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车轮的轮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529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车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轨道车车轮的轮辐。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轨道交通车轮通常是由轮毂、轮辐及形成轮缘与轮轨接触面的轮辋组成。轮辐是由相连接的平面、锥面或曲线形的薄壳系统组成的薄壳。轮辐辐板的形状有:直辐板、s型辐板、波浪型辐板、盆型辐板。辐板的形状对车轮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有较大的影响,其径向刚度可使车轮有较大的弹性,可以改善制动热负荷下车轮的应力状态和降低轮轨动作用力。辐板的轴向刚度应尽量大,减少车轮的轴向变形,防止轮轨正常接触位置和轮缘角度,影响车辆运行性能和增加爬轨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等应力、高铸造材质密度和质量的轨道车车轮的轮辐。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轮辐为蝶s盆型辐板的薄壳,接近轮毂的薄壳为蝶s盆型,接近轮辋的薄壳为抛物线曲线形,在所述蝶s盆型和抛物线曲线形之间的薄壳为渐近线曲线的盆底形。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不同的相连接的蝶s盆型、抛物线曲线形、渐近线曲线薄壳的数量,蝶s盆型、抛物线曲线形、渐近线曲线薄壳的相互位置,以及薄壳截面轮廓中央纵轴线倾斜角度,不同的构造方法来实现车轮疲劳强度和动力强度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所述蝶s盆型的s盆型的曲度e等于0.8-1.0,所述蝶s盆型薄壳高度为所述薄壳深度的8~12%。

本实用新型所述抛物线曲线形薄壳的深度为所述薄壳深度的23~9%。

本实用新型所述盆底形的渐近线曲线的离心率e≥1,随着e的增大,双曲线张口逐渐变得开阔,且所述盆底形的深度为所述薄壳深度的69~79%。

本实用新型中轮辐设计为蝶s盆型的薄壳,接近轮毂的薄壳为蝶s盆型,与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专利申请号201120423872.0的实用新型专利相比,原轮辐设计为蝶盆型的薄壳,接近轮毂的薄壳为锥形,相比较,本申请蝶s盆形的设计,其径向刚度可使车轮有较大的弹性,可以改善制动热负荷下车轮的应力状态和降低轮轨动作用力;原申请蝶盆型的设计,接近轮毂的薄壳设计为锥形,径向刚度大,从而使得车轮的弹性较小,轮轨对于轮轨的作用力增强,从而降低轮辐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车轮的轮辐采用蝶s盆型辐板的薄壳,接近轮毂的薄壳为蝶s盆型,接近轮辋的薄壳为抛物线曲线形,在所述蝶s盆型和抛物线曲线形之间的薄壳为渐近线曲线的盆底形,其径向刚度可使车轮有较大的弹性,可以改善制动热负荷下车轮的应力状态和降低轮轨动作用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车轮的轮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轨道车车轮 2-轮毂 3-轮辐 4-轮辋 5-轮缘 6-轮轨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轨道车车轮1包括轮毂2、轮辐3及形成轮缘5与轮轨接触面6的轮辋4。

本实用新型的轮辐3是由相连接的蝶s盆型辐板的薄壳,包括接近轮毂的蝶s盆型,接近轮辋的薄壳抛物线曲线形,在蝶s盆型和抛物线曲线形之间的薄壳为渐近线曲线的盆底形系统组成的形状的薄壳。

接近轮毂2的薄壳为蝶s盆型,如图1中的C段,蝶s盆型的曲度e等于0.96,其高度为薄壳深度h的10%。

接近轮辋4的薄壳为抛物线曲线形,如图1中的A段,且接近轮辋4的抛物线曲线形深度h1为薄壳深度h的19%。

在蝶s盆型C段和抛物线曲线形A段之间的薄壳为渐近线曲线的盆底形,如图1中的B 段,渐近线曲线的离心率e≥1,随着e的增大,双曲线张口逐渐变得开阔,渐近线曲线的盆底形的深度h2为薄壳深度h的71%。

本实用新型采用蝶s盆型辐板的薄壳,包括接近轮毂的蝶s盆型,接近轮辋的薄壳抛物线曲线形,在蝶s盆型和抛物线曲线形之间的薄壳为渐近线曲线的盆底形系统组成的形状的薄壳。将现有技术中接近轮毂的锥形薄壳改为接近轮毂的蝶s盆型,蝶s盆型与锥形的薄壳相比较,其径向刚度可使车轮有较大的弹性,可以改善制动热负荷下车轮的应力状态和降低轮轨动作用力。

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他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