介质,例如海水或河川水、水道水,此外,还包含通过本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的外部的未作图示的冷却塔等冷却过的冷却介质、或通过这些冷却介质冷却过的二次冷却水以及二次冷却介质。作为冷却介质,并不限于水道水或经处理的水,也包含例如脱离子处理水或こ醇水溶液、こニ醇等。对于后述第2冷却介质来说,这一点也是相同的。本实施方式中,第I冷却介质CMl例如与第I冷却介质对应。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谓“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意思是在ニ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外部已经生成,为了在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内流动而使用泵等的动力,但不必为了用于在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内的冷却而追加使用动力。向第2冷却器CL2供给第2冷却介质CM2。与第I冷却介质CMl相对照地,第2冷却介质CM2为使用动カ而生成的冷却介质,例如通过本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外部的冷机等制冷机、热泵等冷却过的冷水或冷却介质,此外,还包含极低温冷却介质,例如通过液体氮和干冰或液体氦等冷却过的冷水或冷却介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冷却介质CM2例如与第2冷却介质对应。气液分离器501将在冷却器CH31所产生的冷凝水分向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的外部排出,由此,防止大量的水分被带入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内。由此,能够防止贫液LL的浓度降低且ニ氧化碳回收性能恶化,并能够使关于贫液LL的浓度管理的作业等最小化并维持回收性能。通过了气液分离器501的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作为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3被供给至吸收塔20。气液分离器501以及后述的气液分离器502、503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与水分去除装置对应。图2为表示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的冷却温度与带入系统内的水分含量的关系的曲线图。如从图2的曲线图可知,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的温度越降低,带入吸收塔20的水分含量越少。因此,理想的是气比能够通过海水或河川水等第I冷却介质CMl冷却的温度更低的低温。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I冷却介质CMl而暂时冷却了以后,通过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2冷却介质CM2进ー步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在抑制动カ的同时,将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冷却至需要的温度(室温)。脱硫装置60被设置于吸气ロ 10与冷却器CH31之间,并去除包含于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中的硫氧化物成分SOx等酸性成分。在脱硫装置60中设有冷却器CH32,在去除酸性成分时,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也被冷却。从吸收塔20排出的脱ニ氧化碳气体G4被供给至冷却器CHlI,并通过与关于冷却器CH31的上述冷却方法相同的方法而被冷却至生成冷凝水的温度。含有已冷却的冷凝水的气体通过气液分离器502被分离为气体和液体,此冷凝水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泵P2被再次供给至吸收塔20等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内。由此,防止脱ニ氧化碳气体G4中的水蒸气被排出至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液分离器502的前面设置了冷却器CH1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冷却器内藏于气液分离器502。再生塔30为例如对流型气液接触装置,其封存液的加热是通过在重沸器70与作为外部供给热的高温蒸气热交换来进行的。此外,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被供给至冷却器 CH33,并通过与上述冷却器CH31的冷却方法相同的方法被冷却至生成冷凝水的温度。由此,防止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内部的水蒸气被排出至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外。在冷却器CH33内所生成的冷凝水经过气液分离器503,并通过泵P3,使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中的气体成分一主要是ニ氧化碳、和液体成分一主要是水的一部分或全部,再次被供给至再生塔30等系统内。气液分离器502内置水洗部110,由此,防止贫液的飞散。吸收液的飞散量由排气温度的蒸气压決定。因此,水洗部Iio需要充分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设有冷却器CH12,气液分离器502内的脱ニ氧化碳排气G4被冷却。水洗部110与本实施方式中的例如防飞散装置相对应。另外,水洗部110无需被内置于气液分离器502,也可以在气液分离器502的前后设置于处理对象气体被导入之前或被排出之后。此外,并不限于气液分离器502的前后以及内部,理想的是也设置在气液分离器503的内部或前后。将防飞散设备中的排气温度与飞散吸收液量的关系的一例表示成图3的曲线图。图3的曲线图将排气温度设定为40°C的情况下的飞散量设为100%,表示5°C 45°C的范围内的各温度处的减少量。随着来自吸收塔20的脱ニ氧化碳排气G4以及来自再生塔30的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这两者的温度降低,吸收液成分的飞散量減少。为了抑制吸收液成分的飞散量,需要比通过海水或河川水等自然冷却水可能达到的冷却温度更低的温度。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器CH12被设于水洗部110内部或其前后,因此,能够在抑制冷却所需动カ的同时进行冷却。从再生塔30向吸收塔20供给贫液LL的路线中,在再生热交換器40与吸收塔20之间还设有冷却器CH22。冷却器CH22也是以与上述冷却器CH31的冷却方法相同的方法,通过从外部供给来的第I冷却剂以及第2冷却剂对贫液LL进行冷却之后,将贫液返回吸收塔20。接下来,作为通过实施方式I进行的ニ氧化碳回收方法,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I的ニ氧化碳的回收方法加以说明。首先,作为第Iエ序,向吸收塔20导入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和贫液LL,使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与贫液LL相互接触,使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经贫液LL吸收而生成富液RL。在该第Iエ序中,为了提高ニ氧化碳的吸收性能,理想的是在低温下进行吸收过程。因此,被导入吸收塔20内的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3,通过使用了冷却器CH31的冷却エ序而使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冷却至室温中的低温、优选35 40°C以下,并作为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3被向吸收塔20供给。从再生热交換器40导入吸收塔20内的贫液LL也同样通过使用冷却器CH22的冷却エ序而被冷却至室温中的低温、优选35 40°C以下,并被向吸收塔20供给。通过为了控制来自系统内的水蒸气的排出量而使用了冷却器CHll的冷却エ序,从而从吸收塔20排出的脱ニ氧化碳排气G4所含有的水蒸气被冷却,并生成冷凝水。所生成的冷凝水的一部分或全部介由气液分离器502,通过泵P2而被返回到吸收塔20。通过第Iエ序生成的富液RL通过泵P2被供给至再生塔30,在第2エ序中,通过重沸器70被加热,由此,作为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而被从再生塔30的上部排出,井生成从富液分离出了ニ氧化碳的贫液LL,介由再生热交換器40返回至吸收塔20,并被再利用于上述第Iエ序。这样,回收了ニ氧化碳的富液RL被再生为贫液LL。·
为了控制来自系统内的水蒸气的排出量,对于从再生塔30排出的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也通过冷却エ序来冷却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中的水蒸气,由此生成冷凝水,并通过气液分离器503被分离。冷凝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泵P3从气液分离器503向再生塔30返回,从而返回到系统内。在上述一系列エ序中,对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1、被向吸收塔20供给的贫液LL、脱ニ氧化碳排气G4、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脱硫装置60进行的各冷却エ序,通过第I冷却器CL1,由海水等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I冷却介质来进行冷却,再被导入第2冷却器并通过使用冷机等动カ被冷却至低温而生成的冷水等进行冷却。由此,与仅通过使用冷机等动カ被冷却至低温而生成的第2冷却介质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动力冷却能。为了确认由本实施方式所实现的动カ能降低效果,将仅通过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2冷却介质来进行冷却的情况设为參考例1,使用程序模拟器来与本实施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比较时,将ニ氧化碳回收量和回收率作为同一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与參考例I的性能条件相同,而降低导入再生塔30的蒸气量。图4的表中示出模拟比较的结果的一例。如图4所示,能够降低冷却动カ能。在此,将參考例I的回收能设为100%而求出本实施方式的能量降低率。相同地对所需要的冷却水的量进行了比较。參考例I为仅使用通过冷机冷却的冷水来进行冷却的情況,除了未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第I冷却器CLl以外,与本实施方式的条件相同。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动カ能为使用第I冷却器CLl以及第2冷却器CL 二者来冷却至40°C以下时所需要的能量,參考例I中的冷却动カ能为通过仅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第2冷却器CL2的冷却器将冷却对象冷却至40°C以下时所需要的能量。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与參考例I相比,能够使冷却动カ能减少至41%。在此,是将參考例I的冷却动カ设为100%来求出实施例2的冷却动カ能减少率的。也以相同的方法记载了所需要的冷却水量与比较例I的比较。在參考例I中,假定使用冷机来进行冷却的情況,但除此以外,通过冷冻机等机器进行的冷却或使用极低温冷却介质、例如液体氮、干冰或液体氦等极低温冷却介质的情况下,效果是相同的,在使用极低温冷却介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用于对此极低温介质进行冷却所需要的动力。
(2)实施方式2接下来,參照图5及图6,对实施方式2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加以说明。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2的整体构成的图。如通过与图1(a)的对比而显而易见地,图5所示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2取代实施方式I的吸收塔20,而具有吸收塔22以及冷却器CH34。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器CH34设置于吸收塔22的外部,吸收塔22内的贫液LL从第Iエ序中被抽出并通过冷却器CH34冷却,冷却后的贫液LL再次向吸收塔22内返回。如上所述,被导入吸收塔的贫液LL与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通过第Iエ序在吸收塔内接触,ニ氧化碳被吸收至贫液LL内。此时的吸收反应为发热反应,因此,吸收塔内的温度上升。此塔内温度的上升成为使吸收性能降低的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塔22内的贫液LL在第Iエ序的过程中被抽出,并被导入配置于吸收塔22外部的冷却器CH34而被冷却。而且,通过冷却器CH34冷却的贫液LL 通过泵P4被再次供给至吸收塔22内。通过该冷却エ序而降低了温度的贫液LL被导入吸收塔22内,与未被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塔内保持低温,ニ氧化碳的吸收效率提高。该冷却后的贫液LL在35V以下较为理想,因此,理想的是,不仅使用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I冷却介质,还使用通过冷机等动カ而被冷却的第2冷却介质,并且也使其通过第2冷却器CL2来进行冷却。图6为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2实现的冷却动カ能的降低效果的一例的表。将从图5的构成中去除第I冷却器CLl而仅通过第2冷却器CL2以第2冷却介质来进行冷却的情况作为參考例2,使用流程模拟装置,将參考例2的回收能设为100%而求出实施方式2的冷却动カ能的降低率。也以相同的方法记载了所需要的冷却水量与參考例2的比较。比较时,将ニ氧化碳回收量和回收率作为同一条件。从图6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參考例2相比较,能够将冷却动カ能降低至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吸收塔22中需要冷却的多个部位分别设置抽出部以及供给部,其效果也是相同的,而且,即使被抽出的贫液LL是流经塔内的贫液LL的全部或一部分,使冷却动カ能降低的效果也不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对吸收塔22内部的贫液LL进行冷却的冷却器CH34被设置于吸收塔22外部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对贫液LL进行冷却的装置,也可以是例如将吸收塔内组装型冷却器等设置于吸收塔22内部的装置。根据以上记述的两个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对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脱ニ氧化碳排气G4、含有ニ氧化碳的蒸气GS、贫液LL等进行冷却时,在通过使使用动カ被冷却至低温而生成的第2冷却介质CM2通过第2冷却器CL2、而对这些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等进行冷却之前,通过使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I冷却介质CMl通过第I冷却器CL1,而对这些含有ニ氧化碳的气体Gl等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降低动カ冷却能,井能相应地降低电能。此外,根据上述至少I个实施方式的ニ氧化碳回收方法,对于上述气体、蒸气、贫液LL等,在通过使用动カ被冷却至低温而生成的第2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之前,通过实质上无需使用动カ而生成的第I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降低冷却动カ能,井能相应地降低电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通过气液分离器503分离的冷凝水返回再生塔30,但该冷凝水也可以返回吸收塔20,也可以使其与通过再生热交換器40后的贫液LL合流,也可用于其他用途。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ニ氧化碳回收装置具有泵Pl P4,但并不需要将其全部如图I (a)或图5所示那样进行设置,此外,可以减少或増加其数量。此外,在图I Ca)以及图5中,形成将冷却器CHlI, CHl2, CH22,CH31 CH34分别配置于吸收塔20或再生塔30的外部的构成,但并不限于这样的配置,例如,可以配置于吸收塔20内或再生塔30内。关于这一点,即使是在吸收塔20内或再生塔30内配置了气体冷凝器的方式,也是同样可行的。而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器使用第I冷却器CLl以及第2冷却器CL2,但并不限于此,在使用第3冷却器、第4冷却器等3个以上的冷却器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是可以 适用的。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冷却器均使用ニ层构成的冷却器CH,但也可以例如仅将ニ层构成的冷却器用于贫液LL的冷却器等,仅应用于部分冷却器。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其意图并不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g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換、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均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主g内,同样,也包含在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吸收塔,导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贫液,使上述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与上述贫液接触而生成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富液并将该富液排出; 再生塔,对从上述吸收塔排出的上述富液进行加热,使含有二氧化碳的蒸气从上述富液散放,由此,生成从上述富液分离出二氧化碳后的贫液并将该贫液返回至上述吸收塔;以及 至少一个冷却装置,对上述气体、上述贫液以及上述富液的至少任一个进行冷却,各冷却装置彼此串联连接,并包含分别导入有第I以及第2冷却介质的第I以及第2冷却器, 上述第I冷却介质是实质上不使用动力而生成的, 上述第2冷却介质是使用动力而生成的, 上述第I冷却器被设置于比上述第2冷却器靠近上流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包含对通过上述贫液吸收了二氧化碳后的上述气体进行冷却的第I冷却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包含对含有通过加热上述富液而排出的二氧化碳的蒸气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装置包含对来自上述再生塔的上述贫液进行冷却的第3冷却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冷却装置包含对上述吸收塔内的上述气体以及上述贫液、富液的至少任一个进行冷却的第4冷却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体包含硫氧化物, 上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还具有去除上述气体中的硫氧化物的脱硫装置, 上述冷却装置包含对上述脱硫装置进行冷却的第5冷却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I水分去除装置,该第I水分去除装置设于上述脱硫装置与上述吸收塔之间,并去除来自上述脱硫装置的上述气体中的水分, 上述冷却装置包含设于上述脱硫装置与上述水分去除装置之间、并对来自上述脱硫装置的上述气体进行冷却的第6冷却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防止上述吸收塔以及上述再生塔的至少任一个中的吸收液成分飞散的防飞散装置, 上述冷却装置包含对上述防飞散装置进行冷却的第7冷却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去除来自上述吸收塔的上述气体中的水分的第2水分去除装置, 上述防飞散装置设于上述第2水分去除装置的内部,防止已通过上述贫液吸收了二氧化碳后的上述气体中的吸收液成分飞散。
10.一种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步骤 使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与贫液接触而生成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富液; 通过对上述富液进行加热,使含有二氧化碳的蒸气散放,并生成从上述富液分离出二氧化碳后的贫液,将该贫液再利用于上述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 通过第I冷却介质对上述气体、上述贫液以及上述富液的至少任一个进行冷却后,再通过第2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上述第I冷却介质不使用冷却用的动力而生成,使用移动用的动力而被使用于上述冷 却,上述第2冷却介质使用冷却用的动力而生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回收性能高、消耗动力低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其具有吸收塔、再生塔和至少1个冷却装置。上述吸收塔中被导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贫液,使上述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与上述贫液接触而生成吸收了二氧化碳后的富液并将其排出。上述再生塔将从上述吸收塔排出的上述富液加热,由此散放含有二氧化碳的蒸气,生成从上述富液分离出二氧化碳后的贫液并将其返回至上述吸收塔。上述冷却装置中被导入冷却介质,对气体、上述贫液以及上述富液的至少任一个进行冷却。上述冷却装置彼此串联连接,包含分别导入第1以及第2冷却介质的第1以及第2冷却器,上述第1冷却介质是实质上不使用动力而生成的,上述第2冷却介质是使用动力而生成的。
文档编号C01B31/20GK102836617SQ20121021242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1日
发明者宇田津满, 铃木健介, 齐藤聪, 程塚正敏, 北村英夫, 江上法秀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