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5760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桩,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电动汽车的充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大部分还采用定时充电,内部无计量功能、更不具备过流、过压等保护功能,没有真正关注充电效果,存在过充、欠充等问题,存在引起火灾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存在充电桩结构复杂,体积较大而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且操作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通过升降式充电插座与固定式插头上下之间的对接充电的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固定设在底座上的桩体、固定设在桩体中的主控制器、可上下运动的固定设在桩体内的框架、固定设在框架内侧边上的竖直导轨、固定连接在框架上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减速电机、由减速电机驱动并沿竖直导轨上下运动的齿轮转盘、固定设在框架底部中间的插座、固定设在底座中间并对准插座的插座孔且可插入或拔出插座孔的插头、通过电缆线固定连接在插头上的充电枪,减速电机与齿轮转盘轴连接,竖直导轨设有齿,竖直导轨通过齿与齿轮转盘啮合连接;通过主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减速电机驱动齿轮转盘沿竖直导轨的齿上下运动,上下运动的齿轮转盘带动框架同时上下运动,上下运动的框架带动插座同时上下运动,通过上下运动的插座与插头在上下方向上的对接,从而插头可插入或拔出的固定卡入插座孔中;其中,充电枪包括枪体、插口、手柄、操作面板,枪体固定连接在手柄前端,手柄后端通过电缆线与插头固定连接,插口设在枪体前端,操作面板固定设在枪体上;操作面板设有触摸屏和功能按键,触摸屏和功能按键分别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竖直导轨上的齿与齿轮转盘之间的啮合,提高了齿轮转盘沿竖直导轨上的齿上下方向运动的稳固性,并具有较高的自平衡能力。采用升降式充电插座与固定式插头上下之间的对接充电,通过齿轮转盘沿竖直导轨的齿之间的啮合转动带动框架上下方向运动,实现了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对接充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框架外侧边上部固定设有下降限位片,框架外侧边下部固定设有上升限位片,框架外面固定设有限位开关,限位开关位于下降限位片与上升限位片之间,限位开关与减速电机电连接,通过框架向下运动至下降限位片触碰到限位开关,或通过框架向上运动至上升限位片触碰到限位开关,限位开关控制减速电机停止转动。通过下降限位片、上升限位片、限位开关的简单组合结构设置,实现了对框架上下方向运动之间的自由切换。

作为优选,充电枪还包括圆形橡胶防护罩、吸盘,圆形橡胶防护罩固定设在枪体上并罩住插口,吸盘固定设在圆形橡胶防护罩的罩口上,圆形橡胶防护罩通过吸盘被吸牢在枪体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在主控制器与插座之间的充电控制模块,主控制器通过充电控制模块控制插座与插头之间的接通或断开。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上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RFID读卡器,通过RFID读卡器读取车主发送的付款信号,从而主控制器通过充电控制模块控制插座与插头之间的接通。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外表面的二维码、固定设在桩体中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车主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之间无线通信连接,车主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付款信号并将付款信息发送给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将接收的付款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接收的付款信息,从而主控制器通过充电控制模块控制插座与插头之间的接通。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中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电能计量模块,通过电能计量模块检测充电电能信号,从而主控制器通过充电控制模块控制插座与插头之间的断开。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中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指示灯,主控制器通过指示灯提醒车主充电状态信息。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中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语音提示模块,主控制器通过语音提示模块发出语音提醒车主充电时间信息。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上并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漏电报警器和人体感应传感器。通过漏电报警器对充电充电过程中的漏电情况进行检测与监控,通过人体感应传感器对车主或操作人员的位置进行检测,当车主或操作人员距离充电接触位置较近时,则主控制器通过充电控制模块直接关闭充电电路,从而达到避免触电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在满足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作业的同时,可有效的对充电过程中的漏电情况及充电工作状态进行全程监控,从而降低车主及操作人员因设备故障或误操作而引发的触电事故。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

电动汽车车主将插头插入插座的插座孔,通过插头接通插座而启动充电,主控制器控制减速电机正转,通过齿轮转盘沿竖直导轨上的齿啮合转动带动框架向下运动,直到插头插入插座孔中,同时下降限位片正好触碰到限位开关,限位开关控制减速电机停止转动;充电完成之后,主控制器通过充电控制模块断开插头与插座之间的充电电路,并控制减速电机反转,通过齿轮转盘沿竖直导轨上的齿啮合转动带动框架向上运动,直到插座的插座孔脱离插头,同时上升限位片正好触碰到限位开关,限位开关控制减速电机停止转动,完成框架及插座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采用升降式充电插座与固定式插头上下之间的对接充电,通过齿轮转盘沿竖直导轨的齿之间的啮合转动带动框架上下方向运动,实现了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对接充电,又通过下降限位片、上升限位片及限位开关之间的组合结构设置,使得通过对减速电机的控制实现对充电过程中及完成充电之后框架的向下运动及向上复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利,通用性强,成本较低,具有精确计量、智能充电、语音提醒、漏电报警等功能,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实施例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如图1-3所示,包括底座11、固定设在底座11上的桩体1、固定设在桩体1中的主控制器14、可上下运动的固定设在桩体1内的框架4、固定设在框架4内侧边上的竖直导轨3、固定连接在框架4上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减速电机5、由减速电机5驱动并沿竖直导轨3上下运动的齿轮转盘6、固定设在框架4底部中间的插座7、固定设在底座11中间并对准插座7的插座孔70且可插入或拔出插座孔70的插头10、通过电缆线8固定连接在插头10上的充电枪9,减速电机5与齿轮转盘6轴连接,竖直导轨3设有齿30,竖直导轨3通过齿30与齿轮转盘6啮合连接;通过主控制器14控制减速电机5,减速电机5驱动齿轮转盘6沿竖直导轨3的齿30上下运动,上下运动的齿轮转盘6带动框架4同时上下运动,上下运动的框架4带动插座7同时上下运动,通过上下运动的插座7与插头10在上下方向上的对接,从而插头10可插入或拔出的固定卡入插座孔70中;其中,充电枪9包括枪体91、插口95、手柄96、操作面板92,枪体91固定连接在手柄96前端,手柄96后端通过电缆线8与插头10固定连接,插口95设在枪体91前端,操作面板92固定设在枪体91上;操作面板92设有触摸屏25和功能按键24,触摸屏25和功能按键24分别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框架4外侧边上部固定设有下降限位片2,框架4外侧边下部固定设有上升限位片12,框架4外面固定设有限位开关13,限位开关13位于下降限位片2与上升限位片12之间,限位开关13与减速电机5电连接,通过框架4向下运动至下降限位片2触碰到限位开关13,或通过框架4向上运动至上升限位片12触碰到限位开关13,限位开关13控制减速电机5停止转动。

本实施例中,充电枪9还包括圆形橡胶防护罩94、吸盘93,圆形橡胶防护罩94固定设在枪体91上并罩住插口95,吸盘93固定设在圆形橡胶防护罩94的罩口上,圆形橡胶防护罩94通过吸盘93被吸牢在枪体91上。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主控制器14与插座7之间的充电控制模块20,主控制器14通过充电控制模块20控制插座7与插头10之间的接通或断开。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1上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RFID读卡器19,通过RFID读卡器19读取车主发送的付款信号,从而主控制器14通过充电控制模块20控制插座7与插头10之间的接通。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1外表面的二维码、固定设在桩体1中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16,无线通信模块16与车主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17之间无线通信连接,车主通过智能手机17扫描二维码获取付款信号并将付款信息发送给无线通信模块16;无线通信模块16将接收的付款信息传输给主控制器14,主控制器14通过无线通信模块16接收的付款信息,从而主控制器14通过充电控制模块20控制插座7与插头10之间的接通。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1中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电能计量模块21,通过电能计量模块21检测充电电能信号,从而主控制器14通过充电控制模块20控制插座7与插头10之间的断开。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1中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指示灯15,主控制器14通过指示灯15提醒车主充电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1中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语音提示模块18,主控制器14通过语音提示模块18发出语音提醒车主充电时间信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设在桩体1上并与主控制器14电连接的漏电报警器23和人体感应传感器22。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