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控制装置的空气流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223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具有控制装置的空气流出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控制从空气流出器流出的空气的方向及量的控制装置的空气流出器。尤其是描述一种具有控制装置的空气流出器,该控制装置构造为所谓的单按钮操作装置。空气流出器包括至少一个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控制叶片和垂直于控制叶片延伸并且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二叶片,通过控制叶片和第二叶片可调节从壳体流出的空气流的方向并且通过第二叶片附加地可调节流出的空气量。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用于控制空气流的不同装置,其中,通过设置在控制叶片后方的垂直叶片不仅可调节流出空气的方向而且也可调节流出的空气量。

de102013100534a1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其中,构造为控制叶片的前水平叶片具有容纳部,在该容纳部中容纳有圆形操作元件。借助操作元件可通过转动运动改变垂直叶片的定向。垂直叶片可通过操作元件这样枢转,使得其阻断空气流通过空气流出器。

de29814953u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新鲜空气喷嘴装置,其中,也可通过垂直叶片调节对流出的空气量的控制。为了使所述叶片枢转或偏转,在壳体之外设置操作轮形式的调节装置。

然而,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具有下述缺点:通过后方的垂直叶片只能不充分地封闭空气供应通道。尤其是在设置在叶片区域中的操作元件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中不能通过操作元件将足够的力传递给后方的用于实现密封的封闭的垂直叶片。此外,由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操作元件大致设置在中间的装置的缺点在于,操作元件具有较大数量的部件,这些部件伸入空气流出器的流动通道中并且因此使空气附加地、不希望地转向。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尽管设有密封装置,也常常不能实现密封的封闭,因为空气流出器的组成部件在其尺寸中具有偏差(公差)并且部件的间隙也随着频繁操作进一步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该装置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可低成本、简单且可靠地控制空气流出方向以及流出的空气量。

所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中给出技术特征的空气流出器来解决。有利的扩展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在解决上述任务的、具有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空气流出器中设有至少一个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控制叶片和垂直于第一控制叶片延伸并且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二叶片,通过第一控制叶片和第二叶片可调节从壳体流出的空气流的方向并且通过第二叶片可调节流出的空气量,并且设有操作元件,所述操作元件设置在壳体的空气排出区域中,

-操作元件围绕平行于第二叶片的转动轴线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并且与第一调节元件和与第一控制叶片耦合,

-第一调节元件具有齿段,该齿段与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上的第一齿轮啮合,

-第一齿轮与第二调节元件啮合,该第二调节元件设置在第二叶片中的一个第二控制叶片上,

-所述第二控制叶片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杆与其它的第二叶片耦合,并且

-第一齿轮构造成有弹性的。

空气流出器例如可设置在仪表板或机动车中的其它位置中。新鲜空气或空气可通过空气通道从空调设备供应给空气流出器,在此,通过操作元件来控制从空气排出区域供应的空气的量和方向。在本文所描述的空气流出器中未设置单独的关闭挡板,而是通过第二叶片部分或完全阻断空气流。当代替关闭挡板通过后方的叶片关闭空气流出器时,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空气流出器中可以发现,通过带动器拉动的叶片不完全密封。对此部件公差有时也是原因之一。基于第一齿轮的弹性设计和耦合杆的弹性设计,第二叶片可借助压力被送入其最终位置中,在其中空气流出器的空气通道封闭,从而实现延伸穿过空气流出器壳体的空气通道密封地封闭。第一齿轮和耦合杆的弹性设计可补偿公差。由此显著改善了密封,从而基本上不出现泄漏空气流,即壳体中的空气通道完全封闭。

弹性齿轮可存储能量并且继续向处于其最终位置中的第二叶片施加压力,使得它们保持在其密封的关闭位置中,即使不再有操作力施加到操作元件上。此外,第一齿轮的弹性设计补偿空气流出器的各个部件的公差。因此,即使在各个部件的尺寸有偏差时,也可通过第二叶片完全封闭空气通道,因为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杆基于第一齿轮的弹性设计可相比在没有弹性的齿轮时移动得更远。由此可显著降低空气流出器的生产成本。

操作元件设置在空气流出器的前侧上并且可具有一个按钮,该按钮为了控制空气流出器通过上/下移动使第一控制叶片偏转并且通过沿垂直于上下移动延伸的方向的偏转使第二叶片枢转或偏转。

第一控制叶片可以是一个竖直延伸的叶片或水平延伸的叶片。该装置和各个部件可任意设置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空气流出器可具有明显大于高度的宽度或明显大于宽度的高度。这种空气流出器也被称为宽带空气流出器,其中,第一控制叶片的长度例如在100mm与400mm之间的范围内。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操作元件包括第一操作部件和第二操作部件,第一操作部件围绕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的纵轴线延伸的第一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一个支承片上,并且第二操作部件围绕垂直于第一轴线延伸的第二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一操作部件中。在该实施方式中用于枢转或偏转叶片的主要部件设置在支承片区域中,而非设置在第一控制叶片上。这实现,一方面不会通过第一控制叶片上的部件引起空气流转向并且也防止第一控制叶片挠曲,因为未通过操作元件向第一控制叶片施加压力。第一操作部件支承在支承片上并且可围绕第一轴线枢转。当第一操作部件围绕第一轴线枢转时,第一控制叶片枢转或偏转。第二操作部件围绕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操作部件内并且能够使第二叶片枢转或偏转。在此提供所谓的单按钮操作装置,通过两个运动过程实现三个功能。一方面例如可通过向上或向下枢转或偏转第一控制叶片改变空气流并且通过枢转或偏转第二操作部件实现第二叶片的侧向枢转或偏转。当第二叶片通过第二操作部件枢转至其最终位置中时,第二叶片完全封闭通过壳体的空气通道。在该实施方式中可省却用于加固或支撑第一控制叶片的附加装置。该实施方式在宽的空气流出器(宽带空气流出器)中尤为有利,因为防止了非常长的第一控制叶片挠曲。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元件可具有垂直于齿段并且沿第二轴线延伸的部段,第一调节元件围绕该部段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中并且该部段被第二操作部件的第一控制部段包围。第二操作部件的枢转或偏转可转换为第一调节元件的转动运动。第一调节元件的枢转或偏转引起第一齿轮的转动或旋转和因而第二调节元件的转动或旋转。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元件可具有至少一个齿段和两个偏心于第二控制叶片的转动轴线设置的且相对置的耦合元件,所述耦合元件分别与一个耦合杆连接并且所述耦合杆分别与一组第二叶片连接。通过偏心设置耦合元件,第二调节元件的转动运动转换为耦合杆的基本上纵向的运动。但在此耦合杆可进行一定的、垂直于移动运动的补偿运动。基于耦合元件在第二调节元件上的偏心设置,耦合杆不仅移动、而且也始终借助压力将第二叶片送入其最终位置中,以便封闭壳体的空气通道。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扩展中,所述耦合杆具有弯曲部段,通过所述弯曲部段耦合杆与第二叶片连接。由此将第二叶片压入其最终位置中进一步改进。此外,当第二叶片移入其最终位置时,弯曲部段可用作弹簧。当第二叶片例如借助高压被送入其最终位置时,可通过弯曲部段补偿可能导致耦合杆损坏的过压。此外,在弯曲部段中可存储用于移动第二叶片的运动能量,从而进一步保持使第二叶片处于最终位置中的压力。

有利的是,重要部件、如第一齿轮、第一调节元件和第二调节元件设置在壳体之外、即并非设置在空气流出器的空气通道中,从而防止通过用于枢转或偏转叶片的部件形成涡流。此外,通过将第二操作部件的枢转运动转换为转动运动可实现第二叶片更精确的调节可能性以及用于枢转或偏转第二叶片的更高压力。作用于叶片的压力可通过在齿段和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以及偏心于第二调节元件设置的耦合元件与第二调节元件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来决定。上述实施方式在此具有非常简单的结构,并且能以可靠的方式实现三个操作功能,即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定向空气流以及控制流出的空气量。在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还可补偿各个部件的公差。公差补偿主要通过第一齿轮的弹性设计和耦合杆经由弯曲部段的弹性设计来实现。此外,在非常小的安装空间中实现运动传递。这对于安装空气流出器所需的安装空间以及空气流出器成本和空气流出器重量具有特别有利的影响。

在另外的、替代上述空气流出器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元件可具有第一操作部件和第二操作部件,第一操作部件围绕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的纵轴线延伸的第一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操作部件中,并且第二操作部件围绕垂直于第一轴线延伸的第二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上。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也防止第一控制叶片挠曲,因为没有压力通过操作部件施加到第一控制叶片上。通过第一操作部件仅施加用于枢转或偏转第一控制叶片的操作力。由于第一控制叶片通过第一操作部件及其在第二操作部件内的支承装置支撑在壳体上,所以不会发生挠曲。因此,空气流出器的该实施方式也可用于所谓的宽带空气流出器中,在其中第一控制叶片具有超过150mm的长度。类似于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控制叶片的枢转或偏转通过第一操作部件围绕第一轴线的枢转或偏转实现,并且第二叶片的枢转或偏转通过第二操作部件围绕第二轴线的转动或旋转实现。为此例如沿第二叶片应枢转的方向按压与第一操作部件固定连接的操作按钮。如果操作按钮在相应于第二叶片最终位置的方向上被按压超过一定程度,则通过第二叶片封闭空气流出器的空气通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操作部件可通过弹簧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操作部件中的容纳部中。弹簧优选可构造为金属弹簧。弹簧确保必须施加一定的最小力(操作力)来引起第一控制叶片的枢转或偏转。如果没有这种弹簧,第一控制叶片将过于容易并且可能意外地枢转或偏转。此外,如果枢转或偏转过于容易,则通常难以找到第一控制叶片的精确位置。在第二操作部件容纳部中的弹簧向第一操作部件或第一操作部件的区域或元件施加压力,使得必须克服该弹力才能枢转或偏转第一操作部件。由此也可实现非常精细的调节。代替弹簧也可在容纳部中或第一操作部件上设置相应涂层,使得在第一操作部件和第二操作部件容纳部之间的摩擦抑制第一操作部件的枢转或偏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型中,第一调节元件与第二操作部件连接并且第一操作部件具有第二控制部段,该第二控制部段与第一控制叶片连接。第二控制部段在此可包围第一控制叶片的控制轴或相应部段。当第一操作部件枢转时,这引起第一控制叶片的反向枢转或偏转。在此,第一操作部件通过第二控制部段作用于第一控制叶片的区域或控制轴,该控制轴不延伸穿过第一控制叶片的转动轴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型中,第二调节元件是与第二控制叶片连接的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叶片分别与一个第三齿轮连接,该第三齿轮的转动轴线是第二叶片的转动轴线并且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通过一个齿条耦合。当第二操作部件例如通过按压第一操作部件枢转时,通过第一调节元件与第二操作部件的连接,第一调节元件枢转或偏转并且因此第一齿轮转动或旋转。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从而第二控制叶片相应转动。第二控制叶片的转动轴线在此也相应于第二齿轮的转动轴线。第二齿轮的高度例如大于第一齿轮的高度。在此,第二齿轮在相同的部段中不仅可与第一齿轮而且也可与齿条的齿段啮合。当现在第二齿轮转动时,齿条移动,齿条的齿与第二叶片上的第三齿轮啮合。由此实现第二叶片的相应枢转或偏转。但齿条也可设置在与第一齿轮相对置的一侧上并且与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齿条中的切口产生弹性效果,用于公差补偿。扭矩直接传递到叶片的支承轴上,而不通过杆。与两个耦合杆相比只需一个齿条。

第一操作部件可枢转地支承在第二操作部件的容纳部中,容纳部可具有卡锁元件。因此,根据卡锁元件的数量可预规定第一控制叶片的不同位置并且可触觉感知它们。当现在第二操作部件通过侧向按压第一操作部件而枢转时,卡锁元件防止第一操作部件可能滑动、即意外枢转。当第二操作部件转动或旋转或枢转或偏转时,第一操作部件支承在第二操作部件容纳部中的部段始终压靠容纳部的一个侧壁。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型中,齿条是弹性齿条并且通过导向元件支承在壳体上。在弹性齿条中可类似于具有弯曲部段的耦合杆存储能量。弹性齿条允许类似于设有弹性的第一齿轮存储能量并且继续向处于其最终位置中的第二叶片施加压力,使得第二叶片保持在其密封的关闭位置中,即使不再通过操作元件施加操作力。为了防止操作元件基于存储在弹性齿条和例如弹性齿轮中的高压自动回移,第二操作部件例如可通过夹具或弹簧支承在壳体上的相应开口中。为了转动或旋转或枢转或偏转第二操作部件必须类似于用于第一操作部件的弹簧施加一定的最小操作力。该弹力在此防止在操作人员未从外部施加操作力的情况下回移。此外,齿条的弹性设计补偿了空气流出器的各个部件的公差。因此,在各个部件的尺寸有偏差时也可通过第二叶片完全封闭空气通道,因为齿条的可能的位移行程基于弹性设计大于实际所需的位移行程。由此可显著降低空气流出器的生产成本。类似地,通过耦合杆弯曲部段的弹性设计也可补偿公差。

在所有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型中第二叶片可具有带有至少一个阶梯部的横截面,第二叶片至少在其平行于转动轴线延伸的外边缘上具有密封装置,和/或所述壳体在第二叶片区域中在其内侧壁上具有密封装置。

在通过1k叶片(1k-lamellen)封闭时问题在于通过间隙和公差产生的泄露空气。为了尽可能减少泄漏空气,可附加地在垂直于第一控制叶片支承的第二叶片上以及在空气流出器壳体上设置密封轮廓。第二叶片的阶梯状设计减小了间隙并且也补偿公差。在此通过第二叶片的阶梯部实现阶梯形状。第二叶片和因此第二控制叶片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错开设置的表面部段。当第二叶片位于其关闭位置(最终位置)中时,为了封闭空气通道并阻断空气供应,第二叶片的错开设置的表面部段相互贴靠。也可这样设计第二叶片,使得它们分别仅在贴靠区域中具有阶梯部。贴靠区域是第二叶片这样的部段,在其上第二叶片在关闭位置中与相邻的第二叶片贴靠或贴靠在空气流出器壳体中相应的贴靠突起上。

第二叶片可至少在其平行于转动轴线延伸的外边缘上具有密封装置,并且壳体可在第二叶片区域中至少在平行于第二叶片的转动轴线延伸的内侧壁上具有密封装置。但在第二叶片上和壳体中的密封装置也可环绕地设置。密封装置附加地改善了第二叶片关闭位置(最终位置)的密封。优选应选择柔性和弹性的密封装置。由此确保密封元件贴靠在第二叶片上并且不妨碍第二叶片的枢转或偏转。优选为此可使用塑料泡沫或橡胶元件/橡胶泡沫或由橡胶制成的泡沫或由橡胶成分制成或含有橡胶成分的泡沫或由橡胶制成的元件。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叶片可与至少一个另外的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叶片连接,该叶片可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枢转。

在具有低高度的装置中,通常只需要一个控制叶片。但当空气流出器具有更高高度时,可设置多个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的叶片。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设置的叶片在此优选在壳体之外通过相应的带动元件和另一耦合杆与第一控制叶片耦合。

在上面所描述的变型中,除了第一枢转运动之外还会实现第二枢转运动,因为在所谓的摇杆(joystick)作为操作元件时位移行程通常非常有限并且在此情况下还应通过摇杆执行关闭功能。因此,第一控制叶片反向于第一操作部件枢转。

在第一种变型中尤其是为了通过压力实现所有第二叶片的关闭,代替一个耦合杆使用两个耦合杆并且这样设置它们,使得通过耦合杆借助压力使每隔一个叶片移动到最终位置中。

由于主要的运动学部件、如第一调节元件、第一齿轮和第二调节元件设置在空气流出器的壳体之外,因此避免了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横截面损失。此外,在由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空气流出器中通常可以看到主要的运动学部件,这导致这种空气流出器的视觉外观变差。上面所描述的空气流出器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主要部件、如两个调节元件和第一齿轮设置在壳体之外。此外,上述空气流出器的另一优点在于,在叶片、如第二叶片之一中不需要切口。例如de102013100534a1公开了将垂直叶片送入关闭位置的可能性,但在所有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叶片设有大面积的切口,该切口使空气不充分偏转并且还附加地使空气流形成涡流。通常这种切口尤其是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空气流出器的垂直叶片中是必要的,因为这种空气流出器的操作元件需要在垂直叶片上的作用点。

在空气流出器中也可设置照明元件、如发光二极管、光导体或其它器件。例如可在支承片区域中设置光源,该光源通过光导体提供第一控制叶片、第二叶片或壳体部件的照明。

附图说明

其它优点、特征以及设计可能性由实施方式的后续附图说明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不可理解为限制性的。在附图中:

图1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流出器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至5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透视图;

图6和7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至10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其它透视图;

图11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12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另一示意性俯视图;

图13至15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其它透视图;

图16为图1的空气流出器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7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空气流出器的透视图;

图18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透视图;

图19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0至23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不同部件;

图24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另一透视图;

图25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部件的另一透视图;

图26和27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示意性剖面图;并且

图28至30为图17的空气流出器的不同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说明,附图中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基本上相同。此外,省略对于理解本文公开的技术教导不是必需的、空气流出器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部件的说明。

图1至30所示的空气流出器10及部件例如可以设置在车辆仪表板的中央控制台区域中。空气流出器10在此构造为所谓的宽带排出器。这意味着,空气流出器10在空气排出区域14中的宽度大于高度。优选空气排出区域14具有大于200mm的宽度、优选大于300mm的宽度。

在下述说明中,术语“转动”和“枢转”通常用作同义词。例如可枢转的叶片也可绕其转动轴线转动并且可转动地支承的操作元件可围绕其转动轴线枢转。

第一种实施方式

图1至16示出空气流出器1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并且下面参考图1至16进行说明。

空气流出器10具有壳体12。壳体12在其前侧上具有定义空气排出区域14的开口。在空气排出区域14中设有支承片16,该支承片基本上在中间延伸穿过空气排出区域14。在支承片16上设有一个操作元件18。该操作元件18用于使一个基本上水平延伸的第一控制叶片20枢转并且通过第一调节元件26、第一齿轮28和第二调节元件30使第二叶片24枢转,以便使通过空气排出区域14排出的空气相应转向。此外,通过操作元件18可调节通过空气排出区域14流出的空气量,为此使第二叶片24运动到其关闭位置中。

壳体12在后侧上具有连接空气供应通道的接口13。空气供应通道例如可与空调设备连接,使得经调节的空气可通过空气排出区域14流出空气流出器10。

操作元件18包括第一操作部件36和第二操作部件38。当通过按压第二操作部件38上的操作按钮使第一操作部件36在支承片16中围绕第一轴线c(参见图4)转动时,第一控制叶片20围绕其纵轴线b反向枢转或偏转。纵轴线b延伸经过支承销19,第一控制叶片20通过该支承销支承在壳体12中。此外,第一控制叶片20具有支承销70,该支承销沿纵轴线b延伸并且可枢转地支承在支承片16上的容纳部中。当第一操作部件36通过按压第二操作部件38从上方围绕第一轴线c向下枢转时,第一控制叶片20这样反向枢转或偏转,使得通过空气排出区域14排出的空气流向上转向。类似地,当例如向右或向左枢转可围绕第二轴线d枢转地支承在第一操作部件36开口66中的第二操作部件38时,第二叶片24以相应方式枢转或偏转。当第二操作部件38枢转超过一定范围时,第二叶片24被送入其最终或关闭位置中,在此通过空气流出器10壳体12的空气通道被完全封闭。

为了将第二操作部件38的枢转运动传递到第二叶片24上,第一调节元件26通过部段4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2中的相应开口中。所述部段42沿第二轴线d延伸。第一调节元件26与第二操作部件38连接并且在第二操作部件38枢转或偏转时以相应方式枢转。通过第一调节元件26的齿段使可围绕轴线g转动地支承在空气流出器10壳体12上的第一齿轮28转动(参见图8)。第一齿轮28具有弹性并且例如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空气流出器10的齿轮82一样构造(参见图23)。由此可补偿公差并确保第二叶片24被送入其关闭位置中。在其关闭位置中,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在其边缘上或贴靠面上相互贴靠。

第一齿轮28与第二调节元件30啮合。第二调节元件30可围绕第二控制叶片22的转动轴线a转动地支承(参见图4)。第二控制叶片22的转动轴线a在此构成第二调节元件30的转动轴线,第二调节元件30与第二控制叶片22固定连接。当第一齿轮28转动时,通过第二调节元件30的齿段部段使第二控制叶片22以相应方式转动或旋转并且因此相应枢转或偏转。此外,第二调节元件30具有偏心于转动轴线a设置的耦合元件44和46。耦合元件44与第一耦合杆32并且第二耦合元件46与第二耦合杆34连接。耦合杆32和34将第二控制叶片22的枢转运动传递到另外的第二叶片24上。

第二叶片24通过支承销可枢转地设置在空气流出器10的壳体12中。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可围绕其转动轴线a转动。第二叶片24还具有耦合突起50,通过该耦合突起第二叶片24通过另外的、以耦合销64(参见图11)形式的耦合元件与耦合杆32和34连接。为此,耦合销64可转动地支承在弯曲部段48上的开口62中。尤其是如图4所示,耦合杆32和34的弯曲部段48与耦合突起50上的耦合销64的连接偏心于转动轴线a。第一组第二叶片24的第二叶片24的耦合销64与第一耦合杆32的连接延伸经过轴线f。相应地,第二组第二叶片24的第二叶片24(的耦合销)与第二耦合杆34的连接延伸经过轴线e。

当第二操作部件38围绕第二轴线d枢转时,在枢转或偏转超过一定程度时第二叶片24被送入其关闭位置中,在此,第二叶片24封闭通过空气流出器10壳体12的空气通道。基于分开的设计、即设置两个耦合杆32和34,第二叶片24总是通过压力被送入其关闭位置中。此外,耦合杆32和34的弯曲部段48具有弹性。在此当第二叶片处于其关闭位置中时,通过弹性保持作用于第二叶片24的压力。耦合杆32和34弯曲部段48的弹性设计可与齿轮28的弹性设计一样用于补偿空气流出器10部件的公差,如在上面和在发明内容中所描述的。

第一操作部件36具有支承销40,第一操作部件36通过该支承销可围绕第一轴线c枢转地支承在支承片16中。第一操作部件36还具有容纳部58,该容纳部包围第一控制叶片20上的耦合销60(参见图8)。为了在第一控制叶片20和第二叶片24枢转或偏转时在相应叶片的所有位置中实现补偿并且为了使第一控制叶片20相对于第一操作部件36反向枢转或偏转,耦合销60可沿容纳部58运动。

第二操作部件38具有第一控制部段56,该第一控制部段包围第一调节元件26的部段42。被第一控制部段56包围的部段42这样相应构造,使得在第二操作部件38未移动时第一调节元件26不能转动或旋转。但第一控制部段56这样构造,使得在第一操作部件36枢转或偏转时仍可通过第一调节元件26的枢转或偏转进行可靠控制。

图3和4在此示出没有或具有壳体12的部分的空气流出器10部件的示意图。

图5示出第一控制叶片20和操作元件18的透视图。图6示出没有壳体12的空气流出器10元件的示意性俯视图。结合图7清楚的是,在沿箭头54方向枢转或偏转第二操作部件38时,第二叶片24以及第二控制叶片22沿箭头52方向相应枢转或偏转。可这样确定第一调节元件26的齿段和第二调节元件30的齿段以及第一齿轮28的设计,使得实现第二操作部件38枢转运动的增速或减速。增速或减速根据空气流出器10尺寸以及希望的所需操作力来规定。

第一齿轮28的弹性设计尤其是允许齿轮支承装置(参见支承装置110)相对于齿轮的齿环(参见齿环108)相对运动或相对转动或旋转。相对转动或旋转可沿两个方向进行,由此可存储能量并且预紧齿轮。因此,当例如无弹性的普通齿轮基于空气流出器10的结构设计不能继续转动时,第一齿轮28仍可相对于普通齿轮进一步转动。

图8示意性示出第一控制叶片20的耦合销60如何容纳在第一操作部件36的容纳部58中。

图11示出第一控制叶片20的耦合销60和支承销70的布置。此外示出第一操作部件36的开口66,在该开口中容纳有第二操作部件38。支承销70沿纵轴线b延伸并且耦合销60平行于纵轴线b且平行于第一轴线c延伸。

当第二操作部件38如图12中通过箭头68所示围绕第二轴线d枢转时,第一调节元件26转动或旋转、第一齿轮28转动或旋转并且因此第二调节元件30转动或旋转。相应地通过耦合元件44和46的偏心支承使耦合杆32和34运动,这除了使第二控制叶片22枢转或偏转外也导致第二叶片24的枢转或偏转。本文所描述的设计允许借助压力将第二叶片24送入其关闭位置中,在该关闭位置中第二叶片24基本上处于一个平面中。当借助压力将第二叶片24送入其关闭位置中时,在封闭空气通道时实现更好的密封。在此在封闭的空气流出器10中不出现或仅出现非常小的泄漏空气流。剩余的泄漏空气流可通过在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上以及在壳体12内侧上用于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的接触区域中的附加密封装置来阻挡。尤其是当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不仅在边缘上而是在接触面上相互贴靠时实现密封的封闭。

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的设计以及耦合元件44和46的偏心支承也可在图13的透视图中看到。该视图也示出耦合杆32和34的弯曲部段48的设计。在此这样选择部段48中的弯曲,使得有利于施加用于引入关闭位置的压力。

图14示出空气流出器10部件的后视图。图14从后方示出支承片16和第一控制叶片20通过支承销70的支承。

图15示出第一操作部件36、第二操作部件38以及第一调节元件26和第一齿轮28的放大图。齿轮28以不同于图1至16所示的方式设有弹性。弹性也可通过特定支承装置实现。例如普通齿轮可通过弹性支承装置支承在壳体12上。

图16示出空气流出器10的剖面图。在此示出在第一操作部件36——例如通过第二操作部件38向下沿箭头72方向——枢转或偏转时,第一控制叶片20沿箭头74方向反向枢转或偏转。

第二种实施方式

在图17至30示出空气流出器1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并且下面参考图17至30进行说明。

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空气流出器10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流出器10的区别在于没有设置支承片16,而是将第二操作部件78用作支座。第二操作部件78支撑在上壳体部件和下壳体部件之间,使得即使增加的操作力施加到例如第一操作部件76上,第一控制叶片20也不会弯曲。第二操作部件78可围绕第二轴线d转动地支承在壳体12中,从而与第一种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类似第二操作部件78的转动或旋转引起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的枢转或偏转。当第一操作部件76向下或向上枢转时,第一控制叶片20反向枢转或偏转。第一控制叶片20在此具有控制轴90,该控制轴被第一操作部件76的第二控制部段102包围。

第二操作部件78具有支承装置,通过该支承装置第二操作部件78支承在壳体12的开口中。但第二操作部件78的连接销96向上突出于壳体12并且容纳在第二调节元件80的相应容纳部98中。这意味着,第二操作部件78的枢转或偏转导致第一调节元件80的相应枢转或偏转。与所描述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类似,第一调节元件80通过具有弹性的第一齿轮82与第二调节元件连接。如图23所示,第一齿轮82具有支承装置110,通过该支承装置第一齿轮可围绕轴线g转动地支承在空气流出器10的壳体12上。此外,齿轮82具有齿环108。支承装置110通过臂106与齿环108连接,臂106的设计能实现弹性。该弹性允许例如在过度转动时或在其它使用时存储能量并且在叶片24的关闭位置中将存储的能量通过齿条88和第三齿轮86以及齿轮84传递到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上,从而保持其位置和/或补偿公差。由此也可在施加操作力之后保持空气流出器10的空气通道的密封封闭。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元件由齿轮84构成,该齿轮具有比齿轮82更大的高度。当齿轮82转动时,齿轮84类似地转动或旋转,该齿轮84可与第二控制叶片22共同围绕转动轴线a转动。此外,通过齿轮84的转动或旋转齿条88以相应方式移动。齿条88的齿与第三齿轮86的齿啮合并且在齿条88移动时引起与第二叶片24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86的转动或旋转。在此通过第一齿轮82的转动或旋转实现所有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的共同枢转或偏转。

齿条88也设有弹性,为此设置开口114。在此没有齿的纵向侧边可相对于齿条88有齿的纵向侧边移动。在此可存储能量,该能量例如可在空气流出器10的关闭位置中通过与第三齿轮86的连接继续向叶片24施加压力和/或用于补偿公差。因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齿轮84和第三齿轮86也可设有弹性。

齿轮82和齿条88的弹性设计尤其是用于补偿空气流出器10部件的公差,如在发明内容中和关于第一种实施方式所阐述的。

如图24所示,在开口114中还容纳有导向元件112,所述导向元件将齿条88保持在位置中。这样构造导向元件112,使得它们允许垂直于主移动方向的一定补偿运动。导向元件113防止齿条88远离齿轮86运动。导向元件113在此确保齿条88的齿始终与齿轮86和84的齿啮合。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叶片20仅通过支承销19支承在壳体12中。在中间区域中第一控制叶片20具有控制轴90。如上所述,控制轴90被第二控制部段102包围。控制部段102的设计在图22中示出。操作元件18上的前部按钮套在第一操作部件76的左侧部段上并且通过矩形横截面防止操作按钮相对于第一操作部件76的转动或旋转。操作按钮例如可通过热作用或粘合剂与操作部件76固定连接并且由此成为操作部件76的一部分。操作部件76具有侧向成形部,在该成形部上设有弹簧94、优选金属弹簧。弹簧94设置在第二操作部件78的相应容纳部92中(参见图20)并且弹簧94的弯腿支撑在第一操作部件76的成形部的部段上。当第一操作部件76容纳在第二操作部件78中时,第二操作部件78具有用于第一操作部件76的附加支承装置100,因此第一操作部件76在克服弹簧94施加的力后才可围绕第一轴线c枢转或偏转。弹簧94在此尤其是用于补偿公差并且保持用于枢转或偏转第一控制叶片20的均匀操作力。

图21还示出具有容纳在容纳部92中的弹簧94的第二操作部件78的放大图。通过支承销104,第二操作部件78可围绕第二轴线d转动地支承在空气流出器10壳体12的下壳体半部中的相应开口内。上连接销96用于与第一调节元件80连接。因此,第二操作部件78在连接销96下方或通过连接销96的下部段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12的上壳体半部中。

图26和27示出空气流出器10的不同状态。在图26中空气流出器10处于中间位置,其中,第一控制叶片20和第二叶片24以及第二控制叶片22未枢转。

与此相对,图27示出一个极端位置,在其中第一控制叶片20最大程度偏转并且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处于其最终或关闭位置中。为了使第一控制叶片20如图27所示相应枢转,必须向下按压第一操作部件76。在此,支承轴90可在第二控制部段102的容纳部内滑动。如由图26和27还可看出,第一操作部件76克服弹簧94的力进行枢转或转动,所述弹簧94支撑在容纳部92中并且压靠在第一操作部件76的突出部段上。

图28至30示出用于枢转或偏转第二控制叶片22和第二叶片24的视图。图28大致示出中间位置,其中,第二叶片24几乎未枢转。此外,在图28至30中示出在壳体12的上侧上设有凸起116,该凸起限定第一调节元件80的枢转行程。由此防止第一调节元件80过度转动。

在图29中第一操作部件76最大程度向左枢转,在此,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封闭通过空气流出器10壳体12的空气通道(参见图27)。

在图30中第一操作部件76向右枢转。

在第一操作部件76围绕第二轴线d枢转或偏转时,转动运动通过第一调节元件80齿段的齿传递到弹性齿轮82上。该弹性齿轮将转动运动传递给齿轮84,该齿轮不仅使第二控制叶片22枢转或偏转而且也将转动运动传递给齿条88。齿条88的移动通过其与第三齿轮86的直接连接引起第二叶片24的转动或旋转。由此以简单的方式用少量的空间实现运动传递,该运动传递还提供能量储存的可能性、增速或减速的可能性、防止排出的空气形成涡流并可补偿公差。

如上面关于空气流出器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所示的,用于枢转或偏转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的主要运动学部件、即至少第一调节元件26、80、第一齿轮28、82、第二调节元件30、齿轮84和耦合杆32和34以及齿条88位于壳体12之外。因此这些部件不影响通过空气排出区域流出的空气和使通过空气排出区域14流出的空气在空气通道中转向或形成涡流。此外,第二控制叶片22无须具有切口或其它结构特征,其引起空气的附加涡流或在叶片的关闭位置中允许基于切口的泄漏空气流。第二控制叶片22可在空气通道内与其余第二叶片24相同地构造。此外,第一控制叶片20不具有容纳部、导向装置或其它增大控制叶片20横截面或导致第一控制叶片20上的成形部或装置的器件。由此改善了通过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对空气通道的封闭,其中,在空气通道内未附加地设置运动学部件。

通过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的阶梯状设计,它们不仅沿接触边缘相互贴靠,而且也可有利地面状相互贴靠。由此进一步防止在空气通道关闭时泄漏空气的穿流。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接触边缘或接触面可设有密封装置。例如泡沫或环绕叶片设置由橡胶制成的密封环适合于此。此外,壳体12可具有环绕的密封装置,其在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的关闭位置中相对于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22密封壳体12。

空气流出器10的部件的弹性设计可补偿部件尺寸的偏差。因此可避免小的公差极限,这显著降低了空气流出器10的成本。也大大减少了废件量。

附图标记列表

10空气流出器

12壳体

13接口

14空气排出区域

16支承片

18操作元件

19支承销

20第一控制叶片

22第二控制叶片

24第二叶片

26第一调节元件

28第一齿轮

30第二调节元件

32第一耦合杆

34第二耦合杆

36第一操作部件

38第二操作部件

40支承销

42部段

44耦合元件

46耦合元件

48部段

50耦合突起

52箭头

54箭头

56第一控制部段

58容纳部

60耦合销

62开口

64耦合销

66开口

68箭头

70支承销

72箭头

74箭头

76第一操作部件

78第二操作部件

80第一调节元件

82齿轮

84齿轮

86第三齿轮

88齿条

90控制轴

92容纳部

94弹簧

96连接销

98容纳部

100支承装置

102第二控制部段

104支承销

106臂

108齿环

110支承装置

112导向元件

113导向元件

114开口

116凸起

a转动轴线

b纵轴线

c第一轴线

d第二轴线

e轴线

f轴线

g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