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气囊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733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气囊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冲撞时等用于保护乘员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装有此气囊的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冲撞时等用于保护乘员的气囊,在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中发表了一种气囊,具有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且它们通过同一个充气机膨胀。在同一个公报中的气囊,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不彼此之间用连接面板连接。
此气囊折叠后放在盒体内,用外罩盖住。车辆冲撞时充气机(气体发生器)动作而喷出气体后,气囊把外罩挤开并向乘员的前方膨胀。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后,成为面板在两者的前端(乘员侧的端部)彼此之间过渡到拉紧的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用连接面板连接,所以气囊膨胀时连接面板阻挡住乘员身体左右方向的中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气囊装置和具有此气囊装置的车辆,此气囊,可以使膨胀的左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右胸,乘员胸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对着膨胀后气囊的空间部,而且考虑了车辆室内结构的气囊设计。
本发明(方案1)的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从底端侧向远离的方向膨胀,并且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此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容积不同。
本发明(方案2)的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从底端侧向远离的方向膨胀,并且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此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沿A车柱膨胀的一方与另一方相比,前面部的外侧面部分向后缩。
本发明(方案3)的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从底端侧向远离的方向(后方)膨胀,并且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后方向长度不同。
本发明(方案4)的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从底端侧向远离的方向(后方)膨胀,并且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后部上侧部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偏后伸出。
本发明(方案5)的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从底端侧向远离的方向(后方)膨胀,并且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后部下侧部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偏后伸出。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方案6),具有这种本发明的气囊和使其膨胀的充气机。
这种情况下,气囊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容积不同,也可以设置用于使从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容积大的一方供给比另一方多的分配设备(方案7)。
本发明(方案8)的车辆,装有这种本发明的气囊装置。
本发明(方案1~5)的气囊,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非连接状态,在该气囊膨胀后的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不彼此之间形成面向乘员敞开的沟谷形的空间部。此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阻挡乘员的右胸。在此左右胸有坚硬的肋骨。此气囊通过此肋骨承受和吸收对乘员的冲击。此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部彼此之间有沟谷形的空间部,乘员胸部中央的胸骨附近面对空间部。因此,在乘员的身体冲入气囊的情况下,胸部的胸骨附近不承受气囊的那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使此胸骨附近的负担减小。
在方案1的气囊中,例如使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配置在车辆中央侧的气囊(下面有时称为中心侧气囊)大于配置在车门侧的气囊(下面有时称为车门侧气囊)的容积。由此,在具有大空间的车辆中央侧使中心侧气囊大副膨胀展开,阻挡乘员,可以使施加在该乘员上的冲击变小。
相反,也可以使车门侧气囊比中心侧气囊膨胀得更大,若如此构成,则在斜着冲撞时等向乘员施加车门方向到A车柱方向外力时,可以减小施加在乘员的冲击。
方案2的气囊,适用于向A车柱的中心侧或车辆后方倾斜比较陡的单排座或跑车型的车辆。方案2的气囊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车门侧气囊和中心侧气囊能大体同时阻挡乘员的左胸和右胸。
若采用方案3~5的气囊,利用长长地向后伸出的部分,可以充分吸收施加在乘员的冲击。此外,通过使长的气囊在乘员和A车柱或侧车门之间展开,可以更充分地保护乘员。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方案6)和车辆(方案8)具有上述的气囊,利用上述的作用效果,可以充分保护乘员。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使左半侧气囊的容积不同于右半侧气囊的容积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设置用于使从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容积大的一方的供给多于另一方的分配设备的构成(方案7),即使使用单一的充气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大体使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同时完成膨胀。


图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3为图1的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图1的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5为图1的气囊膨胀时的主视图。
图6为图1的气囊膨胀时的俯视图。
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8为图7的气囊膨胀时的主视图。
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10为装有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车辆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俯视图和示意性纵剖视图。
图11为不同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说明图。
图12为另外的不同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说明图。
图13为装有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车辆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处于膨胀状态的透视图,图2为此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3、4为此气囊的分解透视图,图5为表示此气囊在车室内膨胀的状态的从乘员后方看的主视图,图6为表示相同状态的俯视图。
此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和与此右半侧气囊12及左半侧气囊14的底端侧相通的后腔室16。
此气囊10,用于保护右舵车的助手席(左侧的前座席)乘员,气囊装置设置在仪表面板上。
在此气囊10中,与作为中心侧气袋的右半侧气囊12相比,作为车门侧气袋的左半侧气囊14为膨胀时左右宽度大的大容积气囊。左半侧气囊14的容积优选为右半侧气囊12的110~150%左右。
在此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部彼此之间没有连接面板等过渡部件,形成于两个气袋12、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的空间部13面向乘员(也就是在图1、图2中面向右方)敞开。
在此气囊10膨胀后的状态下,右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和左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的间隔优选为150~350mm,更好为170~330mm。
在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的外侧面设有通气孔18。
如图3、4所示,此气囊10,由内侧面板20、右外侧面板30、左外侧面板40和底端侧面板50合计4块面板构成。
内侧面板20大体为葫芦形的细长的面板,在中央折成2折,分成右侧20R和左侧20L。此内侧面板20的右侧20R构成右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左侧20L构成左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内侧面板20由下列部位构成整个周边右侧20R的底边28、前端边21、顶边22、构成气囊沟谷之间最深部的折回部附近的顶边23、左侧20L的顶边24、前端边25、底边26、以及此折回部附近的底边27。
右外侧面板30和左外侧面板40分别由前端边31、41、顶边32、42、直线形的后边33、43和底边34、44构成整个周边。
左侧20L和左外侧面板40的上下宽度比右侧20R和右外侧面板30的上下宽度大,由此,膨胀时,左半侧气囊14的容积变得比右半侧气囊12容积大。此外,在膨胀时,左半侧气囊14在车体左右方向宽度也比右半侧气囊12大。
底端侧面板50,具有构成右侧面50A、底面50B、左侧面50C、和上面右侧的右襟翼50D;以及构成上面左侧的左襟翼50E。此底端侧面板50的侧面50A、50C折成大体为三角形,而且朝向气囊前端侧的面敞开。
此底端侧面板,由下列部位构成整个周边大体为长方形的襟翼50D、50E彼此之间的相对边51、52;襟翼50D、50E的前侧边(襟翼前侧边)53、54;襟翼50D、50E的后侧边55、56;与此后侧边55、56相对的后边57;侧面50A、50C的前侧边(侧面前侧边)58、59;连接此侧面前侧边58、59彼此之间的底部前侧边60。
要制造此气囊10时,首先以把底端侧面板50展平的状态分别把右外侧面板30的后边33和左外侧面板40的后边43与此侧面前侧边58、59缝合。然后,把底端侧面板50的襟翼50D、50E相对边51、52彼此缝合。由此,面板30、40、50成图4的状态。而且,图4的S表示缝合的缝口。
然后,如图4所示,使右外侧面板30和内侧面板20的右侧20R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21和31彼此、顶边22和32彼此、底边28和34彼此,同时使左外侧面板40和内侧面板20的左侧20L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25和41彼此、顶边24和42彼此、底边26和44彼此。此外,把底端侧面板50的襟翼前侧边53、54与内侧面板20的折回部附近的顶边23附近缝合,把底端侧面板50的底部前侧边60与折回部附近的底边27附近缝合。
利用这些缝合,使气囊10(图1)处于内外相反的状态,也就是成为缝合处露在气囊表侧的状态。如图4所示,底端侧面板50的襟翼后侧边55、56和后边57还没有缝合,在此状态下形成开放口M。
因此,通过此开放口M,使气囊内外翻转。然后,通过缝合此开放口M,成为图1的气囊10。
另外,如图2所示,在底端侧面板50的底面部设有2条大体平行的狭缝70、70,使充气机71通到此狭缝70、70中。
此气囊10被装在车辆冲突时用于保护汽车的助手席乘员的助手席用气囊装置上。
虽在图中省略,但把气囊10折叠后装在盒体(箱体)内,通过在此盒体上装有盖而覆盖住此折叠起来的气囊10,构成气囊装置。而且,此盖在气囊10膨胀时,借助于气囊10产生的挤压力开裂。
此气囊装置被设置在装于汽车的助手席前方的仪表面板上面的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内。
在此气囊装置中,在车辆冲撞时,充气机71动作喷出气体。从此充气机71喷出的气体首先使后腔室16膨胀,然后流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内,使它们膨胀。
在此气囊10中,首先膨胀的后腔室16连接在仪表面板上,姿态稳定。因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不仅在膨胀完成时姿态稳定,而且在膨胀过程中也姿态稳定。
在气囊10膨胀完成后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形成沟谷形的空间部13,此空间部13面向乘员敞开。而膨胀后的右半侧气囊12阻挡住乘员的右胸,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14阻挡住乘员的左胸,胸骨附近面对空间部13。因此,施加在胸骨附近的气囊受压时的反作用力变小。
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左半侧气囊14的宽度比右半侧气囊12的宽度膨胀得大,所以如图5、6所示,即使A车柱80和左车门82与乘员之间空间很大,左半侧气囊14仍膨胀为可以填充此空间,使乘员和A车柱80以及附近的挡风玻璃和车门充分分隔开,充分吸收施加在乘员身上的冲击。这对左斜侧的冲撞或偏左的冲撞的情况下有利。此外,此气囊10适用于车宽度大的大型车。
参照图7~图13对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8的气囊10A使右半侧气囊12A形成其左右宽度比左半侧气囊14A大的大容积。其余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此图7、8的气囊10A具有优良的作为中心侧气袋的右半侧气囊12的冲击吸收特性。此外,左半侧气囊14A的宽度比右半侧气囊12A小且小容积,但是具有足够填充左A车柱以及挡风玻璃和左车门82和乘员之间空间的容积。
而且,即使是上述那样左右气囊容积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使各气袋均匀膨胀,适合设置使从充气机喷出的气体根据气袋的容积进行分配的机构。
图9是作为这种气体分配机构而用隔板90分隔成后腔室16、各气袋12B、14B内,而且在此隔板90上设有气体流出用的孔92、94的气囊。孔92比孔94的开口面积大。图9的气囊10B的其余构成与气囊10A相同。
在此图9的气囊10B中,由于设置了隔板90,后腔室16能更快地膨胀,膨胀初期的气囊姿态更稳定。
后腔室16内的气体通过孔92供给到右半侧气囊12B内,同时通过孔94供给到左半侧气囊14B内。由于右半侧气囊12B容积大,因此使孔92的直径也比孔94大。由此,向右半侧气囊12B供给的气体比向左半侧气囊14B供给的气体多,各气袋12B、14B均匀膨胀。
而且,也可以用孔的数量不同来替代孔径的不同。
图10的气囊10C使左半侧气囊14C的上部前面比右半侧气囊12C的上部前面低。由此,膨胀后左半侧气囊14C不容易受到A车柱80的干扰,从而气囊10C的膨胀姿态稳定。
再有,图10(a)为装有此气囊的车辆的透视俯视图,此图(b)为此气囊的示意性剖视图。在图(b)中重合了图(a)的B-B线剖面、和C-C剖面而进行表示。标号100表示仪表面板,102表示挡风玻璃,104表示气囊装置的箱体。
在图11的气囊10D中,在左半侧气囊14D的上部后部设有外伸部14d,比右半侧气囊12D上部的后部还要向后伸出。由此,就成为左半侧气囊14D的上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右半侧气囊12D上部大的气囊。通过设置此外伸部14d,使乘员的头部与左侧A车柱80及其附近的挡风玻璃和车门充分分隔开,从而充分吸收冲击。
而且,图11(a)为从车体右方向看的气囊10D的侧视图,图11(b)为从右斜后方看的膨胀后的气囊10D的透视图。
图12的气囊10E在左半侧气囊14E的下部的后部设置外伸部14e,由此,就成为使左半侧气囊14E的下部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右半侧气囊12E的下部长的气囊。
若采用此气囊10E,可以充分吸收乘员左侧胸和腹的冲击。
图13的气囊10F使左半侧气囊14F前后方向长度整体比右半侧气囊12F长,例如长10~100mm,优选长40~90mm左右。若采用此气囊10F,使乘员与A车柱80及其附近的挡风玻璃和车门充分分隔开,从而充分吸收冲击。
上述的实施方式都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图以外的方式。例如,内侧面板也可以用2块以上的面板以缝合等方式连接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使外面板用相同形状的2块面板和与它们连接的面板共3块面板构成内侧面板。
各气袋,也可用上述说明以外的方法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膨胀,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容积不同。
2.一种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膨胀,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沿A车柱膨胀的一方与另一方相比,前面部的外侧面部分向后缩。
3.一种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后方)膨胀,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后方向长度不同。
4.一种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后方)膨胀,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后部上侧部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偏后伸出。
5.一种气囊,利用配置在底端侧的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端侧的方向(后方)膨胀,具有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在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后部下侧部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偏后伸出。
6.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1项所述的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气囊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设有分配设备,用于使从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容积大的一方的供给比另一方多。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装有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气囊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以充分吸收施加在乘员身上的冲击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气囊(10),具有在乘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连通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底端侧的后腔室(16)。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没有连接面板等的过渡部件,在两个气袋(12、1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形成的空间部(13)面向乘员敞开。左半侧气囊(14)形成膨胀时左右的宽度大的大容积的气囊。
文档编号B60R21/16GK1621281SQ20041009235
公开日2005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5日
发明者长谷部雅广, 成本行敏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