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牵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主要适用于提高可靠性能。
背景技术:
前拖钩是汽车的基础构件之一,主要是在汽车遭遇故障无法行驶或遭遇危险被救援时,用于固定牵引绳索,前拖钩由于承受本车被牵引时受到的路面阻力和路面坑洼的冲击力等,因此,前拖钩对强度要求较高。目前,商用车上常用的前拖钩形式多为两个前拖钩分别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车架左、右纵梁上,两个前拖钩左右对称安装。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254058Y,授权公告日为2009年6月10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可拆卸式前拖钩,由螺母固定支架、螺母、拖钩、插销、开口销组成,螺母固定支架侧面与车架纵梁焊接,螺母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拖钩一端与螺母螺纹连接,拖钩另一端有开口销,开口销上插有销插。虽然该实用新型可拆卸,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实用新型中两个前拖钩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纵梁上,在使用牵引绳索牵拉两侧前拖钩且遇车辆转弯时,此时,两侧前拖钩受力不均,易造成受力较大一侧的前拖钩被牵引拉断,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靠性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包括拖钩安装座、拖钩,所述拖钩的一端与拖钩安装座螺纹连接,拖钩的另一端安装有轴销,轴销上安装有开口销,所述拖钩安装座安装在车架前横梁的中部。
所述拖钩安装座包括支架与拖钩座,所述支架与拖钩座相连接,且支架与拖钩座构成空腔,空腔内安装有车架前横梁,所述支架与拖钩座分别设置在车架前横梁的中部的两侧,且支架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的外周面相连接、拖钩座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的外周面相接触。
所述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号安装翼、一号中间过渡部、二号安装翼,所述一号安装翼上开设有一号螺纹孔,所述二号安装翼上开设有二号螺纹孔;所述拖钩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翼、第一中间过渡部、第二安装翼,所述第一安装翼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安装翼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
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与第一中间过渡部分别设置在车架前横梁的中部的两侧,且一号中间过渡部的内周面与车间前横梁的外周面相连接、第一中间过渡部的内周面与车间前横梁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一号螺纹孔通过一号螺栓与第一螺纹孔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螺纹孔通过二号螺栓与第二螺纹孔固定连接。
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的外周面上位于一号螺纹孔与二号螺纹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所述第一中间过渡部的外周面上位于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中部开设有与拖钩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且螺纹孔位于第一中间过渡部的中部。
所述拖钩包括依次连接的钩叉、过渡段、连接轴,所述钩叉为U型结构,钩叉包括一号安装孔与二号安装孔,所述连接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连接轴与拖钩安装座螺纹连接。
所述轴销包括轴销本体与限位凸台,所述轴销本体的一端与限位凸台相连接,轴销本体的另一端的端部开设有通孔,轴销本体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一号安装孔、二号安装孔后通孔与开口销相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中拖钩的一端与拖钩安装座螺纹连接,拖钩的另一端安装有轴销,轴销上安装有开口销,拖钩安装座安装在车架前横梁的中部,前拖钩装置采用中置式结构,使得牵引绳索牵拉前拖钩时,前拖钩受力均匀,可有效降低拉断的风险,从而提高可靠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靠性高。
2、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中拖钩安装座包括支架与拖钩座,支架与拖钩座相连接,且支架与拖钩座构成空腔,空腔内安装有车架前横梁,安装时,先将支架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的外周面相连接、拖钩座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的外周面相接触,再通过螺栓将支架与拖钩座固定连接,这样的设计不仅结构简单、安装简便,而且可靠性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安装简便,而且可靠性高。
3、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中一号中间过渡部的外周面上位于一号螺纹孔与二号螺纹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第一中间过渡部的外周面上位于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增设加强筋不仅增加了拖钩安装座的强度,而且使得支架与拖钩座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螺纹孔开设在第一加强筋的中部,使得拖钩与拖钩安装座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强度高,而且各部件间的连接牢固。
4、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中拖钩包括依次连接的钩叉、过渡段、连接轴,在钩叉与连接轴之间增设过渡段,使得牵引绳索牵拉前拖钩时,前拖钩两侧受力均匀,有效降低拉断的风险,提高了前拖钩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拖钩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与拖钩座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拖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拖钩与轴销、开口销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拖钩安装座1、支架11、一号安装翼111、一号中间过渡部112、二号安装翼113、一号螺纹孔114、二号螺纹孔115、一号加强筋116、拖钩座12、第一安装翼121、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第二安装翼123、第一螺纹孔124、第二螺纹孔125、第一加强筋126、螺纹孔127、空腔13、拖钩2、钩叉21、一号安装孔211、二号安装孔212、过渡段22、连接轴23、轴销3、轴销本体31、限位凸台32、通孔33、开口销4、车架前横梁5、一号螺栓6、二号螺栓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9,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包括拖钩安装座1、拖钩2,所述拖钩2的一端与拖钩安装座1螺纹连接,拖钩2的另一端安装有轴销3,轴销3上安装有开口销4,所述拖钩安装座1安装在车架前横梁5的中部。
所述拖钩安装座1包括支架11与拖钩座12,所述支架11与拖钩座12相连接,且支架11与拖钩座12构成空腔13,空腔13内安装有车架前横梁5,所述支架11与拖钩座12分别设置在车架前横梁5的中部的两侧,且支架11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连接、拖钩座12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接触。
所述支架11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号安装翼111、一号中间过渡部112、二号安装翼113,所述一号安装翼111上开设有一号螺纹孔114,所述二号安装翼113上开设有二号螺纹孔115;所述拖钩座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翼121、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第二安装翼123,所述第一安装翼121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24,所述第二安装翼123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5;
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112与第一中间过渡部122分别设置在车架前横梁5的中部的两侧,且一号中间过渡部112的内周面与车间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连接、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的内周面与车间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一号螺纹孔114通过一号螺栓6与第一螺纹孔124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螺纹孔115通过二号螺栓7与第二螺纹孔125固定连接。
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112的外周面上位于一号螺纹孔114与二号螺纹孔11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116;所述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的外周面上位于第一螺纹孔124与第二螺纹孔12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26。
所述第一加强筋126的中部开设有与拖钩2螺纹连接的螺纹孔127,且螺纹孔127位于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的中部。
所述拖钩2包括依次连接的钩叉21、过渡段22、连接轴23,所述钩叉21为U型结构,钩叉21包括一号安装孔211与二号安装孔212,所述连接轴2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连接轴23与拖钩安装座1螺纹连接。
所述轴销3包括轴销本体31与限位凸台32,所述轴销本体31的一端与限位凸台32相连接,轴销本体31的另一端的端部开设有通孔33,轴销本体31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一号安装孔211、二号安装孔212后通孔33与开口销4相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现有前拖钩结构存在如下缺点:1、使用牵引绳索牵拉左右前拖钩且遇车辆转弯时,两侧前拖钩受力不均,尤其是车辆转弯较大时一侧前拖钩受力骤增,易造成前拖钩被牵引拉断,导致安全事故发生;2、现有前拖钩为不可拆卸式结构,使用长时间后会因雨水浸泡等腐蚀生锈,严重影响前拖钩的强度及使用寿命;3、现有前拖钩无牵引绳索固定装置,牵引绳索易脱落。针对以上缺点,本设计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可拆卸、牵引绳索固定牢靠的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安装时,先将支架焊接在车架前横梁中部的位置,再将拖钩座与支架贴合后通过螺栓进行打紧固定,以形成前拖钩装置的安装基体,前拖钩采用中置式结构,使得牵引绳索牵拉前拖钩时,前拖钩受力均匀,可有效降低拉断的风险;另外,将轴销本体依次穿经一号安装孔、二号安装孔后通孔与开口销相卡接进行锁紧,以防止轴销在使用中脱落,这样就形成前拖钩装置的拖钩部分,通过轴销与开口销的固定,有效避免绳索松脱的问题。当汽车需要被牵引时,用户可自行将拖钩部分旋入车架前横梁中部的安装基体,当汽车不需要被牵引时,用户可将拖钩部分旋出,放在汽车的工具箱内,通过拖钩部分与安装基体的分体设计,并使两部分采用螺纹进行安装和拆卸,实现了前拖钩装置的可拆卸性,有效避免了不可拆卸式结构长时间使用后因雨水侵泡造成的腐蚀生锈问题,提高了前拖钩装置的使用寿命。
所述一号安装翼上、二号安装翼上、第一安装翼上、第二安装翼上都均匀开设有三个螺纹孔,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增设或减少螺纹孔的数量,也可以改变螺纹孔的开设位置,以满足拖钩安装座强度的要求;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的外周面上位于一号螺纹孔与二号螺纹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所述第一中间过渡部的外周面上位于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增设加强筋一方面增加了前拖钩装置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支架与拖钩座的连接更加可靠,本设计中一号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的数量均为三个,且均设置在螺纹孔之间,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增设或减少加强筋的数量,也可以改变加强筋的位置,以满足拖钩安装座强度的要求;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中部开设有与拖钩螺纹连接的螺纹孔,将螺纹孔开设在加强筋上,使得拖钩与拖钩安装座的连接更加可靠;所述拖钩包括依次连接的钩叉、过渡段、连接轴,其中,过渡段的截面积从钩叉到连接轴先减小后增大,这样的设计使得牵引绳索牵拉前拖钩时,前拖钩两侧受力均匀,有效降低拉断的风险。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9,一种旋入式中置前拖钩装置,包括拖钩安装座1、拖钩2,所述拖钩2的一端与拖钩安装座1螺纹连接,拖钩2的另一端安装有轴销3,轴销3上安装有开口销4,所述拖钩安装座1安装在车架前横梁5的中部;所述拖钩安装座1包括支架11与拖钩座12,所述支架11与拖钩座12相连接,且支架11与拖钩座12构成空腔13,空腔13内安装有车架前横梁5,所述支架11与拖钩座12分别设置在车架前横梁5的中部的两侧,且支架11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连接、拖钩座12的内周面与车架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接触。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9,所述支架11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号安装翼111、一号中间过渡部112、二号安装翼113,所述一号安装翼111上开设有一号螺纹孔114,所述二号安装翼113上开设有二号螺纹孔115,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112的外周面上位于一号螺纹孔114与二号螺纹孔11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116;所述拖钩座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翼121、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第二安装翼123,所述第一安装翼121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24,所述第二安装翼123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5,所述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的外周面上位于第一螺纹孔124与第二螺纹孔125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26,所述第一加强筋126的中部开设有与拖钩2螺纹连接的螺纹孔127,且螺纹孔127位于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的中部;所述一号中间过渡部112与第一中间过渡部122分别设置在车架前横梁5的中部的两侧,且一号中间过渡部112的内周面与车间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连接、第一中间过渡部122的内周面与车间前横梁5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一号螺纹孔114通过一号螺栓6与第一螺纹孔124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螺纹孔115通过二号螺栓7与第二螺纹孔125固定连接。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9,所述拖钩2包括依次连接的钩叉21、过渡段22、连接轴23,所述钩叉21为U型结构,钩叉21包括一号安装孔211与二号安装孔212,所述连接轴2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连接轴23与拖钩安装座1螺纹连接;所述轴销3包括轴销本体31与限位凸台32,所述轴销本体31的一端与限位凸台32相连接,轴销本体31的另一端的端部开设有通孔33,轴销本体31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一号安装孔211、二号安装孔212后通孔33与开口销4相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