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637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和具有其的车辆,后排座椅头枕包括:第一枕和第二枕,第一枕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第二枕设在第一枕的上方,且第二枕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在第一枕向前移动期间、第二枕从锁止位置转动至解锁位置,在第一枕向后移动期间、第二枕从解锁位置转动至锁止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通过设置第一枕和第二枕,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第一枕和第二枕可以共同前移,且第二枕可以从水平位置枢转至竖直位置,以叠放在第一枕的正上方,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后排乘客的头颈后仰,以保证后排乘客的颈部安全,且第一枕和第二枕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存在旷动异响问题。
【专利说明】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前排座椅常设有安全头枕,然而后排乘客的安全难以保证,而且,前排座椅的安全头枕的动作机构常布置在前排座椅的靠背骨架上,当动作机构运动时会引发安全头枕的旷动异响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所述后排座椅头枕可以保护后排乘客的安全且头枕在保护乘客的过程中不存在旷动异响问题。
[0004]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排座椅头枕的车辆。
[000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包括:第一枕,所述第一枕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和第二枕,所述第二枕设在所述第一枕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枕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在所述第一枕向前移动期间、所述第二枕从所述锁止位置转动至所述解锁位置,在所述第一枕向后移动期间、所述第二枕从所述解锁位置转动至所述锁止位置。
[000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通过设置第一枕和第二枕,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第一枕和第二枕可以共同前移,且第二枕可以从水平位置枢转至竖直位置,以叠放在第一枕的正上方,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后排乘客的头颈后仰,以保证后排乘客的颈部安全,且第一枕和第二枕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存在旷动异响问题。
[0007]具体地,所述第一枕通过移动结构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其中所述移动结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套筒适于固定在所述后排座椅的靠背上;和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前后移动地设在所述套筒内,且所述移动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枕固定以带动所述第一枕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
[0008]可选地,所述移动杆通过弹簧可前后移动地设在所述套筒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结构进一步包括:锁止件,所述锁止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枕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锁止所述移动杆。
[0010]具体地,所述移动杆的后端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锁止孔,所述锁止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锁止孔配合以将所述移动杆的后端锁止在所述套筒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锁止件的一端设有拉线,拉动所述拉线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锁止孔脱离配合。
[0012]可选地,所述后排座椅头枕进一步包括:第三枕,所述第三枕与所述套筒固定,所述第三枕适于固定在所述后排座椅的所述靠背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枕通过连杆结构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所述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杆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枕固定以带动所述第二枕绕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一端可转动;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套筒可枢转地相连;以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相连。
[0014]具体地,所述移动杆的前端设有固定块,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
[0015]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
[001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
[0017]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的一个示意图,其中第二枕处于锁止位置;
[0019]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0020]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
[0021]图4是图1中所示的后排座椅头枕的后视图;
[0022]图5是沿图4中C-C线的剖面图;
[0023]图6是图1中所示的移动结构和连杆结构的立体图;
[0024]图7是图1中所示的后排座椅头枕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第二枕处于解锁位置;
[0025]图8是沿图7中D-D线的剖面图;
[0026]图9是沿图7中E-E线的剖面图;
[0027]图10是图7中所示的后排座椅头枕的后视图;
[0028]图11是沿图10中F-F线的剖面图;
[0029]图12是图7中所示的移动结构和连杆结构的立体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00:后排座椅头枕;
[0032]11:第一枕;12:第二枕;13:第三枕;
[0033]2:移动结构;21:套筒;
[0034]22:移动杆;221:固定块;222:锁止孔;
[0035]23:弹簧;24:锁止件;
[0036]25:拉线;251:拉线套筒;252:接头;253:控制拉线;
[0037]3:连杆结构;311:第一连杆;312:第二连杆;313:第三连杆;
[0038]321:第一枢转轴;322:第二枢转轴;
[0039]323:第三枢转轴;324:第四枢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夕卜,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42]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100。其中,车辆(图未示出)内可以具有后排座椅靠背(图未示出),后排座椅头枕100可以大体设置在后排座椅靠背的顶部,以便于乘客的头颈倚靠。
[0043]如图1所不,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100,包括:第一枕11和第二枕12。
[0044]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7,第一枕11可以设置在后排座椅靠背顶部的前侧,第一枕11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当车辆处于正常驾驶或者停泊状态时,第一枕11竖直设置且维持静止状态,后排乘客的头颈可以向后倚靠第一枕11,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第一枕11仍竖直设置但向前平移,以推动乘客的头颈向前运动,初步抑制由于碰撞引起乘客的头颈后仰问题。
[0045]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7,第二枕12设在第一枕11的上方,且第二枕12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在第一枕11向前移动期间、第二枕12从锁止位置转动至解锁位置,在第一枕11向后移动期间、第二枕12从解锁位置转动至锁止位置,当然第一枕11可以不向后移动,即第二枕12无需再次锁止。其中,第二枕12可以与第一枕11相连,且第二枕12相对于第一枕11可枢转,第二枕12跟随第一枕11可平移。
[0046]具体地,参照图1,当车辆处于正常驾驶或者停泊状态时,第二枕12处于锁止状态,此时第二枕12水平地设置在第一枕11的顶部,且第二枕12的前端与第一枕11的上端前壁对齐,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用于锁止第二枕12的锁紧装置(例如下文中所述的锁止件24)解开,第二枕12从锁止位置向解锁位置运动,此时,第二枕12从水平位置开始向竖直位置枢转,且同时跟随第一枕11向前平移。
[0047]如图7所示,当第二枕12枢转至解锁位置时,第二枕12可以竖直设置,且第二枕12的前端面与第一枕11的前端面可以平齐,以进一步推动乘客的头颈向前运动,进一步抑制由于碰撞引起乘客头颈的后仰问题。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枕11和第二枕12,可以有效地保护后排乘客的头颈安全。
[004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100,通过设置第一枕11和第二枕12,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第一枕11和第二枕12可以共同前移,且第二枕12可以从水平位置枢转至竖直位置,以叠放在第一枕11的正上方,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后排乘客的头颈后仰,以保证后排乘客的颈部安全,且第一枕11和第二枕12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存在旷动异响问题。
[004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枕11通过移动结构2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其中移动结构2可以包括:套筒21和移动杆22。其中,套筒21可以直接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还可以间接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当套筒21间接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时,后排座椅头枕10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枕13,第三枕13可以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且套筒21固定在第三枕13上,从而套筒21可以间接地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下面仅以套筒21间接地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可以理解套筒21直接固定在后排座椅靠背上的技术方案。另外,套筒2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
[0050]具体地,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三枕13可以大体水平地设置在后排座椅靠背的顶部,第一枕11竖直地设在第三枕13的前侧,且第一枕11的上端与第三枕13的上端面大体平齐,第二枕12位于锁止状态时,第二枕12水平地叠放在第三枕13的顶部,且第二枕12的前端与第三枕13的前端大体平齐,当第二枕12运动至解锁位置时,第二枕12竖直地设在第三枕13的前侧,此时,第二枕12的下端和第三枕13的上端对接,且对接线与第三枕13的上端面大体平齐。
[0051]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7,套筒2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水平地固定在第三枕13内,移动杆22可前后移动地设在套筒21内,且移动杆22的前端可以自由地穿过第三枕13的前端面,移动杆22的前端与第一枕11固定,当移动杆22相对于固定在第三枕13内的套筒21前后移动时,移动杆22可以带动第一枕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移动杆22可以相对套筒21向前移动,以使得第一枕11前移,从而保护后排乘客的头颈安全。
[0052]具体地,如图1和图7所示,移动杆22的前端可以设有固定块221,固定块221可以竖直设置地固定在移动杆22的前端,且固定块221可以从移动杆22的前端竖直向上延伸,从而移动杆22的的侧面投影可以大体构造为L形,固定块22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下部)可以固定在第一枕11内,从而移动杆22、固定块221以及第一枕11可以为相对静止的一个整体,当移动杆22前后移动时,固定块221和第一枕11可以一并前后移动。由此,通过设置固定块221可以便于第一枕11与移动杆22的固定,且通过采用竖直设置的固定块221与第一枕11固定,从而使得第一枕11可以时刻竖直设置、以完成前后平移。
[0053]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12,移动杆22可以通过弹簧23可前后移动地设在套筒21内。具体地,套筒21的后部设有弹黃23,弹黃23的后端止抵在套筒21的后端底壁上,弹簧23的前端止抵在移动杆22的后端,当第二枕12位于锁止位置时(如图6所示),移动杆22可以全部收纳在套筒21内,此时弹簧23处于压缩状态,以储蓄能量,当第二枕12得到释放后,弹簧23恢复原形,从而向前推动移动杆22,使得移动杆22的至少前部从套筒21的前端伸出(如图12所示),从而移动杆22实现前移。
[005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6,弹簧23的原长小于套筒21的长度,例如弹簧23的原长可以大体等于套筒21长度的3/4,从而当弹簧23恢复原形后,移动杆22的后端可以停留在套筒21内,从而使得第一枕11可以继续竖直地设置在第三枕13的前侧,避免第一枕11的脱落问题。
[0055]进一步地,移动结构2进一步包括:锁止件24,锁止件24被构造成当第二枕12位于锁止位置时锁止移动杆22,当锁止件24释放第二枕12时,第二枕12可以从锁止位置向解锁位置运动。其中,参照图6,套筒21的中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套筒21筒壁的穿孔,移动杆22的后端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锁止孔222,锁止件24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当锁止件24穿过穿孔且与锁止孔222配合时,锁止件24将移动杆22的后端锁止在套筒21内,当锁止件24离开锁止孔222时,锁止件24将移动杆22释放,此时在弹簧23的推力作用下,移动杆22可以前移运动。
[0056]可选地,锁止件24的一端设有拉线25,拉动拉线25锁止件24与锁止孔222脱离配。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锁止件24可以构造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销,拉线25固定在锁止件24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当拖动拉线25向锁止件24的邻近拉线25的一侧运动时,锁止件24可以从锁止孔222内脱出,此时移动杆22被释放,以开始前移。其中,拉线25可以穿过且配合在拉线套筒251内。
[0057]例如在图2、图5、图8和图11的示例中,第三枕13内设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套筒21,两个套筒21彼此平行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两个套筒21内分别设有一个弹簧23和一个移动杆22,移动杆22通过弹簧23可前后移动地设在套筒21内,两个移动杆22彼此平行且左右对称,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12,两个移动杆22的前端同时与固定块221固定,以用于固定第一枕11,每个移动杆22上分别形成有一个沿左右方向贯穿的锁止孔222,且两个移动杆22上锁止孔222的开设位置相同,每个套筒21上分别形成有一个沿左右方向贯穿的穿孔,且两个套筒21上穿孔的开设位置相同。
[0058]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12,每个套筒21的穿孔处分别穿设有一个锁止件24,位于左侧套筒21上的左侧锁止件24的左端设有左侧拉线25,当左侧拉线25向左拉动左侧的锁止件24时,左侧的移动杆22在左侧的套筒21内释放,可以向前移动,位于右侧套筒21上的右侧锁止件24的右端设有右侧拉线25,当右侧拉线25向右拉动右侧的锁止件24时,右侧的移动杆22在右侧的套筒21内释放,可以向前移动。
[0059]具体地,参照图6和图12,左侧的拉线25与右侧的拉线25可以同时与一个接头252相连,接头252的另一端与触发机构,例如控制拉线253相连,其中控制拉线253可以预埋在后排座椅的罪背内,当车辆碰撞时,后排的乘客可能向后用力地冲击后排座椅的罪背,此时预埋在后排座椅的靠背内的控制拉线253变弯,以使得接头252后移,从而拖动左侧拉线25和右侧拉线25运动,使得左侧的锁止件24释放左侧的移动杆22,右侧的锁止件24同时释放右侧的移动杆22。由此,第一枕11和第二枕12分别从锁止位置向解锁位置运动,以保护乘客的安全。其中,触发机构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0060]具体地,参照图1、图6、图7和图12所示,第二枕12通过连杆结构3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连杆结构3包括: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以及第三连杆313,第一连杆311的一端与移动杆22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例如第一连杆311的一端可以可枢转地连接在固定块221上,第二连杆312的一端与套筒21可枢转地相连,第三连杆3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可枢转地相连,第一连杆311与第二枕12固定以带动第二枕12绕第一连杆311的一端可转动。其中,多连杆机构的动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
[0061]参照图7和图12,当第二枕12位于解锁位置时,第一连杆311竖直地设置在固定块221的顶部,第二连杆312和第三连杆313大体连成一条自后向前倾斜向上延伸的斜线,此时,第一连杆311的下端与固定块221的上端通过第一枢转轴321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连杆312的下端与两个套筒21的下端通过第二枢转轴322可枢转地连接,第三连杆313的上端与第一连杆311的上端通过第三枢转轴323可枢转地连接,第三连杆313的下端与第二连杆312的上端通过第四枢转轴324可枢转地连接。
[0062]由此,如图1和图7所示,将第二枕12与第一连杆311固定在一起,且使得第二枕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杆311的延伸方向重合,从而当第一连杆311竖直设置时,第一连杆311可以带动第二枕12竖直设置,以使得第二枕12可以保护后排乘客的安全,当第一连杆311大体水平设置时,第二枕12可以大体水平设置,此时第二枕12可以位于锁止位置。
[0063]具体地,第一枕11、第二枕12和第三枕13可以均为泡沫件,且通过发泡工艺成型,具体地,在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将套筒21和锁止件24预埋在第三枕13的成型模具中,且与第三枕13 —体发泡成型,同时将移动杆22的固定块221预埋在第一枕11的成型模具中,且与第一枕11 一体发泡成型,同时将第一连杆311预埋在第二枕12的成型模具中,且与第二枕12 —体发泡成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枕11、第二枕12和第三枕13在成型的过程中需要预留装配空间,以便于进一步的组装。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后排座椅头枕100还可以通过方式成型和装配。
[0064]由此,通过将移动结构2和连杆结构3分别设在后排座椅头枕100上,从而提高了后排座椅头枕100的动作可靠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且降低后排座椅头枕100的旷动异响问题。
[0065]下面参照图1-图12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排座椅头枕100的工作过程。
[0066]当车辆处于正常驾驶或者停泊状态时,锁止件24配合在锁止孔222内,移动杆22完全收纳在套筒21内且被限定在锁止位置,弹簧23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枕11竖直地设置在第三枕13前方,第二枕12水平地设置在第三枕13的上方。
[0067]当车辆发生碰撞等事故时,触动控制拉线253使得拉线25拖动锁止件24离开锁止孔222,移动杆22被释放,弹簧23恢复原形向前推动移动杆22,从而移动杆22向前移动以推动第一枕11向前平移,同时固定块221带动第一连杆311向前运动,第一连杆311带动第三连杆313和第二连杆312枢转,但移动杆22向前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连杆311可以竖直地设在固定块221的正上方,从而与第一连杆311固定的第二枕12可以竖直地设在与固定块221固定的第一枕11的正上方,从而保护用户的头颈安全。
[0068]由此,在不牺牲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在后排座椅头枕100内设置由固定块221、第一连杆311、第二连杆312以及第三连杆313组成的四连杆机构,并采用弹簧23蓄能作为动力,采用拉线25控制锁止件24进行解锁,且将拉线25的触发机构(例如控制拉线253)设置在后排座椅的靠背内,即正对乘客的腰背部,这样,在发生碰撞时,后排乘客可以对靠背内的触发机构(例如控制拉线253)施加向后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后排座椅头枕100的触发,进而推动第二枕12向上翻折且向前运动,以快速抑制后排乘客头部的后仰运动,实现对后排乘客的保护,尤其是对后排乘客颈部的有效保护,且避免了后排座椅头枕100的旷动异响问题。
[0069]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100。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它构成例如发动机(图未示出)、变速器(图未示出)、差速器(图未示出)、制动系统(图未示出)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不再一一详细描述。
[007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100,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
[007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7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7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7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7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7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枕,所述第一枕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和 第二枕,所述第二枕设在所述第一枕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枕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在所述第一枕向前移动期间、所述第二枕从所述锁止位置转动至所述解锁位置,在所述第一枕向后移动期间、所述第二枕从所述解锁位置转动至所述锁止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通过移动结构在如后方向上可移动,其中所述移动结构包括: 套筒,所述套筒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套筒适于固定在所述后排座椅的靠背上;和 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可前后移动地设在所述套筒内,且所述移动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枕固定以带动所述第一枕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通过弹簧可前后移动地设在所述套筒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结构进一步包括: 锁止件,所述锁止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枕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锁止所述移动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的后端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锁止孔, 所述锁止件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锁止孔配合以将所述移动杆的后端锁止在所述套筒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的一端设有拉线,拉动所述拉线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锁止孔脱离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三枕,所述第三枕与所述套筒固定,所述第三枕适于固定在所述后排座椅的所述靠背上。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枕通过连杆结构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所述连杆结构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杆的前端可枢转地相连,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枕固定以带动所述第二枕绕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一端可转动;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套筒可枢转地相连;以及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的前端设有固定块,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头枕。
【文档编号】B60N2/48GK104149669SQ201410427352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苏彦鹏, 刘志, 郭响, 张春艳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