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电动滑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188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电动滑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形成所述第一轨道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的腔室。该座椅电动滑轨的驱动部件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第一轨道能够与该驱动部件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具有较好的强度。
【专利说明】一种座椅电动滑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滑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电动滑轨。
【背景技术】
[0002]电动滑轨广泛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座椅电动滑轨则常见于汽车领域,用于调节座椅沿车辆行驶方向的位置。
[0003]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座椅电动滑轨结构示意图,示出该座椅电动滑轨具有固定结构。
[0004]该座椅电动滑轨主要包括第一轨道100、第二轨道、与第二轨道固定的丝杆,以及位于第一轨道100与第二轨道之间的驱动部件200。第一轨道100与第二轨道匹配,丝杆位于二者形成的空间内,驱动部件200与丝杆连接。在电机的带动下驱动部件200相对第二轨道沿丝杆移动,即沿第二轨道轴向移动。
[0005]为了在驱动部件200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使第一轨道100同步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第一轨道100相对第二轨道轴向移动的技术目的,现有的技术手段于驱动部件200与第一轨道100之间设置固定结构300,该固定结构300与第一轨道100及驱动部件200通过焊接形式固定连接。
[0006]请参考图2,图2为图1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07]如图2所示,该固定结构300为一体成型的钣金件,其底部开放,由主体盖板301、主体侧板302、连接部(由于遮挡未示出)、加强部303、折弯部304等组成。上述主体侧板302、连接部及折弯部304共同外套驱动部件200,丝杆贯穿上述折弯部304与驱动部件200连接,驱动部件200被该折弯部304夹紧,驱动部件200沿丝杆的移动易使折弯部304变形,该主体侧板302连接两折弯部304,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折弯部304变形,同时定位驱动部件200。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连接部与驱动部件200连接,主体侧板302、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轨道100的两轨道侧壁位于同一平面,为了安装该固定结构300,第一轨道100相对的两侧壁上需要开设较大的固定凹槽101,固定结构300通过其开放的底部从上至下(所述“上” “下”均以图1为视角)套装驱动部件200,主体侧板302及连接部容置于该固定凹槽101内。并且,为了与第一轨道100及驱动部件200固定,该固定结构300于加强部303设置有焊接凸点305,以与第一轨道100焊接固定。
[0008]上述固定结构300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需经过冲压形成,对模具的要求较高,并且,其自身需要通过焊接加固,然后再次与第一轨道100焊接固定,对第一轨道100的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使用也不方便;并且,该固定结构300开放的底部不利于降低驱动部件200产生的噪音。另外,由于需要为连接部及主体侧板302提供放置空间,还需要于轨道侧壁设置尺寸较大的固定凹槽101,导致第一轨道100的强度降低。
[0009]因此,在驱动部件200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如何使得第一轨道100能够与该驱动部件200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100具有较好的强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座椅电动滑轨。该座椅电动滑轨的驱动部件相对第二轨道移动时,第一轨道能够与该驱动部件同步移动,并且,该第一轨道具有较好的强度。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形成所述第一轨道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的腔室。
[0012]优选地,所述固定底座包括沿所述第一轨道轴向布置的两侧板及连接于两所述侧板之间的底板,所述侧板与所述轨道侧壁形成所述腔室的侧壁。
[0013]优选地,所述侧板与所述驱动部件过盈配合,所述轨道侧壁与所述驱动部件具有预定间隙。
[0014]优选地,还包括固定盖板;所述第一轨道的轨道上壁具有供所述驱动部件贯穿的贯穿口,所述固定盖板遮盖所述贯穿口。
[0015]优选地,还包括螺纹连接件;所述螺纹连接件连接所述固定盖板、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固定底座。
[0016]优选地,所述螺纹连接件包括螺钉;所述侧板的上端部具有水平翻折的外翻部,所述外翻部具有底座螺纹孔,所述固定盖板具有盖板通孔,所述轨道上壁具有轨道通孔;所述螺钉依次贯穿所述盖板通孔、所述轨道通孔、所述底座螺纹孔。
[0017]优选地,所述外翻部沿所述第一轨道的轴向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的两侧。
[0018]优选地,还包括驱动所述驱动部件的电机;所述轨道侧壁于其上边缘处开设有机轴开口 ;所述电机的电机轴能够通过所述机轴开口贯穿所述轨道侧壁。
[0019]优选地,所述固定盖板具有连接部,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
[0020]于第一轨道与驱动部件之间设置固定底座,该固定底座一方面与第一轨道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与第一轨道形成容置驱动部件的腔室,驱动部件的移动空间受限,其侧板进一步地限制驱动部件相对第一轨道的轴向移动,从而达到第一轨道与驱动部件同步移动的技术效果。
[0021]并且,该固定底座被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包围在其内侧,即轨道侧壁自身并不被破坏以容纳固定底座,也即,第一轨道的轨道侧壁较完整,无纵向断开处,如此,则有效地提高了第一轨道的整体强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一种典型的座椅电动滑轨结构不意图,不出该座椅电动滑轨具有固定结构;
[0023]图2为图1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电动滑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5]图4为图3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3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0028]第一轨道100、驱动部件200、固定结构300、主体盖板301、主体侧板302、加强部303、折弯部304、焊接凸点305、固定凹槽101
[0029]图 3-5:
[0030]第一轨道10、轨道通孔11、机轴开口 12、贯穿口 13、轨道侧壁10a,轨道上壁10b、第二轨道20、丝杆30、丝杆通孔31、驱动部件40、固定底座50、侧板51、底板52、外翻部53、底座螺纹孔54、固定盖板60、盖板通孔61、连接部62、螺钉70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2]请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电动滑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3]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第一轨道10与第二轨道20仅为两相对移动的不同轨道,并不根据功能特性区分,即可以为第二轨道20与车体固定,座椅固定于第一轨道10,第一轨道10相对第二轨道20移动(图3中所示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第一轨道10与车体固定,座椅固定于第二轨道20,第二轨道20相对第一轨道10移动。以上两种情况仅仅为轨道的位置关系不同,而座椅电动滑轨的工作原理并没有改变。
[0034]以下均以图3中所示的位置关系为例进行说明,在另一种位置关系的座椅电动滑轨中各方案的实施方式类似。
[0035]以下定义“上”为第一轨道10远离第二轨道20的方向,即图3中的上;定义“下”为第一轨道10朝向第二轨道20的方向,即图3中的下。“内”为第一轨道10朝向驱动部件40的一侧,“外”为与“内”相对的另一侧。
[0036]如图3所示,该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10、第二轨道20,以及相对第二轨道20固定的丝杆30,其中,第二轨道20与安装有该座椅电动滑轨的车辆固定连接,第一轨道10上安装有座椅及驱动部件40,该驱动部件40能够沿丝杆30相对第二轨道20移动,并且,第一轨道10在驱动部件40的驱动下,能够带动座椅相对第二轨道20移动,从而达到调节座椅行程的目的。
[0037]该第一轨道10具有由其轨道侧壁IOa形成的内腔,该内腔还可以由其轨道上壁IOb覆盖在上端,使得第一轨道10的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断面形状呈“门”字形,也即,上述内腔朝向第二轨道20的方向开放;并且,该内腔中还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50。该固定底座50被第一轨道10的轨道侧壁IOa包围在其内侧,即该轨道侧壁IOa自身并不被破坏以容纳固定底座50,也即,第一轨道10的轨道侧壁IOa较完整,无纵向断开处,如此,则有效地提高了第一轨道10的整体强度。
[0038]可以理解,上述固定底座50将上述内腔沿第一轨道10的轴向分割形成三个部分,以图3为视角,该三部分分别为固定底座50左侧的内腔部分、固定底座50所在处的内腔部分,以及固定底座50右侧的内腔部分,其中,固定底座50所在处的内腔部分形成容置驱动部件40的腔室。由于上述腔室容置驱动部件40,则该驱动部件40的移动空间受限,通过适当地调整该腔室的尺寸,能够很好地达到第一轨道10与驱动部件40同步移动的技术效果。
[0039]请参考图4,图4为图3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0040]如图4所示,该固定底座50包括沿第一轨道10轴向布置的两侧板51,以及连接两侧板51的底板52,该底板52设置于驱动部件40与第二轨道20之间,将二者分隔;如此,则该底板52形成上述腔室的底壁,两侧板51与第一轨道侧壁IOa共同形成上述腔室的侧壁,而上述腔室的顶壁可以由轨道上壁10b,或者单独的盖板结构等形成,或者该腔室不具有顶壁均是可以的。
[0041]如上述可知,容置驱动部件40的腔室的底壁封闭第一轨道10的“门”字形内腔开放处,并且,该开放处往往是驱动部件40工作噪音传递的主要途径,因此,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驱动部件40工作时噪音从驱动部件40的与第二轨道20之间泄露,降噪效果较为显著。
[0042]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底座50的侧板51具有供丝杆30贯穿的丝杆通孔31,座椅电动滑轨工作过程中,该丝杆通孔31被贯穿的丝杆30填充,而不会产生严重的噪声泄露。
[0043]上述方案中对底板52连接于两侧板51之间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制,只要该底板52能够阻断驱动部件40至第二轨道20之间噪音传播的通道即可,即,该底板52可以均与两侧板51的下端连接,如此,不仅加工工艺简易,而且能够为驱动部件40提供尽量大的容置空间;或者,也可以将底板52连接至两侧板51的中部等其他位置。
[0044]还可以对上述底板52与侧板51的数目、形状及形式进行适当改变:上述底板52及侧板51可以为平板,也可以为弯板,或者不规则形状板,当然,二者均为平板时加工简便,而成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仅于驱动部件的一侧设置侧板51,另一侧不设置,相比而言,该方案的降噪效果较上述方案有所减弱;或者,侧板51与底板52由若干板拼接而成,而并非一体成型,如此,则可以更好地根据上述内腔的形状匹配侧板51与底板52,只是加工工艺较复杂。
[0045]另外,上述两侧板51可以垂直于第一轨道10的移动方向,并且相对平行地放置,如此,腔室的形状为规则的矩形,则空间利用率更高,当然,两侧板51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夹角,还可以使两侧板51并不垂直于第一轨道10的移动方向等。
[0046]以下以驱动部件两侧均设置有侧板51,两侧板51均垂直于第一轨道10的移动方向,并且侧板51及底板52均为一体成型的平板为例进行说明。
[0047]如上所述,该固定底座50呈U型,该结构形式极其简易,对模具要求低,而且大量节省加工成本。
[0048]进一步地,驱动部件40可以与固定底座50的两侧板51过盈连接,即二者在移动方向不存在间隙,而与轨道侧壁IOa具有预定间隙。
[0049]当驱动部件40相对第二轨道20移动时,固定底座50并不受到由于驱动部件40的启动和停止对其产生的冲击,保证固定底座50与驱动部件40平稳、安全地同步移动;另外,二者在移动方向过盈连接,则驱动部件40将在垂直于移动方向存在变形,并且该变形发生在上述预定间隙内,变形后的驱动部件40不会与轨道侧壁IOa刮蹭,从而得到保护。
[0050]当然,驱动部件40也可以与固定底座50的两侧板51具有预定间隙、与轨道侧壁IOa过盈连接,或者与侧板51及轨道侧壁IOa均具有预定间隙等,只是,二者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可能导致驱动部件40启动或者停止时与固定底座50的侧板51发生冲击,并且,固定底座50的移动较驱动部件40有所延迟,当然,在上述现象不对座椅电动滑轨的使用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该方案也是可行的。[0051]上述固定底座50固定安装于第一轨道10,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实现,SP,可以直接将固定底座50的侧板51上端与轨道上壁IOb的内侧焊接固定;或者,如图4所示,于所述侧板51上端、沿第一轨道10的轴向、关于驱动部件40对称设置两外翻部53,该外翻部53与轨道上壁IOb的内侧贴合,并设置有底座螺纹孔54,同时于轨道上壁IOb相应的位置设置轨道通孔11,使螺钉70从上至下依次贯穿该轨道通孔11及底座螺纹孔54,以固定连接第一轨道10与固定底座50。
[0052]当然,还可以于轨道上壁IOb开设螺纹孔,而在外翻部53开设底座通孔,此时,应该将螺钉70由下至上依次贯穿底座通孔及螺纹孔,从而固定连接第一轨道10与固定底座50 ;或者轨道上壁IOb及外翻部53均开设有螺纹孔,则螺钉70既可以由上至下安装,也可以由下至上安装。
[0053]由于螺栓连接属于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其操作方便,不破坏零件结构,使得零件可反复使用,因此,螺栓连接为优选的连接方式。
[0054]另外,上述外翻部53也可以非对称地设置,甚至仅于一侧板51处设置,只是,对称设置外翻部53后,固定底座50与第一轨道10的连接更加稳定,牢靠。
[0055]上述各方案中,若驱动部件40安装于第一轨道10后,其沿竖直方向高于第一轨道10的轨道上壁10b,则轨道上壁IOb应该具有供该驱动部件40贯穿的贯穿口 13,该座椅电动滑轨还可以具有固定盖板60以遮盖该贯穿口 13。
[0056]当然,也可以不具有该固定盖板60,而使驱动部件40通过上述贯穿口 13与外界环境连通,只是,固定盖板60遮盖该贯穿口 13后,能够进一步地避免驱动部件40的工作噪音从该处泄露,并避免驱动部件40高于轨道上壁IOb的部分与其他结构干涉。
[0057]请参考图5,图5为图3中座椅电动滑轨的固定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58]设置上述固定盖板60之后,可以采用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该固定盖板60与第一轨道10,与上文所述的固定底座50与第一轨道10的连接方式类似,螺栓连接为优选的连接方式。
[0059]具体地,可以于上述固定盖板60上开设有盖板通孔61,螺钉70由上至下依次贯穿盖板通孔61、轨道通孔11及底座螺纹孔54 ;或者,固定盖板60开设有螺纹孔,此时应该结合外翻部53的开孔情况,确定螺钉70的安装方向,即,若此时外翻部53具有底座螺纹孔54,则螺钉70由上至下或者由下至上贯穿固定盖板60、第一轨道10以及外翻部53均可;若此时外翻部53具有通孔,则螺钉70应该由下至上安装。
[006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方案中也可以不采用螺钉70,而采用螺栓与螺母配合,或者其他的螺纹连接件。
[0061]进一步地,该座椅电动滑轨还可以具有电机,则轨道侧壁IOa应该具有供电机轴贯穿的机轴开口 12,以使电机轴通过该机轴开口 12驱动驱动部件40。该机轴开口 12可以开设于轨道侧壁IOa的上边缘处,或者,开设于轨道侧壁IOa竖直方向的中部、下部等其他位置。
[0062]由于驱动部件40与电机轴连接的位置一般位于驱动部件40的上部,因此,该机轴开口 12开设于上边缘处不仅能够尽量使驱动部件40的大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一轨道10的内腔中,而不影响第一轨道10与第二轨道20的配合,还能够减小开口对轨道侧壁IOa的破坏程度。[0063]并且,上述机轴开口 12还可以关于第一轨道10的轴向对称设置,即远离电机的轨道侧壁IOa也可以设置相同的机轴开口 12,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一轨道10成为结构对称的零件,加工简易,安装方便。
[0064]更进一步地,该固定盖板60还可以具有连接部62,上述电机还可以通过该连接部62与固定盖板60固定连接,进而与第一轨道10、驱动部件40固定,以保证驱动部件40稳定运行。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该连接部62,而使电机与第一轨道10的其他部分连接,例如,轨道侧壁IOa或者轨道上壁IOb等,而设置该连接部62后,该座椅电动滑轨的结构形式得以简化。
[006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座椅电动滑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电动滑轨,包括第一轨道(10)、第二轨道(20)和安装于所述第一轨道(10)并能够使二者相对移动的驱动部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10)的轨道侧壁(IOa)形成所述第一轨道(10)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50),所述固定底座(50)与所述轨道侧壁(IOa)形成容置所述驱动部件(40)的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50)包括沿所述第一轨道(10)轴向布置的两侧板(51)及连接于两所述侧板(51)之间的底板(52),所述侧板(51)与所述轨道侧壁(IOa)形成所述腔室的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1)与所述驱动部件(40)过盈配合,所述轨道侧壁(IOa)与所述驱动部件(40)具有预定间隙。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盖板(60);所述第一轨道(10)的轨道上壁(IOb)具有供所述驱动部件(40)贯穿的贯穿口(13),所述固定盖板(60)遮盖所述贯穿口(1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纹连接件;所述螺纹连接件连接所述固定盖板(60)、所述第一轨道(10)和所述固定底座(5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连接件包括螺钉(70);所述侧板(51)的上端部具有水平翻折的外翻部(53),所述外翻部(53)具有底座螺纹孔 (54),所述固定盖板(60)具有盖板通孔(61),所述轨道上壁(IOb)具有轨道通孔(11);所述螺钉(70)依次贯穿所述盖板通孔(61)、所述轨道通孔(11)、所述底座螺纹孔(5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翻部(53)沿所述第一轨道(10)的轴向对称地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40)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所述驱动部件(40)的电机;所述轨道侧壁(IOa)于其上边缘处开设有机轴开口(12);所述电机的电机轴能够通过所述机轴开口(12)贯穿所述轨道侧壁(10a)。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电动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板(60)具有连接部(62),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62)。
【文档编号】B60N2/07GK203752933SQ201420128182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0日
【发明者】李红超, 高元和, 郝浩帅, 孙莹烽 申请人: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