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0096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车辆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普及,汽车安全系统成为评估车辆质量和性能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指标。其中,在车辆不幸发生碰撞时,车辆被动安全系统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车辆驾驶者以及其它乘客的生命安全。安全气囊系统就是一种被动安全系统,用于当车辆发生较为严重碰撞时,弥补车辆安全带不能有效保护乘员头部、胸部等一些重要部位的缺陷。因此,安全气囊已经成为汽车的一种标准安全配置。

根据车辆的品牌、档次不同,安全气囊系统所包括的气囊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现有的车辆通常会有1~6个气囊和多个气帘,该些气囊分别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副驾驶、侧面车门等位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会迅速充气,在第一时间内膨胀张开,将驾驶者的头部以及其它重要部位与车辆设备隔离,以保护驾驶者的安全。安全气囊系统在车辆系统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在事故发生时碰撞对驾驶者或者其它乘客的伤害。但是,当汽车发生猛烈碰撞时安全气囊只能被动地打开对乘客进行保护,气囊一旦打开,其作用就相应地结束了。也就是说,目前的安全气囊只能为乘客提供一次性的被动保护。在很多情况下,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者严重碰撞时,即使安全气囊打开了,驾驶员以及其它乘客仍有可能重伤或者昏迷,如果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援机构的救治,很可能会丧失了救援的最佳时间,导致驾驶员及其它乘客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种能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帮助车上的人员迅速得到救援和处理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诚为本领域的技术所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只能为乘客提供一次性的被动保护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帮助车上的人员迅速得到救援和处理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安全气囊系统还包括:

检测模块,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所述检测模块检测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

定位模块,定位汽车的位置信号;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检测模块和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控制器响应所述打开状况信息,确定是否从所述定位模块收集所述位置信号并发出求救指令;

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通信模块响应所述控制器生成的求救指令并将预设求救信号发送至预定外部通信终端,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所述位置信号。

较佳地,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人机交互模块,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确定是否指令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并在所述人机交互模块未接收到否定回复时发出求救指令。

较佳地,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包括: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

较佳地,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发出求救指令;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指令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

较佳地,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在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之前,自检是否损坏,并在自检结果为未损坏时,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在自检结果为损坏时,触发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求救指令。

较佳地,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多个人机交互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多个人机交互单元分别自检是否损坏,其中,自检结果为未损坏的人机交互单元单独或共同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若所述多个人机交互单元的自检结果均为损坏,则触发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求救指令。

较佳地,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包括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

较佳地,所述气囊组件包括:

气囊;

气体发生器;

传感器,与所述检测模块连接,所述传感器检测碰撞,以及在碰撞发生时产生碰撞信号并将所述碰撞信号发送至所述检测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接收所述碰撞信号,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打开气囊请求;

所述控制器响应所述打开气囊请求,指令所述气体发生器向气囊充气。

较佳地,还包括:

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通信模块供电。

较佳地,所述定位模块为gps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为gsm模块;

所述gps模块和所述gsm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通过串行接口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其特点是,包括上述各优选条件任意组合的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组件,其特点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

根据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确定是否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汽车的位置信号。

较佳地,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确定是否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

判断是否收到车内人员的否定回复,决定是否发出所述预设求救信号。

较佳地,所述打开状况信息包括: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

较佳地,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

在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

较佳地,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之前,系统自检是否损坏,并在自检结果为未损坏时,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在自检结果为损坏时,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

较佳地,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人机交互单元,所述多个人机交互单元分别自检是否损坏,其中,自检结果为未损坏的人机交互单元单独或共同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若所述多个人机交互单元的自检结果均为损坏,则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不仅能够在碰撞发生时及时打开气囊保护驾驶员和乘客,还能够在严重碰撞时,主动向外发送求救信号,其包括事故车辆的具体位置,使得救援机构在最短时间内能获取事故信息并提供快速救援,以及能够保证交通部门也能快速地获取到事故信息并处理诸如因事故引起的交通堵塞等其它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系统框图。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组件11、检测模块12、定位模块13、控制器14、通信模块15和电源模块16。其中,所述检测模块12分别与所述气囊组件11和所述控制器14连接,所述控制器14还分别与所述定位模块13和所述通信模块15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14用于控制整个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运行,接收来自其它模块的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发出各种命令,如在碰撞发生时立即指令气囊打开等。控制器14可以为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也可以为单个控制系统。所述电源模块16分别与所述定位模块13、所述控制器14和所述通信模块15连接,分别为所述定位模块13、所述控制器14和所述通信模块15供电。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16为所述定位模块13、所述控制器14和所述通信模块15提供的是稳压直流电源。

具体地,所述气囊组件11包括:气囊、气体发生器和传感器。本实施例中,气囊组件包括的气囊的数量为6个,包括正面碰撞防护安全气囊系统、侧面碰撞防护安全气囊系统、后排碰撞防护安全气囊系统、顶部碰撞防护安全气囊系统、膝部碰撞防护安全气囊系统。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气囊组件包括的气囊数量还可以为2个、4个或其它,本发明并不对此做限制。气体发生器可以向各气囊充气。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检测模块连接。所述传感器检测碰撞,以及在碰撞发生时产生碰撞信号并将所述碰撞信号发送至所述检测模块。其中,所述碰撞信号可以包括碰撞的强度等信息。

所述检测模块12接收所述碰撞信号,并向所述控制器14发送打开气囊请求。

所述控制器14响应所述打开气囊请求,指令所述气体发生器向气囊充气。被充气的气囊在第一时间内膨胀张开,将车上人员的头部以及其它重要部位与车辆设备隔离,并同时,通过人体与气囊的接触释放气囊内的气体,通过气体的阻尼功能对碰撞能量的吸收,缓解气囊对人体的二次碰撞,从而在碰撞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将人体的重要部分陷入到柔软的气囊中以提供保护。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不同,打开的气囊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碰撞非常严重,可能所有气囊都会打开,如果碰撞较为轻微,可能只有少部分气囊会打开。在具体实施时,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所打开气囊的数量依气囊总数、车辆实际碰撞的强度、各气囊打开的预设条件等因素而定。

所述检测模块12检测所述气囊组件11的打开状况信息。其中,所述打开状况信息包括:所述气囊组件11打开气囊的数量。较佳地,所述打开状况信息为数字信号。

所述定位模块13定位汽车的位置信号。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模块13为gps模块,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模块13还可以为具有定位功能的其它模块,如北斗模块等。

所述控制器14响应所述打开状况信息,确定是否从所述定位模块收集所述位置信号并发出求救指令。具体地,所述控制器若判断出所述气囊组件11打开气囊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从所述定位模块收集所述位置信号并发出求救指令,否则,不必从所述定位模块收集所述位置信号并发出求救指令。

所述通信模块15响应所述控制器生成的求救指令并将预设求救信号发送至预定外部通信终端。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所述位置信号,除此之外,所述预设求救信号还可以包括所述位置信号的地图、其它预设的文字信息、语音信息或其它信息。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15为gsm模块,gsm模块通过gsm网络可与外界通信,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15还可以为具有传输信号功能、能与外界通信的其它模块,如3g模块、4g模块、wi-fi模块等;所述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可以为第三方救援平台,也可以为能够接收所述预设求救信号的其它通信终端,如亲朋好友的手机等,具体选择哪个通信终端作为接收所述预设求救信号的预定外部通信终端,用户可以在所述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初次使用时通过操作界面设置,也可以在后续使用时通过操作界面修改原先的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gps模块和所述gsm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4通过串行接口连接,使得来自gps模块的信号通过串行接口发送给所述控制器14的输入端的相应引脚,来自控制器14的输出端的相应引脚的信号通过串行接口发送给所述gsm模块。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所述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检测碰撞。

步骤202、在碰撞发生时向所述气囊组件的气囊充气。在气囊充气后,在设定时长内将气囊组件内的气体向外排出,这样通过气体的阻尼功能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可以缓解气囊对人体的二次碰撞,从而在碰撞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将人体的重要部分陷入到柔软的气囊中以提供保护。

步骤203、检测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其中,所述打开状况信息包括: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

步骤204、判断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3,若是,则执行步骤205,若否,则结束流程。其中,3为本实施例选取的第一阈值,其是针对气囊总数为6的车辆而设置的。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具体可以根据气囊组件包括的气囊的总数以及后续发送预设求救信号的灵敏度、频率而定,例如,车辆的气囊组件包括6个气囊,若是希望车用安全气囊系统提高发送求救信号的灵敏度,充分保证车上人员的安全,可以将第一阈值设置的较小,如1或2等,若是不希望车用安全气囊系统频繁地求救,可以将第一阈值设置的较大,如4或5等。又如,车辆的气囊组件包括4个气囊,若是希望车用安全气囊系统提高发送求救信号的灵敏度,充分保证车上人员的安全,可以将第一阈值设置的较小,如1或2等,若是不希望车用安全气囊系统频繁地求救,可以将第一阈值设置的较大,如3或4等。具体第一阈值该如何选择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步骤205、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然后结束流程。其中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汽车的位置信号。

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利用气囊打开的数量来判断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气囊打开的数量越多,说明交通事故越严重,车上人员越危险,在预判车上人员很可能有生命危险时,通过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将车辆的位置信号及时发送至其它的通信终端,以寻求救援,确保车内人员能够快速得到救助,保证生命安全。

实施例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系统框图。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与实施例1中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还进一步包括:人机交互模块17。所述人机交互模块17与所述控制器14连接。

所述控制器14根据所述气囊组件的打开状况信息确定是否指令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并在所述人机交互模块未接收到否定回复时发出求救指令。具体地,所述控制器14若判断出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则指令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否则,不必指令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所述询问信号用于询问车内人员是否需要求救。所述否定回复是指不需要求救的回复。所述人机交互模块17接收到否定回复即表示车内人员做出不需要求救的回复,未接收到否定回复即表示车内人员没有做出不需要求救的回复,默认为车内人员需要求救,具体包括了车内人员主动回复需要求救的情况以及车内人员并未做出任何主动回复的情况。

所述人机交互模块17可以实现车内人员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本实施例中人机交互模块17采用的是语音交互单元,所述语音交互单元可以包括喇叭或其它语音输出、输入单元,用于在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进行语音播报,播报的内容可以预先进行录制,如“请问是否需要求救”,本发明并不限定语音播报的语种,可以为汉语、英语、法语、德语等。所述语音交互单元还可以包括麦克风或其它语音输入单元,用于接收车内人员的语音回复,回复的内容表示出车内人员是否想要求救的意愿,具体的回复方式可以为用户说出“是”或“否”,或者其它与“是”具有相同含义、表示需要求救的语句(如“yes”,“求救”)或其它与“否”具有相同含义、表示不需要求救的语句(如“no”,“不求救”)等。

另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若是碰撞十分严重,车内人员可能会出现因昏迷或伤势过重而难以回复是否需要求救的情况,为了防止人机交互模块在询问是否需要求救后因不限时地等待车内人员的回复而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间,所述人机交互模块还可以进一步预设一时间阈值,判断在所述时间阈值内是否接收到否定回复。所述时间阈值的具体时长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定,时间阈值越大,人机交互模块等待回复的时间就越长,时间阈值越小,人机交互模块等待回复的时间就越短。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303、与实施例1的控制方法的步骤201-203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步骤304、判断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3,若是,则执行步骤305,若否,则结束流程。其中,3为本实施例所选取的第二阈值,其是针对气囊总数为6的车辆而设置的。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305、判断打开气囊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5,若是,则执行步骤308,若否,则执行步骤306。其中,5为本实施例所选取的第一阈值,其是针对气囊总数为6的车辆而设置的。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306、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具体地可以通过发出语音的方式询问是否需要求救。

步骤307、判断20s内是否接收到车内人员的否定回复,若是,则结束流程,若否,则执行步骤308。其中,20s为本实施例选取的时间阈值,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时间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308、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然后结束流程。其中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汽车的位置信号。

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相比于实施例1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点:新增了人机交互模块,根据打开气囊的数量将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划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交通事故不严重的第一等级(打开气囊的数量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无需求救;交通事故较为严重的第二等级(打开气囊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需要向用户询问后在确定是否需要求救;交通事故非常严重的第三等级(打开气囊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无需向用户询问,直接求救。通过上述人机交互模块和等级划分,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用户未受伤时误报求救信号,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在用户已经受伤时未报求救信号。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与实施例2中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人机交互模块包括两个人机交互单元,分别为第一人机交互单元和第二人机交互单元:所述第一人机交互单元为实施例2中所述的语音交互单元,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人机交互单元为触控屏单元,其也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触控屏单元在所述气囊组件打开气囊的数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显示用于询问是否需要求救的信息,以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如文字或图像信息以及可触控的选项按钮,所述选项按钮可供用户输入是否需要求救的指令。具体地,所述触控屏单元上显示的内容可以为“是否需要求救”的文字、包括“是”或者其它与“是”具有相同含义、表示需要求救的文字(如“yes”,“求救”)的选项按钮以及包括“否”或其它与“否”具有相同含义、表示不需要求救的文字(如“no”,“不求救”)的选项按钮,本发明并不限定显示文字的语种,可以为中文、英语、法语、德语等。车内人员通过点击选项按钮来做出回复。

本实施例中,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均能够通过各自的方式发出询问信号以询问是否需要求救以及接收车内人员的回复,对于车内人员而言,只需从二者中择一回复即可,如语音回复需要/不需要求救或在触控屏单元上点击是/否求救的选项按钮。若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在时间阈值内均未接收到否定回复,则触发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求救指令,然后所述通信模块响应所述求救指令并将预设求救信号发送至预定外部通信终端。若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中任意一个接收到否定回复,则所述控制器就不会被触发发出所述求救指令。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人机交互模块还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人机交互单元,如三个、四个等,具体人机交互单元也可以采用除了上述的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以外的其它单元来实现,例如,显示屏与实体按钮的组合单元(通过显示屏显示“是否需要求救”的文字,通过不同的实体按钮分别表示需要求救及不需要求救)、喇叭与实体按钮的组合单元(通过喇叭语音播报“是否需要求救”,通过不同的实体按钮分别表示需要求救及不需要求救)等。所有的人机交互单元通过各自的方式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以询问是否需要求救以及接收车内人员的回复,对于车内人员而言,只需从二者中择一回复即可,若所有的人机交互单元在时间阈值内均未接收到否定回复,则触发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求救指令,然后所述通信模块响应所述求救指令并将预设求救信号发送至预定外部通信终端。若所有的人机交互单元中任意一个接收到否定回复,则所述控制器就不会被触发发出所述求救指令。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404、与实施例2的控制方法的步骤301-304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步骤405、判断打开气囊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5,若是,则执行步骤409,若否,则执行步骤406和步骤407。其中,5为本实施例所选取的第一阈值,其是针对气囊总数为6的车辆而设置的。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406、触控屏单元显示用于询问是否需要求救的信息,以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

步骤407、语音交互单元语音播报询问是否需要求救,以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

步骤408、触控屏单元和语音交互单元中任意一个在20s内是否接收到否定回复,若是,则结束流程,若否,则执行步骤408。其中,20s为本实施例所选取的时间阈值,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时间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409、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然后结束流程。其中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汽车的位置信号。

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相比于实施例2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点:设置了多种人机交互单元以询问车内人员是否需要求救,车内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人机交互单元回复,例如,在因事故较为严重而导致身体难以动作时,使用语音回复的方式回复需要/不需要;在因事故较为严重而导致声带受损时,使用操作触控屏单元的方式回复需要/不需要求救。进一步地,确保了求救的及时性,保证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与实施例3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考虑到在事故较为严重时可能出现人机交互模块被损坏而难以发出询问信号、询问车内人员是否需要求救的情况,为了避免耽误求救时间、影响用户安全,本实施例的每一人机交互单元还分别自检是否损坏,其中,自检结果为未损坏的人机交互单元单独或共同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若该些人机交互单元的自检结果均为损坏,则触发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求救指令。

具体地,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分别自检是否损坏。若语音交互单元的自检结果为未损坏而触控屏单元的自检结果为损坏,则语音交互单元单独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若语音交互单元的自检结果为损坏而触控屏单元的自检结果为未损坏,则触控屏单元单独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若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的自检结果均为未损坏,则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共同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或是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中的任意一个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具体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中哪一个人机交互单元询问,可以通过设置两个人机交互单元的优先级实现,优先级高的人机交互单元优先询问;若语音交互单元和触控屏单元的自检结果均为损坏,则触发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求救指令。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504、与实施例2的控制方法的步骤301-304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步骤505、判断打开气囊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5,若是,则执行步骤511,若否,则执行步骤506。其中,5为本实施例所选取的第一阈值,其是针对气囊总数为6的车辆而设置的。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506、自检触控屏单元是否损坏,若是,则执行步骤508,若否,则执行步骤507。

步骤507、触控屏单元显示用于询问是否需要求救的信息,以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然后执行步骤510。

步骤508、自检语音交互单元是否损坏,若是,则执行步骤510,若否,则执行步骤509。

步骤509、语音交互单元语音播报询问是否需要求救,以向车内人员发出询问信号。

步骤510、询问是否需要求救的人机交互单元在20s内是否接收到否定回复,若是,则结束流程,若否,则执行步骤511。其中,20s为本实施例所选取的时间阈值,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时间阈值还可以取其它数值。

步骤511、向预定外部通信终端发出预设求救信号,然后结束流程。其中所述预设求救信号包括汽车的位置信号。

本实施例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相比于实施例3的车用安全气囊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还具有以下优点:每一人机交互单元均增加了自检功能,能够自己检测在事故较为严重时是否损坏,并做出应对,进一步确保用户在可能发生危险时及时求救,保证自身安全。

实施例5

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任意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系统,还包括现有汽车的其它常规结构或设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