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013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车辆地板等保持行李的行李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行李保持装置,存在着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行李保持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行李保持装置,该行李保持装置设有能够在导轨上移动并能够固定于任意位置的卡止部件,并将网部件等的侧边部可装卸地安装于卡止部件而将行李保持。卡止部件具有夹着导轨的上壁的一对垫片部件。而且,通过将与一对垫片部件螺纹接合的螺丝部件松弛,使得卡止部件能够移动,通过将螺丝部件拧紧,从而将卡止部件锁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67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行李保持装置中,有必要将一方的垫片部件预先配置在导轨内,相对于导轨难以容易地装卸卡止部件。尤其是,最近,3列座位车等多用途车辆受到欢迎,并提出了与各种场合相适应的车辆地板的使用方法。例如,在将第2列和第3列座位能够沿着轨道前后移动地设置的3 列座位车中,要求与座位的前后位置相适应地,能够将行李保持在行李舱或者将行李保持在座位间。为了响应该要求,能够在导轨上容易地装卸行李保持装置即可。于是,本发明以在导轨上能够容易地装卸行李保持装置为目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1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是能够安装于导轨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该导轨具有经由缝隙而对置的一对引导片,该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具备台座部、卡止部、轴体、锁定部以及锁定杆,该台座部具有能够以跨过前述一对引导片的方式配置的抵接部,该卡止部设于前述台座部,用于保持行李,该轴体以使一端部从前述抵接部侧突出并使另一端部从与前述抵接部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沿着轴向能够移动地被前述台座部支撑,该锁定部形成为宽度尺寸比前述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小且长度尺寸比前述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大的细长状,被前述轴体的一端部支撑,并配置成能够相对于前述台座部接近移动和远离移动,该锁定杆能够变更姿势地被前述轴体的另一端部支撑,能够在将前述锁定部拉近至前述台座部侧的锁定姿势和使前述锁定部成为能够从前述台座部离开的状态的锁定解除姿势之间变更姿势。第2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还具备间隔弹性部件,该间隔弹性部件使前述锁定部偏向从前述台座部离开的方向。第3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或第2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在前述台座部设有能够移动地配置在前述缝隙内的脚片。
第4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3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前述脚片形成有定位延伸部,该定位延伸部能够卡合于前述导轨之中的与前述缝隙对置而形成的定位凹部。第5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4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在前述轴体的一端部,前述锁定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前述轴体的另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被前述台座部支撑,通过前述锁定杆的旋转操作,从而经由前述轴体使前述锁定部围绕前述轴体的轴线进行旋转。第6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5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在前述台座部,突设有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将前述卡止部能够变更姿势地支撑,前述锁定杆以前述锁定姿势配置在前述一对轴承部之间。第7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6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在前述台座部,突设有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将前述卡止部能够变更姿势地支撑,环部件介于前述一对轴承部和前述卡止部被前述轴承部支撑的两端部的各自之间。第8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7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在前述台座部,设有杆承接部,当前述锁定杆变更姿势为立起姿势时,该杆承接部承接前述锁定杆。第9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8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在前述台座部,设有表示前述锁定杆的姿势的锁定状态表示部。第10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9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前述台座部由锌形成。第11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 第10方式中的任意1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通过前述锁定杆的姿势变更,前述轴体经由中介弹性部件而将前述锁定部拉近至前述台座部侧。第12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为在第11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中,前述中介弹性体具有配置成直列的多个蝶形弹簧。发明的效果依照第1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由于锁定部的宽度尺寸比前述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小且长度尺寸比前述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大,因而能够将锁定部容易地插入和脱离一对引导片之间的缝隙。而且,在将锁定部经由缝隙配置于导轨内的状态下,如果将锁定部从锁定解除姿势向锁定姿势变更姿势,则将锁定部拉近至台座部侧,一对引导片被夹入台座的抵接部和锁定部之间,能够将行李保持装置相对于导轨固定在一定位置。另外,如果与此相反地进行,那么,能够将行李保持装置从导轨卸下。所以,能够容易地在导轨上装卸行李保持装置。依照第2方式,在锁定杆处于锁定解除姿势的状态下,通过间隔弹性部件,使锁定部更可靠地偏向从台座部离开的位置,在台座部和锁定部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因此,在台座部和锁定部之间,能够容易地配置一对引导片,能够顺利地进行行李保持装置的安装作业。
依照第3方式,能够相对于缝隙的延伸方向而使台座部的姿势成为一定。依照第4方式,能够更可靠地将行李保持装置相对于导轨的延伸方向固定在一定位置。依照第5方式,在使台座部相对于缝隙的延伸方向而成为一定姿势的状态下,通过对锁定杆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切换为前述锁定部能够插入和脱离前述缝隙的状态以及使前述锁定部与一对引导片抵接的状态。依照第6方式,由于锁定杆以锁定姿势配置在一对轴承部之间,因而抑制了不慎的锁定解除。依照第7方式,由于环部件介入前述一对轴承部和前述卡止部被前述轴承部支撑的两端部的各自之间,因而能够谋求将卡止部变更姿势的操作力的稳定化和卡止部的晃动抑制。依照第8方式,在锁定杆变更为立起姿势之后,能够防止进而倒入台座部侧,能够防止夹入锁定杆和台座部之间。依照第9方式,通过锁定状态表示部,能够与锁定杆的姿势相应地把握行李保持装置的锁定状态。依照第10方式,在台座部以强力的冲击碰撞于其它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台座部侧破损,从而能够抑制该其它部件的破损。依照第11方式,由于轴体经由中介弹性部件而将锁定部拉近至台座部侧,因而即使一对引导片的厚度不一致,也容易确保保持力。依照第12方式,能够尽可能地增大弹性体的挠曲量,同时能够在比较节省的空间得到相对较大的偏向力。


图1是显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同上的行李保持装置的侧面图。图3是显示同上的行李保持装置的平面图。图4是显示同上的行李保持装置的底面图。图5是显示同上的行李保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3的VI-VI线的部分剖面图。图7是显示中介弹性部件的部分侧面图。图8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图9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局部剖面侧面图。图10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图11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局部剖面侧面图。图12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局部断裂底面图。图13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图14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局部剖面侧面图。图15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动作的局部断裂底面图。图16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状态的部分断裂立体图。
图17是显示将行李保持装置安装在导轨的状态的局部剖面侧面图。图18是显示座位的引导部件和行李保持部件碰撞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图1是显示行李保持装置20 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行李保持装置20的侧面图,图3是显示行李保持装置20的平面图, 图4是显示行李保持装置20的底面图,图5是显示行李保持装置2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3的VI-VI线的部分剖面图。该行李保持装置20构成为相对于固定在车辆的导轨10能够可装卸地安装。而且, 在本行李保持装置20被安装固定于导轨10的延伸方向一定位置的状态下,用于固定行李的网、绳索(包含可伸缩的物体)或者安装于它们端部的钩等以挂于该行李保持装置20的方式被卡止。此外,导轨10是敷设于车辆的规定位置的轨道,在此,以导轨10沿着前后方向敷设于车室内地板并能够前后移动地支撑座位的构成的示例进行说明。该导轨10形成为在上侧具有经由缝隙11而对置的一对引导片12的大致方筒状。此外,在此,引导片12的缝隙 11侧端缘部向着导轨10内部折回,所以,引导片12的端缘部成为比形成引导片12本身的板材的厚度更厚。由于锁定部50在后述的锁定状态下与导轨10的端缘部抵接,因而以下, 将该导轨10的厚度尺寸理解为意味着其端缘部的厚度尺寸而进行说明。座位的引导部件穿过该缝隙11而配置在导轨10内,沿着该导轨10可移动地被支撑。另外,导轨10之中, 在与前述缝隙11对置的底部14,具有间隔并沿着缝隙11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定位凹部 14h(参照图8)。而且,通过将上述引导部件的定位限制片嵌入该多个定位凹部14h之中的一个,从而完成引导部件,即,座位的定位固定。行李保持装置20具备台座部21、卡止部30、轴体40、锁定部50以及锁定杆60。 而且,用于固定行李的网、绳索或者钩等,以挂于安装在台座部21的卡止部30的方式被卡止。另外,锁定部50经由轴体40而相对于台座部21以能够接近移动或远离移动的方式被支撑。而且,在将锁定部50配置于导轨10内的状态下,通过针对锁定杆60的操作而使锁定部50向台座部21接近移动,由此,一对引导片12被夹入台座部21和锁定部50之间,本行李保持装置20相对于导轨10而在一定位置被固定。以下,更具体地说明各个部分。台座部21具备台座本体部22,该台座本体部22具有能够以跨过一对引导片12的方式配置的抵接部23。在此,台座本体部22形成为平面视图呈大致椭圆状,其短轴方向的尺寸以比缝隙11的宽度更大的方式形成。而且,台座本体部22的两长边侧部分的一主面侧以与一对引导片12滑动接触的方式作为可抵接的上述抵接部23。另外,在台座本体部22的一主面侧(面向一对引导片12的一侧),可移动地配置在缝隙11内的脚片M形成为突出状。更具体而言,在台座本体部22的一主面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着其长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脚片24。脚片M的厚度尺寸(台座部 21的短轴方向上的尺寸)形成为比缝隙11的宽度尺寸更小(在此,仅小至能够将缝隙11 内的脚片M的姿势保持为一定的程度)。另外,在脚片M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比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更大地突出的突出脚片24A、24B。各突出脚片24A、24B的突出尺寸,在上
6述抵接部23与一对引导片12抵接的状态下,形成为抵达底部14的正前方的程度的尺寸。 另外,在一方的脚片24A的前端部,在上述抵接部23与一对引导片12抵接的状态下,形成有以越过底部14的方式延伸并能够配置在形成于该底部14的定位凹部14h内的定位延伸部 MAp。而且,通过将脚片M配置在缝隙11内并使台座本体部22的抵接部23与一对引导片12的外表面滑动接触,使得在沿着缝隙11的延伸方向配置台座本体部22的长轴方向的一定姿势下,台座部21成为相对于导轨10能够移动的状态。另外,通过将一方的脚片24A 的定位延伸部24Ap以嵌入在形成于底部14的定位凹部14h内的方式卡止,从而将台座部 21相对于导轨10沿其延伸方向定位。此外,上述脚片M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突出尺寸成为比夹着缝隙11的一对引导片12的厚度尺寸更小,在该部分,如下所述,完成台座部21和锁定部50对一对引导片的夹入。另外,在各突出脚片24A、24B,形成有突出至台座本体部22的长轴方向外侧的延伸部24Aq、MBq。而且,在本行李保持装置20接近座位的引导部件的情况下,在台座本体部 22与引导部件的树脂部分等的强度较弱的部分抵接之前,延伸部24Aq、24Bq与引导部件的金属部分等的具有较强的强度的部分抵接。另外,台座部21优选由锌形成。台座部21的制造方法,例如为压铸法(die cast) 或切削加工等。通过由锌形成台座部21而获得的优点将在下文阐述。卡止部30,是用于通过将用于固定行李的网、绳索或者安装于它们端部的钩等卡止固定,从而保持行李的部件,在此,作为将金属棒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部件。该卡止部件 30通过如下的构成而被安装在台座本体部22。即,在台座本体部22之中的脚片M的相反侧的表面的一端部,沿着台座本体部22 的短轴方向隔开间隔而突设有一对轴承部26。一对轴承部沈经由突设于台座本体部22 的轴承中继部27而连接(参照图5和图6)。此外,轴承中继部27的突出尺寸比轴承部沈更小,后述的锁定杆60的端部能够配置在该轴承中继部27且能够配置在一对轴承部沈之间。另外,以沿着台座本体部22的短轴方向贯通一对轴承部沈和轴承中继部27的方式形成贯通孔27h(参照图5和图6)。在一对轴承部沈的外表面,在贯通孔27h的两端开口的周围,形成有环状沟27ha。在该环状沟27ha,配置有作为由橡胶、软质树脂等形成的环部件的0形环34。另外,在卡止部30的两端部,形成有轴支孔30h(参照图5和图6)。而且,在将0形环34配置于上述环状槽27ha内并将卡止部30的两端部的轴支孔 30h和贯通孔2 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的状态下,将在一端部具有头部32的销部件33插入贯通于轴支孔30h和贯通孔27h。而且,通过将从贯通孔2 和轴支孔30h突出的、销部件33 的另一端部压坏,从而对销部件33进行防脱固定。在该状态下,卡止部30的两端部经由销部件33而可旋转地被一对轴承部沈支撑。由此,卡止部30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而可变更姿势地被支撑。另外,在该状态下,0形环34以压缩状介于一对轴承部沈和卡止部30的两端部的各自之间。通过该0形环34以压缩状介于轴承部沈和卡止部30的两端部的各自之间,从而抑制了轴承部26和卡止部30的直接的接触,谋求了将卡止部30变更姿势时的操作力的稳定化,并且,谋求了针对轴承部沈的卡止部30的晃动抑制。由于分别设定了该卡止部30的旋转轴和后述的锁定杆60的旋转轴,因而即使在卡止用于将行李固定至卡止部30的部件且卡止部30变更姿势的情况下,锁定杆60本身也难以旋转,难以误解除锁定。不过,卡止部也可以相对于台座部以一定位置和姿势被固定。另外,卡止部也可以形成为大致J字形的钩状。轴体40,形成为细长棒状部件,在一端部形成有帽檐状的锁定部固定部42,并且, 在另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将锁定杆60可变更姿势地支撑的支撑孔41 (参照图幻。另外,轴体 40之中的至少将锁定部50插入贯通保持的一端侧的部分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非圆形形状。 在此,轴体40形成为将圆棒的两侧部切除成平面状的形状。如下所述,该轴体40相对于台座部21可移动地被支撑。即,在台座本体部22的长轴方向的大致中间部,更具体而言,在一对突出脚片24A、24B的大致中央部分,以贯通台座本体部22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22h(参照图5)。而且,轴体40在台座本体部22的贯通孔2 中以能够沿着其轴向移动且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从而使一端部从抵接部23侧突出,并且,使另一端部从与前述抵接部23相反的一侧突出。锁定部50形成为细长板状,其宽度尺寸形成为比缝隙11的宽度尺寸更小,并且, 其长度尺寸形成为比缝隙11的宽度尺寸更大。在此,虽然锁定部50通过将2片板部件重叠而构成,但是也可以由一片板材形成,并且,不一定是板材,也可以是棒状部件。另外,在锁定部5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能够将上述轴体40的非圆形剖面形状部分插入贯通的锁定部插入贯通孔50h(参照图5)。而且,轴体40的非圆形剖面形状部分插入贯通于锁定部插入贯通孔50h内,从而位于上述台座本体部22和锁定部固定部42之间。由此,锁定部50, 能够相对于台座部21接近移动或远离移动,并且,以不能相对于轴体40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该轴体40的一端部支撑。另外,作为间隔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70外嵌在轴体40,从而压缩介入上述台座本体部22和锁定部50之间。通过该螺旋弹簧70,使锁定部50偏向从台座本体部22离开的方向。此外,作为间隔弹性部件,除了螺旋弹簧之外,也可以是蝶形弹簧、橡胶等。另外,中介弹性部件72介入配置在上述锁定部50和锁定部固定部42之间。该中介弹性部件72的弹性力,设定成比上述螺旋弹簧70的弹性力更大。由此,如果将轴体40 牵拉至台座本体部22的上方,则使螺旋弹簧70压缩变形,同时,轴体40的锁定部固定部42 经由中介弹性部件72而将锁定部50压入至台座本体部22侧。在此,如图7所示,中介弹性部件72成为将多个蝶形弹簧7 外嵌在轴体40且配置成直列的构成。而且,如下所述,通过锁定杆60的姿势变更,如果轴体40被牵拉至与抵接部23相反的一侧,则该轴体40构成为经由中介弹性部件72而将锁定部50拉近至台座本体部22。作为中介弹性部件72,通过使用直列配置的多个蝶形弹簧72a,从而尽可能地增大该中介弹性部件72的弹性变形量,同时能够在导轨10内的比较制约的空间内确保较大的偏向力。不过,作为中介弹性部件72,也可以是并列配置的多个蝶形弹簧、一片蝶形弹簧、螺旋弹簧、橡胶等部件。返回图1 图6,在轴体40的另一端部,锁定杆60可变更姿势地被支撑。而且,通过将锁定杆60在锁定姿势(参照图1 图4)和锁定解除姿势(参照图8、图9)之间变更姿势,使得轴体40沿轴向移动,完成锁定部50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的接近移动或远离移动。更具体而言,锁定杆60具有凸轮部62和从该凸轮部62延伸的操作部66,该凸轮部62经由销68 (参照图幻而可旋转地被轴体40的另一端部支撑。凸轮部62具有经由圆滑的转角部65而连接的锁定面63和锁定解除面64。锁定面63和锁定解除面64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另外,凸轮部62的旋转轴和上述锁定面 63的距离形成为比凸轮部62的旋转轴和锁定解除面64的距离更大。而且,将上述转角部 65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的规定姿势作为边界姿势,在使锁定面63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的姿势和使锁定解除面64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的姿势之间变更姿势。尤其是,在锁定面63 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的状态和锁定解除面64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的状态,能够将这两个状态保持一定。另外,操作部66以延伸至与上述锁定解除面64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形成。而且,通过将操作部66以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直立设置的方式变更姿势,使得锁定解除面64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将轴体40的另一端部压入台座本体部22。由此,轴体 40的一端部的锁定部固定部42沿从台座本体部22离开的方向移动,锁定部固定部42成为能够沿从台座本体部22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另外,如果从上述状态,经由转角部65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的状态,使操作部66倒下并以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平躺的方式变更姿势,则锁定面63与台座本体部22接触,轴体40的另一端部成为从台座本体部22被牵拉的状态。由此,轴体40的一端部的锁定部固定部42沿接近台座本体部22的方向移动,锁定部固定部42被引入至台座本体部22侧(参照图16和图17)。这样,锁定杆60,在将锁定部50拉近至台座本体部22的锁定姿势(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平躺的姿势)和使锁定部50成为能够从台座本体部22离开的状态的锁定解除姿势(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立起的姿势)之间能够变更姿势。另外,在如上所述锁定杆60成为锁定姿势的状态下,在从两侧夹着该操作部66的位置,配置有上述一对轴承部26。由此,如果锁定杆60变更姿势为锁定姿势,则其操作部 66配置在一对轴承部沈之间。另外,由于上述锁定杆60在该轴体40的轴向上不能旋转地被上述轴体40的另一端部支撑,因而,如果围绕轴体40的轴线对锁定杆60进行旋转操作,则伴随着该旋转,经由轴体40使得锁定部50围绕轴体40的轴线进行旋转。另外,在上述台座本体部22,直立设置有杆承接部28,当锁定杆60从平躺姿势向立起姿势变更姿势时,即,当从上述锁定姿势向上述锁定解除姿势变更姿势时,该杆承接部 28承接该锁定杆60。更具体而言,夹着轴体40而在与操作部66在锁定姿势(平躺姿势) 中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直立设置有杆承接部28。杆承接部观之中的轴体40侧的部分, 形成为相对于台座本体部22的上表面而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平面^a (参照图2、图13),从锁定姿势向锁定解除姿势变更姿势的锁定杆60被该平面28a承接,抑制了越过该状态进而以倒向台座本体部22侧的方式变更姿势。由此,当锁定杆60变更为立起姿势后,能够防止进而倒入台座本体部22侧,抑制任何部件等夹入锁定杆60和台座本体部22之间。另外,杆承接部观之中的轴体40的相反侧的部分,形成为弯曲凹面^b。而且,当将锁定杆60从锁定姿势向锁定解除姿势变更姿势时,通过使一个手指(例如拇指)与弯曲凹面28b接触,同时用另一手指(例如食指)以上拉锁定杆60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进行锁定杆60的姿势变更操作。另外,在上述台座本体部22,设有显示锁定杆60的姿势的锁定状态表示部^a、 ^b (参照图1、图3、图5)。在此,在台座本体部22之中的与抵接部23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且在一对轴承部26的外侧部分,附有以刻印等的凹凸形状形成了显示锁定状态的“CLOSE” 的文字的锁定状态表示部^a。另外,在台座本体部22之中的与抵接部23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且在轴体40的两侧部分,附有以凹凸形状形成了显示锁定解除状态的“OPEN”的文字的锁定状态表示部^b。而且,本行李保持装置20的使用者,通过观察锁定状态表示部^aJ9b,从而能够把握进行行李保持装置20的锁定状态和装卸作业时的锁定杆60的操作方向。此外,附有锁定状态表示部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也可以仅仅表示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中的任何一方,另外,也可以用其它文字或记号等表示,另外,也可以通过印刷等进行表示。说明将如此地构成的行李保持装置20安装在导轨10的顺序。首先,如图8和图9所示,在锁定杆60为锁定解除姿势(立起姿势)的状态下,使锁定杆60围绕轴体40的轴线进行旋转,台座本体部22的长轴方向和锁定部50的长度方
向沿同一方向一致。而且,如图10 12所示,将脚片M和锁定部50穿过缝隙11配置在导轨10内, 并且,使台座本体部22的抵接部23抵接于一对引导片12的外表面。此时,将一方的脚片 24A的定位延伸部24Ap以嵌入在形成于底部14的定位凹部14h内的方式进行卡止。此后,如图13和图14所示,使锁定杆60围绕轴体40的轴线进行旋转,台座本体部22的长轴方向和锁定部50的长度方向成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由此,锁定部50成为相对于一对引导片12的两方而能够从其内表面侧抵接的状态。此外,在定位延伸部24Ap未嵌入凹部14h而与底部14相干涉的状态下,台座本体部22为相对于导轨10倾斜的姿势,在该状态下,锁定部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缝隙11内。 由此,在定位延伸部24Ap未嵌入凹部14h的不正常的状态下,由于锁定部50与一对引导片 12相干涉,因而限制了上述锁定部50的旋转,不能锁定。此时,由于通过螺旋弹簧70使锁定部50偏向从台座本体部22离开的方向,因而, 在抵接部23和锁定部50之间,形成有能够配置一对引导片12的充足的间隔。所以,当使锁定部50旋转时,锁定部50难以与一对引导片12相干涉。接着,如图16和17所示,操作锁定杆60,将锁定杆60以从锁定解除姿势(立起姿势)向锁定姿势(平躺姿势)倒下的方式变更姿势。此外,此时,如果成为锁定部5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缝隙11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姿势,则锁定杆60的操作部66容纳于一对轴承部沈之间。于是,轴体40的另一端部成为从台座本体部22被牵拉的状态,轴体40的一端部的锁定部固定部42沿接近台座本体部22的方向移动。而且,锁定部固定部42经由中介弹性部件72将锁定部50压入台座本体部22侧。由此,在抵接部23和锁定部50之间,夹入一对引导片12。此时,由于锁定部固定部42经由中介弹性部件72将锁定部50压入台座本体部22侧,因而即使一对引导片12的厚度尺寸不一致,通过与该不一致相应的中介弹性部件72进行弹性变形,也能够以尽可能一定的夹入力,将一对引导片12夹入。如上所述,本行李保持装置20相对于导轨10而在其延伸方向的一定位置被固定。另外,如果与上述相反地进行,那么,能够将行李保持装置20从导轨10卸下。依照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行李保持装置20,由于锁定部50的宽度尺寸比缝隙11的宽度尺寸更小,锁定部50的长度尺寸比缝隙11的宽度尺寸更大,因而能够将锁定部50容易地插入和脱离缝隙11。而且,在将锁定部50经由缝隙11配置于导轨10内的状态下,通过将锁定部50从锁定解除姿势向锁定姿势变更姿势,从而将锁定部50拉近至台座本体部 22侧,一对引导片12被夹入抵接部23和锁定部50之间。由此,能够将行李保持装置20相对于导轨10固定于一定位置。另外,如果与此相反地进行,那么,能够将行李保持装置20 从导轨10卸下。所以,能够容易地在导轨10上装卸行李保持装置20。另外,在锁定杆60处于锁定解除姿势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70使锁定部50更可靠地偏向从台座本体部22离开的位置,从而在抵接部23和锁定部50之间形成有尽可能大的间隙。因此,在抵接部23和锁定部50之间,能够容易地配置一对引导片12,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行李保持装置20的安装作业。另外,由于在台座本体22形成有脚片M,因而能够使台座部21的姿势相对于缝隙 11的延伸方向而成为一定。由此,例如,能够使卡止部30相对于导轨10的姿势成为一定。另外,通过将一方的脚片24A的定位延伸部24Ap以嵌入在形成于底部14的定位凹部14h内的方式进行卡止,从而将台座部21相对于导轨10沿其延伸方向定位,因而能够更可靠地将行李保持装置20相对于导轨10的延伸方向固定在一定位置。另外,通过围绕轴体40的轴线对锁定杆60进行旋转操作,从而经由轴体40使锁定部50围绕轴体40的轴线旋转,因而在使台座部21相对于缝隙11的延伸方向而成为一定姿势的状态下,能够切换为锁定部50能够插入和脱离缝隙11的状态以及使锁定部50能够与一对引导片12的内表面侧相抵接的状态,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行李保持装置20的装卸作业。另外,如果锁定杆60正常地变更姿势为锁定姿势,则其操作部66配置在一对轴承部沈之间。因此,操作部66被保护在一对轴承部沈之间,成为其它部件等难以挂于操作部66的状态。因此,抑制了行李保持装置20的不慎的锁定解除。另外,由于轴体40经由中介弹性部件72而将锁定部50拉近至台座本体部22,因而即使一对引导片12的厚度不一致,通过由中介弹性部件72的弹性变形吸收该不一致,也容易确保用于固定的保持力。另外,由于中介弹性部件72为具有多个配置成直列的蝶形弹簧的构成,因而能够尽可能增大中介弹性部件72的挠曲量,同时能够在比较节省的空间得到较大的偏向力。另外,由于台座部21由锌形成,因而在台座部21以强力的冲击碰撞于其它部件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廉价的台座部21破损,从而能够抑制其它部件的破损。即,如图18所示,假定在将行李保持装置20固定于导轨10的一定位置的状态下, 使座位100前后移动。通常,座位100以相对于导轨10能够移动的方式由引导部件110支撑。另外,引导部件110具有由铁等形成的本体部112和树脂部分114。本体部112是用于相对于导轨10支撑座位的负重的部分,树脂部分114例如是用于除去导轨10的垃圾等的树脂清洁器。而且,如果座位100移动,则上述引导部件110有可能以强力的冲击碰撞于行李保持装置20。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脚片M的延伸部24Aq(或者24Bq) 与引导部件110的本体部112相抵接,从而防止上述树脂部分114的破损。并且,在以更强的冲击进行抵接的情况下,通过不是引导部件110侧的本体部112,而是由锌形成的台座部 21破损,从而能够防止引导部件110的破损。这样,通过台座部21侧破损,从而能够抑制与其碰撞的其它部件的破损。[变形例]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部50相对于台座部21而围绕轴体40的轴线自如地旋转,但这不是必须的。在将锁定部经由缝隙配置于导轨内之后,通过使包含台座部的行李保持装置整体进行旋转,锁定部也能够与一对引导片的内表面侧抵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上述脚片M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杆60在立起姿势成为锁定解除姿势,在平躺姿势成为锁定姿势,但这不是必须的。例如,锁定杆的起伏状态与锁定和锁定解除姿势的关系也可以相反。另外,维持锁定杆60的姿势变更状态的构成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通过将其它部件挂于锁定杆,也可以使锁定杆保持在锁定姿势。虽然如上所述地详细地说明了该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但是上述的说明在所有局势中都是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应该懂得,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设想未列举的无数的变形例。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该行李保持装置能够安装于导轨,所述导轨具有经由缝隙而对置的一对引导片,所述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具备台座部,具有能够以跨过所述一对引导片的方式配置的抵接部;卡止部,设于所述台座部,用于保持行李;轴体,以使一端部从所述抵接部侧突出并使另一端部从与所述抵接部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沿着轴向能够移动地被所述台座部支撑;锁定部,形成为宽度尺寸比所述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小且长度尺寸比所述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大的细长状,被所述轴体的一端部支撑,并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台座部接近移动和远离移动;以及锁定杆,能够变更姿势地被所述轴体的另一端部支撑,能够在将所述锁定部拉近至所述台座部侧的锁定姿势和使所述锁定部成为能够从所述台座部离开的状态的锁定解除姿势之间变更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间隔弹性部件,该间隔弹性部件使所述锁定部偏向从所述台座部离开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台座部设有能够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缝隙内的脚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片形成有定位延伸部,该定位延伸部能够卡合于所述导轨之中的与所述缝隙对置而形成的定位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体的一端部,所述锁定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撑,所述轴体的另一端部能够旋转地被所述台座部支撑,通过所述锁定杆的旋转操作,从而经由所述轴体使所述锁定部围绕所述轴体的轴线进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台座部,突设有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将所述卡止部能够变更姿势地支撑,所述锁定杆以所述锁定姿势配置在所述一对轴承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台座部,突设有一对轴承部,该一对轴承部将所述卡止部能够变更姿势地支撑,环部件介于所述一对轴承部和所述卡止部被所述轴承部支撑的两端部的各自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台座部设有杆承接部,当所述锁定杆变更姿势为立起姿势时,该杆承接部承接所述锁定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台座部,设有表示所述锁定杆的姿势的锁定状态表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部由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锁定杆的姿势变更,所述轴体经由中介弹性部件而将所述锁定部拉近至所述台座部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介弹性体具有配置成直列的多个蝶形弹簧。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的行李保持装置,具备台座部、卡止部、轴体以及锁定部,其中,台座部具有能够以跨过一对引导片的方式配置的抵接部;卡止部设于台座部,用于保持行李;轴体沿着轴向能够移动地被台座部支撑;锁定部,形成为宽度尺寸比一对引导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小且长度尺寸比缝隙的宽度尺寸更大的细长状,被轴体的一端部支撑。并且,行李保持装置还具备锁定杆,该锁定杆被轴体的另一端部支撑,能够在将锁定部拉近至台座部侧的锁定姿势和使锁定部成为能够从台座部离开的状态的锁定解除姿势之间变更姿势。
文档编号B60P7/08GK102414046SQ20108001946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竹村诚司, 镇西英夫 申请人: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