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2366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在胎圈部、胎侧部及胎面部的各部连续地延伸的胎体层的充 气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关于这种以往技术,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该充气子午线轮胎在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中具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最突出的 最大宽度部。最大宽度部的橡胶厚度(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的橡胶厚度)被设定得比车 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橡胶厚度薄。由此,充气子午线轮胎能谋求轮胎的轻量化,并且,能抑制行驶时在胎面部产生的 噪音传递到车厢内。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56532号公报但是,在上述充气子午线轮胎中,虽然能谋求轮胎的轻量化,并且能够降低车厢内 的噪音,但对于因改变橡胶厚度而使充气时的轮胎外轮廓形状发生改变这一点并没有考虑。另外,在上述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因车辆在拐角等处转弯时产生的离心力对充气 子午线轮胎施加横向的负荷、对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施加很大的负荷,因此,存在胎侧部 及胎面部变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胎面部的接地面积减小,因此,充气子午线轮胎 存在损失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这样的问题。另外,为了抑制上述那样的胎侧部的变形,一般考虑一种提高在胎面部的车辆安 装外侧及车辆安装内侧的两个胎侧部的刚性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但是,这样的充气子午线 轮胎在车辆直行时主要是胎面部的车辆安装内侧接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车辆安装内侧的 胎侧部的刚性过高,因此难以变形。因而,该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面部的路面追随性较差, 有可能损失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及加减速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即是鉴于该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车辆的直行稳 定性、并且能够提高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方案。首先,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 种充气子午线轮胎(轮胎1),该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一对胎圈部(胎圈部2A、2B),其具有 环形状;胎面部(胎面部3),其配置在一对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方,具有包含作为轮胎宽度 方向中心线的轮胎赤道线(轮胎赤道线CL)的胎面踏面部(胎面踏面部3a);—对胎侧部 (胎侧部4A、4B),其将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轮胎宽度 方向端部3c)和胎圈部的轮胎径向的外方端连结起来;胎体层(胎体层5),其在胎圈部、胎 侧部及胎面部的各内部连续地延伸,形成轮胎的骨架;其主旨在于,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 截面中,就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的两端部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的厚度即第1橡胶厚度(第1橡胶厚度G1、G2)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在将轮胎安装于车辆上时位于车身 外侧的一侧)比车辆安装内侧(在将轮胎安装于车辆上时位于车身内侧的一侧)厚,就胎 侧部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最大宽度部(最大宽度部4a、4b)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 胎体层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厚度即第2橡胶厚度(例如第2橡胶厚度G3、G4)而言,车辆 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薄。根据该技术方案,就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的两端部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 胎体层的第1橡胶厚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厚。另外,就胎侧部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最大宽度部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的第2橡胶厚度而言,车辆安 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薄。因此,就轮胎充气时的轮胎的胎侧部的胎肩加强部分(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 端部到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部分)中的、胎体层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而言,车辆安装外 侧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结果,就胎体层在胎肩加强部分受到的张力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大于车辆安装内 侧。即,在充气子午线轮胎中,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的刚性强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的 刚性。充气子午线轮胎在车辆在拐角等处转弯时在横向上受到离心力而被向车辆安装 外侧施力,此时胎面部的接地部分自轮胎赤道线向车辆安装外侧分布,对车辆安装外侧的 胎侧部施加很大的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的变形而确保胎面部的接地面积 较大。由此,能够提高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车辆直行时,利用车辆外倾角的设定,使前轮的胎面部的接地部分自 轮胎赤道线向车辆安装内侧分布,对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施加很大的负荷。在这种情况 下,与车辆安装外侧相比,设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的刚性较弱,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 部易于变形。S卩,在车辆直行时,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相比,对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施加 更大的负荷时,胎侧部易于变形,因此,胎面部的路面追随性更佳。因而,充气子午线轮胎能 够提高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及加减速性能。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胎体层在沿着轮胎宽 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通过胎体层的中心的线即主线,就主线的沿着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 向端部到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部分的表面曲率半径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大于车辆安装内 侧。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以第1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就从最大宽度部到 胎圈部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例如Hl)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短。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在胎圈部的轮胎径向 外方包括填充胶条(例如填充胶条6A),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 侧的填充胶条的截面积大于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截面积。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在胎圈部的轮胎径向 外方包括填充胶条,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的硬 度大于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硬度。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在胎圈部的轮胎径向 外方包括填充胶条,沿着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从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地设置片 状的填充胶条片。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以第4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 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比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 向的长度长。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以第4技术方案为基础,其主旨在于,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 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比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 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厚。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以基础,其主旨在于,在包含轮胎赤道线的 轮胎赤道部以及该轮胎赤道部的车辆安装内侧形成有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槽。采用本发明的特征,能够提供一种确保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车辆转 弯时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时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设置于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面部上的花纹 的展开图。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是表示评价以往例和实施例1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接 地宽度及接地面积、并且在环路用的试验路线中以同一轮胎、同一试验车辆评价平均行驶 速度时的各种数据的图。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是表示评价相对于实施例1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接地 宽度及接地面积、并且在环路用的试验路线中以同一轮胎、同一试验车辆评价平均行驶速 度时的各种数据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讲,对(1)充气子午线轮胎的整体 构造、(2)胎面踏面部的详细构造、(3)外侧横向槽的详细构造、(4)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图1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充气时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剖视 图。(1)充气子午线轮胎的整体构造使用图1说明充气子午线轮胎的整体构造。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 线轮胎(以下称作轮胎)1包括左右一对胎圈部2A、2B、胎面部3、左右一对胎侧部4A、4B、胎 体层5。胎圈部2A、2B具有环形状。胎面部3配置在胎圈部2A、2B的轮胎径向外方,并且 具有胎面踏面部3a。胎侧部4A、4B将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3b、3c和胎圈部2A、 2B的轮胎径向的外方端连结起来。在胎圈部2A、2B、胎侧部4A、4B及胎面部3的各内部设有在上述各部连续地延伸的胎体层5。 另外,在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中的、从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到胎 侧部4A的最大宽度部4a的部分形成有胎肩加强部。同样,在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中 的、从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c到胎侧部4B的最大宽度部4b的部分形成有车辆安 装内侧的胎肩加强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在车辆安装外侧的胎圈部2A的轮胎径向外方设 有填充胶条6A。在轮胎1中,胎体层5的一端沿着轮胎宽度方向、自轮胎赤道线侧包入胎圈 部2A及填充胶条6A而向车辆安装外侧折回。另外,在轮胎1中,折回部5a的终端配置在 填充胶条6A的轮胎径向外方。同样,在轮胎1中,在车辆安装内侧的胎圈部2B的轮胎径向外方设有填充胶条6B。 在轮胎1中,胎体层5的另一端沿着轮胎宽度方向、自轮胎赤道线侧包入胎圈部2B及填充 胶条6B而向车辆安装内侧折回。另外,在轮胎1中,折回部5b的终端配置在填充胶条6B 的轮胎径向外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胎圈部2A、2B侧的端部被安装在轮辋凸缘7上的状态下填 充有规定气压的空气。对轮胎1指定了车辆安装方向的内侧及外侧,一个胎圈部2A及胎侧 部4A配置在车辆安装外侧,另一个胎圈部2B及胎侧部4B配置在车辆安装内侧。胎侧部4A、4B分别包括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鼓出的最大宽度部4a、4b。轮圈护圈部8A、8B形成在比最大宽度部4a、4b靠轮辋凸缘7侧的位置。轮圈护圈 部8A、8B自轮辋凸缘7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最大宽度部4a、4b在去掉轮圈护圈部8A、8B的部分的情况下,最大宽度部4a、4b 是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就从最大宽度部到胎圈部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 装内侧短。具体地讲,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最大宽度部4a到胎圈部2A的端部的、 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Hl比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最大宽度部4b到胎圈部2B的端 部的轮胎径向长度H2短。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就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3的两端部处的、 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厚度即第1橡胶厚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厚。具体地讲,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3的车辆 安装外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橡胶厚度即第1橡胶厚 度Gl比胎面部3的车辆安装内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c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 的橡胶厚度即第1橡胶厚度G2厚。另外,第1橡胶厚度Gl表示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的与胎体层5垂直相交 的直线上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轮胎外轮廓侧的胎体层5的端部的厚度。第1橡胶厚度G2表 示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c的与胎体层5垂直相交的直线上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轮胎外 轮廓侧的胎体层5的端部的厚度。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就胎侧部4A、4B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最 大宽度部4a、4b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厚度即第2橡胶厚 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薄。
具体地讲,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最大宽度 部4a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橡胶厚度即第2橡胶厚度G3比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 部4B的最大宽度部4b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橡胶厚度即第2橡胶厚度G4薄。另外,第2橡胶厚度G3表示在通过最大宽度部4a的与胎体层5垂直相交的直线 上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轮胎外轮廓侧的胎体层5的端部的厚度。第2橡胶厚度G4表示在通 过最大宽度部4b的与胎体层5垂直相交的直线上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轮胎外轮廓侧的胎体 层5的端部的厚度。胎体层5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通过胎体层5的中心的线即主线 (case line)。就沿着从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到胎侧部4A、4B的最大宽度部的部 分的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大于车辆安装内侧。具体地讲,在轮胎1充气时,车辆安装外侧的胎肩加强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 到最大宽度部4a的部分)的、胎体层5的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R1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 肩加强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c到最大宽度部4b的部分)的、胎体层5的主线的表面 曲率半径R2。结果,胎体层5在车辆安装外侧的胎肩加强部受到的张力大于胎体层5在车辆安 装内侧的胎肩加强部受到的张力。配置在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比配置在 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厚。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将轮胎赤道线CL与通过胎体层5中心的主线(未 图示)交叉的点设为交叉地点P ;上述轮胎赤道线CL与连结胎圈部2A的中心C1和胎圈部 2B的中心C2的胎圈线BL成直角且通过胎圈线BL的中心T。从交叉地点P沿着主线到最接近胎圈部2A内端的地点P1的距离、即外侧胎体层 周向长Cal比从交叉地点P沿着主线到最接近胎圈部2B内端的地点P2的距离、即内侧胎 体层周向长Ca2短。(2)胎面踏面部的详细构造使用图2及图3说明胎面踏面部的详细构造。图2是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立体图。 图3是设置在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面部中的花纹的展开图。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轮胎1的胎面踏面部3a上形成有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 两条主槽9、10和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陆部列11、12、13。主槽9形成在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轮胎赤道部上。主槽10形成在比轮胎赤道部 靠车辆安装内侧的位置。主槽9及主槽1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互相空开间隔地形成。因而,胎面踏面部3a被两条主槽9、10划分为中心陆部列11、内侧胎肩陆部列12 和外侧胎肩陆部列13。中心陆部列11位于比轮胎赤道部稍稍靠车辆安装内侧的位置。内侧胎肩陆部列 12位于比中心陆部列11靠车辆安装内侧的位置。外侧胎肩陆部列13位于比轮胎赤道部靠 车辆安装外侧的位置。外侧胎肩陆部列13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内侧胎肩陆部列12的沿着轮 胎宽度方向的宽度。具体地讲,外侧胎肩陆部列13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内 侧胎肩陆部列12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的约1. 5倍。另外,约1. 5倍是指不仅是表示1. 5倍、还包含1. 3 1. 8倍的意思。外侧胎肩陆部列13被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V字状槽14划分为第1外侧胎肩陆部列13A和第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在内侧胎肩陆部列12上,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互相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着轮 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内侧横向槽15。具体地讲,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内侧横向槽15的间距被设定为胎面部3的周 长的2. 5% 5%的范围。内侧横向槽15具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作为内方端的内方端15a和沿着轮胎宽 度方向的外方端。具体地讲,内方端15a位于比配置在车辆安装内侧的主槽10靠车辆安装 内侧的位置。内侧横向槽15的外方端位于胎面部3的两侧部中的靠车辆安装内侧的侧部。S卩,内侧横向槽15横跨胎面踏面部3a的车辆安装内侧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地沿 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第1外侧胎肩陆部列13A中,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沿着轮胎宽度方 向延伸的第1外侧横向槽16及第2外侧横向槽17。第1外侧横向槽16具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内方端和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外方端。具体地讲,第1外侧横向槽16的内方端与V字状槽14相连通。第1外侧横向槽 16的外方端横跨胎面踏面部3a的车辆安装外侧端部而到达胎面部3的两侧部中的靠车辆 安装外侧的侧部。结果,第1外侧胎肩陆部列13A被第1外侧横向槽16划分为多个外侧胎肩陆部 18。第2外侧横向槽17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在各外侧胎肩陆部18内终止,未到达 V字状槽14及胎面部3的靠车辆安装外侧的侧部。S卩,包含胎面部3的靠车辆安装外侧的接地端部在内的第1外侧胎肩陆部列13A 的一部分形成了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的花纹块18a。具体地讲,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花纹块18a处的、第1外侧横向槽16的间距 被设定在胎面部3的周长的5% 10%的范围内。S卩,第1外侧横向槽16的间距大于内侧横向槽15的间距。具体地讲,第1外侧横 向槽16的间距被设定为内侧横向槽15的间距的约2倍的间隔。⑶外侧横向槽的详细构造下面,使用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外侧横向槽的详细构造。在第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中,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沿着轮胎宽度方 向延伸的第3外侧横向槽19及第4外侧横向槽20。第3外侧横向槽19在第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的靠车辆安装内侧的端部、在轮胎 圆周方向上互相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3外侧横向槽19与形成于轮胎赤道部上的主 槽9相连通。第3外侧横向槽19的面向主槽9的一端19a的开口形成得较宽,随着朝向位于第 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另一端19b去而渐渐关闭。由此,第3外 侧横向槽19形成为V字形。
第4外侧横向槽20在第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的靠车辆安装外侧的端部、在轮胎 圆周方向上互相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4外侧横向槽20与V字状槽14相连通。第4外侧横向槽20的面向V字状槽14的一端的开口形成得较宽,随着朝向位于第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另一端20b去而渐渐关闭。由此,第 4外侧横向槽20形成为V字形。外侧胎肩陆部18包括第1倾斜面部18c和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1顶面部 18b,该第1倾斜面部18c随着从该第1顶面部18b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去而逐渐朝向轮 胎径向内方凹入且凹入量渐渐变大。同样,第2外侧胎肩陆部列13B包括第2倾斜面部21b和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的第2顶面部21a,该第2倾斜面部21b随着从该第2顶面部21a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去 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内方凹入且凹入量渐渐变大。另外,第1顶面部18b及第2顶面部21a构成该轮胎1在正规条件下放置在平坦 路面上的静止状态下接地的轮胎接地面的一部分。通过使第1倾斜面部18c及第2倾斜面部21b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互相叠合,而在 位于比轮胎赤道部靠车辆安装外侧的位置的外侧胎肩陆部列13中形成有在侧壁的一部分 上具有第1倾斜面部18c及第2倾斜面部21b的V字状槽14。V字状槽14的深度(轮胎径向的尺寸)并不是像两条主槽9、10那样是恒定的,而 是根据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在V字状槽14的、与第1外侧横向槽16和第4外 侧横向槽20连通的部分形成有与第1外侧横向槽16和第4外侧横向槽20同样深度的平 坦的底部。V字状槽14形成有在第1倾斜面部18c和第2倾斜面部21b的部分倾斜、而且 比第1横向槽16和第4外侧横向槽20浅的底部。S卩,V字状槽14以与第1外侧横向槽16和第4外侧横向槽20同样的深度、以在 轮胎圆周方向上不连续的状态而不是连续的状态形成。(4)作用和效果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就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3的 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3处c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第1橡胶厚度Gl、G2而言,车 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厚。另外,就胎侧部4A、4B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最大 宽度部4a、4b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第2橡胶厚度G3、G4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 车辆安装内侧薄。因此,就轮胎充气时的轮胎1的、胎侧部4A、4B的胎肩加强部分(从胎面部3的轮 胎宽度方向端部3b、3c到胎侧部4A、4B的最大宽度部4a、4b的部分)的、胎体层的主线的 表面曲率半径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结果,就胎体层5在胎肩加强部分受到的张力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大于车辆安装 内侧。即,在轮胎1中,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刚性强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 刚性。轮胎1在车辆在拐角等处转弯时在横向上受到离心力而被向车辆安装外侧施力, 此时胎面部3的接地部分自轮胎赤道线CL向车辆安装外侧分布,对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 4A施加很大的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能抑制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变形而将胎面部的接地面积确保得较大。由此,能提高轮胎1在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直行时,利用车辆外倾角的设定,前轮的胎面部3的接地部分自 轮胎赤道线CL向车辆安装内侧分布,对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施加很大的负荷。在这 种情况下,与车辆安装外侧相比,设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刚性较弱,车辆安装 内侧的胎侧部4B易于变形。S卩,在车辆直行时,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相比,对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 4B施加较大的负荷,此时胎侧部4B易于变形,因此,胎面部3的路面追随性较佳。因而,轮 胎1能够提高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及加减速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从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b到胎侧 部4A的最大宽度部4a的部分的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R1,大于沿着从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 方向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3c到胎侧部4B的最大宽度部4b的部分的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 R2。即,由于胎体层5在胎肩加强部分描画的表面曲率半径Rl与表面曲率半径R2有差异, 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车辆安装内侧与车辆安装外侧的非对称性。另外,该特征对于胎侧 部的高度较高、表面曲率半径的设定自由度较高的比较高扁平型的轮胎更加有效。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部4a 到胎圈部2A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Hl比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 最大宽度部4b到胎圈部2B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H2短。因而,由于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刚性弱于胎侧部4A的刚性而更加易于变 形,因此,在车辆直行时,轮胎1的胎面部3的路面追随性更佳。另一方面,由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刚性强于胎侧部4B的刚性而难以变 形,因此,能够抑制在车辆转弯时轮胎1的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变形而将胎面部3 的接地面积确保得较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 条6A的截面积大于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截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轮 胎1的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刚性,并且能够将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刚性抑 制得更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硬度高于配置于车辆安 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硬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轮胎1的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 刚性,并且能够将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刚性抑制得更低。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从轮胎径向内侧向外 侧设置片状的填充胶条片(bead fillersheet),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车辆安装外侧的 胎侧部4A的刚性。另外,由于在车辆安装内侧未设置上述填充胶条片,因此,能够将轮胎1的车辆安 装内侧的胎侧部4B的刚性抑制得较低。另外,该特征在安装有轮胎的车辆的重量较重而轮胎变形较大的情况下更加有 效。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比 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长,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轮胎1 的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截面积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截面积。
随之,与车辆安装内侧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轮胎1的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 的刚性。该特征在轮胎被安装于转弯性能较高的车辆上、车辆转弯时胎侧部的变形较大的 情况下更加有效。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 大厚度比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厚,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轮胎1的填充胶条6A的截面积大于填充胶条6B的截面积。随之,能够提高轮胎1的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4A的刚性,并且能够将车辆安装 内侧的胎侧部4B的刚性抑制得较低。该特征在被安装于转弯性能较高的车辆上、车辆转弯 时胎侧部的变形较大且胎侧部的高度较低的低扁平型的轮胎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车辆安装内侧的主槽9、10自车辆直行时作为胎面部3的 主要接地部分的轮胎赤道部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直行稳定性。另 夕卜,通过利用主槽9、10进行排水,能够提高轮胎1的胎面部3的排水性。并且,轮胎1在车辆转弯时在横向上受到离心力而被向车辆安装外侧施力,胎面 部3的接地部分向车辆安装外侧分布,在该情况下,由于胎面部3的车辆安装外侧的接地面 积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的接地面积,因此,能够确保轮胎1的胎面部3的接地面积较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胎面部3的车辆安装外侧的接地端部在内的第1外侧胎肩 陆部列13A的一部分形成了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的花纹块18a。另外,第2外侧横向槽 17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方端在各外侧胎肩陆部18内终止,将花纹块18a中的第1外侧横向 槽16的间距设定为胎面部3的周长的5% 10%的范围、即为内侧横向槽15的间距的约 2倍的间隔。因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胎面部3的靠车辆安装外侧的接地端部处的刚性,因此, 能够抑制胎面部3的变形而确保接地面积较大,并且,能够提高胎面部3的耐久性。另外,在轮胎1中,车辆安装外侧花纹与车辆安装内侧花纹以胎面部3的轮胎赤道 部为边界形成为非对称,在轮胎赤道部和车辆安装内侧分别配置主槽9、10,并且将车辆安 装内侧的横向槽15的间距设定为胎面部3的周长的2. 5% 5%的范围,使车辆安装外侧 的第1外侧横向槽16及第2外侧横向槽17的间距大于横向槽15的间距,从而将胎面部3 的车辆安装外侧的接地面积设定得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的接地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体层周向长Cal比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体 层周向长Ca2短,因此,轮胎1产生假外倾(conicity)而使车辆转弯时的横向力顺利地上 升,能够提高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另外,通过将轮胎1安装于左右两轮上,在车辆的左侧和右侧这两个相反的方向 上产生假外倾,因此,该假外倾互相抵消,能够确保直行性能。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组合了形成于胎面部3的车辆安装 外侧及内侧的非对称的花纹和设置在车辆安装外侧及内侧的非对称的轮胎构造。因此,采用轮胎1,在车辆直行时对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4B施加较大的负荷的 情况下,胎侧部4B易于变形,胎面部3的路面追随性更佳。因而,轮胎1能够提高车辆的直 行稳定性及加减速性能。另外,轮胎1在车辆转弯时在横向上受到离心力而被向车辆安装外侧施力时,胎 面部3的车辆安装外侧的接地面积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的接地面积。并且,通过抑制轮胎1的胎侧部4A的变形,能够将胎面部3的接地面积确保得较大。因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即,轮胎1在通常行驶时能够提供舒适的乘坐性,并且,能够提高车辆在环路上极 限行驶时的行驶一圈的时间。实施例评价以往例和一个实施例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接地宽度及接地面积,并且在环路 行驶用的试验路线中以同一轮胎、同一试验车辆评价平均行驶速度。图4表示此时的实施 例1的各种数据。使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规格为225/45R17。橡胶厚度及胎体层主线的轮胎径向 的曲率在210kPa的充气状态下测定。此时的测定条件为8. 0J-17。轮胎的接地宽度及接地面积在230kPa的充气状态下施加7. 5kN的载重来测定,以 指数100表示实施例1的测定结果。此时的测定条件为8. 0J-17,外倾角(CA)为2. 0度。 指数越大,接地宽度及接地面积越大。另外,以翼豹(Impreza、^ > > ?寸)STi在惠比寿(Ebisu,日本东京涩谷区其 中一个区域)东路上行驶,计测5周,求得最佳3周的平均时间,换算为平均行驶速度的指 数。另外,此时的测定条件为7.5J-17,Fr/Re:230/190kPa。指数越大,平均行驶速度越快。以往例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胎面花纹,并且其胎面部端部的第1橡胶厚度在车 辆安装外侧及内侧分别相同、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第2橡胶厚度在车辆安装外侧及内侧 分别相同,而且,胎体层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在车辆安装外侧及内侧分别相同。即,以往例 具有左右对称的构造。在实施例1中,车辆安装外侧的胎面部端部的第1橡胶厚度为10. 0,车辆安装内侧 的胎面部端部的第1橡胶厚度为9. 0,车辆安装外侧被设定得较大。另外,在实施例1中,车辆安装外侧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第2橡胶厚度为3. 0,车 辆安装内侧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第2橡胶厚度为4. 0,车辆安装内侧被设定得较大。在实施例1中,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体层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为50,与以往例相同, 而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体层主线的表面曲率半径为85,被设定得较大。并且,在实施例1中,从车辆安装外侧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 长度与以往例相同为53,从车辆安装内侧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长度为 55。即,在实施例1中,车辆安装内侧胎侧部的最大宽度部的轮胎径向长度被设定得 较长。因而,实施例1具有左右非对称的构造。另外,在实施例1中,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 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被设定为 相同。结果,在实施例1中,轮胎接地宽度的指数为101,接地面积的指数为103。因而, 在实施例1中,承认提高了轮胎的接地宽度及接地面积。随之,在实施例1中,由于转弯时 的操纵稳定性良好,因此,平均行驶速度的指数为101,承认提高了平均行驶速度。接着,对于实施例2,示出了评价轮胎的接地宽度及接地面积、且在环路行驶用的 试验路线中以同一轮胎、同一试验车辆评价平均行驶速度的结果。图5表示此时的实施例 2的各种数据。
实施例2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胎面花纹,并且被设定为图5所示的各尺寸。即, 实施例2除了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1不同之外,各尺寸与 图4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 在实施例2中,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与以往例相同为 40,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为35。即,在实施例2中,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被设定得比 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短。由此,在实施例2中,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的截面积被设定得小于车辆安装 外侧的填充胶条的截面积,车辆安装内侧的胎侧部的刚性低于车辆安装外侧的胎侧部。结果,实施例2改良了加减速性能,承认提高了平均行驶速度。另外,实施例2的 轮胎接地宽度及实施例2的接地面积的指数与实施例1相同。另一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发明记载于实施方式上,但并不应理解为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 述及附图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由该公开能明确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 例及运用技术。例如,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中,将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最大厚度设定得 比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最大厚度厚,但通过进一步将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 6A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设定得比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 长,也能够使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截面积大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充胶条6B的截 面积而提高车辆安装外侧胎侧部4A的刚性,并且能够将车辆安装内侧胎侧部4B的刚性抑 制得较低。另外,通过将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的硬度设定得高于车辆安装内侧的填 充胶条6B的硬度,也能够提高车辆安装外侧胎侧部4A的刚性,并且能够将车辆安装内侧胎 侧部4B的刚性抑制得较低。并且,通过沿着车辆安装外侧的填充胶条6A从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设置片状的 填充胶条片,也能够提高车辆安装外侧胎侧部4A的刚性,并且,由于在车辆安装内侧未设 置上述填充胶条片,因此,能够将车辆安装内侧胎侧部4B的刚性抑制得较低。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公开本发明的内容,但并不应理解为构成 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由该公开能明确各种 替代实施方式。不言而喻,本发明包括在此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因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根 据上述说明合理概括出的权利要求书规定的技术特征来决定。另外,日本国特许出愿第2007-286341号(2007年11月2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 过参照被编入本申请说明书。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能确保车辆的直行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车 辆转弯时的操作稳定性,因此很有用。
权利要求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该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一对胎圈部,该一对胎圈部具有环形状;胎面部,其配置在上述一对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方,具有包含作为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的轮胎赤道线的胎面踏面部;一对胎侧部,该一对胎侧部将上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上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的外方端连结起来;胎体层,该胎体层在上述胎圈部、上述胎侧部及上述胎面部的各内部连续地延伸设置,形成轮胎的骨架;其中,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就胎面部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上述胎体层的厚度即第1橡胶厚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厚;就上述胎侧部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最大宽度部处的、从上述轮胎外轮廓到上述胎体层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厚度即第2橡胶厚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上述胎体层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有通过上述胎体层的中心的线即主线.一入 ,就上述主线的沿着从上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到上述胎侧部的上述最大宽 度部的部分的表面曲率半径而言,车辆安装外侧大于车辆安装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就从上述最大宽度部到上述胎圈部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 安装内侧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 在上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方包括填充胶条;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截面积大于配 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 在上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方包括填充胶条;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硬度高于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的上述填充胶 条的硬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 在上述胎圈部的轮胎径向外方包括填充胶条;沿着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上述填充胶条从轮胎径向内侧向外侧地设置片状的填充 胶条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比配置于车辆安装内侧 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径向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配置于车辆安装外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比配置于车辆 安装内侧的上述填充胶条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厚度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 在包含轮胎赤道线的轮胎赤道部以及该轮胎赤道部的车辆安装内侧形成有沿着轮胎 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一对胎圈部(2A、2B),其具有环形状;胎面部(3),其具有胎面踏面部;一对胎侧部(4A、4B),其将胎面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胎圈部(2A、2B)的轮胎径向的外方端连结起来;胎体层(5),其在胎圈部(2A、2B)、胎侧部(4A、4B)及胎面部(3)的各内部连续地延伸,形成轮胎的骨架;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就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3)的两端部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5)的厚度即第1橡胶厚度(G1、G2)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厚,就胎侧部(4A、4B)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最大宽度部(4a、4b)处的、从轮胎外轮廓到胎体层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厚度即第2橡胶厚度(G3、G4)而言,车辆安装外侧比车辆安装内侧薄。
文档编号B60C15/06GK101842248SQ20088011371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日
发明者伊藤贵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