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格栅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476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格栅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格栅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前格栅通常安装在汽车前部,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空调冷凝器、水箱、发动机等进气和通风散热,也可以防止外界物体对车厢内部造成破坏。

现有技术中,汽车前格栅的两端为开孔设计,即两端也开设有多个格栅孔,但从汽车前格栅两端的进气并没有吹向空调冷凝器、水箱、发动机等,对这些结构的散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同时还会增加整车的风阻系数,对整车的经济性造成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格栅装置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汽车前格栅两端为开孔设计而增加整车的风阻系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格栅,包括:

形成有多个格栅孔的格栅本体,所述格栅本体上还开设有安全感应装置避让孔,所述安全感应装置避让孔的形状与安全感应装置的外轮廓相适配;

封闭板,其中所述格栅本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一封闭板;

其中,所述格栅本体上所开设的至少部分格栅孔形成为气流通路部分,所述封闭板形成为气流阻挡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板覆盖所述格栅本体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部分格栅孔和第二部分格栅孔,其中所述格栅本体上,所述第一部分格栅孔和所述第二部分格栅孔之间的格栅孔形成为气流通路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本体上所开设的全部格栅孔形成为气流通路部分,其中所述格栅本体的相对两端的边缘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封闭板。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板与所述格栅本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本体上,相邻两个格栅孔的框体上设置有连接加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加强结构与所述格栅孔框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本体的边缘设置有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本体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其中,所述格栅本体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汽车固定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前格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汽车前格栅的两端设置封闭板,从而阻挡从汽车前方吹来的空气流通过汽车前格栅两端的吹入汽车,降低了整车的风阻系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格栅在汽车前端的正面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格栅在汽车前端的背面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格栅的示意图之一;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格栅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1、格栅本体;102、封闭板;103、安全感应装置避让孔;104、格栅孔;105、框体;106、连接加强结构;107、翻边;108、加强筋;109、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依据本实用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格栅。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格栅本体101和封闭板102。

其中,格栅本体101上形成有多个格栅孔104,用来使从汽车前方吹来的空气流通过格栅孔104,吹入到汽车内部,为空调冷凝器、水箱、发动机等进气和通风散热。

其中,格栅本体101上还开设有安全感应装置避让孔103,该安全感应装置避让孔103的形状与安全感应装置的外轮廓相适配。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为了减少行车时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在很多在汽车上都设置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为了感应汽车前方的环境,在汽车的前端设置了安全感应装置,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汽车前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安全感应装置设置在汽车前端,与汽车前格栅邻近,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安全感应装置会与汽车前格栅发生动态干涉,这对安全感应装置和汽车前格栅都会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避免该干涉,在汽车前格栅上开设了安全感应装置避让孔103,同时还可降低汽车前格栅的重量和成本。

其中,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一封闭板102,该封闭板102能够阻挡从汽车前方吹来的空气流通过汽车前格栅两端的吹入汽车内部,降低了整车的风阻系数,这样使得格栅本体101上所开设的至少部分格栅孔104形成为气流通路部分,封闭板102形成为气流阻挡部分。其中,封闭板102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相对两端为汽车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封闭板102覆盖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部分格栅孔104和第二部分格栅孔104。其中格栅本体101上,第一部分格栅孔104和第二部分格栅孔104之间的格栅孔104形成为气流通路部分。

也就是封闭板102与格栅本体101是原本分离的两个独立结构,封闭板102可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格栅本体101上,以阻挡从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上的第一部分格栅孔104和第二部分格栅孔104吹入的空气进入汽车内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方便封闭板102的安装和拆卸,在封闭板102发生损坏时,仅更换封闭板102即可。优选地,为了美观,通常将封闭板102设置于格栅本体101朝向汽车内部的一侧,在从汽车外部看时,格栅本体101上布满格栅孔104。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格栅本体101上所开设的全部格栅孔104形成为气流通路部分,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的边缘分别连接一个封闭板102。

也就是,不在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上开设格栅孔104,仅在格栅本体101相对两端之间的部分上开设格栅孔104,而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的边缘直接分别连接一块封闭板102。优选地,封闭板102与格栅本体101一体成型,成型工艺简单,结构稳定。其中,为了美观,可在封闭板102朝向汽车外部的一侧设置格栅孔104的框体105的纹络。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格栅本体101上,相邻两个格栅孔104的框体105上设置有连接加强结构106,以提高格栅本体101的强度。优选地,连接加强结构106与格栅孔104框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格栅本体101的强度,在格栅本体101的边缘设置有翻边107。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翻边107的强度,在翻边107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08。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格栅本体101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多个安装部109,其中,格栅本体101通过安装部109与汽车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格栅,通过在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上设置封闭板102,从而阻挡从汽车前方吹来的空气流通过汽车前格栅两端的吹入汽车,既能保证空调冷凝器、水箱、发动机等前进气面的冷却风量,又能够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有利于整车经济性。且该汽车前格栅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有利于提高整车的市场竞争力。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的汽车前格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中的汽车前格栅,通过在格栅本体101的相对两端上设置封闭板102,从而阻挡从汽车前方吹来的空气流通过汽车前格栅两端的吹入汽车,既能保证空调冷凝器、水箱、发动机等前进气面的冷却风量,又能够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有利于整车经济性。且该汽车前格栅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有利于提高整车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