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塔分酸器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6884发布日期:2018-12-08 06:13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塔分酸器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工业硫酸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塔分酸器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硫酸是一种最活泼的二元无机强酸,能和绝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造肥料、药物、炸药、颜料、洗涤剂、蓄电池等,也广泛应用于净化石油、金属冶炼以及染料等工业中。

工业上生产硫酸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塔式法、钳室法和接触法,其中,接触法的应用最为普遍。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主要有四个步骤:通过沸腾炉产生炉气,净化并干燥炉气,接触炉中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为三氧化硫,最后在吸收塔中利用98.3%的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被浓硫酸吸收后,根据需求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硫酸即可。由此可见,吸收塔是工业硫酸生产工艺的重要装置。

吸收塔内设置有分酸器,其作用是将硫酸均匀地分布到填料表面,使得硫酸与进入吸收塔内的三氧化硫气体充分接触,进而提高吸收效率。现有分酸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主管和多根在连接在主管上且呈蟹爪状分布的支管,在支管上又设置有更多的支管以将进入主管的硫酸从多个出口排出,提高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几率。

但是上述分酸器对进入主管的总进液量有要求,当总进液量小于一定值时,硫酸不会从所有的支管中均匀流出,也即支管的利用效率低;另外,当部分支管出现堵塞、腐蚀或者损坏时,硫酸分布的不均匀不易察觉,仅能从最终三氧化硫的吸收效果不好的这个结果反向查找原因;不仅如此,由于支管数量众多,为了确保硫酸均匀分布,任一支管损坏后可能都需要打开设备进行维修,维修次数多、维修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塔分酸器的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酸器结构复杂所造成的支管利用率低、不易察觉硫酸分布的不均匀以及维修次数多、维修费用高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吸收塔分酸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开启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直接或间接地带动驱动轴旋转,进而带动吸收罐相对于硫酸箱旋转;

(b)进液口中向硫酸箱中通入浓硫酸,浓硫酸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吸收罐中,并在转动的吸收罐的内壁上形成浓硫酸膜;

(c)当第三通孔中有浓硫酸流出时,向进气主管中通入待吸收的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依次通过进气主管、进气支管、喷嘴最终喷向吸收罐内壁上的浓硫酸膜;

(d)吸收完毕后,停止通入三氧化硫和浓硫酸;

(e)逐渐降低吸收罐的转速,并最终停止吸收罐的转速,排出吸收罐内剩余的浓硫酸;上述步骤中,包括硫酸箱,所述硫酸箱上设置有进液口,所述硫酸箱下方设置有吸收罐,所述吸收罐的顶端为开口端,吸收罐的顶端与硫酸箱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硫酸箱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硫酸箱和吸收罐,第一通孔靠近硫酸箱的内壁;硫酸箱上设置有进气主管,所述进气主管底端贯穿硫酸箱并伸入吸收罐内,进气主管上连接有位于吸收罐内的进气支管,所述进气支管的内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平直段连通进气主管,进气支管上连接有喷嘴,所述喷嘴由橡胶制成,喷嘴包括减速段和加速段,所述减速段与第二平直段连通,加速段内设置有多根喷射道,所述喷射道连通减速段和喷嘴外部,所述喷嘴朝向吸收罐的内壁;所述吸收罐下表面垂直固定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围绕驱动轴的竖直中轴线转动,吸收罐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排隔板,所述若干排隔板将吸收罐内壁表面分隔为若干排吸收区域,所述吸收区域内设置有位于吸收罐内壁上的流道,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相邻的两个吸收区域;吸收罐底部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连通吸收罐内部和外部空间。

现有技术中,吸收塔的分酸器采用蟹爪式结构,将硫酸箱中的硫酸引导至主管中,再通过支管,以及支管上的次级支管,逐步将主管中的浓硫酸均匀排出,最终硫酸落至吸收塔的填料表面,使得硫酸与进入吸收塔内的三氧化硫气体充分接触,进而提高吸收效率。但是,现有的分酸器设计结构过于复杂,尤其是错综复杂的支管和次级支管,而这种设计又是必须的,因为支管、次级支管的数目越多,硫酸的排出越均匀,因此,在结构复杂所造成的制造、维修成本高和进一步提高硫酸均匀排出的问题上,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另外,支管、次级支管越多,主管中的硫酸流量就必须更大,否则当进液量小于一定值时,这个值通常较大,硫酸不会从所有的支管中均匀流出,也即支管的利用效率低;同时,当部分支管出现堵塞、腐蚀或者损坏时,硫酸分布的不均匀不易察觉,仅能从最终三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差的结果反向查找原因,以找到损坏的支管;最后,由于支管、次级支管的数量非常多,为了确保硫酸均匀分布,任一支管损坏后可能都需要打开设备进行维修,维修次数多、维修费用高。

综上,现有的分酸器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硫酸生产线的吸收塔内的分酸器。

具体地,该分酸器包括用于储存硫酸的硫酸箱,硫酸箱上设置有进液口以向硫酸箱中输送浓度为98.3%的浓硫酸。硫酸箱下方设置有吸收罐,吸收罐为敞口结构,其开口端贴合在硫酸箱的底部。优选地,吸收罐顶面与硫酸箱底面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密封垫以防止硫酸从硫酸箱与吸收罐之间的间隙排出,或者调整间隙大小以减少硫酸的排出量,排出的硫酸将落在吸收塔内。硫酸箱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硫酸箱和吸收罐,硫酸箱中的硫酸通过第一通孔向吸收罐内进液,优选地,第一通孔靠近硫酸箱的内壁,使得进入吸收罐的硫酸首先与靠近吸收罐顶端的内壁接触,进一步优选地,第一通孔的宽度不宜过大,否则浓硫酸通过量较大,不易在吸收罐内壁上形成浓硫酸膜,第一通孔优选地设置为宽度为3~5cm的弧形通孔。硫酸箱上设置有进气主管,进气主管底端贯穿硫酸箱并伸入至吸收罐内部,进气主管用于向吸收罐内通入催化氧化后的三氧化硫,使得三氧化硫在吸收罐内与浓硫酸接触并被浓硫酸吸收。进气主管上连接有进气支管,进气支管设置在吸收罐内,进气支管的喷气口,即出气口朝向吸收罐的内壁。吸收罐下表面垂直固定有驱动轴,驱动轴能够被电机直接驱动,例如驱动轴直接连接在电机的输出端上,驱动轴也可以通过齿轮、传动带等零部件由电机间接驱动,驱动轴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能够围绕其竖直中轴线转动,进而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吸收罐转动,吸收罐在转动过程中,从第一通孔中进入吸收罐的浓硫酸一边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往下竖直移动,一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贴着吸收罐的内壁进行周向移动,进而在吸收罐的内壁上展开形成具备一定厚度的浓硫酸膜。从进气支管喷出的三氧化硫冲向吸收罐的内壁上的浓硫酸膜,浓硫酸膜与三氧化硫充分接触使得浓硫酸最大程度地吸收三氧化硫,达到较高的吸收率。驱动轴顶端与吸收罐底面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卡接。驱动轴可以作为吸收罐的支撑杆,但为了确保吸收罐平稳运转,可将吸收罐放置于吸收塔内的支撑架上。

为了使吸收罐在转动时,其内壁能够形成均匀的浓硫酸膜,本发明在吸收罐的内壁上从上至下设置有若干排隔板,隔板沿吸收罐内壁的周向设置,隔板将吸收罐的内壁分隔为多排吸收区域,相邻的吸收区域之间通过隔板上设置的第二通孔连接。这种结构使得浓硫酸不易受重力的影响向吸收罐的底部堆积,每排吸收区域内更容易形成浓硫酸膜。具体地,当最上排的吸收区域内浓硫酸膜较厚、浓硫酸较多时,部分浓硫酸将通过第二通孔移动至位于下方的吸收区域,以此类推,在吸收罐达到一定转速时,每排吸收区域内均具备一定厚度的浓硫酸膜,显著地提高了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积。吸收罐底部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连通吸收罐的内部和外部空间,浓硫酸在从最上排的吸收区域移动至最下排的吸收区域过程中充分与三氧化硫接触,吸收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后最终通过第三通孔排出吸收罐。优选地,第三通孔靠近吸收罐的内壁。

使用时,首先开启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直接或间接地带动驱动轴旋转,进而带动吸收罐相对于硫酸箱旋转。之后从进液口中向硫酸箱中通入浓硫酸,浓硫酸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吸收罐中,并在转动的吸收罐的内壁上逐渐形成浓硫酸膜。优选地,吸收罐的内壁上设置有观察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观察浓硫酸膜的形成情况并对吸收罐的转速进行调整。当第三通孔中有浓硫酸流出时,向进气主管中通入待吸收的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依次通过进气主管、进气支管最终喷向各吸收区域中的浓硫酸膜。一方面,浓硫酸膜几乎覆盖整个吸收罐内壁,因此浓硫酸膜与三氧化硫气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使得浓硫酸能够有效地吸收三氧化硫;另一方面,喷在浓硫酸膜上的三氧化硫气体还会造成浓硫酸膜撕裂,在浓硫酸与三氧化硫冲击处附近产生湍流,进一步提高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混合效果,提高吸收率,因而,本装置能够获得很高的三氧化硫吸收率。

除了上述有益效果外,本装置摒弃了传统分酸器的蟹爪式结构,将传统的依靠增加支管、次级支管个数以提高浓硫酸均匀排出的方式改进为依靠吸收罐自转产生的离心效果使得吸收罐上形成浓硫酸膜,进而最大化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积。上述改进带来了至少以下几个优势:第一,分酸器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设计师无需再平衡支管的数量和制造、维修成本,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浓硫酸进液量调整转速,使得吸收罐壁面上所形成的浓硫酸膜的厚度始终在理想的吸收范围内,例如,浓硫酸进液量很小时,能够浓硫酸膜必然很薄,此时可以调慢吸收罐的转速;浓硫酸进液量较大时,第二通孔可以自适应地调节各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膜厚度,工作人员也可适当加快吸收罐的转速;第二,维修方便,由于硫酸箱和吸收罐之间仅是放置接触,并未连接,因此在维修时,仅需抬起硫酸箱便可对整个吸收罐内部进行检查;第三,即使进气支管堵塞,也仅会使某一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膜不能受气体冲击加快反应,但随后该部分浓硫酸膜又会进入下一吸收区域内受气体冲击,在整个过程中浓硫酸都是与气体均匀接触的,因此不会产生浓硫酸分布不均所产生的吸收效率低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进气支管的喷气口的位置固定,因此仅会对吸收区域内一定高度的浓硫酸膜进行冲击,若想要增加吸收区域内的冲击位置,则需要增加进气支管的数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对进气支管的结构进行改进。

具体地,进气支管朝向吸收罐的一端上设置有喷嘴,喷嘴与进气支管连通。沿进气主管至喷嘴的方向,进气支管内部用于通三氧化硫的孔道依次分为第一平直段、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其中,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优选地,第一平直段的直径为第二平直段直径的1.5~2.5倍。变径段为圆台结构,其起着平缓连接第一平直段和第二平直段的作用。喷嘴包括减速段和加速段,其中减速段与第二平直段连通,并在加速段内设置多根喷射道,优选地,喷射道的直径为第一平直段直径的1/20~1/15。喷嘴采用橡胶制成,在气体高速流动时,内部冲撞的气体能够造成喷嘴摆动,且越远离进气支管处的摆动幅度越大。

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为,进气主管中的三氧化硫气体进入至进气支管后,由于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平直段,气体在依次通过第一平直段、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后速度提升,但此时的速度提升不宜过快,因此将第一平直段的直径为第二平直段直径的1.5~2.5倍,优选为1.8倍。之后加速后的气体进入喷射道的减速段中,减速段也为圆台结构,在减速段孔径突然增大,使得气体的流速减缓,此时减速段内的气体会受到后续从第二平直段输送来的气体冲击而产生局部涡流,部分气体撞向喷嘴的内壁,由于喷嘴采用橡胶制成,因此喷嘴在内部气体的冲撞下产生一定振动,距离进气支管越远,喷嘴上的振动幅度越大。之后气体进入设置有多根喷射道的加速段,由于喷射道的直径突然减小为为第一平直段直径的1/20~1/15,因此在加速段内气体的流速显著提升并从喷嘴中喷出至浓硫酸膜上。

通过上述结构,首先,进气支管和喷嘴的结构显著地提升了喷射在浓硫酸膜上的三氧化硫气体的冲击力,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更大;其次,喷射道将原本单一的喷气口改进为多根平行的喷射口,使得在吸收区域内的同一高度上,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点有数十个,相邻的接触点之间所产生的局部紊流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最后,在喷气过程中,喷嘴来回摆动,使得同一个吸收区域内,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点不再位于同一高度,因此合理地利用了整个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以吸收三氧化硫,有效地提高了三氧化硫的吸收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吸收区域的内壁,也即吸收罐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多根用于流通浓硫酸的流道,流道能够有助于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均匀分布。当吸收区域内浓硫酸较少时,浓硫酸能够在流道内沿吸收罐的周向移动,虽然可能未形成浓硫酸膜,但浓硫酸在流道内能够得到均匀分布;当吸收区域内浓硫酸较多时,流道能够在吸收罐转速较低时限制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受重力影响向下方的隔板移动。优选地,流道采用半圆形凹槽,进一步地,凹槽的半径为1~3cm。

作为进气支管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变径段为圆台形结构,变径段与第一平直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变径段与第二平直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

作为喷嘴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速段与第二平直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减速段与加速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一平直段的直径。

进一步地,喷射道的个数为8至15个。优选地,喷射道的个数为10个。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由氟橡胶制成。具体可以使用全氟橡胶或者四丙氟橡胶。氟橡胶具有很强的耐酸碱性能,能够在硫酸环境下具备形变能力且不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呈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延长了沿吸收罐周向分布的流道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区域内的流道数目为2~5根。流道数目若过多清洗起来较为麻烦,且滞留在流道内的浓硫酸较多;流道数目若太少则吸收区域内的阻隔效果差。综合考虑将吸收区域内的流道数目设置为2~5根。

进一步地,沿吸收罐内壁至吸收罐中心的方向,隔板上第二通孔的直径逐渐增大。该设置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浓硫酸从隔板靠近进气主管的一端流出,同时,该结构使得在硫酸量较少时,仅会通过最窄的第二通孔流向下一吸收区域,而硫酸量较多时,则会通过较宽的第二通孔流向下一吸收区域,使得各吸收区域内的硫酸量得到合理地分配,有利于各吸收区域的浓硫酸膜的厚度均匀。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宽度为5~15cm。隔板与吸收罐的侧壁之间的夹角配合上述隔板的长度,使得即使浓硫酸从隔板的端部流出,也会直接落入下一个隔板并被限位在下一个吸收区域中,进一步提高了各吸收区域浓硫酸膜厚度的均一性。优选地,所述隔板倾斜设置,隔板与吸收罐内壁的夹角为70~100°。隔板与吸收罐内壁的夹角一定程度上使得隔板能够阻止浓硫酸从隔板靠近进气主管的一端流出,有利于浓硫酸膜的形成,以及每个吸收区域的浓硫酸膜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硫酸箱底面上设置有引流件,所述引流件为圆锥体。引流件避免浓硫酸在硫酸箱底部中心区域堆积,能够有效地将浓硫酸引导至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进气主管和进气支管均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硫酸箱的外壁上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连接在吸收塔的内壁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摒弃了传统分酸器的蟹爪式结构,将传统的依靠增加支管、次级支管个数以提高浓硫酸均匀排出的方式改进为依靠吸收罐自转产生的离心效果使得吸收罐上形成浓硫酸膜,进而最大化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积;

2、一方面,浓硫酸膜几乎覆盖整个吸收罐内壁,因此浓硫酸膜与三氧化硫气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使得浓硫酸能够有效地吸收三氧化硫;另一方面,喷在浓硫酸膜上的三氧化硫气体还会造成浓硫酸膜撕裂,在浓硫酸与三氧化硫冲击处附近产生湍流,进一步提高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混合效果,提高吸收率,因而,本装置能够获得很高的三氧化硫吸收率;

3、本发明对进气支管的内部结构进行改进,并在进气支管上设置喷嘴,首先,进气支管和喷嘴的结构显著地提升了喷射在浓硫酸膜上的三氧化硫气体的冲击力,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更大;其次,喷射道将原本单一的喷气口改进为多根平行的喷射口,使得在吸收区域内的同一高度上,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点有数十个,相邻的接触点之间所产生的局部紊流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最后,在喷气过程中,喷嘴来回摆动,使得同一个吸收区域内,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点不再位于同一高度,因此合理地利用了整个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以吸收三氧化硫,有效地提高了三氧化硫的吸收率;

4、本发明在吸收罐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多根用于流通浓硫酸的流道,流道能够有助于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均匀分布;当吸收区域内浓硫酸较少时,浓硫酸能够在流道内沿吸收罐的周向移动,虽然可能未形成浓硫酸膜,但浓硫酸在流道内能够得到均匀分布;当吸收区域内浓硫酸较多时,流道能够在吸收罐转速较低时限制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受重力影响向下方的隔板移动;

5、通过本发明,分酸器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设计师无需再平衡支管的数量和制造、维修成本,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浓硫酸进液量调整转速,使得吸收罐壁面上所形成的浓硫酸膜的厚度始终在理想的吸收范围内;维修方便,由于硫酸箱和吸收罐之间仅是放置接触,并未连接,因此在维修时,仅需抬起硫酸箱便可对整个吸收罐内部进行检查;即使进气支管堵塞,也仅会使某一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膜不能受气体冲击加快反应,但随后该部分浓硫酸膜又会进入下一吸收区域内受气体冲击,在整个过程中浓硫酸都是与气体均匀接触的,因此不会产生浓硫酸分布不均所产生的吸收效率低的问题;

6、本发明沿吸收罐内壁至吸收罐中心的方向,隔板上第二通孔的直径逐渐增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浓硫酸从隔板靠近进气主管的一端流出,同时,该结构使得在硫酸量较少时,仅会通过最窄的第二通孔流向下一吸收区域,而硫酸量较多时,则会通过较宽的第二通孔流向下一吸收区域,使得各吸收区域内的硫酸量得到合理地分配,有利于各吸收区域的浓硫酸膜的厚度均匀。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硫酸箱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吸收罐内壁上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进气支管与喷嘴的剖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硫酸箱,2-吸收罐,3-进气主管,4-进气支管,5-隔板,6-第一通孔,7-驱动轴,8-第三通孔,9-支架,10-引流件,11-第二通孔,12-进液口,13-喷嘴,131-喷射道,14-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一种吸收塔分酸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开启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直接或间接地带动驱动轴旋转,进而带动吸收罐相对于硫酸箱旋转;

(b)进液口中向硫酸箱中通入浓硫酸,浓硫酸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吸收罐中,并在转动的吸收罐的内壁上形成浓硫酸膜;

(c)当第三通孔中有浓硫酸流出时,向进气主管中通入待吸收的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依次通过进气主管、进气支管、喷嘴最终喷向吸收罐内壁上的浓硫酸膜;

(d)吸收完毕后,停止通入三氧化硫和浓硫酸;

(e)逐渐降低吸收罐的转速,并最终停止吸收罐的转速,排出吸收罐内剩余的浓硫酸;上述步骤中,包括硫酸箱1,所述硫酸箱1上设置有进液口12,所述硫酸箱1下方设置有吸收罐2,所述吸收罐2的顶端为开口端,吸收罐2的顶端与硫酸箱1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硫酸箱1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6,所述第一通孔6连通硫酸箱1和吸收罐2,第一通孔6靠近硫酸箱1的内壁;硫酸箱1上设置有进气主管3,所述进气主管3底端贯穿硫酸箱1并伸入吸收罐2内,进气主管3上连接有位于吸收罐2内的进气支管4,所述进气支管4的内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变径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平直段连通进气主管3,进气支管4上连接有喷嘴13,所述喷嘴13由橡胶制成,喷嘴13包括减速段和加速段,所述减速段与第二平直段连通,加速段内设置有多根喷射道131,所述喷射道131连通减速段和喷嘴13外部,所述喷嘴13朝向吸收罐2的内壁;所述吸收罐2下表面垂直固定有驱动轴7,所述驱动轴7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围绕驱动轴7的竖直中轴线转动,吸收罐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排隔板5,所述若干排隔板5将吸收罐2内壁表面分隔为若干排吸收区域,所述吸收区域内设置有位于吸收罐2内壁上的流道14,所述隔板5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通孔11连通相邻的两个吸收区域;吸收罐2底部设置有第三通孔8,所述第三通孔8连通吸收罐2内部和外部空间;所述变径段为圆台形结构,变径段与第一平直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变径段与第二平直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所述减速段与第二平直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二平直段的直径,减速段与加速段连接的端面的直径等于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喷射道131的个数为8至15个;所述喷嘴13由氟橡胶制成;流道14呈波浪形结构;所述吸收区域内的流道14数目为2~5根;沿吸收罐2内壁至吸收罐2中心的方向,隔板5上第二通孔11的直径逐渐增大;所述隔板5的宽度为5~15cm;硫酸箱1底面上设置有引流件10,所述引流件10为圆锥体;硫酸箱1的外壁上固定有支架9,所述支架9固定连接在吸收塔的内壁上。

上述方法中,浓硫酸膜几乎覆盖整个吸收罐2内壁,因此浓硫酸膜与三氧化硫气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使得浓硫酸能够有效地吸收三氧化硫;同时,喷在浓硫酸膜上的三氧化硫气体还会造成浓硫酸膜撕裂,在浓硫酸与三氧化硫冲击处附近产生湍流,进一步提高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混合效果,提高吸收率。

该实施例中进气支管和喷嘴的结构显著地提升了喷射在浓硫酸膜上的三氧化硫气体的冲击力,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更大;喷射道将原本单一的喷气口改进为多根平行的喷射口,使得在吸收区域内的同一高度上,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点有数十个,相邻的接触点之间所产生的局部紊流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在喷气过程中,喷嘴来回摆动,使得同一个吸收区域内,三氧化硫与浓硫酸的接触点不再位于同一高度,因此合理地利用了整个吸收区域内的浓硫酸以吸收三氧化硫,有效地提高了三氧化硫的吸收率。

本发明摒弃了传统分酸器的蟹爪式结构,将传统的依靠增加支管、次级支管个数以提高浓硫酸均匀排出的方式改进为依靠吸收罐2自转产生的离心效果使得吸收罐2上形成浓硫酸膜,进而最大化浓硫酸与三氧化硫的接触面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