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陶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用瓷器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我国的陶瓷工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陶、瓷器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天然的无机非金属矿物,这些原料通过加工精制、配合、成形、高温物理化学反应,才形成一种与原来组成物质截然不同的新的物质,即是陶瓷。我国陶到瓷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陶器—原始陶器—瓷器。目前瓷器原料各异,工艺各异,然而瓷器在原料和工艺上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瓷器使用寿命短。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耐用瓷器及其制作工艺,瓷器原料搭配合理,原料分散均匀,烧结过程中各原料之间粘结紧密,大大增强了瓷器的粘结强度,瓷器表面能形成坚硬的耐磨层,瓷器不易崩角,从2米高度差落下都不会破碎。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耐用瓷器,按重量份计,含有以下原料组分:黏土35-45份、改性煅烧陶土15-20份、改性高岭土8-12份、电气石6-10份、麦饭石6-10份、钾长石6-10份、氧化铝粉5-8份、氮化硅粉5-8份、二氧化锆粉5-8份。所述改性煅烧陶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煅烧陶土煅烧至700-800℃,然后将5-10℃的水溶性壳聚糖喷洒到煅烧陶土表面,接着将煅烧陶土继续烧至800-850℃,再将其放入浸泡液中浸泡1小时,取出后继续煅烧至800-85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所述浸泡液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月桂酸钠8-14份、柠檬酸8-14份、a-氰基丙烯酸乙酯2-4份、木质素6-10份、茶多酚6-10份,将各原料混合加入它们重量份20倍清水搅拌均匀即可。所述改性高岭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高岭土加热至100-120℃,向其中加入50-60℃的羧酸溶液,然后将高岭土加热至260-30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一种耐用瓷器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秤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磨碎至500-600目的细粉;(2)根据设计需求使细粉成型,修坯,将修整好的坯体在1000℃-1100℃炉窑中素烧,素烧30分钟后,将素烧坯打磨光滑;(3)素烧坯施釉加入回青,将炉窑温度升至1280-1380℃,继续烧结1小时,然后出炉窑。烧结过程中每隔10分钟向炉窑中通入纯氧,使炉窑内氧气浓度维持在25.5-28.4%。素烧坯继续烧结温度为1300-135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瓷器原料搭配合理,原料分散均匀,烧结过程中各原料之间粘结紧密,大大增强了瓷器的粘结强度,瓷器表面能形成坚硬的耐磨层,瓷器不易崩角,从2米高度差落下都不会破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耐用瓷器,按重量份计,含有以下原料组分:黏土40份、改性煅烧陶土18份、改性高岭土10份、电气石8份、麦饭石8份、钾长石8份、氧化铝粉6份、氮化硅粉6份、二氧化锆粉6份。所述改性煅烧陶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煅烧陶土煅烧至700-800℃,然后将5-10℃的水溶性壳聚糖喷洒到煅烧陶土表面,接着将煅烧陶土继续烧至800-850℃,再将其放入浸泡液中浸泡1小时,取出后继续煅烧至800-85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所述浸泡液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月桂酸钠11份、柠檬酸11份、a-氰基丙烯酸乙酯3份、木质素8份、茶多酚8份,将各原料混合加入它们重量份20倍清水搅拌均匀即可。所述改性高岭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高岭土加热至100-120℃,向其中加入50-60℃的羧酸溶液,然后将高岭土加热至260-30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一种耐用瓷器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秤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磨碎至550目的细粉;(2)根据设计需求使细粉成型,修坯,将修整好的坯体在1050℃炉窑中素烧,素烧30分钟后,将素烧坯打磨光滑;(3)素烧坯施釉加入回青,将炉窑温度升至1330℃,继续烧结1小时,然后出炉窑。烧结过程中每隔10分钟向炉窑中通入纯氧,使炉窑内氧气浓度维持在26.8%。实施例2一种耐用瓷器,按重量份计,含有以下原料组分:黏土35份、改性煅烧陶土15份、改性高岭土8份、电气石6份、麦饭石6份、钾长石6份、氧化铝粉5份、氮化硅粉5份、二氧化锆粉5份。所述改性煅烧陶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煅烧陶土煅烧至700-800℃,然后将5-10℃的水溶性壳聚糖喷洒到煅烧陶土表面,接着将煅烧陶土继续烧至800-850℃,再将其放入浸泡液中浸泡1小时,取出后继续煅烧至800-85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所述浸泡液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月桂酸钠8份、柠檬酸8份、a-氰基丙烯酸乙酯2份、木质素6份、茶多酚6份,将各原料混合加入它们重量份20倍清水搅拌均匀即可。所述改性高岭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高岭土加热至100-120℃,向其中加入50-60℃的羧酸溶液,然后将高岭土加热至260-30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一种耐用瓷器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秤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磨碎至500目的细粉;(2)根据设计需求使细粉成型,修坯,将修整好的坯体在1000℃炉窑中素烧,素烧30分钟后,将素烧坯打磨光滑;(3)素烧坯施釉加入回青,将炉窑温度升至1280℃,继续烧结1小时,然后出炉窑。烧结过程中每隔10分钟向炉窑中通入纯氧,使炉窑内氧气浓度维持在25.5%。实施例3一种耐用瓷器,按重量份计,含有以下原料组分:黏土45份、改性煅烧陶土20份、改性高岭土12份、电气石10份、麦饭石10份、钾长石10份、氧化铝粉8份、氮化硅粉8份、二氧化锆粉8份。所述改性煅烧陶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煅烧陶土煅烧至700-800℃,然后将5-10℃的水溶性壳聚糖喷洒到煅烧陶土表面,接着将煅烧陶土继续烧至800-850℃,再将其放入浸泡液中浸泡1小时,取出后继续煅烧至800-85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所述浸泡液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月桂酸钠14份、柠檬酸14份、a-氰基丙烯酸乙酯4份、木质素10份、茶多酚10份,将各原料混合加入它们重量份20倍清水搅拌均匀即可。所述改性高岭土由以下方法制备:将高岭土加热至100-120℃,向其中加入50-60℃的羧酸溶液,然后将高岭土加热至260-300℃,然后在1分钟内冷却至常温即可。一种耐用瓷器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秤取各原料,将各原料混合磨碎至600目的细粉;(2)根据设计需求使细粉成型,修坯,将修整好的坯体在1100℃炉窑中素烧,素烧30分钟后,将素烧坯打磨光滑;(3)素烧坯施釉加入回青,将炉窑温度升至1380℃,继续烧结1小时,然后出炉窑。烧结过程中每隔10分钟向炉窑中通入纯氧,使炉窑内氧气浓度维持在28.4%。实验本实施例1、2、3制成的瓷器与普通瓷器相比性能如下表: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普通瓷器成型率(%)99999783显气孔率(%)0.2030.2260.2740.495莫氏硬度7765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瓷器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瓷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