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起的顶盖装置和配有这种装置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822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收起的顶盖装置和配有这种装置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收起的顶盖装置和配有这种装置的车辆。本发明尤其涉及适于放置在一部分车辆行李箱中的可收起顶盖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相关结构和机构描述于DE4445580和DE4445944。第一份文献提出可收起在一部分行李箱中的刚性顶盖,这种顶盖由一四边形铰接系统进行铰接。第二份文献提出一种行李箱门,其机构可朝前开启,以放置行李,也可朝后开启,以使刚性顶盖通过。两份文献提出的结构具有多种缺陷,例如,所需的构件数量增加了重量并加大了成本,且不能安全可靠地重复安装。不同操纵杆系用的大量构件相对于系统稳定性也具有缺陷。此外,两份文献既未考虑顶盖结构移动时后搁板(tablette)的控制问题,亦未考虑车身和通过车身的机构臂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旨在提出可收起顶盖装置的改进。本发明还涉及配有这种装置的车辆。现在,参照附图和非限制性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描述。附图如下图1是顶盖处于收起位置时本发明顶盖装置的俯视图2是本发明装置处于图1所示位置的侧视图3是处于开启位置时后搁板和本发明操纵部件的局部侧视图;[10]图4是后搁板与处于展开位置时的封闭盖板(volet)以及与本发明操纵部件的仰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当顶盖板6支承在车架上特别是支承在风窗的上框架主柱上时,即当顶盖用作由驾驶位形成的驾驶室和全部乘客座位的盖板时,顶盖处于关闭位置。当整个顶盖接纳在传统上布置在车辆后部8的收起空间中,以致由驾驶位形成的驾驶室和全部乘客座位露出时,顶盖处于收起位置。在顶盖处于关闭位置的构形中,一后盖结构10位于安全拱的后面。它最好包括一基本上呈水平的后搁板12。臂在搁板12两侧横向于车辆展开,以支承顶盖。在顶盖收起位置,后搁板12同样位于安全拱的后面,基本上呈水平状态。在搁板12两侧,横向于车辆,为遮盖此后位于车辆后部8顶盖收起空间的与顶盖相连的臂留下的自由空间,“活板”即封闭盖板14从收起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以遮盖所述自由空间。从美学角度来看,需要配置这种盖板14,以使处于顶盖收起位置的车辆具有一完全的表面,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需要配置这种盖板14,以免空气流动的干扰,从搁板12之下机构的密封性角度来看,也需要配置这种盖板14。为使顶盖收起在车辆后部8的收起空间,后搁板12改变位置,相继从最好基本上呈水平的初始位置即静止位置,进入最好基本上呈垂直的开启位置,以便在最终恢复基本上呈水平的位置前,提供顶盖通过的地方。最好当顶盖处于关闭位置或处于收起位置时,后搁板12与水平平面呈一角度,以致搁板12的后部低于搁板12的前部。顶盖收起时,后搁板12的移动展开如下[17]在关闭位置,搁板12基本上呈水平,在其后部由顶盖的后部夹紧。当驾驶员操纵顶盖开启时,一控制部件操纵行李箱门进行第一次移动,以腾出车辆后部8的顶盖收起空间。当行李箱门继续随着车辆的一横轴朝车辆后部8转动的时候,顶盖由于一操纵工作筒的液压作用而移动。由于一凸轮系统24,顶盖的转动引起搁板12转动。为释放由顶盖夹紧的后搁板12,后搁板12随着车辆的一横轴朝车辆下部进行第一次转动。当先前夹紧搁板12的顶盖后部所处的垂直高度低于搁板12的高度时,搁板12这次朝车辆上部随着相同的横轴进行第二次转动。该第二次转动进行到搁板12止动在基本上垂直的位置。当搁板12处于该止动位置的时候,顶盖继续收起在收起空间,其此后驱动封闭盖板14转动。然后,搁板12的回转由行李箱门的回转加以控制。一机械缆索,例如公知的称为波顿索(cbleBowden)的自行车用制动缆索,将行李箱门关闭机构产生的作用力传递到与搁板12相连接的一装置上。当控制部件使行李箱门回转,即顶盖尚未全部收起时,连接件通过缆索使后搁板12同时移动,以使后搁板12复原,使两封闭盖板14保持插入在基本上呈水平的位置。后搁板12移动,以使顶盖从收起位置进入关闭位置是对称相同进行的。搁板12首先止动在基本上垂直的位置,继之处于基本上水平的位置。这些移动由恢复关闭位置的顶盖转动、由将行李箱门的移动传递到搁板12的波顿索的作用产生。如前所述,当顶盖处于收起位置时,必须在搁板12的两侧具有封闭盖板14,以满足美观、空气动力学和密封性的需要。当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封闭盖板14不能处于该位置,因为会妨碍与顶盖相连的臂通过。因此,在关闭位置,盖板14在后搁板12之下滑动。盖板14的移动原理如下[21]当顶盖处于关闭位置、开始进行转动时,盖板14仍然在搁板12之下滑动。盖板14在该位置保持滑动,直至搁板12止动在基本上垂直的位置。在该位置,顶盖随着车辆一横轴的转动,通过凸轮24驱动盖板14移动。为了从在搁板12之下滑动的位置进入位于搁板12旁边的位置,与该搁板12形成一平面,盖板14的移动应既为脱离搁板12之下的移动,又为与搁板12达到相同高度的平移移动。这两种移动最好通过一螺旋转动同时进行。显然,这两种移动可通过先转动后平移相继进行,或者进行两种平移移动。因此,封闭盖板14和搁板12各自的移动,由建立在顶盖初始转动基础上的一公共转动机构产生。顶盖的持续转动移动驱动两种相继移动,首先是搁板12的移动,继之是封闭盖板14的移动。所述机构沿车辆的中间轴线对称地处于车辆两侧,在车辆左侧和右侧是相同的。顶盖的持续转动移动由一液压操纵机构进行。由一主体和一活塞组成的工作筒铰接在车身上工作筒主体的端部,活塞通到这个端部。这种铰接允许工作筒主体移动,而不太影响活塞的纵向推进。活塞的移动使分别与活塞自由端相连接的两连杆运动。第一连杆与车身相连接,既确保活塞的移动导向,又确保其伸展时的性能,第二连杆称为减速连杆,自由转动地安装在顶盖的内臂上,支承顶盖的臂朝着驾驶室,可将活塞的平移移动变换成所述内臂的旋转运动。活塞收缩时,减速连杆朝工作筒拉动内臂,反之,当活塞伸展到工作筒主体外面时,推动内臂。内臂的下部围绕一固定轴即主旋转轴22转动地进行安装,因此,内臂的移动是围绕该轴的转动。尤其是由该旋转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全部支枢点、顶盖结构和内外臂上部之间的支枢点、以及外臂下部和车身之间的一支枢点,形成一铰接的四边形,内臂的转动使之围绕主旋转轴22进行运动。因此,由铰接四边形支承的顶盖的多变性,由活塞基本上呈纵向的移动产生,通过主轴22的转动进行。主旋转轴22还具有至少一第一滑轮20,其具有一垂直于旋转轴的凸起和一位于第一滑轮20的外廓上的槽部。主旋转轴22还具有至少一凸轮24,其具有一径向凸起。内臂在其端部朝车辆内伸展,这种伸展平行于主旋转轴22。主旋转轴22支承的各种不同构件的相对位置是这样的内臂朝车辆外部,凸轮24朝车辆内部,第一滑轮20位于臂和凸轮24之间。因此,内臂平行于主旋转轴22的伸展与第一滑轮20的转动平面相切,第一滑轮20的径向凸起的尺寸确定成,可与平行于主旋转轴22的内臂的延伸段相接触。基本上呈“L形”的一操纵杆在其端部之一铰接在凸轮24上,具有一孔,可使凸轮24的径向凸起进入末端位置。操纵杆的另一端围绕与搁板12相连接的一轴转动地加以安装。一第二滑轮围绕由一壳体支承的一第二旋转轴转动地进行安装,所述壳体还支承主旋转轴22。该第二滑轮具有一槽部,一自行车用制动缆索类型的机械缆索嵌装在其中。该缆索与行李箱门开启机构相连接。凸轮24连接到一回位弹簧的一端,其另一端与壳体相连接。该回位弹簧趋于在锁止凸轮24径向凸起的第二滑轮30由行李箱门的缆索操纵时,通过凸轮24和“L形”操纵杆使搁板12恢复到基本上呈水平的位置。因此,凸轮24被释放,由于弹簧的复位作用而与内臂的延伸段相接触。内臂的延伸段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其适于同时与第一滑轮20的凸起的一第三表面和与凸轮24的一第四表面相配合。第三和第四表面布置成,在静止位置,当搁板12放下和顶盖关闭时,所处的平面不平行于内臂延伸段的第一和第二表面确定的平面。因此,凸轮24处于静止位置时相对于第一滑轮20错开,以致当顶盖收起、内臂转动时,内臂延伸段的第二表面首先与凸轮24的第四表面相接触,首先使凸轮24围绕主旋转轴22转动。凸轮24的转动一方面驱动“L形”操纵杆和搁板12在垂直位置移动,另一方面驱动凸轮24的径向凸起移动,其因此接合在第二滑轮30的槽中。当顶盖继续进行收起、即内臂围绕主旋转轴22继续转动时,内臂延伸段的第一表面保持与第一滑轮20的第三表面相接触,使第一滑轮20围绕主旋转轴22转动。一自行车制动器式缆索固定在第一滑轮20的槽部,第一滑轮20的转动对该缆索产生牵引力,该牵引力在缆索的另一端对封闭盖板14的一引导机构18产生影响。封闭盖板14的引导机构18固定在搁板12上,形成与搁板12相连接的轴和支承封闭盖板14的圆柱体。圆柱体相对于轴的运动是螺旋转动,其可使盖板14脱离搁板12之下,同时使盖板14恢复到基本上相等的垂直高度。因此,封闭盖板14的螺旋转动,由主旋转轴22支承的第一滑轮20的转动启动。显然,在顶盖收起期间,封闭盖板14开始移动,而搁板12基本上处于垂直位置。盖板14的移动终止,而顶盖已经收起,行李箱门恢复其初始位置。由第一滑轮20、中间支承件和凸轮24形成的组件,止动在内臂延伸段上,行李箱门的移动,使后搁板12恢复其位置。一缆索将行李箱门的机构连接到第二滑轮上,可使凸轮24的径向凸起脱离,使第二滑轮30旋转。凸轮24和“L形”操纵杆此后的移动,可使搁板12恢复基本上呈水平的位置。由于搁板12的接触而止动在与壳体相连的一销上,即可处于所述基本上呈水平的位置。当驾驶员操纵顶盖封闭时,操作以相同的方式对称进行。行李箱门的开启和支承顶盖的铰接组件的移动,使后搁板12处于基本上垂直的位置,并释放内臂延伸段的第一和第二表面在第一滑轮20的第三表面和凸轮24的第四表面上的止动。因此,布置在用于使封闭盖板14进行螺旋转动的轴和圆柱体之间的一弹簧系统,可在缆索不再对圆柱体施加压力时,即当第一滑轮20随着主轴22的转动而分开时,使盖板14恢复在搁板12之下的位置,以使支承顶盖结构的臂通过。在顶盖关闭位置,支承顶盖的铰接组件具有一位于车身结构之下的下部和一与顶盖和所述车身结构上部相连接的上部,在顶盖收起位置,铰接组件完全位于车身结构之下,顶盖关闭位置和顶盖收起位置都要求在车身结构上配置一孔,以使铰接组件通过。为了美观、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或具有密封性,当顶盖处于收起位置时,所述孔不能露出。支承顶盖的内臂靠近其下端最好具有一弯曲形状32。该弯曲形状与一凸轮互补,适宜于一孔口(trappe),其未示出,位于车辆结构上基本上接近搁板12的一区域。当顶盖被推动以恢复关闭位置时,内臂的下部与孔口的凸轮相接触,引起该凸轮和一相关的板转动,从而开启孔口。因此,内臂和外臂可通过该孔口,以支承顶盖。一回位弹簧与孔口的凸轮相连接,以致当顶盖收起、内臂的下部32不再与凸轮相接触时,该凸轮恢复其静止位置,通过一与处于其静止位置的凸轮相连接的板的回转,关闭所述孔口。本发明还涉及行李箱门机构。其刚性顶盖可收起在车辆后部8的收起空间的车辆,应配置一种具有特殊运动特性的行李箱门。首先,行李箱门应可进行标准开启,以便在行李箱放置行李。为此,行李箱门围绕其位于车辆最前面的部分的一横轴转动地进行安装,当行李箱门处于关闭位置时,可接近行李箱;当行李箱门开启时,可通过车辆后部8接近行李箱。然后,当驾驶员需收起顶盖时,顶盖收起在传统上布置在行李箱区域的一收起空间。因此,行李箱门应打开,让顶盖通过,而不进行标准开启。因此,行李箱门应围绕一第二横向旋转轴转动,其位于车辆最后面的行李箱门部分,当行李箱门处于关闭位置时,可接近行李箱,当行李箱门开启时,可由车辆前部接近行李箱,因此可使顶盖及其相关机构通过。行李箱门的移动由具有三主要构件的一组件实施,所述三主要构件是一锁扣装置,其包括一“鹅颈”形铰链接头;两侧向机构,其对称地布置在行李箱门的每一侧。图中仅示出车辆左侧的侧向机构,右侧相应的侧向机构与之相对称。所述侧向机构由以下构件组成一侧板,其与车身相连接;一中间车架,其铰接在所述侧板上;一第一气动系统,其一端固定在侧板上,其另一端与中间车架相连接;一铰接系统,其位于中间车架和行李箱门之间,由连杆形成;以及一第二气动系统。侧板可在同一构件上集中各种不同的功能性,例如中间车架的铰接,固定件提供使所述车架锁紧在随时准备安装的位置的可能性,第一气动系统的固定控制中间车架的移动。所述侧板用较轻的材料制成,厚度小,最好呈三角形。中间车架由一基本上呈“双L”形的整件组成。一第一部分,称为铰接部分,由一枢轴连接件沿着一条基本上横向于车辆和垂直于侧板平面的轴,安装在侧板上。该第一铰接部分还支承第一气动系统的自由端,活塞的平移移动根据该自由转动连接件和车架在侧板上的铰接点,使中间车架围绕一横向于车辆和垂直于侧板平面的轴进行转动。中间车架具有一第一弯曲部分,其将第一铰接部分连接到一称为输送部分的第二部分上。该第二输送部分和第一铰接部分基本上呈直角。在第二输送部分的另一端,一第二弯曲部分由一基本上平行于第一铰接部分的称为支承部分的第三部分加以延长。该第三支承部分具有各种不同的铰接点,其上固定铰接系统各种不同的连杆,该系统位于中间车架的第三支承部分和与行李箱门相连接的一支承板之间。第二气动系统活塞的自由端还固定在车架的第三支承部分上,第二气动系统的工作筒主体与连接到行李箱门上的支承板相连接。当行李箱门以传统方式打开、放置行李时,第二气动系统的活塞在行李箱门关闭时压缩,行李箱门的锁扣一解锁就松开。因此,活塞的动作使行李箱门打开,与中间车架的第三支承部分相连接的铰接系统的连杆伴随着进行动作。在这种开启中,中间车架不动,仍由于安装在侧板上的固定件的作用而相对于所述侧板进行固定。为此,安装在车架上例如第二弯曲部分处的一销,与固定件的一钩形件系统呈互补形状。在该静止位置,由侧板和车架形成的组件最好布置成,中间车架的第一铰接部分和第三支承部分基本上水平定向,第二输送部分基本上竖直定向。为确保车架钩在锁扣上以恢复静止位置,一滑轮可固定在中间车架上,用作通过其与侧板上的一槽部的互补性进行导向。该滑轮/槽部组件最好位于侧板和远离其公共铰接点的车架的端部。通过置于一基本上呈水平的刚性结构上的一铰接件开启行李箱门,以放置行李,这需要车架相对于侧板进行安全可靠的钩住。这在车辆装配时对制造厂也是有利的,因为由侧板和车架形成的组件钩在锁扣上,可随时准备安装,在每次安装在车辆上之间不存在分散现象。因此,这种系统提供的重复性为厂家赢得时间,提高装配质量。当使行李箱门围绕位于车辆最后面的行李箱门部分的第二横向旋转轴转动而开启行李箱时,即当开启行李箱门以收起顶盖时,中间车架与侧板的锁扣脱钩。第一气动系统固定在侧板上,最好固定在该侧板的下部,活塞的自由端如上所述连接到中间车架上。第一气动系统的活塞,在中间车架处于静止位置时压缩,在侧板的锁扣不再保持中间车架的销时松开。因此,该活塞的动作及其液压操纵,使中间车架随着垂直于侧板因而基本上平行于第二横向旋转轴的一旋转轴转动。在这种配置中,第二气动系统位于车架的第三支承部分和与行李箱门相连接的支承板之间,其操纵是例如使第二气动系统保持压缩状态。位于中间车架的第三支承部分和与行李箱门相连接的支承板之间的铰接系统的连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静止,不进行铰接。系统将中间车架的转动传递到行李箱门,其公知的是围绕一适宜于行李箱门而不同于中间车架的横轴的转动。这种转动围绕一最好通过行李箱门锁扣的横轴进行。因此,该锁扣具有特殊结构,以便根据通过锁扣的第二横向旋转轴开启行李箱,而不在锁扣中产生作用力,这是采用通常的锁扣和进行移动而完全保持钩住的行李箱门的情况。该锁扣置于一最好由两部分形成的结构上一固定底座,其与车身结构相连接;一“鹅颈”形铰链接头,其在底座的一导向装置上移动。导向装置的弯曲形状和相应铰链接头的形状,使该铰链接头的运动相当于围绕一横轴的转动,该横轴类似于行李箱门围绕转动的第二横向旋转轴。“鹅颈”形铰链接头的上部支承锁扣的弹机和锁舌,其相应于布置在行李箱门下部的一区域。由于底座和铰链接头之间的弯曲连接,同时由车身和行李箱门支承的锁扣的两构件可协调地倾斜。“鹅颈”形铰链接头的运动在小范围相应于行李箱门的运动。这种运动结合使行李箱门转动,而不在与行李箱门相接触的锁扣上产生作用力。因此,开启行李箱门,收起顶盖,尤其取决于两侧向系统和一锁扣系统,其具有一独立的“鹅颈”形铰链接头。在每个侧向系统中,中间车架由一整件形成,这样,可减少每个侧向系统的构件、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确保良好的稳定性。两侧向系统运动的同步,由第一气动系统中压力的等量控制发送进行。因此,这种同步可摆脱连接两侧向系统的机械附件。应注意,行李箱门最好具有预定挠性,以适应独立的侧向系统的运动。顶盖和行李箱门的机构按以下方式装配在车辆上。车辆的底部骨架,即除门窗和顶盖以外的整个车身结构,进入装配流水作业线。尤其是由侧板和中间车架形成的固定在侧板上的一第一组件,安装在行李箱区域内的侧壁上。该组件还具有第二气动系统、由连杆形成的铰接系统、以及用于与行李箱门相连接的支承板。组件送到装配流水作业线,侧板和车架进行固定,铰接系统予以折拢,第二气动系统在其工作筒主体处连接到支承板上,在其活塞端部处还固定在支承板上。活塞的这个端部在装配结束时,固定在中间车架的第三支承部分上。它首先固定在支承板上,以便操作员操纵,然后,在安装好侧面门窗后,松开且安装在车架上。值得提出的是,侧板/车架组件进入固定装配流水作业线,可固定在一起,在每次装配之间无分散现象。然后,在行李箱门进入装配流水作业线时,支承板与之相连接。至此,行李箱门机构差不多安装妥当。仅缺第一气动系统,其应安装在车架的第一铰接部分和侧板之间。该第一气动系统与顶盖一起送到装配流水作业线。实际上,与顶盖一起送到装配流水作业线的,至少有液压分配箱、左右第一气动系统、搁板12、封闭盖板14以及与搁板12和盖板14相连的机构。液压组件以一整体输送,便于操作员进行液压缆索的安装。一旦顶盖安装好,操作员仅需将液压分配箱固定在行李箱上,使之连接到一控制部件,以便使顶盖和行李箱的机构移动所需的液压控制可从控制部件朝气动系统进行传递。操作员还应将第一气动系统固定在车架和侧板之间,将工作筒主体固定在侧板上,最好固定在该侧板的下部,并且使活塞的自由端转动地安装在车架的第一铰接部分上。操作员还应通过一自行车制动器式缆索,连接行李箱门机构和与顶盖一起输送的搁板12的机构。顶盖和行李箱门开启的同步操纵尤其是通过这种连接加以确保。权利要求1.车辆用可收起的顶盖装置,它包括一顶盖板(6),其可通过导向装置(16)从覆盖车辆驾驶室的关闭位置移动到在所述车辆的一后部区域(8)的收起位置,所述装置还包括一后盖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在其关闭位置及其收起位置之间的导向移动,使所述后盖结构(10)和/或所述驾驶室的一部分移动,以便所述后盖结构(10)和/或所述驾驶室部分允许所述顶盖板(6)和所述导向装置(16)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结构(10)包括一后搁板(12)和封闭盖板(14);并且,所述顶盖的移动使所述搁板(12)继之使所述封闭盖板(14)相继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致动器(26)——最好是一铰接在车身中部的气动缸——操纵所述顶盖板的导向装置(16),使所述导向装置(16)围绕一大致横向的轴转动,所述封闭盖板(14)和所述后搁板(12)的操纵部件也安装在该轴(2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盖板(14)和所述后搁板(12)的操纵部件通过所述顶盖的导向装置(16)的接触围绕所述横轴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盖板(14)的操纵部件通过一波顿索(28)连接到所述盖板上,该操纵部件最好是一滑轮,其围绕所述横轴进行安装,在所述滑轮的槽部中固定所述波顿索(28)的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搁板(12)的操纵部件直接相连在该搁板(12)的一铰接点上,所述后搁板的这个操纵部件最好是一凸轮(24),其围绕所述横轴进行安装,且其一径向凸起可通过一第二滑轮(30)进行转动闭锁,以使所述后搁板(12)停止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板(6)收起在车辆行李箱门之下,所述行李箱门在所述顶盖板(6)移动期间,朝开启位置移动;并且,所述行李箱门的移动适于最好通过一波顿索对所述第二滑轮(30)的作用,使所述径向凸起解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盖的导向装置(16)的一通过区域中,所述驾驶室的一部分具有一孔口,其可覆盖以一板,所述板与一凸轮相连接;并且,所述顶盖的导向装置(16)至少之一具有一结构(32),所述结构(32)适于与所述凸轮相配合,因此,所述顶盖及其导向装置(16)的移动对所述凸轮产生作用力,并且通过隐匿与所述凸轮相连接的板,而打开所述孔口,所述孔口的开启可使所述导向装置(16)穿过该孔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板相连接的凸轮配有一回位弹簧,当所述顶盖的导向装置(16)不再与所述凸轮相接触时,该弹簧通过所述板的回位关闭所述孔口,所述顶盖被朝其收起位置推移。10.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装置,用于操纵所述顶盖、所述后搁板(12)和所述封闭盖板(14)的驱动能量,最好由一公共引导机构提供。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可收起顶盖装置,它包括一顶盖板,其可通过导向装置从覆盖车辆驾驶室的关闭位置移动到在所述车辆后部区域的收起位置,所述装置还包括一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顶盖在其关闭位置及其收起位置之间的导向移动,使后盖结构和/或驾驶室的一部分移动,以便所述后盖结构和/或所述驾驶室部分允许顶盖板和导向装置通过。文档编号B60J7/20GK1750952SQ200480004746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申请日期2004年2月18日优先权日2003年2月21日发明者A·鲍迈尔,O·魏斯穆勒申请人:雷诺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