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及其合成方法

文档序号:350715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及其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糖化学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β -氨基醇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β-氨基醇中含有良好配位能力的0原子和N原子,可与多种元素形成配合物,从而成为性能良好的催化剂。它们大量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材料、医药、精细化工和不对称催化等领域。在不对称催化领域中主要用作金属手性配体和手性助剂的手性源,用于催化羰基的不对称金属烷基化反应、不对称Reformatsky反应、不对称还原等。由此可见,氨基醇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D-果糖是自然界大量存在的光学纯化合物,具有多个手性中心,价廉易得,因此对于不对称催化领域具有潜在地应用前景。至今已有许多糖类氨基醇的合成方法被开发,但是大部分糖类氨基醇的合成是以葡萄糖氨,木糖为原料合成的(例如参见Daniel P. G, William P. H, Benjamin G.D.Carbohydrate-derived aminoalcohol ligands for asymmetric Reformatsky reacti-ons[J]. Tetrahedron :Asymmetry,2005(16) 213~221 ;Eva R,Oscar P,Montserrat D. ModularFuranoside Phosphite-Phosphoroamidites, a Readily Available Ligand Library forAsymmetric Palladium-Catalyzed Ally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 Origin of Enantioselectivity [J]. Adv. Synth. Catal, 2009 (351) : 1648-1670),且羟基的保护为 4,6-0-苄基保护(例如参见 Spencer K, Paivi J. K, Shashi S, T.G.et.al,Amino Alcohol and Amino Sugar Synthesis byBenzoylcarbamate Cyclization[J]. J. Org. Chem,1990(55) :5700_5710),而以果糖为原料合成的N,0配体也被合成出来(例如参见 Huang HM, Chen HL, Hu XQ, et. al. Structuralprobing of D-fructose derived ligands for asymmetric addition of diethylzinc to aldehydes[J].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3(14) :297-304),但是以果糖为原料合成的涉及本发明的β-氨基醇却未见报道。糖类β _氨基醇在不对称催化领域今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应用于催化二乙基锌加成苯甲酸反应(例如参见 Tomasz B, Joanna Τ,Konrad P. Highlyenantioselective diethylzinc addition to aldehydes catalyzed by D-glucosamine deri-vatives[J].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2(13) :77_82)、苯甲酸炔烃的加成(例如参见 Daniel P. G. Ε, William P. H, Benjamin G. D. Carbohydrate-derived amino—alcohol ligands forasymmetric alkynylation of aldehydes [J]. Org. Lett. 2006 (8) :207_210)、烯丙基取代反应(例如参见Eva R,Carmen C,Oscar P. et. al. First Chiral Phosphoroamidite-phosphite ligands forHighly Enantioselective and versatile Pd-catalyzed asymmetric ally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 [J]. Org. Lett. , 2007 (9) 49-52)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β -氨基醇及其合成方法。
6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其通式为
权利要求
1.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β -氨基醇,其通式为
2. 一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 :3-0_苄基_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该部分包括两步第一步,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卩比喃果糖的制备,即在室温下,丙酮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再向该体系中加入D-果糖,反应结束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三乙胺终止反应,萃取、洗涤、干燥、浓缩、重结晶得到1,2 :4,5-双-0- (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第二步3-0_苄基_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氢化钠、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加入有机碱中,常温下,向该体系中滴加溴化苄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反应结束后经浓缩、洗涤、过滤、干燥、浓缩、硅胶柱层析,得到3-0-苄基-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步骤2 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 β -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3-0-苄基_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加入醋酸与水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浓缩,加入无机碱至溶液PH为7-8之间,洗涤,萃取,洗涤,干燥,过滤,浓缩,重结晶, 过滤、干燥,得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 β -D-吡喃果糖;步骤3 :3-0_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_4,5-0-环硫酸酯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该部分包括两步第一步,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4,5- 二 -0-氯硫酸酯基-β -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3-0-苄基-1,2-0- (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加入甲苯与吡啶的混合溶液中,低温下搅拌,滴加硫酰氯,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结束反应,洗涤,干燥,过滤、浓缩,得浅黄色糖浆状3-0-苄基-l,2-0-(l-甲基)亚乙基-4,5- 二 -0-氯硫酸酯基- β -D-吡喃果糖粗品;第二步,将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4,5- 二 -0-氯硫酸酯基-β -D-吡喃果糖粗品溶于有机溶剂中,向该体系中加入无机弱碱,常温搅拌过夜,洗涤,萃取,干燥, 过滤,浓缩,重结晶,过滤,干燥,得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4,5-0-环硫酸酯基-β-D-吡喃果糖;步骤4 5-叠氮-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 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4,5-0-环硫酸酯基-β -D-吡喃果糖溶于N,N- 二甲基甲酰胺中,向该体系中加入叠氮化钠,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浓缩,得5-叠氮-3-0-苄基-1, 2-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硫酸钠盐;将该盐溶于有机溶剂中,向该体系中加入硫酸溶液,反应结束后经萃取、洗涤、干燥、过滤、浓缩、硅胶柱层析,得到5-叠氮-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步骤5 :5_氨基-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常温下,将5-叠氮-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溶于有机溶剂中,向该体系中加入三苯基磷,水;反应结束后经浓缩、硅胶柱层析,得到5-氨基-3-0-苄基-1, 2-0-(1-甲基)亚乙基-β-D-批喃果糖;步骤6 :5-Ν-对甲苯磺酰基-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5-Ν-对甲苯磺酰基-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水-二氧六环体系中加入5-氨基-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 无机弱碱,对甲基苯磺酰氯。低温反应,反应结束后,浓缩,洗涤,萃取,干燥,过滤,浓缩,硅胶柱层析,得5-Ν-对甲苯磺酰基-3-0-苄基-1,2-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
3. —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 :1-0_苄基_2,3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该部分包括两步第一步,2,3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在室温下,丙酮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再向该体系中加入D-果糖,反应结束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三乙胺终止反应,萃取、洗涤、干燥、浓缩、重结晶得到2,3 :4,5-双-0- (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第二步1-0-苄基-2,3:4,5-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氢化钠、2,3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常温下,向该体系中滴加溴化苄的有机碱溶液,反应结束后经浓缩、洗涤、过滤、干燥、浓缩、硅胶柱层析,得到1-0-苄基-2,3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步骤2 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1-0-苄基_2,3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加入醋酸与水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浓缩,加入无机碱至溶液PH为7-8之间,洗涤,萃取,洗涤,干燥,过滤,浓缩,重结晶, 过滤、干燥,得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步骤3 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_4,5-0-环硫酸酯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该部分包括两步第一步,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4,5- 二 -0-氯硫酸酯基-β -D-吡喃果糖3的制备,即将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加入甲苯与吡啶的混合溶液中,低温下搅拌,滴加硫酰氯,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结束反应,洗涤,干燥,过滤、浓缩, 得浅黄色糖浆状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4,5- 二 -0-氯硫酸酯基-β -D-吡喃果糖粗品;第二步,将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4,5-二-0-氯硫酸酯基-β-D-吡喃果糖粗品溶于有机溶剂中,向该体系中加入无机弱碱,常温搅拌过夜,洗涤,萃取,干燥, 过滤,浓缩,重结晶,过滤,干燥,得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4,5-0-环硫酸酯基-β-D-吡喃果糖;步骤4 5-叠氮-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 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4,5-0-环硫酸酯基-β -D-吡喃果糖溶于N,N- 二甲基甲酰胺中,向该体系中加入叠氮化钠,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浓缩,得5-叠氮-1-0-苄基-2, 3-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硫酸钠盐;将该盐溶于有机溶剂中,向该体系中加入硫酸溶液,反应结束后经萃取、洗涤、干燥、过滤、浓缩、硅胶柱层析,得到5-叠氮-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步骤5 :5_氨基-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的制备,即常温下,将 5-叠氮-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溶于有机溶剂中,向该体系中加入三苯基磷,水;反应结束后经浓缩、硅胶柱层析,得到5-氨基-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步骤6 :5-队^二乙基-1-0-苄基-2,3-0-(1_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 5-Ν,N-二甲基-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的制备,即将5-氨基-1-0-苄基-2,3-0-(1-甲基)亚乙基-β -D-吡喃果糖溶于有机溶剂中,加热回流,反应结束后,经洗涤,萃取,干燥,过滤,浓缩,硅胶柱层析得5-Ν,N- 二甲基-1-0-苄基-2, 3-0-(1-甲基)亚乙基-β-D-批喃果糖。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浓硫酸相对于果糖用量为0. 3-0. 4当量时,得到1,2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吡喃果糖;浓硫酸相对于果糖用量为1-1.5当量时,得到2,3 :4,5_双-0-(1-甲基)亚乙基-β-D-卩比喃果糖。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溴化苄相对于双丙酮叉的用量为1-2当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醋酸与水的混合溶液中,醋酸体积分数为80% -90%。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硫酰氯相对于步骤2得到产物的用量为3-4当量;低温的温度范围为-60°C -50"C。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反应温度为80-85°C,叠氮化钠的用量为相对于步骤3得到产物的用量为1-2当量。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三苯基磷的用量相对于步骤4得到产物的用量为1-1.5当量。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对甲基苯磺酰氯相对于步骤5得到产物的用量为1-1. 5当量,碘乙烷相对于步骤5得到产物的用量为2-2. 5当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及其合成方法,D-果糖衍生的糖类β-氨基醇的通式为R1与R2表示相同或不同的取代基,该取代基选自氢、碳原子数为1-4的直连或支链烷烃的低级烷基和芳酰基中的至少一种;R3、R4、R5分别选自羟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或酰基,其中当R3或R5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或酰基时,其余两个基团同时不为羟基,该其余两个基团一起为亚甲基二氧基。本发明的新化合物,可应用于材料、医药、精细化工和不对称催化等领域。其合成方法的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
文档编号C07B53/00GK102180915SQ20111007340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姜宇华, 方志杰, 李龙霞 申请人: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