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羧酸系超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02433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羧酸系超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abs树脂的超分散剂,以提高abs中碳酸钙的填充量。



背景技术:

abs树脂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其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药品性及电气性能优良,还具有易加工、制品尺寸稳定、表面光泽性好等特点,容易涂装、着色,还可以进行表面喷镀金属、电镀、焊接、热压和粘接等二次加工,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纺织和建筑等工业领域,是一种用途极广的热塑性工程塑料。

碳酸钙是abs塑料制品生产加工中最常用的填充剂,在abs塑料中添加碳酸钙可以提高制品的力学性能、透明度、坚硬度、韧性和表面加工性能等,同时碳酸钙价格低廉,可大大降低制品生产成本。但由于碳酸钙为亲水性无机化合物,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结构,使得碳酸钙与有机高聚物的亲和性差,易团聚,在高聚物内部分散不均匀,从而造成复合材料间界面缺陷,直接应用效果不好,并且随着填充量的增加,这些缺点更加明显。

因此,必须要提高碳酸钙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才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对碳酸钙进行活化,广泛应用的活化剂主要有有机酸(盐)如硬脂酸、月挂酸、棕榈陵、木质素,偶联剂如钛酸酯类、铝酸酯类、高分子类,各种表面活性剂如磷酸酯类、季胺盐类等。碳酸钙在生产过程中大多已经过活化处理,但其表面并不能达到完全均匀的状态。在abs塑料加工过程中,碳酸钙加入量过大仍然会团聚,降低制品性能。因此有些塑料制造厂家在应用前,再次对碳酸钙进行活化,加大了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且增加了设备投入。因此,需要一种对碳酸钙有良好的分散作用,并与基体树脂相容性较好的超分散剂,此超分散剂在abs加工时可以与其他助剂一同加入,且不影响abs加工性能,在保证制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碳酸钙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性,从而增加碳酸钙在制品中的填充量,降低生产成本。

聚羧酸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水泥减水剂使水泥强度大幅度提高,施工性能大大改善,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将这类高分子分散剂添加到abs塑料加工中,提高填料和各组分的分散性,至今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abs树脂的聚羧酸系超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abs加工时与碳酸钙及其它助剂一起加入,提高碳酸钙在abs中的分散性,增加碳酸钙在abs中的填充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所述的聚羧酸超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0-50重量份的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大单体,10-20重量份的不饱和羧酸,40-50重量份的其他乙烯基不饱和单体,配制成20%-50%的水溶液,在常压,氮气保护下,加入乳化剂、引发剂和链转移剂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50-100℃,反应时间为5-8小时,然后用碱液调节ph值至4-8,经喷雾干燥获得粉末产品。

所述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分子量为200-3000。

所述不饱和羧酸选自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顺丁烯二酸、富马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其他乙烯基不饱和单体选自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烯丙基磺酸钠、(甲基)丙烯酰胺、甲基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一种,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6%。

所述引发剂为任何常用的水溶性引发剂,包括过硫酸铵、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氧化氢、二叔丁基氢过氧化物、叔戊基氢过氧化物、叔丁基过氧化物或甲乙酮过氧化物,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0.5-5%.

所述链转移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巯基丙酸、巯基乙酸中的一种,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0.05-0.3%

所述碱液为氢氧化钠、氨水或碳酸钠与水配制的浓度为20%-40%的稀溶液。

所述喷雾干燥为压力喷雾干燥、离心喷雾干燥和气流式喷雾干燥中的一种。

以上步骤可制备出聚羧酸超分散剂,应用在此超分散剂在abs加工时可以与其他助剂一同加入,且不影响abs加工性能,在保证制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碳酸钙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性。

本发明制备的聚羧酸系超分散剂,可以提高碳酸钙的分散性,分散效率高,与abs有较好的相容性,应用于abs加工时可直接与其它助剂一同加入,提高制品的力学性能、透明度、坚硬度、韧性和表面加工性能等,同时还可以增加碳酸钙的填充量,降低abs制品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例用于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在一个装有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70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1g甲基烯丙基磺酸钠,11g十二烷基硫酸钠和220g水,然后高速搅拌30分钟,加热至90℃,在搅拌下采用蠕动泵同时缓慢滴加54g苯乙烯,250g重量浓度为30%的甲基丙烯酸和0.5%的巯基乙酸组成的水溶液,2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滴加时间为3小时,滴加完毕后,95℃保持2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用重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调ph值为7-8,用离心喷雾干燥喷粉,获得产品。

实施例2

在一个装有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70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1g甲基烯丙基磺酸钠,20g顺丁烯二酸酐,1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220g水,然后高速搅拌30分钟,加热至90℃,在搅拌下采用蠕动泵同时缓慢滴加54g苯乙烯,20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酸和0.5%的巯基乙酸组成的水溶液,2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滴加时间为3小时,滴加完毕后,95℃保持2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用重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调ph值为7-8,用离心喷雾干燥喷粉,获得产品。

实施例3

在一个装有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70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1g甲基烯丙基磺酸钠,1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苯乙烯,15g丙烯酸和220g水,然后高速搅拌30分钟,加热至90℃,在搅拌下缓慢加入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待溶液泛蓝光后,保持90℃30分钟后采用蠕动泵同时缓慢滴加44g苯乙烯,20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酸和0.5%的巯基乙酸组成的水溶液和2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滴加时间为3小时,滴加完毕后,95℃保持2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用重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调ph值为7-8,用离心喷雾干燥喷粉,获得产品。

实施例4

在一个装有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70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1g甲基烯丙基磺酸钠,1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220g水,然后高速搅拌30分钟,加热至90℃,在搅拌下采用蠕动泵同时缓慢滴加52g甲基丙烯酸甲酯,25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酸和0.5%的巯基乙酸组成的水溶液,20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酰胺和2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滴加时间为3小时,滴加完毕后,95℃保持2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用重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调ph值为7-8,用离心喷雾干燥喷粉,获得产品。

实施例5

在一个装有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70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1g甲基烯丙基磺酸钠,1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g甲基丙烯酸甲酯,15g丙烯酸,12g丙烯酰胺和220g水,然后高速搅拌30分钟,加热至90℃,在搅拌下缓慢加入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待溶液泛蓝光后,保持90℃30分钟后采用蠕动泵同时缓慢滴加42g甲基丙烯酸甲酯,20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酸和0.5%的巯基乙酸组成的水溶液,16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酰胺水溶液和2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滴加时间为3小时,滴加完毕后,95℃保持2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用重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调ph值为7-8,用离心喷雾干燥喷粉,获得产品。

实施例6

在一个装有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70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1g甲基烯丙基磺酸钠,11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0g顺丁烯二酸酐和220g水,然后高速搅拌30分钟,加热至90℃,在搅拌下采用蠕动泵同时缓慢滴加52g甲基丙烯酸甲酯,25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酸和0.5%的巯基乙酸组成的水溶液,200g重量浓度为30%的丙烯酰胺和250g重量浓度为14%的过硫酸铵水溶液。滴加时间为3小时,滴加完毕后,95℃保持2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用重量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调ph值为7-8,用离心喷雾干燥喷粉,获得产品。

实施例7

按照abs制品的配方,将abs树脂100份,碳酸钙10-20份,分散剂2-5份、抗氧剂1-3份、光稳定剂1-2份、阻燃剂3-7份、加工助剂10-15份及其它助剂10-20份,混合均匀,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abs母粒。其中,挤出机挤出温区:一区160-180℃,二区180-220℃,三区210-250℃,四区210-250℃,五区210-250℃,螺杆转速25-30hz。取100-150g母粒在20t的平板模压机下240-260℃模压成片,经制样机制成哑铃型样条。在只改变碳酸钙和分散剂的填充量,其它助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测量材料性能如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碳酸钙填充量不变,加入本产品分散剂后,材料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有较大提高,当碳酸钙填充量增加10份,加入本产品分散剂后,材料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