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物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682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状物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和容纳用于约束车辆乘客身体的织带(webbing belt)的带状物卷绕装置(webbing winding device)。
背景技术
利用长的带状织带约束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的身体的安全带装置配置有固定到车体座椅侧的带状物卷绕装置。该带状物卷绕装置设置有例如轴向基本上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布置的卷轴(spool)。织带长度方向的基端侧被锚固(anchor)在该卷轴。卷轴以织带以层状形式卷绕在卷轴的外周部的状态容纳织带。
这种带状物卷绕装置通常还设置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具有各种结构,但就功能而言,锁定机构在车辆急剧减速时锁定卷轴,并且在织带被拉出时限制卷轴的转动。在车辆急剧减速的状态下,车辆的乘客由于惯性趋于向车辆的前进侧运动。此时,佩带在乘客身体上的织带被乘客身体拉紧。
现在,如上所述,当卷轴被锁定机构锁定时,限制了织带从卷轴拉出。因而,可以通过织带有效地限制在车辆急剧减速的状态下由于惯性导致的乘客身体向车辆前进侧的运动。
此外,存在一种在卷轴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吸收能量的扭转轴的结构。该扭转轴在卷轴内侧同轴地设置,可相对于卷轴转动。扭转轴的一个端部被一体连结到卷轴。
扭转轴的另一端部被连结到上述锁定机构。当锁定机构起作用时,扭转轴的另一端部被锁定机构锁定。当转动力作用在卷轴上时,转矩自然也被施加到扭转轴的一端。然而,在锁定机构已经起作用的状态下,由于扭转轴的另一端的转动受到限制,因此限制了扭转轴整体的转动,结果间接限制了卷轴的转动。
然而,在该扭转轴的另一端的转动被锁定机构限制的状态下,如果超过扭转轴机械强度的转动力作用在卷轴和扭转轴之间的连结部分,则在扭转轴中产生扭转(twisting)变形,并且能够使卷轴的转动量与该扭转变形相对应。
因此,在乘客身体以过大的力拉紧织带时,拉出织带一定量,并且使织带施加到乘客身体的约束力暂时略微减小。同时,通过上述扭转变形实现了能量吸收。
在美国专利No.5,799,893中公开的一种带状物卷绕装置中,扭转轴在卷轴的轴向中央部被连结到卷轴,并且锁定机构被设置在卷轴的两端以分别限制扭转轴的转动。
在美国专利No.5,799,893中公开的这种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取决于乘客的体型(physical build)等,使两个锁定机构中的一个或两个起作用。对于两个锁定机构都起作用的情况,使扭转轴扭转变形所需的转动力必须超过整个扭转轴的机械强度。
另一方面,当仅有一个锁定机构起作用时,如果在这个锁定机构侧扭转轴的机械强度相对于扭转轴与卷轴的连结部分过大时,则在扭转轴中发生扭转变形。
换句话说,在美国专利No.5,799,893中公开的这种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可以切换使扭转轴扭转变形所需的转动力的大小。
现在,在美国专利No.5,799,893中公开的这种带状物卷绕装置中,为了操作两个锁定机构,必须使一个锁定机构和另一锁定机构都起作用。显然,可以单独构造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锁定机构。然而,在这种构造下,部件的数量大并且带状物卷绕装置整体变得较大。
因此,一种连结到一个锁定机构并使另一锁定机构起作用的结构是理想的。然而,为了将所述另一锁定机构的任一构件连结到所述一个锁定机构的任一构件,需要跨在两个锁定机构之间的连动(interlinking)构件。
然而,由于转动卷轴被布置在两个锁定机构之间,因此设置连动构件以绕卷轴的外侧。以这种方式绕卷轴外侧的连动构件不能被形成在与卷轴一起转动的结构中。因此,在一个锁定机构处用于移动连动构件的构件是通过与棘轮齿啮合限制卷轴转动的棘爪的情况下,不能形成棘爪与卷轴一起转动的结构。
因此,与棘爪啮合的棘轮齿必须被形成在与扭转轴一体设置的结构中,将连动施加到棘爪与卷轴一起转动并通过与形成在框架中的棘轮齿啮合而限制卷轴转动的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状物卷绕装置,其中无论是在棘爪与卷轴一起转动的结构中还是在棘爪不与卷轴一起转动的结构中,在卷轴两端的每一个设置的锁定机构都可以连动。
涉及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包括卷轴,长的带状织带的长度方向的基端被锚固到卷轴,通过卷轴沿卷绕方向的转动将织带从基端卷绕到卷轴上;框架,包括沿卷轴的轴向彼此相对的一对腿板;第一能量吸收构件,被设置成沿卷轴的轴向穿过卷轴,当至少一定大小的转动力被施加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与卷轴的连结部分时,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变形;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在一对腿板中的一个处与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一体连结的转动体,第一锁定机构在预定状态下限制转动体沿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转动,并间接地限制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第二锁定机构,被布置在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从锁定解除状态切换到限制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在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沿拉出方向的转动的锁定状态;以及控制机构,被设置成沿卷轴的轴向穿过卷轴,控制机构根据转动体和卷轴之间的相对转动使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锁定状态。
根据涉及本发明的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在织带已经从卷轴拉出并佩带在乘客身体的状态下,当满足预定条件时,例如当车辆进入急剧减速的状态等时,在构成框架的一对腿板中的一个处设置的第一锁定机构起作用。当第一锁定机构起作用时,转动体的转动受到限制。由于转动体通过第一能量吸收构件连结到卷轴,因此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转动体沿拉出方向转动限制的限制。
然后,从这种状态,如果由于例如在车辆急剧减速过程中受织带作用的乘客的惯性而使织带被一定大小或一定大小以上的力拉紧,则所述一定大小或一定大小以上的转动力被施加到卷轴。该转矩被传递到卷轴和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之间的连结部分,使第一能量吸收构件沿拉出方向转动。
然而,在这种状态下,转动体的转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转动受到第一锁定机构的限制。因此,当如上所述沿拉出方向的所述一定大小或一定大小以上的转动力被传递到卷轴和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之间的连结部分时,在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中发生变形,并且在转动体的转动受到限制的同时卷轴沿拉出方向转动一定量。
同时,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当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和卷轴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设置在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的第二锁定机构通过控制机构被切换到锁定状态。因此,在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第一能量吸收构件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并且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间接地受到限制。
现在,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控制机构根据转动体和卷轴之间的相对转动将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锁定状态。因此,无论是如棘爪等的锁定构件被设置在转动体上并且转动体的转动通过锁定构件与一对腿板中的一个接合来限制的结构,还是如棘爪等的锁定构件被设置在一对腿板中的一个上并且转动体的转动通过锁定构件接近转动体并与转动体接合来限制的结构,都可以采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结构。
在涉及本发明的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在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转动被第二锁定机构限制的状态下,当至少预定大小的转动力施加到卷轴时,可以在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中在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和卷轴的连结部分与被第二锁定机构限制转动的部分之间发生变形。
在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当第二锁定机构通过控制机构被切换到锁定状态时,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在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由此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间接地受到限制。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预定大小的转动力,例如比在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和卷轴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使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变形所需大小明显更大的转动力作用在卷轴上,则在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和卷轴之间以及在第二锁定机构和卷轴之间都产生相对转动。
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经由在卷轴轴向中央部的卷轴和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之间的连结部分在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中在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两侧发生变形。
因此,比相对于卷轴和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之间的连结部分仅在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侧的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中发生变形的情况吸收更多的能量。
涉及本发明这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可以包括锁定解除机构,该锁定解除机构使第二锁定机构对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转动限制无效。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当锁定解除机构已经起作用时,即使第二锁定机构起作用,也使第二锁定机构对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转动限制无效。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相对于卷轴和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之间的连结部分仅在一对腿板中的该一侧的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中发生变形。
因此,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即使是在第一锁定构件的转动体和卷轴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二锁定构件无条件地起作用的结构,当锁定解除机构起作用时,也可以实现与第二锁定机构不起作用的情况基本上相同的效果。
因此,通过使锁定解除机构起作用并使锁定-操作部件不起作用,可以选择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变形量,从而可以改变由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变形而产生的能量吸收量。
在涉及本发明这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控制机构可以包括第二能量吸收构件,该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一端被锚固到转动体,另一端被容纳在卷轴的内侧,在卷轴相对于转动体沿拉出方向相对转动时,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被向转动体拉出的同时变形,通过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向转动体移动使第二锁定机构能够被切换到锁定状态。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当卷轴相对于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沿拉出方向相对转动时,容纳在卷轴内侧的第二能量吸收构件被从卷轴内部拉出(移动)。当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如此移动时,能够将第二锁定构件切换到锁定状态。
在此,由于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被拉出的同时变形,所以通过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这种变形实现与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变形相似的能量吸收。
在本发明中,实质上控制第二锁定机构的控制机构的控制构件可以与第二能量吸收构件是同一构件,并且还可以采用控制构件与第二能量吸收构件是不同构件的结构。
在涉及本发明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另一端可以从卷轴突出,与第二锁定机构接合,将第二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解除状态,通过将所述另一端拉入卷轴来解除所述另一端与第二锁定机构的接合,以能够将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锁定状态。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容纳在卷轴内侧的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另一端部从卷轴突出并与第二锁定机构接合。从而,第二锁定机构被保持在锁定解除状态。当卷轴相对于转动体沿拉出方向转动并且第二能量吸收构件被从卷轴拉出时,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从卷轴突出的另一端部被拉入卷轴。当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另一端部被如此拉入卷轴时,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的接合被解除。这样,当解除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对第二锁定机构的保持时,能够将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锁定状态。
现在,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使第二锁定构件能够切换到锁定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控制机构的结构)和用作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结构是同一构件。因此,可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从而可以使成本降低。此外,当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一端被从卷轴拉出时,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另一端被可靠地拉入卷轴。因此,除了在转动体相对于卷轴开始相对转动和第二锁定机构起作用之间的响应性良好之外,第二锁定机构还可以可靠地起作用。
涉及本发明这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切换构件,通过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来改变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以及限制结构,限制已经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第一切换构件返回初始位置。
根据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当第一切换构件移动以至从其初始位置脱离时,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改变。
然而,如果由于当第一切换构件与另一构件碰撞时的反作用等使得已经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第一切换构件反向移动,并且趋于返回初始位置,则向初始位置的移动受到限制结构的限制。因此,可以防止上述状态已经改变的锁定机构由于已经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第一切换构件无意中返回初始位置而无意中返回其初始位置。
在涉及本发明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限制结构可以被构造成包括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初始位置与已经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第一切换构件相对,如果第一切换构件向初始位置移动则限制构件抵靠第一切换构件,限制构件阻止第一切换构件返回初始位置。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当第一切换构件从初始位置脱离时,构成限制结构的限制构件在初始位置与第一切换构件相对。因此,如果第一切换构件趋于返回初始位置,则限制构件抵靠第一切换构件,并且第一切换构件向初始位置的移动受到限制。这样,防止了第一切换构件返回初始位置。
在涉及本发明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限制结构可以包括支撑构件,在初始位置从下方支撑第一切换构件;以及引导结构,沿相对于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引导当支撑机构的支撑被去除时通过重力而移动的第一切换构件,如果第一切换构件在从初始位置脱离之后向初始位置移动,则引导结构将第一切换构件向与支撑构件相对的位置引导。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在初始位置的第一切换构件被支撑构件从下方支撑。当支撑构件的支撑被解除时,第一切换构件由于重力而下降,并被引导结构沿相对于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引导。因此,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不需要用于使第一切换构件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特定的驱动力。
相反地,如果已经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第一切换构件趋于返回初始位置,则第一切换构件由引导结构引导。由于第一切换构件由引导结构引导,因此第一切换构件与支撑构件相对。结果,趋于返回初始位置的第一切换构件抵靠支撑构件。因此,第一切换构件不能返回到初始位置。
在涉及本发明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限制结构可包括切换构件的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向第一切换构件施力。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切换构件的施力构件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对第一切换构件施力。因此,如果已经从初始位置脱离的第一切换构件趋于返回初始位置,则趋于返回初始位置的第一切换构件受到施力构件所施加的力的抵抗。这样,防止了第一切换构件返回初始位置。
涉及本发明这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切换构件,通过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来改变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阻止构件,被设置成在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切换构件的一侧立起,抵靠第二切换构件,阻止第二切换构件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以及退避空腔,被设置在第二切换构件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的移动路径的侧方,退避空腔在阻止构件被从其立起方向基端侧切除并倒下时容纳阻止构件,使阻止构件被从移动路径清除。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阻止构件从第二切换构件的侧面抵靠处于初始位置的第二切换构件,由此阻止了第二切换构件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的移动。当阻止构件从其立起方向基端侧被切除并倒下时,阻止构件被容纳在设置在第二切换构件侧的退避空腔内。这样,当第二切换构件将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时,阻止构件被从移动路径去除。因此,由于阻止构件已经从第二切换构件的移动路径清除,并且第二切换构件之前的移动阻止状态被解除了,所以被切除的阻止构件不会无意中妨碍第二切换构件的移动,并且第二切换构件可以从初始位置平稳地脱离。因此,可以可靠地改变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
现在,尽管本发明具有设置有上述阻止构件的结构,但阻止构件的切除时刻并不受到特别的限制。这样,可以是在为了改变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中的一个或两个的状态而移动第二切换构件时,第二切换构件或其他构件切除阻止构件的结构。还可以是例如在组装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时提供阻止构件以暂时保持第二切换构件,并且在不再需要暂时保持第二切换构件的状态下切除阻止构件的结构。
在涉及本发明上述方面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阻止构件的外径尺寸可以被设定为比退避空腔沿阻止构件的立起方向的尺寸小。
在涉及上述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阻止构件的直径尺寸小于退避空腔沿阻止构件的立起方向的尺寸。因此,已经从其立起方向基端侧被切除的阻止构件可以通过倒下而被容纳在退避空腔内,并且可以可靠地被从第二切换构件的移动路径中清除。
如以上已说明的,在涉及本发明的带状物卷绕装置中,只要具有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相对于卷轴相对转动的结构,第二锁定机构就可以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而与第一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基本无关。


图1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第二锁定机构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第二锁定机构的总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与图2对应的主视图,示出第二锁定机构的操作状态。
图4是与图2对应的主视图,示出锁定解除机构的操作状态。
图5是示出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总体结构的前截面图。
图6是示出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总体结构的前截面图。
图7A是示出卷轴和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示出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移动之前的状态。
图7B是示出卷轴和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示出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已经移动的状态。
图8是基本结构中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的主视图。
图9是变形结构中第一锁定机构的转动体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总体结构的前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示出第二锁定机构的操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切换构件被阻止构件保持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锁定解除机构的操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阻止构件已经断裂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作为涉及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第二锁定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8是示出作为涉及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第二锁定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现在,利用图1至图9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此,通过比较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和变形结构对第一实施例的特征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因此,将首先说明基本结构和变形结构的各自构造。
基本结构的构造图5以截面图示出了涉及第一实施例基本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0的总体结构。
如图5所示,带状物卷绕装置10设置有框架12,并且框架12设置有固定到车体的板状后板14。腿板16从后板14宽度方向的一端处的端部相对于后板14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另外,腿板18从后板14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处的端部以与腿板16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框架12在平面图中具有大体上的“U”形。
卷轴20被布置在腿板16和腿板18之间。沿腿板16和腿板18相对的方向设置卷轴20的轴向。长的带状织带22的基端部被锚固到卷轴20的轴向中央部。通过沿绕卷轴轴线的单向即卷绕方向转动,卷轴20从织带22的基端侧卷绕织带22并容纳织带22。
卷轴20形成有沿其中心轴线的空腔。在其内部容纳作为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扭转轴24。扭转轴24设置有卷轴侧连结部26。卷轴侧连结部26被布置在卷轴20的轴向两端之间,并且扭转轴24通过该卷轴侧连结部26与卷轴20一体地连结。
棒状第一变形部28从卷轴侧连结部26的腿板16侧的端面连续地形成。在第一变形部28的远端侧,第一连结部30与第一变形部28同轴并一体地形成。第一连结部30与作为转动体的第一锁定座34同轴并一体地连结,构成第一锁定机构32,该第一锁定机构32用作基本结构的第一锁定机构。
第一锁定座34从卷轴20的腿板16侧的端部同轴并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到卷轴20。在此,由于如上所述第一连结部30与第一锁定座34一体地连结,因此第一锁定座34同轴并一体地连结到卷轴20。
第一锁定棘爪36被设置在第一锁定座34的径向外侧。第一锁定棘爪36能够转动地被轴向地支撑在腿板16。当第一锁定棘爪36沿预定方向转动时,在第一锁定棘爪36处形成的棘轮齿接近第一锁定座34的外周部,并且能够使该棘轮齿与在第一锁定座34的外周部形成的棘轮齿啮合。
同时,在与第一锁定座34布置卷轴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转动构件38相对于第一锁定座34被同轴并可相对转动地设置。转动构件38是通过未示出的施力构件例如压缩螺旋弹簧、张紧螺旋弹簧等施加的力而随着第一锁定座34转动的结构。
此外,尽管未详细示出,但第一锁定机构32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限制转动构件38转动的限制结构。在车辆急剧减速等过程中存在惯性时,当使第一锁定座34沿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快速转动时,该限制结构起作用并且转动构件38的转动受到限制。在执行对转动构件38的这种转动限制的状态下,连同当第一锁定座34产生沿拉出方向转动时在第一锁定座34和转动构件38之间出现的相对转动,第一锁定棘爪36向第一锁定座34的外周部移动。
同时,棒状第二变形部40从卷轴侧连结部26的腿板18侧的端面连续地形成。在第二变形部40的远端侧,第二连结部42与第二变形部40同轴并一体地形成。第二连结部42与第二锁定座46同轴并一体地连结,这构成了用作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锁定机构44。
第二锁定座46从卷轴20的腿板18侧的端部同轴并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到卷轴20。在此,由于如上所述第二连结部42与第二锁定座46一体地连结,因此第二锁定座46被同轴并一体地连结到卷轴2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锁定座46中形成一对棘爪容纳部48。棘爪容纳部48在第二锁定座46的外周的一部分开口,并在第二锁定座46的与布置卷轴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第二锁定棘爪50被容纳在棘爪容纳部48中。每个第二锁定棘爪50通过形成在棘爪容纳部48中的棘爪支撑销52被轴向支撑,从而可绕与卷轴20平行的轴线转动。每个第二锁定棘爪50通常被容纳在棘爪容纳部48中。然而,当第二锁定棘爪50绕棘爪支撑销52单向转动时,第二锁定棘爪50的远端侧从棘爪容纳部48在外周部的开口部分向外突出。
此外,在第二锁定座46与布置卷轴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置转动盘54。转动盘54基本上被轴向支撑在卷轴20,可相对于卷轴20同轴地相对转动。一对导向销56被形成为从转动盘54在第二锁定座46侧的端面突出。这些导向销56被设置成与上述第二锁定棘爪50对应。
在每个第二锁定棘爪50中形成深孔58,以与各导向销56对应,并且导向销56被插入到深孔58中。深孔58的宽度尺寸比导向销56的直径尺寸略大。在该结构中,当导向销56与转动盘54一起绕卷轴20单向转动时,导向销56抵靠深孔58的内壁并使第二锁定棘爪50绕棘爪支撑销52转动。
平板状板60被形成为从转动盘54在第二锁定座46侧的端面突出。在第二锁定座46中形成矩形形状的弹簧容纳孔62,以与板60对应。转动盘施力弹簧64被容纳在弹簧容纳孔62的内部。
转动盘施力弹簧64是压缩螺旋弹簧,其被插入弹簧容纳孔62内部,其一端推靠弹簧容纳孔62的内壁,并且其另一端推靠板60。当板60受到转动盘施力弹簧64施加的力时,转动盘54可以绕卷轴20单向转动。当转动盘54沿该方向转动时,导向销56使第二锁定棘爪50绕棘爪支撑销52单向转动。
同时,如图1和图5所示,通孔66被形成在弹簧容纳孔62的底部。在卷轴20形成止动件容纳孔68,以与通孔66对应。止动件容纳孔68由小直径部70和内径尺寸比小直径部70大的大直径部72构成。大直径部72被形成为具有底部的形状,并在卷轴20的第一锁定座34侧的端部开口。同时,小直径部70的一端在卷轴20的第二锁定座46侧的端部开口,并且小直径部70的另一端向大直径部72的底部开口。
用作控制机构的止动件74被容纳在该止动件容纳孔68内部。止动件74被形成为棒状,其长度沿卷轴20的轴向。止动件74的一端穿过小直径部70并被插入到大直径部72内。盘状凸缘76从止动件74的插入到大直径部72内的部分的外周部延伸。用作止动件施力构件的止动件施力弹簧78被布置在凸缘76和大直径部72的底部之间。止动件施力弹簧78由对凸缘76并由此对止动件74施加朝向第一锁定座34的力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用作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线(wire)80被容纳在大直径部72中。线80的一端穿过大直径部72的开口端突出到卷轴20的外部。在卷轴20的第一锁定座34侧的端部和第一锁定座34的卷轴20侧的端部中的一个或两个(在本实施例中是卷轴20的端部)形成线导槽82(参见图7A),以与线80的从卷轴20突出的部分相对应。以卷轴20的中心轴线作为弯曲中心使线导槽82弯曲。相对于线80中间部的线80的一个端部进入线导槽82内,并且线80的该一个端部随着线导槽82弯曲。
线80的该一个端部还在线导槽82内向第一锁定座34侧弯曲,并进入如图8所示的在第一锁定座34中形成的线锚定孔84。
此时,线80的在大直径部72中的另一端部以与止动件74相对的状态抵靠上述止动件74的端部,并由于止动件施力弹簧78施加的力而限制止动件74向第一锁定座34移动。
在止动件74的移动受到线80限制的状态下,止动件74的另一端部穿过小直径部70并从卷轴20向外突出。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止动件74穿过在第二锁定座46的弹簧容纳孔62的底部形成的通孔66,并被插入弹簧容纳孔62的内部。止动件74的插入弹簧容纳孔62内的另一端被布置在板60的与布置转动盘施力弹簧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因此,如图2所示,止动件74与由于转动盘施力弹簧64施加的力而产生转动的板60干涉。
现在,如图1和图2所示,发生器基座(generator base)86在腿板18的外侧与腿板18一体地连结。在发生器基座86中与卷轴20同轴地形成圆孔88。圆孔88的内径尺寸比第二锁定座46充分大,并且第二锁定座46穿过圆孔88。锁紧环90可转动地被轴向支撑在圆孔88。锁紧环90总体被形成为环状,并且在锁紧环90的内周侧形成内棘齿92。内棘齿92被形成为与在第二锁定棘爪50的远端部形成的第二锁定棘爪棘齿(pawl ratchet)94相对应。当第二锁定棘爪50绕棘爪支撑销52单向转动并突出到棘爪容纳部48的外侧时,第二锁定棘爪棘齿94与内棘齿92啮合。
在锁紧环90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外棘齿96。与圆孔88连通的环-锁定棘爪容纳部97被形成为与外棘齿96相对应。用作第一切换构件和第二切换构件的环-锁定棘爪98被布置在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的内部。在环-锁定棘爪98的远端侧形成可与外棘齿96啮合的环-锁定棘齿100。
在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啮合的状态下,如果锁紧环90绕其自身轴线单向转动,则环-锁定棘爪98跟随锁紧环90转动。然而,当环-锁定棘爪98绕锁紧环90的轴线与锁紧环90一起单向转动时,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的内壁与环-锁定棘爪98干涉,限制环-锁定棘爪98的转动,由此限制锁紧环90的转动。
在发生器基座86中环-锁定棘爪98的下侧形成支撑臂容纳孔102。支撑臂容纳孔102与上述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连通,支撑臂容纳孔102的内侧构成用作限制构件的限制结构,并且支撑臂容纳孔102容纳构成支撑构件的支撑臂104。支撑臂104由臂支撑销106可绕与卷轴20平行的轴线转动地轴向支撑,该臂支撑销106被形成为从腿板18突出。
支撑臂104的由臂支撑销106支撑的部分的一端侧用作支撑部108。在支撑臂104处于绕臂支撑销106的支撑位置的状态下,支撑部108的远端部以与环-锁定棘爪98的侧面相对的状态抵靠环-锁定棘爪98。因此,在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与锁紧环90的外棘齿96啮合的状态下,支撑部108的远端部支撑环-锁定棘爪98。
朝向支撑部108的侧面,剪切销110被形成为从腿板18突出。剪切销110抵靠支撑部108并与支撑部108干涉,由此限制支撑臂104绕臂支撑销106单向转动。
支撑臂104的相对于由臂支撑销106支撑的部分的另一端侧用作被推部112。朝向被推部112的侧面,设置气体发生器114以构成锁定解除机构。气体发生器114被布置在形成在发生器基座86中的发生器容纳孔116内部,并且气体发生器114通过未示出的紧固件例如螺栓等固定到发生器基座86。
如点火剂和气体发生剂等的化学物质以及在输入电点火信号时点燃点火剂的点火装置被容纳在气体发生器114内部。气体发生器114的点火装置与未示出的ECU(控制装置)相连。
ECU被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例如危险感应部件和体型感应部件中的每一个。危险感应部件如检测车辆急剧减速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从车辆前部到障碍物的距离何时处于一定值以下的距离传感器等直接或间接地检测何时车辆正在急剧减速、即将进入急剧减速状态等情况。体型感应部件如检测施加到车辆座椅的重量的重量传感器、检测织带22何时从卷轴20拉出超过一定量的带传感器等直接或间接地检测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体型。
基于来自危险感应部件的信号,ECU判断车辆何时已进入急剧减速状态或者车辆何时即将进入急剧减速状态。然后,如果ECU判断为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体型小于预定标准值,则从ECU向气体发生器114的点火装置输出点火信号。
气体发生器114构成一种类型的气缸,其一个轴向端与支撑臂104的被推部112的侧面相对。推式柱塞118被设置在气体发生器114中。推式柱塞118的一个轴向端从气体发生器114突出并与支撑臂104的被推部112的侧面相对。
在该结构中,当点火信号被输入到气体发生器114的点火装置时点燃点火剂。点燃的点火剂使气体发生剂燃烧,并且在气体发生器114内立刻产生气体。该气体的压力将推式柱塞118从气体发生器114推出,并且已经从气体发生器114推出的推式柱塞118推靠支撑臂104的被推部112并转动支撑臂104。
变形结构的构造下面,将说明本实施例的变形结构的构造。在该变形结构的说明中,与基本实施例中的大体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不给出对其的详细说明。
图6以截面图示出了涉及变形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50的总体结构。
如图6所示,带状物卷绕装置150设置有代替框架12的框架152。框架152设置有代替腿板16的腿板154。腿板154包括棘轮孔,在该棘轮孔的内周部形成棘轮齿。
此外,带状物卷绕装置150不设置作为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锁定机构32,而是代之以设置用作变形结构用第一锁定机构的第一锁定机构156。
第一锁定机构156设置有用作转动体的第一锁定座158。第一锁定座158被构造成与第一锁定座34类似之处在于从卷轴20的腿板154侧同轴并可相对转动地装配到卷轴20上;第一连结部30与第一锁定座158同轴并一体地连结;形成线等。然而,如图9所示,在第一锁定座158的外周部不形成棘轮齿。
第一锁定棘爪160被安装在第一锁定座158。第一锁定棘爪160是与转动构件38接合的结构。在执行对转动构件38的转动限制的状态下,连同当第一锁定座158沿拉出方向转动时在第一锁定座158和转动构件38之间形成的相对转动,第一锁定棘爪160向棘轮孔的内周部移动,并且在第一锁定棘爪160的远端形成的棘轮齿与棘轮孔的棘轮齿啮合。
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在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之前,将分别对带状物卷绕装置10的第一锁定机构32和带状物卷绕装置150的第一锁定机构156的操作进行说明。
第一锁定机构32的动作对于带状物卷绕装置10,在织带22已经从卷轴20拉出并佩带在车辆乘客的身体的状态下,例如当车辆进入急剧减速状态时,第一锁定机构32起作用并且首先转动构件3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
然后,如果乘客身体在车辆急剧减速过程中由于惯性而产生向前移动,并且织带22被快速拉出而且卷轴20产生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则经由扭转轴24与卷轴20一体连结的第一锁定座34沿拉出方向转动。
在这种状态下,当如上所述转动构件3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时,在第一锁定座34和转动构件38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并且第一锁定棘爪36接近第一锁定座34。
因此,第一锁定棘爪36的棘轮齿与第一锁定座34的棘轮齿啮合,并且第一锁定座34沿拉出方向的转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卷轴2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因而,织带22从卷轴20上的拉出受到限制。因此,向前运动的乘客身体可以由织带22可靠地约束。
第一锁定机构156的动作另一方面,对于带状物卷绕装置150,当车辆进入急剧减速状态并且第一锁定机构156起作用时,首先,转动构件3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
然后,如果乘客身体在车辆急剧减速过程中由于惯性而产生向前移动,并且织带22被快速拉出而且卷轴20产生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则经由扭转轴24与卷轴20一体连结的第一锁定座158沿拉出方向转动。
在这种状态下,当如上所述转动构件3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时,在第一锁定座158和转动构件38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并且第一锁定棘爪160接近棘轮孔的内周部。
因此,第一锁定棘爪160的棘轮齿与棘轮孔的棘轮齿啮合,并且第一锁定座15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卷轴2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因而,织带22从卷轴20的拉出受到限制。因此,向车辆前部运动的乘客身体可以由织带22可靠地约束。
扭转轴24的动作在如上所述第一锁定座34或158的转动受到第一锁定棘爪36或160限制的状态下,如果乘客身体用甚至更大的力拉织带22,并且根据该拉力卷轴2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超过第一变形部28的机械强度,则在第一连结部30保持与第一锁定座34或158连结的状态下第一变形部28被扭转,并且卷轴20沿拉出方向转动对应于该扭转的量。
结果,织带22从卷轴20上拉出与卷轴20沿拉出方向转动的量对应的量。所以,织带22对乘客的约束力略微减弱,并且通过织带22的拉紧提供的能量被吸收对应于上述扭转变形的量。
线80的动作此外,如上所述卷轴20相对于第一锁定座34或15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意味着第一锁定座34或158相对于卷轴20沿卷绕方向相对转动。因此,在线80的一端保持插入在形成于第一锁定座34或158中的线锚固孔84中的同时,当第一锁定座34或158相对于卷轴20沿卷绕方向转动时,线80在被第一锁定座34或158的线导槽82引导的同时被拉紧(参见图7A至图9)。
现在,尽管止动件容纳孔68内的线80的长度方向沿卷轴20的轴向延伸,但线80被第一锁定座34或158拉紧的方向是卷绕方向。因此,如图7B所示,直至被第一锁定座34或158拉紧的线80完全从大直径部72脱离,线80才在被紧紧拉靠在大直径部72的第一锁定座34或158侧的开口端的边缘上的同时沿线导槽82延伸,并且使线80变形使得其长度方向改变至线导槽82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卷轴20转动的周向。
结果,当线80被拉紧并变形时,来自织带22对乘客的约束力也略微减弱,并且通过织带22的拉紧提供的能量被吸收对应于线80的变形的量。因此,与线80的变形对应的能量吸收量被加到与第一变形部28的扭转对应的能量吸收量上,可以有效地吸收通过织带22的拉紧提供的能量。
第二锁定机构44的动作此外,当如上所述通过第一锁定座34或158相对于卷轴20的相对转动而使线80的一些或全部从止动件容纳孔68中拉出时,线80的另一端部离开止动件74的一端。因此,当线80的另一端离开止动件74的一端时,止动件74通过止动件施力弹簧78施加的力向第一锁定座34或158移动以跟随线80。
当止动件74向第一锁定座34或158移动时,止动件74被插入弹簧容纳孔62内的另一端部从通孔66中穿出并从弹簧容纳孔62脱离。当止动件74从弹簧容纳孔62内部脱离时,止动件74与板60的干涉被解除。不再与止动件74干涉的板60受到转动盘施力弹簧64施加的力,并在弹簧容纳孔62中转动。
由于板60与转动盘54是一体的,因此当通过转动盘施力弹簧64施加的力使板60转动时,转动盘54相对于第二锁定座46沿卷绕方向转动。当转动盘54相对于第二锁定座46沿卷绕方向转动时,导向销56压靠深孔58的内壁,并且第二锁定棘爪50绕棘爪支撑销52单向转动。
当第二锁定棘爪50以这种方式转动时,第二锁定棘爪50的远端突出到第二锁定座46的外部,并且第二锁定棘爪棘齿94与锁紧环90的内棘齿92啮合。
此时,被织带22拉紧的卷轴20沿拉出方向转动。因此,第二锁定棘爪50与第二锁定座46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
于是,第二锁定座46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被传递到与第二锁定棘爪50啮合的锁紧环90,锁紧环90沿拉出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啮合,环-锁定棘爪98与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的内壁干涉。因此,环-锁定棘爪9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锁紧环9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
当实现对锁紧环9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的限制时,第二锁定座46沿拉出方向的转动也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根据在乘客身体拉紧织带22时的张紧力,在卷轴20上的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超过第一变形部28的机械强度和第二变形部40的机械强度的总和,则在第二连结部42保持与第二锁定座46连结的状态下,第二变形部40连同第一变形部28一起被扭转,并且卷轴20沿拉出方向转动对应于该扭转的量。
结果,织带22从卷轴20拉出与卷轴20沿拉出方向转动的量对应的量。所以,来自织带22对乘客的约束力略微减弱,并且通过织带22的拉紧提供的能量被吸收对应于上述扭转变形的量。
现在,在第一锁定机构32或156起作用之前,如果根据车辆进入急剧减速状态或在马上进入急剧减速之前的状态和来自体型感应部件的信号,ECU判断为坐在座位上的乘客身体小于预定的标准值并且ECU由此输出点火信号,则气体发生器114起作用。当气体发生器114起作用时,推式柱塞118伸出,并且支撑臂104的被推部112推靠推式柱塞118。
由于剪切销110抵靠支撑臂104,因此支撑臂104绕臂支撑销106的单向转动受到限制。然而,当支撑臂104受到来自推式柱塞118的推力时,支撑臂104绕臂支撑销106单向转动,并且支撑臂104利用该转动力使剪切销110断裂。
已经通过剪切销110强制去除了转动限制的支撑臂104由于来自推式柱塞118的推力而绕臂支撑销106单向转动。当支撑臂104如此转动时,环-锁定棘爪98失去来自支撑部108的支撑,并且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在环-锁定棘爪98的重力作用下下落。当环-锁定棘齿100下落时,环-锁定棘爪98的与设置环-锁定棘齿10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引导移动。因此,解除了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的啮合。
在这种状态下,当在卷轴20上的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通过第二锁定座46和第二锁定棘爪50传递到锁紧环90时,锁紧环90与卷轴20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在第一变形部28发生扭转但在第二变形部40不发生扭转。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会通过第二变形部40的扭转变形引起能量吸收。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基本结构和变形结构的任意一种,通过控制气体发生器114,可以在第二变形部40中引起变形的模式和在第二变形部40中不引起变形的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和切换。结果,可以根据佩带织带22的乘客的体型等进行适当的能量吸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的结构在基本结构和变形结构之间不同。然而,基本结构和变形结构都是通过卷轴20相对于第一锁定座34或158沿拉出方向转动使第二锁定机构44起作用的结构。因此,只要第一锁定座34或158是通过第一变形部28的扭转相对于卷轴20相对转动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就可以应用于第二锁定机构44,而通常与第一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无关。
此外,本实施例是如上所述通过拉出线80而由止动件74解除对板60的移动限制并且通过线80的变形还实现能量吸收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当板60的移动限制被解除时不通过上述线80的弹性变形实现能量吸收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卷轴20和第一锁定座34或158之间的相对转动仅解除了止动件74的移动限制并且止动件74通过止动件施力弹簧78施加的力而移动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现在,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在以下每个实施例的说明中,与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任何前述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会给出对其的说明。
图10以截面图示出了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70的结构,其与涉及第一实施例基本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0对应。图11以分解透视图示出了带状物卷绕装置170的主要元件的结构。如这些图所示,带状物卷绕装置170设置有卷轴20,但在卷轴20中不是形成止动件容纳孔68,而是形成止动件容纳孔172。
止动件容纳孔172与第一实施例的止动件容纳孔68相似之处在于止动件容纳孔172与卷轴20的轴线平行,止动件容纳孔172的一端在卷轴20的第二锁定座46侧的端部开口,并且止动件容纳孔172的另一端在大直径部72的底部开口。然而,尽管,第一实施例的止动件容纳孔68由相互同轴但具有不同内径尺寸的小直径部70和大直径部72构成,但止动件容纳孔172的内径尺寸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不发生改变。
此外,带状物卷绕装置170不具有线80、止动件施力弹簧78和止动件74,而是代之以具有用作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和控制机构的止动件线174。形成为棒状的止动件线174的主体部分被容纳在止动件容纳孔172内。止动件线174的一个端部穿过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第一锁定座34侧的开口端从止动件容纳孔172突出。
与第一实施例的线80相似,止动件线174从止动件容纳孔172突出的一个端部进入线导槽82并沿线导槽82弯曲。此外,与线80相似,止动件线174的该一个端部在线导槽82内向第一锁定座34弯曲并进入线锚定孔84。
同时,止动件线174的另一端部在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第二锁定座46侧从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端部突出到卷轴20的外部。因此,止动件线174穿过通孔66并在板60与设置转动盘施力弹簧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进入弹簧容纳孔62。这样,止动件线174的该另一端与由于转动盘施力弹簧64施加的力而产生转动的板60干涉(参见图8和9)。
也就是说,止动件线174可以被理解为是使线80的另一端侧(第二锁定座46侧)延伸、从卷轴20突出并穿过通孔66、从而线80的该另一端代替止动件74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带状物卷绕装置170中,与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0类似,当车辆急剧减速并且第一锁定机构32起作用时,转动构件38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织带22被基本上向车辆前侧惯性运动的乘客身体拉紧并且因而第一锁定座34相对于卷轴20沿卷绕方向转动,则一端被插入到线锚定孔84内的止动件线174在被线导槽82引导的同时被拉紧,这与第一实施例的线80相似。
这样,与线80相似,止动件线174被容纳在止动件容纳孔172内的部分在被紧紧拉靠在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第一锁定座34侧的开口端的边缘上的同时沿线导槽82延伸,并且使止动件线174变形使得其长度方向改变至线导槽82的长度方向,也就是卷轴20转动的周向。
同时,当止动件容纳孔172内部的止动件线174以这种方式向第一锁定座34移动时,止动件线174的插入弹簧容纳孔62内的另一端部从通孔66穿出并从弹簧容纳孔62内部脱离,通过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第二锁定座46侧的端部被拉入止动件容纳孔172内。这样,当止动件线174从弹簧容纳孔62内部脱离时,解除了止动件线174与板60的干涉。不再与止动件线174干涉的板60受到转动盘施力弹簧64施加的力,在弹簧容纳孔62内转动。结果,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第二锁定棘爪棘齿94与锁紧环90的内棘齿92啮合。
因此,带状物卷绕装置170的止动件线174既执行与第一实施例的线80等效的功能又实现与止动件74等效的功能。因此,通过使带状物卷绕装置170具有止动件线174,可以获得与设置线80和止动件74相同的效果。
此外,尽管带状物卷绕装置170是与涉及第一实施例基本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0对应的结构,但带状物卷绕装置170设置有代替线80和止动件74的止动件线174。因此,还可以通过在卷轴20中形成止动件容纳孔172并提供止动件线174来实现具有与涉及第一实施例变形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50对应的结构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70相同的功能,并由此提供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对于本实施例,只要第一锁定座34或158是相对于卷轴20相对转动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就可以应用于第二锁定机构44,而通常与第一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无关。
此外,与采用止动件74、止动件施力弹簧78和线80的第一实施例相比,除了可以使部件成本和组装成本降低之外,还可以使用于带状物卷绕装置170的部件的数量更少并且可以使组装成本降低。进而,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涉及本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70中,在卷轴20中形成的止动件容纳孔172不同于止动件容纳孔68,利用该止动件容纳孔172,沿卷轴20轴向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内径尺寸可以相同。
因此,可以用比形成止动件容纳孔68的情况少的制造步骤数来形成在卷轴20中形成止动件容纳孔172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70,可以使制造成本降低。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穿过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第一锁定座34侧的端部的被拉出的止动件线174与穿过止动件容纳孔172的第二锁定座46侧的端部的被拉入止动件容纳孔172内的止动件线174相同(即一体)。
因此,止动件线174被从止动件容纳孔172拉出的开始时刻和止动件线174被拉入止动件容纳孔172内的开始时刻没有差别。而且,当止动件线174被从止动件容纳孔172拉出时,止动件线174被可靠地拉入止动件容纳孔172。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锁定座34开始相对于卷轴20的相对转动之后快速并可靠地使第二锁定机构44起作用。
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下面,将对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锁定机构4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以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涉及本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190的主要部件的结构。图13以主视图示出了带状物卷绕装置190的主要部件的结构。
如这些图所示,带状物卷绕装置190设置有代替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锁定机构44的第二锁定机构192。第二锁定机构192设置有环-锁定棘爪98。然而,在构成带状物卷绕装置190的发生器基座86中,形成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作为代替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的引导结构。
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基本上与环-锁定棘爪容纳孔97相似之处在于被形成为能够沿使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远离外棘齿96而移动的方向引导环-锁定棘齿100的与设置环-锁定棘爪9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然而,在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下侧的壁面196的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开口端侧(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与设置底面19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相对于环-锁定棘爪98位于比环-锁定棘爪98在初始状态下抵靠的位置更向下的位置。
此外,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开口端相对于底面198位于下侧。因此,当支撑部108的支撑被去除并且环-锁定棘爪98在其自重下从其初始位置向下移动时,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壁面196引导环-锁定棘爪98向底面198移动,但当已经向底面198移动的环-锁定棘爪98返回到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开口侧时,壁面196相对于环-锁定棘爪98的初始位置向下引导环-锁定棘爪98。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带状物卷绕装置190中,在腿板18与设置腿板1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导向肋200。环-锁定棘爪98在腿板18侧的面抵靠导向肋200的端部。与导向肋200的高度对应的腿板18与环-锁定棘爪98之间的空腔作为退避空腔204。从而,环-锁定棘爪98与腿板18分开并且环-锁定棘爪98被布置成与腿板18距离对应于导向肋200的高度的量,并且当环-锁定棘爪98向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底面198移动时,环-锁定棘爪98在环-锁定棘爪98保持与腿板18间隔对应于导向肋200的高度的量的状态下移动。
在组装环-锁定棘爪98之后立即在腿板18形成用作阻止构件的剪切销202。剪切销202从环-锁定棘爪98的下侧支撑已组装的环-锁定棘爪98。剪切销202的机械强度被设定为通过例如环-锁定棘爪98的重量程度的外力使剪切销202从其根部(基端侧)断裂。剪切销202沿与剪切销202从腿板18突出的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最大尺寸(也就是剪切销202的最大外径尺寸)被设定成比导向肋200从腿板18立起的高度小。
第三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在动作方面带状物卷绕装置190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将对本实施例在动作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带状物卷绕装置190中,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在第一锁定机构32或156起作用之前,如果根据车辆进入急剧减速状态或在马上进入急剧减速之前的状态和来自体型感应部件的信号,ECU判断为坐在座椅上的乘客身体小于预定的标准值并且ECU由此输出点火信号,则气体发生器114起作用。当气体发生器114起作用时,推式柱塞118突出,并且支撑臂104的被推部112推靠推式柱塞118。
被推部112被推式柱塞118推压的支撑臂104的支撑部108使剪切销110断裂,并且支撑臂104绕臂支撑销106单向转动。当支撑臂104转动时,失去来自支撑部108的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侧的支撑。在这种状态下,在卷轴20的拉出方向的转动力通过第二锁定座46和第二锁定棘爪50被传递到锁紧环90,锁紧环90沿拉出方向转动。
此时,锁紧环90的外棘齿96推靠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环-锁定棘爪98利用环-锁定棘齿100受到的来自外棘齿96的推力和环-锁定棘爪98的重量推靠剪切销202。结果,剪切销202从其根部(基端侧)断裂。当剪切销202由此断裂时,剪切销202对环-锁定棘爪98的支撑被去除并且环-锁定棘爪98产生下落(也就是远离其预定位置移动)。
以这种方式产生向下移动的环-锁定棘爪98的面向下的侧面抵靠壁面196,由壁面196引导,并向底面198滑动。因此,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的啮合被解除。
在这种状态下,当卷轴20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力通过第二锁定座46和第二锁定棘爪50传递到锁紧环90时,锁紧环90与卷轴20一起沿拉出方向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在第一变形部28中发生扭转,但在第二变形部40中不发生扭转。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会发生由第二变形部40的扭转变形导致的能量吸收。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与第一实施例相似,通过控制气体发生器114,可以在第二变形部40中引起变形的模式和第二变形部40中不引起变形的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和切换。结果,可以根据织带22作用的乘客的体型等因素执行适当的能量吸收。
现在,例如当由壁面196引导并向底面198滑动的环-锁定棘爪98抵靠底面198时,由于当环-锁定棘爪98抵靠底面198时的冲击,环-锁定棘爪98朝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开口侧(朝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的与设置底面19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反向滑动(即,环-锁定棘爪98返回其向下移动之前的位置)。在此,环-锁定棘爪98在被沿着壁面196引导向底面198移动的同时接触壁面196。因此,在环-锁定棘爪98和壁面196之间发生摩擦。
另外,随着环-锁定棘爪98接近底面198,环-锁定棘爪98和壁面196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环-锁定棘爪98越接近底面198,环-锁定棘爪98和壁面196之间的摩擦越大。由于已失去支撑部108的支撑的环-锁定棘爪98基本上仅通过重力被移动,所以环-锁定棘爪98的移动速度根据环-锁定棘爪98和壁面196之间摩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在环-锁定棘爪98抵靠底面198时产生冲击之后,环-锁定棘爪98开始反向滑动时的滑动速度充分慢于环-锁定棘爪98在去除支撑部108的支撑并且环-锁定棘爪98开始下降之后即刻的滑动速度。因此,环-锁定棘爪98将基本上不能返回到其初始位置(也就是在向下移动之前的位置)。
此外,如上所示,壁面196将反向滑动的环-锁定棘爪98引导至相对于环-锁定棘爪98的初始位置的下方。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反向滑动时的环-锁定棘爪98的滑动路径位于比环-锁定棘爪98向底面198移动的滑动路径低的位置。这样的结果也是环-锁定棘爪98将不能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此外,由于反向滑动时的环-锁定棘爪98的滑动路径位于相对于环-锁定棘爪98向底面198移动的滑动路径的下侧,所以由壁面196引导并反向滑动的环-锁定棘爪98抵靠支撑部108的侧面,并且进一步的反向滑动受到限制。这样的结果也是环-锁定棘爪98将不能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因此,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环-锁定棘爪98不能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所以已反向滑动的环-锁定棘爪98的环-锁定棘齿100将不再与外棘齿96啮合。从而,可以可靠地从在第二变形部40中引起变形的模式切换到在第二变形部40中不引起变形的模式。
同时,在环-锁定棘爪98已经使剪切销202断裂之后,如图15和图16所示,断裂的剪切销202未被取出而是保留在环-锁定棘爪98的附近。
在此,剪切销202沿与剪切销202从腿板18突出的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最大尺寸(也就是剪切销202的最大外径尺寸)被设定成比导向肋200从腿板18立起的高度小,也就是比退避空腔204的间距小。因此,如图15所示,剪切销202以相对于先前的突出方向成一角度的姿态保留在环-锁定棘爪98的附近,并且剪切销202被布置在相对于导向肋200远端的腿板18侧。
因此,当剪切销202的支撑被去除并且环-锁定棘爪98滑动地移动时,剪切销202被布置在相对于环-锁定棘爪98的滑动路径的腿板18侧,并且剪切销202将不与滑动移动的环-锁定棘爪98干涉。因而,可以使环-锁定棘爪98可靠地滑动。
现在,本实施例是剪切销202保持在带状物卷绕装置190组装之后的状态并且环-锁定棘爪98可以被剪切销202支撑的结构。然而,在组装带状物卷绕装置190时,可以在支撑部108已经支撑环-锁定棘爪98之后有意地使剪切销202断裂。
如果采用这种组装方法,即使如上所述断裂的剪切销202被保留而不是被取出,断裂的剪切销202也不会对环-锁定棘爪98的移动造成障碍。因此,不需要在剪切销202已经断裂时试图取出剪切销202,可以改善在剪切销202断裂时的工作容易性。
此外,与上述剪切销202和环-锁定棘爪98的关系相似的关系还可以被应用于例如支撑臂104和剪切销110之间的关系。基本地,利用可移动构件被布置在初始位置并通过沿预定方向移动而改变机构的预定状态、如剪切销等的限制构件被抵靠在可移动构件上并且限制构件将可移动构件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结构,通过采用与上述剪切销202和环-锁定棘爪98相似的结构,即,已经断裂的限制构件被容纳在可移动构件的移动路径的侧面并且限制构件被从可移动构件的移动路径清除以防止限制构件与可移动构件干涉的结构,可以实现与上述作用相似的作用,并获得与上述效果相似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下面,将对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锁定机构19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7以主视图示出了涉及本实施例的带状物卷绕装置220的主要部件的结构。
如图17所示,带状物卷绕装置220设置有代替第三实施例的第二锁定机构192的第二锁定机构222。第二锁定机构222不具有环-锁定棘爪98,而是代之以具有用作第一切换构件和第二切换构件的环-锁定棘爪224。
在发生器基座86,代替环-锁定棘爪容纳孔194,形成环-锁定棘爪容纳孔226,以与环-锁定棘爪224相对应。轴228被设置在环-锁定棘爪容纳孔226的内侧。该轴被形成为从发生器基座86或腿板18突出,并且轴228以环-锁定棘爪224可以绕与卷轴20平行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轴向支撑环-锁定棘爪224。
在环-锁定棘爪224处形成能够与外棘齿96啮合的环-锁定棘齿100。从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啮合的状态,当环-锁定棘爪224绕轴228单向转动时,环-锁定棘齿100和外棘齿96之间的啮合状态被解除。
在发生器基座86的支撑臂容纳孔102和环-锁定棘爪容纳孔226之间形成锚固销230。用作切换构件的施力构件的张紧螺旋弹簧232的一端被锚固在锚固销230。张紧螺旋弹簧232的另一端远离轴228被锚固在锚固销234,所述固定销234被形成在环-锁定棘爪224的远端侧。
在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啮合的状态下,张紧螺旋弹簧232对环-锁定棘爪224的远端侧朝向锚固销230施力。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7所示,支撑部108抵靠环-锁定棘爪224的远端侧的侧面并限制环-锁定棘爪224的转动。
从该状态,当气体发生器114起作用时,如图18所示,从气体发生器114突出的推式柱塞118推被推部112并且使支撑臂104绕臂支撑销106转动。这样,消除了支撑部108对环-锁定棘爪224远端侧的侧面的抵靠。因此,当支撑部108对环-锁定棘爪224远端侧的侧面的抵靠被解除时,环-锁定棘爪224被张紧螺旋弹簧232拉紧,环-锁定棘爪224绕轴228转动。
结果,环-锁定棘齿100和外棘齿96之间的啮合状态被消除,并且当第二锁定棘爪50的第二锁定棘爪棘齿94与锁紧环90的内棘齿92啮合时,第二锁定座46可以跟随锁紧环90转动。
此外,当环-锁定棘轮224转动使得环-锁定棘齿100远离外棘齿96移动时,环-锁定棘爪224的侧面冲击环-锁定棘爪容纳孔226的内周面。由于该冲击,环-锁定棘爪224产生转动使得环-锁定棘爪224的远端将向锁紧环90移动。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张紧螺旋弹簧232施加的力与环-锁定棘爪224沿环-锁定棘爪224的远端侧接近锁紧环90的方向的转动相反。因此,已经转动使得环-锁定棘齿100远离外棘齿96移动的环-锁定棘爪224不会反向转动(反向移动),并且不会使环-锁定棘齿100与外棘齿96无意中啮合。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卷轴,长的带状织带的长度方向的基端被锚固到所述卷轴,通过所述卷轴沿卷绕方向的转动将所述织带从所述基端卷绕到所述卷轴上;框架,包括沿所述卷轴的轴向彼此相对的一对腿板;第一能量吸收构件,被设置成沿所述卷轴的轴向穿过所述卷轴,当至少一定大小的转动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与所述卷轴的连结部分时,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变形;第一锁定机构,包括在所述一对腿板中的一个处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一体连结的转动体,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在预定状态下限制所述转动体沿与所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转动,并间接地限制所述卷轴沿所述拉出方向的转动;第二锁定机构,被布置在所述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从锁定解除状态切换到限制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在所述一对腿板中的另一个处沿所述拉出方向的转动的锁定状态;以及控制机构,被设置成沿所述卷轴的轴向穿过所述卷轴,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转动体和所述卷轴之间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所述锁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转动被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限制的状态下,当至少预定大小的转动力施加到所述卷轴时,在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中在所述卷轴和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连结部分与被所述第二锁定机构限制转动的部分之间发生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解除机构,所述锁定解除机构使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对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的转动限制无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二能量吸收构件,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一端被锚固到所述转动体,另一端被容纳在所述卷轴的内侧,在所述卷轴相对于所述转动体沿拉出方向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在被向所述转动体拉出的同时变形,通过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向所述转动体移动使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能够被切换到所述锁定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从所述卷轴突出,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接合,将所述第二锁定机构保持在所述锁定解除状态,通过所述另一端被拉入所述卷轴内来解除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接合,以能够将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所述锁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切换构件,通过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和所述第二锁定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以及限制结构,限制已经从所述初始位置脱离的所述第一切换构件返回所述初始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与已经从所述初始位置脱离的所述第一切换构件相对,如果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向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则所述限制构件抵靠所述第一切换构件,所述限制构件阻止所述第一切换构件返回所述初始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包括支撑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从下方支撑所述第一切换构件;以及引导结构,沿相对于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引导当所述支撑机构的支撑被去除时通过重力而移动的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如果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在从所述初始位置脱离之后向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则所述引导结构将所述第一切换构件向与所述支撑构件相对的位置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包括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沿从所述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向所述第一切换构件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切换构件,通过沿从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和所述第二锁定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阻止构件,被设置成在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第二切换构件的一侧立起,抵靠所述第二切换构件,阻止所述第二切换构件沿从所述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移动;以及退避空腔,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切换构件沿从所述初始位置脱离的方向的移动路径的侧方,所述退避空腔在所述阻止构件被从其立起方向基端侧切除并倒下时容纳所述阻止构件,使所述阻止构件被从所述移动路径清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构件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退避空腔沿所述阻止构件的立起方向的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构件包括扭转轴。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状物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能量吸收构件包括线。
全文摘要
一种带状物卷绕装置,其包括卷轴、一对腿板、扭转轴、第一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以及控制机构。织带被卷绕到卷轴上。两个腿板沿卷轴的轴向彼此相对。扭转轴被设置成穿过卷轴并在转矩被施加到卷轴时变形。在腿板中一个侧的第一锁定机构限制卷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在腿板中另一个侧的第二锁定机构从锁定解除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并限制扭转轴沿拉出方向的转动。控制机构被设置成穿过卷轴并使第二锁定机构切换到锁定状态。
文档编号B60R22/36GK1919661SQ200610109890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2日
发明者安田真己, 相原一彦, 大野贵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