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116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例如,用于汽车发动机支架、车体支架或差速器支架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通过其内部密封的非压缩性流体的流动作用产生的减振特性来实现减振作用。
背景技术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被看作是一种装配在振动传递系统的元件之间的减振装置,例如减振支承单元或减振连接单元。这种减振装置具有这样一种结构,例如JP-A-2002-206587所示,其中第一安装件通过橡胶弹性体连接到圆柱形的第二安装件,第二安装件与第一安装件之间有间隙;压力接收腔和平衡腔分别在由第二安装件支承的分隔件的任一侧形成,所述两腔由一孔道相连接,压力接收腔的部分壁面由橡胶弹性体组成,平衡腔的部分壁面由易变形的柔性层组成并在其内部封装非压缩性流体。在这种减振装置中,由于通过橡胶弹性体的减振效应或隔震效应难以获得的减振作用是通过流体的流动作用,如孔道中流动的流体的共振效应而轻松获得的,这样一种减振装置用于汽车发动机支架或车体支架是可以预期的。
顺便提一句,在用于汽车发动机支架等的减振装置中,由于欲减振的振动的频率范围根据车辆运行状况等的不同而变化,该装置必须对较宽范围内的多种振动频率提供较好的减振作用。例如,对于车辆发动机支架,一般而言,该装置不仅必须对发动机抖动时约10Hz的低频振动和发动机怠速等情况时的15-30Hz范围的中频振动,而且必须对诸如运行中的噪声的80-120Hz范围的高频振动提供减振作用。
相应地,一种适应这种需求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也在JP-A-26336中公开了。在这种减振装置中,调谐至发动机抖动等情况时特有的低频率范围的低频孔道,调谐至发动机怠速振动等情况时特有的中频率范围的中频孔道,调谐至行驶噪音等情况时的高频率范围的高频孔道被设置在分隔件上,并且调谐至相关孔道频带的可变形板设置在中频孔道和高频孔道中。
在这种类型的减振装置中,当输入低频率范围的振动时,由于在中频和高频孔道内的流量受到可变形板的限制,而低频孔道的流量有保证,减振作用的获得是基于低频孔道内流动流体的流动作用。此外,当输入中频带的振动时,低频孔道基本上被堵塞,但通过中频孔道内流体的流动作用,或其内部设置的可变形板的移动或变形造成的流体吸收效应,从而避免了高能弹簧效应,因此减振作用增强。
然而,在JP-A-226336描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准备了多块相互具有不同调谐的可变形盘,且这些盘分开设置在中频孔道和高频孔道的流道上。这增加了元部件的数量并使该装置更复杂且难以制造和组装,从而降低了制造效率并增加了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多个基本圆形的可变形板基本上并排设置在分隔件的相同表面上,因此难于获得分隔件上可变形板的足够的总有效表面积。从而,如果要获得可变形板的足够的总有效表面积,分隔件乃至减振装置的尺寸增大不可避免。
而且,在多个可变形板组装成分隔件的过程中,由于仅从其外观难以确定各可变形板的精确类型,因此存在将一个或多个可变形板误装在不正确孔道中的危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结构相对简单并能方便廉价地制造,且能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对多种类型的振动高效地起作用。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可以根据本发明的下述方式的至少一种来实现。可以用任意可能的优选组合采用下述方式和/或本发明各方式中所用的元件。应该了解到,本发明的原理不限于本发明的这些方式和技术特征的组合,而是根据本发明公开在整个说明书和附图中的教导而理解所述原理,或者根据整个公开的内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原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了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包括可连接到以减振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元件之一上的第一安装件;安装到所述两个元件的另外一个上的第二安装件,它具有圆柱形部分,圆柱形部分上的一个开口与第一安装件轴向相对,在所述两个安装件之间具有间隙;橡胶弹性体,所述橡胶弹性体弹性连接第一和第二安装件,从而该橡胶弹性体以流体密封的方式闭合第二安装件的圆柱形部分的所述一个开口;以流体密封方式闭合圆柱形部分的另一个开口的柔性层;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圆柱形部分内部并且由圆柱形部分刚性支承,从而由橡胶弹性体部分限定的压力接收腔在分隔件的一侧形成,由柔性层部分限定的平衡腔在分隔件的另一侧形成;以及连通压力接收腔和平衡腔的低频孔道,其中分隔件包括第一有孔元件,所述有孔元件设置在橡胶弹性体和由第二安装件的圆柱形部分在外边缘刚性支承的柔性层之间,且具有朝向压力接收腔开口的中央空腔;牢固地装配在第一有孔元件的中央空腔上的第二有孔元件,其中形成低频孔道以环绕第一有孔元件的外部周向表面周向延伸;且低频孔道的端部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各轴向端面上朝向压力接收腔和平衡腔直接开口,其中一橡胶分隔板设置在第一有孔元件的中央空腔的底壁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部端面之间以形成一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之间以流体密封方式夹持橡胶分隔板的外沿周边和中间直径部分,其中,被密封装置夹持的区域环绕的橡胶分隔板的半圆部分构成第一可变形隔膜段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所述隔膜段在橡胶分隔板的厚度方向上分别允许预定量的弹性变形,从而该第一可变形隔膜段包括设置在中频孔道的流体流道上的第一流动约束组件,第二可变形隔膜段包括设置在高频孔道的流体流道上的第二流动约束组件;并且在第一有孔元件中形成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平衡腔的第一通孔和将第二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平衡腔的第二通孔,在第二有孔元件中形成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压力接收腔的第一通道和将第二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压力接收腔的第二通道,从而第一通道构成中频孔道,该中频孔道被调谐至比低频孔道更高的振动范围,第二通道构成高频孔道,该高频孔道被调谐至比中频孔道更高的振动范围。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通过使用由单独橡胶分隔板制成的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来约束流经中频孔道和高频孔道中的流体流动,可通过在低频、中频和高频孔道中行进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有效地分别实现对低频、中频和高频振动的减振作用。
相应地,在本发明的这种方式中,设置在中频孔道的流体流道上的第一可变形隔膜段和设置在高频孔道的流体流道上的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由设置在第一有孔元件和第二有孔元件之间的单独橡胶分隔板制成;并且,低频孔道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外沿周边区域上形成。换句话说,低频、中频和高频孔道由唯一一个橡胶分隔板制成。因此避免了元部件数量的增加,结构也更加简单,并且制造的成本和难度也减至最小。而且,由唯一一个单元形成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使得它们更易于组装,而且有效地预防组装错误,如将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组装在错误的孔道中。此外,在橡胶分隔板基本上半圆形段中分别形成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优点是有效确保了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有效表面积,同时避免了装置总体尺寸的增大。
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刚性互锁结构以及橡胶分隔板的弹性,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分别以流体密封方式固定在中频和高频孔道的流道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具有高度流体密封性的第一和第二流动约束组件。此外,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外沿周边区域形成低频孔道并使其将压力接收腔直接连接至平衡腔避免了部件之间的缝隙、空间等处的压力泄漏。从而,基于流体的运动,在压力接收腔和平衡腔之间有效地产生相对压力波动且获得良好的减振作用(阻尼效应),例如来自流经各孔道的流体的共振作用。
因此,根据本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能以稳定的方式在多种变化很大的频带上有效实现对三个孔道中三种不同调谐的频率的减振作用。此外,由于使用很少的部件和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提供这种效应的减振装置,避免了组装错误并且该装置可以方便且相对廉价地制造。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了根据前述第一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在第二有孔元件上形成一个朝向压力接收腔开口的凹陷部,从而压力接收腔部分地由所述空腔限定,并且第二通道穿过凹陷部的底壁形成。
在这种方式中,凹陷部使压力接收腔能够具有较大的容积。此外,不仅可以通过使增加第二有孔元件的厚度容差中频孔道的调谐自由度足够大,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空腔的深度而使高频孔道的调谐自由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前述第一或第二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在第二有孔元件上一体形成朝向压力接收腔伸出的延长突起,并这样来形成第一通道,以使其轴向穿过延长突起所形成的区域。
在这种方式下,可以增加中频孔道的有效长度而不必增加分隔件或第二安装件厚度。从而,在保持装置小且紧凑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调谐的自由度并且进一步强化减振性能。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前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项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之间的定位装置,通过防止其相对轴向转动以固定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
在这种方式中,可以在组装过程中方便地确定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的相对位置,可以稳定地获得通过这些部件共同实现的密封装置,并且也可以稳定地形成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项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朝橡胶分隔板的中心直径段伸出的突起分别与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一体形成,并且密封装置包括使用这些突起夹持所述中心直径段的夹持装置。
在这种方式中,通过将突起压靠在可变形橡胶板上可有效地防止中频孔道和高频孔道之间的分流。此外,由于不再需要在可变形橡胶板上形成沿特定方向延伸的突起或其它密封单元,通过形成没有特定周向取向构造的可变形橡胶板,当在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上组装该可变形橡胶板时,不再需要考虑具体的周向取向,因此使制造更加容易。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五方式中任一项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橡胶分隔板包括环形密封单元,该环形密封单元在橡胶分隔板的外沿一体形成并朝其各侧突出,并绕其圆周连续延伸;密封装置包括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通过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在橡胶分隔板的厚度方向上夹持该密封单元,并且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上分别形成阶梯状锁紧面,该锁紧面与环形密封单元的内周表面接合以防止该环形密封单元朝其内周向侧移动。
在本方式中,在橡胶分隔板的尤其需要高效密封性能的外边缘上在夹持方向上可以确保大的有效尺寸,从而实现稳定长效的密封性能。此外,通过具有锁紧面的环形密封单元部件的锁紧作用,可以在组装过程中高精度地定位橡胶分隔板,后续的移动被阻止,并且可以确保构成橡胶分隔板的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以稳定的方式正确操作。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六方式中任一项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第二有孔元件包括刚度调节元件,且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刚性增加至大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的刚性的程度。
在本方式中,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特征频率的设定可以方便地改变,获得减振效应的调谐自由度可以进一步增加。例如,这种刚度调节元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尺寸、厚度、材料等来实现。或者,可将由单独材料制造的增强件固定到第一或第二隔膜段上。可选地,刚度调节元件可以包含限制元件,例如下面结合第八方式所述增强杆限制第一或第二隔膜段部分的弹性变形程度。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前述第七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第二通孔在其周向中心包括横贯第二通孔的增强杆,从而,通过与该增强杆的接触约束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弹性变形而获得刚度调节元件。
在本方式中,通过与增强杆接触而部分地约束第二可变形隔膜段中间部分的弹性变形量,第二可变形隔膜段弹性变形过程中的有效自由长度减小,且其弹性硬度增加至高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的弹性硬度的程度。其结果是,即使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具有相同的构造、厚度和材料,它们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和独特的弹性变形频率。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前述第一至第八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第二有孔元件包括沿垂直其轴线的方向延伸的一个凸缘,并且,当第二有孔元件与第一有孔元件的中央空腔接合时,由所述凸缘与中央空腔开口的边缘的接合相对于第一有孔元件在轴向方向上调节第二有孔元件的接合端。
在本方式中,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在橡胶分隔板的厚度方向上施加的夹持压力可以稳定地获得,并且与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结合可实现更稳定的弹性变形特性和流体密封特性。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了一种根据前述第一至第九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中,第一可变形隔膜段的固有频率被调谐至一高于流过低频孔道的流体的共振频率的欲减振的振动频率范围;第二可变形隔膜段的固有频率被调谐至一高于流过中频孔道的流体的共振频率的欲减振的振动频率范围。
在本方式中,当输入欲减振的中频或高频振动时,各可变形隔膜段基于共振效应更有效地移动或变形,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压力接收腔中的高能弹簧效应,并且基于阻尼效应的减振性能也进一步改善。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一种使用本发明的前述第一至第十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汽车发动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将第一或第二安装件的任一个安装到汽车动力装置上,并将另一部件安装到汽车车体上,所述动力装置以减振方式支承在车体上,流经低频孔道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被调谐至发动机抖动等情形时的典型的低振动频率范围,流经中频孔道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被调谐至发动机怠速等情形时特有的中振动频率范围,流过高频孔道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被调谐至发动机隆隆运转等情形时特有的高振动频率范围。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支架中,通过确保发动机抖动等情形时典型的低振动频率、发动机空载等情形时典型的中度振动频率和隆隆运转等情形时典型的高振动频率时具有良好的减振作用,从而获得有效且实用的装配。
从上述说名可清楚看出,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由于与待减振的振动频率相对应的低频、中频和高频孔道是通过在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之间设置一单独的橡胶分隔板形成的,能够有效地实现制造简单且成本相对低廉的高效减振装置。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或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中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支架结构的轴断面或纵断面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发动机支架的外部有孔元件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外部有孔元件的仰视图;图4是图1中发动机支架的内部有孔元件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内部有孔元件的仰视图;图6是沿图1中线6-6剖开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支架10的结构。该发动机支架10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金属第一安装件12和金属第二安装件14通过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接。通过将第一安装件12装配到一个以减振方式连接的部件,即汽车动力装置上,并将第二安装件14安装到另一个以减振方式连接的部件,即汽车车体上,从而所述动力装置以减振方式支承在该车体上。在这种安装配置下,橡胶弹性体16在动力装置的重力作用下弹性变形,引起第一安装件12和第二安装件14相向移动。而且,在这种安装配置下,待减振的主要振动基本上沿安装的轴向输入,即沿使第一安装件12和第二安装件14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图1中的向上/向下方向)输入。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垂直(上/下)方向指图1中所示的垂直(上/下)方向,即装配的轴向方向。
更具体地说,第一安装件12具有大致倒置的锥形结构。包括一个向上开口的螺纹孔的安装部分18整体形成在第一安装件12的大直径端。通过使用紧固螺钉将属于动力装置的未示出的托架或其它安装件固定到安装部分18上,使第一安装件12固定到动力装置上。
另一方面,第二安装件14包括具有基本圆筒形构造的圆柱部分,其在整个长度上具有较大的直径。它的一个轴向端(图1中的顶端)位于在轴向中部形成的阶梯状区域20的上方,被称作大直径段22,而另一轴向端(图1中的底端)被称作小直径段24。径向朝内部弯曲的接合突起26绕小直径段24的开口端的周向一体地形成连续的环状结构。第二安装件14可利用拉拔工艺有效地实现,在所述工艺中,将一个毛坯金属件制成具有规定轴向长度的带底的圆柱体,然后,通过压制工艺将该底部的中央区域除去。
通过将大直径段22压力配合到未示出的圆柱形托架中并将该托架安装到车体上从而将第二安装件14固定到车体上。此外,第一安装件12基本沿第二安装件14的中轴定位,在第一安装件与大直径段22的顶部之间有一间隙,橡胶弹性体16设置在第一安装件12和第二安装件14之间。
橡胶弹性体16具有基本倒置的锥形结构,在其中央区域开口的大直径凹陷部28在其大直径端面上形成。此外,第一安装件12硫化接合到橡胶弹性体16的小直径端区域上,使其沿轴向嵌入,而第二安装件14的大直径段22的内部周向表面硫化接合到橡胶弹性体16的大直径端区域的外部周向表面上。结果,橡胶弹性体16形成一个包括第一安装件12和第二安装件14的一体硫化单元,同时橡胶弹性体16对包括第二安装件14的两个开口之一的大直径段22的开口区域提供流体密封。此外,与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薄密封橡胶层30沿第二安装件14的阶梯状区域20和小直径段24的整个内周向表面铺设。
分隔件32设置在小直径段24的开口区域,该小直径段包含第二安装件14的另一开口区域。分隔件32具有基本上为圆形块的结构,由硬质材料例如金属或合成树脂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一种强化纤维树脂,例如聚苯硫醚(PPS))。此外,一个绕整个周向连续延伸并沿径向向外伸出的支承突起34一体形成在分隔件32的轴向中心部分上,并且一对接合凹槽36在该支承突起34的各轴向侧形成,从而将该支承突起夹在中间。接合凹槽36设置在分隔件32的外周向表面上并以基本均匀的宽度绕其整个周向连续延伸。此外,必要时可在支承突起34的外周向表面设置一个或多个孔38。
用作柔性层的隔膜40设置在分隔件32的底部。隔膜40包含具有弧形盘构造的薄橡胶隔膜。此外,具有基本圆形的大直径圆柱形构造的固定件42硫化连接到隔膜40的外周边缘上,从而隔膜40包括一个包含固定件42的单独的整体硫化的部件。而且,一个以弯曲方式向径向中心延伸并绕该圆周连续形成的环形接合突起44一体形成在固定件42的顶端。此外,与隔膜40一体形成的薄密封橡胶层46沿包含接合突起44的固定件42的整个内周向表面铺设。
第二安装件14的小直径段24从上面与分隔件32接合,从而设置在分隔件32的外侧,当小直径段24的接合突起26通过与接合凹槽36(通过第二安装件14的径缩过程将支承突起34夹置在中间)接合而被固定时,该接合突起26与支承突起34的一个轴向端面(图1中的顶端)接触。此外,由于第二安装件14和分隔件32的夹持压力,设置在第二安装件14的内周向表面上的密封橡胶层30被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第二安装件14的小直径段24的开口区域被流体密封。
固定件42从下方与分隔件32接合,从而设置在分隔件32的外侧,当固定件42的接合突起44通过与另一个接合凹槽36(通过固定件42的径缩过程将支承突起34夹置在中间)接合而被固定时,该接合凸起44与支承突起34的另一轴向端面(图1中的底端)接触。此外,由于固定件42和分隔件32的夹持,设置在固定件42的内周向表面上的密封橡胶层46被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将固定件42的顶部开口流体密封。换句话说,通过分隔件32,隔膜40为第二安装件14的小直径段24的开口区域提供了流体密封。根据制造参数和其它因素来确定第二安装件14的径向缩减过程和固定件42的径向缩减过程是分开进行还是同时进行。
从而,在分隔件32的上方形成一个压力接收腔48,该压力接收腔的一部分壁包括橡胶弹性体16的凹陷部28,并且基于橡胶弹性体16的弹性变形接收振动,在分隔件32的下方形成一个平衡腔50,该平衡腔的一部分壁包括隔膜40,并且其容积可根据隔膜40的弹性变形很容易地改变。在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内部密封有非压缩性流体。该流体可包括水、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等等,但为了基于流体的作用,尤其是例如流体的共振效应有效地获得所要求的减振效果,粘性不超过0.1Pa.s的低粘性流体是优选的。在隔膜40和橡胶弹性体16的硫化单元浸入选定的非压缩性流体的同时,将包括分隔件32和固定件42的硫化单元组装到包括第一和第二安装件12、14的橡胶弹性体16硫化单元而完成非压缩性流体的填充。
因此,本实施例的分隔件32包括用作第一有孔元件的外部有孔元件52和用作第二有孔元件的内部有孔元件54。
外部有孔元件52设置成基本为大直径的圆形块,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较大直径且向上开口的圆形平面构造的中央空腔56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中心形成。而且,设置在中央空腔56的相对侧上且比中央空腔56浅的朝下的底部空腔58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中心形成。结果,中央空腔56的底壁60基本呈薄圆盘的构造。
长板形中心直径段62在中央空腔56的底壁60中形成并沿径向延伸。向上伸出的突起64与中心直径段62一体形成。突起64基本沿中心直径段62的纵向延伸且其宽度比中心直径段62小。结果,中央空腔56的底壁60的中心部分具有径向延伸的基本恒定的突起截面。
第一通孔66和第二通孔68分别在设置底壁60的中心直径段62的各侧(图1中的右侧和左侧)的半圆区域上形成。第一和第二通孔66和68包括比上述半圆区域略小的大致半圆形的区域,并且分别设置在中心直径段62的一侧,两者之间沿横向具有间隙。
第一增强杆70一体形成在第一通孔66上,其中第一通孔设置在中央空腔56的底壁60的一横向侧(图1中的右侧)。第一增强杆70具有大致长矩形平板构造,且大致平分通孔66地径向延伸。特别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增强杆70在第一通孔66轴向中心下方的区域形成,并且第一增强杆70的底端面与底壁60的底端面齐平。
此外,用作增强杆的第二增强杆72一体形成在第二通孔68上,该第二通孔设置在中央空腔56的底壁60的另一横向侧(图1中的左侧)。第二增强杆72具有与第一增强杆类似的大致长矩形平板结构,并且径向延伸以大致平分第二通孔68。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增强杆70、72设置成沿与底壁60的直径相连的一条线延伸(图1中从左至右)。特别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增强杆72在第二通孔68的轴向中心上方的区域形成,并且第二增强杆72的上端面与底壁60的上端面齐平。
在中央空腔56的底壁60的外周边缘上形成一接合凹槽74。接合凹槽74沿周向连续延伸并形成一个向上开口的基本恒定的凹截面。在本实施例中,接合凹槽74设置在与第一和第二通孔66、68的外周界的预定距离处,从而在整个周界上环绕它们,并且结果在第一和第二通孔66、68的外周边界以及接合凹槽74之间的区域形成了沿整个周向伸展的阶梯状锁紧面75。
此外,在中央空腔56的周向壁上的一个位置处以预定深度形成以大致矩形方式沿轴向(图1中的垂直地)延伸的锁紧槽76。
另外,在中央空腔56的开口的周边上形成沿中央空腔56的整个周界连续伸展的环形直角段77。
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外周界的底部轴向端形成周向凹槽78。该周向凹槽78具有沿径向向外开口的大致凹截面的构造并且沿该周界延伸预定的长度(例如,周长的一半)。周向凹槽78的一端在位于外部有孔元件52的中央空腔56的径向外侧的周界上轴向延伸并且向其轴向端面(图1中的顶部)开口。此外,周向凹槽78的另一端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另一轴向端或其底部轴向端面(即,图1中的底部)处在底部空腔58的周向壁面上开口。
另一方面,内部有孔元件54具有大致为圆形的块状构造,如图4和图5所示。具有大致圆形平面构造的凹陷部80设置在内部有孔元件54的中心部分,并开口向上。
在凹陷部80的底壁82的两个大致半圆区域的其中一个上(图1中横向方向的右侧区域)一体地形成加高段84,其结果是,在底壁82的高度上,底壁82的包括加高段84的那个半圆区域高于另一半圆区域(图1中的左侧区域)。
在凹陷部80的加高段84的大致中心处一体形成延长突起86。该延长突起86具有大致圆柱形的构造,并且它的一部分周向壁是一体形成的,从而当凹陷部80的一部分周向壁也是一体形成从而从加高段84的顶部端面沿直角向上延伸时,该部分周向壁与凹陷部80的那部分周向壁接触。此外,延长突起86的顶部(表面)与凹陷部80的开口端(表面)基本齐平,且该顶部的近端具有大致半圆球的形状,并从凹陷部80的开口端进一步向上伸出。
大致纵向的板状中心直径段88在包括凹陷部80的底壁82上的加高段84的半圆区域和不包括该加高段84的半圆区域之间的区域内形成,从而沿此两区域之间的边界延伸。此外,在中心直径段88上一体地形成突起90,使其从底壁82的底面(也就是从中心直径段88)向下伸出。特别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直径段88和突起90与在外部有孔元件52上形成的中心直径段62和突起64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第一通道92穿过凹陷部80的底壁82的包括加高段84的半圆区域。该第一通道92沿轴向被分成两部分。第一通道92的轴向下部具有大致半圆形的构造,它略小于加高段84并在位于加高段84下方的底壁82处向下开口。同时,第一通道92的轴向上部以大致恒定的圆形截面延伸,沿轴向穿过位于加高段84上方的延长突起86的中心部分,并在延长突起86的近端向上开口。换句话说,第一通道92在其轴向下端在底壁82的大半圆区域内向下开口,并在其轴向上端以具有窄开口的小直径圆形截面向上开口。
第二通道94穿过凹陷部80内的底壁82上不包括加高段84的那个半圆区域。该第二通道94具有略小于上述半圆区域的大致半圆形构造,并设置成与第一通道92在横向方向有间隔,从而两通道92、94分别形成在中心直径段62的一侧。因此第二通道94在底壁82的大半圆区域内向下开口,并穿过凹陷部80向上开口。
在凹陷部80的底壁82的外周边缘上形成向下开口的接合凹槽96,使其绕整个周向连续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接合凹槽96设置在其间具有预定间隔的第一和第二通道92、94的外周界上,从而第一和第二通道92、94完全被接合凹槽96环绕,第一和第二通道92、94与接合凹槽96之间的区域构成沿整个周向延伸的一个阶梯状锁紧面97。
在内部有孔元件54的周向壁的一个位置处一体形成沿径向朝外的锁紧突起98。该锁紧突起98具有大致矩形块结构,并且在内部有孔元件54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之间沿轴向延伸。
此外,从内部有孔元件54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一个大致环形的凸缘100在该内部有孔元件54的顶端上形成。
内部有孔元件54采用压入配合或类似方式固定配合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中央空腔56中。与外部有孔元件52接合的内部有孔元件54的轴向接合端通过内部有孔元件54的凸缘100和中央空腔56的直角段77之间的接合来以调节。从而,内部有孔元件54的底壁82的底端面和外部有孔元件52的底壁60,以及外、内部有孔元件52、54的延长突起64、90和接合凹槽74、96,以及第一通孔66和第一通道92,第二通孔68和第二通道94相互之间以预定间隔在轴向上相对设置。
内部有孔元件54的锁紧突起98与锁紧槽76的接合与锁紧确定了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周向位置,并避免了二者绕其中轴相对转动。从而,在外部有孔元件52中形成的第一通孔66和在内部有孔元件54中形成的第一通道92沿轴向的投影相互重合地定位,如同一个堆叠在另外一个上那样,在外部有孔元件52中形成的第二通孔68和在内部有孔元件54上形成的第二通道94沿轴向的投影相互重合地定位,如同一个堆叠在另外一个上那样。而且,在外部有孔元件52中形成的中心直径段62和突起64以及在内部有孔元件54中形成的中心直径段88和突起90相互对齐,从而它们沿基本相同的径向延伸。从这些事实可以清楚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周向使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相对定位的定位装置包括锁紧槽76和锁紧突起98。
外部有孔元件52的周向凹槽78通过固定件42和类似装置实现流体密封,在其间夹置密封橡胶层。此外,周向凹槽78的其中一端通过形成在外部有孔元件52上端面上的通孔连接到压力接收腔48,而周向凹槽78的另一端通过形成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底端面或底部空腔58的壁上的通孔连接到平衡腔50。从而形成了沿周向延伸一预定长度的低频孔道102,并且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通过该低频孔道102相互连通。
基于第一和第二安装件12、14之间的振动输入发生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的相对压力波动,并且在这两个腔48、50之间经由低频孔道102发生流体流动。由于在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之间经由低频孔道102发生流体流动,沿待进行减振的主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指安装方向)发生基于在低频孔道102内行进的流体的共振或其它流动效应的减振作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这样来调谐在低频孔道102中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从而基于随发动机抖动而通常会发生的约10Hz的低频高幅振动的流体共振实现有效减振。调谐共振频率是通过改变低频孔道102的控制参数—例如流道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来实现的。
此外,内部有孔元件54的第一通道92连接到压力接收腔48,并且还经由外部有孔元件52的第一通孔66连接到平衡腔50。在本实施例中,一中频孔道104包括该第一通道92,该中频孔道104基于与上面所述的流体流经低频孔道102的减振效应基本相同的原理获得减振作用。特别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调谐在中频孔道104内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从而基于发动机怠速期间通常出现的约15-30Hz的中频中幅振动的流体共振实现有效减振。
此外,内部有孔元件54的第二通道94经由凹陷部80连接到压力接收腔48,并经由外部有孔元件52的第二通孔68与平衡腔50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一高频孔道106包括该第二通道94,该高频孔道106基于与上面所述的流体流经低频孔道102的减振效应基本相同的原理获得减振作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调谐在高频孔道106内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从而基于例如运行时的噪音(rumble)的约80-120Hz的高频低幅振动的流体共振实现有效减振。从上面的讨论可以清楚看出,压力接收腔48的一部分包含凹陷部80。
如图6所示,用作橡胶分隔板的可变形橡胶隔膜108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底壁60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底壁82之间的间隙中。该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由橡胶弹性件制成,具有基本上厚度恒定的薄盘状构造。尤其是,该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厚度大于(i)外部有孔元件52的突起64以及(ii)内部有孔元件54的突起90的两个相对表面之间间隙的尺寸,但是却小于i)外部有孔元件52的锁紧面75以及(ii)内部有孔元件54的锁紧面97的两个相对表面之间间隙的尺寸。
在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外周边缘上形成环形密封单元110。该环形密封单元110沿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整个周向连续延伸,并在其厚度上(即,图1中的向上和向下)向可变形橡胶隔膜的两侧突出。环形密封单元110的轴向厚度大于(i)外部有孔元件52的接合凹槽74以及(ii)内部有孔元件54的接合凹槽96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隙尺寸。
当内部有孔元件54和外部有孔元件52相互接合时,可变形橡胶隔膜108被固定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底壁60的上表面和内部有孔元件52的底壁82的下表面之间。沿径向穿过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中心轴线延伸的中心直径段112通过突起64和突起90之间的夹持压力保持以形成流体密封,其中突起64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中心直径段62上形成,突起90在内部有孔元件54的中心直径段88上形成。所述夹持压力可以通过调整突起64、90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隙、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厚度等进行调整。
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环形密封单元110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接合凹槽74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接合凹槽96之间,并通过夹持压力流体密封地由这两个接合凹槽74、96共同固定。夹持压力可以通过调整接合凹槽74、96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隙、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轴向尺寸等而得到调整。此外,通过将环形密封单元110的内周向表面与外部有孔元件52的阶梯状锁紧面75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阶梯状锁紧面97锁定,防止环形密封单元110朝其内周向侧的移动。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中心直径段112的夹持装置包括突起64、90,固定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外周边缘的夹持装置包括接合凹槽74、96和环形密封单元110。此外,流体密封地固定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中心直径段112和外周边缘的密封装置包括上述两个夹持装置。
从而,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由被环形密封单元110的一个半圆周(图1中的右半部)和中心直径段112包围的大致半圆的区域形成,并以弹性可变形的方式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底壁60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底壁82之间。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也由被环形密封单元110的另一个半圆周(图1中的左半部)和中心直径段112包围的大致半圆的区域形成,并以弹性可变形的方式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底壁60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底壁82之间。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4、116具有对称的半圆形构造,并在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中心直径段112的各侧形成彼此的镜像。
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两个表面分别面对第一通孔66和第一通道92,并且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由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通过第一通孔66和第一通道92之间的夹持压力固定并流体密封。结果,实际上由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弹性变形,流体经由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之间的中频孔道104发生流动。
第二可变形隔膜116的两个表面分别面对第二通孔68和第二通道94,并且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由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通过第二通孔68和第二通道94之间的夹持压力固定并流体密封。结果,实际上由于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流体经由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之间的高频孔道106发生流动。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设置在由中频孔道104形成的流体流道中的第一流动约束组件包括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设置在由高频孔道106形成的流体流道中的第二流动约束组件包括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
第一和第二增强杆70和72分别在第一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4和116的中心部分形成,并且设置为各与其相应的隔膜段在轴向上有间隙。此外,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与第二增强杆72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与第一增强杆70之间的间隙。从而,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自由长度相比,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自由长度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因此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比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刚性更大。其结果是,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特征振动频率设定在比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特征振动频率高的频率范围。从上面的说明可知,刚度调节元件包括在外部有孔元件52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增强杆70、72。
特别在本实施例中,调谐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特征振动频率,以基于隔膜段114的变形或移动,对例如发动机怠速时通常发生的在15-30Hz范围内的中频中幅振动进行有效的衰减。此外,调谐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特征振动频率,以基于隔膜段116的变形或移动,对包括例如运行中的轰鸣噪音的在80-120Hz范围内的高频低幅振动进行有效的衰减。可变形隔膜段114和116的弹性变形量由所述段本身弹性以及与中心增强杆70、72接触限定。从而,当输入低频高幅振动时,伴随可变形隔膜段114、116的弹性变形或类似行为的流体压力吸收减到最小,并且有充足量的流体流经低频孔道102。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支架10中,例如,当输入例如发动机抖动所特有的低频范围的振动时,压力接收腔48内发生的大的压力波动难以通过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或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加以吸收,并且基于这种对变形的妨碍,通过中频孔道104和高频孔道106的流体流动受到限制。从而,基于压力接收腔48内的压力波动,获得足够多的经由低频孔道102在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之间的流体流动,并且通过流体流动作用,例如在低频孔道102内流动的流体的共振,对例如发动机抖动的低频振动发生有效的衰减。
当输入例如发动机怠速时典型的中频范围的振动时,低频孔道102由于其内部的共振现象充分地密封,由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弹性变形,伴随压力接收腔48内压力的这种增长的高能弹簧效应减弱。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特征振动频率被调谐至发动机怠速振动所特有的中频范围,当输入该频率范围的振动时,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内发生共振,从而导致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弹性变形。此外,这种振动的输入引起的压力接收腔48内发生的压力波动难以通过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因为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设计成比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刚性大。结果获得足够水平的流经中频孔道104的流体流量。从而通过这种流体流动效应—包括在中频孔道104内流动的流体的共振—有效地获得了减振作用。此外,由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弹性变形导致的压力接收腔48内的存储容积的变化,该压力接收腔48能够吸收压力波动。
当输入例如行驶中的轰鸣噪音所特有的高频范围的振动时,中频孔道104也被有效地密封,通常由压力接收腔48内的高压引起的高能弹簧效应通过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减弱。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固有频率调谐至行驶噪音特有的高频范围内,当输入该频率范围的振动时,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内发生共振,从而导致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结果获得流经高频孔道106的足够的流体流量。此外,通过这种流体流动效应—包括在高频孔道106内流动的流体的共振—有效地获得了减振效应。此外,由于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导致的压力接收腔48内的存储容积的变化,该压力接收腔48能够吸收压力波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支架10中,由于低频和中频孔道102、104的有效密封,避免了通常由压力接收腔48内的高压导致的高能弹簧效应,从而能够获得对较宽频率范围内的多种频率的良好减振性能。
包括用于中频孔道104的第一流动约束组件的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包括用于高频孔道106的第二流动约束组件的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共同包括一个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之间的可变形橡胶隔膜108。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属于流动约束组件的部件数目,结构得到了简化,而且能够高效并相对廉价地制造和组装。
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合并成一个单独的部件使组装过程较简单。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用于外部有孔元件54和内部有孔元件52的周向定位装置使得组装更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特征振动频率分别通过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上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上的第一增强杆70和第二增强杆72进行调整,因此不必考虑包括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安装方向。因此,不仅组装变得较容易,而且也轻易地预防组装过程中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或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放入错误孔道内的组装错误。
此外,通过利用固定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的接合(结构)以及可变形橡胶隔膜108的弹性,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容易地构成包括高效流体密封的第一和第二流动约束组件。
另外,由于低频孔道102形成在外部有孔元件52的外周界上且直接将压力接收腔48连接至平衡腔50,这能有效地避免在部件连接缝隙处发生压力泄漏。
因此,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支架10具有重要的技术上的益处,不仅能够稳定地获得对较宽频率范围内的多种频率的希望的减振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可以通过较简单的结构实现,并且可以高效和低廉地制造。
尽管上面基于一个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该实施例仅是示范性的。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同的改变、修改或改进都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当然也包括落入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的其他实施例。
例如,虽然分别利用设置在外部有孔元件52和内部有孔元件54上的第一增强杆70和第二增强杆72来实现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刚度调节,但也可以可选地通过使用具有不同尺寸、结构等的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来实现该调节。
此外,虽然可变形橡胶隔膜108分别包含的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两个部分具有对称的、大致半圆形的构造,也可以根据希望的衰减特性使用非对称的半圆形结构。另外,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并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对称的、大致半圆形的构造,通过使隔膜段具有不同的结构或厚度,或者通过改变设置在分隔件32内的密封装置的结构或尺寸,也可以使用非对称的半圆形或圆形结构。
另外,外部有孔元件54、内部有孔元件52、低频孔道102、中频孔道104、高频孔道106、可变形橡胶隔膜108以及其他部件的设计构形、尺寸和结构可以根据支架10的希望的减振特性而改变,而不限于参考上述示例说明的构形、尺寸和结构。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一个汽车发动机支架,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这种应用,而是可以应用于汽车以外的机械或设备中使用的车体支架或各种类型的减振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包括第一安装件(12),该第一安装件可连接到以减振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元件之一上;第二安装件(14),该第二安装件可连接到两个元件的另外一个上,具有圆柱形部分,该圆柱形部分的一个开口与第一安装件轴向相对,并且所述两个安装元件之间有间隙;橡胶弹性体(16),该橡胶弹性体弹性连接第一和第二安装件,从而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封闭第二安装件的圆柱形部分的所述一个开口;柔性层(40),该柔性层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封闭圆柱形部分的另一个开口;分隔件(32),该分隔件设置在圆柱形部分内部并且由该圆柱形部分刚性地支承,从而内部密封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由所述橡胶弹性体部分限定的压力接收腔(48)在该分隔件的一侧形成,内部密封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由所述柔性层部分限定的平衡腔(50)在该分隔件的另一侧形成;以及低频孔道(102),该低频孔道连通压力接收腔和平衡腔;其中,所述分隔件包括第一有孔元件(52),所述第一有孔元件设置在橡胶弹性体和由第二安装件的圆柱形部分在外边缘刚性支承的柔性层之间的空间内并且具有朝向压力接收腔(48)开口的中央空腔(56);和牢固地装配到第一有孔元件的所述中央空腔内的第二有孔元件(54);其中,形成低频孔道,使其沿周向绕第一有孔元件的外周向表面周向延伸;并且低频孔道的端部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各轴向端面处直接朝向压力接收腔和平衡腔开口,其中,在第一有孔元件的中央空腔的底壁(60)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82)之间设置橡胶分隔板(108)以形成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夹持橡胶分隔板的外周界边(110)和中心直径段(88,112)并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之间流体密封;其中,被密封装置夹持的区域环绕的橡胶分隔板的半圆部分构成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所述隔膜段分别允许在橡胶分隔板的厚度方向上预定量的弹性变形,从而该第一可变形隔膜段包括设置在中频孔道的流体流道上的第一流动约束组件,第二可变形隔膜段包括设置在高频孔道的流体流道上的第二流动约束组件;以及其中,在第一有孔元件中形成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平衡腔的第一通孔(66)和将第二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平衡腔的第二通孔(68),在第二有孔元件中形成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压力接收腔的第一通道(92)和将第二可变形隔膜段连接至压力接收腔的第二通道(94),从而第一通道构成中频孔道(104),将该中频孔道调谐至比低频孔道高的振动范围,第二通道构成高频孔道(106),将该高频孔道调谐至比中频孔道高的振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有孔元件(54)中形成朝向压力接收腔(48)开口的凹陷部(80),从而压力接收腔部分地由所述凹陷部限定,并且形成第二通道(94)以穿过该凹陷部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有孔元件(14)中一体地形成朝向压力接收腔(48)突出的延长突起(86),并形成第一通道(92)以便轴向穿过一形成该延长突起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装置(76,98),该定位装置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52、54)之间,以通过防止其相对轴向转动来固定第一和第二有孔元件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分别与第一有孔元件(52)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54)的底端面一体形成朝向橡胶分隔板(108)的中心直径段(62,88)突出的突起(64,90);并且所述密封装置包括使用所述突起夹持该中心直径段的夹持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橡胶分隔板(108)包括一个环形密封单元(110),该环形密封单元在该橡胶分隔板的外沿一体形成,朝向该橡胶分隔板的各侧突出并绕其圆周连续延伸;密封装置包括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经由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在橡胶分隔板的厚度方向上夹持该密封单元,并且在第一有孔元件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的底端面上分别形成阶梯状锁紧面,所述锁紧面与环形密封单元的内周表面接合以防止该环形密封单元朝其内周向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第二有孔元件(54)包括刚性调节元件(72),且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刚性增加至大于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刚性的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第二通孔(94)在其周向中心处包括增强杆(72),该增强杆横贯第二通孔,从而通过与该增强杆接触来限制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弹性变形而获得刚度调节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第二有孔元件(54)包括凸缘(100),该凸缘沿该第二有孔元件的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当第二有孔元件与第一有孔元件的中央空腔(56)接合时,通过该凸缘与中央空腔开口的一个边缘的接合而相对于第一有孔元件(52)在轴向方向上调节第二有孔元件的接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将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的固有频率调谐至欲衰减的振动频率范围,该频率范围高于流经低频孔道(102)的流体的共振频率;将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的固有频率调谐至欲衰减的振动频率范围,该频率范围高于流经中频孔道(104)的流体的共振频率。
11.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汽车发动机支架(10),其特征在于通过将第一或第二安装件(12,14)安装到汽车动力装置,并将另一安装件安装到汽车车体上,动力装置以减振方式被支承在车体上,将流经低频孔道(102)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调谐至发动机抖动时典型的低振动频率范围,将流经中频孔道(104)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调谐至发动机怠速所特有的中振动频率范围,将流经高频孔道(106)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调谐至轰鸣噪音所特有的高振动频率范围。
全文摘要
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包括低频孔道(102),该低频孔道在第一有孔元件(52)的各轴向端朝向压力接收腔(48)和平衡腔(50)直接开口;橡胶分隔板(108),该橡胶分隔板设置在第一有孔元件的中央空腔(56)的底面和第二有孔元件(54)的底端面之间以形成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夹持该橡胶分隔板的外周边缘和中心直径段并在两者之间流体密封。橡胶分隔板的被密封装置夹持的区域环绕的半圆区域构成第一可变形隔膜段(114)和第二可变形隔膜段(116),所述隔膜段分别允许预定量的弹性变形。
文档编号B60K5/12GK1796821SQ20051013731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8日
发明者米山武, 赤佐彰治 申请人: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