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161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阻尼装置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据统计,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车辆间发生碰撞的事故约占33.4%,而其中大部分为追尾事故。由于高速公路上大型货车与乘用车之间的速度以及车身高度均存在有较大差异,当发生乘用车追尾货车的事故时,乘用车多会钻入货车尾部,从而无法避免地造成乘用车中的乘员伤亡和严重伤害。因此,如何有效地减轻或避免由此类碰撞所造成的乘用车乘车人员的伤害,成为了所有汽车生产厂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从而防止后方乘用车钻入货车车底,或在发生碰撞后减车碰撞伤害。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包括连接板、阻尼装置以及防撞杆,所述阻尼装置包括有固定底座、活动盖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活动盖板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阻尼装置固定底座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下端,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固定底座的内表面以及活动盖板的内表面,而所述防撞杆则与所述阻尼装置的活动盖板相连接,所述防撞杆与水平面平行。采用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外型美观大方且加工制作简便;2、使用、维护方便;3、在发生撞击时,可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衰减撞击力,并减小反弹速度,从而减少后方车辆损害和驾驶人员及乘坐人员的伤害,提高车辆安全性;4、同时还保护了货车自身的后部大梁、车轴、轮胎等部分免遭破坏。

从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描述来看,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防护装置与车架相连接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防护装置与车架相连接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防护装置的阻尼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防护装置的阻尼装置处压缩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述,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包括连接板1、阻尼装置2以及防撞杆3,所述阻尼装置2包括有固定底座21、活动盖板21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21、活动盖板22之间的弹性元件23,所述阻尼装置2固定底座21固定于所述连接板I下端,所述弹性元件23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固定底座21的内表面以及活动盖板22的内表面,而所述防撞杆3则与所述阻尼装置2的活动盖板相连接,所述防撞杆3与水平面平行。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车用防护装置包括有两片平行的,分别固定于车架两侧的连接板1,每一片连接板I下端与至少一个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相连接,而每一个阻尼装置的活动盖板22上都与所述防撞杆3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每一片连接板I的上端都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所述连接板I通过穿过该螺栓孔的螺栓4与车架5螺栓连接;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连接
坐寸ο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则以焊接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板I的下端固定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以及活动盖板22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211以及第二通孔221,而在所述防撞杆3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开设有螺栓通孔,螺栓24依次穿过所述防撞杆3的螺栓通孔、所述活动盖板22的第二通孔221、弹性元件23以及所述固定底座21的第一通孔211,并通过螺母25加以紧固。所述防撞杆3与所述活动盖板22相接触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两个卡槽31,所述卡槽31的位置与所述弹性装置2的位置相对应,得以容置所述弹性装置2的活动盖板2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较佳实施式方中,所述防撞杆3与所述活动盖板22相接触的侧面上并列设置有多个卡槽31,其中每一个卡槽31都可以容置所述弹性装置2的活动盖板22,这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防护装置可以安装在多种不同宽度的车架上,所述两片连接板I之间的根据车架的宽度加以调整。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23与所述固定底座21以及所述活动盖板22之间均设置有保护垫片26,而所述螺母25与所述固定底座21之间则设置有弹性垫片27。所述保护垫片26以及所述弹性垫片27对所述阻尼装置中的各个相互接触的组成元件提供保护,从而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个元件之间的相互挤压、摩擦而产生的磨损。优选地,所述螺母25的另一端设置有止退卡28,以放置所述螺母从所述螺栓24中松脱。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底座21呈L形,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侧壁212以及第二侧壁213,所述第一侧壁212与所述弹性元件23的一端相抵靠,而所述第二侧壁213则与所述连接板的侧面紧密连接,这样大大增加了所述连接板I与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也就大大增加了两都之间的连接强度。更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2为弹簧元件。如图3、4所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发生追尾事故时,后方车辆(特别是乘用车)会最先撞击的是所述车用防护装置的防撞杆3,所述防撞杆3产生水平向前的加速位移,从而带动所述阻尼装置2在被压缩,此时,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相对于所述连接板I固定,而所述活动盖板22则在所述防撞杆3的推动下向前移动,移动方向与行驶方向一致,从而使撞击力得到衰减,并减小反弹速度。减少后方车辆损害和驾驶及乘坐人员的伤害。使汽车发生追尾或碰撞时避免发生伤亡事故。所述车用防护装置不仅仅可保护后方追尾车辆,同时也保护了货车自身的后部大梁、车轴、轮胎等部分免遭破坏。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I)、阻尼装置(2)以及防撞杆(3),所述阻尼装置(2)包括有固定底座(21)、活动盖板(21)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21)、活动盖板(22)之间的弹性元件(23),所述阻尼装置(2)固定底座(21)固定于所述连接板(I)下端,所述弹性元件(23)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固定底座(21)的内表面以及活动盖板(22)的内表面,而所述防撞杆(3)则与所述阻尼装置(2)的活动盖板相连接,所述防撞杆(3)与水平面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两片平行的,分别固定于车架两侧的连接板(1),每一片连接板(I)下端与至少一个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相连接,而每一个阻尼装置的活动盖板(22)上都与所述防撞杆(3)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片连接板(I)的上端都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所述连接板(I)通过穿过该螺栓孔的螺栓(4)与车架(5)螺栓连接,而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则以焊接的方式与所述连接板(I)的下端固定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2)的固定底座(21)以及活动盖板(22)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211)以及第二通孔(221),而在所述防撞杆(3)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开设有螺栓通孔,螺栓(24)依次通过所述防撞杆(3)的螺栓通孔、所述活动盖板(22)的第二通孔(221)、弹性元件(23)以及所述固定底座(21)的第一通孔(211),并通过螺母(25)加以紧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3)与所述活动盖板(22)相接触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两个卡槽(31),所述卡槽(31)的位置与所述弹性装置(2)的位置相对应,得以容置所述弹性装置(2)的活动盖板(2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3)与所述活动盖板(22)相接触的侧面开设有多个卡槽(31),所述两片连接板(I)之间的距离可根据车架的宽度加以调整。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23)与所述固定底座(21)以及所述活动盖板(22)之间均设置有保护垫片(26),而所述螺母(25 )与所述固定底座(21)之间则设置有弹性垫片(27 )。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25)的另一端设置有止退卡(28)。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21)呈L形,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侧壁(212)以及第二侧壁(213),所述第一侧壁(212)与所述弹性元件(23)的一端相抵靠,而所述第二侧壁(213)则与所述连接板的侧面紧密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2)为弹簧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阻尼装置的车用防护装置,包括连接板、阻尼装置以及防撞杆,所述阻尼装置包括有固定底座、活动盖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底座、活动盖板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阻尼装置固定底座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下端,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固定底座的内表面以及活动盖板的内表面,而所述防撞杆则与所述阻尼装置的活动盖板相连接,所述防撞杆与水平面平行。所述防护装置结构简单,外型美观大方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维护方便;在发生撞击时,可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衰减撞击力,并减小反弹速度,从而减少后方车辆损害和驾驶人员及乘坐人员的伤害,提高车辆安全性;同时还保护了货车自身的后部大梁、车轴、轮胎等部分免遭破坏。
文档编号B60R19/56GK203157908SQ20122072115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4日
发明者田明 申请人: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