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危助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161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危助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帮助车辆主动制动的防危助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交通事故频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大多与没有及时制动有关。现今的制动装置都是由司机控制,车辆缺乏主动制动功能,如果司机遇到来不及反应的意外情形中,则会由于来不及踩刹车启动制动装置,而导致汽车形成猛烈撞击,发生交通事故。另外目前的制动装置通常是通过停止车轮转动,再加上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使车辆制动,但是车胎与地面的摩擦毕竟有限,面对惯性较大的情况,车辆往往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而许多交通事故是在行人被撞倒后由于车辆惯性而滑行的一段距离被车轮碾压至重伤甚至死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帮助车辆主动制动的防危助刹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等够帮助车辆主动制动的防危助刹装置,该防危助刹装置包括:感触器及助刹器,感触器内设有感触片,感触器安设于车辆保险杠部位,助刹器安设于车辆底盘部位,感触器及助刹器通过信号线连接。由此,当安装于车辆保险杠上的感触器受到碰撞挤压后,感触器发出电信号,并通过信号线传导电信号给助刹器,助刹器自动展开,辅助刹车;当感触器不再受挤压时,信号线停止传导电信号,助刹器自动收起。从而达到主动制动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触器包括触杆及至少两个与触杆相连的感触装置,感触装置包括固定套筒及滑塞,固定套筒套设于滑塞外,滑塞的一端端面设有一第一感触片,于固定套筒内,与滑塞设置第一感触片同一端的端部设有一第二感触片,第一感触片与第二感触片相对设置,滑塞外周套设有一弹簧,弹簧位于触杆及固定套筒之间。由此,感触片包括第一感触片及第二感触片,触杆在外力的作用下压缩弹簧,使得滑塞在固定套筒内可随之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塞的长度小于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与固定套筒的长度和,大于弹簧处于完全压缩状态下的长度与固定套筒的长度和。由此,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感触片与第二感触片分离,当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时,第一感触片与第二感触片可相互接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塞与固定套筒滑动连接。使滑塞在固定套筒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滑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感触片及第二感触片为金属片。金属片具有导电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触装置通过滑塞连接于触杆的壁面,且至少两个感触装置位于触杆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条直线上,感触装置通过固定套筒连接于车辆保险杠部位。由此,触杆通过感触装置连接于车辆保险杠部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塞未设置第一感触片的一端连接于触杆的壁面,固定套筒设有第二感触片的一端连接于车辆保险杠部位。由此,触杆通过感触装置连接于车辆保险杠部位。由此,当触杆受到碰撞时,触杆挤压弹簧,使得弹簧压缩,当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时,设于滑塞上的第一感触片与设于固定套筒上的第二感触片接触,产生电信号,当触杆不再受挤压时,弹簧回复自然状态,并推动触杆,连接于触杆的滑塞随触杆回到原来的位置,第一感触片与第二感触片分离,电信号断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助刹器包括连接板、支撑杆及助刹板,连接板及助刹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支撑杆两端端部,连接板连接于车辆底盘。由此,制动时,助刹器通过支撑杆支撑助刹板抵设与地面,增加与地面间的摩擦,阻止车辆前行,达到制动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杆为一方柱形,连接板通过一第一转轴连接于支撑杆一端端面的一条棱线处,助刹板通过一第二转轴连接于支撑杆与连接板相对的一端端面的一条棱线处,第一转轴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二转轴的轴线方向,且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转轴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支撑杆各壁面所在的平面均相交。由此,助刹器收起时,连接板、支撑杆及助刹板通过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叠合于一起,,助刹器展开时,支撑杆两端分别抵设于连接板及助刹器,使助刹器成稳定的“工”字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固定连接。由此,通过调节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重叠处多少调节支撑杆的长度,扩大了使用范围。本实用新型的防危助刹装置结构简单,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展开,通过增大与地面的摩擦达到主动辅助制动的目的,减小了驾驶人员因反应时间过长,未来得及刹车而造成伤亡。另外,可将本实用新型的防危助刹装置的助刹器安装于车辆底盘车轮前方,由此,在因车辆惯性较大仍向前滑行的过程中,防止被撞体被车轮軋到。而且无人车辆发生溜坡时,任何物体碰到车前感触器后,助刹器都会自动展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危助刹装置中感触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防危助刹装置中感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防危助刹装置中感触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防危助刹装置中感触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1所示防危助刹装置中助刹器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防危助刹装置中助刹器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防危助刹装置中助刹器展开时沿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防危助刹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至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危助刹装置。[0027]如图1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防危助刹装置包括:感触器10及助刹器20。如图1所示,感触器10包括触杆101及四个感触装置102。触杆101的长度与其车辆的宽度相同。感触装置102设于触杆101壁面,且各感触装置102位于触杆101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条直线上。触杆101通过四个感触装置102连接于车辆车头保险杠1,且触杆101位于水平面上。感触器10水平装设于车辆车头保险杠I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被碰撞体首先与车辆最前端的感触器10碰撞,便于感触器10第一时间接收到碰撞信息。感触器10的触杆101的长度与其车辆的宽度相同,由此,无论从哪个方位撞上车辆头部,感触器10都能及时接收到碰撞信息。如图2所示,感触装置102包括固定套筒1021及滑塞1022,感触装置102内设有感应片。其中,固定套筒1021及滑塞1022均为圆柱形,固定套筒1021为一端开口的中空体,固定套筒1021从开口端套设于滑塞1022外。感触装置102的一端通过固定套筒1021连接于车辆车头保险杠1,另一端通过滑塞1022连接于触杆101。另外,滑塞1022的外周还套设有弹簧1023,弹簧1023的直径大小大于固定套筒1021的内径大小,且小于固定套筒1021的外径大小,因此,弹簧1023夹设于触杆101及固定套筒1021之间。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套筒1021的内壁沿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两道槽齿2102,且两道槽齿2102所在的平面为固定套筒1021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滑塞1022的外壁沿滑塞1022的长度方向上设有两道槽道2202,且两道槽道2202所在的平面为滑塞1022的轴心线所在的平面。固定套筒1021内壁的槽齿2102分别卡设于滑塞1022外壁的槽道2202内,固定套筒1021与滑塞1022滑动连接。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此实施例中,滑塞1022的长度为M,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为N,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为LI。滑塞1022的长度M小于弹簧1023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LI与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N的长度和,大于弹簧1023处于压缩状态下的长度L1/2与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N的长度和。如图3所示,滑塞1022未与触杆101连接的一端端面,即位于固定套筒2201内部的一端端面设有一第一感触片2201。固定套筒1021与车辆车头保险杠I连接的一端,即固定套筒1021封闭的一端端面,于端面内壁设有一第二感触片2101。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相对设置,且为大小相同的圆形金属片,在本实用新型的此实施例中,第一感触片2201及第二感触片2101为铜片。由于滑塞1022的长度M小于弹簧1023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LI与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N的长度和,在正常情况下,即车辆车头未产生碰撞时,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相互分离。当车辆车头碰撞到物体时,被撞体首先与感触器10的触杆101碰撞,触杆101由于受到撞击而被挤压,弹簧1023被压缩,压缩到一定程度时,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相接触。在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相接触的同时产生电信号。如图5至图7所示,助刹器20包括连接板201、支撑杆202及助刹板203。其中,连接板201及助刹板203分别设于支撑杆202的两端,连接板201设于支撑杆202的第一端部2021,助刹板203设于支撑杆202的第二端部2022。助刹器20通过连接板203装设
于车辆底盘。[0035]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此实施例中,支撑杆202为矩形杆,包括第一支杆21及第二支杆22,第一支杆21为一中空套筒,第一支杆21套设于第二杆22外,第一支杆21与第二支杆22通过两螺栓固定,构成支撑杆202。此实施例中,可根据车辆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调节支撑杆202的长度,扩大了其使用范围。支撑杆202的第一壁面211于第一端部2021设有一第一合页2023,支撑杆202与第一壁面211相对的一面(即第二壁面221)于第二端部2022设有一第二合页2024。连接板201通过一第一连接轴2025与第一合页2023转动连接,助刹板203通过一第二连接轴2026与二合页2024转动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转轴2025包括第一轴套2501及第一轴芯2502。如图所示,第一合页2023成“凹”字形状。第一合页2023 “凹”形上方的两个突出部(第一突出部2301及第二突出部2302)分别设有第一轴芯2502,且第一轴芯2502的长度大于第一突出部2301及第二突出部2302的宽度,第一轴芯2502伸出突出部两端。第一轴套2501设于连接板201的下表面,且分为三段,形成第一连接口 2503及第二连接口 2504。第一突出部2301卡设于第一连接口 2503中,第二突出部2302卡设于第二连接口 2504中,使第一轴芯2502分别穿设于第一轴套2501内。如图所示,第一合页2023的“凹”形底部连接于支撑杆202,其突出部的顶端端面与支撑杆202第一端部2021的端面为同一平面。助刹器20展开时,支撑杆202的第一端部2021抵设于连接板201,使连接板201与支撑杆202相互垂直。如图所示,第二合页2024的形状与第一合页2023的形状相同,第二转轴2026与第一转轴2025的结构相同。第二合页2024以与第一合页2023同样的方式连接于助刹板203。使助刹器20展开时,支撑杆202的第二端部2022抵设于助刹板203,助刹板203与支撑杆202相互垂直。由此,使助刹器20在收回状态下,连接板201、支撑杆202及助刹板203相互重叠,助刹器20展开后,支撑杆202分别与连接板201及助刹板203垂直,使支撑杆202呈“工”形(如图6所示)。如图8所示,感触器10及助刹器20通过信号线30连接。使用时根据不同的车型调节助刹器20支撑杆202的长度,使助刹器展开后的总长度略大于车辆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综上所述,如图9所示,当车辆车头碰撞到物体时,被撞体首先与感触器10的触杆101碰撞,触杆101由于受到撞击而被挤压,弹簧1023随之被压缩,当弹簧1023压缩到一定程度时,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相接触,在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相接触的同时产生电信号,信号线30将电信号传输给助刹器20,助刹器20接收到电信号后自动展开,呈“工”字形。助刹板203抵设于地面,在车辆前行的过程中,助刹板203与地面间产生向后的滑动摩擦力,阻碍车辆前行,增加制动效果,帮助车辆快速停稳。当车辆与被撞体分离后,弹簧1023通过其恢复力将触杆101推回原来的位置,第一感触片2201与第二感触片2101再次分离,信号线30结束电信号传导,助刹器20自动收回,处于折叠状态。本实用新型的防危助刹装置结构简单,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展开,通过增大与地面的摩擦达到主动辅助制动的目的,减小了驾驶人员因反应时间过长,未来得及刹车而造成伤亡。另外,可将本实用新型的防危助刹装置的助刹器安装于车辆底盘车轮前方,由此,在因车辆惯性较大仍向前滑行的过程中,防止被撞体被车轮軋到。而且无人车辆发生溜坡时,任何物体碰到车前感触器后,助刹器都会自动展开。
权利要求1.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感触器(10)及助刹器(20),所述感触器(10)内设有感触片,所述感触器(10)安设于车辆保险杠部位,所述助刹器(20)安设于车辆底盘部位,所述感触器(10)及助刹器(20)通过信号线(3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触器(10)包括触杆(101)及至少两个与触杆(101)相连的感触装置(102),所述感触装置(102)包括固定套筒(1021)及滑塞(1022),所述固定套筒(1021)套设于所述滑塞(1022)外,所述滑塞(1022)的一端端面设有一第一感触片(2201),于所述固定套筒(1021)内,与滑塞(1022)设置第一感触片(2201)同一端的端部设有一第二感触片(2101),所述第一感触片(2201)与所述第二感触片(2101)相对设置,所述滑塞(1022)外周套设有一弹簧(1023),所述弹簧(1023)位于所述触杆(101)及所述固定套筒(10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塞(1022)的长度小于所述弹簧(1023)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与所述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和,大于所述弹簧(1023)处于完全压缩状态下的长度与所述固定套筒(1021)的长度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塞(1022)与所述固定套筒(1021)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触片(2201)及所述第二感触片(2101)为金属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触装置(102)通过所述滑塞(1022)连接于所述触杆(101)的壁面,且至少两个所述感触装置(102)位于所述触杆(101)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感触装置(102)通过所述固定套筒(1021)连接于车辆保险杠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塞(1022)未设置所述第一感触片(220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触杆(101)的壁面,所述固定套筒(1021)设有所述第二感触片(2101)的一端连接于车辆保险杠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刹器(20)包括连接板(201)、支撑杆(202)及助刹板(203),所述连接板(201)及所述助刹板(203)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202)两端端部,所述连接板(201)连接于车辆底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02)为一方柱形,所述连接板(201)通过一第一转轴(2025)连接于所述支撑杆(202) —端端面的一条棱线处,所述助刹板(203)通过一第二转轴(2026)连接于所述支撑杆(202)与连接板(201)相对的一端端面的一条棱线处,所述第一转轴(2025)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二转轴(2026)的轴线方向,且第一转轴(2025)的轴线与第二转轴(2026)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支撑杆(202)各壁面所在的平面均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危助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02)包括第一支杆(21)及第二支杆(22),所述第一支杆(21)及第二支杆(22)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危助刹装置,该防危助刹装置包括感触器及助刹器,感触器内设有感触片,感触器安设于车辆保险杠部位,助刹器安设于车辆底盘部位,感触器及助刹器通过信号线连接。当安装于车辆保险杠上的感触器受到碰撞挤压后,通过信号线传导电信号给助刹器,助刹器自动展开,辅助刹车,当感触器不再受挤压时,信号线停止传导电信号,助刹器自动收起。本实用新型的防危助刹装置结构简单,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展开,通过增大与地面的摩擦达到主动辅助制动的目的,减小了驾驶人员因反应时间过长,未来得及刹车而造成伤亡。而且无人车辆发生溜坡时,任何物体碰到车前感触器后,助刹器都会自动展开。
文档编号B60T1/14GK202987104SQ201220721380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4日
发明者李德振 申请人:李德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